地理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1:34:36

地理学习总结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不断进行学习方式的优化与研究。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不我待。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的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才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试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特色的学习方法。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二、用地图学地理法

大家都知道,学习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例如,我们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西岸。这样,我们就容易一下子推断出:它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没有长久的冰冻,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

上述是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谈谈地图运用的效能。地图对学好地理的作用当然不局限于此。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运用好地图的另一个做法是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

三、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位置。

许多学生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的空间概念。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一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象,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四、高中地理复习技巧

1.熟练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载体,是解答人文地理、时政推理的知识工具。(2)高考试题多为从自然地理生发出来的人文地理、时政地理。

2.心中有图

(1)图是地理复习的活灵魂。图上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信息甚多。(2)地理高考卷面上题题有图。

3.文图结合

即文字、数据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规律等转嫁入各类地图中记忆理解。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最密集的知识载体。

4.先图后文

先熟记地图,再记忆具体文字知识。收集典型图文结合题目,编成一本地理图文妙题集,对提高地理图、文双向信息转换能力、地理图像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案;设计;实施;策略;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8-02

高中地理一直都是文科的重点,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但是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的学习甚是困难。其中教师的地理学案的设计与实施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教师的学案所涉及的不仅仅地理的教学,还有整体知识的综合还有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等等,所以如何设计地理学案和很好的实施学案,这是一个关键,也是一个重点,下面做具体分析。

1.高中地理学案的内涵

所谓高中地理学案指的就是在高中阶段,教师为了方便整合课堂知识和具体讲解地理知识要点以及地理教学的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文件。这个文件的规范性就在于这是教师的研究成果,再用专业化的语言描述并且用一定格式撰写。

2.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

2.1 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学生,地理学案虽然说是教师的作品但是仍然需要在教案中指明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其次就是教师,教师需要在整理地理学案之前进行课程解读和知识预习。(2)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指明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两者需要很好的结合,其中教师会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具体的体现在地理学案上面,所以成为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部分之一。(3)课堂练习。地理教师需要注明,怎么在课堂之上进行课堂练习,进行哪些课堂练习。这一点之所以是地理学案的组成部分就在于地理课堂的知识讲解之后,必须要进行一些练习才能够巩固刚刚学习的知识,乘热打铁才能更好的记忆理解。(4)学习小结。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总结,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地理知识由于其复杂性和对于文科生的理解考验,在学习完了之后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小结。所以,教师也应该在学案当中体现学结的提前预知和之后的总结。

2.2 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原则。(1)目标优化原则。需要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对课堂的目标进行清晰和明确,对于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也是如此,此外,在地理知识的整合当中,更需要时时刻刻明确优化目标,这样才能够在到时候的地理教学当中有所准备,所以目标优化尤为重要。(2)问题化原则。几乎所有的地理教学都会在课堂上出现一定的问题,其中有大有小,关键就在于教师能不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对问题进行严格的把控,这样才能够让整个课堂进行下去,所以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问题化原则。(3)方法化原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理的教学必须要掌握相应的适合现代高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在知识的反复考量上和方法的反复研究上再来将教学方法记入学案当中,这就是方法化原则。这也是学案设计的原则组成。(4)图表化原则。地理教学当中经常会涉及到数据,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案设计当中也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这个原则的本意并不在于使得教师将各种图表绘画于学案之上,而是要懂得用一种有效率、优化资源的方式来设计地理教学学案。(5)参与化原则。教师在地理学案的设计当中还要遵循的最后一个原则就是参与化原则,这一点对于现代课堂上尤为重要,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不断主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所以教师设计的同时也应该遵循参与化的原则。

3.高中地理学案教学的实施

3.1 高中地理学案教学的实施步骤。(1)依案自学。首先就是要在学案的基础之上进行自学,这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地理教学需要在各种知识的整合下进行自我反省,教师需要在学案的提醒下对课堂的各种难点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依照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要在这方面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2)自学反馈。学案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很好的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自主学习,还要要求学生可以对教师进行信息的有效反馈,因为在自学的过程当中有自己的思考和笔记的记录,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进行总结然后反馈。(3)尝试解疑。反馈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关于学生们的疑难问题,因为之所以会出现信息的反馈,就是因为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在学生的问题上加以解决,教师解药针对问题尝试解答疑问。(4)精讲点拨。实施学案还需要教师的精讲点拨,解答疑问之后就需要教师要将其中的知识难点进行详细的解答,这需要学案的精确提要,这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比较的高了,不仅要讲解其中的疑点难点,还要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5)归纳训练。地理学案实施的最后一点就是要知道如何去归纳训练,这是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要在地理教学完毕之后进行本堂课的知识归纳,其次还要在学生了解知识的额基础之上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够夯实基础,将知识更加深刻的放在脑海里。

4.结语:

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在制作、设计地理学案的同时进行地理学案的实施策略,这里有包含了分段教学策略、依案教学策略和检评促学策略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去仔细摸索才能够获得提高的教学技巧,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和优化资源的配置,将具体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的应用,才能更高程度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够在今后的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够更好的设计与实施高中地理学案。

参考文献:

[1] 莫尚盛.浅析高中地理教学板图设计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3):86-87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质量 兴趣 总结归纳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08

高中地理相对于高中教学中的其他学科,虽然学习难度大,掌握内容多,但和其他学科相比,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高中地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课程内容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博得高中生的热爱。高中地理教学逻辑与想象并存,课程生动,偏爱想象和逻辑的同学都能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热爱点;高中地理层次广,领域大,牵涉有历史、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上面的一些精彩内容,学习时容易找到和其他学科的共通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入研究,把握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特点,通过总结完善提高,提炼出一套适合高中生的地理授课的教学办法,对于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高中地理教育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对天文、气象、地理、气候、海洋等具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掌握,能够理解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形成的结果,能够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解释,能够应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学生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不仅要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还需要对该知识涉及到的其他知识进行一些扩展学习,而传统的地理授课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大家质疑。

2 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现状

关于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现状,简单一句话说,就是迷茫两不知的状况。传统理科教学注重理解,平时联系和课时作业均为加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理解的题目。文科教学注重记忆,课堂教育通过激发引导性讲解,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记忆,课时作业也多为偏重加深记忆为主,理解层面的总结题目很少,也很少有发挥学习想象空间的知识。而地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科,被归为文综类,教学模式注重记忆,而地理需要记忆内容众多,覆盖面广,而且很多需要深层次理解,单靠记忆的学习模式很难真正帮到高中地理学习者,所以文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一般都觉得很难,有抓不到头脑的感觉,记忆很久总会有照顾不周的地方,直接影响到自己对该课程的总体掌握。另外,高中地理中涉及到很多学生无法亲身体会的知识理论,这些理论和物理教学中那些多层次的数字公式差不多。将这些难以理解的文字公式直接推给文科为主的文科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再加上这些知识不能得到亲身验证,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和私下的记忆来掌握,对于高中生来说,十分困难。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气候知识、海洋知识等不仅地域差异各不相同,而且规律性理论又需要进行深层次推敲,单靠记忆无法掌握,理解又非文科生特长,常常让文科生们叫苦不迭。

3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3.1 近几年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发现

每一门功课都有其佼佼者,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尽管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大,学习耗时多,但有一些学生不仅对地理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课堂记忆理解部分均能够融会贯通,不仅靠记忆达到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前提下加深记忆,全面提高掌握水平,让自己的地理学习成果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笔者多年来从事地理教育过程中对这些孩子的留意观察,对地理学习方法的精髓感触颇多,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合适的方法才会有优秀的结果,针对不同的课程,要采用不同的办法。

善于学习地理的同学自身首先都对地理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兴趣归咎为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观察发现,学生表现出对某一门功课的学习兴趣往往跟学生在此门功课上的成绩表现有直接的关系,当学生在此门功课上成绩优秀得到大家认可后,自然就会对此门功课表现出比别的同学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成绩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果,而真正决定这一切的是一个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地理学科和别的学科不同,有一些其它功课都十分优秀的学生,地理成绩却表现一般,就是因为地理学科跟别的学科在课程上有差异,一样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观察发现,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无疑对地图、地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即使是在课下,也会拿起世界地图,或者中国地图研究一番,这一对地域的兴趣和了解构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让他们在整理负责的地理系统中有章可循,有物可参。地理优秀的学生多半喜欢总结,笔者无意中看到过班上几个地理成绩不错同学的笔记,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有一个特点,通过自己在课本上做笔记、做标示的办法对地理上需要记忆的东西进行归纳分类总结,有些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分类,有些则直接在书本上做出特殊标示,对整个框架进行区分分类。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中喜欢对课本上理性强、有深度的知识进行探索和讨论。这些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对课本上和物理理论同等级的天文海洋理论时,经常在课下或者课间跟周围的同学对这些知识进行思考探讨,这是一种优秀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强烈求知欲的表现,也是真正适合地理学习的办法。相对于物理理论,地理上的这些理论一般只限制在点,而没有更广泛的探索和延伸,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思索探讨,则能够对地理理论及时掌握,并能顺应推广。

3.2 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通过多年来对地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总结,对高中地理教育进行改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一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一种动力,稳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观察更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效率明显提高。

每年的11月,高一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时,课前,我会在学案中设置表格,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记录、回忆、感知苏州最近的天气变化情况;课上让学生展示学案上的图表内容,分析表格中气温、天气、风等要素的变化,探究冷风在过境前、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情况;课后在学案中提供下表信息,设置具体问题,或者让学生DIY,扮演天气预报员。地理学案为学生提供展示丰富的图表、翔实的资料、鲜活的案例、多样的信息,不仅能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还能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保持稳定持久,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使用地理学案,就能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都会主动地学习地理,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热力环流前,我在学案中设置“基础知识回顾”,重点复习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流层大气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等相关知识及其原因,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养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

我也经常在学案中设置“学习反思”环节,要求学生写下疑难问题、学习得失、心得体会等。还让学生自拟试题,要求学生理解考点要求,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试图从命题者的视角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反思,总结学习得失,养成良好的习惯:既低头拉车,又抬头看路;既展望未来,又反思过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能知道怎么考,怎么答。

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查阅地图、学好用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之一。读图的良好习惯是:先读图名,再读图例,后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做地理读图填充题时的习惯是:先从文字、图表中获取重要的地理信息,再经过分析加工处理后组织具体答案,后对照文字、图表检查核对信息是否有遗漏,答案是否完整精确。

习惯是学习地理的金钥匙,也是地理学习事半功倍的前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要在学生过河时搭桥;在学生攀登遇阻时架梯;在学生感到迷茫时指路;在学生感到黑暗时点灯即可。

三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用地理学案,能从多方面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能力。

1.在课前预习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基本环节。学生要先阅读教材上相关的文字和图表,后填写地理学案上的空白内容。遇到不会填写的部分,学生会主动再次阅读相关内容,完成地理学案。在课前预习中,通过填写地理学案,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教材信息、把握教材重点、自觉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2.在课堂探究中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教师在学案中设置探究问题时要有梯度,采用相应的策略,为不同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在进行课堂探究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主动学习的成果,从中获得主动学习的体验,在成功中收获喜悦,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如在学习“分析农业的区位条件”时,我将2013年第3期《中国国家地理》中有关的内容编入地理学案,要求学生探究的生产条件。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学会辩证地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掌握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规律。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地理。

3.在课后反思中

课后练习是地理学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精选练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知识的强化内化和规律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学生通过学案会反思得失、查漏补缺,从而全面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认识误区;学科特点;指导方法

一、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高一到高三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观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是因为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深入的了解到地理学科。将学生的误区整理总结为以下几点:1.认识思维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学科是文科类学科,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只要考前突击就能得高分。然而这种方法不仅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同时也违背了地理学科教育的初衷。2.学习方法方面:因其认为是文科学科,所以便像历史、政治学科一样,更多情况下大家是以应试的心态去学习地理知识,不注重理解,因此使得本身很有趣的地理学科也变得枯燥起来。3.地理教学方面:教师们在地理教学方面仍然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方法,去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传授地理知识的时候也并不注重理解教学。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气象、人文等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它的学科知识不仅局限于课本和文字内容,说的小一点,地理学科学的是地理知识,了解自然规律的学科,说的大一点,地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人文要素学习领域”“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这样一门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学科,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应该是单单以“文科”这样一种身份来对待,而应“文理兼容”,既学习文字上的内容,又应该用理科的思维来理解与发现地理学科,并且学会思考,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只是靠文字讲授去传授地理知识,而学生只是自己硬背的学习,去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这样太单调,太狭隘,学不了地理学科的精髓。

二、地理学科复习指导方法

1.对纪实的地理内容的学习办法地理学科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内容是纪实性的。通过图片、文字等内容,生动形象的描绘记录地球的样貌分区、大自然的风光现象、人文社会的差异互动,例如:“在什么地方”“都有什么样的现象”“这些事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因此,这部分知识是以记忆为主的,但是怎样能够记忆这绝大部分的地理内容,就需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了。如果单纯以学习历史、政治这样的方法去记忆地理学科,首先,地理学科与这两门学科是有很大不同,它并不是大篇幅的文字记录,其次,通过实践证明,此方法确实行不通。例如:太阳高度、地球公转自转、昼夜时间的长短的、大气热力作用、地壳的组成、岩石层、等知识点,虽然是概念性比较强,多靠记忆来学习,但是如果仅仅是死背硬记的话,效果是不理想的,好所知识点背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如果理解了记忆的话,那就事半功倍。因此,学习地理学科一定要学会找寻规律。地理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它通过自然事物之间所具有的规律来联系到人文社会,探究其对人类的认识和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所得结论总结经验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生活。理解了这一大规律之后,学习地理就变得容易的多。2.利用地图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地图是地理学科的代表性语言,比文字更有发言权。新课标改革之后,地理课本上的图像比重又有所增加,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神奇的功效。例如:“世界地图”,一大张世界地图摊开在眼前,整个世界便很形象的映入眼帘。可以看到七大洲各个国家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五大洋以及所有重要海域、通行要道,各地的气候条件等,尤其是通过地图可以观察到各地区、海域、河道的形状,这样,在以后的学习或者考试当中对地区很好辨识,很方便。通过地图来学习地理,既可以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知识,又学习了它与周围地区的发展联系,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这是一种很实用的学习方法。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比较、综合分析这是学习地理知识常用的方法,而想要学好地理知识,必须始于观察。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周围实际的事物现象去认识地理学科知识。例如:观察身边的事物,如昼夜长短、四季更替、住宅交通、人文活动,观察宇宙事物的变化,如出现日食、月食现象。观察气候现象的变化,如台风、暴雨、暴雪现象。观察灾害的发生,如某地区发生了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等等。这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都可以联系到地理知识。因此就要求老师培养这种地理现象的敏感性,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观察之后,便要结合地理知识来分析这些现象。分析是要综合地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包括事物属性、成因、地域特点、解决方法等。例如:“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有台风登陆”,看到这个现象之后,首先要了解福建等东南地区的地域特征,属于沿海地区,同时要看是什么时间台风会登陆,具体是几月份,结合到地理知识,看这一时期的洋流流向。紧接着便向周围发散,观察台风的来向和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最后,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来总结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其实,地理学科是很实用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的时候不必搞得很枯燥费劲,结合实际情况来学习,便能轻松又愉快。

三、总结

地理学科综合性实用性强,并且学科跨度很大,兼文理双科。新课标改革以来,为学生传递一种理念,不断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俗话说“教无定法”,同理而言,学习也无定法。通过文章的论述,我们总结出学生和老师们对于地理学科认识的误区,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改变大家将地理学科归类为文科学科的看法,同时又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还要继续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改正缺点,补充不足,使得学生能都有更大的收获,这才是每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雷光明.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2.14

[2]左屯生.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反思—以高中地理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

[3]唐希元.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反思[J].科技资讯,2015.25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25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涉及到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同时也有许多需要学生计算的知识点,这就使得高中地理学科成了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很多老师也就因此觉得地理学科难教。很多学生初时对地理怀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认为学习地理可以了解世界任何一个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可以探究太空的秘密,可以考察海底的宝贵资源。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会发现学习地理比想象中要难得多,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初时热情洋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如果老师不注重教学方法,这类学生就会成为地理学科的“学习困难户”。而当前我国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式普遍比较传统,对同样的知识,老师用同样的话语重复向不同的班级讲很多次,这就导致老师没有教学热情,学生也听得乏味。总体而言,我国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存在许多的困境,亟须解决,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中地理教学困境总结

(一)教学媒介单一

地理教学在很多老师眼中较为简单,不需要借助太多的教学工具,只需要一个地球仪就可以完成对地理的教学,但也正是因为部分老师在地理教学中从始至终只是依靠一个地球仪,然而地球仪的功能毕竟有限,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另一方面,在对各海峡、国家进行地理位置、民俗特色等的介绍时,地球仪的比例尺太大,学生很难从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找到一个海峡或一个版图较小的国家。虽然地球仪较为简便,在教学中有很大的用处,但正是因为老师对它的依赖,导致了教学媒介的单一,很多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地球仪上。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对教学媒介进行转变和创新,多选取新的教学媒介,从而对地理知识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学生也才能更容易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

(二)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正是因为兴趣的原因,很多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学科会格外关注,学习也更认真,但地理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既有需要背诵的知识,又有需要进行计算的题目,这就使得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对地理缺乏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够认真,在课堂之外也几乎不会去找地理相关的书籍阅读,他们的地理基础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较差。高中阶段的地理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更细致,这对学生的地理学基础是一个考验,对于基础掌握不牢的学生,高中地理就成了他们的难点,他们学习地理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学习效率也就更加低下。

(三)教学以理论为主,教学方式枯燥

地理学科并不是一门纯理论教学的学科,其中也有很多需要老师结合一定的案例进行讲解的,但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忽视了案例的运用,仅仅是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一方面反映出这类地理教师的专业化不够,另一方面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严重的问题。地理学科涉及许多理论知识,教学中需要对部分理论知识进行专门的讲解,但是不能将理论讲解变成教学的唯一手段。纯理论的讲解,讲解之后由学生背诵,对于学生而言,其效果不如学生直接阅读课文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地理课也就觉得乏味,教学效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可能降低。

二、高中地理教学改良对策分析

(一)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针对教学媒介单一的问题,很多老师都不重视,但对于涵盖内容多、杂、细的地理学科而言,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学媒介以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我国教学环境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一个较为普遍且效果较好的方法,地理学科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使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在讲地球运动时涉及到了卫星发射基地的选择等相关知识,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为山西太原、甘肃酒泉、四川西昌、海南文昌,教材上有对各个卫星基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分析,但是如果仅仅是讲到“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空气稀薄、晴天多”等特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也难以记住。但如果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播放各个地方的视频或是展示各个地方的图片,学生看到当地的图片和视频,对于选择该地为卫星发射基地的原因也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拓宽阅读量,关注地理杂志,积累地理基础

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认为,到了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二、高三时期,学生的基础较差已经难以弥补,首先是学生缺乏补习的时间,其次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难以分心补习地理。但实际上,补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基础并不是难事,只需要学生在课后能够多留意生活中关于地理的相关消息,在业余时间能够阅读地理杂志,这对于补习地理基础有很大的益处,只需要学生能够坚持阅读地理杂志,学生的地理基础也就会逐渐扎实。

(三)多引用案例,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

对地理学科的教学不能仅仅依靠对理论的讲解,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举个例子,在陆地环境之中涉及到了地貌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风蚀地貌和流水侵蚀地貌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是通过教材中对相关地貌的理论介绍来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但如果这时候结合几张相关图片结合理论进行讲解的案例,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一边看图片,两者相结合,学生也就能更直观的看到各式各样的地貌,并更深的理解和记住影响地貌的因素和各类地貌的具体特征。

三、总结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人文地理学》课程是国家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定的地理大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人文地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是一门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学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门应用科学[1]。西方发达国家,对人文地理课程均极为重视。尤其是美国,除了地理学专业之外,其他的专业,例如文史类、政法类、经济类、艺术类专业等把人文地理学作为基础课,甚至在某些大学所有专业都把人文地理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学习。鉴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世界许多国家都对人文地理教育进行了改革[2]。

为适应这一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深入改革,采用“因材施教”及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笔者对《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进行了改革和探讨。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两大分支学科之一,同时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学科特征,主要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1]。由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所以该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充分学习和认识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交叉和融合能力,树立科学的人地观[3]。

二、研究内容、目标

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动态要素是教师、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进行的关键因素;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是物的要素,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载体,而心理环境是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3]。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学科之一,是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核心的课程,其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学生人文地理学科体系建立的根本。因此,构建面向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意义重大。为了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点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主[4]。

三、研究思路

在给学生刚开始教授这门课的时候,首先按照教材的原则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课程内容体系:一是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采用相互联系的方式阐述各人文地理现象的形式,构筑人文地理学的框架,以有利于人文地理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与了解;二是突出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其重要基础的特点;三是用以文化为中介的人地关系组织本书的框架体系[1]。

四、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根据近几年在《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提出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和工作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求知欲和表现欲都很强。因此,大学教学应该由单一授课模式向多类型转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文地理学》中介绍起源的内容比较多,例如:人口起源、农业起源、工业的出现、聚落起源、语言起源和宗教的产生等。虽然课本上进行了讲述,但笔者会问学生:“如果你来研究这个问题,会从什么地方入手,你认为这个结论会是什么?课本上提到的观点你完全认同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课后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而教师则主要在讨论过程中总结知识点,再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难点补充讲解,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果发现,学生不仅对教科书上的内容加深记忆,还通过资料查询获得大量的课外知识,并且在讨论过程中使得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在专题讲课之前布置相关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思考,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和学生保持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是一种形式的互动,要真正做到心有灵犀,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注意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参与的活动和发言用肯定的语气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学生毕业后应聘做好实战训练,但是要注意把握课堂的活跃性与严肃性的平衡。

(二)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不但是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变成发现、理解、评价和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对于人文地理学当中应用性较强的章节(如旅游地理学、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聚落与城市和人口、人种和民族章节等),在知识点介绍完成后,增加相应的实地调研任务。首先,选择多篇相关的科研论文,让学生认真研读,从中学习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多篇文章的对比,找出其中的优缺点,加上自己的思考,制定一份详尽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校附近的旅游景点游客和当地居民调查访问或对旅游局、规划局、统计局等部门的统计资料进行抽样调查等方法,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回到学校后进行分析整理,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针对人文地理学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技术。针对各章节的内容,一方面引入国内外一些优秀人文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和教材中的视听材料(多媒体光盘、照片等),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为学生适时适量地下载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活的音视频教学材料。图文声并茂以提高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兴趣,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四)考试考查方式的多样化

除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还要在考核中坚持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一改教学评价采用标准化的闭卷笔试为主的方式,而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和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学期课程论文和考试试卷的形式作为期末成绩的多元化考试方式,再将二者以一定比例结合进行终结性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做不仅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多次教学尝试表明,这种考核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认为收效很大,真正考核了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和应变能力等,大大提升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水平,同时对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和评价。

在平时作业环节为避免学生单纯抄教材,要求多种形式的作业并存,并且偏重于为学生布置一些在课本上无法找到标准答案的作业,注重培养学生初步思考、研究的能力。对于学期课程论文,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学期末短期内写出关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论文一篇,而是按要求在开学初要求学生拟定题目,与教师讨论确定论文框架,完成论文初稿,并在中期反复修改完善,最后在学期末再提交论文。

五、结语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完善、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又相应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素养,是目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虽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革新措施,但真正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仍需校方的有力支持及教学团体的通力协作,而一些新的方法仍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使学科特色、教师的个人特色契合于统一的专业教学平台上,形成稳定、高质、有特色的人文地理学专业培养体系。该体系必须以统一地理学为基础,强调地学基础、区域综合,方法技术,主题应用,特色强化的模块契合,同时兼顾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从而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与鲜明的特色[6]。

为了应对明天的社会变化和挑战,必须以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人文地理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体现人文地理学的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

[2]孙峰华,管晓荣.人文地理学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20-22.

[3]李蕊蕊.《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6):118-120.

[4]米文宝,朱志玲.《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118-121.

[5]吴秀芹,朱清科.构建学以致用的人文地理学课程[J].科教文汇,2008,2(下旬刊):114-115.

[6]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的探索[J].人文地理,2012,2:156-160.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8篇

一、反思:区域地理教学异化的实质

1.教学程式化

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大部分,而自然地理可以从区域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展开,社会经济区位则可围绕资源、人口、城市、经济、交通等要素分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课堂似乎呈现出雷同的课堂实况,无论怎样个性鲜明的区域,都被整合进这个知识框架,使得活生生的区域生态,变成条框式的知识条目。这样的区域地理教学课堂难免出现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了无生气的课堂氛围、颓唐厌学的师生情绪。

2.方法与目的错位

区域地理教学利用一定的分析框架、遵循一定的分析思路本无可厚非,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分析框架及其涵括的具体内容被僵化为全部的学习内容,这种帮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其价值被非理性地扩大。区域分析的框架近乎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唯一方法与全部内涵,所有区域都被机械地进行知识分割,然后镶嵌进这个既有框架。区域地理学习,曲解为将特色迥异的区域变成僵化知识框架下的知识记忆与重现。作为分析的框架与思维工具最终成为了学习目标,有方法与目的倒置之嫌。

3.认知单维侧重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学地理教学就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中却一直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特别是事实性知识传授的倾向。”区域地理知识被分解为各要素统辖下的知识罗列清单,而这样的知识在呈现方式上是静态文本,在呈现结果上是简单易测的事实性知识,知识存在方式是外在于学生而无法为学生所建构与内化的状态,知识样态固化与割裂,知识价值仅能服务于对“是什么”的提问。“程式化”教学模式下的区域地理学习,最后简化为不同尺度区域各个不同维度的特征记忆。不难想象,由于区域地理尺度不同,区域所能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任何一个区域都要求学生对这些地理特征要素进行记忆,甚至是毫无联系的记忆,如此学习尚无以应对能力为先、创新求变的考试要求,更难以直面变幻莫测、鲜活灵动的现实状况。

二、再认:区域地理教学的价值

1.独特的学科教学价值

地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虽早期都有一段“尴尬”经历,由于工业发展使环境、资源、发展问题日显紧迫,“地理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并认识到地理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意识到迫切需要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公民地理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地理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受到不断重视。地理学在知识获得、思维养成、实践应用、伦理道德提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教学育人价值,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性。

地理学科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门类,在知识内涵上包罗万象,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基础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常识到宇宙奥秘,地理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深度与宽度并存、趣味与科学性兼具的特色。地理学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通过地理现象的研究,重在阐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解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演变原理。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穿梭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变换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可以锻炼其思维的各方面与层次。由于地理学知识几乎涵盖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所以地理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生活性、生产性就极为凸显。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使命是研究人地关系,地理学通过历史的、逻辑的方式渗透了对学生环境伦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层面,地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独特的学科价值。

2.独特的学科领域教学价值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于三册必修之中,独立于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区域地理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区域学习,形成一定的区域素养,这些素养包括获得基本的区域地理知识、形成基本的区域问题研究能力、树立良好的区域发展观念,能够解决与区域发展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获取区域基本知识,包括掌握本区域概况,了解区域位置、分布、特点;区域研究通过对本区域分析、进行区际联系与比较,通过区域发展理念的支撑,构建区域发展的合理设想。区域地理从学生学习的诸多维度满足了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全面发挥地理学科教学价值的诉求。“尽管新课程中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当前‘地理八股’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

三、尝试:区域地理教学的再思考

1.“问题切入、案例推进”构建区域地理教学新图景

“传统的区域地理课程,以严格的地理界线划分区域,以固定程式展示区域,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得不到应有反映。跳出‘地理八股’学科体系,即突破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又注意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问题切入,案例推进”即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地理教学展开的推手,以具体问题作为本区域学习的导火索,充分引发地理学习兴趣、积累学生学习经验;同时,以“案例学习”方式进行区域学习与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注重综合提升学生的知、情、意、行。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按照区域尺度的不同,往往按照大洲大洋分地区、分国家,再进一步细化为一个国家内,再按照不同的区域尺度进行学习。无论是在哪种尺度上,任何一个尺度的区域总存在不同于其它区域且较为突出的特点,“区域”自身在定义上就有这一意蕴。为了说明这种教学尝试的可行性,试例举区域(以国家为尺度)的若干典型问题并加以说明。

表1只为便于说明而提供的参考,区域问题的选择只要符合典型性、可挖掘性、时事性均可作为学习资源。通过对这些国家典型问题的剖析,可有效避免案例学习的局限性,从而体现地理学“整体性”、“综合性”特点,并达到对区域进行连带式的全方位学习。

以日本的学习为例,通过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教师可设问“日本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何特点”,通过直观看图学生不难概括出“沿海”的特点——沿濑户内海和太平洋分布。教师通过进一步设问“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日本工业沿海分布的趋向”,学生零星能从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等因素回答。通过读图、分析、概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日本发展沿海型经济的原因,既有难以改变的制约性因素(岛国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也有促成性因素(如处在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活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从教师的总结,可自然过渡到“对日本自然地理区位的分析与总结”,这样便由经济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转入自然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的知识过渡具有内在关联性,而且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拓展新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分析、概括总结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中日问题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分析日本窃取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海洋国情教育、国家教育且比单纯地说教更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并且放在理性的高度、真实的历史脉络中进行。

2.“区域典型问题切入、案例学习为主导”教学实践旨趣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由于总是按部就班地围绕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人口、交通、经济等方面展开,虽面面俱到,但难以触及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且由于区域地理涵括范围大,所含区域层次多,学生学习负担较为繁重。教学模式的固化和教学过程的程序化使区域地理学习过程发生了质变;特色鲜明的各区域,被削除个性后收纳进固定、抽象的框架内;学习者头脑里无法呈现鲜活的区域特色,只是相差无几且僵直的专业术语重复堆砌。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学习的切入口,从具体特点、问题进入区域地理学习,而且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习过和学生关注的内容作为学习问题的案例,这样使学生对区域学习拥有一定的先在基础,能进一步深入学习。

(2)达致知识统整目的。摒弃以往区域地理教学、固化框架,区域地理教学重视在重点突出的情况下对区域知识进行统整。区域突出问题与区域整体概况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地理(学)自身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任何地理现象、事象总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在这些原因中有些属于自然地理因素,有些属于社会经济层面。借助于关键问题、突出问题的分析,理清区域的重点特征,阐明区际之间的联系,探索区域的发展,在区域地理学习上,消解了饱受诟病的“八股”问题,同时强化学生能力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与提升。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53-02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业布置多为简单的填空题或定义背诵,学生很难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抄袭作业,最后失去地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新课标提出,初中地理作业不能是学生机械地完成作业任务,教师不应通过题海战术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作业题目也不能是简单的填空和选择,而应能充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本文主要从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以及优化其策略入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初中地理作业的种类

(一)认知型

认知型作业的内容形式多样,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识图题等。认知型作业既能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巩固并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果能在当节课后布置,更能优化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上对学生实时指导。

(二)实践型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型学科,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型作业在地理学习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论知识抽象的知识,教师布置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知识,可以使学生的地理理论知识更清晰。

(三)探究型

探究型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探究型作业需要贴近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总结规律与方法。此类作业多需要学生分小组探究完成。

二、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与优化

针对上文所述三种初中地理作业的类型,笔者认为可以分别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观察生活、动手操作、归纳总结来设计与优化地理作业。

(一)作业需体现观察生活

初中地理作业的布置要突出鼓励学生经常观察并善于观察生活,以此让学生积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地理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到某一些知识点时,应多留出时间,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并布置学生给他人讲解此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或联系生活中其它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现象,促使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细节,并在循环往复中更好理解知识。但教师也应注意,在教学中还需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白教师的用意,切忌表面化布置作业和片面化看待学生的回答。

例如在教学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前要明确本课的难点,即让学生了解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接着布置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包括哪些城市、产业,以及气候等,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长江三角洲的概念,熟悉所学知识。在正式授课时,让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学生或者去过长江三角洲的学生介绍当地的人文、经济和气候情况。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各项数据的图标,让学生观察,以此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参与其中,观察生活所遇到的各种情景、积极思考问题,能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很大帮助,可让学生借助实际生活学习地理知识,也可以在地理学习中更多了解生活,既可增进地理学科知识,又可增加生活经验。

(二)作业要鼓励动手操作

地理学科的动手操作性较强,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要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绘制各类型图标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掌握学习其它地理知识的正确方法。以下以两个案例介绍教师训练学生操作能力的作业布置方法:

1.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并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增强记忆与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先讲解知识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课下画图和制作表格等。如,在讲解“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内容时,首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某家化工厂为了利润将污水直接排入小河中,因此引发了与周围群众的矛盾,如果你是厂长,你该怎么处理?

(2)对附近的工厂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这些工厂的分布和运行情况是否会对居住环境造成影响。

2.布置作业前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以及点明与其他相似知识的差异,减少学生学习时产生不必要的混淆。例如在教学“等高线、等深线、等位线、等压线”时,因这部分内容容易混淆,教师应让学生亲自绘制出来加强理解。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四种线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接着通过画图讲解教会学生绘制图表,包括比例如何分配、数值的高低点如何表示和不同图例代表的不同含义等,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制图知识;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绘制不同类型和比例的图,让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内化成自身的地理能力。

(三)作业应重视归纳总结

在地理学习中,地理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不少学生容易遗落或混淆知识点。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总结的好习惯,巩固知识,对学生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还应布置给学生归纳和总结的作业,让学生灵活记忆和使用地理知识。教师需仔细分析各种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最简单的方法来说,首先是教师在课上做好板书,让学生用特别设置的地理复习本做好笔记,课下不定时用这本笔记本对同类知识点进行对比、归纳、总结,而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顺口溜来记背。

例如在“中国地理省级行政区的划分”这一章节中,内容琐细,笔者的做法是布置学生在地图上填写出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牢记各个行政区的顺序,细化知识点,加深每一个区域在脑海中的印象。而在记录中国煤矿时,笔者则先编出口诀,指导学生根据煤矿所在省份记忆――“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补充完善余下的煤矿及相关地域。这些内容都可收录到学生的地理笔记本中,随时取出翻阅。

归纳与总结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在课上做好引导,在课下做好监督,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总之,传统的初中地理作业设计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提出的“更好提升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设计作业的理念,积极采用新思路设计作业,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地理学习总结范文第10篇

正如事物在时间中存在有其历史一样,其在空间中存在有其地理。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规律、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跨越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地理学思想史是地理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归纳和总结了地理学各学派的观点、理论、方法、学科结构等学术思想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历史线索,是进一步启发未来学术创新的系统思想。通过对地理学思想史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对地理学的性质和内容有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地理学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可直接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国外对地理学思想史研究的著作很多,如德国学者赫特纳所著《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1]对地理学史进行了分时代研究,并对地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地理学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分析。杰弗里•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2]对地理学不仅分时代还分国家进行了研究,并重点阐述了美国地理学的发展。理查德•哈特向的《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3]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4]、法国PaulClaval的《地理学思想史》[5]、大卫•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6]等对欧美主要国家的地理学史及地理学思想都有较深的研究,并对作者各自的国家地理研究阐述比较详细。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的地理学思想史的研究著作才开始陆续问世,如杨吾扬的《地理学思想简史》[7]、刘盛佳编著的《地理学思想史》[8]、唐晓峰的《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9]等。这些著作填补了我国地理学思想史研究的空白。还有一些文献[10-15]研究欧美地理学思想史的见解和启示。但整体上,我国在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对地理学思想史的应用研究更为鲜见,特别是没有发现任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潜在需求,拟将地理学思想史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应用方法和思路进行阐述,旨在为高中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好的途径。

二、地理学思想史对高中教学的意义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地理素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和现实性的特点。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的公民地理素质,但地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地理学的社会服务也越来越深入广泛,从当前地理教育发展阶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需要地理教学去发展学生更有专业深度的地理素养,而目前,只有进入高等教育继续学习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有深度和全面的地理素养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他专业学生或者直接走向社会的学生,他们的地理素养与地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地理素养的发展应在高中阶段适度加深。现今,高中生智力发展较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熟知的基础上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思维和探究。“一个学科的思想史能帮助你真正理解这门学科是什么东西,帮助你了解自己在干什么事情,而且知道自己在一个学术长河中的位置”。[16]所以,将地理学思想史引进高中地理教学符合认知发展理论,这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地理科学发展的思想领域,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高中阶段发展学生具有专业深度的地理素养。

三、地理学思想史在地理素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地理学思想史内容丰富,对于高中阶段地理的学习来说,以下几点可以较好地体现知识点背后的地理学思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升华地理教学,加强地理素养的培养。

1.历史思维方法

赫特纳指出:“要完全理解现在,永远只有从历史出发才有可能。同样,要充分理解一种科学,也永远只有详细研究它的历史发展,才有可能。倘若我们在方法方面考察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时从未忘却这条通例,不打算先验的确定它们——这种尝试不论如何聪明却不曾有结果,那么我们可能已经避免了许多弯路和无益的争论,节省了许多的精力”。[17]“与历史学相比较,可以最透彻地理解地理学的性质;与历史单元或历史时期相比较,可以最透彻地理解地理空间-区域的性质”。[18]从历史出发,不仅包括地理学的历史,还有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地理学的历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地理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对地理学的性质有一定的把握,同时可以树立地理学的地位,改变地理课程在中学地位低的现实。一切皆始于好奇心,哈特向曾说:“人类对视野以外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本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的普遍好奇心是所有地理学的基础”。[19]用地理学中的经典故事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历史的思维方法,不仅是地理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事物,提升他们的地理方法素养。比如,自然地理学习中,河流的改道,追溯其改道的原因,就要从历史出发去寻找答案,并进一步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情况。曾经的河流是怎么样的,现在成什么样了,它的周围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变化引起了它的改变,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就很容易找到答案。例如,图1a显示西汉时期长江的入海口是在江苏南通一带,图1b显示今天的长江入海口在上海一带。如今的上海、南通等一带都是河流冲积而成的。说明经过历史时间的地理作用,地理事物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未来的长江入海口是否还会进一步变化,有待研究。

2.空间和区域概念的建立

地理学思想史研究内容之一是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探索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范畴,研究对象和任务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科学。地理空间思维是对地理研究对象进行抽象的前提,是认知和总结地理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从地理学思想史角度出发,树立地理空间思维可为学习地理学提供良好的空间抽象能力。相对空间和绝对空间、有限空间和无限空间、具体的空间和抽象的空间、不同尺度的空间,如何去理解、把握并树立空间概念对地理学习非常关键,也有一定的难度。高中地理学习中,老师很少将这个观点传授给学生。如果我们站在空间的角度去引领学生思考、理解,学生更容易掌握。克拉瓦尔曾说,维达儿的区域研究途(a)西汉时期长江入海口(b)现今长江入海口径“是以尺度逻辑为基础:为了解在某特定尺度上发生什么状况,必须同时注意较小及较大尺度里正在发生些什么”。[20]地理教学中,无论是自然地理必修1中的宇宙地球,必修2的人文地理的城市发展与功能规划,还是必修3的区域地理的差异等,都是空间的体现。研究地球表面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可以说是空间在不同范围的划分,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众所周知,世界上不同区域的事物各有不同,但这些不同在某种方式上是互有因果联系的。虽然现今的高中课堂的地理内容能隐含反映这些内容,但学生却常常没有较好地挖掘这层关系,或是去探究总结这种在现象背后的内涵。比如,必修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中,珠三角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而不是长三角或者京津唐地区?通过分析,其良好的地理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和区域人文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是其最大优势。从中可以得出区域空间的差异性及其对发展带来的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区域空间的思维,并逐渐培养学生以地理区域空间思维去分析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人地关系主线的把握

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思想论之一,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以增强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地理环境也影响人类活动,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树立人地关系意识是学习地理学的必要前提,有正确的人地关系认识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问题,同时才可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是地理素养的重要方面。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地关系总是不断出现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人与环境将和谐相处,否则,人类将面临更多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认识人地关系可为解决人地矛盾等实际问题提供良好的思路。例如,古时候的都江堰经常洪水泛滥,危害人们的生活。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根据当地地形,对都江堰进行分流治理,不仅合理解决了人地矛盾,更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图2a)。与此相反,黄土高原一带的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让黄土高原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不仅影响黄河上中游生态环境,也使下游河床升高,威胁人们生活(图2b)。上述内容都是人地关系矛盾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引领学生从人地两方面综合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地理素养。

4.因果分析法

地理学方法论作为地理学思想史研究内容之一,主要有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地理专门方法。因果分析法出于哲学,适用于万物。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环境之间、人类与环境之间,都存在各种因果联系。“地理教育必须力求超出对事实的理解去认识原因。因为正是在现象的因果联系中(即指同一个地点的各种不同的现象,也指各个不同地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才完全显示出地理学的本质”。[21]学生只有把握住地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才能更好地探究到地理问题的本质。如在“全球气候变化”一节中,分析可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是导致气温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控制全球气温升高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握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用因果法分析其他地理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a)都江堰(b)黄土高原5.观察和分析的新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GIS作为地理专门方法,是地理学思想史中方法论研究的新内容之一。杰弗里•马丁说:“在过去大概十五年中,地理信息科学在教学计划、学位培养计划、学士和硕士学位培养计划,以及现在的博士培养方案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22]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有三个主要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以及计算地理学。[23]地理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对地理数据的搜集、处理、显示和信息的储存与分析,将地理学概念自动化,有助于提出假设和分析,是地理学观察和分析方法的现代化。地理观察、分析和研究方法也是地理素养的组成要素之一。传统的教学工具如挂图、地球仪、纸质地图等对于立体思维不强的高中生来说,学习地理还是有一定难度。针对此问题,若将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引进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地理素养。GoogleEarth、ArcGIS、MapInfo和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地图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平台都具有丰富的地理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是地理课堂良好的教学利用资源。例如,在地势地形教学中,使用GIS的三维空间可视化功能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立体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图3为平面地图与三维地图的地形展示效果图。

四、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地理课堂教学要不断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地理学思想史作为对地理学研究的系统思想,与高中地理教学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文初步探讨了地理学思想史与高中地理素养培养的关系,认为可以较好地结合到具有多媒体硬件条件的高中学校地理教学中。然而,目前不是所有高中都具有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教学条件,如何将地理学思想史更加有效地引进高中地理教学是我们今后研究和努力方向。

上一篇:抗疫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支部书记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