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2:34:50

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范文第1篇

文字美与可取性

要想拍摄一部好的电视散文,必须有一个好的散文脚本。翻开朱自清、冰心、沈从文、叶圣陶等散文名家的作品投入拍摄是一个方向。这些散文大家的名篇脍炙人口,影响深远,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第二个方向就是组织力量进行创作。我很喜欢这种创作形式。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主题选择。因为现在很多电视散文的创作,要求不但文字要优美,还要能够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比如中原油田电视台拍摄的石油题材系列电视散文《橘子红了》、《海》、《胡杨如画》、《西部放歌三部曲》、《我和我父亲的油田》等作品就是以石油为背景,以散文为载体来深度刻画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石油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战天斗地的新铁人形象。其次,现在网络、报纸、杂志有许许多多集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散文佳作,这些散文不但文字好,角度独特,涵盖面也广,如果能静下心来从其中筛选出一部分作品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立意美与地域性

一部好的电视散文要想拍得耐人寻味,能让受众坐下来看完全篇,并不容易。所以在散文文字优美的前提下,好的立意绝对不可缺少。这方面一些作品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比如:央视拍摄的《天路》系列、《马背日记》系列、刘湘晨的《阿里札记》系列,以及《青春》系列等电视散文就很有个性。这些作品既把握了时代脉搏,又让电视散文在题材方面有了跨越式的突破。说它有突破,是因为以前一说起电视散文就很容易往纯散文文本的框架里考虑,而这些作品的撰写、拍摄,在立意上把纪录片、专题片等多种拍摄手法从一开始就加以考虑,这些立意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但使作品的外延得以扩大,就是在整篇的内涵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升华。作品的立意固然重要,同时还要看你选择的作品能不能投入拍摄。央视的选材面大,资金、人员、设备等各方面都有充足的支持保证。但这是央视,对一些小电视台来说,地域限制就能让人叹气止步,更遑论人员、设备的配置、资金的投入。所以一部好的电视散文量力而行,就地取材也很关键。山有山的好,水有水的好,人有人的好。本地区的人文景致,本企业的特色优势,在一个相对不大的地域框架内抓住一点放开来说,既充满乡土气息,操作性也强,这样的作品制作出来同样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画面美与剧组的搭建

好的文章需要有好的画面。但是好画面捕捉起来并不容易。这需要整个剧组形成一个有机体。在拍摄一部电视散文时,小的剧组也许就两个人,一个编导,一个摄像,或者编导本身就能摄像;大的剧组就是一个完整的创作班子,撰稿人、导演、摄像、灯光、录音、美工、剧务,一个不能少。前者好说,一杆枪走四方。后者麻烦,但是对从事电视散文创作的同仁来说,谁不想搭建这样的摄制组呢?这样构建而成的电视散文作品,想不成都难。但是这种创作、拍摄,一些小的电视台是难以承受的。拍摄好的画面,人固然重要,好的摄录设备也很重要,好的摄录设备就是一把好枪,好枪在手加上好的头脑,两个人的队伍一样会有所成就。

音乐美与和谐性

音乐效果在电视散文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影视剧需要音乐,一部好的电视散文同样需要音乐,把音乐作为一部电视散文作品的灵魂来比喻并不过分。一部电视散文短的六七分钟,长的也就是十几分钟,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能让人达到视听合一的境界,如果说画面、文字是筋骨,音乐和各种效果声就是一条贯穿筋骨的长线,在不同的电视散文主题下,或轻松、或舒缓、或激昂地出现。所以说,一个好的电视编导对音乐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音乐效果师应该心有灵犀,配合默契。

制作美与个性

哪个电视编导都不希望自己的散文作品没有个性。拍摄的流程需要个性,后期制作更需要个性。对影视编导来说,后期制作是另一个创作平台。在大量的素材面前,剪辑的节奏、制作的手法、快慢的掌握、画面的取舍、特技的运用,以及对制作设备的熟练、熟悉程度哪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作品的品位。所以,一个眼光独到的电视散文编导和出色的后期制作人员的合作,会让作品充满个性,美而不俗,生命力倍增。

电视散文的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电视散文的创作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人说一部好的电视散文是磨的艺术,那么就让我们在磨练炼中让电视散文这朵奇葩茁壮成长起来吧。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广播电视中心)

电视散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视 散文 创作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80-02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最近几年中国的电视散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涌现出一大批观赏性和思想性很强的优秀作品。电视散文是运用特殊的电视艺术手段和屏幕造型手法,来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传递作者情感、思维信息的散文文本。这种文本形式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引起关注。其特点在于以电视这样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介入散文创作,改变了散文原有的文学形态呈现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物质结构形式。这是散文载体的一次革命,即从平面呈现走向立体呈现;从表现手段的单一化走向了多样化,使散文从文字艺术形式变成了视觉艺术形式。

但是电视散文创作的瓶颈,源于对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的认知偏差。纪录片意义包含工具性、目的性和自由意志,形成纪录片不可替代的本质特征;专题片意义包括主题性、导向性,也限制了创作者的创意空间。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电视散文规避大主题和主流生活,注重表现层面而忽略探讨层面,这些都与电视散文的本义不一致,导致电视散文在某种程度上的边缘化。

中原油田电视台作为国内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的电视台,将电视散文作为弘扬企业文化,增强自办节目文化品位的有效载体,做了大量具有实践意义的尝试,也陆续创作出一批获得省部级奖项的优秀作品。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的从业者,参与创作了大量电视散文,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认知。认为,目前业界人士和研究者们对电视散文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电视散文的文学本质;二是叙事技巧。因为电视散文的创作技巧取决于对纪录片本质的认知。流行的观点认为,电视散文具有新闻纪录片的内涵,但是表现形式要更加文学性和活泼,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文学作品的魅力,这就难以区分电视散文与一般纪录片节目的差别,特别是模糊了它与电视专题片的界限,于是很难把握电视散文的独特创作方法。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这种界定未能揭示电视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所必须具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导向已经出现的创作瓶颈。

一、电视散文的题材选择

由于电视散文的特殊性,在选择题材时创作者首先要考虑散文本身的画面性和镜头感,也就是说,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一定都能通过镜头的画面表现出来,因此要选择的散文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和叙事性,以便于创作者用镜头去表现。电视散文是精致的电视小品,就意味着电视散文是多种电视元素的完美结合,是文字、摄影、音乐、色彩、灯光、播音、画面组接、构图等元素的统一。电视散文绝不是散文加图像,绝不是用画面来简单地图解文学形象,而是在文学散文基础上的二度创作。所谓创作就是要有所创新,是有别于文学散文的又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从文学散文到电视散文至为重要的是要完成文学思维到荧屏思维的转换。文学散文是用文字语言描绘出来的想象世界,电视散文是用画面语言、有声语言创造出来的荧屏世界。想象世界存在于读者的心中,荧屏世界都是现实客观地再现在荧屏上,读者在想象中完成对美感的体验,观众却是从荧屏形象中感受到美感。电视散文成功与否编导对文稿的把握非常重要,包括本子的选择、素材的取舍和文本的解读。在创作电视散文之前,拍摄者和作者最好能进行有效沟通,向作者介绍电视散文的创作规律和表现形式,让作者在写作时能够有意识地增强文字的镜头感。

在选材过程中,除去通过画面结构形式的经营外,创作者还要通过自己对散文文本的阅读和理解,通过选择、组合自然界的抒情性形象,利用它们所特有习韵律和气质,对散文本身进行再创作,再加工,使文字语言与画面语言能够有机融合,完美组合,从而烘托人的内心情感,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激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从而抒发散文中的感情。因为“任何艺术家都明白,要为人的内心情感寻找视觉的对应物,以作用于观众的感觉经验,把感觉寄于有传导能力的美的形象中,可感可见。”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原油田钻井工程技术服务队伍不断开拓外部市场,表现征战外部市场石油将士工作与生活题材的电视散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题材选择上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全景式地反映油田外部市场职工的工作生活场景;二是选择有地域特点的比如新疆的胡杨林、四川巴山的橘子树、江南水乡的水路运输等侧面,来表现石油工人不惧艰难,四海为家的创业精神;三是以点带面,从表现一个普通石油人出发,着重刻画他身上所蕴含着的石油人共有的顽强品质、奉献精神和一脉相承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

二、电视散文的拍摄创作

首先,电视散文的拍摄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节目的拍摄,电视散文构图讲究均衡,它必须遵循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在摄影构图上多表现为均衡,具体表现在画框一般与地平线平行,构图注意黄金分割,力求精美。电视散文的意境往往是通过精美的构图和画面来获得的,从中欣赏摄影师的造型,也可从中悟出画面言外之意和作品表现的内涵。在电视散文的镜头画面创作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文章内容与镜头画面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是电视散文创作的关键。这种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或是一种寓意的关系,有时还是一种情景交融,精神物质交融的关系,而决不能是一种简单的图解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文章的内容在画面的配合下,主题的意境与情绪气氛能得到一种延伸与扩展。文中说到革命,镜头就出现红旗;文中说到春天,镜头就出现草地。这不是艺术创作,顶多算一种图解与说明。

其次,电视散文和电视解说词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编导者的观念中应将这两个严格区分开来,电视散文中的语言表示的是散文的原文,而不是解说词,电视散文的基础是散文。电视散文的创作总是依已有的散文为依据:散文在未拍摄完成电视散文之前,已经是一篇独立的文学作品。电视片的解说词,是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是以画面内容为基础,并且对画面进行补充、诠释、提高和概括而形成的。它不能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散文和解说词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它要求编导对它们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散文的语言追求一种自然朴实、本色而不事雕琢的风格,常常力求读者从平实中去感受深厚,从单纯中去感受复杂,小处入手,深入浅出,不摆作文架子等。故有人称散文是一种谦虚的文字。鉴于此,电视散文的画面也必须以平和、朴实的风格与文章的语言风格相和谐,以求在声画协奏中,使文中的内容在画面中得到一定的延伸与扩展。因此在镜头的拍摄中,多用写实的拍摄方法,力求一种真实、本色之感,并多用平视的拍摄角度,工整的造型方式取景,使人感到一种亲切与稳重。

三、电视散文的后期制作

在电视散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画面创作在画面的色彩上一般不求浓烈,拍摄时多用自然光效,避免画面的华丽,必要时还可加上滤色片,以求单色光效。音乐电视的画面剪辑要求节奏平缓、长短镜头结合,追求稳重,忌讳画面节奏跳跃太大。由于散文不事雕琢的朴实之风,在电视散文后期制作时要少用、慎用特技,以免花哨的效果破坏电视散文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声音和画面的统一和谐是电视散文的重要要求,它要求声音包括播稿、音乐、音响等有声语言与画面在情绪表现、格调上的统一一致,起到说明、补充、渲染的作用。有些作品在声画上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艺术欣赏上的缺憾。如有的作品从头铺到尾,文稿也是从头播到尾,没有留下必要的间隔和空白,音乐没有渐变,没有一张一弛形成节奏;有的作品选取的音乐与画面不合,如正在舒缓地朗诵一首诗时,背景音乐却是强节奏的音乐;有的作品音乐与播音主次不分,当观众正被文稿引入艺术的境界时,音乐却“抢戏”,干扰对文稿的欣赏。

电视散文从文学思维到荧屏思维的转变,特别需要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构筑感人的荧屏形象。电视散文要将散文中用文字描绘出来的东西用形象表现出来,表现为具体的画面,而又不是简单地图解,必须将隐藏的字里行间的情愫,还原为生活场景,让人们在生活场景中感性地感受和体验到字里行间没能表现的情愫。这需要调动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发挥创作者运用镜头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镜头对人情感的冲击力,形成有冲击力感染力的画面,有层次地展开情感。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广播电视管理处 河南濮阳 457001)

电视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同样贯彻于它创作的全过程,从创作来源到成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表现手法,电视散文诗就是编导对现实社会生活及文学作品的电视虚化过程,又是编导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画面与声音等呈现文学作品主题和意境与自身情感和观点的过程,同时又是编导将影视声画艺术与作品文学艺术二者的优势结合而创造出的实在的同时又是艺术的虚构的作品。它处处都表现着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达实的艺术样式。

2.1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

清代书画大师石涛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

活之大端也”[[v]]。这段话强调了艺术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现实生活。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新生儿,作为创作基础的散文诗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的文字集合,而编导在利用散文诗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其主题和结构等艺术表现也是提取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

散文诗作品的产生过程,首先在于作者灵感之虚的产生,在于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社会现象、人情世态。当时间久了,对某个阶段的社会情况有了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脑际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观念。时间愈久,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实践越丰富,所形成的观念就愈加牢固,这一稳固的观念也便似一粒诗的种子埋藏在心田,亦即作品创作灵感的产生。其次在于构思,在于捕捉和提炼意象之虚。意象是什么?它是客观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这一找寻与其思想之虚相对应的形象或场景,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社会事物和生活实践。所以,散文诗的创作实际是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稳固的观念后,以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出发,从其正面或反面去挖掘或探寻,抒情性地写出由这事物引发的感受,从而表达某种情感观点的过程。

编导在散文诗文本基础上进行的电视艺术二度创作时,从创作动机上来说,也同样离不开编导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离不开编导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态的观察与体验。当他通过生活实践在心理上积累的情感观点与文学作品所要描叙与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他就有了创作的动机,而编导也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对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和意境有了新的不同的认识,于是编导就会致力于个性化情感的电视散文诗的创作中。它呈现的画面形象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它呈现的音乐形象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它呈现的音响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客观物理现象,它的解说是朗诵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与对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作品《金海雪山》是编导对改革开放后依靠旅游发展起来的布依族聚居村落音寨的金色风光与民族风情感悟的艺术品,作品《西风胡杨》是编导对历经历史变迁却毅然生长在新疆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斗争的胡杨和中华大地上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的记录与赞美。所以,电视散文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后产生的某一观念艺术表现的虚化品。

2.2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

由于散文诗既有散文细节化的情节呈现,又有诗歌的情绪、意境和想象的语言,是化合了散文的描写性与诗的表现性的独立体裁。所以,编导在以散文诗为基础进行的电视化再创作也必须抓住相应的特性,对于散文式的叙事描写性语言内容用写实的段落来呈现,对于抒情言志等表现性的诗歌语言内容用象征性的段落来表现作者的情绪和主题。

散文诗的描写性语言内容,包括写景状物和叙事的情节故事,编导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时,主要以声画的写实为主来呈现。画面写实包括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影视化的写实,遵循影视语言表达的规律,根据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这一画面或段落与前后画面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独特的角度、景别、色彩的影视化写实画面和现场声响。二是凝练化的写实,电视散文诗作品短小,镜头少,所以,在写实的叙事段落中,特别是画面的选择上必须跨越时空,必须具有代表性,简洁而凝练。声音的写实主要表现在表意的解说、合乎叙事节奏的音乐和表真的音响三部分,写实的画面配以协调节奏的音乐和声响,就构成了电视散文诗写实的段落。作品《金海雪山》第一部分“音寨印象”前几句主要为记实描写性段落,对千年音寨的古树、流水田野与飞云进行了纪实画面展现,配以舒缓的古筝乐曲展现了音寨的静谧与神秘。

散文诗的表现性诗歌语言,包括抒情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编导主要以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来呈现。这种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段落,是通过特定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画面形象、画面环境或音乐、声响来以虚化来构成段落内容。它包括形成内容的审美感受的信息层、形成内在感情的审美感受的暗示层和形成乐思、哲理方面的审美感受的思考、评价层三层艺术表现信息内容。作品《伫望》开头的一句“,未经雕琢的玉石,在粗朴中透出珠光宝气,在平寂中显出神奇风采”就用了日光下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水面飞舞着白鸽的措那湖和古老的佛乐等代表性事物和音乐展现了的性格。

2.3电视散文诗运用了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讲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诗人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是诗人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让实物实境融会着作者的深情奇思。

电视散文诗是一种凝练性的诗化的电视文学艺术,它的表现手法必然要向发展完备、高度艺术化的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必然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指导与影响。它也可分为两层。

2.3.1用虚的手段来表现实物。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用非现实或非本体的事物或形象去表现事物,或用虚拟的形象去描摹事物,或借助与不在眼前的事物表现眼前的事物,或用主题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来衬托。电视散文诗借用这一表现形式,也形成三种以虚映实的形式。

2.3.1.1.应用比喻、象征、省略、夸张等方式,借助虚拟的形象、环境、动作和音乐、声响和朗诵技巧等去描摹实际,运用道具、细节、场面、灯光、画外音及声响等略去不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冗笔。作品《灵魂朝拜的天堂》开头给我们展现了黑暗中点燃的一蜡烛发出的星光的情境,黑暗象征了现实,划破黑暗的火柴燃烧的动作和声响代表了突破现实的举动和号角,星光代表了通过朝拜探询的希望。作品《梅花》运用重复解说词(王安石诗歌<梅花>)来突出独具傲雪性格的梅花,重复解说词间声音的停顿也给读者留下了构想与思考的空间。

2.3.1.2通过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意识环境来折射现实。作品《小草的歌》中主人公在悲凉的梦境中寻找小草,这种悲凉的意识环境其实就折射出了编导迷茫的、充满挫折的现实生活,而寻找小草也就是编导在努力摆脱现实生活,寻找心中的精神寄托和希望的表现。

2.3.1.3通过对主体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表现来影射主体的形象、气质与心理。作品《七弦的》始终呈现的古琴存在的优雅环境,折射了古琴的淡薄与宁静,通过表现古琴周围凝重的青铜、剔透的玉器、华贵的丝绸等事物来影射古琴的性格。

2.3.2用客观实物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

一是状物移情或托物言志,就是通过表现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中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相似或能承载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或意境来“移情”,来“言志”。二是缘景生情,包括通过寻找一个适合于表达作者情境的客观事物来抒发其感情积淀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外在景物时触发其内心情感的触景生情两种方式。三是情境相浑,与前两种表现方式不同的是,其刻画之境应该是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景物,其意是物象化的情感,段落中的情与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了。作品《情迷风花雪月》中通过“绕三灵”节日中感通禅寺下白族老少一起奏响三弦和亲人送行时刻递上的酒这些相似特征的事物与情境来传达作者对好的事物带给自己的感性的呼吸。当置身于大理白族花吹雪、风照月这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中时,作者已分不清哪是风,哪是月了,不由自主地融入了白族风花雪月的世界中去了。

3.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功用

作为以文学艺术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新的电视艺术样式,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有助于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

3.1虚实艺术有助于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

虚实艺术既依赖于生活实践基础,又得力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学艺术修养。生活体验是对电视散文诗意境理解的基础,没有生活基石的创作和欣赏是虚假的、枯萎的艺术,是没有血肉的艺术,无法形成艺术意境,生活的苍白无法激发创作者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文学基础上的欣赏创作。如果没有文学和艺术修养,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就仅仅是生活的复制品,不能形成虚实的艺术结合,无法达到艺术境界,也就不能激发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激情,也就感悟不到电视散文诗的意境与主题,就不能形成电视散文诗艺术的共鸣与情感交流。因此,生活与艺术修养的完美结合,创作者才能在虚实艺术中激发创作出优秀的电视散文诗,从而构造编导的虚实艺术和主题。

3.2虚实艺术能构成电视散文诗的意境、能蕴涵作品的主题

电视散文诗不是“看图识字”的文学作品,而是作者通过特定的经历感触,对生活的评判,升华为有见解的思想,形成虚实结合、有艺术意境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的意境是虚境与实境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新形象,犹如彩虹的形成,能看见,能感受,但摸它不着。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通过状物移情、缘景生情、情景相浑以及结构声律等手段来寓实于虚、以虚统实、借虚拟实,达到神形兼备,虚实得当的艺术境界。同时,通过虚实艺术的运用,也能表现和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气质个性,动植物的生机活力及宇宙造化的奇妙功能、山水神明的微妙变化,从而使蕴涵的主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广的历史内涵。

3.3虚实艺术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美感。

观众在欣赏电视散文诗时,为什么会感觉到这一艺术的美感呢?那是因为编导描绘的事物与景致是编导纯真情感倾诉,高雅心灵语言描绘,心灵净化表白的载体,是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完美载体,是美的呈现。编导独特的声画组合方式特别是声响的合理构建能恰到好处地展示电视散文诗的内在韵律和飘逸美。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就能使美的客体,通过审美过程转化为美感境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创造的美感,一方面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的,大众认同的客观事物的美,一方面在这种美的感召下,编导的情感投入,酝酿升华,形成对实境的感悟,然后以实境为依托,丰富美的内容,超越实境而想象,化为虚境。在虚境与实境的生息中,有了创作的美感,通过这种美感沟通了广大观众的美感认同和形成再创作的美感,从而实现电视散文诗的整体美感。美感作用于电视散文诗,才能真正成为艺术享受,感动观众,达到审美、传达的效果。

4.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四个重点

电视散文诗虚实结合艺术的运用,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帮助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在构建这一艺术形式时,应抓住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二是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三是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四是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制作的宣传片《情迷风花雪月》可谓是一部较好的电视散文诗范本。

4.1应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任何一门艺术样式的创作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特别对于电视散文诗来说,它的散文化的细节的表现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它凝练化的诗体语言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环境及其事物运动的特殊感触,化生活为艺术的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表现内容也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则有赖于编导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影视综合艺术,它的创作与表现必须要求编导能博采众多艺术之精华,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审美素质。这种审美素质首先是大众化的、其次还要是饱含编导独特艺术个性的审美意识。所以,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是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构建的基础。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成功,是编导看尽名城大理美到极致的风景、领略笑傲江湖的豪情、体味爱乱情痴的美妙、从而感悟到终极生命的追求-迷而不乱的深刻体悟,也离不开编导深厚的诗化功底与影视表现能力。

4.2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结合艺术和电视散文、电视诗歌有共通之处,其区别就在于电视散文是运用诗歌虚化表现手法表现实体散文内容的虚实结合艺术。电视诗歌是

表现手法与表现内容都为纯粹虚化了的虚实结合艺术,而电视散文诗则应该是散文化叙实为辅、主要表现内容与手法皆以虚为主的虚实结合艺术。不但情节体、寓言体、讽刺体电视散文诗应该以虚为主,叙事体、报告体电视散文诗也应该是饱含内在韵律的以虚为主的作品。

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解说词几乎没有叙事的情节故事,而以抒情化的语言为主;它的画面表现也是选择苍山、崇圣寺三塔等标志性的事物与白族迎接客人最讲究的礼仪—“三道茶”等情节剖面来呈现,整个作品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都是已虚为主的。

当前很多政府宣传部门委托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所谓的电视散文诗宣传片,由于商业化的驱动过分地追求画面的写实,导致其内容和散文诗诗体主题与意境格格不入,拍成了缺少“灵魂”的风光片。鉴于此,我们在电视散文诗的虚实创作中,要明白创作的主题,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标志性的事物意象和环境来虚化作品的主题和意境。

4.3要像重视画面一样重视声响创作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对于电视文学等艺术类别,声响在其中的作用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与发挥。

由于影视艺术中的声响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声响在表情方面的能力和画面一样有力,声响的表情性有时有特定的对象,有时又能表现画面无法表现的模糊的,虚化的,无方向的主体的矛盾心态。电视散文诗的音乐能根据诗的意境,渲染烘托气氛,为观众营造一个广阔而自由的思维想象空间;电视散文诗的朗诵(解说)是朗诵者对文学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含义与作者的心意;电视散文诗的音响能再现作品的意境和气氛。电视散文诗音乐、朗诵与音响的组合更能展现作品的飘逸美和内在节奏韵律。电视散文诗的声响有时与画面同步,承接、配合画面的情感表达;有时与画面对位,达到与画面相反相成、殊途同归,产生新的含义和内容。通过声画的组合来达到作品真与假、动与静、藏与露的统一。

所以,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时,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大力运用声响表虚的优势。

4.4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视散文诗也不例外。当前一些电视散文诗特别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的作品,整个作品全部运用该事物或与其相关的事物和环境的空镜头,只有关于事物形态或环境的描述,没有人物的任何迹象。须知,人类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者,一切事物的艺术化就是事物的人化,不管是艺术直接表现人的精神形态还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都是以人的精神形态为标准,都是人的精神形态的间接反映。所以,不管是讴歌事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还是直接展现人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人物都应该是作品绝对的主角。

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中的人物,有时是沟通人与事物精神状态的桥梁,有时又直接跳出来,通过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反应来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利用人物在作品中的桥梁作用和直观表现作用,为更好地表现人类精神形态这一最终目的服好务。

作品《西风胡杨》通过商人在沙漠中的艰难行进来表现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作品《伫望》通过藏族佛教徒虔诚的朝拜映射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与伟大,也更能反映人类对正义与纯洁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当然,电视散文诗是一门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它还没有真正地将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完美地融合,它的表现手法还比较单调,其艺术表现技巧还有待提高与创新。而这些,就有赖大众的关心与艺术家的用心了。让我们期待着更多优秀电视散文诗的诞生吧!

注释:

[1]人民网:《漫谈电视诗歌散文》,2004-12-6。

[2]韩林德《境生象外》第40页,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3]石涛《话语录》第3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8月版。《

[4]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历代诗话读编》第427页,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参考文献]

[1]邹红《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何丹《电视文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4]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6]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7]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9]耿林莽等《散文诗写作与鉴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10]汪文斌等《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1]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2]陈平原、山口实《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电视散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电视散文 《毕业了》 《最忆是江南》 文学风格

电视散文具有浓郁的抒彩和较高的文化品味,是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艺术形式。电视散文的宗旨便是表现天地人、音诗画、真善美;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结合,再现以至升华文学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至善的心灵。无论是名家名作,还是新人新作,都力求选材独到、个性鲜明、制作精良,实现其通过电视艺术手段达到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目标。

电视散文《最忆是江南》是一部典型的抒情式电视散文作品,作品通过唯美清新的江南风光和苍劲荒凉的大漠风景阐述作者本人对江南无限留恋的情怀,散文充满感性的文字,朗诵男声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演女子清丽的容颜……电视散文《毕业了》是一部怀旧内容的作品,作品主要讲述一群大学学子将要面临毕业,离开母校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作品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短小片段回忆再现大学四年的酸甜苦辣。《毕业了》通过大学毕业生自己的视角,通过镜头语言,向观众描写了大学生活的苦与乐,通过不同的拍摄手法,向观众呈现了毕业时的伤感、大学生活的甜蜜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三种不同的复杂感情,可以说是电视散文中的一篇佳作。在这里主要对这两部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从镜头运用、声音元素的选择以及人物表演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镜头运用不同

镜头是电视的基本组成元素,镜头语言也是电视内容表达的主要渠道,典型镜头的运用,能传递给受众独特的信息。

《最忆是江南》中,镜头运用以中景和全景为主,主要运用此类景别镜头来表现景色的优美和意境的深远悠长。剑客远去,夕阳下拉长的背影;小桥流水,假山重叠,园林内风景的别致;江南在竹林中奔跑,美丽的身影……《毕业了》中,镜头景别以近景和特写为主,特别是特写镜头,石碑上面镶刻的字迹“我们的母校”;宿舍楼墙壁上面的宿舍楼编号;足球场上面遗落在地的背包;记录在同学录上面的一个个名字;窗外铁栏上放着的篮球……一点点折射出大学校园生活的痕迹。特别是,《毕业了》这部作品中还添加有特殊效果镜头,片中大学生活场景以剪切画似的一一体现,怀旧色彩的添加运用,给受众一种回忆的味道;大学生活片段运用相机快照的方式,将画面瞬间定格,如此镜头处理方式,给受众以亲近的感觉。

二、声音元素的不同选择

这里所讲的声音元素主要是指电视本身所应具有的电视语言元素,包括电视散文配音、电视散文音效和电视散文背景音乐。

首先,两者的电视散文配音选择不同。《最忆是江南》选用的是中年磁性男音,以朗诵的方式将凄婉哀怨的故事一一道来;《毕业了》则别具一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学生自己的声音和语气缓缓阐述离别时的心情。《最忆是江南》是一部朗诵运用较好的作品,可是,电视散文中的朗诵却不是电视散文情感的表达的最佳途径,作品《毕业了》中的配音更贴近受众接受心理。文学的语言不是电视的语言,我们听到的电视散文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朗读,它保留了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却失去了文学作品中人物自然的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而这种因人而异的语言充满抑扬顿挫的声调,是任何人通过朗诵都无法表达的。

其次,两者的音效处理不同。《最忆是江南》中只有一种音效,就是夏日虫鸟齐鸣的声音。相比较于《最忆是江南》,《毕业了》在这方面就稍稍多彩一点,学生关闭电脑的声音,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进宿舍开门的声音……除此之外,还有片子中穿插的对大四同学的离校采访……由此,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电视散文应该放下文学的架子,顺应时展潮流。近年来,有些作品开始放弃“格里尔逊”式,让大自然打开喉咙,开始有了自然音响,有了同期效果声。《毕业了》这篇电视散文在这方面有了新的尝试。

最后,两部电视散文的主题背景音乐不同。当然,散文风格决定了音乐风格的选择,《最忆是江南》音乐以凄婉为主,明丽为辅。当剑客与江南初见时,音乐明丽活泼;当离开江南望穿秋水等待的时候,音乐凄婉动人;当一时做了他人嫁,剑客无限懊悔时,又有点点的怆然在里面。此片音乐的选择极其符合电视散文本身的风格。《毕业了》音乐主要以离别为主旋律,以歌颂友谊为片子主题,伤情中又不乏少年的可爱。

三、两者的人物表演程度不同

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视散文,这些讲述性的各种元素都是为了很好表达片子自身的主题,往往会运用演员的表演来达到情景再现,同时还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最忆是江南》里面的表演是显而易见的,身着古装、腰挂佩剑的江湖过客;温婉美丽一身长裙的江南少女,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与它不同的是,《毕业了》运用的则是日常学生的生活片段,作品中人物都是真实鲜活的,他们出现在作品中,本身虽然可以说是表演,可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是真实的,受众更容易接受。电视散文应该拒绝“表演”,或者说电视散文的表演与影视表演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电视散文,像《我的老师》、《记忆中的一位少女》、《我与地坛》,中间的人物基本上都没有表演,但是散文文本中的情绪通过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和行为动作,还有音响等艺术手段综合后,同样会深深地打动观众。《电视导演应用基础》一书中,曾强调这样的观点:“电视散文的真情要求表演上不能留有痕迹,不能有任何矫揉造作的表演特征。电视散文往往拒绝表演,过火的表演或过于强调表演往往会使表演喧宾夺主,使观众过多地注意表演而忘记了电视散文的本体———文学。”【1】

电视散文范文第5篇

一、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电视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力量推动的结果,有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电视人对电视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现代传媒巨大传播力量的推动,更重要的是电视散文本身契合了受众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求。

作家丛维熙说:“电影和电视都需要文学血液的支持,如果影视没有和文学联姻,导演和摄影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难越巍峨艺术殿堂半步。”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把探寻的目光关注到文学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身上。1998年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栏目推出了1998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这种新的电视文艺形式正式大规模浮出水面。之后的几年,中央电视家拍摄的百余部作品将电视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电视散文以对“天、地、人”的旷达追求,对“音、诗、画”的优雅寻觅,对“真、善、美”的质朴咏叹,成为整个电视艺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片绿洲。

二、电视散文的文化内涵

电视散文的思想内涵:

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开头的九个字“天地人、音诗画、真善美”内涵非常丰富,意味着电视散文以音、诗、画为表现手段,以天、地、人为表现对象,传达着世间的真、善、美。从这九个字我们可以窥见电视散文的表现内容覆盖世间万物,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再现生活中的无限感动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事,普通人的不平凡经历,患难中显现的真情,人们对信仰和价值的执著追求等丰富的表达构成了电视散文最感人的风景。《金婚》、《朋友》、《朵朵》、《妹妹,永远的遗憾》、《不沉的船》、《光明》系列等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

青岛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散文《妹妹,永远的遗憾》令许多人感动甚至落泪。作品中的小姑娘以幼小的身躯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担负起供养哥哥读书的重任,而所有的付出她不要回报,一瓶廉价的花露水就让她激动得满脸通红,闻了又闻。在电视散文中,这个瘦弱的小女孩赢弱的外表和强大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由衷地从心底升起感动和崇敬。

情是人类共通的东西,电视散文中宣扬的真情,在作品和观众之间构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2)描绘世间的无限风光

山水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电视特有的声画功能在表现优美的风光上更是占尽了优势,《哈纳斯之春・秋・冬》、《长白山抒怀》、《九寨磨房》、《田湾河风情》、《南国瑶寨》、《读三峡》、《梦幻同里》等,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山水艺术景观。电视对山水风光的表现有它天然的长处,但是对自然风光表现的要义是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怀,让自然的灵性和人的感悟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赋予作品以灵魂和生命。甘肃电视台拍摄的《生灵》,开篇就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和沙漠中突兀矗立着的胡杨,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自然界生命的呐喊,通过干枯嶙峋的树枝树干对画面的强烈冲击力,召唤生命的归来。

(3)回顾历史上的悠悠往事

电视散文对历史的关注,或回顾历史人物、或咏叹历史名胜等,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和古朴风味。

以历史为表现内容的电视散文,一是以特定的历史引发今人的思考;二是传承祖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对于前者来说,比较典型的作品有《野鸽子》、《徽州往事》、《无名烈士祭》等。《微州往事》其实是徽州乃至整个中国女人屈辱、苦难的历史。端庄美丽的五嫂嫂15岁时就嫁了过来,然而不得不在新婚后的第七天就送走了外出经商的丈夫。在沉重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中,在五嫂嫂熬成五婆婆之后,丈夫的噩耗传来了,一世夫妻只有七天。女人的坚韧和苦难是最动人心魄的,作品激发起观众的是从心底泛起一种酸楚和沉重的哀婉。

对于后者来说,《泰山秋思》、《梦幻同里》、《庐山思绪》、《七弦的》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其中《庐山思绪》着重追寻历史上曾经留下关于庐山名篇的名人的足迹,让观众穿越历史去赴历代诗人的约会,将庐山的文化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历史的苦难,历史的厚重,历史的辉煌,历史的优雅……历史的种种侧面都通过一方屏幕呈现给观众。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中的情怀足以够我们揣摩受用终生。

(4)传达生活中的隽永哲理

优秀的电视散文从来不会排斥哲理的表达,电视散文在传达哲理方面通常有两种形式。

设置警句表现哲理:如《方井》。整个作品充溢着浓浓的怀旧情绪,而当“自来水进了小镇,方并消失了”后,作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在过去显得那么重要的东西,而今都成了故物,我们温馨地怀念它们。毕竟,它们曾像蜡烛一样照亮我们漫长的生活,然而谁愿意再让蜡烛来照亮黑夜?”作品对往昔的回忆深情浓烈,但依然充溢着对时代变迁、生活进步的礼赞。这样的作品仿佛通篇只为一句警句而蓄势,从而更加强化了哲理的表达。

营造意境显示哲理:虚化的哲理必须由实物的依托才能生发开去,电视散文将哲理意识融入生动的形象中,使理的阐述直观合情。那些富于暗示性和象征性形象的反复出现,使人在电视营造的意境中联想得更远,也使哲理产生更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电视散文把思想的反映包含在形象中,融化在情感里,借助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对景物的描写、对历史的回顾、对哲理的阐发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和人类鲜活的心灵世界。

电视散文的艺术特征:

电视散文是把散文诗性的语言艺术和电视丰富的声画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视听表达,给人审美愉悦。电视散文是“诗、音、画”的交响,与散文相比,其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1)音、诗、画三位一体的立体感

音、诗、画本来是三门独立的艺术,电视散文把这三种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首先电视散文的本质是“诗质”,这是由文学带给电视散文的诗意审美性。散文不论是深刻厚重的哲理表达,还是飞扬飘逸的情思描述,如诗的语言都会带给观众不可言传的审美愉悦。而电视散文中的语言更是以字幕形式出现并伴随着有感情的朗诵,更加强化了作品诗意的表达。

其次是画面。散文已经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当电视散文对它进行二度创作时,画面成为其审美价值增值的重要因素。文字所表现的间接性、模糊性被画面的直接性、确定性、形象性取代,增强了抒感、营造意境的效果。

再次是音乐。音乐有助于内涵的表达,有解释、充实画面内容的作用,使电视散文更加完美。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指意的模糊性,电视散文只要选择了适合作品情感、风格和节奏的音乐,就会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激发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带领观众去领略更加细密的情感。

音、诗、画三种表现手段的结合,使单纯语言文字趋于具体、形象、可感;三者对应的视觉、听觉和内心体验,大大开拓了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

(2)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电视散文以追求美中至美――意境美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它是一种藏于作品的“味中之味”,高于作品的“韵外之致”。电视的先天优势是记录真实的影像,散文表现的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电视散文正是这一虚一实的有机融合。

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一是通过情景交融创造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电视散文中,一草一木,一滴水珠,一块石头,都会在深沉、隽永、真切的情感的感召下,生发出一股浓浓的情思。

二是寓哲理于生动的屏幕形象之中。电视散文将文字所表达的抽象的情感、理念以及哲理意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形象中,使得“理”的阐述更为直观。散文所追求的审美最大化是尽可能为读者营造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电视散文不仅仅是停留在引发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层面上,而是选择与文字相对应或相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画面,使文字和画面之间产生张力,从而达到对文字内涵和意蕴进行扩展和事富,营造意境的目的。这种审美追求与散文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电视散文在融合了散文的优势和电视的表现技巧之后。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表现方法和审美追求。

三、结语

电视散文范文第6篇

电视散文的繁荣是近些年的事情,那唯美的画面、隽永的文字、深邃的思考、动人的细节,以及耐人寻味的意蕴,一经出现,便深深地折服了观众,引起一定反响,许多观众把它作为忙碌生活的小憩、干枯情感的源泉和心灵深处的港湾。

电视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电视诗歌散文从音、诗、画的结合里,蕴含着多元化的艺术美,包括语言美、画面美、音乐美、创作美、交融美、意境美、朦胧美、联想美……

电视诗歌散文表达的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培养,其美丽的画面,对情感细节的视觉化表述,营造出亦幻亦真的情景,引发观众的想象与思考,这种对视觉化的诠释是真实的,也是美的。

如电视诗歌《菊之物语》对的描述,可以说是老话新说,摆脱单纯咏菊颂菊的常规化创作,利用文人与菊、佳人与菊、豪杰与菊等一系列独特的视角,把千百年来大众对的喜爱与借物言志的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笔结构上采用古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手法,在电视视觉表现上采用实物画面和书法国画的古朴风格布局,以及影视画面的借用,从播音色彩的变化到背景音乐的选择,把《菊之物语》用电视诗歌的表现手法,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既保留了名诗凝练简约的文学美,又渲染了无尽遐想的意境美,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古朴、淡雅、清新的意境。

电视诗歌散文不是散文诗歌的附属品

电视诗歌散文是电视化的诗歌散文,由于电视特性的加入,使得电视诗歌散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具有了自身的审美特性和艺术价值,它不同于其他的电视艺术片,它有自己独特、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不能只是翻译式地把文学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电视正面,通过电视语言、电视画面的再创作,使叙述结构发生变化,使文学作品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其应容纳文学作品和电视艺术结构的双重表现特征。

在保持原文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应充分调动电视的多种表现元素,根据编辑自身对原作的审美把握和艺术思考,表现出一种声画的相互激发。

电视诗歌散文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多轨组合

它几乎调动所有艺术手法,有机地完成这种组合:有字幕――作者的文稿,有解说词――诗歌散文的朗诵,有画面――自然景物、演员的行动、生活场景,有同期声――使观众身临其境,有音乐――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这种表现手法的多轨组合,构成了电视诗歌散文的丰富多彩、意蕴深沉。

电视诗歌散文也讲求“文采”,其体现为画面语言、有声语言、造型语言,甚至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影调语言,特别是电子特技手段的有机组合上。

唯有真实最动人

真实几乎是所有艺术无可动摇的基石。电视诗歌散文大都用自然景物的意蕴和演员再现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散文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向。诗歌散文在视觉艺术的表现上有相当大的难度,把情绪化的东西视觉化,这样的再现和实物意蕴准确和真实对电视编辑是极大的考验。电视散文《指如兰花》讲述了一位女性作家在做人与作文上的统一,在面对琐碎的生活、纷杂的人生和写好文章时的一种和谐心态。在《指如兰花》的拍摄中,我启用了事件的原型来进行表演,目的就是在她熟悉的环境中自己去再现自己的生活,这样对后期的艺术再创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在前期的拍摄中有一定难度,但真实成为这部片子最亮的视点,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电视诗歌散文是对诗歌散文的再创作,其优美无比的画面和对情感细节视觉化的表述,应引发观众的想象和思考。这种对视觉化的诠释是真实的,也是美的。但如果只有精美的画面堆砌而忘记了表现主题,就会使人感到空洞和无味。艺术的再创作是无法抛弃真实这个根基的。在多次的再创作中,真实应该贯穿整个艺术的创作。当电视观众看到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剪辑之后,也许每个人的反应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但真实所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是相同的。

对电视诗歌散文的思考现状

在电视诗歌散文的摸索与尝试中,几个年头过去了,电视散文已初步定型,但关于电视诗歌散文的批评和忧虑也不绝于耳。“今天的电视诗歌散文总是喜欢表现风花雪月,一味地陶醉在山色风光之间。没有了文化的关怀精神,没有了现实参与意识,没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模式单一、选题单调、形式死板的缺点以及声画合一的毛病依然存在。同一信息对观众的视觉听觉进行重复的刺激,解说词说到哪儿画面跟到哪儿,这是对观众想象的限制。没有想象的依托,也就产生不了情感,更产生不了意境。成功的电视诗歌散文的语言从不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传达视觉元素里不包括的信息。或声音抒情,画面交代背景;或画面绘形,声音阐释其内涵。从电视诗歌散文自身的艺术特点来说,在题材方面有着广泛的创作空间,关键是我们的电视工作者是不是能够放下自己所谓的艺术的美梦,用心去观察、体会生活,用艺术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生活。

诗意的世界是人类理想的世界,电视艺术理应进入这个世界。电视诗歌散文通过屏幕传递的不仅仅是一份交流,而是一种过滤、共享和渗透。呈现美本身就意味着对丑的抵制和瓦解,意味着对美的认可和赞扬。自诞生以来,电视诗歌散文就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满足了较高文化层次的观众对电视文学的需求,让热爱文学的观众,通过这个栏目欣赏、感动、思索,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

(作者单位:漯河电视台)

电视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学 电视 散文 传播媒介 传承 拓展

电视散文出现的历史并不长远,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精美的画面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将观众带到了真实的情境当中,而电视散文正是借助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优势弥补了文学散文单一、刻板的形式,凭借电视屏幕观赏实现诗歌散文抒情写意意境的电视文学样式。可以说它的出现不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为散文开创了一番新的领域。

电视散文审美意境的超越与提升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注重表达意境,意境乃是思想与描写对象的高度统一,当作者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与画面、声音融为一体时,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幅用文字表达的精美画面呈现了出来,这样的散文如同幽兰一般散发出动人的麝香。在电视散文中,特殊的传播媒介在观众和作品之间架设起了一道神奇的桥梁,观众不仅可看可听,而且使之具有了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电视散文可以使观众在鉴赏中对特定的情感感受状态表现的更直接、更快速、也更充分。因为电视散文可以直接用感情的色彩、情感的旋律、情感的画面创造出一个感情丰富的艺术世界。观众在欣赏电视散文的过程中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思想感情和情感的双重交流。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方,而是通过画面、声音、字幕的完美结合置身于美文的故事情境当中,运用所听、所见、所感描绘出自己对于描述对象的具体感受。

电视散文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不仅仅是硬生生的文字,更是生动的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同步实现,这是过去的平面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也有助于观众更直观的感受散文的内涵和意境。在这种直观的画面中,观众可以达到雅俗共赏、见仁见智的审美效果,从电视散文的欣赏过程中获取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和陶冶。

电视散文表现形式的丰富与创新

图像画面、声音音乐、字幕和诗文吟颂是构成电视散文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首先。图像画面是电视诗歌散文形成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图像画面就不能称为电视诗歌散文,电视本质的体现是文学的联想性在画面中得到栩栩如生的浮现,好的电视诗歌散文的确会挖掘文字的内涵、文学的韵味、意向的确定性,丰富文学文本的表现力。其次,音乐音响是电视自身独特的表现,它熏染文本表达的色彩、表现文本空间幻化变迁、突出心理意蕴的节奏、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无形纽带、将情感的旋律模式化,从某种角度看,音乐音响更能深入的暗示点化文学的缜密内涵,发挥电视散文的抒情达意的特点。第三,字幕以及旁白的出现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电视散文样式被赋予了文学联想空间,汉字所赋予人们的天然美感和吟颂所牵连文学的体味享受在这里成为文体的标识,意义重大。这三种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整体,而电视诗歌散文的样式创新性就在于三者的水融。这种艺术的混合无疑是高明的、充满想象力的,并且在长时间内将被大众所欢迎和接受。电视诗歌散文以其别出心裁、新颖独特的变幻形式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转换和过渡。

电视散文节奏与韵律美的突破与发展

电视散文范文第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市场对从事开发与设计视频资源的人才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求,各院校在电视节目编导类课程中,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融入了新元素,并通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电视文艺节目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心仍离不开理论知识,相反,实践教学则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支撑。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电视文艺节目类型包括电视文学、电视音乐、音乐电视、电视戏曲、电视舞蹈和电视综合节目等几种。以上的节目类型都是属于实践性强的节目类型,如果都只是在课堂上传授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不仅很耗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电视文艺节目相关知识,通过结合电视文学中的电视散文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电视散文真正的起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它是一种一种电视文学的样式,它的发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且这些年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这个领域里在从事电视散文的创作中,主要以专业创作的人员为主,同时,还有少部分人员主要通过借助DV进行拍摄。各院校由于受教学条件与环境限制,能够用于创作的时间、相应的创作课程都比较少。在电视散文的实践教学中,需要各院校继续秉承创新的理念,不断探索,以期能够找到符合电视散文教学的实验方法。在电视散文的创作中,非常注重“形散神聚、情景结合”等特点,电视散文制作的实践性极强,它要有很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充分掌握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理论知识后,由学生自主进行材料的选择、稿本的编写,以及实际拍摄等方式,让学生在电视文艺节目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得到锻炼。此外,还能够将学生的实践操作作为日后教学的参考模板,作为其中的一个范例,对学生起着一个鼓舞与引导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电视散文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下也是我们选择的主要电视散文的重要理由:1.具有激发创作能力的重要作用,能够将校园生活简单再现。2.具有代表性强的特点。电视散文的主要特征与其他电视文艺节目基本一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让学生熟悉脚本创作、现场实拍和后期制作等电视散文制作的各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在这些环节中,融入自身的观点和意图,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和特技处理能力,从而促使制作出来的电视散文具有丰富的感染效果。在电视散文的创作实践中,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对稿本进行创作,包括对题材的选择、稿件的撰写和分镜头的安排等;其次,是负责对电视散文的拍摄,主要包括试拍、正式拍摄和补拍等三个方面;此外,是负责对电视散文的制作,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有镜头组接、特技处理、编辑背景和配乐解说。

二、电视稿的撰写

1.自由创作散文

通过尝试制作电视散文的教学之后,根据其观后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散文创作。先写草稿,写完后再进行修改一到两次,然后,按照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来选出其优秀的作品,这样对于稿本的拍摄有很重要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的考虑,我们选出六个本子作为分镜头的稿本写作。

2.撰写文字稿本

在选定散文题目后,要根据电视散文的基本要求进行改编工作。散文极其注重意境的再现,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加强对其构思的制作,包括对生活素材的选择、裁剪和提炼等。通过分析后,找出一个独特视角、新颖而和谐的布局。再使用一些清新隽秀的语言加以描述。通过借鉴散文的主要特点——“意”和“境”,来达到电视散文目的。但其实质并不会改变。在电视散文中,其“意”就是作者的思想内涵,其感情与意念在文字里体现地淋漓尽致,在电视散文里,情感并不是体现在字里行间,而是表现在旁白的朗诵语调里(所谓旁白,即原作文字)。电视散文的“境”,通过具体事物所构成的画面,协助配合电视散文的视听形象加以表现,创作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较之于电视小说,电视散文所不同之处就是,其画面是非常的有限,电视散文画面主要的重点是要为全文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让听者能感受到某种韵味。再通过这些画面的意境激发观众的兴趣及想象力,用心去品味,理解其真正的内涵,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除此之外,在对电视画面的处理上,画面可以稍微虚一点。倘若画面过于实际化,观众的想象无法得到发挥,电视画面也就丧失了其意境美。此时,若是增加一些远视空间,让观众拥有遐想的机会,便能够帮助电视画面营造出意境。

在电视散文画面的营造过程中,应该注意光线、色彩、各种剪辑的手法、特级等等,最后使画面与旁白相互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电视散文的作者必须要对表现散文有着深刻的感触,对于原作的“意”与“境”要有自己的领悟,接下来才能将“意”与“境”融入到画面当中去,使其具有独特的韵律与节奏,这也是对散文的创新与延伸,将散文进行用旁白表现出来,会产生耐人寻味、新颖的电视散文。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需要对表现文学的形式进行合理的修改,并且要遵循相关的规则进行规范的操作。因为如果进行操作的话,需要考虑影视的技法、现场的拍摄等诸多方面带来的问题。因此,可以先通过分镜头稿本创作,再提交电子稿本的形式进行创作,最后进入现场拍摄与后期制作阶段。

三、对现场拍摄的分析

选好分镜头稿本之后,设立相关的摄制组,然后,将同伴进行分组,完成其拍摄,任务完成之后,请老师对拍摄的镜头进行检查,提出不足之处及建议。拍摄阶段是整个过程中花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首先,要老师领学生进行试拍,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经验,然后对镜头进行仔细的观察,询问老师的建议。之后,要学生自主的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缺点与问题,根据问题进行改进,通过不断地学习之后,才能开始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拍摄现场的实际情况,负责对分镜头稿本的改编和改正工作,并从不同角度、高度进行拍摄。进行对比,最后选出一个满意的镜头。在过去的拍摄中,学生都是用肩扛的执机进行拍摄,几乎没有人用固定或者徒手的方式拍摄。因为肩扛执机才有正常人的视点,拍摄时有空间感。但是在拍摄时由于会出现一些轻微的晃动,画面的质量就会有影响。所以,用固定的拍摄方式,可保证画面的质量。在拍摄时,光线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要把握好光线的明暗变化,光线太明显或太不明显,都不是合格的镜头,要求学生在拍摄时将天气因素考虑进去。

四、后期制作环节

电视散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视散文;声画创作;艺术审美;艺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人们难得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影视与散文的结合,用电视艺术手段来表现散文的格调、意象和意境,实现散文的电视化,有助于散文阅读直观化,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电视散文是继电视小说、电视诗歌、电视报告文学之后,电视与散文结合而诞生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名篇为基础,以声音解说为引导,以画面配合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烘托散文主题,突出原作文字魅力的新型电视文学样式。电视散文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满足了现代人追求与享受文学浪漫与诗意情怀的愿望。

一、电视散文的概述

电视散文,是通过电视屏幕画面形象和音乐声响的配合,营造散文意境和浓郁抒情氛围,再现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电视散文是一种文学散文的电视化,旨在介绍散文名篇,突显散文原作的文字魅力。电视散文文字,反映生活的原生态,没有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文章结构往往是由若干自然段落串联而成,段落之间也没有衔接的必然性和依存关系,结构方式灵活自由,形式丰富多变。散文的内容多接近生活,近似散点式的生活表象。散文语言自然简洁优美。电视散文画面,注重用镜头语言叙事,有一定故事情节。画面节奏舒缓而富有韵律,语言言简意赅,画面凝重而情深。构图讲究平衡,力求精美。色彩倾向于自然、平淡、真实,淡雅中见真情。电视散文追求古朴清新风格,镜头转换柔和自然,淡入淡出、融入溶出,使画面表现出清新和淡雅格调。电视散文的画面直观,意境深远,给观众留下广阔的神游和遐思空间,观众可以从中获取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和陶冶,达到雅俗共赏、见仁见智的审美效果。

二、电视散文的声画审美

1.电视散文的声音美

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文采飞扬,富于音乐性和形象性,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富于音乐美感。散文文字精美整齐,有明显的节律特征。电视散文的朗读配音,要求语言规范标准,声音富有弹性、悦耳动听,语言用声要随着散文作品的情感发展和画面变化而变化,用声表达时而像与人交谈,时而像自言自语,注意真切细腻地表达情感。总体来看,语缓气舒,语言舒展,声音轻柔,气息绵长,用声松弛,从容不迫,细腻真切,自然实在。

2.电视散文的画面美

电视散文的画面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散文的内涵和意境的。电视散文的完美画面创作主要是摄像和后期制作。画面清晰度、色彩还原、宽容度、细节等硬技术指标必须靠靠摄像机本身的高性能,所以要拍摄完美的电视散文画面首先要选择高清摄像机。电视散文的画面色彩多用自然光效,不求浓烈、华丽,拍摄回忆过去场景时,加上滤色片,追求单色光效。后期制作,如精确调整色彩,一般是成段调整,统一色调;部分细节色彩调整,追求更好的反差层次饱和度。重要画面要单独调整,用压角、通道调整等手段来让画面达到完美效果。画面剪辑要求长短镜头结合,节奏平缓、追求稳重,忌讳大跳跃。画面平和朴实,与文章的语言风格相和谐,使文中内容在声画协奏中扩展到画面中。

三、电视散文的声画创作

1.电视散文的创作

电视散文的立意要新颖,“以小见大”“一粒沙里见世界”;联想要丰富,可以连接到自然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人生。文采优美抒情、潇洒自然、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和艺术性。电视散文的题材必须考虑拍摄条件的可行性和拍摄内容的可视性,能使文中内容在画面中得到延伸、扩展,启发欣赏者的联想,引起欣赏者的兴趣。文章构思凝炼集中、富有诗意、情景交融。语言风格自然朴实、平和深厚、叙事抒情,使观众获得赏心悦目的享受。

2.电视散文的画面创作

电视散文的镜头画面创作,要正确处理文章内容与镜头画面之间的关系,画面选择和实物拍摄要有创意,文章内容与画面配合,能营造文章的主题意境与情绪气氛,做到境、情、意结合,境中有情、情中有意,触景生情、情境交融的艺术效果。文字与画面决不能做到简单的图解关系,如文中说到春天、镜头就出现草地。镜头拍摄,取景一般是造型工整,拍摄角度一般是平视,力求真实、本色、自然之感;拍摄出的画面使人感到一种亲切与稳重。但也可以根据文字内容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光线,捕捉精彩的瞬间,拍摄出精彩动人的画面。画面剪辑或平铺直叙、或倒叙、或跳跃式跨时空剪辑,使视觉感受更具冲击力。

3.电视散文的声音创作

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介质,音乐又是影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声音。音乐在电视散文中处于从属地位,主要是渲染情境气氛、烘托画面效果,所以音乐主题、配器形式都不要求华丽复杂,也不能显山露水,保证电视散文的朴实自然的基本风格。如果电视散文作品有地方特色,音乐和乐器就要采用地方特色的。从全篇整体来看,电视散文的音乐可以间隙出现和阶段出现,如在故事情节进入抒情、动情、高潮阶段,这是出现音乐,可以渲染情景气氛,推动情感升级。如在过渡叙述阶段,音乐可以停止,与后面的响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播音员配音,充分理解散文的中心思想,变文字形式为语音形式,寓情于声,整个作品声画和谐协同,给观众在视觉听觉上的一个艺术美的享受。

电视散文功能是以形传神,让观众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感知获得美的享受。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永葆艺术审美的生命力。电视散文的声画创作必须要观念创新,大胆追求立意新颖、主题鲜明、画面逼真、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在如今社会,许多人把追求物欲作为终极目标,电视散文要以特有的诗一般的语言、梦一般的画面,给人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感觉,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寻,实现诗歌意境与画面美学的完美结合,推动着电视散文的发展与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凯,杨悦.《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宿州学院学报,2005(6).

[2]赵峥.《声•画•情——论电视散文的构成元素》.中国报业,2013(2).

电视散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视散文诗 虚实 艺术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 [[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 [[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同样贯彻于它创作的全过程,从创作来源到成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表现手法,电视散文诗就是编导对现实社会生活及文学作品的电视虚化过程,又是编导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画面与声音等呈现文学作品主题和意境与自身情感和观点的过程,同时又是编导将影视声画艺术与作品文学艺术二者的优势结合而创造出的实在的同时又是艺术的虚构的作品。它处处都表现着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达实的艺术样式。

2.1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 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

清代书画大师石涛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活之大端也” [[v]]。这段话强调了艺术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现实生活。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新生儿,作为创作基础的散文诗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的文字集合,而编导在利用散文诗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其主题和结构等艺术表现也是提取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

散文诗作品的产生过程,首先在于作者灵感之虚的产生,在于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社会现象、人情世态。当时间久了,对某个阶段的社会情况有了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脑际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观念。时间愈久,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实践越丰富,所形成的观念就愈加牢固,这一稳固的观念也便似一粒诗的种子埋藏在心田,亦即作品创作灵感的产生。其次在于构思,在于捕捉和提炼意象之虚。意象是什么?它是客观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这一找寻与其思想之虚相对应的形象或场景,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社会事物和生活实践。所以,散文诗的创作实际是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稳固的观念后,以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出发,从其正面或反面去挖掘或探寻,抒情性地写出由这事物引发的感受,从而表达某种情感观点的过程。

编导在散文诗文本基础上进行的电视艺术二度创作时,从创作动机上来说,也同样离不开编导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离不开编导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态的观察与体验。当他通过生活实践在心理上积累的情感观点与文学作品所要描叙与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他就有了创作的动机,而编导也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对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和意境有了新的不同的认识,于是编导就会致力于个性化情感的电视散文诗的创作中。它呈现的画面形象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它呈现的音乐形象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它呈现的音响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客观物理现象,它的解说是朗诵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与对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作品《金海雪山》是编导对改革开放后依靠旅游发展起来的布依族聚居村落音寨的金色风光与民族风情感悟的艺术品,作品《西风胡杨》是编导对历经历史变迁却毅然生长在新疆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斗争的胡杨和中华大地上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的记录与赞美。所以,电视散文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后产生的某一观念艺术表现的虚化品。

2.2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 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

由于散文诗既有散文细节化的情节呈现,又有诗歌的情绪、意境和想象的语言,是化合了散文的描写性与诗的表现性的独立体裁。所以,编导在以散文诗为基础进行的电视化再创作也必须抓住相应的特性,对于散文式的叙事描写性语言内容用写实的段落来呈现,对于抒情言志等表现性的诗歌语言内容用象征性的段落来表现作者的情绪和主题。

散文诗的描写性语言内容,包括写景状物和叙事的情节故事,编导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时,主要以声画的写实为主来呈现。画面写实包括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影视化的写实,遵循影视语言表达的规律,根据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这一画面或段落与前后画面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独特的角度、景别、色彩的影视化写实画面和现场声响。二是凝练化的写实,电视散文诗作品短小,镜头少,所以,在写实的叙事段落中,特别是画面的选择上必须跨越时空,必须具有代表性,简洁而凝练。声音的写实主要表现在表意的解说、合乎叙事节奏的音乐和表真的音响三部分,写实的画面配以协调节奏的音乐和声响,就构成了电视散文诗写实的段落。作品《金海雪山》第一部分“音寨印象”前几句主要为记实描写性段落,对千年音寨的古树、流水田野与飞云进行了纪实画面展现,配以舒缓的古筝乐曲展现了音寨的静谧与神秘。

散文诗的表现性诗歌语言,包括抒情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编导主要以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来呈现。这种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段落,是通过特定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画面形象、画面环境或音乐、声响来以虚化来构成段落内容。它包括形成内容的审美感受的信息层、形成内在感情的审美感受的暗示层和形成乐思、哲理方面的审美感受的思考、评价层三层艺术表现信息内容。作品《伫望》开头的一句“,未经雕琢的玉石,在粗朴中透出珠光宝气,在平寂中显出神奇风采”就用了日光下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水面飞舞着白鸽的措那湖和古老的佛乐等代表性事物和音乐展现了的性格。

2.3电视散文诗运用了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讲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诗人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是诗人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让实物实境融会着作者的深情奇思。

电视散文诗是一种凝练性的诗化的电视文学艺术,它的表现手法必然要向发展完备、高度艺术化的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必然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指导与影响。它也可分为两层。

2.3.1用虚的手段来表现实物。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用非现实或非本体的事物或形象去表现事物,或用虚拟的形象去描摹事物,或借助与不在眼前的事物表现眼前的事物,或用主题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来衬托。电视散文诗借用这一表现形式,也形成三种以虚映实的形式。

2.3.1.1.应用比喻、象征、省略、夸张等方式,借助虚拟的形象、环境、动作和音乐、声响和朗诵技巧等去描摹实际,运用道具、细节、场面、灯光、画外音及声响等略去不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冗笔。作品《灵魂朝拜的天堂》开头给我们展现了黑暗中点燃的一蜡烛发出的星光的情境,黑暗象征了现实,划破黑暗的火柴燃烧的动作和声响代表了突破现实的举动和号角,星光代表了通过朝拜探询的希望。作品《梅花》运用重复解说词(王安石诗歌<梅花>)来突出独具傲雪性格的梅花,重复解说词间声音的停顿也给读者留下了构想与思考的空间。

2.3.1.2通过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意识环境来折射现实。作品《小草的歌》中主人公在悲凉的梦境中寻找小草,这种悲凉的意识环境其实就折射出了编导迷茫的、充满挫折的现实生活,而寻找小草也就是编导在努力摆脱现实生活,寻找心中的精神寄托和希望的表现。

2.3.1.3通过对主体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表现来影射主体的形象、气质与心理。作品《七弦的》始终呈现的古琴存在的优雅环境,折射了古琴的淡薄与宁静,通过表现古琴周围凝重的青铜、剔透的玉器、华贵的丝绸等事物来影射古琴的性格。

2.3.2用客观实物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

一是状物移情或托物言志,就是通过表现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中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相似或能承载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或意境来“移情”,来“言志”。二是缘景生情,包括通过寻找一个适合于表达作者情境的客观事物来抒发其感情积淀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外在景物时触发其内心情感的触景生情两种方式。三是情境相浑,与前两种表现方式不同的是,其刻画之境应该是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景物,其意是物象化的情感,段落中的情与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了。作品《情迷风花雪月》中通过“绕三灵”节日中感通禅寺下白族老少一起奏响三弦和亲人送行时刻递上的酒这些相似特征的事物与情境来传达作者对好的事物带给自己的感性的呼吸。当置身于大理白族花吹雪、风照月这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中时,作者已分不清哪是风,哪是月了,不由自主地融入了白族风花雪月的世界中去了。

3.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功用

作为以文学艺术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新的电视艺术样式,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有助于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

3.1虚实艺术有助于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

虚实艺术既依赖于生活实践基础,又得力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学艺术修养。生活体验是对电视散文诗意境理解的基础,没有生活基石的创作和欣赏是虚假的、枯萎的艺术,是没有血肉的艺术,无法形成艺术意境,生活的苍白无法激发创作者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文学基础上的欣赏创作。如果没有文学和艺术修养,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就仅仅是生活的复制品,不能形成虚实的艺术结合,无法达到艺术境界,也就不能激发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激情,也就感悟不到电视散文诗的意境与主题,就不能形成电视散文诗艺术的共鸣与情感交流。因此,生活与艺术修养的完美结合,创作者才能在虚实艺术中激发创作出优秀的电视散文诗,从而构造编导的虚实艺术和主题。

3.2虚实艺术能构成电视散文诗的意境、能蕴涵作品的主题

电视散文诗不是“看图识字”的文学作品,而是作者通过特定的经历感触,对生活的评判,升华为有见解的思想,形成虚实结合、有艺术意境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的意境是虚境与实境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新形象,犹如彩虹的形成,能看见,能感受,但摸它不着。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通过状物移情、缘景生情、情景相浑以及结构声律等手段来寓实于虚、以虚统实、借虚拟实,达到神形兼备,虚实得当的艺术境界。同时,通过虚实艺术的运用,也能表现和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气质个性,动植物的生机活力及宇宙造化的奇妙功能、山水神明的微妙变化,从而使蕴涵的主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广的历史内涵。

3.3虚实艺术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美感。

观众在欣赏电视散文诗时,为什么会感觉到这一艺术的美感呢?那是因为编导描绘的事物与景致是编导纯真情感倾诉,高雅心灵语言描绘,心灵净化表白的载体,是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完美载体,是美的呈现。编导独特的声画组合方式特别是声响的合理构建能恰到好处地展示电视散文诗的内在韵律和飘逸美。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就能使美的客体,通过审美过程转化为美感境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创造的美感,一方面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的,大众认同的客观事物的美,一方面在这种美的感召下,编导的情感投入,酝酿升华,形成对实境的感悟,然后以实境为依托,丰富美的内容,超越实境而想象,化为虚境。在虚境与实境的生息中,有了创作的美感,通过这种美感沟通了广大观众的美感认同和形成再创作的美感,从而实现电视散文诗的整体美感。美感作用于电视散文诗,才能真正成为艺术享受,感动观众,达到审美、传达的效果。

4.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四个重点

电视散文诗虚实结合艺术的运用,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帮助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在构建这一艺术形式时,应抓住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二是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三是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四是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制作的宣传片《情迷风花雪月》可谓是一部较好的电视散文诗范本。

4.1应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任何一门艺术样式的创作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特别对于电视散文诗来说,它的散文化的细节的表现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它凝练化的诗体语言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环境及其事物运动的特殊感触,化生活为艺术的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表现内容也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则有赖于编导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影视综合艺术,它的创作与表现必须要求编导能博采众多艺术之精华,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审美素质。这种审美素质首先是大众化的、其次还要是饱含编导独特艺术个性的审美意识。所以,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是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构建的基础。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成功,是编导看尽名城大理美到极致的风景、领略笑傲江湖的豪情、体味爱乱情痴的美妙、从而感悟到终极生命的追求-迷而不乱的深刻体悟,也离不开编导深厚的诗化功底与影视表现能力。

4.2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结合艺术和电视散文、电视诗歌有共通之处,其区别就在于电视散文是运用诗歌虚化表现手法表现实体散文内容的虚实结合艺术。电视诗歌是

表现手法与表现内容都为纯粹虚化了的虚实结合艺术,而电视散文诗则应该是散文化叙实为辅、主要表现内容与手法皆以虚为主的虚实结合艺术。不但情节体、寓言体、讽刺体电视散文诗应该以虚为主,叙事体、报告体电视散文诗也应该是饱含内在韵律的以虚为主的作品。

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解说词几乎没有叙事的情节故事,而以抒情化的语言为主;它的画面表现也是选择苍山、崇圣寺三塔等标志性的事物与白族迎接客人最讲究的礼仪—“三道茶”等情节剖面来呈现,整个作品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都是已虚为主的。

当前很多政府宣传部门委托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所谓的电视散文诗宣传片,由于商业化的驱动过分地追求画面的写实,导致其内容和散文诗诗体主题与意境格格不入,拍成了缺少“灵魂”的风光片。鉴于此,我们在电视散文诗的虚实创作中,要明白创作的主题,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标志性的事物意象和环境来虚化作品的主题和意境。

4.3要像重视画面一样重视声响创作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对于电视文学等艺术类别,声响在其中的作用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与发挥。

由于影视艺术中的声响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声响在表情方面的能力和画面一样有力,声响的表情性有时有特定的对象,有时又能表现画面无法表现的模糊的,虚化的,无方向的主体的矛盾心态。电视散文诗的音乐能根据诗的意境,渲染烘托气氛,为观众营造一个广阔而自由的思维想象空间;电视散文诗的朗诵(解说)是朗诵者对文学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含义与作者的心意;电视散文诗的音响能再现作品的意境和气氛。电视散文诗音乐、朗诵与音响的组合更能展现作品的飘逸美和内在节奏韵律。电视散文诗的声响有时与画面同步,承接、配合画面的情感表达;有时与画面对位,达到与画面相反相成、殊途同归,产生新的含义和内容。通过声画的组合来达到作品真与假、动与静、藏与露的统一。

所以,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时,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大力运用声响表虚的优势。

4.4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视散文诗也不例外。当前一些电视散文诗特别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的作品,整个作品全部运用该事物或与其相关的事物和环境的空镜头,只有关于事物形态或环境的描述,没有人物的任何迹象。须知,人类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者,一切事物的艺术化就是事物的人化,不管是艺术直接表现人的精神形态还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都是以人的精神形态为标准,都是人的精神形态的间接反映。所以,不管是讴歌事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还是直接展现人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人物都应该是作品绝对的主角。

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中的人物,有时是沟通人与事物精神状态的桥梁,有时又直接跳出来,通过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反应来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利用人物在作品中的桥梁作用和直观表现作用,为更好地表现人类精神形态这一最终目的服好务。

作品《西风胡杨》通过商人在沙漠中的艰难行进来表现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作品《伫望》通过藏族佛教徒虔诚的朝拜映射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与伟大,也更能反映人类对正义与纯洁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当然,电视散文诗是一门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它还没有真正地将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完美地融合,它的表现手法还比较单调,其艺术表现技巧还有待提高与创新。而这些,就有赖大众的关心与艺术家的用心了。让我们期待着更多优秀电视散文诗的诞生吧!

注释:

[1]人民网:《漫谈电视诗歌散文》,2004-12-6。

[2] 韩林德《境生象外》第40页,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3] 石涛《话语录》第3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4年8月版。《

[4] 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 《历代诗话读编》第427页,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参考文献]

[1]邹红《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何丹《电视文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4]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6]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7]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9]耿林莽等《散文诗写作与鉴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10]汪文斌等《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1]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2]陈平原、山口实《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上一篇:情感散文范文 下一篇:林语堂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