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7 11:23:06

电气课程设计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电气与电子课程设计内容,应该从简至难,由浅入深慢慢推进,训练的内容可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设计的基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可以了解并掌握多种元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后期进行设计、调试和测量电路的基础知识。因此,课程设计必须要涵盖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可以安排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实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各芯片的工作原理以及信号间的时序关系,还能够掌握测试仪的使用方法。2)综合技能。不同的专业对电子设计的需求各不相同,致使传统的电子设计不具备较高的针对性。对于电子与电气综合设计,可以开设在三年级。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课程已经结课,最需要的是如果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自己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学生在三年期间已经具备了实践操作的基本能力,比如一些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等等,已经能够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搭建电路、排除故障等方面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电子与电气设计还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工作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进行选择岗,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有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予以延伸,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为走上岗位打好夯实的基础。3)专业技能。强电是电气工程的专业特征,强化弱电是电气专业的发展方向。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要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因此在这个设计阶段,要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内容。为了能够避免与前两个阶段的内容有重复,可以选择大规模集成器件,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块,通过积木式、模块化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提升操作能力,所设计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如参数检测、传输处理、计算机控制等等。

二、课程设计方法

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展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整个课题设计中,方案选择、电路分析、参数计算等方面必须要以理论设计为基础,之后选择正确的的测试方法,元件采用以及搭建电路。根据这个原则,可以选择多种实现方法。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各种电子产品陆续推陈出新,缩短了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随之增长的是新元件、器件的出现,它们也不断带来新的技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在电子与电气综合课程设计中,要摒弃落后的知识和技术,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成套的开发装置。实验在保留必要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做到与实际发展趋势相适应,结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设具有灵活性的设计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还能够让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科技的不断进步致使信息时候扑面而来,电子信息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并掌握到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术,在巩固理论知道的同时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一、课程定位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学》、《电力拖动》、《电机与变压器》、《PLC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以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故障排除、PLC原理和应用、继电控制与PLC控制设计等为主要内容,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采用基于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继电控制与PLC控制改造设计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课程目标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要学生学会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应用技术,并把这两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用先进的PLC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机床及机械设备,设计出现代化的机床PLC控制系统。根据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培养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熟练阅读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和接线图;2)掌握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3)会正确选用PLC型号、分配PLC控制系统I/O设备、编制并调试PLC程序;4)熟练掌握PLC控制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二)方法能力目标1)能正确选用机床电器;2)能安装、改进(造)、调试、维护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3)能设计简单的PLC应用控制系统。(三)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5)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内容设计

《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的内容是通过专业岗位需求分析,广泛深入到机床生产企业现场进行实际生产过程的调研,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师傅多次研讨后,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专家共同研讨提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来确定课程设计,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因此,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将《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为4个项目、14个任务和若干个学习活动。项目1是电气控制线路基础知识,以机床电气控制常用电路(如正反转、降压启动等)为基础,重点介绍机床电气制图和识图知识、常用低压用电器的结构、原理及图形符号,以进一步分析、阅读、绘制和设计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图。项目2是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故障分析与排除,以几种典型机床(如C650卧式车床等)为基础,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机床的结构、电气控制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分析与维修。项目3是PLC知识及应用,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为基础介绍基本指令及应用,以自动门控制系统为基础介绍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及应用。项目4是机床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综合应用,分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用PLC对几种典型机床电气线路的改造,第二方面是用PLC对新机床设备电气控制线路系统的设计,重点介绍改造\设计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案的确定、方法等知识。内容具体设计如下图所示。课程的内容是通过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的内容,将课程内容教学与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

四、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设计

1)项目教学法:从项目入手,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2)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将理论知识融合到任务中。3)案例教学法: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4)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总结交流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5)小组讨论合作法:小组成员针对问题合作讨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技能。7)组态软件虚拟法:利用组态软件,增强教学效果,便于编程与调试。8)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很多,只是有的方法有共性,在教学中应灵活使用。

五、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居于关键地位,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那么就会导致不能有效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我们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实行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注重采用“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评价。在考核形式上,注重过程的考核评价。在考核内容上,除了期末理论考试之外,要重点考核平时教学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要以人为本,充分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总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精神、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学习进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课程考核评价,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六、课程意义课程是学校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学校中始终居于核心位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出发,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的学习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1.在课程设置上引进具备丰富工程及管理经验的行业专家,成立课程改革开发与建设团队;2.通过对相关行业进行深度调研,提炼出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及岗位职业标准。3.在构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与开发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职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4.以建筑电气系统中弱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真实任务为载体,设置学习情境与任务,务求切合岗位工作实际。5.将针对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早总结,开发建设虚拟教学资源,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开展与课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建设。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

1.依托最新教育教学思想,奠基终身的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将教师的讲为主导,改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为主导。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工作任务锻炼技能,进而掌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实践的方法。2.以就业为导向建设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深刻变化,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很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要围绕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相应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3.建立科学的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改革了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模式,建立科学的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考核与评价体系。每个任务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工作报告、态度4方面考核,考核主要依据提交的成果、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多元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答辩、实操和过程考核等多种方式综合完成。

三、课程内容开发

依据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改革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开发,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学内容进行层次设计。第一层面:为建筑弱电课程基本知识,针对工具和设备,进行常识性概述。结合系统规模进行结构性分类,内容引入行业标准、设计规范、选型标准、系统搭建、安装施工、系统投运以及项目验收等内容。增加行业发展趋势介绍,以拓展学生视野。第二层面:根据概述部分,进行实践强化训练,以加深直观理解,引入线缆、接口标准、平面简图绘制,各类探测器、传感器、硬件设备、控制器、编码器、集成显示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第三层面:工程项目案例教学。通过实际住宅小区、楼宇、校园等建筑弱电工程设备安装与调试任务进行实际工作操作,完成一系列工程的检查过程。

四、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采用“学习情境+任务”式课程模式选择不同载体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项目,学习情境构成及内容分配举例:1.情境一:楼宇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14学时)(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2)BAS系统的安装与调试。2.情境二:校园安全防范控制系统设备的安装与调试(20学时)(1)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2)报警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3)门禁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3.情境三:电视及多媒体系统的安装及调试(18学时)(1)电视接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2)公共广播系统的安装与调试。(3)音、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设计内容与过程

从应用和设计角度看,要求各章节间的完整性,让学生能够把多而散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解决实际电力系统设计、运行及故障处理等技术问题。理论教学由于学时少、学时分散不集中等原因,无法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近两年在笔者所在学校新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了《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以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工程训练,强化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了完成既定的培养计划,教师在运用传统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角度出发,对《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根据教学计划,《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授课时间是一周。为了在一周内尽量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变电所设计的步骤和基本工程设计方法,我们在设计内容上进行了精心安排。车间变配电所设计包括:负荷计算及无功功率补偿方案、地点、方式及容量的确定;变配电所所址的选择;供电方案的优化设计;短路电流计算,变电所一次设备的选择、动稳定和热稳定校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布置全部校验或部分校验);变配电所二次回路方案的选择及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与整定;变配电所防雷保护与接地装置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作);绘制变配电所主结线图(采用AutoCAD或Protel);撰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过程中,教师在讲明设计总体思想、设计要求、注意事项以及设计中的没有硬性要求的地方后,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对爱学习、将来有志于从事供配电系统工作的学生放开手,在他们完成要求的设计后,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一步的设计和思考,如变电所的防雷、接地等问题;对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示和重点指导,使其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综合运用工程手册、国家标准和参考资料独立完成要求的设计任务,并能提高他们对课程的掌握和理解;对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实行严格考勤重点指导,在讲清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思路,帮助他们通过设计把课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克服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甚至相互抄袭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在设计中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在设计时非常注重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及创新性。如在供电方案的优化设计时,要求学生就常规变电所和无人值班变电所、负荷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初步确定两种以上合理的电气主结线方案,引导学生就不同方案的灵活性、可靠性、性价比等进行比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注重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的论证,确定最佳设计方案。支持学生用不同方案进行设计,尽管有的设计方案可能不是最佳的,但只要可行就支持学生做下去。这不仅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进一步能够验证书上的实用公式和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利用AutoCAD、Protel等绘图软件绘制供电系统图,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使之更符合实际电气工程设计的要求。

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

电气设备发展迅速,在指导设计过程中,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例如:在主变压器型式、型号的选择时,要介绍优先采用低损耗、体积小、重量轻的S9系列变压器,尽量避免采用体积大、高损耗的SL系列的变压器。对教材上较少提到的高层建筑或易燃易爆的企业所使用的新型不燃或难燃的变压器、多雷山区使用的防雷变压器等特种变压器,也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介绍,使学生增长、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收集国家电力系统的新的设计标准、规范,供学生设计时使用和参考,使学生的设计成果与国家供电新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在高低压开关设备的选择时,向学生介绍高低压开关设备的发展趋势及智能型低压电器等供电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可充实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新设备、新知识及所学课程和将来的就业前景表现出浓厚兴趣。

课程设计总结要点

设计的总结工作是设计说明书和答辩。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包括:课题名称任务和要求、详尽方案的确定、理论计算、设计图纸、参考资料等。答辩每个学生5分钟,内容包括问题与设计思想、设计内容及过程有关。答辩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设计思路,学会查阅相关国家标准、工程设计手册和参考资料,初步掌握供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安全、实用性等比较方法,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吸取别人设计中的精华,开拓设计思路,并认识到自己的设计成功和有待改进之处,培养遵守、尊重电气设计规范的理念。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毕业设计答辩和就业做好准备。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1.1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课程设计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电气控制类专业,比如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常见的课程设计有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课程设计和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大部分课程设计都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特点,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与企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契合度较高。基于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思路,采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相关企业的某个工程项目,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由3~5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根据企业需求,每位成员都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分工。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学生可以尽早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善个人的职业规划,最大可能成为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1.2基于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专业的职位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的过程尽可能与企业中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根据对企业职位设置的调研,笔者将该教学模式中团队中各成员的职位和任务说明如下:

(1)项目管理工程师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组织必要的讨论和会议。对于项目管理工程师而言,如何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成员的专长是其主要任务。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最为重要。这个职位为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创业或某些管理职位提供了基本的训练。

(2)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包括系统的方案设计、绘制图纸等。在国内外倡导工程教育的背景下,工程师的工作尤其要与企业需求和行业规范相结合,指导教师对软硬件工程师的具体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

(3)外观或结构设计师需要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不是电气控制类专业的主要学习范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机械类与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混合,组成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扩大了团队成员的知识面。而且,一般情况下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机械制图(或AutoCAD),若设计要求不是很高,他们也能完成任务。

(4)销售工程师在企业人员的职位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在我校电气控制类专业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都从事市场或销售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企业需要有该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电气控制类专业某些学生善于言谈,亲和力强,更喜欢做与人沟通的工作。销售工程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销售理论,做全面的市场调研,提炼产品特色和产品卖点,制定完整的销售计划。

(5)秘书的主要任务是会议记录,制作项目陈述PPT,撰写论文等文字性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秘书就开始构思并撰写论文。秘书的工作是整理和总结资料,大部分的文档原始资料都需要其它成员提供。秘书需要经常和每一个成员沟通,尽量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完成课程设计论文的撰写。

2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2.1对课程设计团队的要求

团队人数要适宜,若人数过多,任务分配不均,必然有成员的工作较轻松,易偷懒,造成不团结;若人数过少,每个人承担任务较多,不能起到成员间交流合作,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目的。经过实践,根据任务复杂程度,一个课程设计团队的组成人数以3~5人为宜。团队中每个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承担多项工作,比如项目管理工程师可以兼任其他任何职位,外观设计工程师兼任销售工程师,采购人员兼任秘书;而软件和硬件工程师一般独立设置,而且在项目软件编程任务较多时,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个人共同承担。团队内每位成员按照分工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任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由于是团队工作的性质,团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工作过程中每位成员也会强烈地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能力强并不意味着集体的成功,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在做好课程设计的同时培养了成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协作意识。

2.2选题要求

多数应用型大学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都是诸如电子钟、交通灯的控制之类的小题目,设计题目单一,与专业技术的当前应用脱节[4],而且容易查找到现成的资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以团队形式工作,人数增加,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课程设计选题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选题最好。比如在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中,与某企业合作,设计题目为“多功能电压力锅”;在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与某自动化公司合作,设计题目为“恒压供水系统的PLC控制与远程监控”[5]。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满足于只考虑软硬件是否能实现任务要求的基本功能,还可以在图纸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工程要求。

2.3工作流程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与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6],在任务量、时间节点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计划,使成员在具有一定压力下,既紧张又有条理地完成任务。课程设计基本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小组会议是一个较为正式的环节,由项目管理工程师主持,秘书做会议记录,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以及组内成员参加,目的是引导学生明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在第一次会议上,项目管理工程师陈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各成员分别总结前期研究内容和明确后期的工作步骤和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团队成员分工后,项目管理工程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多次组织会议,秘书做好会议记录,为最终的论文提供素材。指导教师在以学生主导的会议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计划地学习、研究问题,综合运用自己的理论、专业和实践知识进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7]。指导教师通过提问掌握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启发,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各成员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成员之间充分沟通。项目陈述和答辩环节是课程设计创新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和展示能力,使其学生在公众下能够不怯场,敢于表现自己。

2.4考核与评分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创新模式的引导下,考核也要更新观念,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借鉴荷兰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法,不仅注重基于任务分工表现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兼顾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展现的思路创新、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8]。由于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周,所以考核与评分不能过于繁琐,笔者在两轮课程设计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一套与培养目标一致、相对公平和便于实施的考核评分方案,如表1所示。个人的最终成绩是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9],各占50%,其中小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分项及其权重给出,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组内成员共同给出。组内成员互评均分权重为0.2,这个独创的考核细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并营造了工作团队内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授课,本身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具有丰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10-12]。一方面,可以建立教师有计划分批次轮流到企业锻炼的常规制度;另一方面,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兼职或全职到教师岗位,充分发挥其多年来的企业工作经验。

(2)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实践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13-14]。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广泛征询和适当采纳相关业内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为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良性循环,最大可能实现更多学生毕业和就业上岗的零过渡,校企共同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3)开设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知识面扩大,兴趣和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如市场营销、会计、社交技巧等人文类和经济类选修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进行选课,为将来的职业储备和积累知识[15]。

4结语

该课程设计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新尝试,面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中建立团队,团队成员有不同的职位和分工,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笔者已经开展了两轮实践,从学生的反馈意见和任务完成情况来看,表明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在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基础上,深入熟悉企业的职位特点和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经过多次此类课程设计,使学生进行更为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大可能实现更多学生毕业和就业上岗的零过渡,让企业获得可以直接使用的应用型人才。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材机械 继电器控制 课程设计

为充实和加强云浮市技工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训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石材仿形机械的电气控制系统课程,提供了基于继电器的电气控制系统的教学方案。该机械的电气控制系统难易程度适中,很适合中级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本土本色,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石材仿形机械概述

石材仿形机械是一种石材加工行业广泛应用的一种机械,专门用于加工石材曲面和异形石线的自动化机械,另外还具有切边机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学校车间,掌握石材机械仿形加工的工艺过程。石材仿形机械的主要结构及运动形式如图1所示。

二、石材仿形机械的工艺分析

加工之前先用纸板剪出需要加工的弧线,制作出模板。石材仿形机械加工工艺,要求在石板表面加工出和模板一样的弧面。这是一个粗加工的过程,石材加工的结

图1 石材仿形机械的主要结构及运动形式

1.立柱;2.模板;3.红外线传感器;4.垂直滑块;5.水平滑块;6.横梁;7.主轴;8.石材板料(工件);9.工作台;10.底座。

果是表面带有小台阶的弧面。刀具在石板上切下一刀就形成一个小台阶,紧密排列的小台阶就形成了和模板一样的粗弧面,这些弧面经手工打磨光滑,最终形成和模板一样的弧面。但是在加工工艺中应该怎样控制刀路,需要学生思考。因为工艺分析是设计电路的根本,学生通过工艺分析才能设计电路实现加工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工艺问题。

1.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现在需要根据模板加工一个弧线。要在板材上加工出这样的弧线,需要知道加工刀具的行走路线;要找出刀具的行走路线,就需要学生拓展思路,大胆设想。这时教师要求学生不考虑可行性,只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从而得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可行性评估

在以上阶段,学生提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要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和条件分析,找出其中可行的方案。

3.实现

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设想的方法转变设计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基于继电器的控制系统,这个解决方案就是用继电器来实现自动循环的顺序控制。也就是把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的顺序控制与自动循环控制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到这个石材机械加工电气控制系统中。教师除了对学生加以引导外,还要提供一套标准的设计方案供学生参考。

为了加工出和模板一样的弧面,教师先要设计刀架的运动顺序,然后再实现电气控制。开始先要得到一个典型的刀架运动顺序,把刀架先调整到板材上方,然后下降到弧线所在的深度由工作台带着工件走一刀。这样就完成了弧线的一小段(即一个小台阶);走完这一刀,刀架上升后沿横梁的方向横移一小段距离(这个距离需要在加工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横移完成后就可以重复第一刀的工作了。整个顺序分为四个工步,见下表。

三、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1.主电路部分的设计思路

4台电动机分别是主电动机、垂直移动电动机、水平移动电动机和工作台电动机,其中工作台电动机由变频器调速。

2.控制电路的设计思路

(1)实现自动循环的思路。教师根据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里面第二单元的课题四中,有关工作台自动循环控制线路的介绍,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从这个课题内容寻求解决办法。自动往返运动的实现在于工作台触碰到行程开关,从而实现“往返”的切换。用中间继电器控制执行“进态”和“退态”动作,然后在“进态”完成电路的工步1、2、3和4的工作台前进的控制。工作台前进到行程开关位置,触动行程开关使电路进入到工作台后退的“退态”。“退态”的控制同理。这样,从自动往返的“往”与“返”转变成了现在的“进态”与“退态”,不同的是,“往”与“返”只是简单地对一个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而“进态”与“退态”都控制着工步1~4。学生们还有一个很难解决的疑问,即工步1~4所需要的电器怎么执行复位?这个时候教师再给学生复习一下工作台自动往返电路的行程开关的动作顺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是电路的主要部分,如图2所示。

(2)实现顺序控制。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二单元课题五有关于顺序控制线路的介绍。该电路的要求是工步1~4需要按顺序启动,同时在KA1与KA2常开切换瞬间复位。实现顺序控制部分的主要电路如图3所示。

图2

图3

3.控制面板的设计

石材仿形机械除了仿形加工功能外,还要充当切边机的角色,即能手动模式切割石板,所以要具备以下功能的按钮:手动自动模式切换、上升、下降、左平移右平移切换、工作台前进、工作台后退、工作台停止、主机启动停止等。值得提醒学生的是,控制面板的按钮设计将会影响控制电路的设计,而且控制面板设计的服务对象是机械的使用者,而不是电路本身,也就是面板取决于用户的操作方便,电路必须服从于控制面板。

4.电气线路的安装与检修

(1)元件明细表的填写。在元件明细表中,应该写明所需要元件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甚至大概价格和采购渠道等信息,根据电路图和安装的实际情况详细列出,做到一个不漏。

(2)安装训练与评分标准。此项内容可参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四版)安装训练和评分标准部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何国金.机械电气自动控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7篇

本文作者:焦咏梅高艳玲徐红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

首先,探索全系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将内容紧密联系,增强内在逻辑性。把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的知识点抽象出来,在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设计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如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层次结构。在课程群的建设基础上,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既要考虑前后课程纵向的贯通与衔接,又要充分考虑课程横向间的相互融合,实现整体优化。如把模拟电子、单片机、传感器课程设计内容纵向联系,递进升级,模拟电子课程设计题目应做到熟练掌握器件特性及参数计算,理解电路原理,并仿真出结果,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过“三关”,即“器件关”、“分析关”和“动手关”,此阶段培养了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能力。在此阶段基础上进入下梯级,即单片机课程设计阶段。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硬件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系统软件设计,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电子电路和单片机课程设计进行横向优化组合。单片机题目要求学生应用电子电路的手段,即Protel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并制版,做出实物,完成程序烧录,最终完成系统调试。结束时,学生亲身经历了硬件、软件的每一阶段,锻炼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了软、硬结合的能力,为进入下一个梯级做了充足的准备。课程设计的最高梯级传感器课程设计,即题目应综合模电、电子电路、单片机、传感器四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具备软、硬件结合的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各类传感器采集数据,应用单片机、电路模块等手段完成一个应用系统的综合设计并做出实物,例如红外报警系统、温度检测系统设计、光敏元件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应用的综合设计能力,做到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绩评定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应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1.撰写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总结,不能等同于平时的实验报告,因此内容要完善,格式要规范。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2.实验动手能力。包括器件选择、仿真设计制版焊接、仪器使用、调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3.学生实行全员答辩制。为避免学生互相抄袭或找人代做,我系自2009年开始施行课程设计全员答辩制度,每生5分钟自述,10分钟答辩,通过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此环节占总成绩的40%。这样一种相对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认真对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卓越工程师;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06-03

1 引言

教育部出台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规定大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不少于一年,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质就是贯彻行为导向教学理念,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2013和2014年,笔者与企业电气控制工程师合作,分别带了卓越工程师方向14位学生的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用行为导向教学理念进行课程设计的实施要点和实施过程。

2 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以行为导向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区别

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传统上是以学科理论体系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每门课安排有限的实验,教学过程是先理论后实验。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也往往是教师给个题目,学生画原理图,计算设备参数,写计算说明书。尽管教师也认真备课认真教,但学生毕业后很难承担企业设备电气控制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工作,其原因是这种教学理念没有以就业后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企业工程应用。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德国职业教育界很早就提出并广泛应用的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也叫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1-3],陆续应用于很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教学中,教学效果很好[4-5]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最终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以教学目标就要以工作能力为本位,教学活动就要以教给学生工作过程及其工作能力为主导。工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通过对工作过程中的“教学”,在工作过程中与实实在在的设备接触并施以操作,掌握其原理和应用。教学行动要尽力在工作情境即现实工作场所实施,在这一情境中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强调“行动即学习,学中干,干中学”。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现行为导向教学理念 我国近代教育教学专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方法要依据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要依据工作方法,工作是怎样去做就应当怎样去学,怎样去学就应当怎样去教,教和学都要以怎样做为主导。这一理念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就是要求“教、学、做合一”,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以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为主导的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和实施要点

根据企业生产分三组布置三个设计题目

题目1:大理石切割机及其装料系统电气控制技术设计。

题目2:大理石切割机及其卸料系统电气控制技术设计。

题目3:板类零件加工卧式铣床电气控制技术设计。

布置题目及在企业认识设备后,学生对设计工作感觉无所适从。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研究后决定,以行为导向教学理念先组织实训、讲课,补在企业工程设计中缺失的知识,把电气控制技术设计、安装、调试这一工作过程融入教学,打好设计基础后再针对题目进行设计。

让学生实训企业电气控制需要的低压电气设备 学生基本能看懂手动控制三相交流电机正转、反转和停转的原理图,但不太了解电气设备的状况。三人一组在企业或学校实验室动手安装手动控制三相交流电机正转、反转和停转的实验台,理解电气设备应用层面的工作原理。

调研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与企业需要的差距,在企业结合设备电气控制给予补课 学生在学校只学习了较简单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基本没有学习带功能区、图区、设备接线端标号等要求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对电气安装图、电气安装接线图和接线端子排、号码管等缺乏理解,对电气设计、安装、接线、调试和运行都没有经历过。在学校实验室以一台CA6140车床为案例,对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讲解补课,让学生学习掌握带功能区、图区的CA6140车床电气控制原理图、电气安装接线图的画法,认识接线端子排、导轨、号码管等设备及其用途,之后让学生拆卸并认识CA6140车床电气控制柜中的设备,拆除后如图1所示。

按照企业电气控制原理图、安装接线图的画法,画出电气控制原理图、安装接线图 让14位学生对原CA6140车床电气控制原理图、安装接线图略作修改,画出带功能区、图区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和安装接线图,注意画安装接线图要与图2所示在底板上现场摆布设备同时进行,当设备外形大小不合适或设备造成接线不合理时,可以更换性能参数一样的其他设备。图2所示设备接线不合理,改为图3所示设备,摆放最合理后用铅笔在设备位置划线,即为安装电器和画安装接线图的依据。接线端子排安装在底板最下一横排,注意:

1)电气安装接线图要求所有电气元件的相对位置与实际安装的位置相一致,接线座的标注要与电气控制原理图中的标注一致;

2)电气安装接线图上应将同一个电器元件中的各部分(如线圈、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等)画在一起,并用细实线框入,线圈和触点接线端标号与原理图一致;

3)原则上都要用细线条绘制,清楚地表示出各电气元件的连接关系和接线方向;

4)在电气控制原理图中未表达的导线型号、规格及截面积需要在电气安装接线图中表达清楚;

5)在电气控制柜外的电气设备要通过接线端子与电气控制柜内部的设备相连,动力线和测量信号线可以直接接到电气柜的接线端子上;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驱动教学

电气控制技术提升到科技的角度去应用计算机能编辑的电脑控制系统来代替人工,这样能够节省人力资源,代替人工操作繁琐复杂的工作内容,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解决人员操作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麻烦。因此,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泛,结合了传统的机械理论知识和现在信息技术技能知识,在工业基础知识学习的专业领域,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已经成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基础需要学习的学科。当前,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的教学过程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着重于要求学生先背诵理论,再进行实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未能真正得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效果不明显。

中职学生对复杂的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如果能提供贴合实际操作的技能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到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生活实际应用,那么学生就可以认识到这个学科不单一是书本上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也不单一是实验室里的必须课程,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可融入人们生活的、较直观的科学技术。

因此,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应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针对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教学现状,本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前的单一式教学方式主要是进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在实际的生活生产中应用不能得心应手,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操作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为学生传递的是单一的理论知识,内容十分乏味,需要学生自己在脑海中想象实际的机械操作过程,如果学生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很难接受教师的科学传递内容。当学生不断地接收新的科学知识,但是实际上的操作少之又少,只有部分实验环节来促进学生学习吸收,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到达教学的根本理念,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一般在实验的操作流程中都有明文规定,而且都有结果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自己去实践和学习分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思维。生拉硬套的实验方法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面对项目驱动教学非常堪忧的现状,必须刺激教育机构进行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课本上的不只是理论和无用的字符,而是可以给予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进行实践指导。

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任何领域的科学教育当中都需要进行实践的验证,也就是必须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验中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中,主要是利用编程来控制电源开关、按钮、中间位置的继电器、热继电器,还有流通传感器等设备,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学习到的设备特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不断地完善在公司或者企业中的工作。

2.细节化处理实践

在学生针对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的关系应用中,可以划分成细致的几部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区别,从而进行全面的动手操作。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把工程的内容分化成技术布控、原理图纸设计、实际进行系统操作等,通过老师的帮助,在几个方面得到系统的操作学习。

3.教学指导实践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实验中接受教育指导,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实验。比如,在车库闸门的控制中,让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的实际操作,在具体实施的内容中加上可编程控制器,让车库的闸门能够分析出车辆进出,自行进行闸门的额开启和关闭,并且设置有应急措施等,要在实际的编程操作中让学生发现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意义,有效的促进学生知识吸收,又能激发学习热情。

4.实验考核验收

任何的实验结果都需要进行最后的考核验收,关于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设计上,相同的也需要进行考核验收。可以把学生的总成绩划分成多个项目,有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还有在进行实践实验的过程中,还要考核学生的合作、设计、实际操作技能、创新精神等环节的评分,最后考核的满分是一百分。这样的项目驱动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适合培养专业人才在未来专业工作领域中的发展。

根据本篇文章中提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看到学生对于能够结合企业单位实际工作内容展开的项目更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吸收的教学方法。在进行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课程设计的驱动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出积极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还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在自己专业中其他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帮助电气控制甚至是更多其他领域的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进行完善的维护和制造,所以电气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科学项目驱动教学方式是十分有效的科学实践课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并且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上更加有自信,能够为未来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缪仲翠.现代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及探索[J].科技视界,2013(27):65,75.

[2]梁传建.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12.

电气课程设计范文第10篇

Wang Juye;Zhang Liran

(Zhe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Zhengzhou 450121,China)

摘要: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论,从工作任务分析、学习情境等方面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并应用于三个班级的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Electrical Control and PLC Technology, it introduced the curriculum design theory based on work process orientation, redesigned the content of curriculum from the work task analysis,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and applied it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three classes. The teaching quality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实践

Key words: work process;curriculum desig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15-01

0引言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以该课程为例,尝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调研,将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为高职院校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服务,希望对其它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有所启发和借鉴。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据调查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是根据所选用的教材,按章节授课,逐个知识点进行介绍。这样的教学法据调查获知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但一接触到工程实际却不知所措。项目式教学法就是在课程实施标准中加入项目。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先进,但由于多数项目仅仅是验证性实验,脱离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要求,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费时费力,难以掌握该技术的实际应用。

因此,有必要对《电气控制与 PLC技术》课程重新进行设计。

2课程内容设计

2.1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我们通过对郑州四维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郑州卫华钢结构有限公司等企业传统机床零件加工、数控机床的生产、装配、调试等工作领域的调研,与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研讨,并结合我院专业教学领域的培养目标,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分两大模块,共7个典型工作任务,两大模块分别是电气控制模块和PLC应用技术模块,7个典型工作任务基于课程对应岗位群的工作场景模拟设计,结合我院实践条件进行实施。根据认知学习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如表1。

2.2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设计的,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按照递进与包含的关系设计基于7个典型任务的25个学习情境,如表2。

3课程内容实施

3.1 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课程根据设计的学习情境进行组织与实施。在学习情境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每个项目实施的过程都是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例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调试及试车这个学习情境,以实际工程案例起重机起重货物引入,结合C6140普通车床控制系统进行学习。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实际操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都是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兴趣,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3.2 课程的考核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考核方式不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的优劣,随着模块与任务的进行,因材施教,随时考核。考核分为三种形式进行,即学习小组考核、指导教师考核和期末闭卷考核。所占比例为:学习小组考核40%、指导教师考核10%、期末闭卷考核50%。这三种形式分别是:①学习小组考核由学习小组长负责展开自评和互评考核方式,小组长在课程开始时任命。②指导教师考核主要是以抽查提问加课堂笔记和项目总结的形式进行。③期末闭卷考核在学期全部课程结束时进行,主要从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而不是学完一个项目就丢掉一个项目。

4课程评价

针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这门课程,从07机电1、2、3班平时表现来看,这三个班级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比往届的学生有明显的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个人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收到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内容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实践中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的确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方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传播知识范文 下一篇:公共经济政策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