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6:49:54

电工专业论文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学习不是完全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要主动地建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当前兴奋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整合,努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习内容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和动力。提倡学生质疑问难,还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每一次质疑,都闪烁着他们思维的光芒,教师应正确诱导,及时调节,科学控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疑”归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中,并对事先拟定的“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而不是唯教案是从。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素质的一个极大考验。教师由“疑”开始,直奔要点,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初次教学《三相异步电动机自动控制Y—降压启动线路》时,我直接画出教材上的线路图,分析工作原理,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Y—降压启动”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有不同的线路,很有实用价值。这正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契机,于是我决定让学生以探究、质疑的方式对“Y——降压启动线路”进行学习。我的思路是:(1)写出控制要求。a.启动时,KM1、KM3、KT得电;b.正常运转时,KT作用,KM3先失电,KM2后得电。(2)学生独立地画控制电路图。(3)小组进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4)挑选典型线路(不一定是完整线路)进行班级交流,对疑点通过分析进行解惑。5.进行线路安装,通电演示,看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电动机的动作过程,加强感性认识。

2.把学生的“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如今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学习上不是成功者,长期以来较多地受到责备和批评,学习上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难容易放弃。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点,不容易学好。我在上电工专业理论基础课——《电工基础》中的交流串联电路时,通过实验,使学生对于电路中各电压有效值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自己用相量图分析各电压有效值之间的关系,并用实验数据来验证公式,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重要作用。用相量图进行正弦量的加减是研究正弦交流电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把相量图分析法运用于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研究方法的正迁移,学生自主地实现了知识的内化,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拥有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教材的复述者和课堂的主宰者。

由于现在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普遍不高,但喜欢新、奇、快的东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1.用PowerPoint、Director制作学习的内容

利用PowerPoint或Director的强大功能,将原先《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课中的板书、推导、作图等,制作成放映文稿。不仅可以在文稿中写字、画图,还可以穿插动画,引入其它应用程序等。这样的板书规范、美观,再配上声音,使原本枯燥的讲解变得活泼有趣,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上《电工基础》课中画相量图时,像在黑板上一样一根根地画出来,对电路图一个一个地引入元件,再用导线连接起来。

2.应用电子工作台EWB进行实验教学

EWB具有界面形象,操作方便,且采用图形创建电路等特点,对元器件提供了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并可对它设置不同的故障,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其外形和操作方法与实际仪器很相似,因此非常适合电子、电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我主要应用EWB对电路进行实物模拟和调试,一方面验证《电子技术》给出的电路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技术指标,另一方面通过改变电路元器件的参数,使整个电路性能达到最佳值。掌握电子技术,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EWB不仅可以弥补实验仪器、元器件缺乏带来的不足,更可以排除原材料损耗和仪器损坏等因素,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加深对概念、原理的理解。通过电路仿真,学生可以熟悉常用电子仪器的测量方法,进一步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创新能力。

我国现在每年有数百万台电脑被安装到企事业单位,国家及许多部门都启动了各项信息网工程。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交流的设施都是网络化,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他们胜任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电力拖动》课程教学是为《电工实习》课程学习打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电力拖动》课以理论教学为主,《电工实习》课以学生动手为主。我的体会是把课堂变成学堂,《电力拖动》课程与《电工实习》课程相整合,边讲理论边实践,这两门课程教学全部可以在实习工场中完成。

教师应探索新的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边讲边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操作练习中掌握操作技能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并达到熟练的程度。而不是片面要求全面地系统地在理论上掌握一门门课程。专业理论学习对中职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通过增加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变原来被动听课为主动练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手方面入手,学生容易掌握,点滴积累,获得了成功,而且学习自信心不断增强,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电工专业课的内容涉及的实践问题较多,感性较强,教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理解准确,记忆扎实,技能操作规范,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有保证。

中职肩负着职业教育的重任。中职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实际动手能力。若在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模式、手段能有很好转变,必将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证明,在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阶段性的技能比赛与综合技能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兴趣,增强实习的趣味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竞争生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良好效果。例如,学生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与技能训练》课程时,每完成一个独立单元内容,进行一次与单元测验相类似的阶段性的技能比赛,组织评选,规范评分,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学校展示,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这样到期中、期末进行综合性的技能比赛,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在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增强走向社会竞争生存的自信心。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它可以通过FFT课件,Flas、仿真等软件的应用,把抽象的知识理论变化成可观的形式教学,在教学时展示和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电子电工技术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属于声像、图文结合的技术软件,充分运用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教学内容。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件的完善,在呆板的教学内容中穿插有趣的知识结构,把抽象的知识宏观有趣的展示出来,这样在活跃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二、多媒体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一)传统教学手段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子电工技术课程含有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内容,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学生很难凭借想象力去理解个中意义。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则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方面对课件内容形象化,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得物理的本质可以形象展示出来,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对规律和概念理解得更为透彻。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到电子电工课程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效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电子电工技术课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视觉功能来形象展示各种电路图的不同结构以及元件的表达。例如,当讲解到电路这一章节时,由于电路中元器件非线性特征相对较多,抽象的描述讲解会有一定的困难,静态的东西学生也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中的动态图形的形象展示功能,就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到非线性特点。这种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的充分刺激学生感官的功能特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于电子电工课程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现、细化实验的具体过程。对于电子电工教学来说,怎样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抽象、深奥的课程知识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信息,教师会通过进行一些实验去讲解。但是由于一些实验的过程速度太快,抓不住瞬间现象,也有一部分自身危险系数大,不适合进行现场实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探究。例如当讲解到交流电这一章节时,按照传统的方法,老师会通过运用模型进行演示,但是模型却很难让学生观察到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电流。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电流的过程、流动的大小以及流动的方向等一一直观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在思维上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打破时空上的种种限制,通过调动听觉视觉等因素将实验过程以最具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强化了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四)增加电子电工专业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方便、快捷。相对传统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到实验室进行试验,每次实验时间都长短不一的情况来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节约实验时间,教师还可以随时对细微的步骤进行演示,对学生的疑问立刻给出解答思路,这样不仅省了上课的时间,完成每节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检索和链接功能,针对课程内容,给学生普及一下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容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例如在学到电子线路这一课时的触发器原理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相关的电路图等,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析原理,大大节省了书写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实现:时间短、内容精、效果好的目标。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优化电子电工技术教育课程一种手段。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推广和倡导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并根据课程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媒体进行优化组合,促进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工专业技工人才途径

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技工人才,是技工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怎样才能通过知识的传授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能力、头脑敏锐、有创造性的有用之才?笔者认为,应做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培养高素质技工的前提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电类课程是系统性、实践性、逻辑性较强的一门科学。教师应具备“三术”,即学术(专业知识)、技术(实践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吃透”所教课程,必须对该课程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认识。

其次,专业理论课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电工实际操作技能,并熟悉所教理论课程的实习教学内容,因而实习指导教师应提高理论水平,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讲课枯燥平淡的现象。

最后,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把授课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听懂并接受。这些都要求教师在业务上要不断进行自我进修,加深专业理论及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备一桶水”,为培养高素质技工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视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

技校电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自卑感,不喜电工专业。一旦在学习上遇到阻力,就认为电工知识难学,不愿下苦功夫钻研。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循循善诱”,通过法拉第、爱迪生等人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艰苦拼搏的精神,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开设“电学讲座”、“无线电讲座”,并组装一些简单的电子设备,如音乐门铃、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现代电工、电子科技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现代新型企业用工情况,鼓励学生做一名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劳动者。

三、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能发现、提出新问题。因此,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在课堂教学演示实验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在每次实验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对象和重点。观察后,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分析。

比如,在做电机与变压器课中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产生演示实验时,首先给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旋转磁场?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与什么条件有关?接着,给学生介绍实验设备,并说明应该观察的主要对象是位于三相对称绕组内鼠笼的变化情况,然后做演示实验,实验结束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三相对称绕组中通入对称三相交流电可以产生旋转磁场?为什么改变通入三相对称绕组中的电源相序后,旋转磁场会反方向旋转?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及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自觉查阅资料、讨论。笔者再进行归纳和分析,直至学生完全弄懂。

2.提示学生下厂参观和实际操作中都要多问为什么,并能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正确的答案,以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3.有些自然规律和生活事例与电学理论有惊人的相似性和相同性。在教学中,还应多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规律和生活事例,并用来解释、理解抽象的电学理论,使深奥难学的电学知识与具体形象的自然规律和生活事例结合起来,让学生易学、易理解、易懂得。

比如,在电工基础课中讲授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时,可以利用江苏省昆山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位于两江汇合点,说明我校所处位置相当于电路中的节点,两江水流相当于两条支路的电流,两江的水流入节点(汇合点)汇合后向下游流出,用这一自然现象形象地说明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电流连续性原理。

四、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技校电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现在的学生通常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轻理论、重实习,以干代学。

比如,学生能够对照电路图安装电路,但当安装不正常时无法运用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来分析、排除故障;另一种倾向是重理论、轻实习,以学代干,不愿意动手去做。前一种情况,学生只学会一些操作方法,最多只能应付当前的工作,难以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后一种情况,学生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但难以深刻理解和巩固。

鉴于上述情况,在理论课教学中应贯穿实践内容,而在实习课教学中应贯穿理论知识内容,让学生能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同时,通过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实习课中介绍用万用表电流档来判断异步电动机三相绕组首尾端时,如果教学中只教操作方法而不讲明其判断原理,学生对其中的理论总是不明不白。但如果在介绍判断方法之前首先复习铁磁材料的磁化特性和剩磁概念,并讲明电动机在未通电时,转子由于有剩磁,就相当于磁极,然后复习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最后再介绍判断方法,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掌握判断方法,并领会其中原理。

五、重视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光靠技校开设课程所学知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电工专业知识,还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他们自学方法,使其在校期间通过自学实现一专多能,获取多证;走出校门后通过自学获取更深、更广泛的知识或获得更高的学历。

首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学的重要性,通过给学生讲电学名人自学成才的例子,使学生明白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打好基础,而要攀登科学高峰,跟上时代步伐,仍然要靠自学。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结合电工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给学生介绍适宜的参考书籍。如学习电子技术基础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收音机原理、电子小制作等方面的课外书籍;学习电机与变压器时,可以介绍电动机维修方面的书籍。通过参考书籍既可提高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还教会了他们自学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的好习惯,并且指导他们怎样订自学计划、怎样读书、怎样摘录、怎样小结,等等。

六、重视学生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口语表达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技工学校学生走向社会时,首先面临的是用人单位的面试。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学生应能用准确、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语言回答。在将来的工作中,同行之间相互切磋问题,或有了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时,也应能用准确的专业化语言把创新内容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好电工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现在技校学生在以上方面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是:第一,心里明白,但不能用正确的专业语言表述出来。课堂答问时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第二,不敢讲话,课堂答问时抖抖颤颤、面红耳赤。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艺术,授课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简洁、生动,用词准确,决不可信口开河,似是而非,含糊其辞;其次,要多设疑、提问,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住重点、用词准确、声音响亮、姿态端正严肃;再次,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多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他们巩固了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赵承荻.电工技术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本人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用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专业思想稳固,敬业精神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有良好的师德,表里如一,为人师表,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出色地履行了作为教师的职责。

二、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方面

本人具备系统的文化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职业高中电工专业的教学内容、性质,我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进修了相关的电工专业知识、电工实操证等多方面的内容。根据学校需要,先、后担任过《物理》、《电工基础》、《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安全用电》等专业课的教学。对所教授的专业课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教材、大纲的精神,并能准确把握和熟练运用;清楚教材的重、难点及内在联系;教学经验丰富。注重对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于1998年7月至2000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参加了“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的学习;1998年9月至2001年1月利用课余时间进修了第二学历,取得外语大专学历。

三、教育教学能力方面

教学: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贯彻教学大纲,准确把握大纲和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准确地传授知识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组织能力。教学过程中,能正确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将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中。曾多次讲授市、区级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

1996年在“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表扬奖”。

1998年所教《电工基础》在统考中超市平均分、及格率,取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

1999年在本校申报“部级职高重点示范校”的验收中,我所讲授的两节课均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获“校级先进个人”称号。

2001年在“丰台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表扬课”称号。

教育: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所带班级的学生,素质较差;学习成绩较低,教育管理难度很大。工作中,我首先作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正确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书育人,寓教于乐。再次,重视干部的培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形成集体的合力。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每个班都能很快地建立起,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组成强有力的班委会和团委会;学生们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态度逐步端正;成绩明显提高。并培养出一批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干部,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电工班的侯晨耕同学任学生会主席;史国旗同学任学生会宣传干事,由于工作出色,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优秀干部。所带班级多次获得“先进班级体”、“环境卫生达标班”、“财产先进班级体”等荣誉称号,并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比赛中获奖。

1997年辅导牛晶晶同学参加本地区《离开雷峰的日子》征文比赛获“二等奖”;辅导张莉和刘雪艳同学参加市电车公司组织的“向李素丽学习,诗歌朗诵比赛”获“优秀奖”。

1998年参加全市水平测试,数学、语文的成绩均超区平均分、及格率,分别取得全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

1999年组织的主题班会和技能大赛均获“优秀奖”。

本人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1998年在市电工专业组的教研活动中,参加编写了《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技能训练标准。

2000年所写论文《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文化素质和思维素质的作用》获校级三等奖。

2002年所写论文《利用“合作教学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获丰台区教育学会首届论文评选表扬奖。

2004年所写论文《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获丰台区教育学会第三届论文评选表扬奖。

本人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年轻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帮助青年教师备课、分析教材、改进教法,听课后能指导她们改进教学,培养高峰老师成为一级教师。

2000~2001学年度和2002~2003学年度考核被评为“优”。

2003~2004学年度被评为校级师德先进个人。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研究了水工专业(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排,提出了关于将两门课程合并及合并后的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建议。

引言

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是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简称水工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之一。它除直接分析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指标(如正常蓄水位、装机容量等)和效益指标(如保证出力、发电量等)、工程安全和造价外,还要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提供正确合理的基本设计数据。据此不难看出,本课程在水工专业培养目标(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它是水工专业必修课之一。

但从我院教学实践来看,水工专业的学生似乎并不看重该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水工专业的学生,只对相关的力学及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和水利工程施工等课程感兴趣,而对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则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差。一般都是等到学习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和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时才认识到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的重要性,结果因基础不牢而捉襟见肘。再深人一层分析,造成这种教学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固然有学生认识上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课程自身存在的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及其教材编排等问题。

因此,本文试从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的名称、教学内容及其编排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树立本课程的“规划”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程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1课程的合并及合并后的课程名称问题

1.1课程的合并

在高等学校水工专业的课程中,1981年以前本课程原名称为“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与其相应的第一轮高校统编教材是(工程水文学)(上册)和(水利水电规划)(下册)。1982年12月,原水电部在南京召开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正副主任扩大会议,会议在审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一致同意将(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电规划)分开设课,并将后者改称为(水利水能规划)。同时,会上讨论(1983一1987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即第二轮统编教材出版规划)时,同意将第一轮教材下册修订再版,作为水工专业(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的统编教材(该教材1986年11月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在中等专业学校水工专业课程中,本课程1992年以前合称为“工程水文学”,第一版(工程水文学)教材是1979年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1986年12月出版的第二版(工程水文学)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并增加了水库调度一章。从1992年开始,中等专业学校水工专业也相应地将其分为(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电规划)两门课,并由水利水电出版社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出版了第三版(工程水文学)教材和由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朱伯俊主编的(水利水电规划》教材。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高等学校还是在中等专业学校,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课程都经历了由合到分的变革。根据新制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笔者认为,以课程合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的课程设置改革,必将在中、高等学校全面展开,因此,本课程的合并也势在必行。事实上,关于工程水文学与水利水能(电)规划课程的再次合并,早在1995年实行“五天工作制”时已经开始,只不过它是一种形式上的简单合并,虽然达到了压缩本课程教学时数的目的,但就我院水工专业近几年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对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是很大。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实质性的合并、重组。

再者,针对性强和实践能力强是职业技术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根据我院起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结构由过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三段式变为公共课和专门课两块式;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性教学时数之比为1:078(要求1:1),本课程教学时数仅有70学时。因此,不可能再将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规划分开设置为两门课,即使从教学计划角度来看也有合并的必要。

将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规划合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可以从它们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来分析。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水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水文观测的一般方法,并能搜集有关水文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即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水文计算能力,为确定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和施工及运行管理规程提供所需的水文数据能力。水利水能(电)规划的教学任务则是在掌握河流水文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水文计算成果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利用要求,分析确定水库的兴利库容和供水效益,确定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指标和反映水库水电站规模的主要参数—正常蓄水位、死水位和装机容量等,以及通过防洪调节分析确定水库的防洪特征水位和库容、溢洪道尺寸等。总之,使学生在学习工程水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掌握水利水能计算和规划的方法,为其毕业后从事水利工作打下基础。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工程水文学知识是进行水利水能规划的基础,将两者合并是切实可行的。

1.2合并后的课程名称

关于合并后的课程名称,笔者认为可将其称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这可以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两方面加以论证。首先,从水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由于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参照水利工程施工、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专业课,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作为水工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的名称是合适的。再说,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主要是水库及水电站基本参数的选择,它关系到工程的规模和效益的大小、工程的安全和造价等问题,而且对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水电规划知识。因此,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作为(工程水文学)与(水利水能(电)规划)合并重组后的课程教材名称是恰当的。

2(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学内容的界定

2.1界定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原则上应该包含(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投资大,需要国民经济各方面协作配合的环节多,影响面广,系统性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按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建设程序分阶段进行,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应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规划有关的各个阶段对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江河流域规划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前提。它是在勘测和调查所得的流域社会经济情况、地形资料、河流水文资料及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河上特定河段以及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规划,并经过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比较,确定总体规划布局及河流梯级开发方案,提出实施程序及近期兴建的水利水电工程。

可行性研究是在经过审查批准的江河流域规划基础上,对推荐的建设工程项目,从技术、经济和建设条件等方面论证研究其可行性,以保证技术上安全可靠,经济上合理、能用较小投资获得较大效益。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设计工作可以粗略一些,但对工程规模、经济效益、开发的迫切性以及技术力量的落实等问题,必须论证清楚。

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工程规划对工程进行总体布置,选定主要建筑物型式和控制性尺寸,如选定合理的坝址、坝线和坝型,通过比较,选定最优的枢纽布置方案、水库的各种特征水位和库容,选择电站的装机容量、机组型号。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阶段的任务是随时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的运行情况,发现并消除隐患,确保工程安全;有计划地蓄水、泄水以及合理调度用水,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通过养护和修理使工程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延长工程的使用年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工程进行改建或扩建,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不仅是工程管理部门的工作,也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

2.2《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教学内容

从上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情况来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江河流域规划—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河流与流域、水利枢纽与梯级开发、水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水库规划—水库地形特性、水库的特征水位和库容、水库水量损失及淤积、淹没、浸没等问题,用水特性与用水资料,设计保证率与设计标准,设计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和设计洪水分析推求,兴利库容和防洪库容的计算,水库死水位、正常蓄水位和防洪特征水位的选择确定;水电站水能规划—水能利用原理与开发方式,水能计算,电力系统负荷图与容量组成,水电站装机容量及运行方式确定;施工导流规划—施工导流标准,施工设计洪水与施工水文预报;水库调度规划—水库防洪调度图、灌溉调度图和发电调度图编制等等。

3关于(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材编排问题

3.1《工程水文学》与(水利水能(电)规划)教材体系

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材应紧密结合专业要求,打破(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的教材体系,通过删节、补充和调整,建立新的教材体系。为此,首先要了解清楚(工程水文学)和(水利水能(电)规划)的教学内容编排情况。(工程水文学》教材是以水循环及径流形成过程、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设计年径流及设计洪水的推求、降雨径流分析、水文预报等为主要内容;同时扼要讲述水文测验及水文资料收集、河流泥沙等方面的知识。高等学校教材是按以学时编写的,全书共十二章,依次为绪论、水循环及径流形成、水文测验及水文资料收集、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年径流分析与计算、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降雨径流分析、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可能最大暴雨与洪水、河流泥沙计算、水文预报。中等专业学校教材除无水文预报一章外,其它内容与高等学校教材基本一样,只是将可能最大暴雨与洪水、降雨径流分析分别并人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和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两章中,因而全书只有九章。

(水利水能规划)是按42学时编写的,全书包括绪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兴利调节、洪水调节、水能计算及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运行方式、水利水能经济计算、水电站及水库的主要参数选择、水库群的水利水能计算、水库调度等八章。(水利水电规划)则是按54学时编写的,全书分为绪论、水利水电规划所需的基本资料、水库兴利调节计算、水库防洪调节计算、水能计算、电力系统中的水电站主要参数选择、水库调度等六章。

3.2(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教材编排建议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其教材的编排既要有利于教学,又要有利于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程序的认知。据此,笔者试提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课程教材的编排建议如下:

3.2.1绪论含我国的水资源及利用,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成就与展望,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程序,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3.2.2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含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水利事业,河流与流域,与江河流域规划。

3.2.3河流水文含水文学与水文测站,降水的观测与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蒸发与下渗,径流的形成及表示方法,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江河水位、流量、泥沙观测及资料整理,水文资料的收集来源。

3.2.4(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所需的基本资料含径流调节,水库兴利调节分类,水库调洪作用,设计保证率与用水资料,防洪设计标准分类、选择,泄流方式及泄洪资料,水库地形特性,水库的特征水位和库容,水库的淤积淹没和浸没等。

3.2.5水文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含统计分析的任务和方法,现行水文频率计算方法—适线法,相关分析方法。

3.2.6设计年径流推求含年径流及其变化特性,具有长期、短期和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推求方法。

3.2.7设计洪水推求含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设计洪水推求,可能最大洪水推求简介。

3.2.8水库兴利规划含兴利计算原理,死水位的确定.年调节水库兴利库容和调节流量的计算,多年调节水库兴利库容 的计算简介。

3.2.9水库防洪规划含调洪计算原理,无闸门控制的水库调洪计算方法(列表,试算法、半图解法、简化三角形法),有闸门控制的水库调洪计算方法。

3.2.10水电站水能规划含水能计算的内容和方法,无调节、日调节和年调节水电站的保证出力、保证电能计算,多年平均年发电量的计算。

3.2.11水库及水电站主要参数的选择含电力系统的负荷与容量组成,水电站装机容量的选择,以发电为主的水库特征水位的选择。

3.2.12施工导流规划含施工导流标准,施工设计洪水推求,施工水文预报。

3.2.13水库调度规划含水库调度的意义,水库的兴利调度图、防洪调度图和发电调度图的编制方法,水库的优化调度简介。

参考文献

①吴明远、磨道江、叶守泽合编.工程水文学.水利电为出版社,1986.

②周之豪、沈甘源、施熙灿、李惕先.水利水能规划.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③广西水电学校丁炳冲主编.工程水文学.(第三版).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④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朱伯俊主编.水利水电规划.水利电力出版社,l992.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要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要求每个专业教师和实习老师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理论为基础,从强化技能训练入手,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子和电工学科的学习与。每个专业老师在学习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对经验的积累,又要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四新”技能;既要地学习和借鉴不同学科间先进的教学方法,又要新教育理论的与学习。参加学术研讨、观摩示范课、开设公开课、学生的反馈评教意见等活动,着力教育教学能力。

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使教学,内容简练,易教、易学。便于学生对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便于老师对学习和进度的;便于学生对理论和功训练的熟练程度。从而有利于个体纵向和横向,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的。注重“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练习知识点,实验、实习,拓展知识面,专业课教学——技能训练的。

试行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在专业理论课和实验、实习课的教学中,分别试行应知、应会和、、熟练两类评价机制,有利于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程度,从而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在不同专业、不间段内尝试使用技能等级考核制,以社会不同的需求;在学生毕业时试行“三证”(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专业理论合格证,技能考核合格证)“一凭”(毕业文凭)制度。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电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除注重理论课教学外,又将电子小制作、课外家电兴趣、双休日小发明、小设计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学生的综合能力。

融教学与实验、实践为一体。强调在理论教学的,注重实践的检验;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以理论为。这就要求在电子电工各章节的实验时按时、按质、按量,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写全实验报告,实验分析,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对实验故障的分析及,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的理论。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电子电工课的教学过程中,条件不,使得的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思维空间和能力的狭隘,学生分析问题和问题限制。为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手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定与教学联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资料已在教学资料网上开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其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了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了广阔平台。

三、课堂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课外辅导入手,的电子电工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阅读与电子电工专业的报刊、杂志,该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有利于延展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学生的社会性,学生的学习性。

2、端正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对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传授的,应注重端正学生的学生,其教育,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分层模块教学,使学生电子电工专业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法),各阶段的学习,分解学习难

3、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

电子电工专业课,实验实习多,重在能力实践。为此注重“以练促教,强化技能训练”。考虑到在实验实习中,工艺过程,又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设定实验过程,分分阶段逐个击破。设立单项分组训练,其内容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的能力;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设立组装综合技能训练,在单项分组练习达标后再综合技能训练。其内容于强体装配的性,其熟练程度;于整体装配、的能力,培养群体合作精神,以社会实践需要。

4、培养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问题的方法,社会能力。

在电子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电子电工专业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师给学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良机,以帮助学生学会对故障的原因分析,学会排除方法,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一、政治思想方面

自己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用教师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专业思想稳固,敬业精神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有良好的师德,表里如一,为人师表,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本职工作,逊色地履行了作为教师的职责。

二、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方面

自己具备系统的文化专业知识。物理学科的基础上,进修了相关的电工专业知识、电工实操证等多方面的内容。根据学校需要,先、后担任过《物理》电工基础》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平安用电》等专业课的教学。对所教授的专业课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教材、大纲的精神,并能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清楚教材的重、难点及内在联系;教学经验丰富。注重对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于1998年7月至2000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参与了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学习;1998年9月至2001年1月利用课余时间进修了第二学历,取得外语大专学历。

三、教育教学能力方面

教学: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教学大纲,准确掌握大纲和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准确地教授知识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组织能力。教学过程中,能正确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将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中。曾多次讲授市、区级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

1996年在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表扬奖”

1998年所教《电工基础》统考中超市平均分、及格率。

1999年在本校申报“部级职高重点示范校”验收中。获“校级先进个人”称号。

2001年在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表扬课”称号。

教育: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带班级的学生,素质较差;学习效果较低,教育管理难度很大。工作中,首先作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正确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妥善处置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书育人,寓教于乐。再次,重视干部的培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形成集体的合力。不懈努力下,每个班都能很快地建立起,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组成强有力的班委会和团委会;学生们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态度逐步端正;效果明显提高。并培养出一批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干部,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电工班的侯晨耕同学任学生会主席;史国旗同学任学生会宣传干事,由于工作逊色,连续两年被评为区优秀干部。所带班级多次获得“先进班级体”环境卫生达标班”财富先进班级体”等荣誉称号,并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竞赛中获奖。

1997年辅导同学参与外地区《离开雷峰的日子》征文竞赛获“二等奖”辅导和等同学参与市电车公司组织的向李同学学习。

1998年参与全市水平测试。分别取得全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果。

1999年组织的主题班会和技能大赛均获“优秀奖”

自己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不时进行改革创新。

参与编写了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技能训练规范。

2000年所写论文《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文化素质和思维素质的作用》获校级三等奖。

2002年所写论文《利用“合作教学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获区教育学会首届论文评选表扬奖。

2004年所写论文《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获区教育学会第三届论文评选表扬奖。

自己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授给年轻教师。认真协助青年教师备课、分析教材、改进教法,听课后能指导她改进教学,培养高老师成为一级教师。

2000~2001学年度和2002~2003学年度考核被评为“优”

2003~2004学年度被评为校级师德先进个人。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 matter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 whole production line to train skilled personnel as the main target, emphasiz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vocational schools level.Keyword: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explore

中图分类号:F8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职业教育师资发展水平不平衡。职业学校教师担负着专业技能教学任务,有些教师是从师范学校毕业或从普通中学文化课改行教授专业课,善于教授书本教材知识,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不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学生学不到真正的先进技术,毕业后无法胜任工作,或者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学非所用。

(二)、职业教育岗位整体薪酬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双师型”人才。很长时期以来,职业院校的收入分配制度与人力资本地位不相适合,工资水平的增长难以与职业院校发展形势保持同步,大部分院校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的薪酬远低于其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

(三)、教师的来源单一,缺乏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或从其他院校调入。虽然很多院校对专职教师提出了专业实践的要求,但是由于来源单一,工学矛盾等原因,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现场指导能力都处于弱势,与职业院校真正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渊博和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职业教育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存在着“轻教学、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等问题,这在无形中引导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发表著作和完成论文等硬性指标上,而忽略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的概念与作用

“双师型”教师概念是职业教育界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而提出的。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双师资格教师应符合的条件,以及各个职业院校的普遍做法,“双师型”教师的普遍定义有以下几种:①双师即双职称,具备不同系列的两种职称的教师;②双师即双证书,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同时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③双师即双素质,既要具备高水平专业理论和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又要具备熟练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操作。④双师即双来源,既有来自专业院校和教师资格培训院校的教师,还有来自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综合以上四种定义,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是以专业素质和行业素质为内涵,以教师职称和技术行业职称为外在特征,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熟练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双师型”教师在本专业中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把专业教学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完成职业教育理论和技能的教学任务,开拓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所以,构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探讨

目前“双师型”教师资源稀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①引进对口专业的优秀人才。通过文化和技能考试,择优录用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引进对口专业的工程师。②对本校既有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的任教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例如,技术性强、危险性大的电工专业,电工技术集电子、电工、钳工、计算机等技术于一身,电工专业的教师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应系统培训电工、钳工和计算机知识,并将课程整合;电工专业教师专业应达到技师水平,其他相关专业应达到高级工水平。③到专业对口的合作高校或国外培训。相比较而言,专业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技术水平领先,定期安排职业教育师资到高校培训进修,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对于研究认真和工作努力的专业教师,应适当提供机会去国外培训,让教师学会操作先进机械,掌握高新技术。④深入生产一线,提高实践技能。例如目前十分热门的汽车维修专业,要掌握发动机修理、汽车电子等技术,要能拆装行走系统,钣金校正汽车外壳等,教学难度很大。教师应深入汽车制造和维修工厂,逐个岗位进行实习。

四、“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细则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各个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这给职业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职业院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师资人才的竞争。建设素质高、高效精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院校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则是建设精英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加强绩效管理,规范绩效考核,综合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让绩效评价结果与劳动合同续签及劳动合同年限确定、职称评聘、学科带头人评选、职务晋升、培训深造机会、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从而催进“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人才。

“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设计方案:

考核对象:所有在岗师资。

考核原则: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

考核组成员: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年级班主任和教研组长为成员。

考核绩效分配原则:采用100分制,加分不封顶,奖励分值20元并根据学校效益及奖金总额水平定期调整,教师个人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得分*20元。

考核内容:

第一部分 教学工作量(40分)

规范要求(40分):考核教师自然周工作量多少,自然周工作量包括教师实际上课课时数。按照实际课时情况确定平均工作量,教师满课时分值为40分。

扣分标准:1.满工作量的教师绩效得满分;2.工作量超出的,由考核组成员核定计入加分,班主任教师加5分;3.因学校安排造成工作量不达标的,视为达到工作量;因教师个人原因协商减少工作量的,相应扣分。

第二部分 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过程(25分)

备课(5分):备课书写清晰,内容齐全,体现学科特点;教后总结具体充分,能够体现教学情况,总分记5分。由教研组评议,教导处二评和校长室总评,优秀记5分,良好记4分,一般得3分,较差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

课堂教学(5分):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得当,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态度端正,因材施教。总分记5分。由教研组评议,教导处二评和校长室总评,优秀记5分,良好记4分,一般得3分,较差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多次考核按照平均分数计算最终得分。

实践技能培养(10分):能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反馈到实际操作当中;善于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亲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同时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总分记10分。由教研组评议,教导处二评和校长室总评,优秀记10分,良好记8分,一般得6分,较差得3分,不合格不得分。

其他(5分):教师应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记5分,没按时完成的后续补完后得3分,没完成不得分。课时调配由教导处安排决定,教师不得私自调课,发现一次扣3分,上课迟到15分钟以上记旷课,扣3分。

第三部分出勤(10分)

规范要求: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按时参加考勤。有事需提前向校长室请假,电话请假销假后需补齐相关手续。病假需出示医院证明,特殊原因请假者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教师在上班时间外出必须落实外出登记,写明外出原因,不履行登记手续的视为擅自离岗。考勤人员必须公开公正执行考勤制度,不得。

评分标准:一个月内出满勤记10分,以学校考勤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迟到、早退、值班不到岗和无故不参加会议者每次扣1分,累计5次者本项得0分。教师因个人原因请不超过一天的短假,2次以下不扣分,2次以上每次扣0.5分。教师因个人原因请假超过一天,2次以下不扣分,2次以上每次扣1分。教师病假、婚假、产假、丧假等按照学校管理规定进行管理,超过规定时间的按个人原因请假处理。

第四部分教学科研成果(15分)

教学质量(5分):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校的考查科目质量调查中合格率80%以上,组织参加各项专业相关比赛。合格记5分。

科研成果(5分):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科研培训,不无故迟到、缺席,合格记5分;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参加各种教学论文评比和课件评比,每季度完成一次以上参赛任务,合格记5分;积极参加向有关专业刊物投稿的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文章被刊用或得到奖项加2分;每获得一项相关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加3分。

学生满意度(5分):每月组织学生民主不记名满意率测评。满意率90%以上记5分,满意率80%以上记4分,满意率60%记3分,满意率60%以下记0分。

第五部分师德建设(10分)

评分标准:遵纪守法,服从学校安排;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成果突出。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关心学生,有教师风范。合格记10分。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本项记0分:教师有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例如有偿家教、校外违规兼职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无正当充分理由不服从学校安排,未完成规定教学任务。

第六部分其他加分项目

教师主动申请或承担科研课题研究,并按照计划完成,按校、县、市、省、国家等级课题分别加2、4、6、8、10分;

教师个人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类专业竞赛,获得校、县、市、省、国家等级奖项的分别加2、4、6、8、10分;

教师撰写论文或教学经验材料,在相关正规刊物发表的,每篇按照校、县、市、省、国家等级分别加2、4、6、8、10分;

备注:获得校、县、市、省、国家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在以上加分的基础上再加上5、3、1分。

【参考文献】:

[1]李永康.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屈孝初.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学报,2006,(4).

[3]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谭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5,(4).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改变中国工业经济落后的状况,全国各地开设了一批地质和矿业院校,这些院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地质、矿业、冶金、资源等方面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在矿业类高校中,矿物加工工程(选矿工程)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目前中国开设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大部分都是原地质矿产部(现国土资源部)或原煤炭部所属,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研究持续升温,而地矿行业逐渐步入低潮,直接影响到矿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重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节约高效,地矿行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此时,矿业类高校紧跟时代步伐,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始进行新的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对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以下简称矿物加工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做一探讨。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一)指导思想在国家大力发展矿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下,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以及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新世纪以来,开设矿物加工专业的高校陆续对其进行了课程改革,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该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点突出、学科渗透,素质教育、注重实践,适应社会、全面提高等方面。新的指导思想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宗旨,加大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比重,专业课适量且重点突出,充分体现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想。

(二)改革目标矿物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更应适应矿业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能够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并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专业上不仅能够从事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分选加工方向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与开发,而且具备技术经济分析、工业企业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能力。

(三)改革要求矿物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矿物加工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培养方向,优化教学内容,并且与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建设紧密联系。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使课程结构系统化、模块化,并且容易教学实施。课程内容改革应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并且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培养崇尚科学、重视创业的精神。

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制定原则课程体系改革是课程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与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建设目标相结合,应遵循矿物加工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矿物加工专业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科优势与特色。该课程体系结构的系统化和模块化应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分工与配合,而且科学合理地反映出各个课程模块的比例关系。

(二)矿物加工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以及新形势下矿物加工专业的发展方向,制订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后的课程结构根据授课方式分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三大板块。课程教学注重基础课的传授,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第二课堂是实践教学的延续,是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其中,课程教学又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一个平台,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两个基础专业模块以及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两个选修模块。公共基础课为全校必修课程,虽其与矿物加工专业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为顺利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方法论的必不可少的课程。学科基础课注重泛专业知识的传授,不仅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为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打下基础。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矿物加工工程基础理论及实际问题,该课程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了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优化知识结构,开设一定数量专业选修课供学生加以选择。公共选修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知识偏好,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保障。实践教学是矿物加工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年论文、公益劳动以及结合校外企业进行4~5次校外实习。其中,学年论文对于学生掌握专业课程或非专业课程进行的初级形态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基础。公益劳动是学生非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参与实践,适应社会,加强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项实习活动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不仅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建立专业认识,掌握专业实践能力,为今后步入工作打下基础。第二课堂的中心是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而进行,由学校团委、学生处、科技处以及二级学院等部门组织实施。

(三)课程体系结构的学时学分构成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结构在学分构成上注重了学科基础课与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该课程体系结构共195学分,其中理论144学分,实践51学分。采用修16学时记1学分的制度(实践教学1周记1学分),该课程体系结构共3120学时。课程体系结构与学时学分要求见表1。

(四)新课程体系特征分析新制定的课程体系强化了创新意识和实践环节,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另外,还注意各个结构平台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力求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1)注重公共基础课的比重。该模块学分比重占到总学分的33.3%,进一步体现了高度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教学的指导思想。(2)学科基础课学时适度增加。新修订的课程结构对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两个模块的原有课程进行了调整,适当增加了学科基础课的学分比重,增加了一些目前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知识内容。(3)专业必修课学时稳中有降。结合教案和进度计划的修订,适当删减了部分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并且注重了专业必修课的实践课程比重。另外,将部分专业课程归入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增加了课程选择的灵活性。(4)明确了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各自的学分比例,改变了以往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性质不分的缺点。(5)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学分比例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占到总学分比例的26.2%,充分体现出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矿物加工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必要性矿物加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矿物分选加工的专门技术人才,传统培养内容主要包括浮游选矿、重力选矿、磁电选矿、化学选矿以及生物选矿等矿物分选理论与技术。进入21世纪以来,矿物加工研究领域逐步扩大。除了研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等矿种的常规选别技术外,又衍生出了许多研究方向,如非金属矿物材料综合利用(超细粉碎、表面改性、纳米技术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废水处理工程以及矿山环境工程等。这些新的研究方向多属于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广泛,但是研究内容都与矿物加工领域密切相关。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应适时改革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根据课程体系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后的矿物加工专业课程设置在重视本专业必修课程外,还注重该专业与本学校优势学科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强调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鉴于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所有高校均开设一定比例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往往遵照学校整体规定,课程设置一般变化不大。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主要有“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大学体育。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有物理类、化学类、机械电工类、力学类、地矿类等课程。其中,主要有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电工学、矿石学、工艺矿物学、选矿概论、矿山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矿石预处理、矿物加工工艺、矿物材料、工程设计以及技术经济等大类课程。其中,主要有碎矿与磨矿、矿物加工理论与技术、选矿厂设计、矿石可选性研究、选矿技术经济学以及专业英语等课程。结合学科特色开设一些不同的专业课程,如环境工程、水处理工程、非金属矿综合利用等。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两个模块,其中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矿物加工类、矿物材料综合利用类、生物类、环境类、采冶类等泛专业课程,如化学选矿、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生物选矿技术、矿山环境保护以及采冶概论等;公共选修课内容广泛,可参考学校公选课程名录,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类、经济管理类、文学艺术类、社会法律类以及其他类。实践教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根据工科学科的特点,包括学年论文、公益劳动、认识实习、地质基础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第二课堂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入学与国防教育、军事理论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等。优化后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见表2。

(三)课程设置特征分析改革后的课程设置优化了矿物加工专业的教学内容,该教学内容不仅强化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目标,而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办学特色以及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征。(1)公共基础课程保持稳定。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使得学科间的课程达到统一,并且结合工科学科的特点,注重政治理论、德育、美育及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教学,真正实现了厚基础的目标。(2)学科基础课程略有增加。根据学校的发展思路及办学特色,增加了若干门与矿物加工专业相关的地矿类课程,如矿山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等。(3)专业必修课程变动较大。增加了一些与矿物分选关系密切并且目前研究内容较为活跃的课程,如矿石可选性研究、非金属矿开发与利用等。除此之外,还将某些非核心专业课程划入专业选修课模块,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等。(4)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分别设置。根据目前矿物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除了设置传统矿物加工类课程外,还设置了矿山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采冶概论、生物选矿技术等泛矿物加工专业课程。公共选修课内容广泛,选择灵活,理、工、经、管、文、法及艺术等课程根据学校开课名录选用。(5)增大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科特点,除了开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之外,增加了地质基础实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现在国家越来越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主力军之一的中等专业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电工基础课作为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是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一、引言

电工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和理论性并举的课程,是电工电子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后续专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电工基础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电工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电工课程要涉及一些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而且绝大部分学生理科学科的成绩极差,对于中学里的一些最基础的数理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这就给中专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电工课程的内容繁琐、知识原理相对抽象和枯燥,学生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在理解知识上有较大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学习的兴趣不高。另外,很多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要谈学习兴趣了。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中专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板书、讲解、习题等形式进行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节奏恰当的优点,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操作表明也具有很大的缺陷。电工基础课程本身理论知识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照本宣科的传教,势必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3.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验证,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和技巧。而现在的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着理论课时饱满而实践实验课时极少,甚至有些学校就根本没有的现象;有些学校虽然安排了实验课程,但是训练的针对性不强、实践和课堂理论脱节;同时,有些学校的仪器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正确的指导,导致设备损毁严重,不利于实践操作的开展。这些对实践实习环节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电工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1.案例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针对中专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的特点,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为向导,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另外,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模型和原理演示,直观而生动地讲解枯燥的原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2.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于电子电工专业,其本身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中专的学生多数好动、不喜欢上枯燥的理论课程,但在动手能力方面一般都较灵活。因此,要加强实践操作课程的安排,并合理安排教学的环节和进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技巧,并巩固理论知识和原理。

3.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

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置相关的情景和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互相协作,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解决方案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在疑问中研究,以研究带动行为,并从中学会知识的过程。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要观察学生的方向、方法和进度,起到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地往正确的方向探讨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工基础的教学要结合操作性强的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寻找合理和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操作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 宴. 对“电工基础课难上”现状的几点思考[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上一篇:体育兴趣论文范文 下一篇:制造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