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8 05:07:25

电工学习计划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电工学;课堂教学;在线学习;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77-02

电工学课程是高校工科非电类专业学生所学的为数不多的电类课程,是其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同于公共基础课程,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其对各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引进电工学课程教学中,着力构建一种由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工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很深的理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将电工和电子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各自的专业,继而创新性地发展各自专业的能力。[1][2]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学生大多数时间只能被动地听课,主动参与的机会不多。这种教学方式只能简单地灌输教材内容,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进而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应改变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为提高电工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将混合式学习理论运用到电工学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分析和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课堂教W优势与网上学习优势,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以提高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前初学、课堂教学、课后拓展、网上学习以及实验教学等部分构成,网上学习活动穿插在其他各阶段的学习之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一)课前初学阶段

课前初学是后续阶段学习的必要准备。课前初学主要是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学习的内容。教师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构建初学环境,将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进度安排等内容呈现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参照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疑问,学生能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集中讲授课程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学习资料,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探讨并提出各自的观点和疑问,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进行课堂评价,并在课堂表现评估量化表中(包括问题提出、参与讨论、问题解答)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三)课后拓展阶段

在课后拓展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的关键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并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或学习任务,划分学习小组,学生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应明确各自的分工,进行查阅资料、协商讨论,必要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最终完成作业或学习任务。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对自己先前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反思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实验教学阶段

电工学实验教学是电工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工学实验教学采用实验室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实验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开放实验教学既可使实验教师从“填鸭式”和“指导式”教学向“学习向导式”和“引导式”教学过渡,又可使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锻炼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式”学习过渡。学生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

(五)网上学习

受课程学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之间个性差异的影响,只依靠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可能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那些在课堂教学内无法解决的问题、适合开展深入探讨的问题以及学生还没有彻底理解的问题,需要在课后进行网上学习。网上学习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可以有效推动以上四个阶段学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其他辅导资料。我校电工学课程组建立的电工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实践效果

我们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尝试开展了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课题组选取我校18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另外选取176名学生作为对照班,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的学习,采用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班级的平均成绩达到了77.78分,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69.54分。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混合式学习自由度高,可以自由安排网上学习时间,可以自由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而且在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平台上丰富的学习资源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电工学课程是工科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时少而内容多,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寻求适合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实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上学习的融合,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还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教师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加强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关注,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式,逐渐探索出适合当前高校开展的电工学课程教学的新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新龙,胡国庆.电工电子层次化E-Learning的提出及其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 2010(1):82-83,86.

[2] 刘凤春,陈希有,牟宪民,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5):10-12.

[3] 赵冬梅,尹伊.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实践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9):41-44.

[4] 金一,王移芝,刘君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37-40.

[5] 白文倩,李文昊,陈蓓蕾.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42-47.

[6] 姚海莹,赵嵬.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11):85-88.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营造出一个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任务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体验,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掌握到所学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整体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厂实习背景下的中职电工教学方法明显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是从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上看,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不加修饰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工设计,以不同的角度将教学内同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二是从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上看,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沿用的是“老一套”枯燥乏味教学方法,而情境教学的教学手段则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变动,使学生能够感性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环境中,三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教学位置上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的则是学生,四是从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的最后考核,缺乏机动性、严谨性,而情境教学在注意学生最后考核的同时,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也是相当重视的,能够整体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厂实习背景下的中职电工教学方法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情境教学方法,在进行情境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灵活的掌握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可以使学生独立构建起专业技能的新结构,所以教师在进行工厂实习的教学过程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核心,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世界,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运用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

2中职电工教学的教学目标

电工学是当今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技术领域,在进行中职电工的教学任务中要明白,电工学的教学任务不只只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住此门学科的理论性知识、能够独自解决教材中所布置的教学任务,这样远远不能够达到当今社会建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能够灵活动手处理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电工学的教学大纲也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所以电工教学的教学目标则是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此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是否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是电工教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工厂实习背景下的中职电工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真正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消化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的使学生做到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

3工厂实习背景下的中职电工教学原则

在进行中职教学环节中的工厂实习教学,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兴趣性原则,在进行工厂实习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不断主动开发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2)、实用性原则,在进行工厂实习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真正的提高该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3)主体性原则,在进行工厂实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核心。(4)系统性原则,在进行工厂实习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的实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有机的将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整合。

4结束语

总结的来说,中职教学过程中的工厂实习情境教学,其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电工学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其一要从学校角度出发,中职学校要充分的调动学校可以利用的一切学习资源,不断的给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不断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学习,真正的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营造出一个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任务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体验,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掌握到所学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整体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厂实习背景下的中职电工教学方法明显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是从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上看,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不加修饰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工设计,以不同的角度将教学内同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二是从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上看,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沿用的是“老一套”枯燥乏味教学方法,而情境教学的教学手段则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变动,使学生能够感性的积极主动的投人到教学环境中,三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教学位置上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的则是学生,四是从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的最后考核,缺乏机动性、严谨性,而情境教学在注意学生最后考核的同时,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也是相当重视的,能够整体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厂实习背景下的中职电工教学方法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情境教学方法,在进行情境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灵活的掌握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可以使学生独立构建起专业技能的新结构,所以教师在进行工厂实习的教学过程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核心,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世界,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运用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

2中职电工教学的教学目标

电工学是当今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技术领域,在进行中职电工的教学任务中要明白,电工学的教学任务不只只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住此门学科的理论性知识、能够独自解决教材中所布置的教学任务,这样远远不能够达到当今社会建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能够灵活动手处理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电工学的教学大纲也明确的提出了这一点,所以电工教学的教学目标则是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此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是否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是电工教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工厂实习背景下的中职电工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真正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消化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的使学生做到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

3工厂实习背景下的中职电工教学原则

在进行中职教学环节中的工厂实习教学,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兴趣性原则,在进行工厂实习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不断主动开发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

(2)、实用性原则,在进行工厂实习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真正的提高该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

(3)主体性原则,在进行工厂实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核心。

(4)系统性原则,在进行工厂实习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的实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有机的将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整合。

4结束语

总结的来说,中职教学过程中的工厂实习情境教学,其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电工学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其一要从学校角度出发,中职学校要充分的调动学校可以利用的一切学习资源,不断的给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不断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学习,真正的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项目式; 煤矿电工; 机械电子

一 煤矿电工教学方案

在矿山开采机电专业中,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是煤矿电工学,它涵盖了煤矿生产中的多个重要环节的的工作要求,学生可以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充分的了解到现有的煤矿生产的方式,以及在煤矿生产中,矿区的供电状况和电气设备的使用情况。在了解了这些以后,可以根据实际的煤矿生产案例来设计出最优的配置方案,也能够更好的对于电气设备进行检测、维修。另外一方面,在煤矿的采掘方面,可以改善机械的以往工作性能,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革来完成智能电气化的目的。鉴于这些原因,在专业的教学当中,就对于专业知识的教授有一定的侧重性,必须有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这些方案包括:

1.煤矿专业学习中,关于电工和机械电子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

2.矿井生产中,机电设备的使用情况学习;

3.煤矿采矿机械的电气使用情况;

4.煤矿生产中整体的机械电子设备的电气使用状况;

5.对于煤矿生产的安全性监控知识的了解。

在教学的方案当中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对于煤矿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中的服务功能,以服务为宗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的了解煤矿生产行业的现状,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在煤矿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设计的技术和知识也在不断的扩展,要从实践教学作为突破口,不断的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以实践为主体,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方式的进步。

二 煤矿电工学课程实践过程

在煤矿电工学课程开展之前,需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在对于机械电子工程的专业学习中,选择教材尤为关键,我们将煤矿机械电子类的专业岗位要求知识作为学习技能的标准,结合现阶段的就业要求。教材的内容必须在有使用价值和实际操作之间,更加的突出机械工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

此外,在对于老师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制定好相关的教学方案,了解教学的大致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不断的晚上教学的具体内容,留给学生更多学习和思考的空间,采用点拨的方式更为妥当。在教学之中,更加的鼓励学生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习中提出自己的心得和想法,尤其是在学习课程之后有能有更过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在电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对于工程实例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在一些工程实践中,初步的估算能力也需要在要求之内。以及电工仪器的使用检测和电气设备的故障排除都是课程的内容。在老师给学生制定好了学习计划之后,学生根据日常的学习提交学习的心得体会,并完成一份实训报告,老师根据心得体会和实训报告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的实践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关键在与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在一些电子工程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攻破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老师还要起到辅助的作用,使得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更加的全面,知识面拓展的更加广泛,以达到目标为任务,学到知识为宗旨的计划。

三 项目教学课程实践细则

在日常的理论学习中,主要是对于学生的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学习,通过分析和介绍课本中的内同,能够将理论顺利的过度到实践当中,对于知识了解到掌握。下一步就是不断的强化电子工程的专业学习,在了解煤矿机械装备的电气化时候以后,通过对于电路图的学习,学生自己可以分析实际电路情况,并且有一定设计电路图的能力。在学习到这个基础之后,就要考虑到实践阶段,学习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对于机械电气能够有一定的独立安装、调试的能力,以后在设备使用阶段对于内部原件的维修检测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过程中,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的记录下来,将问题系统的整理好,以便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解答。

老师在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对于课程的安排周密,适当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上相关的实作课程,把煤矿电气设备的相关扩展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系统的对于知识点的进行掌握。需要在额外的时间里建立老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平台,在平台中保存和谐和平等,老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悉心解答,同时对于知识点的梳理认真的传授给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体系。

(1)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电工电子专业基础知识,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强化实用电工电子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能顺利过渡到专业电工知识的学习及掌握。

(2)强化实践教学,以实际的煤矿电气设备的基本功能、结构组成及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为重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的实际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具备识读电路图、绘制电路图、设计电路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安装、调试、维修及维护煤矿常用电气设备的能力。对重点应用知识在实训室训练,学生自评,教师严格考评,直到达到教学目标为止。

(3)教师将煤矿现场实际搜集的煤矿电气设备及相关资料补充到课堂中,并从网络搜索相关煤矿电气新技术,做成多媒体课件讲授,如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综采工作面设备、采煤机电控箱的电气元器件等,使学生直观、方便地学到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

(4)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课程设计选题结合目前综采工作面供电系统情况,进行移动变电站供电设计,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excel)表格计算,计算机绘制供电系统图。

四 电工学课程学习中信息收集及信息反馈

对于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学任务必须建立合理的档案资料,资料还要在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归档,这个部门要对于项目实践学习中的内容信息做及时的整合,负责收集信息,并将信息记载的内容在记录中详细的标示,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督导文件。有了教学督导文书档案管理机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督导形成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督导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具有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功能,如果没有反馈,教学督导的地位将得不到确立,其作用和效应也将逐渐丧失。因此,各种教学督导活动必须有详实的信息记载,要及时地将督导中发现的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公布在校园网上,并向教学决策系统反馈沟通,做出相应的决策。为此,我们坚持每月一次出一期督导简报或专项督导分析报告,并在校园网上,形成开放式教学督导理念,以强化教学督导作用,扩大教学督导影响力。

教学督导要真正成为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载体,就必须在平时的督导工作中注意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分析、整理教学信息,并从中找出有规律、带有共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形成一批有翔实数据和效果分析的典型经验。还可通过教学督导工作会议、网上公布教学导简报等形式,向学校各职能部门通报督导情况,使他们及时了解本部门教师存在的问题,教学设备、实验实习教学运作情况及存在问题,在适当的时机发出整改通知,必须在规定的实践内整改,用这样的方式来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李玉斌.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9):198-201

[2] 刘晓敏.高职教育教学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11):320-322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一直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电气工程人才是电气工程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依托电气学科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福州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211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传统学科创建于1958年,经过近几年大力度的投入、改革和建设,在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现阶段面临很多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思路,更为福建高校电气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培养模式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围绕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培养电气创新人才的主题,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等教学工作,动态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育体系。

1.追踪学科发展,优化培养计划

追踪学科的发展,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原有的培养计划,将计算机、电子与控制等新兴技术及新能源应用引入,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引进企业(集团)生产实践典型案例。组织力量编写反映学科特色的教材及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化课程,对传统专业进行更新改造、实施研究型教学、重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突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创建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2.重视工程教育,实施卓越计划

自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试点专业后,先后与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台湾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英飞凌(中国)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卓越工程师人才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本学院有关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培养计划在保证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电气设备制造与测试技术等新的实践课程。

对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年级后再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并为学生学习、实践、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或项目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或学生到企业通过实践完成,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体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验班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加强个性教育,培养拔尖人才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对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外可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可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参与科研项目。实施全程有效的学科导师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学生全面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以真实科研项目为平台条件,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研项目实训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和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学科导师的指导下按个性化培养方案完成学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及教学名师为首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品牌特色专业方向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机电专业学生的机电设计和调试职业工程能力通过综合的实践环节体现。学生在第三学期已经学过“电工学”课程,在第四学期学过“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在第五学期学过“机电工程控制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和“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在第六学期学过“PLC编程及应用”“机电传动控制”“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第八学期学过“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学生已经做过“电子工艺实习”“电工实习”“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计”“机电传动课程设计”和“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等单项实践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机电综合实训环节,时间为三周,培养训练学生的机电综合设计和实践调试能力。CDIO(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四所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开发的工程教育的新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克服教师理论讲授而学生兴趣不大、学习效果欠佳的状态,在项目学习实践中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并适时引导项目进行,评判项目进展情况,提出拓展学习计划,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项目的设计要包含课程大纲的全部知识点,并能够体现能力递进强化的规则。项目实施的知识点要系统、连续、递进强化,在实践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训的现场实践知识,又可以发掘出未知的新知识。机电综合实训项目设计的内容有:(一)基于继电器接触器的交流电机控制;(二)基于继电器接触器的交流电机变频调速;(三)基于PLC的变频调速控制;(四)基于组态软件和PLC的电机转速调控;(五)基于PLC的气压传动装置控制;(六)数控机床在线检测装置控制;(七)基于组态软件和变频器的电机调速控制;(八)基于单片机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的电流测量;(九)自动化生产线的PLC控制和模拟;(十)数控机床在线加工参数测量;(十一)基于PLC的自动化气压输送装置;(十二)过程控制装置运行和调控。

二、项目的实施

(一)任务分配。项目实施在设计教室、CAD机房和机电综合实训室进行,实训室实行开放管理,实训室装有监控摄像头,实训期间由小组负责。设计前首先教师集中布置任务,讲解设计的基本内容、设计的流程、学生的成绩评定等基本要求。然后,进行学生分组,每小组有五名学生,其中设组长一名,负责组内管理和联系指导教师,在分组时学生“优、良、中、差”等级搭配,兼顾考虑学生的工作岗位情况。教师利用PPT讲授设计内容和流程,概括提出项目问题的探索知识点,列出学生应该明了的问题,使学生自主讨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二)探索学习。学生组内自我分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利用设计和课外时间查找资料,绘制电气原理图和电气接线图,调试程序和硬件系统,然后组长学习,研讨问题,期间教师参与讨论和答疑,指出现阶段的错误、需要修改方案的地方、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布置研究任务。

(三)方案确定。小组内论证方案,将初步方案和展示的PPT由组长上交指导教师。教师对方案批阅和评分,对方案组织论证,论证中由学生在现场进行PPT展示并答辩,教师点评方案,而后学生修改方案,经组内人员审核、组长批准后上交正式纸质和电子版的方案。

(四)评估考核。教师考核过程侧重于考核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组内成员依据学习能力、团队能力等互相评分,并记录分数,组长给成员打分,各小组互相打分,最后收集所有考核评分表,将考核评分表及产品提请教师检查。每组制作项目完成情况通过PPT汇报。最后教师汇总学生考核分数,评定成绩。每个项目的成绩由四部分所组成,包含设计资料质量分数、出勤率分数、过程考核分数、项目实施后的成品分数,总成绩由所有项目分数求平均分,以百分制形式给出。其中出勤率占5%,项目实施后的成品分数占60%,过程考核分数占25%,设计资料质量分数占10%。项目实施后的成品分数由个人自评分、组长评分、组内互评分、组间互评分加权构成。其中,个人自评分占15%,组内互评平均分占35%,组长评分占50%;组间互评平均分作为权系数,除以100与前三项之和相乘即得项目总分数,数学表达为:项目总分数=(个人自评分+组内互评分+组长评分)×(组间互评平均分)/100。

三、应用实例

以基于继电器接触器的交流电机变频调速项目为例,某班级共有30人,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上述题目中选择六个题目,每周完成两个题目,完成继电器-接触器的三项异步电机的调速控制。设计前发给学生所有的元件和仪器设备器材简表,简表中参数不全,需要查找资料,了解器材的厂家、功能和接线情况,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具体要求如下:(一)完成继电器-接触器的三相电机的正反停运行。要求设计电气原理图,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设计电气接线图,实际连接电气,启动运行,实现要求的功能。(二)利用变频器和按钮开关实现三相电机的控制,要求利用变频器实现电机的正反转、启动和停止控制、多段速运行速度控制、快速制动功能。要求设计电气原理图,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设计电气接线图,实际连接电气,启动运行,实现要求的功能。在完成设计过程中,必须完成实际通电运行,每组给三次实际运行机会,第一次成功,则项目实施的成品分数权重为100%;第二次成功,则项目实施的成品分数权重为70%;第三次成功,则项目实施的成品分数权重为50%。如果三次均不成功,则本小项目总评为0分。在正式通电运行前必须经过电表的模拟运行检查,通电运行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的数字化设计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学生利用电气制图软件AUTO-CAD和PROTEL绘制电器原理图和接线图。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感觉到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对知识的自我探究欲望明显增强,以前的课后答疑问题多是围绕考试,而现在问题明显增多,主要围绕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反映学习效果好,以前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验证,通过实践促进了对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薛毓强(1962-),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福建福州3501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54-01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一直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电气工程人才是电气工程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依托电气学科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福州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211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传统学科创建于1958年,经过近几年大力度的投入、改革和建设,在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现阶段面临很多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思路,更为福建高校电气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近几年的学科建设中,我们依托福建省电气制造行业的发展优势和电力行业的发展,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的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科研平台,结合电气学科优势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状况,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老三段”体系,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在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建立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四个层次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及基本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四种类型的实验课程内容,把工程设计与应用贯穿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同时通过创新实验室等第二课堂,举办各种专题实践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真实的工程环境熏陶与系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与实验、研究与创新的全过程,激发创新热情,获得创新乐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利用这些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各级各种竞赛机会,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个性潜力,激励学生的实践创新,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素质,促进优秀人才在提高中脱颖而出。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培养模式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围绕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培养电气创新人才的主题,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等教学工作,动态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育体系。

1.追踪学科发展,优化培养计划

追踪学科的发展,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原有的培养计划,将计算机、电子与控制等新兴技术及新能源应用引入,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引进企业(集团)生产实践典型案例。组织力量编写反映学科特色的教材及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化课程,对传统专业进行更新改造、实施研究型教学、重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突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创建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2.重视工程教育,实施卓越计划

自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试点专业后,先后与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台湾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英飞凌(中国)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卓越工程师人才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本学院有关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培养计划在保证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电气设备制造与测试技术等新的实践课程。

对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年级后再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并为学生学习、实践、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或项目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或学生到企业通过实践完成,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体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验班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加强个性教育,培养拔尖人才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对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外可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可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参与科研项目。实施全程有效的学科导师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学生全面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以真实科研项目为平台条件,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研项目实训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和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学科导师的指导下按个性化培养方案完成学业。

4.国际合作办学,提升教育品牌

2005年开始电气学院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联合办学,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办学模式,开创了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人才培养新途径。中德双方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实施“5+5”培养方案(前5个学期福州大学学习,后5个学期在德国学习),学科学习成绩相互承认,选拔学习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学生进入中德班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中、德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教育的国际化一方面可以将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引进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尽快达到一个新的水准;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树立起优质的教育品牌,丰富了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办学的特色,也为国际化合作办学探索出一条新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坚持积极引进为主和自己培养为辅的道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人才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及教学名师为首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品牌特色专业方向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1950年夏天,我从上海同济高工毕了业,分配到长辛店事辆修理厂做见习生。当我初次踏上工业建设岗位的时候,深深感到我所学到的技术知识非常不够,在生产中几乎插不上手。许多在学校里念过的理论知识,只记得几条简单的公式,却不懂这些公式的来龙去脉,所以不会应用。在现场里碰到有的工友要我计算一个车梁强度的公式,就急得满头大汗,老半天也算不出来。另外,我在学校里学的是机械科,像机械设计、机械加工、配件加工等专门课程,在厂里边只能用上一部分;而厂里的一些专门技术知识,如像车辆鉴定、检修范围 、车辆调度等我又不懂。工作需要我另起炉灶,从新学起。这时我忽然闪出一个古怪的念头:“上大学去!厂矿里反正学不到东西,等打好了基础再来干工作也不迟。”於是我起早贪黑地复代数,解析几何,物理、化学,热心地准备着考大学。那些天,车间里的生产竞赛正搞得热火朝天,我也不瞅不睬,上级交下的实习任务,只一般的完成,由於业余学习,时问不多,囫囵吞枣似地读书,功源不但没有复习好,而且不久便累病了。这时有一位工程师,亲切地对我说:“老陈,你想很快提高技术是不错的,但现在工厂的生产需要你,而且厂子里也同样可以学习基础知识,就是要学专门知识也不难。”他又告诉我,厂里有许多中级技术学校毕业,文化水平不算高的青年技术员,由於结合生产学习,现在都已能独立地担负设计或工艺工作,有的并且担负了工程师的工作。比如车间的技术员郭栋同志,他只具有高中毕业的程度,来厂后由於坚持学习,在机械加工方面已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现在已派到德国去留学深造了。於是我便安下心来,决定在生产中好好钻研,学习技术。

国绕生产关键,进行系统学习

在车间实习期满后,我被派到调度科,负责车辆的调度工作。这门工作需要有许多专门知识,比如鉴定车辆的修程,检修范国,强度、限度等。这时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零星地学,碰到什么技术问题就学什么。有时跟着其他同志一块去参加鉴定过程,学到了一点看车的经验;有时碰到车辆的裂纹须要计算,便翻开“车辆学”的公式看一看。这样虽然也积累了不少的实际知识,但总觉得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而且常常因为理论领会得不深,生硬地乱套书本上的公式,使计算上发生差错。到技术科以后,我们的科长便告诉我说:“要围绕着生产上的关键,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才不致弄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领导同志的帮助下面,我把技术科有关我工作中的生产关键问题排了排队,发现有“车梁补强”、“制动不良”、“木材干燥”等几个关键没解决,而且已经成为历史性的老问题了。於是我便围绕着这些问题,拟订了一个业务进修计划,系统地安排了技术理论书籍的学习,如依次阅读“车辆学”、“车辆工程学”、“制动工程”等。

由於我按计划地坚持了科学技术的学习,终於逐步地解决了一些关健问题,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譬如车梁补强的问题,过去就由於没有明确规定,只是凭工人的经验来决定而经常“扯皮”。在验收交货时,验收员不肯收,硬说“强度不够”,而车间工人则坚持说“已经补够了”,这样往往浪费许多的时间,影响了作业计划的完成;有一次因为“扯皮”的缘故,货车竟有好几天开不出去。为了解决补强的问题,我系统地学完了“车辆学”、“车辆工程学”两本书,并且一章一节地作了学习笔记,把每节重要的公式和资料仔细地摘录下来。这些我便应用书上的公式再结合不同车辆的情况,计算出车辆补强应有的强度,并把计算资料拿给验收员和工人看,由於有了一个科学标准,所以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和系统学习专业书籍同时,我又经常挤时间复习和补充自己的基础知识。因为修理车辆的工作,不仅要有较深入的专门知识,而且需要具有风、水、电、气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而这点正是我所欠缺的。在中等技术学校所学的课程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不一定能全部巩固下来,所以在钻研专门知识时,就常常感到基本知识缺乏,不能很好的理解。为了补救自己知识的贫乏,从去年起,结合着专业知识的

学习,便有步骤地进行了材料力学原件设计、热工学、电工学等基本课程的复习,这对於帮助和深入理解专业书籍有很大的作用。

除了系统学习基础理论书籍而外,我还援常虚心地向工人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使专业学习更紧密地和实际经验相结合,我觉得这是厂矿技术员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譬如关於车梁底架的弯曲调修问题,我们从理论书上读到过的,也知道用火调烤的方法,但烤火面积大小要怎样掌握,怎样调烤才比较快而省工,书本上却不详细。所以我在研究梁弯曲问题的时候,便经常注意地观察工人的实际操作,向工人学习调修方法,终於使我比较系统地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学习习惯

如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学习,是我自己在学习上碰到的一个很大难关。因为工厂里的生产任务很紧,尤其在生产竞赛高潮时,车间里临时发生的事情很多,工人随时会来找我们解决,要在业务时间挤功夫进行系统的科学技术学习,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为着保证业余学习计划的完成,我自己感到又必须善於安排好白天的工作时间。过去我的工作时间是安排得很不妥当的,对工作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今天干了不知明天干什么,上午画完一张工具图,下午就不知干什么。上班后就等着工人来找,或者等着领导来布置,这样弄得工作非常被动而且忙乱,经常加班加点,把业余学习全挤掉了。后来领导帮助我制定业余学习计划以后,我便主动地安排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头天晚上就用很短的时间考虑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想想当天还有那些遗留问题须要明天处理。等第二天早晨一上班,便主动地到各车间跑一次,有些问题当场就解决了,有些不能解决的事情,也大致可以预料到,尽量早作准备。这样白天就可以集中精力完成技术科里应该做的事情。为了克服忙乱状态,我又把组内的工作,适当分配给组内其他同志共同来做,不致什么都集中在我一人身上,也免得因赶任务而加班加点,影响业余学习。当然因为整个厂的生产计划性还不强,突击任务是难免的,但这毕竟是极少的。

除了尽量做到安排好工作计划以外,抓紧一点一滴的业余时间也是很要紧的。刚到厂不久,我总觉得工厂里生产很紧张,又常要加班加点,业余时间不多,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就索性放弃了它。和我同寝室的许多青年技术员也有同样的看法。大家常说:“反正时间不顶用,聊聊天拉倒。”於是一下班便在宿舍里玩,海阔天空地扯起来;有时很早便睡觉,或者下棋,打扑克,许多宝贵的时间便被浪费了。后来我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便精确地计算了我的业余时间:每周除政治理论学习、俄文学习、党团工会活动以及必要的文娱活动时间而外,大约还可以挤出十二小时的学习时间,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另外,如开会前等人的一些零星时间也可利用。当然,根本的问题还在於有坚持的毅力,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尽管有天衣无缝的计划,也不过是一个画饼而已。为了严格鞭策自己执行业余学习计划,我自己尝试着建立一种考勤制度。办法是做一张月份牌,每天把学习的时数记上。如果不够两小时便一定另找时间补足。不管在任何情形下,我都把学习时间补起来。例如到天津及其他地方出差时,我就带了书本在车上看,每天仍然补足两小时的学习。不久前连续举行电影周,我们厂子里发票看电影,这些影片对我的思想觉悟的提高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所以我差不多每个片子都去欣赏过,但这几天缺额的学习时数,我就分别规定在几个星期天补齐了。为了保证更有计划地学习,在每星期末我还要在日记本上作一次学习小结,以检查学习的心得和进度。总之,我觉得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如果有一个晚上没有学习,白白混过去,心里就非常不好受。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针对电工课学时减少、内容膨胀、更新快的特点,沿着“掌握基本知识,教会学习方法,启迪创新思维”的思路,借鉴国外和地方有关教育及科技发展的研究成果,笔者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设计。参考国内外同类或相关的教材和著作,对经典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删减了陈旧繁杂的内容,补充了现代电子设计思想和电工常用电路应用实例。结合生产实践的需要,在加强应用的基础上,考虑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优化组合课程内容。分四个层次设置电工课程。

第一层次,电路的认识。介绍电路和基本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及各电路元件的约束关系、基本物理量等。

第二层次,电路分析基础。包括电路的基本定律、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和正弦交流电路分析。电路分析基础多见于后续课程的电路等效分析,影响到电路基本分析判断与实际电路图的快速识别。其中直流电路是交流电路、电子电路的基础。直流电路分析方法,如基尔霍夫定律、等效概念、戴维南定理等,不仅适用于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一般也适用于其他电路的分析计算。这些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或牵动全局的作用。

第三层次,电工器件。磁路部分重点介绍交流铁心线圈电路,为学习变压器与异步电动机打基础。电动机重点介绍电动机的控制与调速。因为电动机的控制技术仍然是各种控制理论和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技术。

第四层次,电工常用电路应用及电路设计方法。介绍电工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典型电路,使学员意识到所学的电工知识绝不是空洞的理论。通过具体的电路分析介绍电路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初步确立电路设计思想,培养学员的电路设计习惯。

这四个层次之中又可以按内容难度等级划分为重点讲授内容、一般讲授内容和自学内容。如对戴维南定理重点讲解,而对支路电流法,只要讲解列方程的原则和方法即可,学员可以自己总结出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交流电路研究的理论依据依然是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以及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只不过分析的对象不是直流而是相量,只要了解了复数运算规律,就能利用前后关联的知识独立求解,教学中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员。这样设置教学内容体系后,能做到繁简得当、重点突出,既不损害其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解决了课时减少的矛盾。

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员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授学员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教会学员学习、思考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不仅使学员“学会”,还要让他们“会学”,并以此培养学员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1.采取开放启发式教学法

从学员接受知识的过程看,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激发学员的想象力,驱使学员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正如俄罗斯一句谚语所说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马喝水”,学习亦是如此。如果学员对“电工技术”不感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1]因此,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变传统的“学员被动接受”为“学员主动学习”,确立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讨论、开放启发、师生互动等教学模式,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爱好,引导学员自主思考,大胆、理性地质疑和创新。虽然在中学物理课上大家都接触过电路,但在开始学习电工技术时,仍有必要通过介绍大量身边的例子来使学员对电路的应用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触发学员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探索的思维活动,唤醒其潜在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改进的核心是运用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把所讲授的知识当作一个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及科学思想方法。[2]比如讲授串联谐振时,先提出一个研究课题:“收音机如何收听到广播的?”在教员的引导下,大家初步了解收音机的基本组成部分:电源、开关、天线、调台旋钮、调音量旋钮、调制与放大电路、耳机。其中针对“如何从天空中无数的无线电信号和各种广播节目信号中选出所希望的节目信号?”这一子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积极讨论,互相启发,直至弄清问题、解决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索等为具体形式,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员的思维,引起学员的兴趣和共鸣。利用实物讲解电动机的构造,观察电动机正反转情况,使学员能够形成较强的感官认识。结合家用空调、洗衣机等的工作原理,把安全用电和电冰箱、洗衣机的安全保护结合起来讲。[3]通过寻找身边应用电路的例子,使同学们切实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电路。这样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以往电工课的教学过程中,受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学空间局限于教室,思维空间和能力的狭隘,导致学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受到限制。因此,笔者探索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推广应用多媒体课件、电子CAD课程和EDA仿真技术等。将EDA方法引入教学中,选择形象直观的Multisim和Pspice软件,依靠软件强大的模拟功能,介绍电路基本元件的特性,验证讲授的定理、定律,可使学员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电容器时,利用Multisim软件,通过一个电路图,展示电容储能和放电的特性,在示波器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充放电过程,加深学员对电容特点的理解。

3.开发电工电子学习网站

利用校园网,开发电工电子学习网站。开放网上教学资料,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明显的发展,为学员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通过教员精讲、学员自学、网上答疑、启发创新四个环节,实现教学互动网络化管理。教员精讲:任课教员根据章节,精讲课程。分析重点、难点,注重突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穿插习题讲解和应用实例。对授课过程进行教学视频录像,并到网上。学员自学:将各种理论教学、软件资源、经验方法、应用实例等资源整合起来,汇集到网上,免去了学员查找之苦。倡导学员利用晚自习、周末等课余时间登陆网站进行自学,促使学员逐步积累信息量,拓展知识。网上答疑:通过电子邮件或聊天室进行答疑。对学员提出的共性的问题,给予集中解答。网上答疑重点是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疑点问题,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启发创新:构建网上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员讨论交流学习中的经验体会,教员也可适时引导,启发学员思考创新。瞄准社会或部队需求,选取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电路进行分析,引导学员由浅入深,发散思维并提出自己的创意。

三、加大开放式实验教学力度,锻炼提升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能训练和培养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发展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电工学习的重要环节。

1.进行任务驱动式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中,以让学员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牵引,教员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员以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员完成任务的同时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它避免了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员主导作用和学员主体地位的相互矛盾,既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4]因此,对“电工技术”这一实践性强,趣味性浓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其独有的教学特色。例如实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提供给学员不同电阻三个、直流电压表一个,直流电流表三个,稳压电源二台,开关二个,导线若干,要求同学们按图2所示连接电路,并验证基尔霍夫定律。以任务驱动形式设置实验,其基本过程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员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

2.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发开放实验教学平台,从时间、空间、内容上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时间上,由原来的定时开放变为现在的全时开放,周末由教员轮流值班,正常开放,学员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或到实验室直接预约选择实验。增加了学员更多时间上的自由度,使学员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计划灵活选择实验内容,自由安排时间进入实验室,教员全程辅导,将课堂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拓展、深化。空间上,开发了基于局域网的开放实验管理系统,建立“能力夜校”、“学员科技创新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基地”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平台,学员可以自由选择实验室。内容上,构建了点(基本实验)、线(综合性实验)、面(设计性实验)、体(研究创新型实验)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按照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顺序来安排实验。体现在由“被动验证”向主动“设计研究”型实验转变。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实验平台等,鼓励学员自行设计实验电路、拟订实验方案步骤,准备实验器件,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这样学员在实验前就必须预习和查阅相关资料,精心准备,做起试验来也就心中有数了,使学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方便学员预习,把教学要求、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特殊故障处理等编制成小册子,便于学员随时查阅。教员不再像以前那样当“保姆”,学员在实验中的角色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学员不仅是实验的主体,更是实验过程的主导者,教员只起引导和提供技术服务的作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迫使学员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了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学员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实践技能。学员扔掉了拐杖,学会了自己走路。

3.加强课外实践教学培训

电工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系;内容;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39-02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1.课程概念。课程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说,课程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和学习活动;有的说,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也有的说,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划的教学资源、活动形式和关系体系等因素的总和。我们认为,高职课程是指围绕专业教学目标的实施,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规定,也可以定义为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计划。它包括学科内容、经验素材、活动事件、关系结构、价值取向、运行程序等。

2.课程的地位。(1)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比专业更重要。可以说专业决定了课程,同时,也可以说课程构成了专业,专业是由课程来体现的。专业大体上是受社会分工影响的,即受已有或将要有的职业影响的;同时,专业还受到学科及其发展的影响。职业通过什么途径影响专业呢?专业不可能与既存的或可能的职业一一对应,一个专业可能考虑到某种或若干种职业及其变化,无论哪一种情况,职业对专业的影响都是通过课程而发生的。学科又通过什么途径而影响专业呢,也必须通过课程。(2)课程直接关系人才质量和学生发展。只有课程才真正触及每个学生的人生,良好的课程设计就是为学生的美好人生提供设计蓝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家长也以更深沉的眼光看待学校,他们不仅看学校为他们或其子女提供了什么专业,而且直接询问学校提供了哪些课程。

3.如何对待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专业改革的必需。课程是调节专业面宽窄的有力杠杆。所以,任何一项有效的专业改革都必须以成功的课程改革为阶梯而攀升。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改革的基石(核心)实际上是对本专业的课程改革,对专业改革的评价必然是以对课程改革的评价为基本尺度,专业的特色也必然是以若干门课程的特色为亮点而展现于社会。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因而,高职的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可表达为: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课程编制的基础,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终结点。

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职业能力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2)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3)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4)具有组织协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

三、高职课程的特征

(一)内容特征

要满足针对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要求,高职人才必需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职课程的知识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现分别阐述如下:

基础理论的内涵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如物理、数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

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沿实际应用方向的综合和发展,课程如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等。

专业技术知识是与高职人才的具体工作直接相关并频繁应用的知识,课程如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测试技术、热力发电厂、电子商务技术等。

从三类知识的性质可知,专业技术知识是直接反映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体现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专业理论是专业技术的基础,它常常是相近专业的共同基础。

三类知识的逻辑联系(或内容排序)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高职人才合理知识结构的关键,就是协调这三类知识的比重。根据高职教育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在高职课程内容中,应该加强的是专业理论,其理由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沿一定专业方向的综合和发展,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和提炼了的基础理论,因而,它是针对性要求和适应性要求的统一。(2)专业理论是学习和发展多种同类专业技术的基础。(3)专业理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必须指出,加强专业理论,绝非加大课程深度或是本科知识的“压缩”,而是一定要使其具有宽而新的内容体系。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下工夫。

(二)结构特征

高职课程结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口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结构。

1.专业口径。高职课程是一定专业的课程,而高职专业的口径宽窄是一个结构性的选择。由于高职面对的是种类繁多又千差万别的社会职业,所以,高职的专业口径一般针对一个职业(或行业)领域,或一组岗位群,以确保教育效益和教学稳定。

2.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指出,高职课程体系不应是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化型或压缩型。根据本专业领域内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和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来组建课程,即构建课程模块。这样的课程体系既便于保证学历层次的要求,又体现了以理论的应用为特征,落实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3.课程内容结构。高职课程内容绝不应是本科课程内容的压缩型。由于高职课程具有针对性的特点,因而高职课程内容的组合呈现定向化、综合化和模块化的趋势,并构成高职课程的特色。

(1)定向化。高职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组合常是一种定向结构,例如电厂化学、电工数学、电力应用文写作等,专业理论课程更是基础理论的定向发展,如建筑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学等。(2)综合化。在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结合互动下,使科学发展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出于教育自身发展和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单纯地基于学科分化的课程设置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学的要求。学科结构型的课程内容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实行课程结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构建新的课程,必须克服门户之见,体制老化乃至既得利益导致的学科“壁垒”,按新的观点实行几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在更深层次上的相互融合(绝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结合)。综合化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间的综合,也体现在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综合。(3)模块化。课程模块化就是将各种课程分别编制成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差异的几种模块,如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等。校内(或校外)相关专业或专门化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各种适用的课程模块,再加上少量自己开发的课程,组合成专业教学计划或培训计划。这样,就能够大大节省学校开发课程的精力和财力。

四、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和研讨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改变传统的学科结构的课程观;以“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目的,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

2.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和整合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要向本科的学科化方向发展,或是将课程内容变为本科的简化型或压缩型,而是强调理论的应用形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不在某些知识点上加深(除部分专业技术知识外),而是在知识面上拓展;三是要将已在工程技术领域较为广泛应用或即将广泛应用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不求严密的数学推导论证,而是了解其物理概念和应用形态。

3.综合化的专业技术知识模块课程,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一定的先进性,同时要注意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对专门知识的教学,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等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4.理论课教学必须也应该为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服务。因此,在不同性质的理论课中应结合相应专业特点,针对性地融入实用、适度的设备工具知识、工艺技术知识、质量标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材料性能知识、安全防护知识、施工技术知识、操作技术知识等内容。

5.在构建新的高职课程时,要注意将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在发展和继承的关系上,要注重发展、注重创新。要改变长期习惯于让学生采用收敛型的思维方式,通过一步一步的求证,继承传统的知识,而不善于启发学生采用发散型的思维方式,针对给出的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人文的统领下融合并见诸课程。

6.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教材。教材是实现高职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创新高职教育新三样――“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教材和校内外实训(实验)教学基地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列入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在编写高职新教材、教参时,必须采用简约化、集成化和综合化的方式,实行课程重组和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整合、进而达到融合。新教材应为自学型教材,注意尽可能地补充与职业岗位有关的实例和题目,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理论课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是构建能够反映高职专业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二是编写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三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四是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能力训练优化、考核方式优化、教学活动优化。

参考文献:

[1]黄清源.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和选择.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蔡晓蓉,孔元发.浅议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上一篇:中专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读书学习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