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认识自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0:18:31

大学生认识自我论文

大学生认识自我论文范文第1篇

毕业论文的结束意味着我在xx院校区的学习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回首往事,心潮难平,感慨良多,但无论如何这些实实在在的经历,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在此,要特别感谢求学过程给予我无限支持和帮助的老师、朋友和亲人们。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日常的学习,论文题目的确定到论文的撰写,程老师都给予我悉心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给我鼓励和动力,也正是在她的指导和督促下论文才得以如期完成。

感谢我们一起在学校努力的同学,我们彼此关心、互相支持和帮助,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他们对我学习、生活给予的支持和照顾。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获得了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与先前研究工作者的宝贵资料,论文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你们的协作和帮助,在此对你们表示深切的谢意。希望可以以本文向你们汇报,以感谢你们对我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你们永远是我的精神支柱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所有帮助和关心过我的人们,尽管与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相比,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仍要真诚地说声:谢谢你们!

【第2篇】毕业论文结束语、致谢词(通用版)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在设计中也得到提升。毕业设计中很多数值、公式、计算方法都需要我们去耐心地查阅书籍,浏览资料,设计中需要用到辅助设计软件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学习。掌握其使用的要领,运用到设计当中去。最后汇总的时候,需要将前期各个阶段的工作认真整理。

毕业设计结束了,通过设计,学生深刻领会到基础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检验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是毕业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磨练学生的意志与耐性,这会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第3篇】毕业论文结束语、致谢词(通用版)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籍论文完成之际,我特向指导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及关心支持我的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刘国辉教授。本文是在刘国辉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设计方案直至完成论文的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刘国辉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

感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所有的领导和老师,前三年的学习基础对我非常重要,是你们让我能够静静地坐下来,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更多的营养,从而能够为自己进一步地加油充电。通过论文的撰写,使我能够更系统、全面地学习有关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得以借鉴众多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和我为之服务的企业,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同时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相互帮助,互相激励和关心。是你们让我在学习很生活中收获到了更多的东西。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正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顺利地完成学业;正是你们的关心和默默的奉献,给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乐观向上、勇往直前。

【第4篇】毕业论文结束语、致谢词(通用版)

在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热情的老师,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他都对我进行了认真的指导和详细的修改,从他的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比如说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我将永远记住他曾经给予过我的教导,我要向指导老师表达我内心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代课老师和辅导员,在我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这些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教导和很大的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将使我受益终生。感谢我的家人和好友,他们的关爱和支持永远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在任何时候,他们都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我感谢他们!

最后,向审阅我论文和参加答辩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抽出宝贵的时候参加我的论文答辩会,感谢你们对论文不当之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5篇】毕业论文结束语、致谢词(通用版)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这里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给我悉心的帮助和对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x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xx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才得以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同时感谢我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他们是xxx、xxx、xxx、xxx、xxx……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设计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感谢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大学生认识自我论文范文第2篇

一、大学体制的异化乱象

众所周知,大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生产之地,更重要的是培育具有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和人道情怀的人格,由此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中国特色又总是例外,近十余年来书写大学状貌的长篇小说,如张者的《桃李》、葛红兵的《沙床》、汤吉夫的《大学纪事》、朱晓琳的《大学之林》、阎连科的《风雅颂》、史生荣的《所谓教授》等,都不约而同地剥开中国大学的高雅画皮,重在展示世俗化浪潮倒逼下大学的种种丑态,那里有大学校长挟权自重、胡乱作为的嚣张跋扈,有大学教授春风得意、醉花眠柳的行径,有普通教师委顿不振、丧失节操的自私昏聩,更有大学生得过且过、放荡不羁的无赖面目。不过,与这些小说相比,阎真的《活着之上》对大学体制的异化乱象的展示更为系统、更别出心裁。

《活着之上》以主人公聂致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婉转地叙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偏远之地的农民孩子考上麓城师大历史学院,又读了硕士、博士,随后回到母校任教,从讲师开始一步步奋斗到副教授、教授的过程。这一段时期正是中国大学结束了1980年代那段意气风发、风清气正的黄金时代进入到1990年代以来二十余年的急速扩展、功利化加剧的没落时期。阎真通过聂致远二十余年的人生遭遇写尽了大学体制的异化乱象。

其一,展示了大学生、研究生日益丧失了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和理想本色,被世俗化浪潮裹挟而去,不知归途。例如聂致远读大学、研究生时,同学们就开始纷纷抛弃学业,以诸多名目追逐金钱;当聂致远在大学课堂里向学生灌输古代士人傲岸的精神追求时,学生却纷纷举证金钱的重要性,和人文精神彻底南辕北辙;而那些不断争当班干部、想着通过不合理的手段获得高分、通过疏通关系评奖学金、抄袭毕业论文却能够买通老师获得优秀成绩的大学生已经遍地开花,彻底污染了大学的纯净天空;至于聂致远的学生张一鹏等整天不学无术,居然为荷花姐姐四处站台,则显示了大学精神已经被丑陋的大众文化侵蚀得面目全非。

其二,展示了金钱权力的潜规则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大学,造成大学体制的沉疴染身。像小说中童校长,身为麓城师大副校长,位高权重,呼风唤雨,他指导的学生论文能够评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所在专业能够成为重点专业,想栽培谁就栽培谁,成为当今高校里赢者通吃的龙形怪兽。而小说中历史学院金卫中副书记,更是不断利用权力,让老师给学生安排班干部职位、泄漏考题、修改考试分数,使得潜规则四处横行。而那些手上握有丁点学术权力的教授往往也不忘记及时利用,像京华大学的吴教授,神通广大,招博士生只招漂亮的女生,享受着学生的阿谀奉承一无愧色。至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招生中的公平公正,也早已被金钱权力开道撕开裂缝。

其三,展示了大学知识分子主体性、学术自主性沦丧的悲惨现实。像聂致远这样的大学人文知识分子本来是以弘扬独立不阿的人格精神为追求的,但现实却是,他们早已被大学里的各种考核项目、要求牢牢束缚起来了,他们自身已经彻底丧失了存在的主体性,而学术的自主性、神圣性早已被论文、项目、获奖等机械的考核指标摧毁殆尽。此种大学体制服务的不是学术共同体,而是自我复制、自我论证、自我神化的大学行政权力。

当然,要展示种种大学体制异化乱象,《活着之上》主要是通过聂致远和蒙天舒这两个人物相互对照的成长历程来展示的。蒙天舒是当今大学体制孕育出来的怪胎般的成功人物。早在大学时期,他就以两条定律闻名,即屁股决定脑袋和地球中心就在屁股下面。说到底,就是利益至上,欲望至上。他深知权力的巨大效应,因此选择论文指导老师时要选择有权力的院领导、校领导;他为了评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不惜血本挨家挨户去找评审专家疏通关系;他为了认识名刊编辑,就利用学术会议之机,卑躬屈膝地拉关系联络感情;他为了利益敢于放弃一切人格尊严,把功利主义准则发挥到极致。最终,他很快获得世俗方面的巨大成功,当上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而且被童校长当接班人重点培养。蒙天舒无疑是当今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犬儒化的典型形象。

徐贲曾说:“古代犬儒的特征是能看穿世俗之人看不透或不明白的事情,他们看穿世俗观念的假象,对之讥诮讽刺、超凡脱俗、愤世嫉俗、桀骜不驯,自称是不为物役、无欲无为。古代犬儒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是善来自顺从宇宙必然性的生活,善就是依照自然和理性的生活。与古代犬儒主义相比,现代犬儒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已经蜕变为一种将道德原则和良心抛到一边的虚无主义和无为主义。它看穿、看透,同时却无所作为和不相信有任何可以作为的希望。它在任何一种高尚、崇高、理想的表相下面都急于洞察贪婪、权欲、私利、伪善和欺骗,在任何一种公共理想、社会理念、道德价值后面都能发现骗局、诡计、危险和阴谋。”①的确,像蒙天舒这样的犬儒化知识分子,已经彻底放逐了人文主义的原则和价值标准,完全认同现实的利益原则,在获得世俗成功的同时宣告了人文精神的死亡。

如果说蒙天舒是个无师自通的犬儒主义者,那么聂致远却是在各种外力逼迫下一步步走向犬儒化的深渊的,因此他的悲剧就格外令人感慨万千。看看在麓城师大工作时期,聂致远不得不一步步放弃高调的人文追求、人格尊严,去适应大学体制的异化力量。迫于金卫中副书记的压力,他不得不给学生安排班干部职位、修改考试分数等;为了评上副教授、正教授,他也不得不花钱买版面发表学术论文;为了给学生贺小佳找工作,他也想疏通蒙天舒的关系,等等。聂致远知道没有能力改变既有的大学体制,如果不想被其抛弃,只有主动地适应。而适应的过程,就是犬儒化的过程。

二、世俗化浪潮中的攀比望

斯洛文尼亚思想家齐泽克曾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指出,犬儒主义存在基本两种的表现形式,在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主要是政治犬儒主义,而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蜕变为消费主义。如果要分析《活着之上》中聂致远所面临的犬儒化压力,其实也可以把他在大学里所遭遇的、以蒙天舒为代表的犬儒主义视为知识犬儒主义,而他在家庭里所遭遇的、以其妻子赵平平为代表的犬儒主义无疑就是消费主义。徐贲曾指出,所谓知识犬儒主义,奉行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相当的思考和智识能力,拥有学者、教授、专家、作家、记者、媒体人的体面职业。他们往往一面厌恶令其不得自由的体制,一面却在体制中做各种“纯学术”表演,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为一点课题经费油水和些许荣誉狼奔豕突,甚至以各种“理论创新”来向体制谄媚输诚。知识犬儒主义者均为极明白之人,但他们对现实秩序和游戏规则有着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不认同的接受、不内疚的合作②。蒙天舒就这样典型的知识犬儒主义者,对于他而言,知识分子本色、师道尊严等都只是美丽画皮,真正的核心追求却是权力、地位、金钱、名声等实利。他对既存的大学体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反思和批判,只是想着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关系加入体制的狂欢之中,最终以自己的人格扭曲、精神颓败来延续并壮大了既有体制。

与蒙天舒遥遥呼应的是极其世俗、功利的赵平平。赵平平出生于小市民的单亲家庭,自己无钱无权无势,就想着找个能够靠得住的丈夫。在得知聂致远考不上博士时,居然离开了他另找靠山,甚至利用青春美色从一个经理那里挣得了八万元钱,而在聂致远考上博士后又和聂致远来往。随后生活中,赵平平几乎成为聂致远生活日趋犬儒化的主因之一,她不断要求聂致远赚钱、评职称、求上进,不断逼迫聂致远放弃种种关于曹雪芹等传统读书人的清高品德的自我想象,加入世俗化的狂欢之中。虽然她要求的生活也不算奢侈、过分,但她的生命却深中消费主义的毒素。最能够显示她身上消费主义毒素的,就是她那不断壮大的攀比望。她的攀比对象是闺蜜高娟娟和蒙天舒的夫人韩佳。高娟娟和赵平平同一年大学毕业到小学当老师,教学能力不强,却因为堂兄在教育部当处长,结果因利乘便,搭上东风进了区教育局当干部,于是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韩佳,靠着蒙天舒的关系读了研究生,留在大学工作,后来蒙天舒发达了,她就能够买昂贵的衣服和私家车,过上富裕体面的生活。小说写到高娟娟的事情给了赵平平很大的刺激,生活上要向她看齐。一次她甚至对聂致远说:“我是一个女人,我要活得精彩点,你千万别跟我讲大道理,那我是听不进去的。看着别人过得好,自己过得不好,那心里就像猫爪在抓似的。如果别人的儿子过得好我儿子过得不好,我心里不但有猫抓,还有刀在割。我不知道自己还有点希望没有?”③而在女儿安安出生后,赵平平更是生活在随攀比望而来的日益汹涌的压力之中。别人买洋奶粉,她的女儿也要吃洋奶粉;别人的孩子择校,她的女儿也要择校;别人全家去马尔代夫旅游,她全家也要去马尔代夫旅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攀比望是消费主义最核心的奥秘所在。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曾指出,消费并非是一种自为、自主和终极性的享受,而是一种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就像语言或原始社会的亲缘关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序④。的确,消费主义并不是要引导人们去享受消费某个商品那么简单,它真正要做的是借助消费重塑人的自我认同、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乃至把曾经由熏陶出来的超越性追求加以物质化的改造。而要实现此类目的,关键就是煽动人的攀比望。在攀比望中,人总是模仿别人的欲望,他总是说别人怎样么我便要怎么样,当然更好的是超过别人。说到底,攀比望起源于世俗化社会中的人没有发现内在的真实自我,于是总以为真实的生活在别人那里,便不断模仿别人的欲望,与别人攀比,试图通过模仿和攀比来建立自我认同。像赵平平那样,在攀比望的主宰下,无非就是要过上高娟娟、韩佳那样的消费主义生活。超越的精神、灵魂因素全部被放逐在生活之外,生活主要就表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社会地位的博取、世俗享受的炫耀等。因此,像赵平平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本质上也是一种犬儒化的生活。

当蒙天舒所表现的知识犬儒主义和赵平平所表现的消费主义犬儒主义并置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内在的相通性,那就是彻底放逐精神和理想,驱除人格尊严和道德原则,崇拜权力和金钱,渴望世俗享受,把个人生活重心放在狭隘的世俗满足之中。这种犬儒化生活潮流无疑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意志压制了政治自由的公共表达,再把民众精力引入物欲消费领域的恶果。陶东风曾说:“政治是每个主体的自由的实现,是对于超越个人物质利益的集体公共事务的关注。但是,在今天,以物质需要的满足为核心的经济关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公共政治关切,成为所谓‘最大的政治’,大众消费热情空前高涨,普遍流行政治冷漠,人变成求温饱的、求满足生物本能冲动的群氓。”⑤像蒙天舒、赵平平那样的人无疑都是这个时代催生出来的犬儒化的群氓,他们自诩把握时代大潮,与时俱进,具有现实主义的伟大品质,看似自由,其实却是奴隶,是被时代风潮生产出来的欲望奴隶,是他人的奴隶,是丧失自由的木偶。

当然,《活着之上》中,阎真还把眼光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范围来透视犬儒化生活的销蚀一切的力量。小说刚开篇就写到聂致远的老家鱼尾镇,称那里的人们除了穿衣吃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人情和面子,视之为活着的理由。而他的弟弟聂致高在农村小学当个老师就极度自卑,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等他好不容易当上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后,马上改头换面,得道升天。至于鱼尾镇人不理解博士学位,一定要把副教授理解成副处级等,都显示了当前中国人骨子里的权力崇拜本性。当官发财成为鱼尾镇也是当今绝大部中国人生活的终极目的。温柔敦厚、温情脉脉的传统乡土伦理已经被犬儒化的生活目标撕裂得千疮百孔。

三、传统士人精神的踏空

《活着之上》核心旨意无疑是审视中国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社会角色选择问题。不过,阎真不仅仅满足于展示世俗化时代中知识分子的道德沦落和精神溃败等阴暗一面,他更有意追寻传统士人的高洁精神,以之为标准镜鉴出时下知识分子的残缺与丑陋。因此《活着之上》就像实的《白鹿原》一样具有较为高远的文化意蕴。

小说开篇就写到聂致远的祖父生前喜欢阅读《石头记》,死后唯一遗嘱就是带上《石头记》。当聂致远到京华大学去读博士时,途中还遇到一位退休的美籍华裔教授,他的专业是研究精密仪器,业余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的伟大感佩得五体投地。此后,聂致远每每在现实生活的无奈阻碍中就想起曹雪芹等传统士人的精神境界,想以之为榜样鞭策自己。不过,聂致远终究无法抵挡世俗化、功利化的时代浪潮,对曹雪芹所代表的传统士人精神只能心向往之而不能至,为了获得俗世更好的生存条件,只能一步步后撤,最终沦为犬儒之人。

因此,曹雪芹所代表的传统士人精神是《活着之上》的一个精神支点。其首要特点是有很高的人格操守和精神追求,固守于超越性的道统。小说结尾处写到聂致远沦落红尘俗世时对曹雪芹精神的理解:“一生行迹的埋藏,是他生前做过充分思考的安排。牺牲精神是伟大的,但牺牲者希望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见证,这是人之常情,无损于牺牲者的伟大。可曹雪芹他做出了既不为现世功利,也不为千古流芳的牺牲,无人见证,也无须见证。也许,认为他受了天大的委屈,那是我用一双俗眼去看他,完全不合他的心意。”⑥的确,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那只是世俗之人的鄙陋之见;当曹雪芹专心于创作宏大瑰丽、千古绝唱般的《石头记》,他就是在守护着超越性的神圣精神,就已经获得神恩般的赏赐。传统士人精神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坚定的反功利、反世俗立场。聂致远曾说:“说到底自己心中还有着一种景仰,那些让自己景仰的人,孔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王阳明、曹雪芹,中国文化史上的任何正面人物,每一个人都是反功利的,并在这一点上确立了自身的形象。如果钱大于一切,中国文化就是个零,自己从事的专业也是个零。”⑦世俗的功利主义始终是精神的敌人、人格的敌人,也是高雅文化的敌人。再次,传统士人精神还表现在他们能够直面贫穷、孤独、屈辱的世俗生活困境,具有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

《活着之上》中,聂致远理解的以曹雪芹所代表的传统士人精神的确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正是仰赖这些先驱对文化精神的坚守,中国文化方能立于不坠之地;同时,他们在世俗社会中的悲剧性处境也反证出中国古代社会从整体上看依然是不利于文化、不利于精神的社会。而到了聂致远所处身的市场化、世俗化时代,这种安贫乐道、守护尊严的传统士人精神几乎不可避免地陷入踏空的窘境。

我们可以看看这种宝贵的传统士人精神何以无法在聂致远的生命中生成的。首先无疑是外在的时代压力。当金钱和权力成为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的终极目的,当身边的人都是像蒙天舒和赵平平那样彻底的功利主义者时,聂致远要想独善其身,无疑难于登天。其次,和聂致远成长时期所受的教育有关。聂致远所受的教育早已是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意识形态和功利主义教育,即使像他中学时期受司马迁的几篇文章的影响决定学习历史专业,读大学时期曾经受到张载的千古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瞬间感动立志钻研历史,但瞬间感动终究无法把传统士人精神像长期的传统教育那样深深地烙印进生命深处。当然,最关键的是,和聂致远的内在创造精神的匮乏有关。聂致远不能够像屈原、曹雪芹等人那样深刻理解道统的重要性,缺乏内在的创造精神,因此要简单地效法他们表面的反功利、反世俗的立场就是缘木求鱼。这也是为什么他每当遭遇挫折时就以世俗化的外在原因来安慰自己的理由。

四、犬儒化宿命的反思

法国学者朱利安・班达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中曾说:“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并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活动“本质上不追求实践的目的,只希望在艺术的、科学的或形而上沉思的活动中获得快乐,简言之,他们只在拥有非现实的善。他们总是说:‘我的王国不是这个世界’”。⑧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精神和道德的守望者,就像灯塔一样给世俗社会指明方向。当世俗社会陷入欲望或仇恨的迷魂阵时,人文知识分子有责任和使命指出迷魂阵的出路。但像《活着之上》所展示的,在市场化、世俗化社会中,普通大众早已被金钱权力的巨型话语彻底催眠,而像聂致远、蒙天舒等人文知识分子居然也被世俗化浪潮彻底侵蚀,灯塔沦陷,功利化、欲望化的滔天巨浪无往不胜,犬儒化几乎成为人文知识分子的宿命时,整个社会的问题就严重了。费希特曾如此警诫德国知识分子:“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分子,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⑨如果人文知识分子全面犬儒化,当今中国社会就已身患致死之疾了。

阎真对人文知识分子的犬儒化是心存忧虑的。他曾如此谈论《活着之上》:“退守个人生存空间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世俗化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一个知识分子,他如果没有对生活经验的反思,他就会在这自然而然之中放弃更高的精神追求、精神境界,把现世的自我当作全部的价值之源,这种放弃抹平了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之间的界线。”⑩正是出于对抹平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之间界限的忧惧,他才让聂致远不断拷问自己,写出其即使一步步放弃底线初步获得世俗成功时也没有丧失内心的愧疚。

如果把聂致远、蒙天舒等知识分子形象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中来审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犬儒化的悲剧实质。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了大部分新知识分子,他们纷纷逃离传统文化陷阱,渴望新生活新思想,但往往又被各种思想负担、生活重负所累,成为背叛性、悲剧性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笔下的狂人、魏连殳,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等;到了1930年代,社会斗争加剧,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往往进入具体的社会斗争,变得更有行动力,例如巴金笔下的觉慧、觉民,茅盾笔下的孙舞阳、章秋柳等;而到了1940年代,在国统区普遍出现的是知识分子的迷茫和沦落,就像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和钱钟书的《围城》所展示的,在解放区知识分子几乎都被视为改造的对象;到了红色十七年,像《青春之歌》中的知识分子只能被纳入革命洪流中才能自我确认,其主体性早已沦丧;1980年代,宗璞在《我是谁》等小说中把知识分子视为极左政治的单纯受害者,张贤亮在《绿化树》等小说中努力发掘着知识分子曾经的苦难史,谌容的《人到中年》关注爱岗敬业的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张炜的《古船》则打捞着知识分子的历史反思精神;1990年代,贾平凹的《废都》较早敏锐地书写了市场化时代知识分子无处皈依的堕落,而实的《白鹿原》则试图通过朱先生的形象再次寻找传统士人精神的绝大魅力。到了21世纪,阎真对知识分子在市场化时代的生存境遇的书写无疑最为集中,《沧浪之水》振聋发聩,《活着之上》紧随其后,围绕着“义利之辩”把知识分子面临世俗化时代挑战的内在心理写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整体审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命运,我们可以看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和市场化巨大转型,都曾经相继抽空过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性,摧毁过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由人格,造成犬儒化的悲剧命运。这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剧。

要超越这种犬儒化悲剧,关键的无疑是重建知识分子的主体性。而要重建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就不能简单地去归罪于革命或市场,更重要的是发现知识分子生命内在的人格尊严,是传承既有的精神传统。《活着之上》中聂致远曾经如此说道:“既然生活中没有理想主义生根的土壤,那么在市场中争取好好活着,更好地活着,那实在也是别无选择的选择。”{11}这无疑不是知识分子应该说的丧气话;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理想主义生根的土壤不是现存的,而是要由他从无中创造出来的。无中生有的创造过程,才是知识分子精神的核心。如果一个知识分子只能不断地归罪于时代的巨型话语,而不反思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没有良知的推诿和逃避。

注释:

①②徐贲:《当代犬儒主义的良心和希望》,《读书》2014年第7期。

③⑥⑦阎真:《活着之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页、第309页、第33页。

④[法]波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50页。

⑤陶东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⑧[法]朱利安・班达著,佘碧平译:《知识分子的背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⑨[德]费希特著,梁志学等译:《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5页。

⑩吴投文、阎真:《:学院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芳草》2015年第1期。

{11}阎真:《活着之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大学生认识自我论文范文第3篇

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

我们就要离开美丽的校园。

多少人欢悦毕业万岁。

毕业晚会朗诵稿◆魔兽争霸下载#欧服魔兽英雄榜网址。

多少人伤感不忍离去。

多少人伤怀不忍离散。

天天喊着“同学”。

今天突然倍感亲切。

毕业晚会朗诵稿◆魔兽争霸下载#欧服魔兽英雄榜网址。

天天喊着“老师”。

今天突然倍感留念。

天天喊着“学校”。

今天突然倍感温馨。

四年的时光从身边悄悄滑落。

留住些什么失去了什么。

再次漫步夜色校园。

心中不由发出一些感叹。

还记得那个夏天吗。

2004年9月,开始了所有大学里的第一次。

第一次踏入大学校门时孩童般的欣喜,。

第一次参加军训,用汗水与泪水完成了步入大学的第一份作业,。

第一次占了座再去吃早饭,。

第一次坐5元钱的186,。

第一次牵起伊人纤纤玉手时的丝丝甜蜜。

第一次骑车从迎宾超市满载而归,。

第一次与室友彻夜长谈,。

第一次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社团纳新,。

第一次想念家乡平凡而又熟悉的一切。

05年9月,在遍尝过新鲜的大一生活之后,我们迎来了大二的全新生活,校园里的一切变得开始熟悉。学业和生活开始进入了稳定的轨道,一个个身影奔波于学习、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中。

报告厅,图书馆前,体育馆内,你我分享了太多青春的活动。

熙熙攘攘的人群,绚丽夺目的彩灯,袅袅的炊烟,伴着动人的歌声,迷人的夜色,照着天真的你我。

不曾忘记,迎新晚会的热烈,汇报演出的精彩,演讲比赛的*,。

难以忘却,募捐活动的感人,拔河比赛的团结,社团活动的活力。

你也一定还记得那次笑料百出的话剧表演,记得那群星璀璨的K歌大赛,记得那在阳光下*四溢的运动会,记得那闪动着智慧光芒的辩论会。

06年9月,带着一声老了的感叹,我们走到了大三的门口。

20岁,仅仅是一个转身,但仿佛一切都已经远去。

社团学生会的例会早已从我的日程表里被永远删去,再热闹的学生活动也激不起我日子的半点波澜。骑着自行车,穿过青春喧闹的校园,再也不会驻足观望;仿佛已经忘记,曾经也那么充满*地在学活楼下为自己的社团摇旗呐喊。

然后,手里多了一本红宝书,桌上多了些*资料,电脑中多了些公司简介。是*,就业,还是出国?成了我们常聊的话题。

对于选择,我其实还是一脸茫然···。

对于未来,我们还是那么不确定···。

每个人都在做着面对未来的选择,尽管那些看似美好和远大的选择里有着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的焦虑和茫然···。

但我还是拉着她的手去。

我还会和兄弟们。

07年9月,又一次的辞旧迎新。

终于我们也成了本科生的老大。

但那些彷徨过的,感伤过的,和犹豫过的,也渐渐终于成了曾经的年少轻狂。

如雁过长空,忽然留下些许感叹。

曾经以为世界很美,许下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直到一封封简历全都石沉大海,。

直到*联盟最后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直到每一封收到手的信还没有拆开就知道了结果。

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心想事成。

现在,上课已经不用占座了,因为已经没有课可以上了;。

现在,晚上已经不用赶回来,因为好久都不在寝室了;。

现在,每天吃一顿散伙饭,饭吃完了,可伙却还没散;。

我回望长长的来路,奢望那一切都能够重新回来。可当我回头的时候,看到的,是我四年的青春,那些在我记忆中刻画出的最美丽、最深刻的图案。

08年6月,我毕业了,。

我毕业了,。

我毕业了,。

我毕业了。

我毕业了。

我毕业了。

我们毕业了。

间隔音乐。

一切所有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和还没有发生的,都将成为往事。

每年夏天的校园里,都会上演相聚和离别,可是今年却偏偏轮到了我们自己。

而今,在立起饭庄喧闹着的竟是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

是的,这是六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经美好过了。

回首昨日,那郁郁葱葱的日子就这样散落了一地。就像如今,我们的青春,也就要这样散场。

是的,这是六月,我们留得住记忆,却留不住时光,我们看不到相见,却看得到离别。我们曾经说好要潇洒从容地离开,但情感就像滴在纸上的浓墨,无法抑制地散溢开来。

2008-6-2723:38回复。

125。37。252。*2楼。

如果可以,多想再去南星湖畔坐坐,看看如水的夜色,微风吹来,是若即若离的青涩,这或许是我们最后一段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了吧。

如果可以,我还想和兄弟们再去西区操场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然后再去琳楠餐馆吃一顿价廉物美的夜宵,那或许会是最后一次我们释放未尽的*。

如果可以,真的再想去教学楼好好自习一次,那一束束明亮的灯光见证了我们一起疯狂、一起奋斗的简陋青春。

如果可以,今晚还想和室友酣战反恐,今晚以后再也没有人和你抢着晒被子,帮你收衣服,再也不会有四个人用同一把钥匙打开同一扇门。只是。

也许只能走到这里。

以后,应该再也不会住在一个叫做南大滨海的地方了吧;。

应该再也不会收到地址大港区学府路634号的邮件了吧;。

应该再也不会报出6331打头的那一串电话号码了吧;。

应该再也不会有人在意是不是在10点40前能够赶回来了吧。

这里的四年,有一辈子最想要珍惜的朋友;。

这里的四年,有携手一起走过的女孩儿;。

这里的四年,有传道解惑的恩师;。

这里的四年,有母亲般关怀我们的阿姨;。

这里的四年,有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这里的四年,有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怀念。只是。

只是,我们不得不离开。

有点担心,有点失落,害怕离开这坚实的象牙塔,彷徨,对于未来种种的不确定。

也许明天就要一个人,一个人去面对世界,一个人开始自己的旅程。

明天,再也不能央求着教授宽限我论文的期限;。

明天,必须要面对老板最犀利的语言;。

明天,即使挂了科,也不能重修;。

明天,必须要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

明天,就要一个人,一个人去面对世界,一个人开始自己的旅程。

告别了。

离开了。

不属于了。

不存在了。

真的要离开了吗?。

真的不存在了么?。

不,不是的,那四年在生命中刻下的痕又任谁能够抽走?。

不,不是的,那四年在生命中烙下的印又任谁能够改变?。

音乐激昂。

那个共同的名字,是曾经那么自豪的标志;。

那个共同的名字,是未来那么坚定的支持。

因为这些,就有了一切值得炫耀的光荣。

因为这些,就有了走到哪里都必须的骄傲。

南大滨海,是我们身后坚定的依靠。

请仰起头骄傲地走,。

因为你是南开人;。

请微笑着勇敢地走,。

因为南大滨海永远在你身后。

一直在,。

一直在,。

一直在!…………。

今天,在这即将跨出校门的神圣时刻,我们庄严宣誓:。

我们将谨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我们将秉承“爱国、敬业、创新、乐群”之传统,诚以修身,智以立业,扬母校之盛名,担社会之重任,图民族之复兴,某人类之福祉。今天,我们以南开为骄傲。明天,南开以我们为自豪!!。

(二)。

《听,花开的声音》。

一。

(王)可还记得:三年前,我们怀着好奇来到了这个陌生的校园,。

(蔡)相逢,相聚,相知,相爱。

(王)春天,我们睡眼惺忪的踏着铃声去听课;。

(蔡)夏日,我们沐着海风,看潮涨潮落;。

(王)秋天,我们漫步在洋澜湖畔,任淡淡的清风拂过青春的脸庞;。

(蔡)冬日,我们看太阳升起,又看夕阳渐渐隐没在远方。

(王)现在的我经常会去逛逛校园,看一看它今天的样子,想一想三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

(蔡)走了三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突然觉得,三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要和善、可爱得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合)请让我再看一眼吧……。

二。

(蔡)曾经傻傻的以为自己习惯了六月,习惯了离去,习惯了送别。但为何当熟悉的场景再次重复的时候,泪水却还是不由自主,肆意横流。

(王)最后一堂课,那是和老师告别;。

(蔡)最后一场考试,那是和学业告别;。

(王)通过毕业答辩,那是和学生生涯告别;。

(蔡)告别朋友,告别同窗,告别这已经习惯了的大学生活。

(王)你说,相逢属于青春,离别也属于青春。生命中的很多,注定只能在翻起照片的时候才会偶然想起,在洋澜湖畔,在西山,在莲花山,在属于我们的每一个角落。

三。

(蔡)似乎真的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向这段充满欢笑,充满浪漫,充满豪情壮志,也充满酸涩与淡淡忧郁的学生时代。

(王)那么,让我们再拍一张照片吧,再唱一首歌,再饮下最后这杯酒。然后,转过身去,不再回头。

(蔡)可我怎能不回头,怎舍得不回头,因为这是我们呆了四年的地方啊,这是我日夜相对的朋友啊。

(王)还记得入学第一天的自我介绍么?还记得辩论赛么?还记得我们一起逛街、聊天、唱歌么?。

(蔡)记得、记得、我都记得。

(合)记得你说你叫王小燕(蔡竹君),记得我们说好一起出去买裙子、一起去莲花山、一起……我记得我们所有一起的事。

(王)回望长长的来路,多么奢望一切都能够重新回来。

(蔡)可当我回头看时,看到的是我三年的青春,那些在我生命中刻画出的最丽美最深刻的图案。

(王)2009年6月,我毕业了。

(蔡)我毕业了。

(王)我毕业了。

合:2009年6月,我们毕业了。

四。

(蔡)要说再见的季节里,需要告别的实在太多太多。同一宿舍的兄弟姐妹,不分你我的朋友,也许还有,不得不说分手的恋人。

(王)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无法看到那一张张平凡而又熟悉的面孔,再也无法听到那声声喧嚣而又动听的潮声,再也无法抓住那渐渐逝去而又清晰的光阴。

(蔡)今晚以后,再也不会有四个人共用一把钥匙打开同一扇门了吧?。

(王)再也不会有人跟你抢着晒被子,帮你收被子了吧?。

(蔡)以后我们再也不会住在一个叫做东校区的地方了吧?。

(王)以后应该再也不会拨出0711开头的那一串电话号码了吧?。

(蔡)以后应该再也不会有人在意能否在10点赶回来了吧?。

(王)以后应该再也不会寄出地址是凤凰路53号的信件了吧?。

五。

(王)现在,上课已经不用占座了,因为已经没有课可以上了。

(蔡)现在,逛街的脚步已经不再急切了,因为留在寝室的时间屈指可数了。

(王)有点担心,有点失落。害怕,害怕离开这座坚实的象牙塔。

(蔡)彷徨,彷徨对于未来种种的不确定。

(王)也许明天就要一个人,一个人去面对世界,一个人开始自己的旅程。

(蔡)明天即使挂了科,也不能重修,明天必须要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

(王)明天再也不能央求老师宽限我的论文,明天必须去面对老板最犀利的语言。

六。

(蔡)一切似乎都预想的到,但一切又走的太过无奈,让我们伪装坚强的心心疼不已……有太多的人我还没有来得及告别,还有太多的话我还来不及说,还有太多的事情我还没有去做。

(王)亲爱的老师,对不起了,请原谅曾经在课堂吵闹的我。

(蔡)亲爱的同学,对不起,请原谅我不能继续站在这个舞台。

(王)对不起,请原谅曾经任性的我,。

(蔡)对不起,请原谅曾经粗心的我,。

(王)对不起,请原谅曾经自私的我,。

(蔡)对不起,请原谅曾经可恨的我。

(合)对不起……。

七。

(王)回首昨日,那些郁郁葱葱的日子就这样散落了一地。

(蔡)就像今天,我们的青春也就要这样散场。

(王)我会用心记住你们每个人的样子,记住那青春的容颜,记住那陪我走过三年的笑脸……因为那里有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永恒的怀念。

(蔡)真的我们要走了,我们真的要离开这生活了三年的海院。

请允许我用感恩的心说一声,最后一次说声谢谢。

(王)谢谢你们让我有了这花开的三年;。

(蔡)谢谢你们走进我大学的三年;。

(合)谢谢你们丰富了我的生命的三年。

(蔡)请骄傲的,自信的走,因为你是鄂大人;。

(王)请微笑的,勇敢的走,因为你是鄂大人;。

(合)鄂大永远在你身后,。

(蔡)一直在,。

(王)一直在,。

(合)一直都在!。

(三)。

业典礼朗诵稿(丰琦亲自写的!不是网上摘的!)。

冉:六月,离别的伤感就像那爬满墙角的青藤,枝枝蔓蔓,缠绕着我的心。

刘: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离别的情景,可当离别的一刻真若这盛夏一样不可抗拒地来临,我,却变得手足无措。

姜:几回谈笑几次高歌几番轻狂——竟已是三年流光偷换?。

黎:很想装作不经意地挥挥手,轻轻道声:“只道珍重,不诉离觞”,可一当想起人生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即将划上休止符,心中还是涌起阵阵忧伤。

茹:终究还是要说再见,在这盛大的夏天,天依然很高,依然湛蓝,风中依然飘散着淡淡的花香。

歆:我们在玉兰花的轻舞中相伴走过,我们在偌大的舞台上尽情欢歌,我们在班级的讲台上*演讲,我们在运动场上沸腾着热血。

初:那些梦一般的容颜,那些搞笑的忧郁的喜悦的悲伤的飞扬的日子,化作一桢桢流动的画面,定格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夏:在一路走来的欢笑与泪光,成功与失败的交汇中,我们华丽地蜕变成了更完美的自我,这是我们成长的轨迹,是我们青春的印证!。

合:我坚信着,即使是流年似水,时光荏苒,即使一张张照片已经泛黄,即使所有的字迹已经模糊,我们也仍不会忘却这年少岁月中无数微小的感动,无数幸福的瞬间。

(四)。

南风又轻轻的吹送。

相聚的光阴匆匆。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

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

绽放最绚烂的笑容。

给明天更美的梦。

亲爱的朋友请握一握手。

从今以后要各奔西东。

不管未来有多遥远。

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

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

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凤凰花吐露着艳红。

在祝福你我的梦。

当我们飞向那海阔天空。

不要彷徨也不要停留。

不管岁月有多长久。

请珍惜相聚的每一刻。

不管多少个春夏秋冬。

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五)。

明天我们毕业。

(大学毕业晚会朗诵稿)。

时光荏苒,从我们的身边走过。

岁月如歌,在我们的心中铭刻。

记得林荫下的那张旧椅。

它曾经默默地支持着你。

记得教室角落的那张旧案。

它曾经分担了你的疲惫。

多少痴心迷醉的日夜。

多少卧薪尝胆的朝夕。

多少胜利失落的激动。

多少唯我独清的感慨。

阳光,照耀了我无尽的喜悦。

寒冬,磨砺了我坚强的意志。

不能忘记共苦的知己。

那是你永远的漂亮。

不能忘记共同的努力。

那是我们恒久的珍贵记忆。

许许多多的昨天。

都在记忆之外日历之外行李包之外。

今天在夕阳里沉默着。

惟恐不小心弄出声响。

明天便顺着宿舍楼的梯级一层层的滚落。

最后一堂课,是和老师的离别。

最后一场考试,是和学业的离别。

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是和学生生涯的离别。

明天我们毕业四年四年其实就是这样。

像一本线装书。

在阳光很轻或者浮云很重的日子。

饱浸了山泉水蘸浓了霓虹的年纪。

被我们一页页翻过。

看秦皇汉武。

看关关雎鸠。

看层林尽染。

峥嵘岁月,四载风华。

多少风雨的锤炼,多少奋斗的艰辛。

即将暂别象牙塔的宁静。

去更广阔的天地挥洒、搏击。

在时间的隧道里构筑蓝色的梦想。

在岁月的长河里架设坚定的信念。

在那比海更远的地方,在那比天更高的地方。

放飞梦想,燃烧希望。

明天我们毕业并不是所有的花。

都能够成为春天的宠物。

并不是所有的梦。

都那么令人神往。

命运!可以是一尊神像。

青春是种子必须向上。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

在布满荆棘的荒野中划过一道道蓝色的闪电。

让我们紧握住时间的长鞭,追赶着成功。

放飞梦想,燃烧希望。

明天我们毕业四年四年其实并不遥远。

为相思的灼热睡不着觉的季节不遥远。

为神六一飞冲天而狂欢的夜晚不遥远。

诗不遥远梦不遥远故乡的风不遥远。

遥远的是昨天。

厚厚的纪念册洒满别离锁满相思。

长不大的是童年唱不尽的是明天。

有过无奈,有过欣喜。

有过迷茫,也有过畅想。

有过寂寞,有过充实。

有过厌烦,也有过亢奋。

毕业不是船儿归港,而是扬帆出航。

(六)。

又是这如水的五月的季节,阳光灿烂,啾啾的鸟鸣声在提醒着我:这就是永远的北医!。

五年的沉淀!想起了昨天……。

想起刚进校的那些日子,每天早早地爬起来去晨跑,然后啃着快凉的馒头去教室占座位。

匆匆的脚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上课、自习、熬夜赶作业、激动地去。

答疑;我们放松、打牌、看录像、租小说、上网和谈恋爱。校园里的广告永远是千奇百。

怪的:录像、电影、舞会或者同乡会,各种各样的启事与通知铺天盖地……曾经精彩的。

我们,从那些沧桑似水的流年里挣扎着走过。

我们的欲望,已经越来越简单。

若是你仍然一定要知道,那么,请你往回慢慢地追溯,仔细地翻寻,在那个年轻的夜里。

,有些什么,有些什么,曾袭入我们柔弱而敏感的心。

所谓大五,应该是一种很淡漠的幸福。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看云卷云舒,潮涨潮落;然。

而临近七月了,我们却悲伤地干杯,哭泣,仿佛这悲伤的时间是永恒的一样。

对吗?对吗?。

于是,在那个年轻的夜里,又听到了那首歌--《闪亮的日子》:。

请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你轻轻的唱,我慢慢的和;。

但愿你还记得,永远地记得,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辛,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还记得,永远地记得,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于是我翻开岁月的扉页。

去努力地追索。

我们纯真的笑声和坚毅的面庞。

1997到2002,这是一段闪亮的日子。这就是我们的大学时代,我们的通宵,我们的武侠。

和言情,我们的求知岁月和无数个迷惘又憧憬的日子。就要离开了,也许会记住,也许。

会遗忘。这真是一段美好又纯真的岁月。

今夜月朗星稀,喜鹊纷至。在这个即将离别的时刻,或许不仅是对往事的感伤,还有对。

未来更美好的憧憬。

回首时,我们最终发现,五年前,初次面对北医的失落是多么幼稚。原来,北医真有漂。

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真有我们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

回首时,我们最终发现,从宿舍到门诊楼的路是越走越短,心情是越来越长。因为,我。

们越来越懂得知识的无价,头脑的难得,时间的宝贵,岁月的易逝。

回首时,我们最终发现,同学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就如同地上没有蒸发不了的水份,。

如同空中没有永远不散的乌云,如同压弯的树木终将长直,因为,我们心中有爱。

回首时,我们最终发现,草木荣枯,四时规律,我们不再强求,我们学会尊重,我们也。

在寻找,我们更在选择,直到身体舒展放松,内心感受*。

蓝蓝的天,在红红的艳阳上面。

曾经的笑脸,到如今还不曾改变。

那时候你曾许下心愿,说未来日子相见。

牵牵手一放已是多年,还在梦里面。

总有些事,是聪明如你也不能预言。

总有些话语,是年少时不能了解。

总会有一些简单的遗憾,简单得一如从前。

总会有一些一些改变,随着这岁月变迁。

开始时我们相遇,后来时我们分离,天空都一样美丽。

那许多简单情节,那许多复杂表情,慢慢都成为记忆。

再翻开旧书信,再唱起老歌曲,字字句句仍熟悉。

留存在我们心里,流传在他乡梦里,都终将成为过去。

弹指一挥,一挥间多少心事。

拥挤的人群,又拥有了多少故事。

如果是一切还能从前,把如果能再说一遍。

我仍愿意再许下个心愿,陪着你直到永远。

日已夕幕。

在这我们人生即将起航的渡船头上。

我知道。

再美再长久的相遇。

也会一样地结束。

于是是到了作别的时候了。

我终生所爱慕的人们啊。

不管我是要哭泣着。

或者微笑着与你道别。

我都会庆幸曾与你同台。

真的要走了。再见了,再见了,我最亲爱的人。

我挥一挥手,与你作别。

还有还有。

我们的北医,我们的五年……。

(7)。

1楼。

A)在这个氤氲着别愁的夏季,飞扬的思绪潮湿了所有的记忆。而我,在这浩瀚而来的分离中无可奈何,只能小心翼翼地追寻每一段不可或缺的感动……。

(B)还记得那年夏天翘首以盼的八月吗?。

(C)那是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激动万分的日子,大红色的封皮上赫然写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A)还记得那年秋天澎湃而激动的十月吗?。

(E)那是第一次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华水,开始作为拓荒者在东区耕耘青春。

(C)水院,这个我即将离开的地方,这片我青春根植的土壤,即使你没有北大古朴的校舍,没有武大灿烂的樱花,可是只有你,让我知道拓荒者为何自豪,创造者因何骄傲。

(E)忘不了龙子湖畔那未经雕琢的样貌,新刷的宿舍墙壁,尚未完工的教学楼,断断续续的柏油路,一下雨,我们的龙子湖边,就会愀然奏起阵阵的蛙鸣……。

(A)忘不了东区简单却丰富的生活,认识了死党的那场球赛,趣味运动会上的阵阵欢笑,还有无论怎样赶早,都占不着座位的43路公交车。

(B)忘不了大家一起经历过的欢乐时光,一起逃课,一起在网游中厮杀的昏天黑地的不眠之夜,以及那些,辛苦交流了好久才打好的小抄,为什么到考试时候怎么都找不到……。

(C)忘不了和你一同走过的青春,还留着那些为宿舍文化节熬夜准备的拉花和剪纸,书页里还夹着和你在东区教学楼边找到的那片四叶草,舍不得那位在迷茫时指引过我的老师,和那些在无助时给我力量的学长学姐。

(A)长长的来路上,铭刻了多少少不更事的过往啊。那片承载着我们梦想的校舍,那个见证着我们成长的龙子湖校区,现在的你一切都好吧。

(E)曾几何时,我们开始向前路张望,大三的那个时候,好像时间还很长,总觉得再艰难的选择也都有余地,再忍痛的割舍也都值得渴望。

(B)不记得怎么就到了大四的门口,自行车替代了悠闲的脚步,专业课本战胜了NBA,就这么穿过喧嚣的校园,原来生活真的可以浓缩到三点一线。

(C)不记得经过了多少次犹豫,还是下决心搬出了集体宿舍,躲进专门为*准备的战场,收起新买的高跟鞋,删掉笔记本里的电视剧,床头也只有陈文灯数学、任汝芬*,原来再爱疯的人也可以静下来为自己拼一场。

(A)不记得是怎么收起了贪玩的心,删掉去开封的旅游计划,收起还没有水平谈给女生听的吉他,卸载了电脑里的魔兽世界,剩下的全是各个公司的简介,那个关于乐队的梦,只被我写在一个不是日记的本子上,原来有些现实真的要大于理想。

(E)不记得少女这个称谓什么时候已被偷换掉,孩子们开始喊我阿姨,尽管我屡次纠正,我是姐姐,可到最后也只能感慨,曾经渴望长大的我们真的仿佛在一夜之间,就那么硬生生的长大了。原来成长真的是一场可以笑着哭的铭记。

(C)我们对成长最深的感悟却也同时必须以那场不得不散的筵席作为终点。

(A)真的,我们就要分别了吗。

(C)真的,我们就只能走到这里了吗。

(B)真的,就要说再见了吗。

(E)真的,青春散场,一去不回了吗。

(A)再不会住在一个叫做北苑的地方了吧。

(C)再不会从陈砦站下车了吧。

(B)再不会报出693打头的那一串电话号码了吧。

2009-5-2600:06回复。

朱麦。

37位粉丝。

2楼。

(E)再不会用到2005开头的那串标记了自己四年的学号了吧。

(A)如果可以,多想再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去水科路吃一顿土豆越来越多、鸡块却越来越少的大盘鸡。

(C)记住吧,那是弥漫过你青春的味道,它们曾经那么深深地感动过你的味蕾。

(B)如果可以,多想再在迷茫无助的时候走一次渗透着一米阳光的天使路,。

(E)记住吧,那是延绵进你青春的道路,它们曾承载过你或犹豫或坚定的脚步。

(A)如果可以的话,多想再拥抱一次你,我的兄弟。

(B)从今以后,没有你陪我通宵魔兽,。

(A)没有你和我抢肉吃,没有你再帮我收衣服送伞了。

(B)今夜,让我们用男人的方式道别:再见了,我的兄弟。

(B)如果可以多想再拥抱一次你,我的姐妹。

(A)从今以后就再没有人挽着我的胳膊买衣服吃小吃了。

(B)我们吵过,冷战过,却早忘记争执的理由,能记得的,只有一件。

(A)(B)你是我的姐妹。

(A)如果可以的话,多想再抱抱亲爱的你,我泪流满面的恋人啊。

(E)我哭着问你,难道真的要说再见了,真的就要分离了吗。

(A)我从没有忘记过我们第一回散步,第一个有巧克力的情人节,第一次说出心里的最深的话语。

(E)我总是执拗以为牵起一个人的手,也就牵起了值得纠结一生的悲喜。

(A)我从没有忘记我们憧憬过的明天,相许下的永远,和那些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

(E)感谢命运,在我最美的时候,让我遇见你,你在我无悔的青春里充满意义,无论明天如何,我都衷心的祝福你。

(A(E)永远幸福。

(C)真的要离开了,真的是要走了,真的是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B)再见了,我的母校,我的华水。

(E)再见了,我的师友,我的兄弟姐妹。

(A)再见了,我那个仗剑天涯,浪迹湖海的江湖梦。

(C)再见了,我那场轻舞飞扬,谈笑欢歌的少年游。

今天还可以张狂可以任性的少年,明天就要以成熟的姿态站立,这场激荡着热血的少年游走完,我们会以更加坚韧的热情,继续我们永不散场的青春。

(C)继续走吧,无论走到天涯海角。

(E)都让我们为彼此遥寄一份千里之外的祝福。

(A)祝福你,我亲爱的朋友。

(ABCE)一路平安。

大学生认识自我论文范文第4篇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位中央领导人要求司局级以上干部都要通读新翻译出版的美国社会学家、未来学家阿·托夫勒的名著《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三联书店1983年2月第一版),以增强对当代新科技革命首要性的认识,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好1984-1985年我招收了四名博士研究生,还指导一名外校送来的进修教师。于是我就决定与他们五位共同研读这一名著,逐章进行讨论和评析,并且分工分头撰写评论。由我主编的、由我们六人合写的《评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一书,约22万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1986年7月出版第一版,1988年11月重印,我还写了较长的重印跋语,对初版作了订正和补充。托夫勒的基本观点是: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他形象地称之为三次大的浪潮,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型。他认为:第一个浪潮大约是公元前八千年开始的农业技术革命,形成了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这大约延续了一万年左右;第二次浪潮是17-18世纪中期以后因发明蒸汽机而掀起了工业革命,形成了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这大约延续了二百年;第三次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几十年之内就形成了信息社会和现代文明。他强调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入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其他国家随后也都要进入信息社会。托夫勒重视科技革命对于社会形态变迁的首要作用,这是很有新意的。尤其是他强调当代信息革命的重大意义,这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我国因“”延误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要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是很有启发的。然而他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看来是肤浅的、片面的。他只以科技进步与产业变化来划分人类社会形态,而忽视了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例如,他所说的长达一万年之久的农业社会,其间就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分;他所说的长达二百年之久的工业社会,又有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分。至于他所说的信息社会,我认为这只是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信息社会只是采用电子技术的信息产业超过传统的非信息产业。他还忽视了19世纪电气化这次科技革命浪潮的独立意义。实际上近现代蒸汽化、电气化和信息化这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形成了工业社会的三个阶段,即蒸汽社会、电气社会和信息社会。他自以为信息社会已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所以他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还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语practopia,这是两个英文单词结合的缩写词, 即practice与utopia,两词去尾掐头组成。有人把它直译为“实际的乌托邦”,这样译法不妥,理应简译为“实托邦”。《乌托邦》原是英国托·莫尔1516年写的第一部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名著,“乌托邦”意为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空想的子虚乌有的地方。托夫勒新创“实托邦”一词的本意是“实际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说,他认为信息社会已经把当年莫尔“乌托邦”的空想变成了现实,在信息社会中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可以在家里运用电脑工作,人人都生活得优哉游哉,美满幸福。他否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把当时美国西部的“硅谷”看作是信息社会“实托邦”的样板。实际上这是粉饰、美化美国资本主义在“硅谷”的阴暗面:残酷的剥削,使用童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等。我不同意托夫勒关于美国已经进入理想的“实托邦”信息社会的看法。我认为21世纪还会迎来生物学革命。1986年我就说过:“在实现生物学革命之后形成的社会,我们认为可以称之为生物工程社会。生物学革命涉及到农业、畜牧业、渔业等等,以及人类本身的变化。很多科学家说过,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人体科学的世纪。未来遗传基因工程的发展,将要培育出很多新的生物品种,包括人类本身也要发生大变化。”“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等。”“纵观人类的全部历史,如果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从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来看,可以说人类社会经历过这样三个形态”:第一个形态,以获取现成的自然物为主,如采集实物、渔猎,这是原始社会早中期;第二个形态,以增加自然物为主,使农牧渔业增产,即后期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所包括的农业社会;第三个形态,以加工自然物为主,使农业工业化,即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所包括的工业社会。“未来人类实现的生物学、生命科学革命,能够创造新的生命,新的生物品种。将来人类社会将要进入第四个形态——创造自然物为主的新形态。这个社会形态我们称之为生物工程形态,”[1]106-109这也就是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1986年4月26日我应聘为郑州大学教授并在郑大作学术报告时,曾经特别强调指出:“既然生物工程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远景和归宿,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制订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时就不仅要特别注意电子信息技术,而且要把战略重点放在生物工程上,以期社会主义国家更早更好地进入生物工程业社会,这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赶上、超过并取代资本主义。”[1]109

二、迎接基因时代,促进世界大同

董崇山同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同我相识,在30年的交往中我们成为知心、同心的好友。我深感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思维敏锐,潜心治学。即使身处逆境,依然矢志追求真理,不懈思考众多重大问题,陆续撰写完成多部著作。像他这样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富有创见、硕果累累的民间平民学者是稀有罕见的。20多年来我为他的四本专著写过四篇有分量的序言。这四本专著的书名是《社会资本主义论》、《劳动社会主义论纲》、《困局与突破——人类能源总危机及其出路》、《时代与幸福》。从这些论著的书名就可知他研究领域和理论视野的宽广。

最近他又把考虑了十几年,精心收集资料,悉心埋头写作,最后与杨玉峰、王涛同志共同完成的近30万字的《基因时代》书稿送来要我作序。我先睹为快,喜出望外。拜读之后我发现他的思路和见解与我完全一致,可以说我们俩是心心相印,志同道合,他比我又开拓创新,一路领先。我在1986年曾经提出未来取代工业社会的将是生物工程业社会,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等。他们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在科技工程、生物工程的众多技术工程中最核心的是基因工程。

生物学上的基因是指生物在生生不息繁衍中的遗传基本因子。自古以来人们都能观察到各种植物、动物和人类在代代繁殖中都存在外在形态和内含体质的遗传现象。生物代代遗传繁衍的奥秘何在呢?直到186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才根据他8年来对豌豆进行杂交试验的经验,提出了植物存在“遗传因子”的概念,他第一次认定“遗传因子”是独立存在的遗传单位,并且阐发了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即遗传因子性别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被后人称为孟德尔定律,甚至迳称为孟德尔主义。事隔35年之后,1900年,有三位植物学家即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柯伦斯和奥地利的西马克,几乎同时经过试验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孟德尔定律。从20世纪初起,遗传基因理论发展很快。尤其是美国生物学家托·摩尔根(1866-1945年),他从1909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同其学生斯特蒂文、布里奇、等人一起研究果蝇遗传,发现在染色体上存在多数基因的现象,其中有突变基因以及与其他突变基因发生连锁关系的情况。据我考证,基因(英文gene)这个生物学新名词最早是在1909年由丹麦植物学家沃·约翰森首创,随即于1911年在摩尔根的研究报告中作为英文采用。摩尔根于1915年与人合著的《孟德尔遗传机制》一书中进一步论述了基因。1926年摩尔根出版其代表作《基因论》,1933年他荣获诺贝尔奖。以后“基因”一词风靡生物学界,至今进而迎来了基因时代。①可以说正是从孟德尔到摩尔根一批生物学家创立了遗传基因说的科学遗传学。它认定生物的遗传基因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通常作直线排列。所谓染色体就是生殖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细微物体,其成分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即英文缩写词DNA(全文是deoxyribonucleic acid)。染色体(DNA)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各种生物都有染色体,只是大小、形态和数目各不相同。在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论的主导下,美、英等国的基因工程发展很快。基因工程就是借助生物技术手段,从某种生物体的细胞中取出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在实验室中进行切割和重新组合,然后把它注入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之内,以改变另一种生物的性质和状态,甚至会创造出一种新的生物品种。例如,日本早在1985年就在筑波科学城的博览会上展出了已培植成功的“番茄马铃薯”新物种,即地上植株结番茄果实,地下块根结马铃薯。基因技术之所以能够成为所有科学技术中的核心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它能通过重组遗传基因创造出众多新的生物品种,并且提高其质量和产量,以满足人类的多种需求;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基因工程能优化人的体质,创造出新的人类。

本书写得最切题、最丰富、最有新意的是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六章。全书主题就是书名《基因时代》,副标题为“迎接第四次技术革命”。近现代前三次技术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与信息时代,形成了工业社会的三个阶段,即蒸汽社会、电气社会与信息社会,那么当代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就是开创基因时代,终将形成生物工程社会或基因社会。基因技术是以基因科学为前提。1900年英国皇家学会向全世界公布了上述荷、德、奥三位科学家经过科学实验所证实的孟德尔关于遗传因子的学说,所以1900年可称之为基因科学元年,即基因新纪元的开始,基因科学革命第一阶段的开端。20世纪上半叶经过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精心研究发展了开创于1865年的孟德尔遗传因子学说,形成了孟德尔—摩尔根基因科学,或称孟德尔—摩尔根主义。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论证了遗传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复制机制,这标志着基因科学革命进入第二阶段。随后又有一批科学家进而在基因的切割和重组等难题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2000年美、日、德、法、英、中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草图绘制成功,这标志着基因科学革命进入第三阶段。近十多年来对人类基因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基因科学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上升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这就开启了改造人类、提升人类、创造新人类的新纪元。

基因科学革命的成就促进了基因技术革命的发展。书中认为基因技术革命也有三个发展阶段。这就是自1983年第一种转基因烟草在美国出现以来所经历的转基因技术、抑基因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结合以及转基因技术、抑基因技术与制基因技术结合这样三个阶段。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外援基因转入作物的DNA中,替换该作物的基因。抑基因技术就是抑制某种基因,剔除不良基因。制基因技术就是制造某种新基因。生物基因在现代科学技术引导下可以通过转、抑、制的改组达到创新。基因技术革命要完成两个任务、达到两大目标:即大幅度提升人类生命质量和人类生存家园地球的生物质量,简而言之就是极大改善人类及其环境。作者认为,再过二三十年当基因技术革命进入高潮阶段,人类就将进入基因时代。基因时代将持续一个世纪以上,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追求人类高位健康,基因医疗技术和基因医疗产业、基因保健技术和基因保健产业的迅速发展,将能治愈人类各种疾病。第二阶段是追求人类高位长寿,基因技术将促进人类获得高位健康之后进而极大地延长人的寿命。2008年我剪辑的一篇报刊文章说:美国科学家研究成果表明基因重组或使人能够活上800岁。②第三阶段是追求人类高位靓丽,也就是基因美容技术与美容产业将逐步使人人都避丑趋美。第四阶段是追求人类聪慧。要达到人人聪慧这需要特别注重研究大脑基因技术以及如何开发脑能问题,如何增强记忆力与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我认为作者所说的基因时代四个阶段的追求目标将是大体上齐头并进,并驾齐驱,未必是依序分阶段进行。基因时代除了要达到人类高位健康、高位长寿、高位靓丽、高位聪慧四大目标外,还要追求基因环保、基因环美、基因食品、基因日用品等等。总而言之,基因时代将极大地增进人类的福祉。

本书还提出“大康阶段”、“大康时代”的新概念。我国当前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大康是对应于小康而言。作者认为大康阶段人类将达到的目标就是大幅度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也就是基因时代所要实现的高位健康、高位长寿、高位靓丽、高位聪慧。作者认为大康时代与基因时代是同时起步,两者密切联系,区别在于大康时代是指人类生活资源的充分满足和生命质量的大幅提高,基因时代是指基因技术的广泛运用和高度发展。两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那么大康阶段、大康时代再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将是什么阶段、什么时代呢?我认为基因技术、基因社会的更高度发展将是世界大同时代。“小康”与“大同”本身出自我国古书《礼记·礼运篇》,是古人依托孔子表达出来的社会理想。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我在这里还要补充说明:现在通行的“共产主义”一词原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后日本人首先把西方通行的,如:英文communism、法文communisme、德文Kommunismus等等,用繁体汉字译为“共产主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就把“共产主义”一词移植到了汉文中来。而中国人自己是用古书中的“大同”把西文译为大同主义。③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世界大同时代就是世界共产主义时代。七年前董崇山要出版研究太阳能的专著《困局与突破——人类能源总危机及其出路》也曾请我为之作序。我在那篇序言中曾经响亮地提出:太阳能时代是世界大同时代,因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能为人类源源不绝地提供充足的能源。现在在这篇序言中我还要进一步高声呼唤:基因时代是世界大同时代。因为从基因工程全球化到全球基因工程化,将创造出高度健康、高度聪慧的新人类和丰富多彩的人类各种生活必需品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那就是进步人类世代追求的,所精辟概括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2]1059共产主义社会。太阳和太阳能会给人类无限光明,基因工程的各种产品会使人类倍感无限美妙。如上所述,托夫勒曾新创“实托邦”一词,他认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就是“实托邦”,实际上那是不现实的。我在这里也要杜撰一个新词“谐托邦”(英文可写为harmontopia,即由harmony与utopia二词去尾掐头组成),我认为基因时代所形成的世界大同社会就是真正的“谐托邦”。那就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遍布全球五大洲,人类和谐共处、寄托着自己美好理想的实实在在安居乐业、美满幸福的好地方。也就是现在我们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的真正实现。

三、苏联、中国四次批判基因科学的历史教训

本书对基因科学、基因技术和基因时代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却没有联系我国实际讲到基因科学在我国的历史命运,这不免未能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我不揣冒昧,在这里简要述及,我想读者会饶有兴趣的。

我国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因此首先要了解基因科学在苏联的历史命运。这使我想起了我亲身经历的前苏联因长期固步自封,四次盲目批判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基因科学,而导致科学落后,停滞不前,终于到1991年苏联分崩离析的结局。我国从50年代起深受苏联模式影响,长期也四次批判过遗传基因科学,因而我国的遗传学也走了大弯路。对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现在鲜为人知,所以我在这里要稍加补充说明。我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创办中国人民大学起就在这里教政治理论课。当时照搬苏联大学课程,在全校各系科都开设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名为“马列主义基础”,其内容是讲授苏联共产党历史。苏联自认为苏共党的历史实践是行动中的马列主义,苏共党的历史经验是马列主义的中心内容,所以这门课程称为“马列主义基础”。当时苏联派来对我们讲课的专家以及翻译为中文的苏联书刊都强调:苏共执政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要对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谬论不断进行批判,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独创的新的科学理论。讲到生物学领域两种思潮、两种理论的斗争时,苏联专家和苏联书刊文章都这样说:苏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独创了米丘林(1855-1935)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生物科学,米丘林长期在苗圃培养植物新品种的实验中创造了人工杂交和人工选择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了通过有性杂交、无性杂交、种内杂交、远缘杂交的定向培育都能够创造出新的生物品种;而西方的孟德尔—摩尔根学说所论证的遗传基因决定生物本性的说法是“反动的唯心论”、“荒谬的形而上学的遗传学说”,是“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法西斯主义”,是“否定、攻击社会主义科学遗传学的恶毒工具”等等。我当时年轻无知,误信了苏联专家和苏联书刊言论,在课堂上也批判过孟德尔—摩尔根学说,真是悔不当初。当今据我查阅历史资料得知,在苏联历史上曾经有过四次展开对孟德尔—摩尔根学说的批判。由于苏联也有一批生物学家拥护并坚持摩尔根学说,所以这种批判不是单纯批判西方理论,而是成为苏联国内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一部分。第一次批判是1930-1932年在反对德波林派时对摩尔根理论大加挞伐,国内靶子是对准苏联优生学家谢列布罗夫斯基院士等人,摩尔根理论被戴上“生物学中的孟什维克的唯心主义”政治帽子,瓦维洛夫院士领导的苏联农业科学院植物育种研究所被认为是“异己阶级的充满敌意的彻底反革命的研究所”。第二次批判是在1935-1940年。李森科(1894-1976)1935年刚当选农科院院士就提出“我们年轻的社会主义农业科学正在超过、在有些部门已经超过资产阶级科学。”他又给摩尔根学派戴上“资产阶级”等帽子。1938年李森科就取代被批判为“人民敌人的帮凶”的瓦维洛夫院士出任农科院院长,还有一些摩尔根的信徒被捕。1940年瓦维洛夫也以间谍罪被捕(1943年冤死狱中),同年李森科反对在学校中讲授孟德尔—摩尔根主义。第三次批判是在1946-1948年。1946年李森科发表《自然选择与种内竞争》一文,连达尔文所肯定的自然选择会造成繁殖过剩,他都加以否定。他认为:自然界从未有过繁殖过剩现象,当然也就不存在种内竞争;种内竞争是从人口过剩说的马尔萨斯主义出发的,是摩尔根式的资产阶级残余。李森科的观点遭到不少科学家质疑和反对,然而却得到党中央和斯大林的大力支持。在1948年8月苏联科学院大会上,李森科抛出了经斯大林审阅认可的《论生物科学现状》(至今我还保存有此书中译文),猛烈批判遗传基因论。会后立即撤销了一批支持孟德尔—摩尔根主义的院士的行政领导职务,这被视为米丘林路线对孟德尔—摩尔根路线的全面胜利。第四次批判是在1952-1955年。1950年李森科发表《科学中关于生物种的新见解》一文,认为种与种之间不互相,一个种由另一个种在一二代中产生,如小麦产生黑麦等。李森科的新见解遭到很多人反对之后(包括以往他的支持者),他又重演乱扣政治帽子的故伎,说别人是摩尔根主义者,代表西方反动垄断资产阶级,以此压制批评。1953年斯大林过世后,苏联科学界敢讲真话的人终于出头。从1954年起出面批评李森科的科学家逐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事实说明:自从30年代禁止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学派工作以来,导致苏联农业落后。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发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错误之后,李森科才被迫辞去苏联农科院院长职务。但是到1958年李森科又投靠赫鲁晓夫为他。赫氏重犯斯大林以政治干预科学争论的错误,1961年重新任命李森科为农科院院长。到1964年赫氏下台后,李森科才彻底失去政治保护伞,在科学上再也无法整人了。苏联在长达30多年时间内对遗传基因理论的批判,使苏联生物科学的发展遭到重大损失,其历史教训是深刻的。

苏联对遗传基因科学的错误批判也使我国深受其害,我国从1952年到1977年也有四次对基因科学的批判。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薛攀皋是我1943-1946年在福州英华中学读高中时的同班老同学、老朋友。去年7月他赠送我一本科学出版社新出版的名为《科苑前尘往事》的文集。他于1951年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生物学部一直工作到1991年退休。他平时勤于积累资料,又敏于思考问题,在退休后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畏权威、秉笔直书的原则写出一系列追忆科苑往事的佳作,其中有不少是科苑的错事、坏事、丑事、怪事。收入本书的32篇文章中就有7篇涉及遗传基因问题的论战。我稍作归纳,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也开展过四次对摩尔根学说的批判。第一次是在1950-1951年。出面批判者是当时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乐天宇(1901-1984)。这位老同志1918年在长沙第一中学上学时就同有交往,1924年参加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41年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学系主任时就宣扬米丘林学说,贬斥摩尔根理论,1949年初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米丘林学会。1950-1951年他主持北京农大工作期间用行政手段停开遗传学课程,迫使原遗传学教师改行甚至出走国外,硬说摩尔根学说是“唯心的”、“反动的”、“法西斯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由于他违背党的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无视组织纪律、有学阀作风,1951年3月被解除了农大领导职务,后调任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馆长。可是他的恶习不改,照样以不同学术观点整人,1952年5月受到一年处分,又被撤销馆长职务,后调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任一级研究员。第二次批判摩尔根学说是在1952-1955年。1952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为坚持生物科学的米丘林方向而斗争》长文,表明官方支持米丘林学说,否定摩尔根学说。从1952年秋季各大学就奉命停授摩尔根理论。解放前留学欧美深受摩尔根理论影响的科学家纷纷被迫发表自我检讨,表明要清除自己思想中的摩尔根遗毒,悔悟自己在全国解放后曾经错误地对待“先进的、无产阶级的”米丘林生物科学。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因其《植物分类学简编》(高教出版社1955年3月出版)不同意李森科观点,当即被批判为“诋毁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孟德尔—摩尔根主义者”。其专著未售出的被全部销毁。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时救了胡先骕,科学院领导人登门向他表示道歉。同年8月在青岛召开遗传学座谈会,群贤毕至,各家争鸣。胡先骕在会上发言十次之多,他依然反对李森科专横独断,认为摩尔根派与米丘林派都有可取之处。④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左”潮又上升,1958-1960年许多大学又第三次掀起大批摩尔根派的高潮。有人认为米丘林派与摩尔根派可以合作,取长补短。这也被批判为“取消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生物学研究中的现代修正主义”。到“”期间,又第四次开展对遗传基因论的大批判,孟德尔—摩尔根学派更横遭践踏。胡先骕于1968年7月18日以74岁高龄被迫害致死。这时又出现一个怪现象:“”遥控的上海写作组出版的大批判书,既重点批摩尔根派,又稍带批米丘林派,斥责两者都代表资产阶级。由于60年代中苏两党大论战,苏共被认为是现代修正主义中心,苏联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已经复辟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于是米丘林派也被批为“走上了外因论的极端”的现代修正主义。极左思潮竟达到这样名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实为横扫一切文明成果的荒唐至极、荒谬绝伦的地步。现在想起来真是既可笑又可悲!还有一件可悲可笑的事,1950年因第一次批判摩尔根学说而被撤职的乐天宇老同志,他在1976年3月听说科学院要召开有关遗传工程的会议时,又出面大放厥词,硬说:“从林奈的‘杂种基因’起,到目前的分子遗传学,所谓‘基因工程’,都是资本家(如诺贝尔财团等)的御用学者们为了抬捧其主子,所设立的一套套的为愚民政策服务的所谓‘遗传学’。其实这种‘遗传学’永远不会,也不能与生产实践产生任何联系。”他还把基因论者贬斥为“资产阶级的卒子”。[3]103,1531976年10月,粉碎““后,还是这位思想保守的老干部科学家乐天宇(如前所述,他从1918年在长沙上中学时同就有交往,在延安时期他对开发南泥湾有功。1961年写《七律·答友人》一诗就是寄给周世钊兼寄李达、乐天宇三友),他自己不便再亲自出面,却暗中向江西南城县一所中学的青年美术教师王欣如提供有关“炮弹”资料,策动他于1977年2月向党中央写信,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遗传基因科学的批判。这封告状信还得到好几个中国科学院米丘林派生物学家的支持,直接分别寄给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和中央宣传部领导人耿飙,信中斥责摩尔根理论是“唯心的”、“资产阶级的”反动理论。科学院的这些米丘林派科学家实际上是借批判“”谬论之机,想掀起批判摩尔根遗传基因科学的第五次高潮。党中央领导人把这封由一个中学教师出面署名的群众来信转交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我的老同学、老朋友薛攀皋同志当时见到的这封信,现存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档案室。科学院的领导人了解到写这封信的背景后,当然不会同意在全国再次开展对摩尔根理论的批判。这才使得一些思想保守的科学家的计谋未能得逞。从1950年起四次批判摩尔根理论的历史,足见从苏联传来的“左”的教条主义对我国生物科学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只有在1978年底我们党端正了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克服了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权力对科学研究的干扰后,我国的遗传基因科学和基因工程才走上了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之路。经过历史曲折的弯路,才使我们认清: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摩尔根学派注重的是生物先天的、内在的遗传基因,而且基因经过重组是可以创造出新物的;米丘林学派强调的是后天的、外在的环境影响和修接技术,环境变迁与修接技术也是可以创造出新物的。可见遗传与环境两者并非互相排斥,彼此对立,而是互补合作,互利双赢,共创新物种、新世界;当然两者也并非平分秋色,同等轻重,当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基因工程是生物进化主要的基本的动力。我在这里可以举出一个实例来说明先天遗传基因得到后天修补后可能创造出来的新奇迹。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今年6月2日发表丹·威尔逊写的《超级大脑及其它》一文透露:假肢植入技术已经能使残疾人超越健全人参与田径比赛,未来十年新的植入技术将会创造“超级人类”。[4]即是说基因时代高位健康、高位长寿、高位靓丽、高位聪慧的新人类,经过后天植入修补后可能会变成更加高位的超级人类。

我比董崇山同志痴长14岁(我生于1927年2月,他生于1940年12月)。他深知我年迈体弱多病,还在位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所以只要我为此书写千把字的短序。但是我还是在认真拜读这部充满新意的书稿后进一步思考、钻研一些问题,写出包含以上三个问题的一万多字的长序,兴许对于读者有所帮助。

注释:

①基因学最早传入中国始于1913年《进步杂志》译载《生命之解谜》一文,介绍孟德尔主义。卢惠霖(1900-1997)1926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摩尔根,1929年回国后执教于湘雅医学院,1949年译完摩尔根名著《基因论》,到1959年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批判摩尔根学说时给他贴了大字报达万张(参见谈家桢、赵功民主编《中国遗传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6页)。“基因”(gene)一词是中国人所首创的音译与意译巧妙结合的稀有外来语,犹如“乌托邦”(utopia)一样。日本人把基因译为“遗传子”。

②加利福尼亚州瓦尔特·隆哥经过试验已能采取新基因技术让酵母寿命增长10倍,如果进而在人类身上采用这种基因重组技术,那么人的寿命就能从80岁增长到800岁。见英国《独立报》网站2008年1月25日文章,《参考消息》2008年1月25日。

③例如宋教仁在《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中就把共产主义译为“太平大同之主义”。见《民报》第5号,第98页。另见《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页。

④详见李佩珊等编《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1956年8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纪要》,商务印书馆1985年11月版。该书只印2800册。1986年秋,我从北京东城区隆福寺大街中国书店淘到此书收藏。

参考文献:

[1] 高放文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2] 论联合政府[M]//选集 竖排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 薛攀皋科苑前尘往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