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0:34:11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据相关统计,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近700万。①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少高校中的高低年级大学生都呈现出了较明显的就业焦虑心理。对于这些大学生产生的就业焦虑心理,一些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虽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仍然有值得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之处。鉴于此,笔者拟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作一述评,以期增益学界的研究。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近年中,研究者们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展开了研究:

1.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理论的研究

首先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内涵的研究。从目前学界的论著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都对“大学生就业焦虑”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尽管各位研究者的界定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异之处,比如:较早的研究者张晓琴[1]和后来者梁晓燕[2]等均认为,所谓“大学生就业焦虑”就是指大学生这一特定个体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担忧、恐惧的心理以及伴随着的一定生理反应。揭水平[3]和张静[4]则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紧张、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蒋春雷[5]和安东岩[6]却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在没有确定就业单位之前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情绪,以及由此引起的有关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但是,各位研究者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概念的内涵界定,在核心思想大都具有一致性。这个一致性就是:大学生就业焦虑是一种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和之中,由于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不良心理及其相应的认知、生理和行为反映的状态焦虑。

其次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特点的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作为大学生在择业之前和之中的一种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情绪,其具有区别于其他焦虑症状的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大学生就业焦虑有明确的原因,因择业过程而产生,随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二是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择业的场面、对自己的影响程度相关。三是大学生较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四是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其他焦虑在水平上有明显区别。[7]宁敏还进一步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焦虑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就业焦虑在低年级中更加普遍;就业焦虑形式更加多样化;就业焦虑持续时间长,并伴有隐秘性。[8]

第三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的研究。关于就业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问题,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持辩证分析的观点,即: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轻度或适度焦虑,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积极作用,因此,适度的就业焦虑既是必然的,也是正常而普遍的。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就业上的重度或过度焦虑,则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和消极后果,因此,对于过度的就业焦虑需要积极预防和应对,防止适度的就业焦虑演化为过度的就业焦虑。张晓琴[9]、揭水平[10]、蒋春雷[11]、肖盈[12]、朱子娟[13]、王金平[14]、安东岩[15]、张莉[16]、梁晓燕[17]等人均持这种辩证分析的观点。

2.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的研究

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的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症状”的研究。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症状”大多从情绪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解析。比如:史宝玉[18]等人指出,患有“就业焦虑症”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抱怨、自卑、沮丧、焦躁等。张静[19]指出,患有“就业焦虑症”的大学生常有“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心境,有注意困难、记忆不良、对声音敏感和易激惹等心理症状,还伴发心跳过速、血压升高、吸气困难、胸闷等躯体症状,呈现焦虑性神经症的症状。”孙淑华[20]等人指出,患有“就业焦虑症”的大学生在情绪方面的表现为焦虑抑郁、缺乏安全感以至失去信心等;在认知方面表现为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持续下降,担忧、不安、焦躁明显,严重的可能出现自杀观念;在躯体方面的表现为失眠、食欲下降、身体某处的不适感、疲惫感等;在行为方面的则有退缩被动、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行动、人际交往活动的减少等。朱子娟[21]指出,就业焦虑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之一,主要表现为急躁、紧张、惊恐、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有濒死感。王金平[22]还指出,患有“就业焦虑症”的大学生除了具有上述“症状”外,还体现出逃避就业、抱怨社会、消极厌世等消极心理和行为倾向。

其次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的研究。一些研究者仅从理论推论视角指出了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程度。比如,张莉[23]指出,在当今充满竞争的择业过程中,就业焦虑情绪在许多毕业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朱子娟[24]认为,在当今部分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的“就业焦虑型”自杀呈上升趋势,并且逐渐波及到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群体。而孙卓[25]和梁晓燕[26]等人更多是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在毕业前的焦虑状况较为严重,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程度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还指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已是一种群体焦虑,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重视和应对。

第三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差异性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都指出大学生在就业焦虑上存在较明显的性别、专业、院校、城乡等方面的差异。比如潘鸣[27]、常保瑞[28]、史宝玉[29]、孙卓[30]、安东岩[31]和梁晓燕[32]等人通过调查均发现:女生的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文科生的焦虑程度高于理科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处于中间层次的院校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重点院校和专科学校学生。另外,蒋春雷[33]还指出在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的严重程度随着年级增高而增大,大四学生焦虑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并呈现向低年级蔓延的趋势。而在有关社会背景的焦虑、对家庭影响的焦虑、对自身素质的焦虑上,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比大四年级学生的得分高。[34]

3.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成因的研究

由于当今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因此肖盈[35]、王金平[36]、张莉[37]、梁晓燕[38]等大多数研究者都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共性原因。他们一般将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原因概括为外界因素(或外在客观因素)和个人因素(或自身主观因素)。其中,外界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因素(如政府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配套等等)、社会因素(如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社会就业支持体系不全和支持力度不足、用人单位原因等等)、学校因素(如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合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不到位,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教育指导的不佳、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足等等)和家庭因素(如父母亲人的高期望、家庭人格教育和职业指导的缺乏、家庭经济条件等等)。个人因素则包括学生个人条件(如身体素质、家庭条件、自身能力等等)和心理因素(如人格特质、职业期望、职业认知、自我认知等等)。另外,还有少数研究者采取个别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一些个性原因。比如,张巧燕[39]和孙卓[40]等人还指出,社会支持不足和就业认知评价不当也是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重要原因。

4.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对策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均主张从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多方面来探究应对之策。比如:揭水平[41]、蒋春雷[42]、史宝玉[43]、宁敏[44]等人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采取配套措施,加强宏观调控,扩宽就业渠道、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全面健全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好的政策环境。高校应该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校学科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加大对学生能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等。社会应该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用人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宽松公平的环境,减少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限制,增强社会支持度等等。家庭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关心学生在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树立合理的职业期望,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给予必要的择业指导,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大学生自身应该正确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适应就业竞争现实,掌握相关心理调适方法,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等等。当然,还有部分研究者将大学生就业焦虑进行类型划分后,主张分类探索应对策略。[45]甚至还有研究者提出用“认知疗法”[46]和“阅读疗法”[47]来预防或舒缓大学生就业焦虑。

二、研究的主要不足

综观已有文献②,笔者发现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少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我们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特点、成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客观上还有一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虽然当前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当前的研究主要还是以浅层描述性研究为主,而相关深层实证性研究较为缺乏或处于初步阶段。即便是一些研究者采取实证调研的方法来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大多还是采取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高校来研究,而对同一地区不同类型高校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大面积实证调研还较少。另外,研究者们通过借鉴他人焦虑自评量表(SAS)或者自编调查问卷,使用SPSS和Amos等软件和采取结构模型方程等统计方法来实证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仍然存在调研对象过窄、主观随意性强、结论针对性不足、相关详细科学系统的调查数据支持度不够、部分结论出入较大等问题。

2.研究内容上的不足

尽管已有研究者们在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概念、性质、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调研等方法,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基本现状,从局部或综合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是提出了应对之策。但是,这些研究在内容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一是对于大学生就业焦虑概念的内涵界定与外延归纳还存在不足。在内涵上,应明确说明大学生就业焦虑是一种包括认知、情绪、行为等为构成范畴的心理现象;在外延上,应包括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也应包括低年级在读学生。二是对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共性与个性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的探讨缺少普适性与特殊性,也没有提出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的应对之策,鲜有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展开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三是对国内外各类高校和各级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功经验或有效做法的推介还缺乏,研究成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适用性还有待加强。四是研究者们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范式和方法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果还不多,研究内容上的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现象还较为突出。

3.研究主体上的不足

总体来看,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还属于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私域”。目前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人员,大多数是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相关政工干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思政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是较少有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本项时代课题的研究。辅导员和相关政工干部尽管有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直观感性认知,但是由于自身日常事务繁琐、工作负荷大,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细致的调研与思考。另外,一些辅导员和政工干部自身由于专业知识和工作志趣的局限,自然还会使自身的研究打折扣。

三、研究的发展趋势

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有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进而保障大学生有效就业,是未来高教界和社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对于此课题,笔者认为我们在今后可以围绕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去努力。

(1)进一步科学界定和明确归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内涵与外延。从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焦虑和大学生其他焦虑进行比较研究,重视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研究,比较分析高低年级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异同。

(2)进一步深化对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不同学科门类大学生、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等的就业焦虑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比较研究。

(3)进一步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行为学等学科范式和研究方法,更大范围地选取研究对象,提升大学生就业焦虑专门问卷的设计质量,增强调查数据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证据力”。

(4)逐步引介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应对上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期用他山之石来攻玉。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韩秀.2013年中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接近700万[DB/OL].中国广播网,2013-07-19.

②除了目前不少高校所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的相关篇章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进行探讨之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的专著还缺乏。在期刊论文和调研报告方面,笔者以“大学生就业焦虑”为篇名,在CNKI上精确查找到35篇期刊论文和5篇硕士论文,而以“大学生择业焦虑”为篇名,在CNKI上精确查找到9篇论文和1篇硕士论文。当然,以上述两个篇名在CNKI上模糊查找,所得的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略微多一些。

参考文献:

[1][9]张晓琴.大学生就业焦虑及其成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4(5).

[2][17][26][32][34][38]梁晓燕,梁栋青.大学生职业期望、应对方式和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3).

[3][10][41]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性质与认知调适策略[J].教育探索2009(2).

[4][19][46]张静.认知疗法预防大学生就业焦虑初探[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4).

[5][11][33][42]蒋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09(2).

[6][15][31]安东岩.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问题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5).

[7]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8][44]宁敏.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6).

[12][35]肖盈.大学生的择业焦虑及其应对[J].中国就业2010(6).

[13][21][24]朱子娟.论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生成与克服[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14][22][36][45]王金平.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分类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4).

[16][23][37]张莉.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应对策略[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8).

[18][29][43]史宝玉,刘景军.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策略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4).

[20][47]孙淑华,廖志炎.大学生就业焦虑与阅读疗法[J].图书馆2010(3).

[25][30][40]孙卓.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成因的调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3).

[27]潘鸣,陆亦佳.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06(1).

[28]常保瑞,方建东.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3).

[39]张巧燕,程绍珍.大学生就业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就业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J].河南教育(中旬刊)2012(9).)

作者简介: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学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分析和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支持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议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特征与帮扶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各类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邱钰文 袁爱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包括政府、高校在内的国家各级部门和组织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本文基于心理学ABC理论,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实践,总结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努力调整其认知方式,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29-03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具备合理就业观、心理素质较差等内部因素,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外部因素,导致在求职阶段屡遭“碰壁”或者个人违约拒签事件频发的学生群体。该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特征,对其采取干预措施、开展帮扶工作,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要放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外部成因上,更要放在解决学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问题上,充分认识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首要任务是释放或者缓解其不合理情绪,缓解其思想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校园不稳定因素,即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干预机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辅导。

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帮助其理智认清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有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稳定作用和实际效果。

二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典型思想特点

在毕业生求职之际,为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和求职困难,帮助其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多次违约拒签学生三个群体为重点对象,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1.自我评价低

一部分学生消极看待就业,将就业形势估计得较为悲观,将不利因素盲目放大,勇气不足、瞻前顾后,缺少主动争取的意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带有自卑胆怯的性格,面试过程中不敢正视考官,惧怕公开场合说话,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常,以上特点在农村大学生、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2.过度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等。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由积极关注转为消极逃避。

3.盲从

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如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城市,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没有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要求,把别人的就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参考标准,不顾实际情况随大流。在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能力相对突出的毕业生身

上,这类特点出现比例较高,其后果通常是毕业生的多次违约拒签,浪费了一次次的面试签约机会,影响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信誉。

4.过分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较高,脱离现实,心态上自高、自傲,盛气凌人。该特点多数出现在城市大学生身上,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这类学生遇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和剧烈矛盾后,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三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帮扶对策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开展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转变认知方式的帮扶工作,要重点做好“五个引导”。

1.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合理自我评价,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而在于过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点和环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职位要有发展潜力等。当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淘汰后,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无情的打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是“人职匹配”,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合理的自我评估、职业评估,才能使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相匹配,才能真正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理性评价自我,同时帮助其正确、理性、充分地认识国家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行业、准就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与个人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职业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个人理想,切实解决就业困难。

2.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理性面对困境,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自身优势,调整就业心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胜不骄败不馁。首先,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一对一”个案咨询等机会,通过就业困境预演的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在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转变心态、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耐挫力。其次,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以乐观、积极地态度接受生活的磨砺。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遇事镇定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推荐,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求职,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3.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科学规划求职行动,认真总结求职经验,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求职行动缺少目标性、规划性,比如只准备一份简历,不管什么单位都投,双选会上随大流,哪人多去哪等。首先,要指导这类学生结合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知识,在求职行动实施之前,按照已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求职目标和近期、远期求职规划,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避免盲目。其次,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求职面试、成功案例交流会等途径,教会学生科学制作简历,书写求职自荐材料,掌握面试礼仪技巧,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自信。最后,指导学生在面试后,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改简历资料,扬长避短,提高简历命中率,理性反思面试中问答的技巧,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自己适时地脱颖而出。

4.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寻找就业机会,避免“坐等靠”

在就业困难学生中还存在着“坐等靠”的依赖心理,只知道查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只参加到校招聘单位的宣讲和面试,实在找不到工作等着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解决办法。首先,要帮助这类学生养成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质,如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参加同地区高校、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主动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主动投递感谢信等。同时,努力争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资助,免除其后顾之忧,鼓励他们走出去,不让他们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找不到工作。最后,建立学生详细信息数据库,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抓住有利机遇,增长自身的求职经验。特别是那些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鼓励他们多尝试。

5.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相关单位的促进就业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

相关政策解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放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如国企事业单位才最稳定、找到工作就不再变动、为了逃避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等,放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的潮流中。此外,要指导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工作经验,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里,要通过工作的磨炼才能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择业,过早为自己定型定性,没有实际意义。

总之,指导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应以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为主,学校教育引导为辅,“五个引导”之间协同作用、互相补充,共同帮助其走出就业困境。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图像检索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口译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 产业集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演化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社会营销学科发展态势的计量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体育场馆的知识图谱分析 可视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Ⅱ的电子商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外学术创业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 CAJD电子文件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古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创客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马瑞敏,邱均平.基于CSSCI的论文同被引实证计量研究——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5(5):77-79.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29-31.

[6]刘琨,胡新颖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7]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市1618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4):33-36.

[8]郭开宇,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49-50.

[9]郑晓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161-163.

[10]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1-143.

[11]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31-34.

[12]郭万牛,杨蓉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01):119-121.

[13]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陕西师范大学,2006.

[1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74-76.

[15]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40.

[16]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1-82.

[17]刘保平.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84-84.

[18]冯绚,孙岑,高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及内涵[J].管理学刊,2010(02):96-98.

[19]陶柳清.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9):126-129.

[20]许红芝.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影响因素初探[J].价值工程,2010(23):169-17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就业能力视角下的首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11417030)。

作者简介:

汪昕宇(1975-),女,山西忻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劳动就业。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应该履行政府帮助、扶持毕业生就业的职责,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本文以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为例,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构想。

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来配置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高校毕业生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和补充,是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通过市场调节来配置。随着网络时代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大学生就业无形市场即信息市场,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电子邮件、报刊以及其他通信和传播手段完成供求双方的联系、洽谈和签约过程。而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市场组织者为大中专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举办的就业洽谈和招聘活动。本文以重庆为例,就建立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作一思考与研究。

一、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概况分析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全国毕业生人数以每年超过50万的数量递增。2008年全国毕业生总数将超过550万,就业压力更加凸显,而重庆市将历史上首次达到11.5万高校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承担着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大学生人才交流,配置大学生人才资源,实现大学生人才社会化服务的重任,其现状如何呢?笔者调查了解,目前,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按主办者分类主要包括人才市场招聘会、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和小型专场招聘会。

人才市场招聘会的主办者是各类人才市场。重庆市人才市场共计98个,其中部级区域性人才市场1个,区域性人才市场22个,基础性人才市场68个,网上人才市场(人才网站)7个。为数不多的人才市场招聘会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各类求职者,仅在极少数时间举办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

二、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问题

2004年11月,国家人事部为重庆大学生就业市场揭牌,该市场以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为服务主体,致力于解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各种问题,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推荐、就业指导、人事政策咨询、人才素质测评、网络求职、人户申请、档案托管及定期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服务,是当时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第一家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性人才市场。其后,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方兴未艾,逐步经历着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第一,人才市场招聘会服务大学生就业职能发挥不够充分。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但是,从人才市场从事的人才交流活动来看,其服务大学生就业职能的发挥不够充分。一是服务目的明确性不够。人才市场招聘会单纯追求企业赢利的经济效益,忽略扶持就业的社会效益,在招聘活动中,不管单位性质、无论岗位质量,只要招人交纳展位费都欢迎人场;不管学历水平、无论专业水准,只要找工作买门票都欢迎人场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人才市场招聘会的招工单位良荞不齐,鱼龙混杂,这既影响了各类人才(包括大学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求职择业,也严重损害了人才市场的社会声誉;二是服务功能系统性不够。就重庆市现有人才市场看来,占地空间面积狭小,面试模式简单陈旧,后续服务手段匾乏是较为普遍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才市场在满足企业和人才多元需求方面显得力所不逮;三是服务大学生就业针对性不够。重庆市人才市场有的由政府举办,有的由民间个体举办,政府举办的区县级人才市场较少涉及大学生人才服务,也有一般仅针对本籍毕业生,范围不够广泛;其他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学生专场也很少,尽管这些人才交流会都不排斥毕业生,但由于其参会单位质量不高和缺乏针对性,大学毕业生通过这一形式成功就业的比例很低,因此,这种运作模式下的人才市场无法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充分发挥服务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资源配置功能。

第二,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不够强效。综合性毕业生双选会具有规模大、壁垒少、选择面广等优势,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整合大学生就业资源上仍显捉襟见肘。一是安全隐患制约双选会的规模成效。重庆市毕业生综合性双选会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都是由市教委统一协调,在集中的时间内(通常为15天左右)连续举行,一般为市教委主办一场(2006年文科、理科分场举行,2007分专业大类举行),各主要高校分别举行一场,总量在20场左右。这种集中统一的双选会形式由于参会学生人数众多(个别双选会参会学生超过万人),组织单位运作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规避意外事故发生,市教委在组织重庆市毕业生双选会时,不仅进行文理分场,而且有意识地控制参会单位数量,从而限制了双选会的规模,也影响了双选会的成效。二是参会单位准入资格审核难度大。重庆市各综合性双选会参会单位数量一般在300家左右,个别高校双选会参会单位数量甚至超过500家,参会单位中既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也有三资、民营等企业,行业覆盖广,既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小型企业,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尽管组织者在企业资质审核程序上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受人手、经费等限制,不能排除个别运营不规范的企业或借招聘名义进行企业宣传的单位参与招聘,从而导致参会单位质量良秀不齐,增大毕业生择业就业难度。三是人才供需双方双向交流浅尝辄止。由于参会毕业生人数众多,双选会现场空间地域狭窄,供需双方无法进行深入沟通,用人单位的多数考察招聘形式难以实现,从而无法完成有效的双向交流,双向选择停留在面上感觉,导致用非所需、录非所愿的情况发生,人为增加毁约行为。

第三,小型专场招聘会引导大学生就业不够高效。小型专场招聘会属于定单招聘,根据所需,寻求所用,避免了供需双方在双向选择中面临多元选择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解决大学生就业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缺陷,最大的弊端就是成本与效果不对称,由于就业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人才需求信息没有规范的交流渠道,就业市场有效信息不畅,小型专场招聘会的参会单位单一,应聘学生专业较为单一,在解决就业高峰形势下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只能是烛火微茫;学校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涉及场地安排、会务服务、人员接待等一系列事务,必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组织的专场招聘越多,投入越大。显然,小型专场招聘会在帮助毕业生就业中不够高效。

三、对建立重庆市大学生专业就业市场的思考

第一,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要素。所谓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是指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专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经常性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培训测评以及其他就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的具有明显公益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很明显,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主体是大学毕业生和招聘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非大学毕业的其他求职者及其对应的招聘单位不是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内容涵盖大学生就业的一切事宜,从求职前的培测评等就业指导到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招聘会的举办以及毕业生人事等后续服务,甚至可以包括毕业生就业派遣;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性质必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其区别于其他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的根本特征之一。为保障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公益特征,其管理主体必须是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联合体。重庆人才市场也挂“重庆大学生人才市场”的牌子,但其服务对象众多,缺乏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针对性,而且公益性不明显,因此不具有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要素。

第二,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应该基于其基本要素、立足于服务大学生就业来建立。笔者认为当前建立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整合高校资源,形成推动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合力,因此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应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由重庆市高校或主要高校共同建设管理。重庆现有的大学生就业主管部门是教委所属的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重庆市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可由中心牵头进行,各高校参与并成立管委会。这样不仅赋予中心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功能,而且也使大学生专业人才市场更便于实施一条龙服务。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特征与帮扶指导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探讨 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 加强就业帮扶 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与帮扶策略 新常态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优化措施 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健康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团学视角下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浅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近几年,伴随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招收的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家庭困难学生的比例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40%,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已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群体,就业面临更大的紧迫性、艰巨性。因此,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建立帮扶对策,缓解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就业问题 帮扶对策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相关数据表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就业的资源相对稀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升高。

一、我国实施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我国各大高校在2000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各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俨然成为整个社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高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找寻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等。因此,得出一定的结论,要从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建立完善的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制度[1]。

几年后,我国颁布了《关于健全高校、职业学校和高职学校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资助意见》[2]。《意见》中提出,国家、社会和学校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帮扶制度要全面以政府为工作中心,在全国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少学杂费”等帮扶体系,这样体系的全面建立,有力的缓解了我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使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就业资助保证。总而言之,针对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来说,虽然国家和社会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帮扶工作,但是,我国当前高校帮扶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关于针对我国高校困难学生的生活实际而采取的具体帮扶措施

每每到了毕业季节,高校毕业生就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众多高校都是在困难学生即将毕业期间,进行一定的帮扶工作,但是,实际收到的成效不是十分明显。各大高校主要的帮扶工作手段较为单一,具体帮扶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相应成熟的规模和体系,进而帮扶效果不明显。我国高校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建立,需要各大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经济资助中心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通力合作,进而从最根本上将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具体包括:予以资金帮扶:建立健全资金帮扶体制,设立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予以精神帮扶:增强人文关怀,建立多样化的心理辅导部门以及心理咨询平台;予以能力帮扶: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创业支持[3]。

(一)予以资金帮扶:建立健全资金帮扶体制,设立勤工助学工作岗位

充分将帮扶制度逐渐完善,设立救助帮扶资金,给予高校学生一定的学习奖励,同时,建立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给家庭困难学生一定的资金帮助,面对无力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予以一定的资金帮扶,尽可能的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心理焦虑和心理负担。学校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减轻生活压力,多一些实践锻炼机会,在提高学生精神面貌的同时,将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提高。

(二)予以精神帮扶:增强人文关怀,建立多样化的心理辅导部门以及心理咨询平台

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定的人文关怀,高校辅导员利用谈心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4]。设立心理咨询辅导部门以及心理咨询平台,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施以关心和帮助。

(三)予以能力帮扶: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创业支持

高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当前解决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创业指导中心[5],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施以一定的创业指导。给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在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大力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充分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大赛,给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设计,分配学生担任领导和策划人员,分配学生寻找素材等等,培养学生树立创业的自信心。

结束语: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找寻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和帮扶对策,努力建立健全帮扶机制,规范工作程序,针对学生特点做好就业指导,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薛深.就业难引起的贫困生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13):13-15.

[2]梁茵,车恩利.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13,25(23):98-100.

[3]刘桂华.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 SWOT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29):218―220.

[4]陈智旭.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帮扶对策[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6(32):42-47.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 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再思考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探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的利好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制约因素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与就业指导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从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逐年增加,而就业率却呈现出连年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就业市场不成熟和就业观念较落后等因素有关。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新观念,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就业困难 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不断改进以及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和择业机会,同时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

1.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误区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首先,过分注重文凭、强调工作经验。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过分强调工作经验,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及时创造效益,所以在招聘过程中常常打出必须具备2年至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要求,致使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很难很好的就业,其实多数用人单位却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可塑性,其实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多数大学生便能胜任工作;其次,部分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再次,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2.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0多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竟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另外,一些学生在签约后屡屡违约,也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不诚信的主要标志之一,这些都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其次,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能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期望值过高,片面追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所在地等因素,使得毕业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和功利化,而很少真正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以及内在潜力等。第三,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或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等方法来使想办法自己捧上“金饭碗”,而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不能亲自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从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我国高校教学存在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教育,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讲课采取满堂灌,不顾学生到底有没有听懂、课后也不进行辅导、考试标准设置的也不严;对教育内容及方法掌握不到位,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等等,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4.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新变化

新时期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少新变化。首先,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的外国教育机构都可以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提供了更多人才短期培训的机会,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其次,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热”型专业。所谓的“好”“热”型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更加看重,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再次,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5.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不管是高校在校生或者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都要真正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优先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什么,要根据这些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其次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大学生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才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真正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杜德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5第2期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随之相关的竞争也越来越强,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也越来越多。现在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对其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提上了日程。开展就业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清社会现状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掌握就业技巧,使其更快的适应就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我国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当代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养成,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帮助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开展;其次,现代大部分人的心理素质低,抑郁、自杀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减少内心阴暗面的形成,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正确并积极的面对就业中出新的困难并进行解决,养成坚韧不拔的耐力和性格;然后,帮助大学生提高的环境适应能力,使之快速的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状况,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再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具有创新精神,适应外界的环境的急剧变化。最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假的东西越来愈多,并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业也是一样,就目前来看,虚假的就业信息不断增多,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欠缺,容易受到蛊惑和蒙骗,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防患意识,避免上当受骗,有利于保证大学生的安全就业。

(二)促进高校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高校通过在就业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样一是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及载体等,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育人范围,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能力。

(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国家的就业优先战略为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可以推动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无缝对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面和满意度,保持国家的总体就业局势稳定;二是可以为国家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思想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大学生就业问题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压力,消除可能因此带来的社会综合治理隐患;三是可以在学校与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深化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顺利从学校迈向社会,快速转变角色投入职业生涯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面对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大学生就业面临空前的压力,不仅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感,而且引发了比以往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切实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思想状况低迷、工作选择趋向功利性以及心态不稳定性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较少

经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目前有关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文献有11590条,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有8272条,而研究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仅有38篇。而且,通过对这3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研究过于集中。这些研究,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但难以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首先,普遍采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或常规思路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法、途径等方面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结合不紧或契合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其次,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过于集中,主要是在毕业前进行短时间的集中教育,甚至是在已经签定完就业协议后进行,实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不够合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还需要教务、宣传、后勤、教学多部门联动,我们应根据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实际整合多方力量、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为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针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优化传统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工作方式,确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一)教育内容模块化

在就业指导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就业形势教育、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择业心理教育、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教育。我们应将上述内容进行模块化建设,形成课程或讲座专题,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育对象分类化

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定的层次、时间花费的多少与精力投入的多寡,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的多变性、差异性,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区别对待。一是区分是热门专业学生还是常规专业学生;二是区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三是区分是传统专业学生还是新专业学生。

四、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认为,要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真正成为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2]董平.金融危机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势分析及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李卫红.提高认识开拓新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3 张 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女性传播 女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大众传媒 高校

女性传播指以女性为内容、由女性来从事、为女性而进行的传播。女大学生作为年轻女性中的高素质群体,是女性传播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受众。在全媒体时代,女性传播,尤其是关于职业女性的媒介呈现,已成为女大学生感知和了解职场的主要途径。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

2012年是90后大学生的就业元年。女大学生在就业歧视、婚育问题的双重困扰下,就业价值观极易产生偏差。调查显示有三成多女大学生产生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错误思想[1],甚至出现毕业急嫁闪婚族,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而这与女性传播的内容和影响不无关系,尤其是拜金主义的过度传播和剩女现象的过度渲染,形成媒介恐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扭曲。

对此,大众传媒必须反思。而高校则要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媒介资源,给女大学生理性的引导与教育。

一、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的特点和问题

本研究将就业价值观分解为三个维度:职业认知、择业标准(包括理想职业、理想就业地、薪酬、就业途径等)和就业信心,并发现当前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对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情感依赖性很强。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认知。女大学生认为职业在现代女性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女生普遍希望事业和家庭二者兼顾。更有甚者,热衷考研是希望以高学历掌握社会身份迁移的主动权,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兼顾事业、家庭[2]。第二,择业标准,尤其是理想职业和理想就业地这两个指标。女大学生追求较高的职业安全感,渴望稳定体面的职业,而对艰苦、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比较害怕和排斥。女大学生把“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作为首选的占45.9%[3]。南京农业大学的调查显示,女生赞成“先就业后择业”的占9.4%,选择“自主创业”的占29.3%,分别低于男生11.1、21.4个百分点。此外,86.7%的女生选择东部沿海大城市就业,2.2%的女生选择东部沿海县及以下城镇和中西部县及以下城镇就业,而男生的比例为82.2%和2.8%[4]。第三,就业方式选择上的依赖性。研究显示,女大学生选择通过“学校推荐”(21.4%)和“父母或亲友介绍”(20.7%)实现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男大学生(分别为16.2%和12.4%),而通过“人才交流会”(28.7%)和“直接到用人单位自荐”(45.6%)的比例低于男大学生(分别为30.4%和50.8%)[5]。

其次,盲从、易受影响。举例说明:第一,在就业信心方面,由于就业歧视和机会不均等,在择业过程中有18%的女生有过心情烦躁,20%的女生表示不知所措[6]。此外,媒体对富二代、官二代的过度关注,使得部分女生夸大家庭背景和机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第二,在职业认知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传播与炒作,加剧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职业认知和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我们看到,临近毕业女大学生中出现“急婚闪嫁族”、“自愿失业族”、“蹭校考公考研族”等极端群体,这些都将造成教育资源的过度消费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女性传播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和传播范式

近年来,职业女性形象和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容充斥着大众传媒。其中,以下三种传播范式颇受女大学生欢迎。

(一).职场竞技真人秀的呈现与经验分享

2011年我国电视职场节目迎来第二次高潮,各台都纷纷开办职场竞技真人秀节目。其中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打造的《职来职往》被2011年大学生电视节评为“最受大学生瞩目的电视栏目”。女大学生们不仅渴望通过节目找到心仪的工作,也注意从节目中学习求职面试的经验。

近几年专门针对女性的职场节目和媒介活动也纷纷出现。最有影响力的应属“天女计划”。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跨媒体的女性主题活动——由杨澜女士于2007年倡议发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宣传部、阳光文化、湖南卫视、新浪网强强联手,系统和持续关注中国职业女性,包括职场女性生存状态调查、中国职场女性榜样评选等大型活动。

(二)职业场景的立体呈现与生涯发展的经验范本

《杜拉拉升职记》被誉为职场宝典。“杜拉拉”热强化了女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信心,即“没有背景,靠个人奋斗也能获取成功”。

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全集总共发行500余万册,并出现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200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名广播剧、2009年姚晨版话剧、2010年徐静蕾版电影和王珞丹版连续剧。此外,“杜拉拉”品牌也成为白领女性和女大学生追逐的潮流。

从图书出版到影视、话剧、服装等领域的版权授权经营,“杜拉拉”成长为萌生于虚无创意之上的真实品牌,业余作家李可则成为中国的“J.K.罗琳”,而女大学生的梦想也与“杜拉拉”品牌的文化产业价值链同时延伸着。

(三)女性职业形象建构的媒介文本

《瑞丽伊人风尚》专注于女性职业形象建构——期刊内容的70%为美丽指南,集中展示当季各种职业、生活场所中的服饰妆容提案;30%为生活方式,涉及健康、心理、情感、事业等方面。目标读者为25—35岁的都市白领女性。

近年来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该刊日益成为女大学生积累职场感性认知、学习树立职业形象的优质平台。

由此可见,当前女性传播的特点与传播趋势:整合资源,全媒体联动协同传播;媒介产品形式多样,衍生产品众多,传播生命周期长,产业链延伸。

三、女性传播视野下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将左右其人生重大选择,甚至影响其他青年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7]。

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大众传媒和高校作为全媒体时代女性传播的两大重阵,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文化自觉,做好女性传播视野下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一)大众传媒的正能量传播

正能量是指那些给人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从“正能量”一词在网络的风靡,不难发现当今社会人们对正能量的渴求,而正能量的传播正是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在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方面,大众传媒应传播积极的就业信息,增强就业信心;报道富有时代特征的职业女性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策划媒介公益活动,扩宽女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和就业渠道。

1.传播积极的就业信息,增强就业信心。2012年《中国青年报》3月12日报道,清华大学2011届毕业生中有近80%赴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到46.8%,创近年来的新高;463名毕业生前往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占就业毕业生总人数的16.1%。该数据大大颠覆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热衷于出国”的刻板印象[8]。相信,清华大学的就业趋势将引领其他高校女生就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

2.报道富有时代特征的职业女性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2012年7月4日,《京华时报》第一时间独家采访刚被任命《新周刊》副主编的清华大学2012届毕业生、少女作家蒋方舟。蒋回顾最初不愿就业到上任副主编的心路历程,谈及《新周刊》多年来的栽培、母校老师的理解支持、大学生活的反思、未来的创作计划,真实动人。虽为个案,却折射出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对女大学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策划媒介公益活动,扩宽女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和就业渠道。从2007年开始,杨澜和阳光媒体集团一直关注职场女性生存状态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2010年推出国内首个针对大学女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大赛——职场新女性挑战行动。目前,阳光媒体集团已形成天女品牌系列,包括:关爱职场女性生存的大型活动“天女计划”和职场女性影响力社区“天女网”等。天女品牌以其积极、温暖、美好的传播方式,倡导积极的职业发展方式,增强女大学生对职场的理性认知,帮助女大学生在事业和家庭找到最佳平衡。

(二)高校教育的全媒体视野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8]。高校教育中的女性传播旨在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价值观,适应全媒体时代女性职业发展的要求。

1.探索基于性别特征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女性受身心特征、社会角色等因素制约,就业准备和职业生涯发展不同于男性。高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建议高校借鉴国外潮课经验,将“杜拉拉升职记”等内容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以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指导。

2.就业指导教师提升媒介素养。在全媒体时代,教师育人过程中要会用、乐用、善用媒介。在就业价值观构建方面,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帮助女大学生寻找目前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与职业、分析女性职业发展的规律、分享成功职业女性的经验,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简言之,帮助女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并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参与社会发展。复旦大学包涵老师四年周记汇编——《包涵心语》记录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其中有大量篇幅涉及保研、考研、出国及外企工作等复旦学生关注的学业、职业规划的信息分享和经验总结,亲切真实,充分体现了互动性和贴近性。

参考文献:

[1]陈燕红.从急嫁族看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2011(1):109-112.

[2]李艳.当前女大学生考研现象的社会学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2006.

[3]张姝,陈彤.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4]林颂华,吴景媛,孙婷.女大学生就业难新探——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宁波党校学报,2007(6):82-86.

[5]郑洁.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和研究——以重庆市高校的女大学生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MPA学位论文,2004.

[6]石艳.当代农业院校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89-92.

[7]尹妍妍.高校女性学课程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重庆: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

[8]李斌.数据显示:清华毕业生主要留在了国内[N].中国青年报,2012-3-17.

[9]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

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可雇佣技能;就业准备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1-0083-12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是市场中最具潜力的人力资源。作为青年人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在整个人力资源体系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这就是说,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是党和政府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可见,完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乃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环节。只有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体系,才能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保护。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率体现的是市场为有工作能力者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提高就业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扩大市场中的就业数量。就逻辑上而言,扩大就业数量首先意味着要增加市场中的就业岗位。此外,“搜寻―匹配”理论发现,市场中失业与空缺岗位现象并存,通过提高失业者与空缺岗位之间的搜寻匹配效率,亦能达到提高就业率,扩大就业数量的效果。由此,扩大就业数量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增加劳动就业岗位数量,二是提高岗位供求匹配能力。那么,政策支持与这两点途径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首先,依靠就业需求促进政策,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一方面,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增加呈正相关,与失业率呈反相关[1]。因而,依靠调整相应的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刺激社会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这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在实际操作层面,譬如美国政府曾于2009年出台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2009)》(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ARRA),该法案旨在通过对基础产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来实现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的[2]49-54。另一方面,依靠鼓励创业的需求促进政策,同样可以实现增加就业岗位的效果。譬如瑞士学者普哈里(Patrick APuhani)的实证研究表明,创业启动资金贷款对于减少失业人数具有显著作用[3]。

其次,依靠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可以促进求职者与就业岗位间的匹配。其主要做法是依靠就业服务,通过解决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譬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设有就业岗位信息的专门机构,来预测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等变化情况。此外,还在高校中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指导等帮助[2]49-54。

由此可见,依靠刺激经济增长和提供创业援助方面的政策支持,可以创造就业岗位,进而实现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的效果;依靠就业服务方面的政策支持,可以促进求职者与就业岗位间的匹配,同样达到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的效果。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与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体现的是就业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优劣、就业结构、就业层次等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就业质量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反映了劳动者个体的就业优劣程度;另一方面,它也能通过总体性考察来反映劳动力整体的就业待遇。正因为如此,依靠政策支持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考虑:宏观上,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考虑公共政策对于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福利的保障;微观上,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考虑公共政策对于毕业生个人就业能力、就业机会的促进。那么,政策支持具体又是如何从宏、微观方面来对就业质量的改进发挥作用呢?

陈成文王彬田双喜等: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笔谈首先,依靠就业福利保障政策,可以从整体水平保障大学生的福利待遇,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对于劳动者未实现就业,应区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两种不同的情形。“无业可就”主要是一个就业数量的问题,体现的是劳动者想就业却没有岗位提供的情况。“有业不就”则要视作是一个就业质量的问题,体现的是劳动者明明有就业机会却因不愿接受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的情况。大学生的“就业难”困境,在相当程度上应属于大学生对就业条件、就业待遇不满而陷入的“有业不就”之结果。而这种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广泛存在,正反映了当前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的低下。正因为此,有人认为大学生失业主要是一个“择业难”问题而不是“就业难”问题[4]。然而,即便是让大学生“先择业,再就业”,或许这能在提高就业率方面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但对于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的提高并无实质性影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者而言,只有切实改善其福利水平,具体涉及对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时间、福利状况、参保情况等劳动待遇和工作条件的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其就业质量,这显然是要依靠相关劳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完善来实现。

其次,依靠就业供给促进政策,可以从微观层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能力,增强其获取相对满意工作岗位的可能性,以此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其主要做法是依靠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具体政策,提升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并培养其职业成功所需的素养。譬如美国政府便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制定立法保障、由政府相关机构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以帮助明确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导向、政府拨款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等支持策略,来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实现就业的能力[5]。

由此可见,依靠保障就业福利方面的政策支持,可以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条件和待遇,从整体上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依靠强化就业能力方面的政策支持,可以提升大学生实现就业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其职业成功所需的素养,从微观上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与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保护

就业保护状况体现的是就业机制对劳动者就业前后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保护能力。就业保护的意义不在于影响就业水平,而在于作为一种劳动力市场管理手段,对保护雇员免受不公正待遇,确保被解雇者获得合理补偿,提高劳动者就业安全感方面所起的作用[6]。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就业保护关注的是对劳动者个人的雇佣保护,其关键在于强化法律法规对雇主使用劳动力的约束,有效保护受雇佣者的稳定就业状态。那么,政策支持如何来达成这一目标呢?

首先,依靠雇佣保护政策,可以增强劳动者在雇佣关系方面的稳定性。雇佣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约束企业严格按照就业保护所要求的工作标准处理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来对就业者的工作稳定性实施保护。其主要措施包括要求提供培训、要求签订固定合同和临时合同、要求建立工会代表磋商机制、制定严格的解雇限制和行政申报程序、建立不公正解雇惩罚机制等[7]40-48。

其次,依靠解雇保护政策,可以保障劳动者失业后生活方面的安全性。由于雇佣保护政策并非禁止解雇员工,当解雇行为必可避免时,就业保护要求企业采取解雇保护措施,使被解雇者具备一定的缓冲准备。其主要措施包括要求签订解雇合同、要求设立解雇最短预先通知期、要求提供经济补偿等[7]40-48。

可见,依靠稳固雇佣关系方面的政策支持,可以增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者就业稳定性,进而推进其就业保护状况;依靠解雇缓冲和解雇补偿方面的政策支持,可以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者提供解雇缓冲准备,并为其在失业期间的生活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以此推进其就业保护状况。

参考文献

[1]陈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8(2):90-95.

[2]吴立保,张斌.日本和美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9).

[3]Puhani,P.A.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y and Employment FlowsEvidence From Polish Regional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003(24):897-915.

[4]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38-41.

[5]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63-68.

[6]程延园.就业保护法规与劳动力市场弹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48-53.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