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2:33:34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六个一”体系 新入职 培训 内涵 效果

一、“六个一”体系创建的背景

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石化企业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很高,近年来,中石化金陵分公司员工新老交替幅度在不断加大,如何使新入职大学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较快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战水平,从而尽快胜任工作岗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显得越来越迫切,培训的实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六个一”体系的内涵

“六个一”体系是指:一个培养网络、一项培养计划、一次岗前培训、一项月度考核、一项季度考评、一次论文答辩。

1.一个培养网络

为加强新入职大学生培训的组织领导,炼油运行二部成立了包括运行部领导、装置专家、高级技师、各科室、各工区负责人和培训干事组成的培养网络。

2.一项培养计划

(1)确定培养目标

经过三年(研究生两年)的强化培养,90%以上大学生岗位业务素质达到以下水平:技能型大学生达到技师水平,具备副班长履职能力;技术型大学生达到技术员水平,具备技术员岗位履职能力;管理型大学生达到管理协办水平,具备管理协办岗位履职能力。

(2)确立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性原则。企业培训具有丰富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绩效等功能,更肩负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培养未来发展的人才的重担,所以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所在工区和运行部等多方共同努力。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运行部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培训工作,既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和一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更要培养他们解决装置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超前性原则。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尽快成长,在培养内容上应适当超前,积极创造条件给大学生压担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接受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实现培养目标。

坚持模块化原则。将大学生强化培养内容分阶段设置若干个模块,各个模块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循序渐进,每个模块侧重一到二项职业技能,采取针对性的考核手段进行强化培训。

(3)组织分工

运行部综合管理科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大学生培养的相关制度及总体方案,负责跟踪指导各工区做好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负责考核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建设情况;各工区负责具体实施大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详细的培训计划,确定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师傅(师傅必须是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员)、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指导大学生建立健全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综合管理科审核各工区的培训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并参与对大学生的阶段性考核,并对各大学生的阶段小结情况进行公示。

(4)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通道

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是根据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特点,结合运行部需要,为他们制订的个性化的旨在持续开发自身职业潜能的长期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个人职业计划目标与运行部目标协调一致”的原则。首先,大学生要准确地认识自己并能客观地自我评价;其次,个人的职业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知识、能力、个人特质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合,同时还要考虑客观环境和条件;再次,大学生个人要依靠运行部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发展通道。运行部制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通道,明确了他们的培养方向。将大学生职业定位归纳起来分为技能型、技术型、管理型等三类。大学生制订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后,将沿着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职业发展。

(5)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运行部定期组织技师带徒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标准进行奖励;运行部优先为素质好、潜力大的和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提供各种较高层次的培训机会;优先给予年度考核优秀者参加岗位技能竞赛的机会;获得的年度优秀大学生,其师傅优先安排带徒;在见习期提前完成实习计划的,可提前撰写并上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经运行部考评会审核通过的可优先安排其它岗位的学习。

(6)工作程序

大学生到用人单位三个月内,在运行部和各工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公司实际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各工区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制订阶段详细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每个模块结束后对培养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下一培养模块;大学生和各工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培养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综合管理科每季度对各工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

3.一次岗前培训

利用新大学生入职两周的时间,进行一次系统地岗前培训,该岗前培训规定了培训的内容、培训课时及授课人,并进行结业考试。通过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运行部的基本概况、安全特点、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员工的行为规范,工作环境,了解运行部所属装置发展史、工艺技术、原则流程、原料产品分布和单体设备的结构。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也使运行部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个人在培训中的表现,达到初步双向了解的效果。

4.一项月度考核

(1)考核流程及要求

大学生月度考核由运行部统一组织,试卷命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各工区所出的试题,第二部分各科室所出的公用试题,第三部分为运行部领导加试题,三部分分别占月度总分的55%、15%、30%;各工区主管、技术人员(包括工艺、设备、安全)、技师(包括首席、主任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命题小组负责工区命题部分,运行部各科室负责公用部分的命题,每季度出题作为公用题题库,当月公用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每月23日前各工区交月度考试卷电子版到综合管理科,各科室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3日前交下季度公用试题电子版。综合管理科将电子版试卷交运行部领导审核,运行部领导根据试卷难易程度加试1~3题作为考题的一部分。每月27日(遇节假日提前)统一考试;各工区做好试卷的阅卷工作,并及时归档,在30日前交综合管理科统一存档。

(2)奖励与处罚

制订奖惩制度,将月度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运行部将视大学生考试情况,对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进行处罚。具体如下:

与本人挂钩。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予以奖励;在考试较差或考试作弊人员进行不同处罚。

与师傅挂钩。根据所带徒弟考试成绩对其师傅相应奖惩,对带徒严重不负责任的师傅取消带徒资格直至降低其技能等级资格。

大学生的培训成绩将纳入工区干部的绩效考核。其均分与工区干部考核挂钩,给予工区干部相应奖惩。

因培训内容大多是石化技术类知识,对于非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月度考试,给予一年的学习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在其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10分作为月度考试成绩。

5.一项季度考评

大学生跟踪考评每季度一次,考评分为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季度成绩、加分项目四项内容。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和季度成绩分别占总考评分40%、40%、20%,另设立加分项目,上不封顶。

(1)综合表现

综合表现考核内容分为学习态度、工作表现、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沟通能力、执行纪律八个方面,并列表评定。

综合表现采取运行部考核与工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运行部、各工区成立两级考核小组。考核小组人员组成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运行部与工区考核分数为考核小组成员打分的平均分,分别占综合表现的40%、60%。考核小组对大学生的综合表现考核要严格掌握“优秀”的比例,原则上考核“优秀”的分数要达到90分及以上,评优比例不得超过15%。要本着对大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统一尺度,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

(2)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根据季度以来的学习情况,可针对某一专题撰写,也可针对季度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总结。运行部成立由部领导、各科科长、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习报告进行考评。

设置考评档次对应分值表,考评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档次。

入职不满一年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重点汇报总结季度学习情况,掌握的现场及理论知识,可以针对一季度以来所学知识谈自己心得体会,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1500字以上。

入职一年以上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针对生产环节开展技术分析和总结,要有深度,有自己独立见解,行文规范,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2500字以上。

(3)季度成绩

季度成绩是根据本季度三个月的月度考试成绩算术平均所得。各工区要根据培训计划每月月底对大学生进行应知、应会考试,应知、应会成绩各占50%。

(4)加分项目

加分直接计入总分,因此加分要尽量量化、慎重。加分由各工区据实上报,运行部负责审核。

竞赛类。参加竞赛个人项目加分、集体项目加分统一设置加分表,竞赛级别与分值挂钩,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5分;非技术类竞赛加分必须是运行部安排的,个人自行参加的不加分。

非竞赛类。统一设置加分表,视安全环保达标立功等级、改善建议等级、技术论文、管理现代化成果、QC成果等级给予少量加分,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0分。其中技术论文加分遵循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加分原则。

6.一次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考核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水平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深入分析技术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答辩原则上每年一次。

首先,由运行部领导、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评委。其次,确定参加答辩人员名单及顺序。

(1)答辩要求及程序

论文答辩公开举行,并做详细记录。要求不参与答辩的大学生旁听;答辩者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态度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文雅得体。

(2)论文答辩的程序

宣布答辩评委名单;答辩评委组长主持会议,宣布答辩开始;答辩者报告论文主要内容;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提问;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内容及要求

简介自我;答辩人介绍自己的姓名、毕业学校及专业、所在工区、答辩论文题目;简述论文梗概;答辩者就所写论文作简要报告,简述梗概应该使人对自己所写论文有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印象和了解,突出文章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现实意义;答辩自述一般为5―10分钟,答辩者要很好的把握时间,把问题讲述圆满。讲述既不能过于冗长,累赘无绪,也不能过于短促,词不达意。超过规定时间者将适当扣分。

(4)答辩者回答问题

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提问一般限于文章所涉及的范围及相关专业知识,数量为2―5个;答辩者回答问题的时间一般控制在 15分钟左右。

(5)答辩成绩给予

评委针对大学生答辩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炼油运行二部大学生论文答辩记录表》上打分并签名。评分分为四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60分以下)。对论文中有重大原则性错误、有严重的抄袭现象或答辩时概念不清,对主要问题回答不出者,一律评为不及格。

三、“六个一”体系实施效果

1.进一步完善了新入职大学生培养体系

炼油运行二部在以前培训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的“六个一”培训体系,从员工入职的培养网络、计划开始,一直到培训施行、考评、答辩,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闭环培训考核体系,对加快新入职大学生的成长富有实效。

2.成批次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所在单位骨干

炼油运行二部通过“六个一”大学生培养体系的实施,80%以上新入职大学生走向了装置内操以上技术岗位,其中多人走上了工区、运行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另有多人因为专业技术优良,被充实到公司各处室和兄弟单位,其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所在工区、处室的一致认可。

在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中,运行部新入职大学生表现优异,有两人分别获得中石化集团公司催化裂化工种竞赛金奖、银奖,一人获硫磺工种金奖。

在经过富有成效的“六个一”培训体系实施后,新入职大学生较快地成为石化企业的一支技术业务过硬的生力军。

作者简介:

卢彩莲(1968-)女,汉族,学历:本科 学士,职称:经济师。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学校 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笔者选取咸阳职业技术学院8个二级学院开展调查,涵盖护理、药学、数控技术、畜牧兽医、会计、学前教育、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光电子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初等教育、园林技术等31个专业。调查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两个问卷,学生问卷由在校学生填写,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20份,回收率为90%。教师问卷由学工办、就业办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政部教师填写。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回收率96%。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后,输入电脑中,经过工作人员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

(1)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测试学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视程度的评价;以及了解到学校和教师是如何看待职业发展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教师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很重要。还有41%的教师认为:“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学校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困难因素。

(2)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作为职业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85%的人员能够对职业发展教育有科学的认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大部分教师认为,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3)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建议。问卷显示我院教师对开展大学职业发展教育,理解层次不一样。75%的教师建议要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13%的教师建议有必要加强职业发展教育,12%的教师建议可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职业发展教育选修课时。

(二)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条件

(1)职能部门设置。在关于是否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机构的问卷调查中,有8.4% 的工作人员回答“有”。71.6%的工作人员回答“没有”,其它人员没有做选择。据我们调查获悉,大部分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融合办公。常见名称一般是“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科”、“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就业办公室”等。

(2)部门性质和人员配备。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机构都属于教学管理部门,从部门人员配置情况分析看,行政管理干部占75%,教师编制占20%,教学辅助岗位编制占5%。可以看出,职业发展教育被看成管理性、服务型行政工作,科研和科研意识不强。

(三)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主要来源。职业发展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思政部教师、招就处就业科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副院长、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不完善,整体年龄偏低,职称结构没有形成高中低合理梯队。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占77%,40岁以上的人员占到23%。由于师资队伍年轻,职称结构也以初级、中级为主。其中,中级职称人员占29%,初级职称人员占58%,副高以上职称占13%。师资队伍学历方面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2%,本科占60%,专科学历占8%。在对师资队伍人员教科研能力调查时发现,发现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偏低。被调查人员中,参与过校级及以上课题的人员占34%,从未参加过课题的占52%,正在准备申请的占14%。针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公开发表过论文或有著作的人仅仅有17%。其余人员均没有论文公开发表。

(2)培训进修情况。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从事职业发展教育人员技能素质的参考指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相关组织协会,开办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培训颁证。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人员都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但是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占有比例很低,获得全国职业指导资格证书人员仅有5人。获得省级职业指导培训班结业证书有12人。其它人员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平时业务培训知识主要是订杂志、听报告、听讲座获得。被调查教师对学校外派培训计划评价不高。从调查数据看,有8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制定培养专职职业发展教育专职老师的计划及费用预算。76%的老师对学校是否有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师资培养计划,表示不清楚。

三、调查结论

(1)在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上和观念上,咸阳职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但是,职业发展教育长足发展及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式严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以提升大学就业工作质量。

(2)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大多由管理部门人员担任。一些管理人员由于行政事务繁杂,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学习、研究时间精力不够,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专题调研等方面能力不足。

(3)师资队伍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强调: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发展思路。师资队伍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4)职业发展教育教材建设需要加强。近年来,职业发展教育逐渐进入职业院校,国家相关规划教材匮乏,教师授课的教学参考图书也很少。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04-03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也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1]。职业发展需要的概念最早是由Havighurst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由任务需要构成,且任务需要源于生理成长、社会文化的需要、个人自我的期望三个方面[2]。个体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会遭遇到职业规划的各种问题,由于个体的自我认知、个人兴趣、价值观、职业角色、责任等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职业发展需要[3]。了解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及职业发展需要,既有利于个体有效的实施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也有利于组织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

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又称“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正式发文、选拔,到农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或其他“两委”职务的高校毕业生。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国家政权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4]。但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

鉴于以上所述,本研究以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及职业价值观为切入点,试图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更好地实施村官计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提供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主要以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的在职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为100%,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88.9%。样本中女性占52.9%,男性占47.1%;被试年龄主要集中在24~26岁之间;来自农村、乡镇和城市的大学生村官比例大致相同;独生子女占24.2%,非独生子女占75.8%;从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类别上看,各个专业类别都有所包含;从大学生村官任职年限上看,各个年份都有所涉及。

(二 )研究工具

凌文辁等人(1999)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共22题,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85,分半信度为0.83[5]。

郁晓燕编制的《职业发展需量表》共16题,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总体信效度良好,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介于0.75~0.87之间[6]。

(三)数据处理

测量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村官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描述分析

表1 大学生村官职业价值观的描述分析(n=226)

表1 显示,大学生村官在职业选择时,最看重的是薪酬福利等保障性因素;其次是自我发展;最后是声望地位。说明,大学生村官重视经济报酬、职位晋升等“实利”,而对单位知名度、社会地位等“虚名”关注度较低。

表2可知,在目前的职业发展阶段,大学生村官最需要的是外在成就获得;其次是职业探索与规划和施展才能接受挑战;最后是技能提高与学习。说明大学生村官在不断追求经济报酬、职位晋升等外在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职业困惑,他们迫切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道路,并在职业生涯实践中发挥才干、展示自己。

(二)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

1.相关分析

首先检验了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及其四个维度与职业价值观及其三个维度间的相关,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总分与职业价值观总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二者在各个维度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2.回归分析

采用回归分析,考察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的预测作用,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需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

0.471,p

三、讨论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职业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障”因素列为择业的最重要条件。凌文铨等(1999)和邵春之(2011) [7] 分别以大学生和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而冯伯麟的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青年人选择职业最重要的标准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因素。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人们的择业观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改变反映了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人们观念上的变化[5]。由于社会竞争加剧,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等一些列问题迫使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报酬、福利待遇”等保障性因素。大学生村官职业价值观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实利”而轻“虚名”。他们放弃了都市的繁华,以“天之骄子”的身份到农村工作,希望可以在农村开创一番事业,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职业理想。

根据Schein(1978)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24~26岁的大学生村官正处于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阶段[8]。此时的主要任务,一是承担责任,发展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二是根据自身的才干和价值观,以及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新评估初选职业,决定是否留在当前组织中[6]。但此次调查却发现,“外在成就获得”成为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职业发展需要。这一结果似乎与Super(1957)和Schein(1978)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不相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此进行解释。首先,薪资待遇是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和自身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大量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的薪资待遇普遍偏低,很多人对此表达出不满情绪[9~11],所以大学生村官迫切希望增长工资,增加福利。其次,通过组织提拔,实现高校毕业生由“大学生村官”向“公务员”的身份转变,是多数大学生村官追求的职业目标。所以,此时他们渴望获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可。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职业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职业发展需要。一般而言,在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自我发展”的大学生村官,在目前的职业发展阶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对职业进行规划和探索;二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技能;三是需要一个可以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接受挑战的机会;而在选择职业时比较关注“保障”、“声望地位”因素的大学生村官,则更加需要获得一些外在成就,比如职位的晋升、薪酬的增加或同事/领导的认可等。

四、研究启示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建议:第一,健全和完善选聘制度。从大学生村官选聘条件上看,对高校毕业生的年龄、政治面貌、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都做了具体规定,但选聘条件还略显单一,缺少职业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的规定,致使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不好、留不住”。因此,选拔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内在的职业价值,尽量选聘那些看重“自我发展”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第二,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的职业发展需要,建立有的放矢的激励机制。例如,针对大学生村官“外在成就获得”的职业需要,可以适当提高福利待遇,满足其对物质的需求;针对“职业探索与规划”和“技能提高与学习”的职业需要,可以在大学生村官中,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技能学习等培训课程,或实施“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保证每个大学生村官都可以得到一位有经验的村/镇干部面对面的指导;针对“施展才能、接受挑战”的职业需要,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三,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在选择职业时,过于看重薪资福利、工作舒适稳定等“保障”因素;同时在村官工作中,对于职位晋升、领导认可等“外在成就”也过于渴求。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思想和行动都不安于“扎根”农村。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思想教育决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 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书评[J].价值工程,2004,23(12):37-40.

[2] Havighurst,R.J.(1978).Development task and education.New York: Mckey.

[3] Super,D.E.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M].NY: Harper &Row,1957.

[4] 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3):5-15.

[5]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中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7):342-348.

[6] 郁晓燕.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邵春之.知识型员工职业价值观、组织支持感和职业成功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 Schein,E.H.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M].Boston: Addison-Wesley,1978.

[9] 李包庚,黄斌,魏娜.“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7,(9):34-40.

[10] 韩新宝.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北学刊,2009,(5):178-181.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金盛华、李雪(2005)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随机整群抽取212名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探讨了其职业价值观的特点。结果表明:①低年级大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按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成就实现、家庭维护、地位追求、社会促进。②低年级大学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按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发展、规范道德、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③女大学生在福利待遇上的期望非常显著高于男大学生。④文科大学生在规范道德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大学生。⑤大二学生在地位追求、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一、问题提出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1]它与个体的择业行为密切相关。国内很多学者探讨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含义、结构、特点、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等内容。[1-6]这些研究中,鲜有把农业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农业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职业价值观既与其他类型高校大学生有着共同性,又有其独特性。其中,低年级大学生还未面临择业选择,探讨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可以了解在无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标准。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本研究随机整群选取某农业院校大学一年级两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大学二年级两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共8个班级,有效被试212人,男生55人,女生157人;大一97人,大二115人;文科102人,理科110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金盛华、李雪(2005)[1]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共34个项目,包括目的性价值观(16个项目)和手段性价值观(18个项目)两个分量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影响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包括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四个维度;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包括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发展、福利待遇六个维度。量表采用五级评分,1=非常不重要,2=比较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该问卷目的性价值观和手段性价值观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76和0.813。

(三)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同一时间,由一名主试(心理系研究生)施测大一和大二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答完现场收回,答卷时间为10分钟左右。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涉及t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描述分析

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4个维度按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就实现(4.10±0.57)、家庭维护(3.97±0.66)、地位追求(3.63±0.67)、社会促进(3.51±0.71)。低年级大学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6个维度按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发展(4.13±0.55)、规范道德(4.05±0.57)、兴趣性格(3.93±0.58)、福利待遇(3.52±0.67)、轻松稳定(3.15±0.65)、薪酬声望(3.13±0.63)。

(二)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1.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在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发展、福利待遇10个维度上,男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0±0.64、3.63±0.76、4.14±0.59、3.45±0.84、3.02±0.77、3.86±0.61、4.01±0.64、3.10±0.68、4.15±0.49、3.32±0.63;女大学生在上述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9±0.67、3.63±0.63、4.09±0.56、3.54±0.66、3.19±0.60、3.95±0.57、4.06±0.55、3.14±0.62、4.12±0.56、3.60±0.67。经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仅在福利待遇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即女大学生在福利待遇上的期望非常显著高于男大学生(t=2.729,p<0.01),其他9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在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发展、福利待遇10个维度上,文科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8±0.69、3.65±0.68、4.06±0.58、3.47±0.72、3.11±0.69、3.88±0.62、3.96±0.59、3.16±0.63、4.09±0.52、3.56±0.58;理科大学生在上述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5±0.64、3.61±0.66、4.16±0.56、3.56±0.69、3.18±0.61、3.97±0.54、4.12±0.54、3.11±0.64、4.16±0.57、3.49±0.74。经t检验可知,不同专业的低年级大学生仅在规范道德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文科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大学生(t=-2.062,p<0.05),其他9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

在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发展、福利待遇10个维度上,大一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8±0.54、3.53±0.66、4.07±0.51、3.49±0.61、3.10±0.60、3.86±0.59、4.02±0.59、3.06±0.60、4.04±0.50、3.40±0.64;大二学生在上述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6±0.76、3.71±0.66、4.13±0.62、3.53±0.79、3.19±0.68、3.99±0.57、4.07±0.55、3.20±0.66、4.21±0.57、3.62±0.68。经t检验,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中,大二学生在地位追求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t=2.006,p<0.05),在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中,大二学生在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学生(t=2.170,p<0.05;t=2.461,p<0.05),在其他各维度上,大二学生和大一学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总体分析

研究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注重成就实现和家庭维护。相比而言,社会促进重视度最低。这一研究结果与曲媛媛(2009)[6]研究相一致,表明农业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的选择倾向趋同。低年级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外在标准中,最重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规范道德,兴趣性格和福利待遇次之,相比而言,最不关注工作中的轻松稳定和薪酬声望。本研究中,规范道德维度得分高于兴趣性格,而曲媛媛(2009)[6]兴趣性格维度得分高于规范道德,其他排序均与本研究一致。这表明,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更重视工作带来的社会利益,重视社会道德。

(二)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具体特点

本研究发现,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诸多标准中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福利待遇维度上,女生期望值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女大学生在择业中更看中工作带来的相关福利,希望工作带来更多的回报。文科大学生在规范道德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大学生。这是因为,相比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加明显。因此,理科大学生更重视实际工作带来的社会利益,更重视自身的价值实现。由此,理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注重职业选择中的社会利益。大二学生在地位追求、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究其原因,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的个人定位越来越明确,越发看重个人的职业发展。此外,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个人的专业能力逐步提高,自信心随之增强,因此,大二学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关注个人的发展平台和相关待遇问题。

五、结论

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4个维度按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就实现、家庭维护、地位追求、社会促进;手段性职业价值观6个维度按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发展、规范道德、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女大学生在福利待遇上的期望非常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在规范道德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大学生;大二学生在地位追求、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参考文献】

[1]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心理学报,2005,37(5):650-657.

[2]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8-43.

[3]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心理学报,1999,31(3):342-348.

[4]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3-18.

[5]王金梅,李德波.从云南农业大学看当代农业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6):32-34.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专业教育;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从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入手,把职业目标实现措施的落实、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经验的积累作为关键点,把就业观念的转变、求职择业技能的掌握作为关节点,在职业目标实现的导向下,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长效的动力机制,成为高校应用型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也是衡量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通过对河南十余所高校学生的职业目标和专业情况的统计、整理和问题分析,提出了专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密切结合的措施。

一、专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适配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使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对专业的了解甚少,因此在报考大学所选专业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根据网络调查,大学生所选专业情况如下:(1)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的42%;(2)听从父母的决定26%;(3)服从调剂分配24%;(4)根据学校老师的意见8%。

目前从事的职业和所学的专业对口情况:(1)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的工作43%;(2)专业对口吻合的26%;(3)没关系,但是我的爱好和特长9%;(4)根本没有关系22%。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专业选报还是就业方向,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之间的相关度都比较低。[1]职业发展方向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的高低,反映出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对本专业的依赖程度,有些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对职业方向选择起主要作用,成为他们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着力点;有的学科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相对较低,提升专业教育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任务较为迫切。如何使专业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相适配,避免专业教育资源可能会产生的效率低下或资源浪费的现象,就成为目前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教育与职业指导合作需要加强

根据对河南本地十余所地方大学2009年、2010年大学生毕业生的去向问卷调查:愿意就业的为86.49%、87.1%;有升学意愿的为8.26%、7.9%;想自己创业的为5.25%、6.12%。学生职业发展选择方向的趋向多样化,怎样使学生能够依托自己所学专业去就业、创业?这就要求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给予合适的指导:

1.指导学生职业选择回归理性和科学性的任务重大。虽然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指导下,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职业意识不强,职业规划能力较低,其职业选择必然产生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指导。不同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不同,职业技能要求也有差别,这就要求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要对不同专业教育实行分类制定指导计划,尽量使学生的专业与职业相适配。

3.学生职业发展顺利与否,关键是职业素质提高和职业经验积累的状况。这既要求各高校除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外,学校还要重视建立校内外各种职业(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要求组建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提高指导水平;也要求全程化的营造职业教育氛围,举办各种职业实践活动;更要求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形式的职业体验、岗位见习机会;

4.对学校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各高校一方面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重视跑学生就业市场,而忽略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职业发展的辅导教育。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什么职业没有清晰的目标。因此,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现实看,高校的职业指导资源分散,没有统一有效地管理机制。目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资源基本是这样的模式:课程教学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担任;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处组织;各种竞赛活动由团委学生处开展;个性化咨询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实施;毕业生实习由教务处(有的学校是学生处)管理;职业实践活动由各系院指导。面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形成统一的管理主体,进行统筹规划、部署安排、整合资源和实施落实。

(三)创新创业教育极需加强

目前大学生中有创业兴趣、拥有创业潜质、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人数,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可观的大学生创业的群体。全国高校中除少数高校(如中南大学、湖北理工大学等)外,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对于创业教育的关节点,如创业普识教育(系列讲座)、强化教育(选修课)、实践平台(实训基地)、创业体验(顶岗实习)和咨询指导等,与学生的创业要求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专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工作结合的建议

(一)观念创新,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提高对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

1.树立以学生为本观念

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工作是保障大学生利益的根本所在,学生上大学的直接目的是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职业获取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乃至生命质量。因此,高校职业指导教师一定要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指导帮助,使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尽量和所学专业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利用大学专业教育资源。

2.建立全局观念

职业发展指导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就业率,既关系到各高校专业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在实施“一把手工程”的前提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开展工作,要求系院每个教职员工既要心系学生,各司其职,又要相互补台,通力合作,保障系统的顺利运转;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扎实的专业知识。

3.增强综合观念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与系院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教学等产生着密切关系,是专业教育联系社会市场需求的桥梁和纽带,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改革起着导向作用。高校在注视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使职业指导和专业学习充分结合,为大学生走向专业工作岗位发挥最大的力量。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对学生选择的目标职业和职业目标与专业之间进行个性化梳理,分析学生职业选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规划澄清。主要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现自己优势和特长

指导学生通过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两个环节,对个人的性格、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进行认知和360度评估,结合所学专业选择出3—4个适配的职业发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找出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切合点,从而提高职业发展的自信心。

2.指导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进行目标职业决策

指导学生对自己所选的3—4个职业方向进行具体分析,通过认识各个职业的生存环境、发展趋势、从业要求及工作岗位特点,在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的基础上,进行目标职业决策,即进行职业类别、工作岗位和从业地点三个内容的选择。

3.指导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通过swot分析,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总目标分解,确定人生阶段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撰写出职业生涯规划书。指导教师对学生职业目标确定的可行性、实施措施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大学阶段职业规划安排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指导。由学生再修改、制定出更适合自己、更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三)搭建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训练平台

1.专业教育平台

(1)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网络及学生班会等形式,以本专业毕业校友职业成功的案例为宣传主题,营造专业教育氛围,增强学生选择本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提升专业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匹配;(2)加强专业课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的结合度。各教学单位应要求专业课教师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职业选择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的与之相结合;(3)各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教学安排,要考虑到学生职业选择的情况,把实践环节教学与学生职业目标实现充分连接起来。

2.职业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在不同时间阶段划分不同的训练主题,结合专业知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活动。

3.毕业实习平台

长期以来,毕业实习较少考虑学生的职业选择情况,这是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实习效率低下或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第一,转变观念,把毕业实习和学生所学专业、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应充分考虑职业选择因素,应建立二者兼顾的实习基地。第二,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重视实习措施的落实和对实习过程的督导。在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了解工作岗位要求,掌握岗位工作技能,联系就业单位,通过不断地实践过程,具备上岗条件。

4.咨询服务平台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网络畅通,就业信息传达及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给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资源信息册(2013年邮寄了600份、2014年邮寄了700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联络校友、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国移动信息MAS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招聘信息,另外,通过公共微信平台、QQ群、飞信群、网站、电话通知、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处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来,学校共岗位需求信息近4万个,每年提供工作岗位逾万个,均是当年毕业生总数和相应专业毕业生数的3~4倍,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达到1500多家。学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独立服务器,确保网络畅通,网址为http:///,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链接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日均校内外信息20条左右,学校就业网及时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的网上供需见面会,认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网上双选周活动”。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四、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开拓了就业市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做实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制订年度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广州、深圳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加深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就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设立了就业市场开拓专项经费,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毕业生信息手册,7月份即寄发给用人单位,每年寄发的毕业生信息手册在600份以上,8、9月份,还登门拜访用人单位,热忱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2013年暑假,招生就业处组织赴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分别走访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五局等18家用人单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2013年学校共有就业基地129个,较2012年新增17个。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拜访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北京紫荆新锐科技有限公司、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其中新开辟了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重庆分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业基地。

五、全员参与、贴心服务,甘当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志愿者

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动力。学校特别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联系社会紧密的优势,推荐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就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校友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就业信息员,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2012届毕业生3807人,接待用人单位171家,举行招聘会182场次;2013届毕业生3874人,接待用人单位192家,举行招聘会198场次。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富有责任心,接待用人单位不怕累,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学生不怕累,做到细致周到。学校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条件,减少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烦,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组织专场招聘会,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时间,用人单位周末有时间来招聘,就业工作人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安排专人接待,提前将招聘室卫生打扫好,多媒体调试好,条幅贴好,宣传海报发放好。用人单位的应聘学生比较多,面试持续到晚上,就业工作人员就服务到晚上,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就业市场活动,如省教育厅、住建厅、益阳市劳动人事局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外出参加招聘提供便利。近两年,先后组织了九台大巴车,接送300多名毕业生赴长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场参加建筑行业的大型招聘会。

六、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水平

关注大学生就业工作发展趋势,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就业工作的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湖南城市学院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在忙完繁琐的日常工作之后,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最新的就业工作理论和政策,积极承担各级研究课题,认真撰写就业研究论文,通过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带动就业指导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工作。2014年,申报并成功立项了2项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5项校级就业创业工作研究方面的教改课题,1项校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课题,1项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发表就业指导和就业工作相关论文多篇,2013至2014年度,学校专门组织了1次校内的就业创业研究论文征集评比活动,共收到论文34篇,并从中选出9篇论文报省里参加2013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论文征集评比活动,有6篇论文获奖,同时,编写印刷了第一期湖南城市学院就业创业研究论文集,进一步营造了学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研究的氛围。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成为地方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所担负的社会使命。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湖南城市学院紧紧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机遇,突出城市主题,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日益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现场招聘,学校连续9年年度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不断走向社会的城院学子为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成熟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2013年是高校扩招的第14个年头,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从212万剧增到699万。然而,身处“最难毕业季”的2013年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2012年同期12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以下三种:一是社会因素,二是家庭因素,三是大学生个体因素[1]。而职业成熟度作为大学生个体因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子,能够有效的预测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情况。

一、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理论研究基础

职业成熟度一词是Super于1955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的程度[2]。这个概念主要反映的是职业静态性和分类性。1957年Super将职业成熟度划分为六项目标领域,包括职业选择的方向、有关志向职业的情报与计划、职业志向的一贯性、个人特性的明朗化、职业上的独立性、职业选择的明智性与妥当性,这六项目标领域之下又细分为多个指标[3]。

Super的学生Criets在1978年提出青少年职业成熟度模型,Criets认为该模型主要体现为职业发展水平,包括职业选择的内容和职业选择的过程[4]。

Westbrook(1973)则认为职业成熟度的核心是认知能力,职业认知能力包括对工作领域的认识、工作筛选的能力、对工作条件的认识、对工作的教育时间需要的认识、对工作所需的心理特性要求的认识、对工作职责的认识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用来衡量学生知道和使用职业信息的程度[5]。

朱云立(2003)翻译并修订了Crites的CMI(1978)问卷,包括态度和能力两个分量表。国内学者所编制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由于样本容量、代表性等因素而导致问卷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现状

刘利敏、郑海燕、刘扬洋、陈怡兆、孟令珍、钱丽等都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水平不高,处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对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水平调查结果较一致。

(二)人口学变量上的研究现状

1.性别

熊红星、陈玉焕、吴敏志、郑海燕、张聚华、钱丽、陈怡兆、黄芬等人均认为职业成熟度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刘利敏、孟令珍等认为职业成熟度在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且,男生职业成熟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是否是独生子女

熊红星、陈玉焕、刘利敏、孟令珍、刘扬洋等均认为职业成熟度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郑海燕则认为存在显著差异(F=7.103,p

3.年级

吴敏志、郑海燕、刘扬洋、钱丽等人均认为职业成熟度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熊红星、罗锡莉、陈玉焕、刘利敏、孟令珍、陈怡兆则认为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对各个年级得分变化情况不一致。如熊红星认为存在年级差异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罗锡莉等人却认为,大四学生职业成熟度最高,整个发展趋势呈“V”型;刘利敏认为一年级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到了二年级骤然下降,三年级有所缓慢回升,四年级又骤然上升,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达到整个大学生阶段的高峰,整个发展趋势呈“U”型。

4.城乡

熊红星、吴敏志、刘利敏、郑海燕、孟令珍、刘扬洋、张聚华、陈怡兆等人认为职业成熟度在来自城乡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陈玉焕则认为存在差异(t=5.781,p

5.专业

刘扬洋、张聚华、陈怡兆等人认为职业成熟度在不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刘利敏、郑海燕、孟令珍等认为存在显著差异。且刘利敏认为不同专业学生的总体职业成熟度水平由低到高排序为:艺体类

6.父母受教育程度

郑海燕、陈怡兆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无显著影响。刘利敏认为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总体发展水平上呈现显著性差异(F=3.381,p

7.兼职经验

刘利敏、陈怡兆等认为有无兼职经验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无显著差异。而郑海燕认为差异显著(F=21.449,p

8.学生干部

陈怡兆认为担任学生干部与否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刘利敏认为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极其显著(F=28.755,p

9.参与社团

陈怡兆认为对于学校社团的参与状况,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无显著差异(p>0.05)。郑海燕认为是否参与社团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差异显著,(F=17.272,p

由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知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各成一派,这也充分说明深入研究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必要性。不过,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处于一般水平是研究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成为当务之急。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途径

(一)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职业辅导课程、就业辅导中心的作用,开发更细致的职业指导课程,让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与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及早确定职业目标,提高职业成熟度。此外,学校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经验,多多举办职场类讲座,吸引企业到学校做巡回演讲,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职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

(二)个人方面

大学生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了解自我的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与此同时,学好专业知识,寻找机会多参加实习、兼职、社团或担任学生干部,主动地与师生交流,提高自身职业成熟度。

参考文献

[1] 张玉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述评[J].管理工程师,2011(1):15-17.

[2] 转引自Hrdin,E.E,Leong,F.T.L.and Osipow,S.H.(2001).Culture relativity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areer maturity.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58.36-52.

[3] 转引自朱云立(2003).职业成熟度理论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

[4] 转引自熊红星(2006).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编制和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职业成熟度 大学生 发展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大学生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全国各高校不断扩招,使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多。面对就业形式转变带来的冲击,各高校及其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Super在1955年提出了职业成熟度的概念[1],后经过Crites等人的研究,职业成熟度理论开始完全建立起来。而我们正需要以这样的理论了解和科学指导大学生,促进其职业成熟度的提升,从而避免职业决策困难,提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帮助其顺利毕业[2]。

1.研究意义

一方面,职业成熟度是个人心理上的一种成熟,它同其他心理概念一样,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职业成熟度概念在被引入国内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当前毕业生对于职业可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因此,科学且提前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咨询,促进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减缓就业压力是当务之急。而且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进行研究不仅能加深对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还能为毕业生职业辅导效果的评估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2.职业成熟度的概念

本文采用西南大学郑海燕的职业成熟度定义[3]: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人掌握的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对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主要包括知识和态度两个成分。问卷则采用《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共41个项目,9个因子,信效度指标良好。

3.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特点

从安徽农业大学抽取4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文理科比例1:3,大一至大四分别为100份,回收398份,有效问卷377份,占总问卷数的94.25%,其中男生205名,女生172名;文科88份,理科289份;大一99份,大二95份,大三94份,大四89份。

3.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各个因子水平的比较

除功利性和灵活性因子外,绝大多数因子平均值位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来说,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得分不高,各因子之间差异较大。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大多数因子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职业决策态度中,功利性和灵活性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因子的得分,这表明本校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缺乏对环境的随机应变能力,更在意社会地位高低和职业薪资待遇;在职业决策知识中,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的策略性知识显著低于其他因子的得分,这表明本校大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方面存在欠缺。

3.2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之于年级间的差异

从表面看,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年级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在职业决策知识分问卷上,年级差异显著。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1)本校大学生成熟度的发展大致呈现出U型的发展趋势。通过比较发现,大多数因子之间都存在差异,但主要体现在四年级与其他年级之间,由此可以判断三年级是我校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2)在分问卷上,大学生职业决策态度得分最低的是二年级,到四年级的时候骤升,达到最高点。独立性因子、灵活性因子、功利性因子的得分都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在四年级时降到最低点,由此可见,越是临近毕业,需要选择职业时,学生对于他人的依赖性越强,随机应变能力越低,越功利化。(3)我校大学生掌握的职业决策知识随年级的增加而曲折地增多,尤以人际交往策略知识增长最快。

3.3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之于性别间的差异

从整体上看,本校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性别之间差异比较明显的,主要体现在职业决策知识分问卷。从检验结果看,专业知识、人际交往策略性知识、灵活性、独立性、功利性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在职业决策态度上,虽然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功利因素,独立做出职业选择的能力较强,但缺乏灵活性。

3.4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之于专业间的差异

从整体看,我校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之于专业间的差异不显著,从分问卷、各个因子上看差异不显著。

4.讨论

4.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各个因子水平的差异

从整体水平看,本校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得分不高,灵活性和功利性因子的得分与其他因子得分明显偏低。总的来说,当前本校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具体职业的认识缺乏了解。

刘慧在对中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职业心理中突出的问题是择业的主动性不高和对职业世界知识缺乏了解[4]。通过本研究可以确定,大学生对于某一职业领域知识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而导致该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学校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的欠缺。虽然本校针对各个年级每年都会开就业必修课程,但效果不佳。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当前就业形势、本专业市场需求等信息的教学不足,导致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缺少科学的指导,有关工作基本上是由学生工作人员兼任。

在职业决策态度方面,个体积极探索职业世界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在逐步提高。有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竞争意识增强,51%的大学生愿意对职业培训进行投资,希望通过深造提高自己的竞争力。50%的大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年到五年的发展计划,这也说明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主动性正逐渐提高[5]。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储备量的增加,职业决策知识的提升,社会经验的增加都会使能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的自信心提高。

4.2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年级差异

Super和Crites都认为职业成熟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6]。朱云力和马远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6]。而本研究中,本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趋势呈U型,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2.1大学教育中对于职业规划部分知识的缺乏。现有的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研究明显不足,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数是理论研究,对于如何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

4.2.2大学低年级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思考基本上处于“想象”阶段,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兼职经验和接触社会机会的逐渐增多,思想会逐渐成熟,这解释了本研究结果中大一学生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大二学生得分的原因。而大学生真正接触职业世界大部分是在大四阶段,毕业面临就业,必须真实地与市场接触,收集招聘信息。

4.3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

在本次本研究中,男生职业成熟度高于女生,这与张进浦,刘利敏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8]。国外的研究则认为女性职业成熟度高于男性,这可能与研究的被试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理想角色是“贤妻良母”,主要以家庭为主[9]。虽然如今讲究男女平等,但是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心理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大学生为追求事业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范围的行为。而男性则主要以事业为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传统观念也使男性比女性更注重职业问题,对职业信息格外敏感,对外部世界的活动更关注。

灵活性因子得分的性别差异目前还没有能够验证的依据。

4.4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专业差异

本校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专业差异上各个因子及分问卷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这与现有研究结果不符,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本研究采集的样本在专业分类上不具有代表性,分组过于笼统,而没有将农学专业、艺术类考虑到。文理科取样比例按照1:3进行选取还需要重新考虑。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传统、教育理念的差异,本校对文理科的师资投入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产生影响。

5.结语

5.1本校大学生在职业心理发展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1)对职业规划迷茫;(2)对人际交往知识策略匮乏;(3)对希望从事职业相关的知识掌握有限。

5.2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随年级的升高大致呈现U型的发展趋势,大三则是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关键转折点。

5.3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有优势,掌握的技巧和策略较女生更多。

参考文献:

[1]Super,D.E.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3,8:185-191.

[2]李晨. 职业成熟度结构与测量模型的效度概化及问卷编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刘慧.中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特点[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2003.

[5]刘夏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J].成才与就业,2005.

[6]朱云立.职业成熟度理论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2003.

[7]刘利敏.大学职业成熟度问卷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2009.

[8]Dybwad,T.E.The structur al validity of Daidalos:A measure of career maturit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8,52 :135-152.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生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依据理想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而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是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中根据其专业发展和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定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护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护理学生求职就业带来很大的竞争性、挑战性,因此如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是摆在卫生类高职院校面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为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护生进行个体的自我定位,确立生涯目标、设计合理的成才之路;选择有意义的个人价值观;帮助护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正确处理当前学习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

一、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曾经有人对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的毕业生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毕业后做什么,计划取得什么样的业绩,达到什么样的层次等等,并且予以书面化。12年后。针对这群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当初那3%有目标设定的人.收入状况明显好于其他人,并且对生活的满足程度也高出很多。可见,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对成功者是多么重要。

我校自建校以来每年都举行毕业生招聘会。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许多学生尤其是护理系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拿着求职材料不知往哪家单位投是好.参加就业招聘会好像是在“赶集”。多数护生没有“生涯”概念。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也不甚了解。由此可见.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护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二、辅导高职护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

要解决高职院校护理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心和帮助的援手;而作为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思路。

(一)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穿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

(二)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

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尽快让所有学生接受职业测评服务。

(三)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而且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

三、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尽早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

一个人职业兴趣、职业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前,没有实际接受过护理职业教育,对护理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还没有真正形成护理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因此.护生的护理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要从一进入高职院校就开始培养,以适应护理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依据所学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用人单位招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专业。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是护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依据。如果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离开了护理专业.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参加工作后必然就要“补课”,这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许多负担,也不利于个人发展,难以实现个人价值。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曾对700名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很重要;对学校或者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服务。只有两成学生非常满意,而近一半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不满意。

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不只是职业知识的介绍不能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提高辅导效果。如采用专题讲座、现身说法、社区实践、外出参观、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辅导的内容形象、深动、具体。要用启发、讨论、辩论、测试等学生参与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路,分享经验和感受。

高职院校适时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提高护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教学手段。科学、合理与适时的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帮助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自我的定位、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专门性课程和活动,也是学校职业生涯辅导中最有效的辅导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吴风清;危情护理[期刊论文]-中国医院院长 2008(05)

[2]刘东玲;蔺敏;陈辉护生专业生涯规划[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07(05)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 职业发展

一、辅导员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2005年,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政策缘起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性,从队伍组成看,专职辅导员较少,人员流动性很大;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上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且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开放的大学生思想发展现状,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就专业概念而言,它包括:(1)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2)专门的学问。(3)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4)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5)是指对一种物质了解的非常透彻的程度。①社会学家布朗德士认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是以智能为特质,卷入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②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辅导员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且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这对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一旦缺乏专业性,他将对每一模块的工作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辅导员职业的岗前还是岗中,都要进行适当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其专业素质,稳定高素质辅导员人才,给予相应的发展空间,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和本质要求。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③那么,辅导员职业发展则是高校对辅导员进行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在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的知识、能力、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

从知识结构看,由于辅导员承担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建发展、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指导、资助管理等各方面的事务,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法律法规等多层面的综合知识结构与全方位的交叉知识积累。④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一般认为,专业化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体系至少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⑤本体学科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学科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应用学科知识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常用的操作性学科知识,主要包括:演讲、写作、社会调查等相关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⑥这些在日常的学生工作当中都不可或缺,且这些知识在辅导员工作中越来越交叉渗透在一起,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从能力结构看,针对辅导员工作的不同事务性模块,需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时势发展的洞察能力、人生发展的导引能力、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育人工作的应变能力、学生骨干的培养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危机发生的处置能力、对教育对象的评价能力、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⑦。概括起来,主要是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⑧可见,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要求多元化,在具体的辅导员工作中,多元智能是辅导员应有的素质要求。

从技术方面看,它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知识与能力的表现,是辅导员在不同专业方向上通过学习或实践所习得的能够完成专门工作任务的方法论系统,包括了在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学习指导、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工作中的素质积累。⑨尤其是在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辅导员需具备科学的心理学技术,从而适当有效地引导学生,否则适得其反。而在就业方面,辅导员需具备就业指导技术,分析学生能力倾向,指导学生正确择业。

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以辅导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在内涵发展,即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巨细庞杂,大多数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就很难维持激情,也难以具备良好的执行力。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界定性指标。⑩这反映到辅导员个体上表现为坚定的职业信仰、饱满的职业热情、艺术的语言、真诚的爱心、执著的追求等。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内容、人文素养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应有内容,在辅导员岗前和岗中都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进行指导,提供合理的发展阶梯,激励辅导员职业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

按照系统论观点,职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固然重要,但外部环境、媒介的作用仍然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职业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和应有内容,这种职业发展需要外部有效的支持才能持续。首先是主管部门的工作理念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其次是常态的政策支持,强化管理设计,拓宽发展路径。针对辅导员的职业困惑,高校可以在管理设计上进行适当的倾斜。在职称评定方面,考虑到辅导员要做大量事务性工作,科研精力有限,应在论文和课时量等硬件上适当降低标准。同时针对很多辅导员不是科班出身,鼓励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深造,还可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或职业规划师等。{11}

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在学校内部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来自学校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均能增加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12}由此,学工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辅导员支持系统,服务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减少部门间不必要的手续,在辅导员职业发展投入、职称评定、各种奖励、进修提高的机会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从媒介的角度看,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例如网络平台,建立自主学习型虚拟社区,实现合作式学习,设立“理论探索”主题网站,让辅导员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论分析解除困惑,邀请他人共同讨论,{13}通过网络媒体沟通迅速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辅导员职业发展是一个体系,辅导员职业素质要求是“本体”,而外部环境和媒介是“两翼”,两翼为本体服务,本体是两翼的目标,只有在一体两翼的系统结构下,才能夯实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注释:

①百度百科对专业的描述.

②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③百度百科对职业发展的描述.

④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⑤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⑥吴广宇,范天森.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⑦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⑧赵利.略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结构[J].科教导刊,2011,(10).

⑨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⑩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11}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12}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13}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参考文献:

[1]王德华.基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结构的分层目标设计[J].高教论坛,2011,(7).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3]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

[4]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5]鹿现国,商志民.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探析[J].商情,2011,(44).

[6]毕晔.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22-24.

[7]黄华.Blog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搭建平台[J].天中学刊,2007,22,(2).

[8]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51.

[9]吴广宇,范天森.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上一篇: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