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20:34:52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91

项目来源:“十一五”国家教育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点子项目“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FIB070335-A10-01);武汉工程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X2012018)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巨大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生物热”的兴起以及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随着招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2010年,全国省内地方院校,生物毕业生就业率为87.8%,其中,在非生物类领域就业率高达29.5%,而在生物类领域就业率仅为58.3%[1]。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强化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研究探讨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对于丰富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劳动与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的内涵与主要构成要素的思考

劳动能力,是指人类进行劳动工作的能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就业能力定义,因研究视角不同而各有不同,还没有统一定义[2]。我国较早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3]。关于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以及构成要素,根据研究者研究视角不同,没有统一定论[4]。

二、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创新思路

1. 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现状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劳动与就业能力,我国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最早提出“提高就业能力对策”的是1999年东北财经大学的韩淑丽。而之前主要是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社会就业率(陈玉民,1997;李桂圣,1998)等方面的报道。随着高校扩招,2000年以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能力培养的呼声逐渐增强。2000年,药朝诚在《山西发展导报》上提出:“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与研究(张晓洪,2001;苗天慧,2003;赵颂平,2004)。2005年以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发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等研究(阎大伟,2007;郭志文,2007;张新娅,201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问题、对策研究(张进,2007;孙长缨,2007;朱新秤,2009;周静,2010;沈金峰,2011);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调研报告与具体做法(李颖,2005;肖云,2007李连营,2008;杨芝等,2010;易佩荣,2011)等等。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涉及大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立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欧盟将终生学习策略纳入劳动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美国高校将校企合作、生活技能培养、设立就业指导中心等纳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等等。

上述研究都是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措施与对策探讨。关于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具有广泛价值的高校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与模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2. 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创新思路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着力解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以及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等劳动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劳动就业竞争力与就业率。

(1)要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的创新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率。根据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实际情况,探讨高校对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拟定解决对策和措施。根据大学学科专业特点,探讨将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途径,以及大幅度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技术措施,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的创新模式,解决高校对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以及学生就业率低下的问题。

(2)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改革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解决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差,操作动手能力弱、知识开发应用能力优势不突出的问题。

(3)要加强实习教学改革,切实转变学生劳动就业观念。要形成学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的实习新机制,让学生在实习中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陶冶情操、了解国情、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大幅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思想道德观念,解决大学生劳动观念不强,怕苦怕累,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

(4)要建设高校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劳动就业工作联动新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素质。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劳动与就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新体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的方法与机制,提高大学生劳动与就业素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劳动与就业工作脱节的问题。

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与实践

劳动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有三点,一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与专业技术能力,二是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较好的劳动就业观念与思想道德素质。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以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习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就业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环境适应能力;以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改革,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品质。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构建与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核心,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基于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创新模式,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生物技术专业与生物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生物技术产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诸多产业,如:农业、能源、环保、化工、医药、卫生、矿产、材料、食品等等。研究构建“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对生物人才“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需求。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探索大幅度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技术措施和将劳动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途径与方法,优化构建与劳动就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强化人才研究开发应用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

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在学校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等优势学科基础上设立的。通过10多年的建设,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生物+化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5],培养具有“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鲜明特色的本科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2.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创新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改革体系,大幅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产学研合作,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着力提高生物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技术措施,营造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人才劳动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实习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就业观念。

以劳动素质、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培养为导向,加强实习教学改革,改革实习教学模式,创新实习教学方法,改革参观式、袖手旁观式实习教学模式,构建能够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念形成和转变的实习教学模式。为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近5年来,进行了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施“顶岗实习”教学模式[6],让学生在实习中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陶冶情操,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务实工作作风和热爱劳动的思想道德观念。

4.重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

以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培养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育人和大学育人的双重功效,以就业素质培养为主导,以就业观念改变为核心,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将思政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强烈的事业心的方法与机制,改变学生眼高手低、就业观念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率。

四、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效果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有力的提升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2007年以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黄亮平、魏桂英、李金林、革伟同学分别荣获武汉工程大学“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季李影、徐雪娇、革伟等同学分别荣获“国家奖学金”;赵鸿雁、易沭远同学分别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张红同学荣获“第十三届奥林匹克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龚雯同学荣获“湖北省第一届大学生生物实验竞赛(综合赛)三等奖”; 10多名同学荣获“国家专利”;19人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其获奖比率是学校平均获奖比率的近3倍;60多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暨南大学、江南大学、海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

以我校近两年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情况,说明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我校生物技术专业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就业率高,多项指标,在我校理科专业中,均位居前列。例如:2012届毕业生革伟同学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标兵”; 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入党人数多,入党比例高,入党比率分别为50%、40%;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38.1%、22.22%;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90.91%、93.33%;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的比例分别为13.64%、7.41%;一次就业率均为100%;高质量和高端就业率分别为9.52%、55.56%。

参考文献

[1] 乔守怡.生物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

[2] 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7

[3]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ctually is the very serious and important issue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ke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lies in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mployment.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can no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and can not adapt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then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大学生;大众教育;就业观念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ublic education;concept of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70-02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点过去的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是建国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来自用人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约15%。这一增一减,使得2013年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而就在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的同时,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将再增28万,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的扩招等一系列政策变化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这样的就业形势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尽快调整就业观和择业观。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21世纪上半叶我国开始了高校学生扩招的工作,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可是在十几年后的现在,大批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造成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而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更是突破了700万,达到727万,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云南省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5.5万人,比去年增加约1.7万人。

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毕业人数呈跳跃性增长,人数的增加导致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的就业已经不再是上世纪精英教育的包分配制度,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适龄人群有机会到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深造,为国家储备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诸多困扰和问题,其中以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就业观的滞后影响其就业尤为突出。

2.1 对大众化教育现状认识不到位 在对云南财经大学各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从对问题“大学生择业时的标准”的回答可以看出,有49%的大学生选择“工资、福利好”,有23%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说明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就业观的认可。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认识不到位,大众化教育就业观还处于比较淡薄的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摘下头上的“精英”高帽,真正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主动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参加就业。如图1所示。

2.2 缺乏对基层服务的奉献精神 近年来,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先后推出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基层的政策,但却收效胜微,部分大学生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因为无路可走。通过问卷调查,云南财经大学有43%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2.3 大学生存在对就业竞争的恐惧 如今,各大高校都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考研热潮,然而,这些考研的大学生并不是为了投身教育科研而考研,而是因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无奈的选择了加入考研的队伍,以逃避就业压力,把考研当成了“避风港”。

在调查问卷中,对 “在当前就业难的环境下,你会做何种就业选择?”的调查统计分析显示,云南财经大学有 29%的学生选择“先考研延缓就业”,这些人中当然也有不是为了做学问而考研的。而有34%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择了考公务员,但是真正考上的却微乎其微。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一些大学生选择了逃避工作,说明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不敢面对现实带来的压力。

3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然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

之一。

3.1 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就业意识模糊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明白自己所学与将来职业发展存在怎样的联系,不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个人的能力和性格,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而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定位,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更没有对自身做过全面的分析与

评价。

3.2 无法摆脱精英意识,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等教育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摆脱精英意识,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大众化的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上去工作,不仅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不过来,连学校家长社会舆论环境都不能一时转变过来;而且由于高等教育的投资较大,大学毕业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趋向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城市工作,不愿去小单位小城市工作。

3.3 职业标准“货币化”“稳定化” 金钱至上观念的升温使大学生在择业时,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简单的将工作的选择“货币化”。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是希望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单纯的将职业物化为一定收入,必然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一种唯利是图的印象。而以经济收入和待遇作为择业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会导致毕业生在择业时摇摆不定,最后只会到处碰壁。

3.4 缺乏开拓精神,创业意识不强 如今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已经成为开辟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在我国的各项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愿望,但在实际参与创业活动中,真正做到自主创业的却很少。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选择的就是就业,其次是考研和出国,选择独立创业的人寥寥无几。

这说明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于创业却保持着一种观望态度,缺乏创业的勇气和信心,更不愿意承受创业的艰辛和风险,缺乏开拓精神。

4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在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状况,社会的就业形势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职业发展前景和需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中选择最适合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职业和职位。

4.1 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的 大学生要制定好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使职业目标更加明确具体。目标规划者可以通过认真分析自己,针对个人职业规划来逐一寻找与自身发展相吻合的职业,这样有了明确的方向,人生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所以,只有制定合理的职业配置和规划选择,才能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4.2 树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理念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生存和发展机会,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大学生进行择业时,要学会灵活就业,淡化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端“铁饭碗”吃“皇粮”的观念,不断拓宽就业视野和就业渠道,到中西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去,以实现多种就业渠道,使大学生做到充分的多层次

就业。

4.3 强化自主创业观念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有想法的大学生会选择创业。成功的创业活动,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吸收更多的人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通过各种渠道树立新的创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打消他们的创业恐惧,为他们的创业提供高质和高效的帮助,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

4.4 调整职业预期,改变就业心态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要面对现实,充满信心,要调整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预期值,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根据客观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经得起磨炼,冷静的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摆正求职心态,只有这样,大学生在就业时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航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5 总结

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全面掌握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形势的分析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现实,自己满意的个人择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适时调整自己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的能力,拓宽就业视野,以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就业选择。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要想走出就业的困境,改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摒弃传统就业的思维定势,纠正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开辟崭新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彭国柱.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0.

[2]占永琼.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务[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7:300.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新华社,2010,7,29.

[4]廖海华,邹燕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衡阳师范学院,2012,4.

[5]张润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11.

[6]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问题 对策

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多数毕业生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竞争压力大的现实,增强自身的风险竞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认识国家分配模式的取消和人事制度这一现状,增强自身的职业流动意识。积极的一面应得以提倡,而消极的一面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趋向于务实化和理性化,但是由于处在就业观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合理的就业观依然存在,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观世俗化,择业目标短期性

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众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世俗化特征,选择职位时趋向于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于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大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等,不顾自身发展的职业前景,就业观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2.择业心理上矛盾,服务社会意识差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以至于会脱离于现实。将不利因素考虑过高以至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甘平庸;想要自主创业却又因对市场估计不清而半途放弃;想要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愿吃苦。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将职业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真正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太少。大学毕业生们挤在发达城市里,苦不堪言地找工作,而基层和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却乏人问津。

3.择业认识片面,缺乏诚信意识

社会体制改革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上形成的“想机关、重国营、轻集体、鄙个体”的职业观念有了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用新的视角来认识就业问题。在职业选择方面,自谋职业也算就业的观点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但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应存在着片面性,将职业单纯分为“热”“冷”两项,对于“热”的就拼命地想要挤进去,而对于“冷”的则是远远地避开;还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不信任。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各界人士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显得复杂而多变。因而对于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不仅要社会、家庭、政府等创造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结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采用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来达到切实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社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作。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感染性。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管理的单一管理角色意识,将就业管理发展为集管理、教育、服务与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性的体系;其次,要逐步扩大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努力将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

学校教育方面,一方面,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举办各类活动渗透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澄清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观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诚信的择业主体是不具备任何可竞争力的。因此,学校教育中应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理念,教导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经得起市场考验。

家庭方面,一方面,要深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和高校是毕业生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家庭教育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家庭应给予大学生就业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对他们应对就业挫折和压力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与大学生多进行情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真实诚恳地传达他们的期望。其次,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二)调整大学生就业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就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从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内因作用发挥越充分、主观努力越积极,则取得的教育效果越佳。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

1.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讲信用的市场,缺乏信用的大学生在市场中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因此,大学生要从主观上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在实践中经得住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自我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立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2.转变大学生择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极大。“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就成为当今教育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到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在就业时既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奋斗进取,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是指一个人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帮助规划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进行行动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几个步骤。

4.提倡主体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体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本位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多本位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大学生积累理性认识与知识,同时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完善与发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却也是最彻底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地带来学生行动、实践的转变,“思想统治行动”。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永军,吕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2]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

[3]庞蕾蕾.大学生就业观问题探讨[J].文教资料, 2008,(17).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4篇

>> 中国非法移民多干低层次工作 价格战是低层次的吗? 谈谈针对低层次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在中低层次的学生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初中科学课堂中低层次学生形成及对策研究 试论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及其疏导 低层次英语学习者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社会工作理论视域下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措施探索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探析 就业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任”的流失及重构 和谐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索与构建 多元文化视域下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审视 巧实力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研究 试论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基于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专业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调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硕博士应聘城管引关注,被指挤压本科生就业岗位[EB/OL]..

[3] 长安大学招保卫要求硕士学历过英语六级[EB/OL]..

[4] 周立新.要对人才高消费行为说“不”[J].中国公务员,2000(3):6-7.

[5] 刘洁,李荃辉.人才高消费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7(9):19-20.

[6] 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33.

[7] 武毅英,洪文建.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15-26.

[8] 武毅英.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0.

[9] [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 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l):1-22.

[10] 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32―34.

[11] 刘宏伟,王晓璐.社会分层视角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14―116.

[12] 陈永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不流动[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81―89.

[13] 武毅英,王影.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J].江苏高教,2005(4):118―120.

[14] 郭新华,吴融.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非一致性变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83―86.

[15] 叶爱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类型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0―104.

[16] 任艳青.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层次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9.

[17] 王小五.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科类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60.

[18] 张凌寒,王宏卫.大学生选择性失业与高校就业指导优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47―49.

[19] 武毅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1―124.

[20] 于洪霞.毕业生就业情况与高校专业调整――基于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59.

Analysis on the “Low-Level Job” Phenomenon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Theory” Sight

WU Yi-ying CHEN Xiao-long

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deteriorating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job competition is fierce. Many graduates search for jobs rely on "crowding out" low qualifications. This phenomenon is similar with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popular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called "low-level jobs" or "over-education" phenomenon. However, MartinTrow’s transformation theory is of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technical elites are trained in the popular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they have rich professional skills, they will be able to use creativity to transform and improve the "low-level" working conditions once they are engaged in low-level work. "Education excessive", sometimes are, individuals need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it is an uncontrollable and uncertainty, not caused by policy mistakes. Obviously, the point of "transformation theory" is more comprehensive, objective and positive. It is a distinctive perspective to the "low level of employment" and linked to individual creativity, which may be able to provide a new way to resolve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problems.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n)04-0224-02

0、引 言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精英人才意识,被动就业观念,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残留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首先,当代大学生普遍自我期望过高,大都认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过高而追求高待遇。在大学生追求高身价的同时,企业提供的岗位工资明显低于期望值,从而导致大学生劳动市场出现畸形的供大于求。其次,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行业、地点倾向性,此外,当代大学生的动态就业观念淡薄,创业意识薄弱。

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难发现,表面上传统的就业观念,却隐藏着对利益的追求,无论是追求高工资,或是到大城市、国企单位工作,都是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表面上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观念问题,其本质上是利益选择问题。

1、对利益的追求形成就业观念

一个人的择业行为是就业观念的外在表现,而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出发点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个体选择某个岗位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岗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收益。可以说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当然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方面。因此要改变就业观念,就要先从就业利益追求上入手,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决定就业观念的利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工资和补贴的多少,大学生普遍希望到高工资的单位上班已是不争的事实,公务员和国企也正是他的高福利才导致了大学生的积压,另外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及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的事实存在,各地区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这容易导致发达地区人才高度聚集乃至人才过剩。

(2)社会利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体现的不仅是经济利益的追求,社会利益也是他们择业时重要考虑因素,社会利益又包括制度因素所产生的利益,政策因素所产生的利益。

首先在制度因素方面:①户籍、档案制度制约毕业生的择业。我国的户籍制度与住房补贴、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社会福利有很大联系。与户籍制度相似,档案在人事调动、选拔人才、评定职称等事务中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仍然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中小城市和西部偏远地方就业,户籍、档案制度会对毕业生的再次择业带来阻碍。因此,大学生一心想到发达城市的就业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②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欠发达地区的保障制度远远落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更为完善。保障体系完善与否也是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导致了他们在就业时存在地区选择倾向。

其次在政策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策导向性给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利益,如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时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另外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就业政策所产生的隐性利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各地区的人才引入政策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人才储备政策所带来的未来预期利益也会决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3)家庭利益。大学生就业不单单是个人利益的选择,家庭利益也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决定。特别是对一些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大学生,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使家庭总体利益最大化,此时,他们的职业也许不是对自己最优的,但是他可以帮助家庭其他成员提高收益。

以上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各种利益的均衡考虑是他们就业观念产生的根源。

2、实现利益协调。转变就业观念

既然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不仅仅应该是大学生主观意识上的转变,它的关键应在于实现利益之间的协调,处理好了利益协调,就业观念自然会发生转变。我认为,实现利益协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实现国家机构人员与非机构人员之间的利益协调。国家可以对国家机构人员(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福利进行改革。一方面适度降低公务员的待遇,公务员高稳定性、高待遇的特点使得大量大学毕业生积压于此,适度降薪可以给公务员热降温;另一方面国家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禁止公务员灰色收入的存在,一旦灰色收入消失,这些大学生必然会流入其他部门。

(2)实现发达地区就业者和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工资和社会保障力度,吸引大学生到此就业。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在2007年提出了“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要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方面提供保障”的举措,这一举措应该加大力度实施,使得与在发达城市所获得的利益达到相对平衡。

(3)实现大城市就业者和中小城市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应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大学生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吸收的大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4)实现国企、三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效率工资理论,提高员工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这一高素质群体,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公司的发展,同时缓解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它的潜在发展空间和容易产生成就感难以吸引大学生就业。因此,提高员工待遇可以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局面。

(5)实现就业与创业的利益协调。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大学生贷款额度和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加大大学生创业时税收优惠力度,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结 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刚起步,大学生依然是人力资源中的稀缺人才,大学生的失业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就业观念的陈旧,转变就业观念的关键是实现利益协调。因此实现利益协调,达到利益公平,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与教育投资风险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散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李宏伟,孙祥,方留,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

[5]韩经,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航海教育研究,2008,(4):35-38

[6]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枝学报,2006,(3):55-58

[7]许传红,我国弱势群体度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法制与社会,2007,(6):596-597

[8]吴丽娟。刘晓英,就业模式的分类及我国就业模式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3):95-96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突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高校、家长和学生都在为解决就业问题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家长的积极斡旋及学生不厌其烦的应聘,都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做的积极应对。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被正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事实上,真正就业难的是那些就业素质达不到社会要求、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生。因此,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着手。为此,笔者拟在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设想,旨在将就业素质教育全面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就业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即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旨在提高个人就业素质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教育的总和,是大学生就业前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并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理想、传授必备的专业技能及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等。从教育服务社会的观念来看,大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就业素质教育。

就业素质是人才培养实效的集中表现2006年,某名校学生卖糖葫芦的事情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从公众对此事的关注程度可以领会他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看法。一方面,大学生理应是高素质人才,既有学识,又有水平,既有风度,又有能力,既会说,又会做,名校大学生更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从事体面的工作,应该当领导、当“白领”,收入高,工作环境好,发展前途光明,名校毕业生更要高人一筹。这些看法说明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与高校的教育休戚相关,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就业素质教育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尽心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构建就业素质教育体系是实现就业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目标越来越明确:既注重文凭,更注重才能;既注重品行,也注重水平;既注重身体素质,也注重心理素质;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专,也注重基础知识的博;既注重知识,也注重技能;既注重现有水平,也注重开发潜能;既注重外在气质,也注重内部涵养;既注重个人能力,也注重团队意识。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该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笔者以为,高校应担负起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把握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中显露的问题,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整合资源,创新就业素质教育的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这是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困境

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形成高考恢复以来,高校对学生进行了各种能力和素质培养,但真正为促进学生就业而进行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始于1998年。由于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就业市场日趋饱和,用人单位不再把大学生当作“象牙塔”内的特殊群体对其进行照顾,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会性,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校毕业生紧密结合,一视同仁。社会对人才选聘的高标准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后无法马上就业,刚毕业的学生还没找到工作,后一届学生又毕业了,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又供不应求。面对现实,学者们积极调研,主动筹划,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据中国全文数据期刊库统计,1998年以来,学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共计7792篇,这些学术论文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立足现实,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需求接轨,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自己有何社会资源等,以此有效提高大学生求职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三是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包括如何写简历、如何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单位选择适当的求职方式、如何注意面试时的礼仪、参加面试时如何着装、面试时应注意那些技巧等;四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了解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自己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能力准备。学者的努力在客观上对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这些工作都是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中提出的应对方案,而不是从发掘问题根源的角度产生的观念,是不成体系的思路。

就业素质的内涵尚未明确“就业素质”在国内相关学术论文中提及始于2005年,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欧美劳动力市场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把“employability”作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并围绕“employability”的“概念(concept)”、“构成要素(essentials)”、“构成模型(model)”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在研究中,对于“employability”的概念未达成共识: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将“employability”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harvey认为“employability”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总和。从国外学者关于“employability”的概念研究可以看出,“employability”主要指“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因此,在“employability”构成要素的研究上,侧重于将“employability”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就业技能,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astd)将其分为6个类别、16项技能;mcquaid等学者将其从另一个角度分为6个方面的内容。国外对于“employability”的研究与中国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该研究的启示下,我国学者开始了就业素质研究。就业素质的内涵一定比“employability”更加丰富,但就业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

就业素质教育的体系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应该由三个体系组成:一是就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二是参与就业素质教育的人员体系,三是实施就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体系。由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内涵尚未明确界定,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开展只能局限在已经被认同的范围,还无法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应有相应的承担人员,人员之间既要合作,又要分工,既要充分发挥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又要尽力彰显参与人员的整体合作效能,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人员体系是该项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但目前还无法着手;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很强的教育工程,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校接受就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时间,将就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有机、合理地穿插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就业素质教育有条不紊地实现,目前还未发现有针对性的研究结果,过程体系尚未形成。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索体系化的解决途径,首先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强化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要实现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国家、高校、家庭和学生必须强化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把握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尽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首先依靠自己,依靠高素质人才,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要学习别人,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否则,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就会走弯路,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其次,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尽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教育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桥梁,要搭好这座桥,高校必须在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方面狠下工夫,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这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同时,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把优秀人才培养摆到第一重要的位置,加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多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提升自己的品牌,在面对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再次,家庭也需要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问题。子女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子女优秀,全家无忧。最后,大学生自身要获得发展更需要解决就业素质教育问题,大学生只有明确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从容面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厘定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实施大学生培养与教育的总纲,如不能厘定清楚,就业素质教育便无法开展。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个人的职业目标、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职业目标指在健康向上、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观念指导下,设定自己未来的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必须首先了解和理解职业的内涵,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尽管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之分,但职业目标必须是长期目标,只是在不同时期工作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是大学生必须接受的就业素质教育。先设定目标,再选择与自身目标发展相关的专业,不能为拿文凭而上大学,要克服专业选择与学习目标的盲目性。专业素质教育指在职业目标选定后,为实现目标而接受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及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各专业、各行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但高校目前不可能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校接受专业素质教育时,应根据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特殊要求,加强自主学习,在接受普遍教育的同时开展特色学习。综合素质包括个人的修养、各种必备的能力、技能和素质(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微机水平、英语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这些都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要素,也是大学阶段必须接受的教育。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要完成如下三项工作任务:一是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通过厘定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已经明确,总体上分为职业目标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对具体内容进行调整和丰富。二是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人员体系。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职责,更是大学生自己的职责。如果将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任务按百分比划分的话,笔者认为,自我教育应占60%,高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15%,家庭教育占5%。其中高校教育是主导,自我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铺垫,家庭教育是辅助,因此,家庭、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己都是人员体系的构成部分,四个方面要密切配合,特别是大学生自己要整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内容,将所有教育融入自我教育过程。三是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过程体系,大学时光是短暂的,要完成就业素质教育任务,必须将就业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分解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有目的、有内容、有执行人、有执行时间的完整的就业素质教育体系。职业目标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完成;专业素质教育通过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综合素质教育则应通过大学生活动教育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调适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其跨出校门融入社会的标志,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在就业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心理疾病高发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负、自卑两极心理

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能力的不完善和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 ,导致自我评价不准确。就业取向脱离现实。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

(三)沮丧失望心理

大学生容易出现沮丧、失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毕业生面对就业时,不少毕业生对于能够接收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认为环境差、待遇低,产生沮丧失望的情绪,导致就业不积极,甚至消极等待。

(四)嫉妒心理

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都存在很强的竞争意识,但同时由于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五)依赖心理

在面对就业问题上,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心理突出。

(六) 功利心理重

急功近利,渴望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就业时往往希望自己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现实地期望自己获得此类工作。

(七) 就业期望与失落心理

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

二、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大是直接原因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方向普及,大规模的扩招,从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上导致了向供给过剩的方向发展。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

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层次较低,缺乏有针对性地专业心理健康辅导,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还处在很低的水平。

(三) 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是内在原因

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家庭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期望值较高,导致大学生自我定位容易出现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 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是外在原因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停留在“产品推销”阶段,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还是比较薄弱,专业心理辅导能力不足,长期的就业指导能力不足,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不足。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正视就业现状,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国家发改委官方网曾经消息说,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因此,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重大的抉择;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冷静和坦然的对待挫折,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

(四)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不应单纯等待安排就业被动地寻求就业岗位,还要立志创业,主动走向社会,去开辟新领域、拓展新市场、创造新岗位。

通过以上综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和实施,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困难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方成智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 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2、杨小琼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 广西大学硕士生论文 2007;

3、张尚兵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河海大学硕士生论文 2007;

4、杨英法 康建林 领导决策失误的自我预防略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5,45-47;

5、张文勇 马树强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科学出版社2006,84-85;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就业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主导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66-02

与全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状况相比,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要相对少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成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和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和对策。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新疆经济欠发达、高校扩招、就业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等;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自身素质不高、汉语水平较低、计算机技术不熟练、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等。还有一些文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造成就业困难的因素,并且给出可行性建议,就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拿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解决这一难题。

1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研究综述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李爽、安晓琴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论证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汉语不过关、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观念守旧;宋锋华、张玉玲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路径分析软件Amos60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性格特征、个人期望,并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张允、居来提・司马义、徐晶晶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以新疆大学为调查对象,从就业目的、就业愿望、就业环境认知等十个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李刚、张伟的《信息时代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调查和分析》(《电子商务》,2011年第11期)对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解决信息时代下就业难问题提出了要求;邢利伟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2-3期合刊)指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加强引导,实现科学化,提高就业竞争力;帕孜来・马合木提、郭建伟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3期)对新疆少数民族工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就业观念、择业标准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綦群高、何建忠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年03期)一文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和历史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客观原因;吐尔逊娜依・赛买提、阿孜古丽・阿不都拉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期)认为在就业实践教学中应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罗俊、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基于社会学视角,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阿不力克木・艾则孜、谭刚、麦买提・乌斯曼、阿力甫・那思尔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目前疆内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陷和指导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建议急需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工作机制。

2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的研究综述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题,改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少专家和学者积极撰文,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和措施,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政府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潘岩红的《新疆木垒拓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门路》(《中国人事报》,2003-08-12)建议目前经济滞后和就业压力大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政府,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搭建广阔舞台;库来惜・阿不都拉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压力与调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一文通过对毕业生需求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等问题的分析,建议毕业生要通过自我内在调适和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的外在调适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择业压力;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6期)认为在目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田华的《新疆高校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详细阐述了新疆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当中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娜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以及提出今后政府需要弥补的地方;陈小昆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2011年第3期)认为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应借助政府行政手段,实施民汉合校,建立失业救助制度,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22政府和市场双重主导下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贾友军、綦群高、王英姿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体制、机制;王志刚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详细阐明了政府和市场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居来提、苏来曼的《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探讨了以市场为导向现有就业模式,提出了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和新探索;辛萌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17期)一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找出问题,从政府和市场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

23政府、高校、毕业生自身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综述海米提、热西旦、贾成军的《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认为应以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从政府、高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来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对策;刘会、刘艳的《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分析了就业和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更加重视,高校应积极联合企业进行就业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三管齐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孙磊的《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提出应从政府、新疆当地各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孙嫱、王向然、朱娜、殷继明、杨圣敏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在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个人几个不同层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3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和成就。结合高校、社会企业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分别给出了建议和对策。有的学者针对某一重点进行详细、透彻研究;有的学者则注重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积极性,建议形成良性互动的就业机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居来提,苏来曼基于市场、政府共同作用导向下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模式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5)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 就业形势 择业观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全面回暖,2011年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前两年大有好转,就业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11年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5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1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计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劳动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相关资料表明,2011年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含工程、服务、财经等领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同时,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对学生就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不足,人文素质不高、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也必将对学生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2011年就业形势有喜有忧,就业形势趋好,但不容乐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抓住机会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我们毕业生要审时度势、合理定位,剔除掉以往那些不正确的观念,比如:待遇差的单位不去、不在大城市的单位不去、非名企不去、基层单位不去、工作环境艰苦的单位不去等等。一些毕业生自视过高、待价而沽;一些则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或眼高手低或定位过高等等,所有这些心态和观念都是很不利于毕业生就业,有人说: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并不是“就业难”的问题,而是“择业难”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仍然偏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学生仍然还是稀缺资源。大学生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因此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其实质是“择业难”。

所谓择业难,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其实缺的并不是职位,而是由于大家的期望值很高、条件多、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的高不成、低不就。所以,能消除这些影响就业的不正确的观念,能够敢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敢于从最艰苦的环境、待遇也不甚理想的工作做起的话,那么“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变成“就业易”。而且在基层、中西部大学生相对比较少、人才缺,大家去了更能脱颖而出,更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缺少的永远都不是职业和工作,而是适合从事这项职业和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因此,毕业生要积极地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定位是寻找到理想工作的第一步。

二、充分准备求职材料,熟练掌握面试技巧

机遇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平时不留意,开始求职时才手忙脚乱的做准备,就会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要找到一份自己满意又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在求职前做足准备。

求职过程是一个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求职者,必须在所有的应聘环节上都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准备书面材料和熟练掌握面试技巧是最后成功的起点和出发点。

三、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皇帝的女儿嫁不出”,面对当前的形势,毕业生再不能“等、靠、要”就业岗位。应该积极地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去参加全国各地的招聘会、网上求职、极大的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紧紧抓住每一次到公司实习机会,通过实习达到相互了解,实习已经成为毕业生进入大公司的一个重要途径,据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3.5%的毕业生通过实习成功的找到了工作。

四、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抓好国家项目,到基层、到中西部建功立业

努力抓住考研之路,减缓就业压力;积极申报国家实施的“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育硕士”、“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项目,增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A].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王浩.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3]杨喜红.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

[4]年底到09年中国失业率有所增长.中国经济网,2008.

[5]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

[6]金融风暴中的中国学生该如何抉择.中国大学生就,2008,(21).

[7]但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

[8]史彩虹.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贫困大学生;就业

1 多元文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当前,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文化的发展、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有很多新型的文化开始显现且层出不穷,我国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这样的文化环境背景和开放的大学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最接近先进文化的群体之一,其思想文化素质也在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势不可免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间接地作用于他们在求职路上的选择和倾向。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和品德都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所创造的就业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进一步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也在影响着多元文化的构成。

由此可见,多元文化和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多元文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也会影响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存在。

2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2.1 就业人数庞大

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约为30%,特困学生所占比例约为10%,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的地市州高校,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可见,贫困大学生的群体数量非常庞大。

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高校连年扩招,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步攀升;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助学体系,使得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学,贫困学生的入学率大幅提升。

2.2 就业形式单一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都会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自主创业、升学的很少。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普通学生相比,整体就业率偏低,就业质量不高,考上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和外企单位的贫困大学生人数较少,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事低待遇、基层性的工作。

首先,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拮据,他们深知自己若要继续深造必将给家庭以及亲人带来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愿意毕业之后马上工作,以期能够尽快为家长分担家庭重担,让父母不在操劳。由于资金短缺,很多贫困大学生也没有胆量自主创业,他们深知一旦创业失败,父母的血汗钱将付诸东流。其次,贫困大学生家庭资源有限,社会关系少,人际网络面小,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得到人力、物力、信息上的帮助,因此贫困大学生不容易获得初次就业就有较高收入的岗位,更难以自主创业。

2.3 期望值太高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就业首选稳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身上背负着家人寄语的更大的希望,这也使得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偏高。

许多贫困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式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是大学生就是非常优秀的,一定会有或者得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据调查显示,这种“稳定的工作”多为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等。而现实情况中,一方面,近年来这类单位因人员的精简而不似以往大量吸收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本身这样的定位在无形中就缩小了择业的领域,给自己的就业带来了人为的困难。

大学生在就业中最看重的就是薪金等福利待遇方面,在这一方面,很多贫困大学生也为自己设定了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目标。有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13.6%的贫困大学生希望在毕业之后首份工作可以得到4000元以上的月薪,除北京、上海和广东三个城市之外,其他地区被调查的学生普遍将毕业之后首份工作的月薪定在2500元左右。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地区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表示,他们毕业之后首个工作的月薪一般集中在2001元 ~ 4000元左右,这其中又有大约65.7%的学生表示他们不会考虑月薪低于3000元的工作。[1]

2.4 能力欠缺

由于家庭经济能力、家庭教育能力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大多数贫困大学生自幼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引导,缺乏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外语等培训课程的学习,他们特长不突出、个性不鲜明、视野不开阔、表现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弱、人文素质整体欠佳。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自幼性格内向、自卑、胆小、孤独、不善于交际,在学校学习期间倾向于长期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不主动参与班级和校内外各种活动,造成其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无法提高的问题,就业能力整体欠缺,处于弱势。在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查时,他们往往变通能力较差,无特长展示,举手投足也较为拘谨,显得不自如、不大方,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素质要求,也就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2.5 心理素质欠佳

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在求职择业前,他们往往不太关注边远地区、低收入的单位,同时虽然无限向往大中城市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但又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参与竞争。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胆小、紧张、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在遭受求职失败的挫折之后,他们又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自卑心理,并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不良心理反应。

3 多元文化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3.1 对就业观的影响

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多样的文化信息资源大多都是新鲜的、未接触过的,在吸收的同r,没有得到筛选和过滤,良莠不齐、参差各异的文化内容都在渗透,使原有的思想观念有可能抵制不良文化的干扰,吸收了其中的优秀文化因素,但也有可能会在劣质文化的影响下思想偏离正确轨道,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当代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想极力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只关注待遇、福利,服务社会的意识日渐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贫困大学生忽视自己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而追求待遇好的职业,对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首先,用人单位提高用人标准,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而忽视了其能力;其次,是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性别要求,这就使得性别成为很多女学生就业的限制,极容易影响她们的就业观念。

3.2 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为多元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到韩剧、美剧、日剧、泰剧等国外影视剧,在感受不同国家的人文风情、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将影视剧中所包含的一些和国外文化相关的个人主义和暴力等负面信息包揽眼底。影视剧里经常有无需努力就可获得成功的桥段,如灰姑娘嫁给富二代的故事,又或者是一夜之间暴富,从穷苦人跻身富人行列的事情。这些虚构性的故事有可能会让即将步入社会的贫困大学生们产生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使其认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不再努力学习,虚度光阴,等待奇迹的发生。[2]

在现实中,有些贫困大学生在学校为了成绩、荣誉、奖学金等个人利益可能会不择手段、投机取巧、走入极端,并进而影响到周围的学生。在求职中,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绞尽脑汁制造虚假求职材料,美化自己的在校表现,修改成绩、编造实践经历,故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在选择工作时,“保底”思想严重,一旦有了更好的就业单位,很多贫困大学生为了利益完全不考虑学校名誉、单位利益,随意毁约。在工作中,频繁跳槽,“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工作环境条件和薪水百般挑剔,对自我没有客观准确的认知。

4 多元文化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指导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该创新大学生就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个人和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矛盾冲突中寻找新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引导贫困大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束缚以及消除失衡心理等不断摆脱不良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纠正赶时髦、求体面、图实惠、寻“热土”、图轻松以及要“专业对口”的偏见。同时,改变贫困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义务的角度出发,冷静客观地认识就业现实,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打破“终身次就业”的幻想,既载就业,也重创业,形成积极的职业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幸福感。贫困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3]

4.2 提升就业竞争力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必须注意知识的长期积累,既要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也要广泛阅读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就业部门组织的就业专家讲座和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从而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求职材料制作和应聘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沟通、决策和组织管理能力。其次,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寻找实习岗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增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技能培训,如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普通话培训、驾驶培训等各种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的特殊技能水平。

4.3 引导积极的就业行为

首先,要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加强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和职业能力测评,帮助贫困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强项和优势,进而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强化。其次,通过团体辅导,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反馈。

在校期间还可以定期召开贫困大学生就业座谈会,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摆正位置,适当降低眼光以适应就业的严峻形势。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创新精神等。

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已就业上岗的贫困大学生做好跟踪调斯ぷ鳎随时掌握其就业状态的变化,帮助他们疏导心理与增强信心,从而实现贫困大学生初入职场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宋蕊辰.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探析[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连金鹏.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D]. 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15.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职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