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2:44:12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模式类型;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戴志伟,宁波工程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副教授,浙江宁波315211;尹辉,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203-04

一、大学生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重点是服务、环境、自我管理与社会的参与。譬如美国高校方面,大学人事协会的专业杂志《大学学生发展》00umal 0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基于SLI(Srodent l earning Imperative)理论介绍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强调专业背景、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英国高校方面,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msn)在其经典之作《大学的理想》(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书介绍了轻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成长环境对大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的影响;澳大利亚高校方面,学者邹放鸣在《澳大利亚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以悉尼大学为例》一文中介绍了澳大利亚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体系: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学生教育服务系统、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系统和学校文化系统;德国高校方面,学者姜玉峰在《德奥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及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大学生群体管理的社会化机制嗍。

在国内。学者一直比较热衷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专著方面,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本:一是学者顾翔的《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该书较早地概述了大学生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二是国家教委学生司编写的《大学生管理基础知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该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了大学生管理经验。为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同志提供基础读物;三是学者李正军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该书深入分析了国内不同时期学生工作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对当前大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论文方面,笔者以“大学生管理”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截至2012年12月,笔者发现这方面的期刊论文有九百多篇,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热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这应该与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如学者顾现朋、布占坡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综述》一文中对当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落后的原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学者李胜芳在《播客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一文中对新时期播客应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进行了评析。学者们在探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之外,还各抒已见地对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生涯管理、风险管理、对话管理、网络舆情管理、志愿服务管理等新时期面临的种种问题、出现的多个难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如论文《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与管理的思考》(周立,2003)对大学生诚信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德育工作进行了反思;论文《不同自信水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比较》(张甜等,2006)指出了高自信水平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水平高于低自信水平大学生011;论文《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杜继淑等,2007)论述了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论文《大学生行为过程管理分析》(张青等,2008)提出行为过程管理就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调控;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组织模式设计》(周斌等,2008)阐述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形成职业生涯辅助支持体系;论文《目前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管理研究》(王在朴,2008)提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提高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及其危机化解的能力;论文《创新与建构: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内在品性》(安世邀,2009)提出了大学生对话管理是一种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管理问题的全新管理范式;论文《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李伟东等,2010)提出把握和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并加强引导与管理;论文《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南京N学院为例》(蔡建淮等,2011)分别从政府、学校、志愿者自身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大学生管理的三种模式类型

从大学生管理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探讨的主题一般是围绕大学生思想上的教育、行为上的规范或者事务上的服务,对大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还没形成大家普遍认可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二是实践上大学生管理形式多样且不拘一格,模式难以统一。近三年来国内对大学生管理模式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仅有两篇:一是学者安世邀的《马丁·布伯对话哲学与大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提出创新大学生对话管理模式;二是学者董刚、李才俊的《学分制下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探索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和评价体系。基于学者们对大学生管理的研究分析及模式探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大学生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尝试从大学生管理的主体出发,把大学生管理模式分为三种类型:“一元制”管理模式、“两元制”管理模式及“多元制”管理模式。

1.“一元制”管理模式。即大学生的传统管理模式,是“校-院(系)-班”单线式的“一元制”管理模式(图1)。这种模式以校分管领导(一般是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首端层级,以学生班级为终端组织,管理工作大多数是通过班级来开展、落实和实现,学生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发挥着较强大的功能与影响力;管理主体主要是高校中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以及临时性的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这种传统的单线式的“一元制”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实际管理中是比较严格的封闭式制度管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仅仅局限于在“校-院(系)-班”单一的教学系统之中进行,大学生管理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制。

“一元制”管理模式在过去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保证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良好、生活秩序井然,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僵化的、刻板的、严肃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管理的参与,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管理资源的扩展,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两元制”管理模式。2002年12月。教育部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大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两元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图2)。

“两元制”管理模式是在继承原有的“一元制”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群体管理的另一个系统,即形成“校-院(系)-班”管理系统与“校-社会化机构(后勤集团)-宿舍”管理系统两个系统并举的“两元制”管理模式,两个系统进行合理分工,“校-院(系)-班”管理系统以学籍管理和学术性事务管理为主,“校-社会化机构(后勤集团)-宿舍”管理系统以日常管理和日常思想教育管理为主,加强在生活场所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两元制”管理模式将大学生的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到学生公寓中去,把学生公寓变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阵地和载体。大学生公寓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大学生。在宿舍开展教育管理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对大学生学术方面的宏观管理与日常方面的具体管理双向结合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两元制”模式的管理主体除了高校内部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以及临时性的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外,日益社会化、企业化运转的机构——高校后勤集团中参与大学生服务供给的管理人员等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主体之一。社会化人员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以增设部门机构与增添工作人员的方式来应对日益扩招增加的在校学生数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高校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关注大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多元制”管理模式。大学生管理“一元制”模式的主体是高校中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以及临时性的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两元制”模式的主体逐步引入了日益社会化的服务机构,那么大学生“多元制”管理模式的主体如何确定呢?笔者认为,大学生“多元制”管理模式的主体不仅是国家的政府机构、社会的企事业单位与各种社会组织、高校及高校联盟,还包括学生的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直接或者间接地承担着大学生的事务协调、服务供给、自治管理与自供服务,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多元制”管理模式(图3)。

“多元制”管理模式是在“两元制”管理模式基础上揉人大学生自治以及社会管理的更多参与。是为了适应现今大众化高等教育生源日益多样化需求以及国家、社会、家庭参与高校联合培养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有三条主线共同承担着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供给:一是国家(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组织)、家庭协同高校(联盟)一起承担着大学生的服务供给与事务协调:二是家庭直接承担自己孩子甚至与自已孩子关系紧密的部分大学生的服务供给与事务协调:三是大学生自身进行自治管理与自供服务。

三、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种模式比较来说,“一元制”管理模式是单线垂直封闭式管理系统,特点是管理主体单一、组织系统简单、层级结构单线,工作垂直运行;“两元制”管理模式是双线垂直开放式管理系统。特点是管理主体两元,社会管理参与,层级结构双线,工作垂直运行;“多元制”管理模式是多线扁平开放式系统,特点是管理主体多样、管理层次较少、社会全员参与、工作扁平运行。总体来讲,大学生“一元制”管理模式是我国精英化高等教育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封闭式管理体系。是大学生管理的雏形模式;“两元制”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进程中的产物,是大学生管理的过渡模式,是社会管理初步参与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类型;“多元制”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源需求多样化以及社会管理日益成熟的综合产物,是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国家、社会、家庭更多参与高校管理并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力量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

“多元制”管理模式是我国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多元化管理主体的协同合作自然成为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根据管理学公共治理的协同治理理论,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货币、法律、知识、伦理等作为控制参量,借助系统中诸要素或子系统间非线性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调整系统有序、可持续运作所处的战略语境和结构,产生局部或子系统所没有的新能量,实现力量的增值,使整个系统在维持高级序参量的基础上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大学生“多元制”管理模式中,国家、社会、家庭、高校甚至包括大学生自身都应该共同配合,各司其责,共同参与大学生管理与服务供给。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B/S架构;MVC模式;JSP;MySQL;论文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39-02

大学教育已经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论文数量的不断增多。如果按照原来手工作业进行论文管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错,更不方便老师批改和同学的查阅。因此,需要为大学生开发一套论文管理系统,解决高校论文管理工作中的信息量大、数据难以统计、数据更新困难等问题。该文设计开发的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充分依托校园网搭建的B/S结构办公平台,采用MVC设计模式的JSP+Servlet+JavaBean网站开发技术进行动态网页的设计,用户只要打开浏览器登录使用该系统,即可方便快捷地实现论文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论文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网络化、无纸化、数字化,为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系统要实现两个基本功能:一是管理员的管理功能,包括学院维护、系所维护、人员维护和角色权限维护等。它是整个系统管理的基础,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完成对学院、系所、人员的基本信息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分配人员权限;二是论文管理功能,包括论文和进行论文管理、学术报告等,它是实现系统功能核心。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论文管理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四大功能模块,系统登录、网站布局、管理员管理、学生管理等功能模块。其中系统登录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员登录及学生登录;管理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员管理学院、管理员管理系所、管理员管理学生用户、管理员管理角色权限等功能;学生管理主要包括学生进行论文管理、学生进行科技专著管理、学生进行学术报告管理等。

论文管理系统平台总体模块,如图1所示。

3 系统实现

系统的开发平台采用免费的开源平台,以MySQL 作数据库服务器,Tomcat 6.0作Web应用服务器。采用基于B/S的三层架构,MVC设计模式的JSP+Servlet+JavaBean网站开发技术进行动态网页的设计。从系统的安全性方面考虑,运用Java Bean对程序的内部逻辑进行封装。系统提供添加论文,修改论文,删除论文,查询论文,用户信息管理,学院系所管理,角色权限管理功能。系统主界面图2所示。

3.1 登录模块设计与实现

用户要进行论文管理,必须进行登录,这是任何一个系统管理功能保密性的需要。系统登录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员登录及学生登录,在用户登录界面中,包括用户名和密码的输入文本框,还有提交登录的按钮。系统管理员用户为admin,密码为admin。此界面除了用户管理员登录以外,还可以用于学生登录,凡是管理员新增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它来进入系统。在登录界面上需要提供学号和密码的输入文本框作为身份验证的依据。

3.2 论文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学生登录系统后,要论文,就要提供论文的界面。论文提交时需要填写的字段有论文编号、学院、作者、刊物名称、论文名称、收录情况、影响力、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第几作者和备注。其中论文编号、作者、论文名称为必填字段,因此需要加以标记,用*号区分。收录情况和影响力是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在此处也需要提供选择和添加的入口。界面设计的结果如图3所示。

学生在完论文后,需要查阅和修改等管理工作,因此就需要提供管理的操作界面。在此界面中,首先需要对论文的基本信息进行提取显示,包括论文名称、作者、刊物名称、收录情况、影响力、引用次数、备注。为了查看论文的详细情况,需要提供查看链接,本处从论文标题进行链接。对于每一篇论文,都需要提供修改和删除的按钮。

本系统具有界面简单,操作容易,实用性强,成本低的特点。系统使用基于数据库操作类的开发模式和基于标准的MVC设计模式,把应用逻辑、处理模式和显示内容分成不同的组件实现,同时充分地考虑了代码重用机制,将模块组件化,使这些组件可以交互和重用,高效实现了大学生论文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 宋波.Java Web应用与开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徐慧慧,叶达峰.JBuilder编程技术与实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王国辉,吕海涛,等.Java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精选[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 王国辉,李文立,杨亮.JSP数据库系统开发完全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核心原则;内容规划;活动规划;实现形式

[作者简介]赵云,右江民族医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4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86-03

卫生管理专业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六大本科专业中唯一的非医学类管理专业。自2003年专业创办以来,本专业围绕三类知识、四种素质、五项技术、六本证书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经过素质拓展能力培训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现将经验形成论文,供兄弟院校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参考借鉴。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联合实施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并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帮助同学们全面成长成才的素质教育工程。在这个定义中,课外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主要途径;德、才、能、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扩大人力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医科类院校为了加快实现综合性大学战略,纷纷兴办了非医学类小型涉医专业。经过充分的调查发现,非医学类专业往往是在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细化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的,在建设时期缺乏相应的体制设计与机构建设,在发展时期缺乏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配备,结果大都出现了人才培养的瓶颈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右江民族医学院自2003年卫生管理专业创办以来,大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千方百计提高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经过8年的努力,卫生管理专业已经从弱势小型专业发展成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其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核心目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个性与共性的共同体,不同的专业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核心原则体现在“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四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为人之道(诚于为人)。为人是治事、为官、治学之先。为人之道在本质上是内在高尚品格的外在行为表现。要深刻领会与践行为人之道,培养高尚的人格与修为是内核,而掌握合理有效的人际技巧与塑造符合礼仪的伦理规范行为是外核。所以,我们培养学生为人之道的关键是内养善心、外塑德行。为人之道是卫生管理人才的首要素质,因为其关系到领导的权威性影响力与管理中组织协调的有效完成。

2 培养学生的治事之能(能于治事)。事者,问题也。管理的内涵是管人理事,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深刻地思考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具有治事之能的人才是管理学专业的核心目标。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的就是能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治事之能,我们根据卫生管理职业的特点将治事之能力概括为“五子”:一是“活脑子”,也就是快速把握问题的本质,并迅速提出解决对策的思维能力;二是“嘴巴子”,就是厚积薄发的理论水平、淡定自如的心理素质和能说会道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心、口、脑三位一体的互动能力;三是“笔杆子”,妙笔生花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泥腿子”,上传下达的活动能力、脚踏实地的办事作风与敢于办难事、乐于办杂事、勤于办小事的被管理者素质;五是“人样子”,符合社交礼仪与卫生管理职业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总之,内在的善思、能说、会写、勤劳与外在的礼仪是卫生管理素质的五大支柱,卫生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具备这五种治事之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3 培养学生的管理之技(精于管理)。管理能力是卫生管理专业的根本能力,也是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的本质是管人理事,其中“理事”是目标,“管人”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要提高管理之技,必须具备四项能力,一是理事的能力,理事的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症下药的能力,即组织问题根源、对策的思考能力与任务性质、类型的识别能力;第二层次是战略构建的能力,即通过外在形势和内在条件的分析确定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步骤。二是识人的能力,即人才素质类型、层次的准确定位能力。三是善任能力,主要是在人、事进行类型、层次的合理匹配之后将人任命到其能干、愿干的岗位。四是管人能力,主要是通过软性、硬性的激励机制、规章制度促进人在治事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专业往往存在以培养业务人才的模式培养管理人才的倾向,尽管满足了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初期需要从事具体业务的需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巨大的弊病,因为对于管理人才来说将来是要以从事管理为最终目标的,从事业务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路径。以业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管理人才,本质上是将手段技能目标化,其结果形同于为卫生管理人才的职业发展设置封顶线,必然影响卫生管理人才的事业发展。

4 培养学生的研学之术。学者,道之领悟与继承也;研者,道之反思与创新也,学与研如禽之两翼,缺一不可。大众化教育之后,人才培养中一直重学轻研,结果培养的人才缺失学术科研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卫生管理人才职业发展过程中职称的评定与岗位职能的履行。卫生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倡导研学之道的初衷就是以研导学,以学促研,通过学、研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当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是由卫生管理职业环境和发展路径决定的。我们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将来主要在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疾病控制等卫生事业单位工作,卫生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卫生技术人才聚集的技术型单位,卫生管理人才要想在卫生技术型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并取得事业发展,光具备管理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才能产生服众效应。事实证明,当前我国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在卫生事业单位从业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发展受限的危机,其中根源之一就是我们培养的卫生管理人才科研能力不足,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不会写学术论文、不会报科研课题,结果是职称上不去,也意味着级别也上不去。

三、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

要内容

1 目标导向。卫生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用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来概括。“三类知识”就是卫生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以医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为三大支柱,其中医学是基础,管理是核心,计算机技术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目标是培养懂医学、能管理、会计算机技术的卫生管理人才。“四项能力”就是卫生管理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上以“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为目标导向,目标是培养会为人、能干事、精管理、懂科研的卫生管理人才。“五项技术”就是要求卫生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须掌握如前所述的五个基本技能。“六大证书”可以概括为“3+2+1”模式,“3”是秘书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证书,“2”是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1”是公关资格证书。

2 活动规划。依照“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的素质拓展核心原则,以及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的获得,我们规划培养路径、提供培养平台,而且提供专项经费,实行专人负责。主要规划是:对于三类知识,我们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对于四大能力,我们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对于五个基本技能,我们将通过课堂授课、实际演示、亲自操作的流程进行培训;对于六本证书,我们主要从鼓励参加、考试辅导两个方面提高证书的参考率与通过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拓展管理素质的活动,培养卫生管理基本素质(表1)。

(三)实现形式

1 四个环节。三类知识、四大能力、五项技术、六本证书可以概括为,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本质就是要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德、才、能、技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耳听、眼见、手动、脑思四个环节。“耳听”就是理论教学,“眼见”就是课后见习,“手动”就是毕业实习,“脑思”就是毕业论文。四个环节中耳听、眼见、手动目标是学以致用,即知识转化为才能,脑思目标是学以致用后的反思与提升,即才能向智慧的转化。

2 三大系统。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实施,“要建立健全三大系统:目标系统、措施系统和考核系统,三者构成了素质拓展的总体模式”。其中目标系统是解决培养什么素质的问题;措施系统是解决如何培养这些素质的问题,包括谁来组织、怎么组织、什么时间组织的问题;考核系统是素质拓展效果评价与组织管理考核。三者的关系是立体交叉关系互相坚持,互相配合,以保证学生德、才、能、技综合素质的提升。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过程是一种有序的管理活动,它在高校整个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使之更富有成效,得进一步分析其现状、特点和作用,树立起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大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合理地组织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有计划地指挥、协调、监督和实施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项活动的总称。而大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是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对大学生日常行政事务所进行的一种管理。大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事务,十分具体而又非常琐碎,但它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了,就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否则将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可以这样说,大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而又具体的工作,分析其现状、特点和作用,确立新的管理观念,是实现大学生管理目标的一个基础,因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一、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现状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注:

①顾翔主编:《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页。

②④李锦坤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页。

③何钟秀等著:(领导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4页。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干部 班级建设 管理 激励

班级的体系完整、涵盖面广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力量。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班级、年级为主,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共青团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几方面的优势,以及班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优势。本文主要从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班级目标设定、学生干部管理等方面进行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以共同创建和谐班级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一、班级建设的重要意义

1.班级是高校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随着每年高校扩招而大幅度的增加,要把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培养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有效合理的组织形式凝聚在校大学生。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班级组织是高校大学生的有效组织载体,集体主义观念就是通过这样的集体形式来进行培养的。

班级组织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托学校的全面部署,班级需要发聩能动作用,从而将学校的部署具体化、多样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在践行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不断提高和创新。对班级组织的持续发展及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保障,班级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2.班级是发挥组织在公共教育中培育人才的有效场地

公共教育是培育人才时重要的基本途径,在集体组织中,个人可以接受来自他人的激励,群体的共同成长和心理促进会共同推进学生自身的成长,在与人交流中产生各种思维上的化学反应,更利于打开学生的眼界,促进其成才。从班级组织方面看,班级通过凝聚的作用,可以团结各个学生的力量,使部分的力量大于整体的力量。优秀的班级组织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坚定信念、提升自身素质、挖掘个人潜力。

3.班级是学生共同成长的“温暖家庭”

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从之前的“家庭---学校”转化为“学校---社会”。班级是学生共同生活及成长的大家庭,需要通过班级的各项活动来营造温馨的集体氛围,增进学生间的距离以及加强心灵归属感,是打造和谐班级的重要前提。通过班级组织引导学生思想、团结学生、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等。令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生活、学习、共同成长,提高学生们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充实地走过大学四年。

二、明确班级建设目标

1.班级总体建设目标的确立

总的来说,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础,是开展学生活动的基础单位,能够协助院系、学校完成相关工作。作为辅导员,在引导班级学风建设、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学生文艺活动的开展及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是班级总体建设目标的核心。同时根据自身特色,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学年目标、以及具体活动目标等。

2.明确具体工作的目标管理

在明确了班级通体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辅导员应结合各自班级的特点,对班级工作制定具体的目标管理,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通过对班级各项工作的具体规划、目标定位,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难度,取得满意的工作成果。

三、如何加强学生干部管理促进班级建设

学生干部的成长离不开考核和激励,对学生干部的激励需要有的放矢,从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看,一个人的需求层次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断改善而递增的。作为班级学生干部,更多的是需要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及自身价值的实现。那么,基于上述几点,辅导员应从学生干部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设立一系列目标:首先是增强学生干部间的团队意识,形成强烈的班级荣辱观和集体观。其次,是针对性的制定个人成长规划,让学生干部明确自己通过努力工作后能够得到哪方面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班级工作中,并且形成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最后,达到学生干部管理学生、促进班级建设的目标。

四、共同创建和谐班级是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班级建设管理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善以归纳和总结,结合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和践行。通过加强对班级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培养学生干部,打造一支执行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学生干部团队,带领班级打造独特的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创建和谐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将和谐班级的建立作为以辅导员牵头、学生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实施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廖爱军,尚书,田艳春.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现状与管理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2]陈书崇.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12).

[3]张珂.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推进大学生班级建设[J].河南教育(中旬) 2011年06期

[4]袁淑清.差异化激励机制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运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02期

[5]陈静,孙栋梁.浅析大学班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 2008年28期

[6]华长慧.宁波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集,2009

[7]喻芒清.大学生成才教育研究[学位论文],2006

[8]陈浩.德育为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006.

[9]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注:

①顾翔主编:《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页。

②④李锦坤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页。

③何钟秀等著:(领导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4页。

⑤乐笑声:《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l988年10月版,第l94页。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目标行政管理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注:

①顾翔主编:《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页。

②④李锦坤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页。

③何钟秀等著:(领导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4页。

⑤乐笑声:《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l988年10月版,第l94页。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目标行政管理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管理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创新管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迫切的需要。为了强化未来管理者管理素质教育,各个高等院校应该重视管理素质教育,《管理学》作为管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高效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则是适合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调

《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实践中,很多老师课堂更多地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限,不愿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使得学生对管理知识的内化极其被动。虽然教学有一定的实践结合,但是绝大多数时间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则是听起来感觉很过瘾,下了课就忘干净了。教学方法的单调性,注定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大打则扣。

(二)教学内容抽象

《管理学》教材内容抽象,过于理论化,特别是国内教材,在编著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把相关的理论知识都纳入书本,根本没有考虑学习的对象。经过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材看的时候似乎理解了,但是结合具体问题分析就满不是那么回事了。学生刚接触这么课程的时候,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学起来又发现理解有非常大的难度,女生尤为突出。同时,一些教师教学呆板乏味,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没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教学对象理解能力有限

由于《管理学》课程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者要有一定的管理实践,学习起来才有可能更容易一些。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管理学》课程基本上都是大一的学生在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之前也一直是经历应试教育过来的,缺乏实践经验,对相关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限。这样的问题,无论在什么专业的学生学习中都存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把《管理学》当作思想政治一类的课程一样进行死记硬背而已,并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四)教育主体责任心欠缺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开始重视管理素质教育,把《管理学》作为一门素质教学课程在全校开展,但总体来说,高校自始至终就没有改变过管理学不受重视的状况。有的学校很重视管理实践环节的一些比赛,但是不重视管理学的理论学习,在有些高校甚至认为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在教学科研上的投入明显不如理工科。所以在高校管理学的教师也很难安于教学,绝大多数老师都在专注自己的副业,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存在应付的嫌疑。再加上很多教师自身也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缺乏实践经验,也很难完全胜任。

最近有国外媒体指出,中国人自己不能管好自己,虽然不中听,但是从一个层面也反映出中国人的管理水平还是有待商榷,管理素质被人质疑。所以比尔盖茨之流都认为中国的管理启蒙教育比电脑学习重要一百倍,前总理朱镕基也认为基础教育的重点中管理教育应予以十分重视。《管理学》作为一门管理素质教育基础课程,应该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如何进一步提高管理学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管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热点和难点。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为指导,针对上述困境,在《管理学》课程中探索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以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开放式教学

自从科恩(R. C. Cohn)1969年创建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1992年斯皮罗(Spiro)又创建了“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开放式教学在教育界流行开来,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就是教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不拘泥于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通过启迪学生心灵强调学习过程中能力增长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身整体素质发展的一种极富教育价值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应该注意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机的变化。教学的目的是共同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本文所涉及的管理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提供开放的教学情境,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以增强管理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放式教学的特点

开放式教学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比较,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开放式教学是以开放为主要特征。这种开放不仅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开放,也包括教学地点和时间的开放,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外、家庭和社会学习延伸。其次,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途径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不过是课堂教学组织指导者而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开放式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有意思地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创新是开放式教学的核心。

大学管理学教学的已经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学习和教学方法变得开放而多样。针对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现实困难,开放式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要求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放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营造开放式教学情境,不断拓展教学时空及教学评价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教师不拘泥于教材、教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样性,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实践创新

基于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下面从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六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新的探索。

(一)合理安排教学体系

《管理学》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学体系应该科学合理,该内容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再到管理实践训练,最后升华管理素质,从而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其次,《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方式、时间应该是有弹性的,教师能够根据对象的不同灵活地学习内容和手段,从而保证在不同情况下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最后,《管理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这些特点,《管理学》课程内容应包括四部分的内容:管理案例、基本知识、管理问题讨论、实际操作。各部分内容应该贴近现实,教师注重教学素材的收集更新,教学时灵活运用。

(二)深度改革教学方法

除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学》内容体系外,还需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度改革。由于师资力量限制、学生兴趣爱好不一,课程教学方式应多样化,以便解决师资力量有限的困难,又可以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学习途径。这些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设立系列讲座、开展实践活动、推荐课外查阅文献、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等,使学生在管理知识、技能、理念、态度等方面全面提高,最终升华管理素质。

(三)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实行电化教学、网络教学等,不断拓展管理学课程的新载体。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影视、录音、录像、动画等多种资源,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直观、更容易接受。其次,建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网站,以供学生自学与思考,藉此培养学生在多媒体与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学习方式。最后,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如QQ群、博客等,师生共同交流和探讨管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管理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增强管理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管理学教学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扩大“课堂空间”,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亲历亲为,实现自我教育。首先,大学生对管理实际了解甚少,管理经验欠缺。为了弥补不足,通过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走入企业,了解实际;通过案例教学、模拟实际操作、小组练习和开放式教学等方式给学生提高管理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各类管理技能大赛,提高管理技能。其次,对于大学生来说,管理知识的内化还需要自我管理实践。为了提升大学生管理素质,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鼓励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娱乐等进行管理,把学习生活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感悟,在管理知识、理念、技能、态度等方面内化升华。

(五)开展多样化教学考核

评价能帮助教师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为了突出管理素质教育的目的,《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该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知识、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的评估。所以,《管理学》考核不应该只是进行单一的理论知识考试,而是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估体系。考核可以从知识、技能、态度以及结果等三个层面展开。

考核的方法应该包括笔试、口试、实操测试和评议测试等四种形式。书面测试主要是知识层面的考核,测试的形式包括传统的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专题论文等三种。口头测试主要是技能和态度层面的考核。口试是笔试考核的一个补充,主要是在每章内容结束后课堂上进行,如果时间允许,在课程结束后也可以进行一次全面测试。实践测试主要是技能和态度理念层面的考核,包括实际操作测试和情景模拟。实践测试应该贯穿《管理学》的整个学习过程。

(六)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意思非常强烈。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管理学课程教师,要营造更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思想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在学习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而且也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学习中吸收养分,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

四、结果分析

在管理学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的三学年后,笔者就教学效果和反馈意见,与传统式教学模式的班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开放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也收获颇多,基本实现了了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教育,提升管理学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值得在管理学课程中大肆推广的教学模式。实践中,有的老师由于习惯,有的嫌麻烦不愿进行开放式教学,显然是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事实证明,开放式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两三次的重复教学之后,也变得越来越容易,适合长期采用。为了提升管理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大学生管理素质,在管理学教学中应开展开放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金发,王国雄,何炎明,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2004,(1).

[2]岳意定.美国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1,(5).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已不能适合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地发展,必须走依法治校与教育管理法制化建设的道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将“民主与法制”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的首条位置,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更长远地说,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高校学生与母校发生纠纷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学生的维权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的高校在管理实践中确实存在一定的法制观念淡漠的问题,亟待理论研究和制度的完善。

一、高校教育管理过程的主要问题

1.重行政管理,轻依法治校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一直习惯于按照事业单位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校和从事教学工作,行政本位的思想较普遍。对于许多涉及学生权益的问题往往采取行政办法解决,靠命令、凭经验来化解矛盾,一般是“家丑”不外扬,很少有依法解决办学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路。但是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已将学校推上了必须依法治校的道路。近年来涉及高校学生维权案件的增加,说明依法管理的话题十分迫切。

2.重视对学生义务履行的监督,轻视对学生权益的保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高校与学生的特别关系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完全对等,高校占绝对优势,而学生只有承担和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这从我国各个高校自行制定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可反映出来。但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在逐步市场化。收费制度改革使得高校与学生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教育成了一种消费,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来的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外,还体现出一种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目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学校和教师往往用热情及良好的愿望管理和教育学生,一句“为学生好”便可以代替理性,代替法律,出了问题也习惯于依靠这种感情化角色予以化解。事实上,在法制社会中,学校和教师单凭美好的愿望、良好的动机和真挚的感情并不一定带来预期的效果,也并不一定合法。而且学生也不一定认同和接受,往往出现“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问题。大学生的“使用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奖贷权、就业权”[1]等合法权利得不到重视和法律上的救济。如2002年12月2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李静和李军(均属化名)是一对恋人,都是北京人,就读于西南某学院。暑假旅游期间,两人同住一晚发生了性关系。2002年10月1日,李静突然觉得肚子痛,并到学校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妇科病引起的宫外孕。后学校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将李静及其男友开除。这对恋人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将学校告上了法庭。这种纠纷暴露出高校处理学生法治观念的淡漠。

3.重实体,轻程序

“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在高校对学生进行处分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不重视在程序上使同学得到公正的对待,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状告高校的主要原因。如刘燕文诉讼北京大学拒绝颁发博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一案。刘燕文的博士论文在系论文答辩委员会和系学术委员会通过后,在是否授予博士学位的问题上被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否决,北京大学只发给刘燕文结业证书,刘燕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便多次向高校、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申诉,在均未得到满意答复的情况下,于1999年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经审理,法院认为北京大学在决定是否授予刘燕文博士学位的问题存在着程序上的不合法,人数未达到学位条例规定的全体成员的半数以上通过,违反法定程序,责令北京大学在三个月内进行重新审查。这个事例典型地反映出高校在处分学生时不重视程序上的合法性。程序不合法是一票否决的,因此各高校应特别注意在处理学生时在程序上的完备性与合法性,否则,只能落得个败诉的尴尬结果。

4.重视管理的效果,轻视管理的权限

这种现象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有的高校为了达到从严治校的管理效果,在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综合评价等规章制度时,事无巨细地都统统列入学校的管理范围。如有的高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中有“禁止学生在校内有拥抱、接吻等亲密行为”的要求,其实亲密行为应靠自律,学校将它写入规章制度应属法律上的侵权。二是有的高校管理制度违反了法律法规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出现了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的现象。

5.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及合理性问题

普通高校是根据教育法的授权或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使国家公民权利的授权组织。按规定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等,即学校有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法制社会又要保障公民的权利,这二者往往容易产生矛盾。目前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一般都是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参照兄弟院校之间“惯例”和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的,没有专人和专门部门审查过是否合法、是否依法维护了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利益。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中往往质疑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已出现有法院宣判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效”的事实。如《楚天都市报》2003年12月29日报道:湖北经济管理学院多名学生致电本报,咨询关于“交不齐学费不能拿奖学金”这一规定是否合理。该校一位姓肖的同学说,学校上学期的奖学金刚评下来,他的功课排名年级前几名,却没有拿到奖学金。原因是校方有言在先,交不齐学费的学生一律取消评选奖学金的资格[2]。学校的这种规定明显不合理,更不合法。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对于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理的“自由裁量权”。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很多教育教学问题不能完全定量化,而是需要一定的定性判断,如德育标准、综合素质等,这就给学校留下一个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学校规章制度的合理性除要遵循教育规律外,主要是如何适度使用自由裁量权。这往往是社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质疑和的主要问题之一,认为学校处理过重。而且,如何既能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这是目前困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主要难题。

6.学校规章制度的片面性及一致性问题

目前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规定学生的责任方面应该是比较系统、具体的,但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障学生的权益方面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学生申诉制度仅在《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3](P229)。但是一般高校缺乏学生申诉的规章制度和申诉程序规定,没有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和人员。

同时,参与学生管理的各个职能部门,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结合本校实际,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这是依法治校的体现,也是加强管理所必需的。但是这些规章制度是否存在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条款,高校往往没有人或专门职能部门研究,常常在出现问题后,使高校处于很尴尬的处境。更有甚者,有的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学生无所适从。

二、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建设的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必须用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来回答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顺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减少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治成份,增加法治因素,力争学生管理科学化、合法化和规范化,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促进高校和学生共同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1.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完善尊重学生权益的学校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包含着两重内容。其一,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高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代表国家或者说接受国家的委托,对学生教育的有关事项进行管理。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二,学校与学生双方还形成了一种属于或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表现在:学生缴费就学、自主择业,学校收取费用,提供服务。这样使得双方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属于私法性质,主要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

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基于此,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具有同等法人人格的新的学生观;树立依法育人、尊重学生权益的新的教育管理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参与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民主管理观。这种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和管理观,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成才需用,同时也能及时准确发现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学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在育人和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尊严的维护,通过依法、执法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近20年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经出台,它是我国高校制定各项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学生违纪处分规定》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和校方法律的焦点,在制定时,应引起特别重视。

2.大学生管理中的法制刚性与人文柔性的关系

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刚性的,它对于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学生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在保证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合法权益,体现出它的柔性。这给学校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忽视学生入校后仍然享有的各项公民权利。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而不是为了侵犯某些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的严格管理要有度,虽然多数学生是法定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但是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因违纪受到的处分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所以,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处理学生时,在与学校秩序不产生严重冲突时,要将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处理限制在最小的限度内。高校在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性质,要依据法律法规的原则与规定,按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权利与义务对等、保障学生权益与提高管理效率并重的原则,健全制约机制和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建立明确具体的实体性与程序性的制度。学校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学生违纪处理规定》,明确各项程序,细化处理权限,规定有效证据的范围;还可建立处分预警制度,及时提醒有可能受到处分的学生,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就可以维持学生与学校的和谐关系,减少学生与校方之间的摩擦,提高管理绩效。

总之,在刚性管理的同时,实行人文关怀,辅以人性化管理,刚柔并济,才能使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到学生申诉体制的健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大学生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知道如何依法、依程序进行自我保护,有的学生甚至不相信法律的力量。为此,高校要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我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了学生的申诉权和权。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56到第64条规定:处分学生的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保留不同意见,对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4](P151)。这些教育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学生面临侵权时可以寻求的救济途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国家行政机关并未建立完善的学生申诉裁决机构,高校也很少建立有关学生权利救济的规章制度,因此,学生申诉缺少详细的操作性规定,他们的申诉权很难得到实现。英国有一句法律谚语:“无救济就无权利”,“权利救济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行政救济,二为司法救济,对前者而言,主要是申诉权”[5]。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受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申诉裁决机制,这既可以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又能促进学校依法治校。学校也应尽快完善学生申诉制度,指定有关机构和人员受理学生的申诉。如果学生对申诉处理结果不服,则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的申诉裁决部门提起申诉或诉讼。通过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做到学生对学校处理不服时,申诉有部门管,辩护有人听。当学生权利受到侵犯时,通过权利救济使受伤害的权利得到补偿,使他们的现实权利尽可能接近或达到法定权利。学校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认真落实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决定及司法判决等法律文书的义务,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先生在《大学理念与依法治校》一文中阐述道:法治国家应当具备四个技术条件,其中之二为:必须有一支精通法律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法治国家里面必须有一个发达的法学教育[6]。这两个条件都与高校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是法治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也应该是法治化建设的先行者,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国平.论大学生权益与法律保障[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1): 51-52.

[2]张秉福.大学校规与依法治校[J].教育与现代化, 2006(1): 46.

[3]林天卫,吴华钿.教育法规读本[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5]刘同君,夏民.权利保障:大学生管理法治化之必然[J].中国高等教育, 2003(24): 30.

大学生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新方法

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的统计数据,2011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中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542638人,占当年660万毕业生总数的8.22%,而当年的独立学院招生人数为746028人,在校生总人数达2674448人。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在增加,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了749万人。在办学过程中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在学生培养上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重视其通用技能,而管理能力正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应需而生的一种重要的通用技能。《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管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如何推进《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能够让这些刚入校不久的大学生掌握,并能够结合实际的运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决定了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

一、《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1.《管理学》教学中的“知识割裂”问题[1]。(1)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一般高校选用的教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外的经典管理学著作,第二种是国内的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教材,第三种是学校的自编教材。第一种教材在一般高校中使用较少,主要推荐为参考书。后两种是主要的选择,但不论哪一种,教材的主体框架都是从管理学概论、管理的计划篇、组织篇、领导篇、控制篇等方面进行编著,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职能角度进行论述,各篇章都论述详细,但各篇章之间的联系却论述甚少,且主要是对前人的理论成果的综述,而对于现代结合实际的理论演进的研究部分论述却略显不足。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分别看到了管理的不同方面,对他们的相互联系仍不清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学体系,这就妨碍了学生对管理科学的系统理解和综合运用。(2)从教学的过程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管理学》时,基础理论的讲授占据了教学课时的大部分,在讲授时也主要是从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四大职能的角度分别进行讲授,各篇章都有对应的案例分析,对于管理学的理论性、应用性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但各篇章之间如何关联,如何更好地体现知识的实践性却仍然存在着割裂。

2.《管理学》教学中内容的滞后性问题。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管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管理实践中,同时也应体现在管理理论上。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在管理学著作的编写时总是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对于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和组织再造理论等管理学上的最新发展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等在管理学著作中鲜有详述。这一块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普遍的管理现象,以前的管理理论不再能够清楚地解释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前沿性问题进行补充,因此,也对教师在管理学上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管理学》教学中实践性欠缺问题。《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课堂讲授为主,因受学时、场地所限,学生学习后没有具体实践环节的安排,也难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性的认知。部分高校的沙盘模拟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模拟实践的效果,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也缺乏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管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4.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力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师学术性普遍较强,理论研究造诣也要强于其实际的管理能力,主要是许多大学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从业经历,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很多来自于对资料、对知名企业管理活动的分析,因此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传授管理实践相关技能,使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的个人能力确实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1.重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1)对于既定的教材内容,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可重组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理论篇,一块是实践篇。在理论篇中,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沿革、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什么是管理学在理论上有个基本的认识。在教学之初,可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刚入校军训时以班组方式的严格管理,加入学生会组织的遴选过程,一个宿舍为什么要选一位寝室长等),让学生感受身边处处都有管理学,用身边的事学习什么是管理学。一般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是既重要又枯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用案例将早期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讲解让学生明白理论的传承性,同时明白早期理论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演进。课下要求学生研究一所熟悉的企业,分析现实企业管理中理论应用的效力。(2)在课程教学的中,可以运用课堂综合案例分析,引入最新发生的企业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入其中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并掌握各管理知识之间的关联。同时也请学生把学习、工作中的故事讲出来,分析其中管理的作用,通过《管理学》的学习有没有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3)邀请企业或教育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课堂讲学,让学生与管理人面对面进行交流,让学生对管理有一个现实的认识。通过对湖北商贸学院2012级国际贸易本科班9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9份)分析得知,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难以达到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等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主题课教学已成为现代《管理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互动教学上,还需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在模块教学上,还需加强各模块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上明确管理各部分知识间的关联性。所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补充社会问题探讨。现在的《管理学》教材中,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的阐述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专题讨论。例如,在每年的315晚会中都会有很多的实际案例,通过视频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讨论现代企业管理伦理问题,着意培养学生的管理之“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虚拟组织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是虚拟组织?这种组织如何存在?目前我国较大的虚拟组织如阿里巴巴,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管理者是如何对组织实施有效管理的?这些问题是我们生活中的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准备、深入分析,让学生对这些产物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正确的分析。

3.课题教学即“任务驱动法”[2]。课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给出一个与管理有关的命题,让学生课下进行研究并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课下自学、课堂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最后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布置这样一个命题“: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你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其研究成果,同时课上请学生阐述其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补充,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该命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理论梳理。另一种是布置情境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体会该情境中的管理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管理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完成的结果写成课题实践报告,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课堂点评,并对任务中的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加深学生对管理知识的认识。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体会与认识。《管理学》课程教学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过程中才能逐步加以完善,而对于教学改革中的新思路的具体形式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补充、完善,以寻找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基础理论与管理技能结合能力的,能促进大学生管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作者:王亚丹 单位:湖北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庆华,张智光.管理学发展历程和趋势的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

上一篇: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怎么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