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3 05:17:05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测评;现状分析;优化实践

大学生德育测评工作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德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道德观念受价值多元化、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德育评价指标存在不确定性,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相当的难度。对大学生德育测评工作进行创新性研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的测评体系,对于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笔者所在的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创新基地,在测评方法、指标体系、测评流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四年中不断完善和改革,形成了一整套测评体系和测评办法,并在4个年级40个班级中实行,收到良好效果,测评方法被兄弟单位借鉴使用。

一、大学生德育测评的重要性

大学生德育测评是在原有的综合测评的基础发展而来的,测评结果以德育学分的形式体现,德育学分与学习成绩一起作为对一名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与表现两个主要指标,是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德育测评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是落实党和政府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个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党的十报告也要求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而德育测评是促进大学生德育建设有效方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2、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德育测评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认知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测评办法和各项指标的学习和参与每个阶段的测评,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良好道德风尚形成。

3、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现在的大学生数量多,情况复杂,教育和管理难度大,需要科学的、规范化的、可长期执行的管理措施。针对每一个大学生进行的德育测评工作,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都与德育学分挂钩,使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增强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4、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的有效途径。德育测评工作的开展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直接的激励作用。测评中包括的非专业文化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避免学生只关心学习成绩,而不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的现象。测评体系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遵规守纪、实践创新、身心健康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这些正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5、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通过德育测评得到的德育学分,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德育学分可以为学校、学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发现问题,确定工作的着力点提供参考,为各种先优评选、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提供信息。德育学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努力方向。德育学分还是社会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德育测评办法和标准,各高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行制定,不同的学校使用不同的体系和方法,除德育测评外,现在还有一些高校实行综合测评办法(此办法中学习成绩占一定比重),两种测评的内容一般是相似的,结果使用也基本一致,前者更加突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考核,是对大学生德育测评的发展趋势。由于对德育的测评不能像智育和体育有明确的指标,可以直接答案打出具体的分数,结果容易受到评价方法和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各项德育测评指标解释和理解不同,也会导致德育测评效果的不理想。

1、认识不到位,对德育测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的一些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忽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致了对德育测评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有人怀疑德育测评的作用和合理性,对德育测评持应付的态度,走形式主义,减弱了应有的效果。还有的对大学生对德育测评了解和认识表面化,把德育测评简化为综合素质加减分,导致学生为了加分而参加某些活动,呈功利化趋势,失去了促进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根本意义。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对德育测评的各项指标和实施方法认识不全面,不重视,不能发挥德育测评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

2、德育测评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有待完善。

现行的测评体系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基本分,这部分所占比例一般超过50%,属于主观部分,另一部分为加减分部分,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加减相应的分数,属客观部分。前一部分往往存在普遍得高分、分值区别不大的情况,起不到应有的区分作用。加减分部分注重学生的行为结果,不注重动机,为用投机行为获得加减分提供了可能。例如迟到一次扣1分,校报发表一篇文章加2分,那么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就可以用发表文章来提高德育分数,这显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利,容易助长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冲淡了德育量化教育功能的实际效果。也有因个人某一特长多次加分多,使测评分远远高于其他同学的情况发生。

3、测评结果不能体现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家长及学生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测评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真实水平,而现在大学能提供的得到充分认可的就是传统的学生评价就是智育成绩,对德育及体育重视不够。现在的德育学分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很难说给一个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了多少分。

4、测评中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当前的德育测评办法中,学生个体往往是处于被动的位置,由辅导员老师、评价小组或其他同学给出分数,不能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造成学生不重视此项工作,而使这项工作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德育测体系的评优化实践

本着“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院对原有的德育测评条例修改、完善,制定了《德育学分测评条例》、《德育学分加减分细则》,设计印制了《学生德育学分测评表》和《德育学分互评表》,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具体合理的测评办法。

1、 德育学分成绩的组成。构成测评成绩的指标体系包括班级互评分、辅导员测评分和个人素质自评分三部分。德育学分测评成绩总分100分。其中,班级互评分占40分、辅导员测评分占20分、个人素质自评分占40分。其中,班级互评分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根据学生的日常品德行为表现,为每一名同学打分,综合得出互评分;辅导员测评分则是根据该同学的个人自评和日常表现、由辅导员主导、班级测评小组评议给出;个人素质加减分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等。

2、测评程序。学生德育测评每学年总评一次,个人素质加减分每学期初统计一次。每年九月份对学生上一学年的德育学分成绩进行测评。测评工作在学院德育学分测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辅导员负责,指导班级做好日常材料的记录及测评工作。各班设立由主要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测评小组,组织开展本班德育测评工作。测评时每人发放《德育学分测评表》,与德育测评相关的信息都填写在该表上。

3、测评步骤。

班级互评:召开各班班会,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根据每名同学的日常表现,为每位同学打分。打分原则:满分40分;25分至30分区间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20%,30分至35分区间占60%,35分至40分区间占20%。每名同学班级测评分为在全班同学打分的基础上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最终得出平均分。

辅导员测评:每名同学结合自身情况提交一份学年个人自评报告,对自己一年中的表现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并对下一年度作出规划。辅导员根据学生自评,结合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与班级测评小组评议,给出该同学的辅导员测评分。

个人素质自评:每名学生记录自己的个人素质发展情况,后由班级评议小组进行核实,根据德育素质加减分细则给出。

以上各项成绩得出后,相加即得到学生的德育学分。经学院审查、公示后生效,同时将原始材料整理归档,妥善保存。

四、对大学生德育测评实施的几点思考

通过在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方面的的改革和优化实践,我们意识到这项工作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期逐步完善相应制度,来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考虑。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测评工作。学校职能部门、院系、辅导员及广大学生都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认识这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年级会、主题班会及各种宣传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测评方法,引起学生对德育测评的重视,主动地把自己纳入考评体系中去,积极参与德育测评与道德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德育测评工作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德育教育目标,分解设立德育建设指标体系,注意科学性和导向性,建立相对固定的测评制度和测评程序。一贯的测评工作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产生持续的教育作用。要注意加强对德育测评队伍的培训,使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掌握流程和方法。加强和完善日常记录,保证测评结果的公正。制定测评办法,设计简章实用的测评表格,使所得数据兼顾代表性和可行性,即要充分体现德育测评中的各个指标,又要避免过于繁杂的数据统计和计算。

3、保证测评指标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突出道德品质考察。构建一个合理的学生德育测评标准体系,决定着我们为学生树立何种榜样,认同和鼓励何种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按照培养目标统筹构建,符合大学生德育水平及其发展规律,指标体系要全面完整,主次分明。测评过程中的打分原则要求和计算方法应尽可能科学、合理,测评结果要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区分度。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测评中要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测评指标即要体现别人的态度和看法,也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总结和思考。学生之间的的相互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在区分、辨别、评价中学习,形成良好氛围,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克服不良习惯和行为。自我评价一般通过个人总结、德育报告、人生理想报告、个人发展规划等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过程,符合道德修养提升“反省―躬行”的波浪运动和螺旋上升。通过他评与自评,可以把学生的德育测评过程转化为学生内在认识的过程,对学生起到约束和暗示,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德育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陈桂淑,中国成人教育,2008.

[2]改进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D],夏飞,2012.

[3]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J],吴双,李斌雄,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

[4]高校德育量化测评的优劣分析及优化[J],周春林,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3.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2篇

2004年,教育部要求直属高校为所有新生建立心理档案。①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档案多方面的记录着大学生个体心理历程、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咨询等信息,是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学生个性特征和现有心理面貌的第一手材料,是了解学生个性发展水平, 心理发展动态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确保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②因此,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学校和有关部门一致的认识和选择。

1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入高校前就有一系列的档案,记载了学生过去的各项基本信息,比如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以及各种奖惩等,学校以这些为第一印象去了解学生的过往。而高校学生心理档案指的是专门人员使用一些心理计量表,通过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和学生谈话以及谈话咨询等方式来客观、综合地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③它是对大学生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记录,就像一面镜子,能反应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1 保密性原则

学生的心理档案不同于学籍档案,具有隐秘性的特点。我们在建档时和建档后,都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不得随意外借和泄露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只有出于科学研究和需要帮助学生时,并得到相关人员同意后,在保证当事人的心理和利益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才可以将档案让有关人员了解。

1.2 发展性原则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于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我们需要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的全面普查。同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并且及时对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补充、修改;对于平时的个案辅导,专业心理咨询师也应做具体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填入心理档案中。

1.3 系统性原则

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个体心理活动历程、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咨询、心理测验等情况所做的较全面的记录。④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的档案材料系统的收集、整理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对于一些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专业人员可以查找该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寻找致病的原因,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2 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涉及的主要内容

所谓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针对学生情况专门设定,尽可能能揭示或从中了解到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的并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的材料。⑤

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即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等。⑥

(1)学生自然情况。涉及学生基本情况的信息,比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学号、学院系别、专业、年级、生源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交友原则等。

(2)主要社会关系信息。涉及家庭成员信息的材料,比如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是否独生子女等。

(3)身体状况。涉及学生的身体状况的材料,比如健康状况、有无生理缺陷、个人既往病史等。

(4)心理健康状况信息。涉及学生心理方面的信息,比如以往的心理创伤史、当前的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等(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评估)等。全面掌握学生心理成长状况

(5)学校学习生活情况。涉及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班级人际关系等。

(6)个性心理特征信息。涉及个人个新特征的信息,比如性格特征、情绪情感特征、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等。

(7)职业兴趣和规划信息。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预测等。旨在为学生作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客观依据。

(8)动态更新管理信息。学生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评价、心理咨询记录、阶段性测评等。

(9)统计及预警信息。上述信息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报告(校、院系、班)、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等。

(10)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信息。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营造的一些平台,比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图片的展示、心理影片的播放、心理援助的渠道建设等。同时,专业人员在每一次的咨询之后,必须做好咨询记录,包括:咨询时间、主诉及症状、诊断结果分析、处理意见及措施、辅导效果等。

以上内容, 除学生基本信息外, 其余的都需要随着心理动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更新。

3 以建立心理档案的原则和信息为基础,结合瓯江学院实际多样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每个学期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

根据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和喜爱, 我们学院在课堂教学中邀请资深的心理专家开设如《创业与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及障碍诊断与治疗》、《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普及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以我们学院每年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和5.25心理健康节为契机,针对新生刚入学存在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存在恋爱与情感问题,大三学生面临学业问题,大四学生面临就业等突出问题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如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情感与恋爱、学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手语大赛、心理形象大使选拔、心理主题班会评比等,将我们学院“心路护航”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品牌做大做强;宣传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宣传栏、宣传手册的发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的公开等,使得全院师生了解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自愿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3.3 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我院一直以来采取个别咨询、热线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在新生入学初,安排千余学生参加《大学生健康调查表》( UPI) 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的测评工作,并及时将结果汇总,约谈测评结果不理想的学生,最后整理约谈的结果,并记录在档。将约谈学生分为一般关注、重点关注和特殊关注三类,特殊关注学生一周由分院向中心反馈该部分学生情况一次,重点关注学生两周反馈学生情况一次,及时掌握特殊和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针对学生开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营”、“大学生自信心训练营”、“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团体辅导和训练。对经筛查发现的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及时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没有在筛查范围内的学生,分院辅导员和心理负责老师也及时予以关注,将分院学生心理列为重点工作来做。

3.4 逐步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逐步建立和完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机制。第一级为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院有2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咨询师,都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第二级为受过专业培训的各分院系具体负责本分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他们也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他们通过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鉴别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第三级为受过专业培训的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一批学生骨干,他们生活在学生当中,能及时发现身边同学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反映给相关部门。我们学院在各个分院设立了心理辅导站,由分院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担任站长,具体指导本分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结语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性评价

[作者简介]秦进东,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副研究员;张亿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助教,法学硕士,江苏常州2130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46-04

一、个性化教育理念

(一)个性与个性化教育

个性一词译自英文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义是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现角色的假面具,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独特特征。个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由于学者研究角度的不同,其对于个性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哲学曾从最广泛意义上把个性解释为与共性相对应的“单一事物的个体性、独特性,此事物和他事物的差异性”。心理学上将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它不仅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异性,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而持久的独特性特征的结合。它是由独特性、主体性、整体性、稳定性、可塑性和社会性等特征所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生命是个性化的,所以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个性化教育。所谓个性化教育“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个性素质的统一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转化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体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个体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使学生全面、充分、自由、健康和谐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它认为个体不仅仅是单向地领会和接受社会文化和单纯地适应社会,更是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与开拓性的人才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

(二)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1 是时展的要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一再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决定、主动参与和教育内容必须个性化,并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入的个性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对新时代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拥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并获得发展。除此之外,当今社会还要求个体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如高尚的情操、丰富的体验、合作共事的胸怀与抗诱惑力,其中尤以宽容、合作精神为重要,因此,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是时代的需要。

2 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病疾。从学前教育开始,到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父母以及学校都是围着分数转,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之下,学生的个性发展一直被抑制。到了大学,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分数不再是指挥棒,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个性发展在长期受抑制的状态后,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如不加以引导,便很容易造成放任自流。但目前的高等教育同样存在问题,如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培养模式单一,以及评价一刀切等导致千人一面、千校一面,严重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施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3 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迅猛,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个性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个具有良好个性的大学生,必须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烈;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很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人格统一完整,有着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追求真理,勇于创新,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而良好的个性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来培养。在大学开展个性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抑制、纠正和克服不良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并能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20世纪80年代起在欧美国家兴起,起初研究重点是教师发展性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继而转向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我国,发展性评价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学领域,高等教育领域涉及较少。在中小学发展性评价研究中,又多集中在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鲜有论及。

大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是针对长期以来高校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评价、重智能轻情感评价、重共性轻个性评价等弊端而提出的,其主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对高校大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性评价的含义

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大学生发展性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大学生在评介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积淀、发展、优化自我素质结构,促进其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与和谐健康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包括本专科和研究生约有2000多万人,已经进入到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高校扩招背景之下,如何保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评价大学生培养质量自然成为关注的重点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也逐渐显露出

其局限性和弊端,如一味追求评价的客观化和数量化,重学生共性约束,轻学生个性发展;以专业学习为中心,重专业素质训练,轻其他素质,重智力因素评价,轻非智力因素评价,尤其是忽视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评价;重静态评价,更多面向学生过去的评价,只考查学生在一个阶段、一个时期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轻动态评价,忽视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评价指标要素的选取以及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且评价的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

为此,要求我们遵照现代高等教育理念要求,以转变教育思想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突出学生个性发展为特征,进行大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大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特征

1 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不应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不应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2 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综合素质。可见,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视角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评价已不再仅仅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更加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况的信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要使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3 注重评价主体、内容及标准的多元化与差异性。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不仅是教师、学生本人,还包括管理者以及与学生学习成长相关的人等,因为多元评价主体可以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信息,从而形成双向互动。大学生发展性评价注重价值的多元性,评价内容不拘泥于对评价对象的知识、能力的评价,还涉及其情感态度、性格培养、审美情趣、创造意识与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等方面评价指标,不仅关注评价的预期目标,而且更关注非预期目标的效果。

4 体现平等协商精神。大学生发展性评价是由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双方共同承担发展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评价对象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加强自评、互评,能有效地防止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防卫心理、焦虑心理和应付心理等不良心理状态,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

三、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理念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主体性、个性化、创新性的要求。为此,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以个性为核心的、多元差异的教育理念,应当确立理性的、科学的、主体性的、创造性的、法治型的、契约型的文化模式,运用发展性评价对学生作出更科学、更准确的评价。在个性化教育模式下进行大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评价功能

与传统的选拔性评价观不同,大学生发展性评价并不在于选拔优秀学生,而在于及时掌握和发现学生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将学生自身的强项和弱项加以比较,并对其将来的学习方向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优势能力。为此,在大学生发展性评价中,我们应倡导将调整、改进功能作为评价的主导功能,使评价者和教育者通过不断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优势能力及其发展状况,并针对其发展状况,给予及时指导,以保证学生的潜智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二)拓宽评价指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原有的德、智、体“综合测评”内容已无法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高等学校应根据生源的基本情况、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实际情况,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本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目的,拓宽评价指标,把大学生发展性评价内容扩展到除知识技能之外的道德品行、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兴趣特长、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通过强调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来评价人才,有侧重地构筑平衡知识、素质和能力等各级指标结构和比重的动态模式,做到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其他,既有专长,又能全面发展。

(三)设计发展性评价过程

大学生发展性评价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连续的培养过程,呈阶段性螺旋上升趋势;整个评价过程由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构成,每一阶段为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区分度,可按年级来划分;前一阶段的评价结论是后一阶段评价过程的基础和依据。每一阶段都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价、三方对话、结论共五个环节:其中学生自评是指被评价的学生将自己在前一阶段中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中的得失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小组评议是指学生所在的小组集体对小组中的某个成员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在前一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三方对话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价三份评价参考资料放在一起加以辩论、协调的过程;结论是评价小组根据对话协调的结果,对学生作出最终评价。

(四)选择灵活的评价方法

1 “走动管理”策略。“走动管理”策略源于一些优秀美国公司的管理经验。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者通过与个人保持密切的接触,达到组织管理的目的。在大学生发展性评价中运用“走动管理”,要求高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多接触学生,经常进入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

2 关键事件评价法。所谓关键事件就是指评价对象的主流方面和独特之处。它要求评价者注重评价对象的主流方面和独特之处,对此进行详细记录并且作出正确的评价,评价者要及时向评价对象提出批评意见,指出应该注意改进的不足之处。

3 情景化评价。情景化评价强调生活化、情景化,认为评价的内涵不应着眼于孤立的部分,而应该成为自然的学校管理的环境中的一部分,评价应该在学生参与管理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

4 非开放性反馈。在英美一些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地区,评价报告是保密的,只作为档案资料保存下来,除了直接管理者可以接近这些材料外,其他人不能接触报告,评价报告是一个软性约束,被评价者没有外在压力。

(五)建立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奖励制度

以往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是一种奖惩性评价,存在扣分因素,只会对少数优秀学生产生促进作用,抑制了大多数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实施大学生发展性评价,高校应充分尊重作为个体的大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性,根据大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特点制定多种大学生奖励制度,如学业优胜奖、社会工作优胜奖、学术创新奖、文娱优秀奖、体育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等,既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又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既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也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使学生在自身的进步中找到信心和动力,在发展中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鳊辑委员会,中国

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85,

[2]叶奕乾,何存道,粱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冯建军,试论个性化教育的原[J],江西教育科研,

2004,(4),

[4]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J],蒙古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6,

[6]罗洪奔,许秋芝,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探讨[J],湖南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7]张云,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构建[J],南京林业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8]罗友晖,郭琦,个性化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

[9]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

[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10]王伟忠,大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4篇

(一)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创设良好的锻炼环境

合理的管理政策是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关键,良好的锻炼环境则是提高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基础。高校首先应该根据国家相关的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文件精神,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文件,并且要敦促全校师生共同将其落实到位。高校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及时做好学生体质评估计划和报告,并上报有关部门,规划好每个部门的范围职责,实施定时评价、检测各部门工作质量的机制,保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同时,高校要加大对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创设出有利于强增学生体质的软硬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包括高校中传统的以教学为主题的具体评价机制,让体育课堂真正起到鼓励学生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疲于应付。而软件条件则主要包括高校领导、教师、同学等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和领导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加强锻炼,给学生起到榜样和模范的作用。只有创建有利于健康管理的校园环境,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才能被带动起来,体质健康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构建规范高效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测试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生理形态、生理机能水平、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水平、适应能力、心理发育水平。在测试过程中,应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而不是仅仅对于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检测与评估。体质健康测评模式的流程主要如下:1.组织职责分工、加强流程测试管理记录;2.要求大学生根据相关测试流程对体育测试器材进行调试;3.对测试人员进行动员;4.专业教师对测试流程加以有效指导与监控。从身体健康测试这个角度可以参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量表,测试的范围主要包括学生的身高体重、身体成分躯干、心率、血压、肺活量和视力听力等,可以通过仰卧起坐进行灵敏柔韧性测试,50米、100米、400米、800米长跑等进行体能测试,引体向上进行力量测试。而在心理测评方面,相关的参考量表有比奈一西蒙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卡特尔l6项人格测验(16PF)、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两相结合,可以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有效评估。

(三)政府加大对高校体育设施资源的投入力度

构建科学的体质健康管理模式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单依靠地方财政或者高校的建设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大背景下,部分中西部高校在募集体育资源建设资金方面的难度相当大。这些高校得到的建校资金有限,很大比例的资金主要投在教学设施的建设上,这就导致这些高校在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等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师生们运动的基本需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此类高校的扶持力度,完善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秀的体育锻炼环境;同时配备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以实现体育发展的目标。

(四)改进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体质健康管理模式所针对的主体,在模式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的情况是:大学生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其本身的体质状况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学生暴饮暴食,造成营养过剩导致身体肥胖;而有的学生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身体的某些机能达不到正常标准。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的营养摄入加以干预和引导,如开设营养课堂,改善食堂饭菜质量等等。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等,也会影响学生本来良好的身体状况。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负担也日益加重。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的健康管理并不能仅仅局限在统计层面,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发生转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体育课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方案,普及体育健康常识,让学生科学运动。(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上,如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的问题以及对环境的适应问题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人生观。(3)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膳食,搭配营养,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并督促学生对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加以改正,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活态度。从学生自身角度而言,学生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自主锻炼,定期体检,时常向学校报告自己的身体状况,让体质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者把握准确的信息,这样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体质健康管理模式,以更好地为大学生群体服务。

(五)利用现代技术支持完善体质健康管理模式

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构建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体质健康网站,及时有关体质健康的信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与制度要求;也可以建立论坛或者讨论版,便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的咨询和讨论,以充实自身的体育健康知识。同时,学校应配备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的软件,用以统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1)数据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体质数据的收集和评价上,让管理者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2)数据分析与评分功能。将数据输入软件后,软件可以通过科学算法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分析与评分,针对不同的得分群体给出相应的运动建议,从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3)查询功能。软件制作要清晰透明,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入系统,查看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系统反馈的评分与运动建议,从而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二、结语

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有其必要性和时代性。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对于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和推进,要借助国内外相关的先进理论,构建出科学的、适宜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案,以培养出知识素养和身体素质兼备的高水平人才。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23-02

大学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现阶段的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遇事容易冲动,而且没有了老师家长的束缚,在应对各种状况时容易产生偏激情绪。[1]由此出现许多的问题,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许多的困扰。不禁让人们深思: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如何给大学生正确定位,他们又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又是怎样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本研究致力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三所学校的本科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717份,其中男生238,女生477,2人未报告性别。其中实际回收吉林大学197份,东北师范大学177份,吉林农业大学343份。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通过九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做一个调查。

(三)主要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71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②文献查阅法:通过书籍、网络查阅了相关文献。

(四)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Scl-90总分方面,总分大于160占39.0%;最少有一项因子分大于等于3的占24.0%,其中每个因子分所占的比例如下:躯体化2.9%、强迫症状15.4%、人际关系敏感12.3%、抑郁7.7%、焦虑7.3%、敌对8.1%、恐怖5.0%、偏执8.9%、精神病性5.1%和其他6.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

F检验显示,男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六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如表1所示: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下同。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四)在学校上,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的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

农大较吉大东师而言,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更加突出一些。如表3所示: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

低年级在躯体化、抑郁两个维度的平均水平低于高年级,如表4所示:

三、讨论

(一)性别差异

男女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六个维度差异显著,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症状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可能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男生在社会中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在人际交往方面比女生更加复杂。可能会更容易去猜忌,不轻易相信别人。[2]

(二)是否独生子女

在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在此三个维度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由此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她)们需要得到学校社会更多的关注。

(三)学校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大学之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维度上面存在显著差异。今年北京小学开始实施“快乐教育”[3]可以说是中国的教育改革迈出了一大步,或许以后可以在全国的中小学中拓展开来。但是作为大学,应该本着为国家培育顶尖人才的目的,因此大学教育制度应该更加的严谨。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应该更加的严格,如果以后“快乐教育”在全国开展,中小学生的负担变得轻了,上大学以后,还是继续轻松的话,恐怕中国的教育和西方国家相比只会越走越远,而不是赶超。因此大学应该严谨办学,为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尽一份力。

(四)年级差异

研究显示高年级尤其是大四的学生在躯体化和抑郁两个维度较低年级学生而言更加的显著。大四要面临择业问题、考研问题、婚姻问题等,因此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焦虑。而低年级的学生则相反,还处在步入大学的欢乐中,因此没有太多的困扰。在这里希望学校和社会多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性格上的成熟。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帮助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以免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

四、结论

本研究调查了长春市3所高校的800名“90后”大学生。选择调查了有自己鲜明特点的“90后”群体;在被试选择上也充分考虑到学校、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做了相应调查。

研究表明,在性别、年级等维度上存在差异,男生、大一大四学生、非独生子女和教学资质较低的大学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大学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学会做一个性格成熟,有素质的人,先有了素质,才能谈学知识。而帮助大学生做到性格成熟,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4]需要家庭、学校、个人、社会等方面共同去努力。心理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环境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学校社会方面应该帮助学生营造一种积极乐观的氛围。父母更是应该去帮助子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符合自身兴趣发展的目标。再者,大学生个人更是应该学会选择、学会拒绝社会中的诱惑,做一个性格成熟、有素质的大学生。最后大学生是祖国事业的接班人,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通过大学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素质、性格稳重成熟的人才。[5]

【参考文献】

[1]王瑞新,曹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对策[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熊亚刚,张秀春.浅析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658-660.

[3]金山.选择[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4]蔡亚敏.浅析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综合素质测评

[作者简介]陈国梁(1963- ),男,辽宁昌图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学生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曹科岩(1981- ),男,吉林敦化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广东 深圳 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8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30120080307)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092204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40-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职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并通过测评功能的发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化。然后,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理念支撑和实际运作等方面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本文将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理清素质测评与培养关系的完善思路下,提出科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几点措施。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原则缺失

1.现实困境。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运作机制受人为需要、管理需要和模式需要的束缚,难以形成功能明确、运行规范的体系。一是综合素质测评的运作没有既定的原则和逻辑,实际上受人为需求影响较大,少有制度化运作;二是由于当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产业化等战略实施过程中,相关配套措施还没有合理结合,从而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被加入学生管理的功能,甚至成为记录纪律情况的工具;三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当前价值取向单一的评价模式所困,主要以评优为核心目标,在制度设计之初难以基于测评考虑引导和教育功能。

2.理念脱节。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现实多种因素束缚是外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起统领作用的原则和理念体系,造成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孤立存在,意义甚微。现实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没有与现代教育机制接轨,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没有与个人发展要求接轨。现代高等教育推崇“全人”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素质均衡、个性化发展,弱化高低优劣差别,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往往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且测评往往无直接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3.内涵缺失。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运作中存在理念脱节的现实,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整个测评运作模式需要一颗核心进行统领和规划,进而实现系统中各层次和部门的目标一致。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在各高校综合素质测评运作体系中很难发现某种或某类核心的内涵,作为测评体系运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因此,测评运作模式的内涵不清问题,实质上其根源又关联于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工作的内涵不明。

(二)机制单一

1.机构单一:以院系主导。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主体以学生所在院系为主,这里主要是指课程之外的素质测评或评价,包括通常的德育测评、文化素质测评等内容。从现实情况看,极少学校有专门设置的综合素质测评机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在评优需求的作用下进行,由于各类评优的申报主体多为院系,则综合素质测评也成了院系的工作,具体操作者多为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团队。

2.内容单一:以课程和测试结论为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架构,得益于合理的指标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以课程成绩和相关测试结果为主,主要为校方的客观结论性评价,部分尝试进行改革的学校,也多通过开设综合素质系列选修课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的合理化。但以课程成绩作为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反映是零乱且欠科学的,以课程成绩组成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没有严谨的结构划分,建立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学分体系和以“全人”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不能实现合理对接,且选修课程的数量和权重在现有体制中都处于明显劣势。

3.目标单一:以评优为基础。通常,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分类以课程为标准,除课程评价之外,主要是以评优为目的建立的素质评价机制,作为奖学金等校内外评优的指标来源。由于评优选拔的条件以指标为基础,除课程成绩外,对其他素质指标评价的起因即为评优,则在此基础上的综合素质测评仅仅是一种脱离了“内容”的“形式”,没有自身功能可言。

(三)实施错位

1.学校重视,学生漠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测评,且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求在服务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然而由于传统体制和模式长期运作的影响,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评涉及学校育人机制的整个体系,短期内建立一套全新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愿望很难实现。加之当前现实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如熟人社会、关系文化、后门意识等客观存在,也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带来重重阻力,从而造成学生漠视大学教育和综合素质养成。

2.主观期望高,实际效果差。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中,均希望以此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方式,并借此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的基础和助推器。通常,高职院校通过课程考试、相关测试和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考察,以期合理引导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各学校少有合格的测评结论(定量与定性)与发展指引的对应机制,很大程度上造成前期测评工作的结论不能最大化地转化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展指引。

3.学校热推,社会慎认。对于以学校为主体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包括综合成绩、各种素质测试数据,其实质上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各类表达和记录。由于我国尚未将大学,包括高职院校作为特殊主体纳入社会综合体进行整合,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运行难以与社会大体系无缝接轨,从而也造成学校热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论,并不绝对或顺利地为社会相关主体所认可。

(四)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误区

1.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功能,绝不能孤立地对待和处理,应建立全局性的素质教育新机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某一些人的事情,而是以某些部门、某些主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为主体和重点、所有教师与学校所有部门参与的整体工作,从而在学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2.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由活动累积而成。当前,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部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大量学生活动的累积进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当然,参加一定的专业、创新、文体类活动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无可厚非,但学生活动是否能够代表素质教育的全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式应当多元化,包括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个性特长、创新工程等诸多部分。

3.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只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所谓第一课堂即现有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其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素质教育。当前,有观点认为仅仅通过第二课堂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一种误解。前文已述,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不同层次和部门,需要全方位运作。

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完善措施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完善思路

1.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教育资源整合战略。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环节,在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前文已述,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体系,绝不是规则加上几个部门和老师就能实现,需要学校全员参与,全方位运作,倾全校之力整合各种资源,是学校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改革工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还必须承认,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立环节。系统工程和独立环节都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正确表达,并不是说一个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就能包括高职教育的全部,而是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教育资源整合的战略定位和实施步骤。

2.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应当具有两个层次,最终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同时,我们看到,综合素质测评所关注的,不再是测评的结果,且测评报告也不应是能够区分优劣的定性或定量结论,测评结论所提供的,应当是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指引。同时,基于综合素质测评的数据信度和时效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应当淡化考评参照功能,我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测评不应兼有考评功能,应当与评优评奖相排斥。从此种意义上说,测评报告和结果的去功利化,也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内化为综合素质发展的有利因素。

3.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培养的一体论说。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被动接受的,这一现状并非不能变革。培养和教育指向的“学习”没有被动与主动之说,从古至今应该未曾有过“被学习”一说,可见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应当是以学生主动为基础。如图所示,让综合素质测评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在测评过程中成为积极能动的主体,有利于促进测评与培养形成有机关系。在理清了测评的功能基础上,才有将测评和培养放在一起加以探讨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一套能够实现双方面功能的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培养的联动机制。同时必须看到,测评有为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服务和依据的功能,但必须以测评作为一个独立有机体系的观点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系统地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这一课题加以深入研究。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完善的具体措施

1.主观与客观、自评与他评、主动与被动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在于为学生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引,其实现的条件之一即是为学生所认可。首先,在测评方式的设置上,要避免传统测评中单纯以分值构成的测评模式,更应当抛弃将不同的测评指标人为地设置权重并加权为总的排名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测评的功能,应当建立主观与客观、自评与他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测评机制。在测评中,除了各项指标中的客观因素,如课程成绩、工作业绩、身心测评数据等,还应当有学生个人、其他测评机构的主观评价,且发展指引也应当以在规范描述基础上的主观评价为主。其次,传统素质测评中往往以他评为主,建立在一系列客观指标基础上,这一特征也阻碍了测评功能的实现,新形势下应当强化自评的比重和功能,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实现测评为学生认同的途径之一。同时,我们应当将测评转变为主动的驱动,实现以学生本人启动测评为主、被动测评为辅的科学机制,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测评功能的实效性,主动参与到测评中来。

2.测评数据的产生、验证和查询。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部分建立在学生自主启动的基础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应当由学校相关数据库直接导入。数据中心应协调各分中心建立相应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机制,并根据各指标的属性设置数据输入、验证、查询、变更的权限。对于主观数据,数据库中应设置规范的主观数据储存、输出模式。关于数据库更新的周期,建议以学期为标准,但数据输入应当是随时均能实现,要求相关验证主体每学期对主客观数据进行验证,并根据学校信用管理规范实现对虚假输入数据情况进行联网登记,从而保障数据输入的真实性。同时,对于已验证信息的修改,应建立由学生本人申请、测评中心审批的机制。在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无论是否已经验证,学生个人可随时查询,其他机构和个人需查询应当经测评中心批准。建议在学校现有电子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相对应的程序、电子数据交换流程、网络操作平台,将上述流程和数据全部通过电子形式和网络平台实现。

3.测评报告的形式与适用。根据高职院校的特征,测评报告应以学年为周期,每年形成一份。关于测评报告的作出机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主动或学生申请的方式。即使是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后决定以主动方式对全体学生作出报告,我们认为,基于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也应当逐步转化为测评报告一律由申请而作出。由于测评报告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测评报告全部使用经验证的数据。关于测评报告的结构,应以前面提出的一级指标划分,并在对每一指标综合评价后,设置发展建议部分,按照经过严格科学论证的模板和测评中心主观意见,供学生个人参考。测评报告作出后,著作权归测评中心,学生个人有使用权,未经学生个人同意,测评中心不得将数据开放给其他机构和个人。

[参考文献]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体像障碍;控制感:调查研究;青少年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DD and Controling Feeling of Adolescents. Wen Zhenzhong, Bao Hua. Faculty of Education,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image, life events, self-control and interpersonal control of adolescents. Methods 200 juniors from university and 180 from junior middle school completed the ASLEC, SOC and self-rating scale of BDD questionaires. Results ①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got higher scores on BDD than university students; ②Individual strength and interpersonal control sense have clos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very dimension of BDD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n't. ③Individual strength and life events can predict BDD, "losing" dimention of youngsters' life events has special value in the predicting. Conclus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more serious BDD than college students;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individual strength could predict BDD.

【Key words】 BDD; Sense of control; Investigation; Adolescents

体像障碍是“对自己躯体有强烈的消极感知”[1]或“对自身躯体形态的歪曲意识”[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对自己的相貌也更加关注,尤其是青少年。随之而来的是体像障碍发病率的上升,对体像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逐渐热门。已有研究发现体像问题与社会支持、性格[3]、社交[4]、疾病[5,6]、媒体[7]追求完美[8]等有关。但这些外因是通过何种心理中介影响了体像障碍?有人认为,体像障碍是摄食障碍的前驱[2],对年轻女性进

食障碍的临床观察表明其自控感减弱并对自己的能力及天分缺乏信心,借暴食或其他行为以控制自己的心境。因此,探讨体像与控制感的关系将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体像障碍的起因及影响因索,为咨询及治疗提供参考。

1 方 法

1.1 工具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询问最近12个月内该事件是否发生。共有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6个因子[9]。

Pauthus编制控制圈中的个人实力量表、人际间控制量表,信度分别是0.78,0.77,各有10个条目(其中一半项目为反向计分),该量表主要面向大学生,可以说是Rotterl-E量表的进一步完善,其总分说明个体能否控制自我、能否控制人际交往[9]。

体像障碍自评量表[10],采自何伦[11]包含23个项目50道小题,每项按4级(0~3)“没有―时常―经常―几乎总是”评分,自评分越高,体像障碍越严重。

1.2 程序 2006年秋期以班级为单位对某大学200名大三学生实施团体测量,某高三184名学生实施团体测童,回收有效问卷344份。平均年龄19岁。采用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 果

除了在体像障碍的各维度上高中生显著高于大学生外,在控制圈量表上的个人控制感子量表总分上高中生总分显著低于大学生,t=-2.735,P=0.000(大学生=3.13±0.54,高中生=2.98±0.40)。

轻微的体像障碍在青少年群体中很常见,不少有严重的体像障碍。大学生各维度无性别差异,大学男生同样很关注自己的体貌。但是在高中生中,体像障碍各维度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个人控制感更强,但在自感缺陷、体貌关注的维度上,男生体像障碍的严重程度要显著高于女生,其实这个结果说明了女生可能因为成绩好等因素使个人控制感强烈,并进而使得体像障碍的严重程度降低了,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多,男生开始越来越不在乎自己的相貌,女生恰恰相反。

无论是个体对自我的控制感还是对人际交往的控制感,都与体像障碍各维度呈现很高负相关,说明失控感与体像障碍如影随形。单纯的追求完美与美丽不一定能带来体像烦恼,只有当其爱美之心、完美主义态度与尽力控制生活事件的企图失败以后,体像障碍才产生。学习压力与体障各维度高相关,体像关注度与生活事件高相关,都说明压力影响到体像障碍。进一步说明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负相关[12]可能是通过心理控制感为中介的。

高中生体像障碍各维度与生活事件、控制感的相关不显著,可能因为高三学生的精力被集中于高考上对生活事件、人际交往的关注度降低了。

年龄对体像障碍的影响不大。不同年龄之间的体像得分差异不显著。

体像障碍的影响因素。将“客观评价度”中的“别人认为我体貌很好、较好”删除,其余项目得分合并后成为体像障碍总分。以体像障碍自评总分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量表总分、个人控制感得分、人际控制感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与人际控制感比较起来,个人实力得分更能预测体像障碍的得分。因此社交状况与体像障碍的关系可能是:体像障碍引起社交不良,而非社交不良引起体像障碍。

根据高于或低于平均分将被试分为体像障碍高分组(124人)和低分组(223人)。将生活事件量表各维度和个人实力得分、人际控制得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与此一致,若将体像障碍总分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各因子分、个人控制感、人际控制感得分为自变量逐步回归发现只有丧失因子和个人实力得分进入回归方程。(R2=0.149) “丧失”(被盗、亲友患病、死亡)能预见体像障碍,因为丧失必然引起受挫与应激,应对方式是应激源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13]。个体控制感减弱使应对方式简单无力,可能通过关注自己的体貌以控制自己的心境。

3 讨 论

3.1 青少年体像障碍的普遍性 本研究发现,轻微的体像障碍在青少年中很普遍,男生与女生一样关注体像问题,高中生的体障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尤其是高三男生,体像障碍的严重程度也显著超过女生。因此,将体像障碍视为女性特有显然是有偏见的,可能到了成年之后,男性倾向于忽视自己的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感受,所以看起来成年女性的抑郁和体像障碍发病率都要高一些。

3.2 高中生的体像障碍严重于大学生,高三男生严重于女生 说明学习压力是青少年体像障碍的成因之一。或者说,学习压力是青少年体像障碍的促成因素,如果说它不是主要原因。

3.3 个体对自我的控制感比人际控制感更能预测体像障碍的程度 本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心理控制感与体像障碍密切相关。负性生活事件、个体对个人实力的控制感、对人际交往的控制感与体像障碍具有很高相关,尤其是人际控制感与所有体像障碍的维度都相关极为显著,但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个体自我实力得分可以预测体像障碍总分,而人际控制感并不能预测体像障碍得分,因此所谓社交与体像障碍的密切相关只能说明是体像障碍影响了社交,而非社交影响了体像。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和个体失控感可能诱发了体像障碍。

3.4 抑郁和“丧失”是导致体像障碍的重要促进因素 生活事件中的“丧失”因子可以预测体像障碍,因此丧失体验引起的抑郁等负性情绪可能是导致体像障碍的重要因素,抑郁增强了自我否定,波及到体像,形成心理障碍。个体希望通过关注自己的体貌获得控制感,甚至出现过度的整容、整形,可以诠释为希望通过高科技获得力量的努力与尝试。试想,连体貌尚且不能由自己,全由工具塑造,因此失控感便部分释然。如果抑郁是自我攻击,无端整容则活像“片断自杀!”。

4 参考文献

[1]Wolszon. Women's Body Image Theory and Research: A Hermeneutic Critiqu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98,41(4):542-557

[2]祝婧媛,徐光兴.身体意像的结构与维度研究综述.信阳师院学报,2006,26(1):39-43

[3]朱武,杜乾君,易运连,等.女性减肥者的体像问题与社会支持及性格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49-151

[4]周丽华,骆伯巍,彭文波,等.初探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与社交问题.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64-65

[5]王景春,等.脑梗死致体像障碍2例报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48

[6]王丽霞.脑血管病致体像障碍2例报告.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1:425

[7]潘晓红,徐群英,姚彦,等.青春期少女自我体像及相关问题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542-544

[8]Barlow DH,著.杨霞,等译.异常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02

[9]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06-108,334-336

[10]陈图农,林万贵,陈建国,等.体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35-38

[11]何伦.幻想丑陋.体像与体像障碍的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47-151

[12]袁立新,曾令彬.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33-35

[13]毛艳霞.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136-138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学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73-03

高校作为培养并向社会输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科学而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行高校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

1.对学业评价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学业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恰当的评价方法,全面、系统地收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业信息,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评价旨在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引发学生的反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受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高校管理者、教师或是学生对学业评价的认识均存在偏差,学业评价往往被期末的课程考试所代替,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也仅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依据。

2.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通常采用期末考试或者是期中加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业,且往往是采用闭卷的形式,过分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察。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快速发展、成熟的阶段,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业评价手段显得过于单一化。

3.评价主体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当前大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学生仅作为评价客体被动地参与评价过程,学生的自主和能动意识受到很大限制,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从大学生的一天时间分配看,仅有5~6小时参与教师课堂授课,其他时间是在和非教师人群接触,这些时间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利用,产生的学习价值有可能比课堂价值要高,若仅以教师作为对学生学业的唯一评价主体则过于单一。

4.注重终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当前的学业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强化了一次性考试的作用,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造成学生忽视平日的学习,仅在考前两周突击学习,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不主动去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效监控与反馈。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1.引入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阶段测评、课外成果转化等多元化评价方法。①加强课堂互动,进行课堂表现考核。传统的大学教学,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课堂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大的消极性与被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缺乏互动和交流的课堂也难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增加课堂提问或适时地给出一些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加强互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入该生的课堂考核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评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堂问题回答和讨论环节,使任课教师加深对班级学生的了解,收集学生的各种学业信息,以便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②不定期地布置作业,并纳入作业考核分。作业应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纯书面知识的考核。作业可以是短期的或是长期的;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或需要小组协作完成的;可以是单学科性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作业可以是以出具书面报告形式完成的,也可以是口头答辩完成的[2]。教师通过布置形式丰富的作业来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去收集、获得需要的信息并进行自我加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以作业为交流的纽带,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进师生的感情。③设置学习关键考核点,引入阶段测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一些关键的考核点并进行阶段测评,打破学生平时不认真,仅在期中或期末前两周埋头啃书的学习僵局,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的紧迫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阶段测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生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也可以通过测评结果来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调整自己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④鼓励学生课外科研实践,成果转化成考核激励分。教师应鼓励并支持对科研具有较大兴趣的学生去参与到教师的课题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完成某个课题,学生课外取得的成绩可以转化为相应的考核激励分[3]。此评价方法意在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的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业成长。学习档案袋用于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努力程度、进步快慢、反思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性方式。电子档案袋的形式可以是一个电子文档或是一个网页,可随时供学生本人和教师查阅[4]。电子档案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信息来源。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作业考核情况、阶段测评结果及课外活动等信息均记录于学生的个人学习电子档案袋中,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收集、提交与自己成长和发展相关的材料,完善自己的成长记录。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电子档案袋旨在帮助和指导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调整自己的状态,向他人展现自己的努力、进步和成就。此外,电子档案袋也可为教师完整的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为教师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提供依据。

三、确定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1.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成长方向,拟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自我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反思自己在课堂和课外的表现,弥补自己的不足,见证自己的进步的途径,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5]。与此同时,有效的自我评价也可培养学生树立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学生自我评价亦可使教师掌握学生个人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为教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业提供依据。

2.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同学接触的时间要多于和教师相处的时间,在一个集体中生活的同学对彼此的学习状态也都较为熟悉,因此,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不可或缺。同学间可对彼此的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时间投入、进步幅度、与同学相处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互评能够促进学生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能力,并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应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测评结果、科研实践情况等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且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应给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并记录在学生的个人学习电子档案袋中,使学生及时获取诊断性信息和相应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反思与成长。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在该评价体系中,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能够使学生树立对自己负责的学习态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调节和掌控能力。

2.多元化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引入了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阶段测评、课外科研实践成果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它既重视对学生课堂上表现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情况的评价;既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模式,加入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环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全面、更公平。

3.过程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注重评价的过程性。教师通过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电子档案袋,收集并保存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资料,整理和分析这些资料以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进步和不足给予激励或提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意见。

4.发展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地来区分学生的优劣。它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学业评价,一方面为教师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相应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可引发学生的反思,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资.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5-28.

[2]陆雪莲.论大学生作业的科学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6,105.

[3]李清海.以学术科研活动为引导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7-59.

[4]王玉琴,王成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4):26-28.

[5]王文静.学生自我评价流程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3):46-52.

课题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学业评定体系的构建与实践(11070)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9篇

一、强化全方位、多形式的德育教育,培养健康合格人才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理论学习。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通过主题班会、讲座进行讨论,写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加强思想教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强化班主任的课堂德育教育。举行每周一次的德育示范课活动,把德育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通过示范课促进了班主任对德育课的重视,提高了班主任上德育课的水平,增强班主任德育育人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德育示范课要求我们班主任老师也要学会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分年级、分层次进行德育教育。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的不同,根据学生的年级不同分别确定不同的教育思路,实施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大一的新生侧重于讲周书记的党课,讲授“学生教育三阶段”——“抹阴影,树信心”、“克三难,树恒心”、“学知识,树信仰”,同时结合校规校纪,进行作风养成教育。大二侧重于人生观、社会观和成材观的教育,同时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理想教育。大三侧重于就业的引导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精神,大大增强学生的实效性。

——开展诚信教育,打造诚信校园,培养诚信人才。为落实校区的诚信教育,举办了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把诚信教育纳入到德育课的范畴,在全校区进行开展,每个班主任在上德育课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把诚信教育在班级进行授课,培养适应社会的诚实守信的合格的大学生。

——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德育教育活动。本学期为了把德育工作做到更为有效,在第二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象法学院举办的“拒绝,珍爱生命”普法宣传活动,商学院举办的“犯罪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等。这样很好的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做好自我保护意识。

——开展新途径,倡导新做法,让德育真正占领第四课堂。为了落实院党委提出的“三个代表”进公寓,把思想工作做到寝室,开展德育教育新途径,从12月份开始,我们提出德育课进寝室,让德育真正占领第四课堂,我们的副班主任利用下午3:00——5:00的时间以楼层为单位进行德育课教学,通过两次的举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将制定出计划制度进行全面的、规范的教学。

二、认真贯彻执行校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努力做好学生退学工作和正副班主任整合及六个转化工作。

——加强自身建设,修订好各项制度,让退学工作和正副班主任整合及六个转化工作有制度可依。

——由于xxx校区是个新的校区,刚开学时,各方面条件还不够完善,要求退学的学生比较多,工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顶着压力,准确的了解政策,严格的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有关文件规定。在退学条件、退费标准和办理退学手续上都按上级文件要求和学校规定办理。同时注意自身形象和服务态度,主动做好与各方面的沟通工作。冷静处理好退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为了加强学生管理,认真做好正副班主任整合及六个转化工作,在原有的工作制度和方法上进行了深化,努力提高整合的实效性,做到转化工作的彻底性,让我们的正副班主任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秀生更为重要”的教育思想。

——努力开展好整合工作的新局面,把整合工作做到实处。像班干部与楼层管理员的整合,各二级学院与舍务科的整合等。

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加强德育课的全面教育,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

1、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江**同志“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的讲话精神与德育课的结合,通过课堂德育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分层次实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邀请一些心理学专家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班主任也要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每周的德育课,做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使学生能够健康成材。

3、开展德育课的全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工作,继续开展好每周一次的德育示范课评教评学活动,将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人生观和就业观。

4、进一步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学生科将与法学院配合,通过教学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组织开展法律常识征答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法制教育的宣传片,请司法人员进校做报告,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法律常识,提高法制素质。

二、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加强检查和指导

1、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对班主任进行每月一次培训。结合校区的实际情况,每月确定一个培训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

2、加强对主任工作的引导和管理,同时加强检查和考核,将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与经济效益挂钩,使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了工作效益。

3、指导正、副班主任做好整合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后进生的档案,进行跟踪教育。

4、在全校区举办“新世纪我能行”的征文活动。

三、实行“转差为优”工程

作为正、副班主任都要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的德育教育思想,这样就要实行德育课的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我们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班主任组织相关教师进行集体研讨分析,看症状,找根源,定方案,定责任,辅困促优。我们不能等同于公办院校对待差生的普遍态度“一个都不能要”,而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都不能落下”。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要建立一些“扶差”日记,共同做好六个转化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周书记提出的“育人报国”办学宗旨。作为我们老师要用我们的爱心、宽容和激励做好学生工作,这样才真正领悟了周书记提出的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北科找到他人生新的起点和坐标。

四、建立“大学生个人素质成材档案”

针对学生个人特点,由二级学院、任课老师、班主任、副班主任和学生个人共同制定“大学生个人素质成材档案”,依据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他评和自评,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根据这种情况,可以设立“大学生领导”和“大学生职业技能专家”等,进行有重点的培养,通过自上而下的推荐和严格的审核,一批有着出色的领导才能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当选为“大学生领导”的光荣称号,一批在专业和技能方面有着特长的同学则会获得“大学生职业技能专家”的光荣称号。学校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培养,开设讲座,配备辅导老师,帮助他们提高领导才能和职业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这样就能在同学中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五、学生科工作月安排

三月:

1、做好学生返校后的稳定工作。班主任上好第一堂德育课。

2、开展好学雷锋文明礼貌月活动。

3、做好班主任的全面培训工作。

4、制定出“大学生个人素质成材档案”有关规定和实施办法。

四月:

1、做好法制安全月活动,进行普法宣传活动。

2、落实好“三项服务”工作。

3、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4、做好与国考有关的各项临时性工作。

五月:

1、在全校区开展文明礼仪规范活动。

2、“大学生个人素质成材档案”要具体落实。

3、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举行一次就业知识专题讲座。

4、在全校区师生中开展好“新世纪我能行”征文活动。

六月:

1、对一学期的德育工作进行总结。

2、指导班主任写好德育总结和德育论文。

3、对“转差为优”工程进行全面检查。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活事件 自我和谐 自杀意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自杀是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自杀意念是个体在思想上产生的想要死亡的想法,但没有付诸行动,是自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阶段。自我和谐能够预测自杀意念,且自尊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康芬艳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生活事件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和谐,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但就我们掌握的文献而言,尚未发现发现生活事件、自杀和谐与自杀意念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因此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广西某高校300名在校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288份有效问卷,其中大一93名,大二44名,大三52名,大四99名。

1.2 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用以调查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年级等人口学资料。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ASLEC 由刘贤臣等于1987 年编制, 经过测试,证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共 27 个题目,包括 6 个因子,分别为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及其他。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9,分半系数为0.85。

(3)自我和谐量表(SCCS):该量表由王登峰编制,由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组成,共有35个题目。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数分别为0.85、0.81和0.64。 其中“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4)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SIOSS 由夏朝云、王东波等于 2002 年编制, 用于自杀意念筛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共26 个题目,包括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掩饰因子四个因子。自杀意念总分由绝望因子分、乐观因子分和睡眠因子分相加,以总分大于等于12分作为筛选有自杀意念的量表划界点。该量表具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聚合效度也较好。重测相关系数为0.86,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79,分半系数为0.82。

(5)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基本现状

根据总分大于等于12分作为筛选有自杀意念的标准,本次调查的288名大学生中有41名存在自杀意念,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4.24%。为了解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进行了卡方检验,发现专业、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型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2 生活事件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表1显示,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与自我和谐均呈显著正相关,受惩罚及丧失因子与自我和谐相关性不显著;生活事件及各因子均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及其他因子与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2.3 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表2显示,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其他因子与自杀意念及绝望、睡眠等因子呈极其显著正相关;学习压力、其他与乐观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和其他因子与掩饰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2.4 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表3显示,自杀意念、绝望因子及睡眠因子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都呈显著性正相关,乐观因子、掩饰因子与自我和谐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呈显著负相关;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因子与灵活性、刻板性呈显著正相关;睡眠因子与刻板性显著负相关。

2.5 自我和谐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生活事件、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的研究结果,按照温忠麟等人(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和方法,我们采用依次回归技术来考察自我和谐的中介效应。具体运算过程如下:首先对各变量进行中心化(变量减去均值),然后依次做因变量与自变量、中介变量与自变量、以及因变量与自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回归。在本研究中,自变量生活事件用x表示,因变量自杀意念用y表示,中介变量自我和谐用m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用c表示,中介变量与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用a表示,因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用b表示,c′表示当把自变量和中介变量都引入回归方程时,自变量与因变量回归系数的变化。在本研究中,我们先检验自变量对自我和谐的预测作用,发现回归系数c显著,在这一前提下可考虑中介变量m,然后依次检验系数a、b,发现都显著,意味着x对y的影响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了中介变量m实现的。此时再看系数c′,发现也显著,说明自我和谐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见表4。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约为14.24%。由于研究对象、工具等不同,学者们得到的自杀意念检出主要在9.04%~22.69%之间,本研究得出结果在其范围之内。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专业、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型和压力大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夏朝云(2007)等人研究是一致的。

生活事件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与自我和谐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上都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康芬艳的研究基本一致。结果说明大学生个体经历的各类负性生活事件越多,他的自我和谐程度就会越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就会越高。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其他因子与自杀意念及绝望、睡眠等因子呈极其显著正相关;学习压力、其他与乐观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和其他因子与掩饰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可见,有针对性地减少与自身意念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程度,将有利于自杀意念程度的降低。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正相关显著,说明自我和谐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越有可能出现自杀意念。这与李艳兰、常保瑞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采用温忠麟等人(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和方法,我们发现生活事件既直接影响自杀意念,同时又通过自我和谐这一中介变量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这一结果符合弗洛伊德对自杀的解释,弗氏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自杀是由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内部冲突所导致的。有时,这种刺激不仅可使一个人倒退到更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使这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敌意进行抑制,致使他对被人或社会的攻击转为内向投射,产生自杀。因此,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可以通过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提升大学生自我和谐能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梁瑛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5.

[2] 邱鸿钟,梁瑞琼.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3-15.

[3] 李艳兰.大学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

[4] 常保瑞,方建东.大学生完美主义、自尊、自我和谐和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

[5] 康芬艳.背景变量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自我和谐及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研究——以中专生和大学生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1.5.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5-108.

[7]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

[8] 夏朝云,王东波,吴素琴,叶剑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

[9] 温忠麟等.中介效应检测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

上一篇:供应商绩效考核报告范文 下一篇:生产部绩效考核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