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4:47:29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一)音乐艺术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大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驱力。尤其对于设计类学生而言,“不拘一格、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是潜力与能力的体现。音乐是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自由、更感性、更灵动。音乐与设计有着共同的特点———没有对与错,而在美的追求上,都是永无止境的。设计中的简约、优雅、精致,如同现代音乐、浪漫时期和古典时期音乐一样,各具魅力。发现、感知并创造美,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应不断提升的能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开视野,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的体验、发现、想象、创造。

(二)音乐艺术教育美育功能发现美———音乐打开了美的视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音乐是语言的升华。“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说,“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指出;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音乐的神秘之处,在于它的可意会性。经典艺术作品通过人声及不同乐器种类,在旋律、节奏、表情等元素组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幅幅色彩各异、风格鲜明、精美绝伦的图画,等待我们去打开、去发现。感知美———音乐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当延绵起伏的旋律娓娓道来,丰富的心理活动随着音乐时而紧张、时而放松,实现了音乐与心灵的共鸣。通过情绪的感受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锻炼大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能够欣赏艺术、感受它的美,是人生一大幸福。这种能力帮助大学生心灵坚强,不为外界的困境而颓废。创造美———音乐的启发和创造的作用。科学和艺术,前者是理智、冷静,后者是感情、兴奋;一个客观、准确,一个主观、朦胧。但本质都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习音乐,除了感官灵敏之外,更重要的是音响作品背后的情感内容,艺术价值、流派风格等。大学生们通过系统音乐学习,加强艺术形式和内容了解,愉悦身心的同时,开拓了眼界、丰富知识面。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精神上的塑造与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

1.高校音乐教育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的德育教育形式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注重教育成果的时效性。音乐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营造直观真切、生动形象的环境,激发学生所有的感官,让受教育者整个身心浸泡在艺术审美与道德真理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让道德文化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是有鲜活思想、有呼吸的生命体。意识升华积极影响行为规范,从而拓展与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这种本质的改变将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夯实基础。

2.音乐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1)音乐教育促进个体思想认识的升华

大学生通过经典音乐艺术作品聆听与感受,世界杰出音乐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主题的了解,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体会,产生丰满地、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思想价值体系。音乐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听觉享受,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升华。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音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将爱国主义以音乐的形式让学生聆听,激发爱国热情。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通过演唱、演奏、舞台表演将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淋漓精致地表达出来。当今音乐艺术表演形势发展迅速,如何引导学生聆听、赏析经典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例如歌唱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经典作品;演奏展现民风民俗、展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爱国主义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3)音乐实践可以强化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集体荣辱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音乐实践中,合唱与合奏是典型的集体性艺术活动,团队合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声部间的平衡与和谐;力量的分配与协调;音准到位、音色统一;作品的深刻理解。都离不开集体共同努力。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第二课堂、大学生艺术团等多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适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参与音乐作品的排练、汇报、演出和比赛中。当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学会分享、学会体谅、学会分担时,高校的德育教育作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如何有针对性地深入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提升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姗,将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依次分解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每一较高层次必须以前一较低水平为基础和前提。这种明晰的目标分类法体现了教学规律,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也同样有指导意义。

(一)衔接初等音乐教育

深化音乐艺术教育工作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具有一条由小学到大学连续发展的轨迹。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围绕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建立以听觉感受为主的审美判断力。高校音乐教育的对象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上,更应在人才知识结构和总体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即造就一大批现代科学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全方位的高级人才。

(二)构建教育平台

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提升,离不开基础音乐知识的支撑。开设由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分析和音乐表现等基本理论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必修课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应当开设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以及结合各二级学院专业特色,开设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音响学等跨学科课程。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

(三)探索教学模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学音乐艺术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动的、扩展的理解,从而增强批判力和评审力,形成学习和创新的态度。因此,教学形式应当结合设计类专业发展需求做到生动灵活。例如结合该专业学生特点,通过问答式、案例式、协作式、发现式等学习方法,培养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并在课余时间,为设计类的大学生们提供各类艺术观摩、学习和实践机会,充分鼓励设计类学生参与到大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社团,参与到各类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提升课程设置合理性、内容安排针对性和各类观摩实践、第二课堂参与性,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应用价值。

(四)融入日常生活

让艺术走入生活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寝室文明与寝室文化对于设计类学生素养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寓教于乐,也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后,舒缓和调整情绪,并更好地激发学习斗志。因此,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要注重经典作品的推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潜能的激发提供优质土壤;要注重艺术鉴赏能力的引导,为学生更准确地发现美、感知美与创造美提供能力保障;更要注重对学生在艺术中反思、求真知的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1.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高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相关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教务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制定、修订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统一协调各院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工作组的工作,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资金及设备支持。

2.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项目评审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各院系、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团委共同推荐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评审、立项、检查和验收,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抓好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依靠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通过校友会等组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都要结合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所、设备和技术支持。各实验室每年都要制订接纳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的计划,要通过实验室开放、创新性实验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到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2.创新实践基地要按照专家推荐和自由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都要确立一批具有基地学科特色、代表学术前沿且适合学生参研的创新实践课题,择优参加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活动。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创新实践基地负责为每个立项项目联系一位或几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热心从事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

3.创新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报纸、展板、网站等媒体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扩大创新实践基地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要定期组织并举办各种科技讲座、学术沙龙以及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等,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条件成熟的创新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鼓励、支持其开设一批实践性强、特色突出的全校性实践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三)以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为载体,以项目经费为保障,深入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1.加强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组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百家争鸣”的原则,建立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团、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俱乐部、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组(工作组)等。课外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的活动要有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2.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为日常活动载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参加相应的科技创新竞赛。学校有关部门和院系要对创新俱乐部活动的开展给予经费支持。

3.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设立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按照“公开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立项,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创新实践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科研,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推荐等,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定,定期报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严格规范指导教师的聘请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1.发动学校各方力量,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为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组织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为科技创新项目聘请指导教师,全方位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择前沿问题、热点课题,进而确定主题新颖、有一定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项目供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指导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3.学校每年都应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对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或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组织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表彰。对于获奖的指导教师、组织管理者,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奖励。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1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

我国的现阶段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培养还远远不够。中国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中学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和老师都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即使是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教育体制的限制,并没有切实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这就直接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还比较淡漠,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样。

2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缺少创新实践训练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许多阻碍。一旦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就严重缺少实际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国正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国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导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机会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也很严重。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当然,这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还应该学习人文知识的,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大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不仅仅需要只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在校园生活中的高水平学术活动的进行中进行,尽量打造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才能不断增长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高校还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从而通过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样的大学才能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以此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并尽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新素质,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是现阶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三、总结

总而言之,由于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然而,高校大学生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当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应该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从而不断的发展高效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现代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因此,现阶段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雪梅(1984-),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安徽 阜阳 236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区域物流规划与现代物流工程省重点实验室项目(项目编号:2012WLGH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3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关注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实也说明了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充满挑战的工作岗位。因此,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必须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3]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和科研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大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科研活动就是培养和发挥这种创新潜能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同志讲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4-6]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是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个人成才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以后的学术研究。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研创新能力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而且还要具备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百折不饶的精神等。通过开展各种科研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得到实践机会,从而加深学生对已学课程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未知课程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可以了解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情况,接受到最新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通过主动思考问题,实践解决问题,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这取决于大学校园能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大学毕业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改变了以后用人的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大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有利于以后的学术研究

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了发现问题、查阅书籍文献、选择课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论文写作等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导师应用自己多年从事科研的经验对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指导解决,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养成自己的创新意识。大学生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还要养成合作的精神,与科研团队的其他人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科研课题。这些都使得学生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思想,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大学教育本身,而且还与大学生所受的早期教育如初等和中等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初等和中等教育相比,我国的初等教育仍然只重视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教师讲授课程占用的时间过多,而对于分数的追求远远胜于实际的科研实践能力的追求,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7,8]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本来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科毕业实习主要采取参观的方式,而没有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毕业论文设计也只是为了最后毕业,没有学生会认真写好一篇具有创新性的论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维定势的影响

从小学生们就认为上大学就是单纯为了学习,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某些大学生觉得科研离他们太远,对科研活动持远离甚至是抵触的态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顺利毕业,然后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在大学期间没有想到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然,他们中间也有对科研比较感兴趣的人,但对究竟如何进行科研、进行哪个方面的科研却显得十分迷茫,甚至从哪里查文献找切入点都不知道。教学型学校的老师在上课时只是讲授书本知识,不会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这些都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2.校园环境的影响

调查发现,89%的人认为校园的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学校对科研创新的重视和宣传不够,学生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会。虽然现在高校学生的科研活动已愈来愈受到重视,有些985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而其他一些学校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列入了学生的培养计划。但是,由于学生和老师对科研的认识不足而造成大家对科研缺乏主动性。特别是仍然处于教学占主导的高等学校,整个校园内没有进行科研的气氛。老师不进行科研或者为了评职称简单进行一些科研。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也不会主动进行科研。

三、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针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思维定势和校园环境的问题,下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的体系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首先,在制订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和计划时要主动设置一些与科研原理、方法等有关的课程,适当开展一些需要学生主动研究的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具有科研性质的实验、论文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校外的实习基地以及校内的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针对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9-11]其次,加强教学改革,集中学校有限的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中心,改革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创新型的实验。[12]在毕业设计方面,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论证,使得题目与实际结合,同时还要求学生查阅前沿文献,掌握最新科研动态和新的思维模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改革考试方式,建立新的评估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估模式。改变以前单纯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模式,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逐个或分组进行撰写论文、答辩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最后,学校应该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大学生科研课题,为其进行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为调动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应该设立科研创新专项基金,用以扶持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表扬并奖励取得丰厚科研成果的学生。鼓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

2.构建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校园环境

一个好的校园科研氛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主动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学校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会,并要求学生和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学习科研方法、掌握最新科研动态,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氛围中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次,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制订培养目标,学校其他部门负责实施各项科研活动。同时,还要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校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评价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只有教师有了新的知识、创新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最后,要激励教师不断地给学生传授科研的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兴趣,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主动性。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如何进行论文论证等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在平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小论文等,指导学生掌握科研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结论

大学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培养出的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前途,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学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科研创新教育,鼓励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只有转变思想、改革教学、制订新的培养计划,通过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Bengt-Ake Lundval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London:Anthem Press,2010.

[2]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

[3]Jan Fagerberg,David C.Mowery,Richard R.Nelson.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王成勇,周慧杰,朱晓勇.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高教论坛,2011,(10).

[5]郝渊晓,周美莉,赵彦,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6).

[6]李洪波,杨道建,杜明拴.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7]刘军仪,杨春梅.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8]王莉.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9]丁明跃,骆清铭.大学生进入课题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科技资讯,2010,(20).

[10]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

[11]蔡华健.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路径[J].文教资料,2012,(13).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校外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 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96-01

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结合毕业实习,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扩招后,毕业学生数量剧增,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压力增大,指导学生人数和工作量成倍增加,而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扩招后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如专业教师数量与水平、教师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科研仪器设备数量与质量、专业实验室数量与面积,等等,很难满足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此,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近10年来,进行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生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关工作,另文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认识大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现将高校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作如下探讨,以期为高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1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的要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校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高校扩招后,由于高校在师资、场地、资金、固定资产、设备、图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限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任何一所高校仅仅依靠自身校内教育资源,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的。高校校内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除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外,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降低工作压力,提高校内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校外单位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际选题,真题真做,研究工作条件、环境和经费有充分保障,研究结果对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校外单位满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校外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3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论文选题和研究,要结合校外单位的科学研究实际、工程技术开发实际、产品研发与应用实际,研究目标是解决企事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与生产实际问题,从研究选题、资料查阅、实验设计、科研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论文写作等,学生都要在校外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和水平。

4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1-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转向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和企业对该人才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严峻的形势下,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校确立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和开拓性的特点,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项结合、四方面提高”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为中心;采用模拟训练与实际运作两种方式;把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毕业论文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1]。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大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本专业的现代广告学、市场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7门专业课为例,实践学时占其相应总学时28.3%。强化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用结合,掌握市场营销人才必备的市场营销广告设计、市场调查报告撰写、市场营销策划书设计等基本技能。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以课堂教育为落脚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专业课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2]。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中加强实训。对学生营销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广告创意技能、营销策划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技能实训。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市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进行。期末考试学生按教师要求拟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市场营销策划书等作为课程的考试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密切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PBL教学法、热点问题探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课堂上重现或者虚构一个个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所提供的案例展开的分析与辩论来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案例中,熟悉案例的背景资料,充当相应的角色,正确制定解决方案。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都是由真实记录组成,学生深入案例就如同进入了现实情景。这样案例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我们选用于教学的案例,大多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都是针对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真实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每参加一次“案例”讨论,就相当于亲自参加了一次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高层决策。为了在案例讨论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由团队小组推荐两名或几名学生作中心发言,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团队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各团队小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召开董事会”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今日说法”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商家名谈”的方式进行汇报,形式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其融会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方法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译为基于问题学习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在讲到市场细分这个理论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市场细分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意义,在现实中举出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讲解的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3.热点问题探讨法

使用热点问题探讨法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找出一个跟它相关的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如用某知名家具造假事件讲解公关危机如何化解、企业参与职场类节目对企业的宣传有何利弊等。在争论中学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各执一端,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通过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密切结合企业营销活动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实战型为主,力求“新”、“实”结合。“新”是指选题反映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动态和专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如我国企业的事件营销研究、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广告研究等都是比较新的题目;“实”是指选题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规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佰草集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哈尔滨乳品市场销售渠道研究等题目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题目过大过深,受知识结构和毕业论文时间的限制难以按期完成;题目太小,又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思维。

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通过论文调研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大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的环节,培养学生对资料挖掘、数据处理、提炼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文字和语言的综合表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确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方向上去指导,从总体上去把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合理的设计或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同时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得到系统训练和全面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晟,王金洲.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2]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7篇

一构建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型教学新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保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和特色;发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提高我国师范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中心的改革思路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部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营造校园学术创新氛围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1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我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确定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体系,即实施“一个目标、二个梯队、三大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科技创新活动在三个层面上展开,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实践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关系图(如图1所示)。

(1)目标层面―――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和学院四个创新实验基地(物理创新实验室、家用电器维修小组、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小组和物理教育兴趣小组),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消化专业知识和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促进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优化研究生生源。

(2)团队建设层面―――建设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梯队。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前沿性的科研方向,鼓励指导教师将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与日常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即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生培养及大学生实践资助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结合起来,实现课外科技活动有基地、有指导、有经费的有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由四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组成的创新平台(如图2所示):

四个团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半导体团队和热电团队,科技创新性较强,依托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费充足,集中进行材料制备和性能表征等工作;电修团队和多媒体团队,科技实践性较强,电修团队集中于器件性能测试和产品设计与仪器维护,多媒体团队针对先进材料与器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制作论文图表、晶体生长动态过程、微观机制等多媒体课件、科技讲座视频,并为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服务。

(3)活动平台建设层面―――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三大平台”。科技普及活动平台:以学术报告(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向与进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等)、重点实验室参观、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国家中学物理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

科技实验活动平台:结合省级重点物理学学科优势和特点,打造实验教具与维修、多媒体课件制作、家用电器维修等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任务是维修与维护实验仪器设备,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申请专利,宣传科普知识,培养中学物理科技活动辅导员。

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师资、设备、项目等资源优势,择优指导学生深入重点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公开,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大多以项目或各类学科竞赛的形式进入实验基地,很多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教育,为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动力来源,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认真、规范地完成所有环节,即使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学院以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基础,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科技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提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组队协助完成,特别是突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自立、协作等综合素质。学生、获奖等取得成绩的可以折合成学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基础,电子设计、教学设计、软件设计、创业计划等系列赛事构成的科技竞赛体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的专长和特色。学院拥有历史悠久的电修小组、多媒体课件、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室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今年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又组织了半导体和热电材料团队两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3大力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是国家大力提倡,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实施校级和部级创新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实验基地,带领广大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形成了团队合作创新浓厚氛围。2005年以来,我院学生实施校级实践创新计划项目60项,参与学生100多人,项目支持经费3000-5000元。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梯队,校级计划训练项目学生参与面广,受益学生多,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历练,学生积累了初步实践创新的经验,也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成果

我院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所获成绩显著,成果喜人。以“大学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载体,为了推动这项基础性活动的开展,强化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设备,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学生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坚持了20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生又受到了锻炼。近几年,我院教师10人次先后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以来,我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超过100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宽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实验创新成果显著,20多篇。2006年-2012年,我院学生连续多年在教育部举办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计31项全国性大赛奖励,有31人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今年我院学生获得“挑战杯”黑龙江赛区三等奖一项。物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模拟大赛上连续五年取得了团体奖和一等奖等近50项奖的优异成绩。

在物理实验项目设计上,我们设计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些小论文。如利用引进的传感器实验仪,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扩展性实验研究并写出毕业论文。近几年,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有300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教学,对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电学黑盒子实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LED伏安特性曲线、铜丝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等若干个实验一直坚持设计性实验教学,并且每学期考试都包含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在我国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扩招造成的人力、物力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长效性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改变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方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动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师生共建精英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南宁.改革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陈洁营,马慧勇.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写作创新能力;培育;竞赛

1引言

近年来,本科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逐渐被列入高校教学计划的重点,写作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的重视[1]。国内,清华大学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2020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五所高校共建的“书面写作与口头沟通”课程开课。国外,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都开设有体系完整的写作课[2]。在我国经济类本科生写作教育中,写作类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该类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教学组织都有完善与探讨的必要。论文旨在结合学生学术发展的要求与课程教学的规律,形成对于经济类本科生写作创新能力提升较为有效的课程设计。

2写作创新能力培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1达到专业培养要求

以作者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写作创新能力培育所追求的“三大情感”———爱国担责、严谨务实、敢于质疑,“四大能力”———语言表达、组织实施、人际沟通、社会适应[3]是提升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五能力”的有效方法。

2.2满足学生学术发展差异性要求

2.2.1基础层面———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是综合反映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指标之一,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提升是教学水平提升的表现。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从选题到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不足一年时间,而且在这期间学生还有考研、实习、找工作等任务,短期内完成的论文难以做到精雕细琢。特别是有些前期没有研究基础的学生,论文写作中才发现相关数据、案例找不到,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但按照我们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大二就开始确定自己的研究范畴,学习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经过三年时间有意识地关注相关内容,对数据、案例进行积累,毕业论文质量可以有一定的保障。2.2.2延伸层面———强化学术能力培养对于有学术研究兴趣,希望写出高水平毕业论文以及有保研、考研要求的同学,引导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研究等方式加强科研实践,通过实践中对写作创新能力培育课程所学知识的运用,夯实科研基础,提高科研能力。2.2.3提升层面———助力高水平学术人才培养对于有志于将来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提升课内论文选题的难度要求,在完成高难度论文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参与社会实践,大创项目以进行基本的科研训练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选修专业相关的学术前沿介绍、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教师课题,把自己沉浸到学术氛围中,锻炼自己的学术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写作创新能力培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依据写作创新能力培育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中,紧扣“传、帮、带”培养思路,注重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调查报告撰写以及大创项目从申请到结项实践的全过程培养。

3.1传———设置写作创新能力培育课程

课程以教师讲课为主,为理论教学。一方面,授课教师就写作涉及的共同问题,如文献检索、选题确定、文献综述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教师就自己研究的课题,以案例分析法,讲授自己从研究范围选定、研究方法学习到学术论文形成的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从学术研究新人到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3.2帮———设置写作创新能力竞赛课程

课程以学生写作为主,为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安排以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学术作品(可以是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大创项目申报书)为目的。教师的工作任务一是通过开题答辩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二是集中授课讲解学术作品的写作注意事项;三是就学生的文献综述写作是否规范、写作思路梳理、写作提纲是否符合要求等个性问题进行“一对一”讲解。通过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写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果。

3.3带———课程之外写作实践

师生之间依据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双向选择,利用微信、电话、邮件以及面对面等沟通方式,建立较为稳定的关系。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师科研课题、学生自选研究课题等为依托,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较长时期针对性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完善课堂学习中选定的课题。在课内、课外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完成学术作品,作品质量是学生课程成绩的重要依据。此外,学生作品还要经过相似性检测、教师评阅到颁奖典礼的竞赛过程,只有完成竞赛,课程内容才全部完成。也有部分学生因课程对学术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师生之间的联系会因为大创项目研究、学术论文完善等持续到学生本科毕业。具体课程内容安排如图1。

4写作创新能力培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4.1课程组授课,各施所长

不同于一些学校写作与沟通课程由文学院教师授课[4],写作创新能力培育教学由专业课教师承担。他们不仅是课程的讲解者,还应是学生完成作品的协作者,甚至是学生课题研究、的合作者。授课教师应具备扎实学术基础,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掌握学科前沿。写作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一个教师难以完成一个教学班学生不同方向的研究要求以及大量的课外辅导要求。采用课程组授课方式,依托教师们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在满足学生“双要求”的同时,还为不同研究方向的案例教学提供了保障。“多教师、多方向”的学术引导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

4.2集体备课,分工协作

4.2.1细化教学内容目前与写作相关的课程从课程名称到讲课内容差异性都比较大。由于课程设置目标不同、授课对象专业的不同,少数高水平教材[5]并不能直接使用。我们在教学内容确定上,主要依据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课程结束时面向学生的学情调查中学生反馈意见,经过反复论证得出以教师学术规范讲解为基础、案例教学为引导,以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调查报告撰写、大创项目研究取得实效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并在集体备课中将教学内容具体化。4.2.2分配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内容要求,考虑教师的教学特长,分配每位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的教学任务、上课课时、时间等。教师之间相互协调教学内容,确保每一知识点有人讲,每一知识点不重复讲,争取做到课程内容无缝衔接。

4.3任务驱动,强力反馈

本着学生“早进实践、早进课程、早进项目、早进团队”的培养模式,写作创新能力培育(每周3学时,1~6周)和写作创新能力竞赛(每周3学时,7~12周)开设在第三学期。二年级学生学术基础薄弱,需要教师在选题、文献综述、写作提纲、作品初稿、作品修改等环节予以指导,避免学生走弯路。我们将学生选题(第6周前完成)、文献综述(第9周前完成)、写作提纲(第12周之前完成)质量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通过开题答辩、课堂点评、邮件反馈、当面指导等方式明确告诉学生存在问题,通过专为课程设置的微信公众号“安大国贸思享”及时优秀作品,帮助学生在第18周之前完成学术作品。

4.4客观评价,成绩合理

课程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非常看重。评价中,我们既重视过程也看重成果。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将平时成绩提高到50%,综合考虑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为了做到评价标准一致,在课程组教学下,由一位教师负责批改作业,汇总平时表现,给出平时成绩。期末作品质量占50%,也是由一位教师批改所有作品,一把尺子衡量,做到公平、公正。对作品质量的衡量要考虑学生的初学者身份,以选题新颖、层次清楚、逻辑合理、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格式规范为标准,对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不作要求。

4.5延伸教育,分层培养

4.5.1竞赛组织写作创新能力竞赛评比放在第五学期开学时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和第四学期进行作品的修改、完善,并在第五学期提交作品。竞赛分为初评和复评,初评由一位老师,统一标准,选出50%作品进入相似性检测。在去除重复率过高(20%以上)作品之后,大约全部作品的35%左右进入复评。复评由三位课程组教师担任,分别就选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写作规范单独打分,结合相似性检测结果,统计得出排名。取全部作品20%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荣誉证书。4.5.2大创指导大创项目申报一般在第四学期,学生在第三学期写作课程中的学习,让学生申报大创项目有了底气,申报书涉及的选题、文献综述、调研等内容的方法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但是要能成功立项,并且完成项目调研、资料整理、研究报告,实现成果结项还需要教师的指导。4.5.3学术论文写作指导需要保研、考研的同学,有写作高水平学术论文的需求,也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愿望。在课程结束后,他们会针对性选择“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在教师指导下丰富研究方法,提高论文质量,提升学术水平。

5写作创新能力培育课程的教改成效

5.1毕业论文质量提高

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从第三学期开始的学术论文教育,帮助学生早阅读文献、早查找资料、早开展调查、早学习研究方法、早了解写作规范。通过大创项目锻炼、锻炼的学生,他们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对于其他学生,指导教师也免去了指导学生格式、文章范式等工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毕业论文内容的提升上,毕业论文水平也有提升。

5.2大创立项数量增加,层次提高

在开设“写作创新能力培育”“写作创新能力竞赛”课程的班级,学生第三学期完成学术论文、大创项目、调查报告的写作培育,到第四学期开始大创项目的申请时,已经拥有申报所需要具备的学术基础,大创申报呈现立项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开设课程的国贸专业2021年获批部级立项6项、省级立项11项、校级立项7项。

5.3提高学生保研、考研竞争力

研究生培养比较看重学生的学术素养、学术基础。应届毕业生在保研、考研时尚未完成毕业论文,如果缺乏学术训练、没有研究成果,学生很难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而经过写作创新能力培育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作品。他们可能是一个部级大创项目的主持人,也可能是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作者。从实际情况看,教师出具的保研推荐信,需要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进行评价。写作创新能力培育中,教师在“传、帮、带”中见证了学生学术水平提高的过程,这有利于教师作出有依据的推荐,写出高质量的推荐信。此外,学生在参加保研夏令营或是研究生面试时,要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写作创新能力培育中形成的研究成果,帮助不少同学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学术能力在校外得到肯定,过去几年,保研、考研学生进入高水平大学的占据较大比重。

5.4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本科教学中,课程论文、小组专题课堂演讲等都对选题恰当、文献综述完整、写作规范、逻辑严谨、结构合理等方面有要求,写作创新能力培育的良好训练,对学生完成相关任务有很大帮助,提升了课程论文、专题演讲的质量,也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6结语

写作创新能力培育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授课内容与课程组织还在探索与完善之中。我们注意到,目前的课程教学,主要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因此教师的选题方向引导、案例教学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专业范畴内,暂时还不能满足经济学类其他专业学生的选课需要。另外,部分学生认为写作能力高低对就业没有影响,而毕业论文通过难度不大,因此在学习中投入时间、精力不够,课程学习效果不明显。我们将继续探索教学内容与课程组织中新问题,以尽可能满足不同专业的选课需求,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随着全社会对本科教学的要求提高、重视程度加深,本课程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教师研究相关课题,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李伟.多元视角下的写作教学创新研究[J].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5):145.

[2]雷奕,秦文佳.西点军校写作与表达课的课程类型、教学理念及教学特点[J].写作,2021(3):105.

[3]闵树琴,陈芳.经济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47-51.

[4]刘柯.论写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177.

[5]林幼菁.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6]王永岗,王来军,王连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21(2):9-11.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 科技素养

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1],是目前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的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课堂以外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2-3]。3年来,课题组在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团队,在活动室管理制度的保障下通过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管理与实践,对如何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口头汇报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了训练。

一、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

在本创新活动基地进行创新活动的学生刚进入实验室时尽管在大学一年级有了一定的基础物理、化学知识及操作技能,但实践发现,学生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还很欠缺,比如,学生对创新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在项目设计时,内心是茫然的,不知如何下手进行创新活动;有的学生在配置溶液时错误也是经常出现,有的甚至用自来水稀释溶液;还有的同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很不规范,很容易使仪器遭到毁坏。基于上述情况的发生,教师从最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溶液浓度的配比等基本的知识、实验技能入手,通过教师指导、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从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设计、具体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及结果的表征都能独立进行,并且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通过院内大学生科研活动及学科实验竞赛的基本训练,学生对课题研究有了初步认知,在前期的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申报北京市大学生科研项目使得研究不再浮于表面,研究得以深入进行,这些学生基本以三、四年级的学生为主,他们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仅自身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能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指导。

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处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团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无论我校印刷专业还是包装专业的学生,不分专业,只要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组成2-3人的小组共同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本活动是共有科技创新活动小组7个。小组成员知识背景可能不同但更有利于相互学习,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活动项目。如,小组成员通过共同查阅文献讨论确定活动题目或参考教师给定的题目,理论知识扎实的同学负责实验的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主要负责实验操作,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同学担起各方面的协调工作。除了团队内部有合作,创新活动室中团队与团队之间也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协作,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科技创新中不仅能力得到了锻炼、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同学间的友谊也日益深厚,几个团队的成员象一家人一样彼此关爱着。

三、学生口头汇报能力的培养

学生具备制作高质量的PPT及口头表述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的必备素养。本活动基地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指导教师团队要求各组成员每两周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借助自制的PPT在教师及其他科研小组近20名同学面前进行口头汇报,汇报内容主要是近两周项目进展情况、是否解决了上一次汇报中提出的问题、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及未来几周活动计划。每次各组由一名代表来回报,为使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汇报轮流进行。指导教师团队和7个学生科技活动小组经过近1年的口头汇报,收获有三:其一,加强了团队间的相互学习;其二,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活动的进度、对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参考意见;其三,学生为了每两周一次的汇报也会自觉主动地加快活动进度,在准备PPT和口头表述过程中学生可以理清具体科技活动的设计思路和步骤,这不但能开动学生的大脑、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012年课题组派了3名同学参加十一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昆明)研讨会,马林同学在会议上作了报告,这是我校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本科生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被大会评为优秀学生论文(此次学术会议共有5名学生获优秀了论文奖,其余4名获奖者均为博士生或硕士生)。

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科技论文是科技人员交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手段,作为大学生如何记录、总结科研成果是教育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能力。课题组对不同层次的项目有不同的要求,对参加院内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科研活动基本的操作、学会查文献、学会口头汇报、学会实验活动总结,一般不要求写科技论文。对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是经过1年的院内科研活动的训练,在前期研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科技论文的写作。

首先指导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科技活动相关学术刊物,如《纳米科技》、《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刊物翻阅,了解科技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思路,学会查阅文献,通过文献查阅能关注国内外研究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自己的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对小组的创新活动得到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撰写论文,同时学用图表反映实验结果。3年来,学生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将得到培养和提高。本课题组在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中,一般刊物上2篇、核心刊物发表4篇、SCI检索1篇、EI 检索3篇。

五、总结

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严格管理的保障及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知识方面,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感受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在能力方面,他们提高了创新能力、口头汇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学生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增强了进一步深造信心。实践表明,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课堂教学以外的科技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孟令辉,徐慧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

[2]邵威,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2012:221

[3]周竹英,复深,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科教导刊,2012(30): 1-2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10篇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从企业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懂得管理的技术骨干或业务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管理、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强化社会实践,狠抓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满12个实践学分。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选题注重应用性,真题真做。每年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均超过60%。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我校自2008年起建立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基地,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基地为平台,成立了相关科技兴趣小组。为了进一步给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必须的条件,2011年起立项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至今共立项建设“创意早餐”、“电子小产品制作兴趣小组”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十多项。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与建设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藉此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我校从2007年开始立项建设大学生科研项目,至今立项700多项。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激发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省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科技成果、文学艺术作品共计52项,其中3篇论文被SCI、EI收录,部分学生获得国家专利。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行(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修定、课程设置调整等方面充分听取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合作育人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学校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企业负责部分理念类课程、企业文化课程、岗前职业课程的讲授,并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承担着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因此,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创新型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又要有开放、动态、纵横式的知识结构[4]。我们要造就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善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有计划、多途径、分层次地开展教师国内外访学、博士后研究、语言培训、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和进修,促进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水平。积极迎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选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机构实践,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重视并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各类竞赛活动的规范管理,研究并建立健全科技竞赛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塑造良好性格特征和培养创新能力。学校以“质量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等竞赛为载体,开展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参与竞赛,是学生演练和检验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彰显实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手段。2009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项目共计43项,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共计759项,其中部级120项,省级639项。关注并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将被动管理转变为积极的引导,将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将单一管理转变为综合性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我校推行学分制及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制度改革,实行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和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基本条件的制度;实施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选课制度,开设部分选修课及公共基础课的视频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辅修专业制度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及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团队精神及锻炼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成长平台;建立健全导师制,为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

作者:范建丽 陈国平 单位:黄山学院

上一篇:大学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