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23:05:03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初等数学,作为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部分,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其基本理论己经成熟,世界各国的中学数学内容及其理论大致一样,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但就其教育理论,几以及其包含的思想方法、解题技巧还在继续深化、发展,初等数学的研究领域日益广阔,呈现十分活跃的状态。外国的情况姑且不说,就我国而言,每年二十八家而向中学数学教育的期一刊的出版,几千篇文章的问世。

初等数学研究蓬勃崛起、方兴未艾可见一斑。研究初等数学问题,除了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外,从事初等数学教育的中学数学教师也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处在教学第一线,对初等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理解得很沉具有科研人员所不具备的教育实验环境,更易遇到具有教学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因而中学教师无疑是研究初等数学问题的丫支主力军。

然而,中学数学教师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长期以来,数学界形成了研究高等数学才是搞学问,研究初等数学就不是搞学问的偏见,使得每年进人中学当老师的大学毕业生,面对严谨而成熟的初等数学,往往误认为初等数学的问题已经研究完了,没什么研究头了,从而创造研究意识淡化,探索动力萎缩,迟迟进人不了科研之门。在中学,几十年的数学教师没写过一篇论文的现象并不鲜见。教学与科研的分离,_导致教学上的简单重复和机械模仿,教学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知识再现的僵化过程,质量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教学难有大的飞跃和突破。从另一方面看,教师本人不从事研究和创造,体会不到教育创造带来的激情和乐趣,得不到成就感的抚慰,也会丧失进取的精神和远大志向,导致工作效绩滑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们想使教育劳动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日常讲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把每一位教师引上科学研究的康庄大道,而最先成为教育劳动能手的人,就是感到自己是位研究者的人。”由此可见,强调中学数学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不仅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教师发挥自身潜能、展现人生价值、提高职业自豪感有重要意义。

搞科研,就要产生论文,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文字表述。而论文对疥个大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每个数学系的学员一般都要作毕业论文,然而,毕业论文还只是科研活动的模仿和尝试,还难以称的上是真正的科研活动。因为一般大学生没有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实践活动,又寸中学教材不熟悉,初等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的并不深,难以遇到真正有价值的“困惑”,因此所选的论文题目或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不紧,尸或者高大空洞,或者论述不深人,价值一般不大。

这是普通大专院校不易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平是继续教育同仁而临的任务和应解决的问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全有较长的教学实践,对中学教材熟悉,思维素质、创造能力普遍较好,所以在继续教育中给他们传授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知识,和他们一起剖析初等数学问题,帮助他们曾、结中学数学研究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索、研究意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他们感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资和票赋,关键在于自身的执着追求和外界的激发与诱导。初等数学论文写作课就是遵循这条创造学的规律,从外界给学员以诱导和激发,使他们尽快上问题之路,人研究之门,将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互相长进,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以促进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数学教育的发展。

初等教学论文写作课,它异于其它数学课的主要特征是:它并不是以完成数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的终止线,而是传授初等教学论文的基本知识,剖析总结初等数学研究的基木方法,展现初等数学主要研究方向及动态个貌,从而进一步引导学员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较强的研究、探索能力,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得到研究成果,写出论文,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这门课象继续教育一样,还是新生事物,其涉及的多方面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提出一些构想,就教于对此研究的同行。

我认为,这门课的结构可分为四大部分: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初等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文导读,论文写作训练。下面就这四大部分的内容、层次简述如下:

一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在这部分主要论述五个方而的问题。

(一)、中学数学教师写论文的意义。前述从略。

(二)、什么是初等数学论文。广义讲,是指对初等数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把这些成果系统地整理出来所写成的文章。它包括纯初等数学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在数学活动中对某一类或某一数学问题所采用的教学的手段、力一法和技巧有新的创新和发展,对教材内容提出新的处理意见,对教育思想、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所得成果写出来的文章。

(三)、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的三个

要求。

<l>内容的真实性。所论的问题确实存在,所得的结论经得起检验,符合客观现实,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虚构”。

<2>论题的科学性。论题要反映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科学、教学价值,不能研究那种无科学意义的题日,比如某山村一老师常年研究园规、三角板三等分角问题,这种论文无科学意义,因此问题早已证明其不可能。厂<3>论证的严谨性。在论证论题时,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逻辑性强。

〔四)、写作的一般步骤为:选题、准备、撰写;修改。

<l>选题:〕选题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a>选择题月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开始不宜做过大的题日,可以小中见大。

<b>题目宜新不宜旧。论题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别人做过的题目,自己无创新之意,可不写。当然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唱一点“反调”,尤其是教育性论文。

<c>内容应熟悉。对白己陌生的题日是不应该硬着头皮去论述的。

<2>准一备:将前人论述本题目以及相关的材料收集齐全,、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拾级而上。

<3>撰写:(论证阶段)主要有三种方式:(a)立论:直接从正而阐述自己的观点。(b)驳论:举反例的论述,一般带有一沦辨性质。(c)分论:先分别论述与总题目相关的小题口,然后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的结沦。

<4>修改:仔细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出中心。

(五)、论文的题目。

论文的题目决定着论文的价值和方I沁论文的题自来源于向题。数学大师希尔伯特以其亲身休会强调指出…‘正如人类的每项事业都追求着确定的目标一样,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初等数学问题研究大致可分为8个方而:

<1>对著名古典数学问题的研究。比如裴波那契数列,连分数,七桥问题,组合数学等。

<2>开拓新领域、对新课题的研究。比如自生数,超越数,特殊方程,特殊不等式等。

<3>初等数学方法研究。

<4>初等数学命题研究。

<5>初等数学解题研究。

<6>初等数学应用研究。

<7>初等数学教育研究。

曹才翰先生在87年昆明数学教育年会上提出的二十个问题集中了这方面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课题。

<8>对初等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出的边缘领域的研究。比如数学史,数学发明心理,数学美,数学语言,数学,期刊,数学人才,数学竞赛题,数学课题等。

宏观上看,初等数学研究大致分为这八个方面,具体到每一个人,如何寻找论文课题,大致有如下几种渠道:

<l>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期刊报章中来。资料是发现论文题目的主要渠道,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可以了解别人的研究课题,掌握研究动态,找到还末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课题。

<2>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来。

<3>从与别的学科的交又碰掩中来。多学科的交叉,可以对问题产生多角度的理解,产生出新的课题。

<4>从与别人交流的话题中来。

二、初等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论文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无研究当然无论文,要想写论文、必须对初等数学进行研究。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概括数学研究一般模式为:发现,猜想,论征。赵振威教授将初等数学研究分为三类:探索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总结性研究。这三类研究活动的研究方法各有特点,侧重,又互相渗透。下面介绍这三类研究活动的一般方法。

探索性研究主要目标是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新方法。

探索新知识主要途径是对命题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

(a)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b)保留条件,深化结论。

(c)保留结论,减弱条件。

(d)推广命题。

创造新方法的主要研究途径是:

(a)从解题的实践出发,有目的地发掘解决一类或几类问题的共同模式,从中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共同方法和基本原理。

(b)对获得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阐明其基本原理。

(c)研究新、旧方一法的联系和区别,寻求新方法的完善、成熟。

<2>应用性研究的主要径有:

(a)研究定理、公式的应用规律和技巧。

(b)研究数学方法的应用规律和特‘支叹。

<3>总结性研究就是对过去的知识加以归类、整理,建立新的联系,以求得到新的方法、思想和知识体系。

“在科学中,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发展和进步,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而且是深化知识、追求智慧的必由之路。”在数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欧儿里的《几何原本》以及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的一系列著作,都是总结性研究成果。总结性研究大致的研究方法有:

(a)用新现点对已有知识加以对比、分类、综合,以求得新的方法、思想的产生。

(b)对已有的经验、理论、方法重新组合,录求突破,以求得最简洁、最佳的方法与途径。

三,论文导读

写论文之前,应该广泛阅读论文。通过对别人论文的阅读,可以了解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开阔自己的视野,从中体察写论文的技巧与方法。所以,学员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对论文的阅读是初等数学论文写作课的重要一环,首先,教师精选几十篇特色显著、论证严谨、观点鲜明、具有理论和教学价值的初等数学论文,分析其行文特色,和学员共同鉴赏,以提高学员自身对论文的审美鉴赏能力、有了相当的鉴赏能力,写论文就有例可仿,有章可循,模仿是创作的开始。一般优秀的初等数学论文总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新,也就是文章的独到之处,新构成论文的主要价值。新包含理论上的新发展、方法上的新突破、观J点上的新开拓,结构、论证方式和例子上的新颖、独到。

<2>论证严谨、逻辑性强,结构合理,行文简洁、流畅,视野开阔,论证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知识。

<3>用例恰当。理论与例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互添其色。

这部分的教学方式以讨论式为宜。学员拿到论文,和教师共同探讨其特色、分析其得失,比教师唱独角戏效果会更好。

四、论文写作训练

只知道写论文的一般规律和阅读别人的论文,自己不亲手实践,是无法得其要领,写出沦文的。在本课程的最后,进行论文写作训练,提供学员实践的机会是必要的。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学员的兴趣和研究写作能力,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真正体验写论文的甘苦,学习选材、行文、论述等技巧,会起到积极作用。写作训练可采取两种方式:

<1>命题论文写作。选取教学中常见并带有一定教学价值的问题形成题目,全班学员搞命题论文写作。这种题日最好是教育性题目,几以使使大家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论证特色。

比如“课堂教学中反例的运用技巧及作用,‘概念课讲述方式设计”等。命题论文写作可以提高学员的专题研究能力,体验写论文的一般程序和写作过涅,对于训练选材、组材、表述、论证都有一定的好处。每人写出的论文在全班宣读,通过横向比较,使学员们对论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可互相取长补短,启发思路。

<2>自选题目写作训练。论文从选题的规律上看,应该是自选题目。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特点、长处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做那类题目。当题目与自身特长、凝思点相一致时,自己的主体意识、思维优势就会发挥出来,论文的质量就会上升。二在自选题目写作训练期问,要求每一位学员至少完成一篇论文,: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一个总结和提高。写出的论文可在全班宣读,交流,以促进学员开展研究活动,活跃学术气氛。

论文写作训练期一间,需院、系给予支持、配合,这是论文写作训练的重要条件,这些配合、支持主要有:

(功给学员提供尽可能的资料、信息服务·

(2)全系教师积极参加学员论文的指导。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问题:某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拟招聘100名员工,招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从高到低依次录用.假设有1000人参加了应聘考试,而且考试成绩ξ服从正态分布ξ~N(μ,σ2).已经公开的信息是: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的有25人,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含60分)的有150人.应试者甲和应试者乙的考试成绩分别是84分和80分,问甲乙两人能否被这家招聘单位录用?

在解决上面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的概率论知识.

1几个基本概念

随机变量的概念.简单说来,随机变量就是在试验中能取不同数值的量.我们熟悉的随机事件的概念,可以包含在随机变量这个更广泛的概念之内.随机事件是用静态观点研究随机现象,而随机变量是用动态观点研究随机现象. 例如,一批产品共有10件,其中有3件次品,从这10件产品中任取2件,则“任取2件产品中恰有1件次品”是一个随机事件;而“取出的2件产品中所含次品的个数”ξ就是一个随机变量了,ξ可以取0,1,2这三个值.

分布函数的概念.设ξ是一个随机变量,x是任一实数,则“ξ≤x”这个事件的概率

P(ξ≤x)是实数变量x的函数,这个函数就是随机变量ξ的分布函数,记作F(x).即

F(x)=P(ξ≤x).

当一个随机变量ξ的分布函数F(x)可写成积分上限函数的形式

F(x)=P(ξ≤x)=∫x-∞f(t)dt时,就称ξ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并称被积函数f(x)为ξ的密度函数.并有

P(a≤ξ≤b)=P(a

正态分布的概念.若随机变量ξ的密度函数为

f(x)=12πσe-(x-μ)22σ2,

则称ξ服从正态分布,记ξ~N(μ,σ2).其中σ>0,μ与σ是常数(实际上μ和σ分别是这个正态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标准差).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为

F(x)=12πσ∫x-∞e-(x-μ)22σ2dx.

特例,当μ=0,σ=1时,称正态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记为ξ~N(0,1).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为

上面这个表达式f明,“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这个事件的概率是01685,大于招聘的录用率01,所以,可以估计应试者乙不能被录用.

上面的两种方法都说明,应试者乙不能被录用.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压力可以说日趋严重.参加社会上的各类招聘考试,基本上是大学生入职的“必经之路”;而每当参加完招聘考试并知道了成绩以后,急于知道自己能否被录用又是应试者的常有心态.因此,了解本文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本文的讨论,是一种纯理论性的讨论,在实际问题中,还有许多特殊情况需要我们综合考虑.本文讨论的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到底能否被录用,还是要等待招聘单位的正式通知.

作者简介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爸爸奇怪地问:“壮壮不是男孩子吗?怎么也这么爱哭呢?”

“不是他爱哭,是他的数学实在太不行了,难怪会伤心了。”

爸爸说:“嗯,话可不能这么说,数学考试不及格,并不等于数学不行哦!在数学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从小到大,数学老是考不及格,可是,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人人敬佩的数学家呢!”

“咦?居然有数学考试老不及格的数学家?”妞妞一听就来了兴趣,连忙缠着爸爸说,“好爸爸,快给我说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爸爸想了一想,说:“他就是被人们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埃尔米特,但是在这了不起的荣誉后面的故事却是:他大学入学考试考了整整五次才考上了大学;但是后面却又差点不能毕业;等到终于毕业了,却又考不上任何研究所,所有这些,考不好的科目都是――数学。”

妞妞问:“那他一定很不喜欢数学课吧?”

爸爸说:“你说的既对,也不对。埃尔米特虽然不喜欢数学考试,但是他非常喜欢数学,他在上课时老喜欢和老师争论一些问题。但是,他认为:‘学生像大海,考试像鱼钩,把鱼挂在鱼钩上,叫鱼怎么能在大海中学会自由、平衡地游泳呢?’所以,他在数学的学习上经常是我行我素的。幸运的是,他后来遇到了数学老师理查德。老师告诉他:‘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以来的第二位数学天才。但是,你需要在数学上坚持到底,才不会被你认为是垃圾的考试牺牲掉。’”老师的话,和他心中对数学的梦想不谋而合。因此,虽然他一次次考试落榜,却仍然坚持去参加考试。”

妞妞说:“这可以叫做‘屡败屡战’!”

爸爸笑了起来:“是的,这个比喻还蛮恰当的。平时,埃尔米特会花许多时间看数学大师如牛顿、高斯的原著,他说在那里面,才能找到‘数学的美,饮到数学兴奋的源头’。因为身体残疾,埃尔米特被迫从技术学院转学到文学系,文学系里的数学已经容易很多了,结果他的数学还是不及格。有趣的是,他却发表了一千多年来人们解不出的‘五次方程式的通解’,震惊了数学界。当他以勉强及格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后,因为考试不行,他只好受点委屈,到一所学校去当助教,帮助其他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这一做就是整整25年。而这25年中,他发表了许多的数学论文,在数学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当时很多大学的教授。到了他49岁时,才被巴黎大学请去当教授。于是,又过了25年,人们惊奇地发现,几乎整个法国的大数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妞妞跳起来说:“我猜在他的数学课上,一定不需要考试!”

爸爸说:“是的。在埃尔米特身上,你会发现:只要你真正喜欢数学,哪怕在考试中不能取得足够好的成绩,也仍然有可能在数学上取得成就。”

妞妞说:“我知道了,我明天要去告诉壮壮,我要把埃尔米特的故事告诉他!”说着,她把双手背在身后,学着爸爸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说:“抛开那些打在试卷上的低分的影响,去追逐自己心中的数学梦,你一定会成功。想想埃尔米特吧,你一定会有信心!”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杨必成,男,广东汕尾人,1947年8月出生,1998年评为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前主任(1999至2007年),现任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1882年1月毕业于华南师大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今,在学院数学系函数论教研室任教,兼任广东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际杂志“Journal of Inequalitie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编委,美国《数学评论》及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全国不等式研究会顾问(前理事长),中山大学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可和性、算于理论与解析不等式等基础数学研究,业已创立了Yang-Hilbert不等式理论。多年来,主持(或第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

“春江不等最佳式,大道风行遍五洋”。2014年6月24日下午,在欧洲的克罗地亚共和国举行的“数学不等式及应用国际会议”上,按惯例在大会发言的每位数学家只限时20分钟,而此次大会的主持人却破例让他作了一个小时的发言。因为,他要向各国数学家们,用英语演绎以他姓氏命名的“Yang-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体系。该体系囊括了12种不同种类的Hilbert型不等式,凸显了多项国际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他的精彩发言引来阵阵掌声,此时,他为梦想成真而感到万分激动,为祖国增光而感到无比自豪!他就是国际数学界的斗士、Yang-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的创立者,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杨必成教授。

心虔志诚 释放激情人生

杨必成1947年出生于广东省粤东沿海的边陲小镇汕尾(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中小学教师,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57年秋,他的大哥杨必胜考上了北大,童年的杨必成心里萌生了以大哥为榜样,长大后当科学家的梦想。

然而,立志易、践志难。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丰满的理想总是抵不过现实的摧残。他1961年初中毕业,却因受父亲“历史问题”的牵连而无法升读高中。两年后,政府放宽入学限制,此时,望子成龙、坚信“文科必胜、理科必成”的父亲,就催促杨必成报名参加中考,终于使他入读汕尾中学高中。当他欢欣地迎接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整装待发迎接高考之时,却遭遇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并且在动乱中被棍棒击伤脑袋。1968年底,他被编入“知青”行列,成为了广袤大地里一名辛勤劳作的农夫。下乡7年期间,他政治上受尽歧视,进学习班、入收容所,个人尊严屡遭损害,又因劳动期间头部遭雷电击残,落下脑震荡和失眠症。面对天灾人祸不断来袭,走投无路的他牢记着“逆境,可以将一个人彻底毁灭,也可以使一个人从浑浊、昏庸、卑微中历练得更加精明、高贵和强大”的格言。在那“知识无用论”充斥的年代里,读书备受嘲笑,而他却从未放弃,劳作之余,脑痛过后,农家茅屋,媒油灯下,刻苦钻研起“天书”――《高等数学》。

苦心人天不负,1977年秋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年过而立的单身汉杨必成,以数学超满分的成绩(必答题及附加题各得100分),考上了华南师大数学系。从1958年秋入读初中到1978年春考上大学,他竟做了整整二十年的求学梦。

在大学,杨必成的头脑中只装着四个字:“珍惜”――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饥渴”――饥渴地学习数学文化知识。1982年春,杨必成大学毕业时,由于年龄偏大,又未能考取研究生或留校任教,更无法出国留学,他被分配到广东教育学院(后更名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任助教,似乎已失去了继续深造成才的最佳时机。但他从未言弃、斗志不懈,除了在那飞扬着粉笔灰的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传道授业外,他不顾时遗下的头部伤痛,三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上摸索着通往数学王国的路径上,勇敢前行。

结缘Hilbert不等式 勇闯难关获佳绩

1994年底,命运之神开始眷顾他了。从1967年算起,历时27年的脑伤病魔,在对他进行漫长的折磨之后,竟奇迹般地消失了。受伤前良好的记忆力及充沛的精力也慢慢地恢复了,他不再失眠,也不再头痛了,过去浑浑噩噩的状态一扫而空。最初几年,他早上4、5点钟就能起床工作,并产生了强烈的科研冲动。于是,他就到学院及附近大学的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经过三个多月的耐心检索,他终于把目光收拢到Hilbert不等式的论题上。从此,他结缘了一位100年前的数学老人,就是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无冕数学之王”的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全身心地投入Hilbert型不等式的理论探索之旅。

关于Hilbert不等式,其创立者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德国)是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数学家。1908年,希尔伯特发表了以其名字命名的“Hilbert不等式”。该不等式的奇特之处,在于将两个互不关联的实赋范空间,建立起一种美妙的联系。1934年,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成功推广了Hilbert不等式,建立了-1齐次核的Hardy-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随着近代分析学科的蓬勃兴起,以Hardy-Hilbert型不等式为代表的Hilbert型不等式也得到广泛应用,但奇怪的是,Hardy-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的基本成果却无甚变化,不少数学家试图推广哈代的定理,均因方法不当而宣告失败。或许由于理论背景过于深刻,深奥的Hilbert不等式理论历经半个多世纪也未能深入推进。1935年至1997年近62年的光阴,竟成为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研究的“空白期”。直至二十一世纪之交,以杨必成为代表的中国学派,通过对Hilbert不等式的全方位破解,终于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突破。由此,国际数学界才开始重新关注对Hilbert型不等式的系统研究。

1997年,已“知天命”的杨必成与湖南吉首大学的高明哲教授合作,优化了徐利治首倡的权系数方法,圆满解决了加强的Hilbert不等式的最佳常数问题,其在《数学进展》上;隔年,SCI源刊《美国数学会会刊(PAMS》亦发表了他们的此类研究成果。1998年,杨必成改进了权系数方法,在美国SCI源刊《数学分析及应用杂志(JMAA)》上率先发表了引入独立参数以推广Hilbert积分不等式的重要论文,终于取得了科研突破。从此,“参量摧开自由路,论文汨汨又源源”。2004年,杨必成发表了引入二对共轭指数辅以独立参数的参量化思想,奠定了Yang-Hilbert型不等式的理论基础。在以后的十年里,他发表了大量的数学论文,对Yang-Hilbert型不等式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且多角度的探索。2008年期间,为纪念Hilbert不等式诞生100周年,杨必成在闯过了Hilbert型不等式抽象化刻画这一难关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算子范数与Hilbert型不等式》(47万字,200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积极进取 树慧培兰

科学研究深不见底, 知识的星空是智者自由翱翔的天堂。自1999年底担任广东第二教育师范数学系主任起,杨必成教授主持过多次数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2006年至今,他任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还兼任多个国际杂志的编委或评论员。2007年底,在离开系主任领导岗位之际,他被授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杨必成曾连续十一次获学院“科研贡献奖”(2003-2013年);据中国科技情报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一书记载:2003-2007年于2008年引用频次,全国数学类前20名排名,杨必成名列第二;2010年,“美国国际传记中心”编缉出版了《21世纪的伟大创意》(中译名)一书,记述了他的数学研究业绩,并授予他《2010年度世界风云人物》纪念金牌;自2010年以来,国务院、科技部、科学院、中国新闻社、教育部等下属20多家杂志、报刊或网站,纷纷报道了杨必成教授的创新精神与科研业绩。

2006年至今,经过8年的努力,他通过组织主持讨论班,业已培养了3名教授,且多数学员的被SCI收录。此一举措及其成果,获学院“2013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入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3年卷)》。 他已发表了370多篇数学论文(其中有67篇为SCI收录,14篇刊发在国内三大权威期刊《数学学报》,《数学年刊(A)》及《数学进展》),并已出版了9部数学专著(约270万字),业已创立了Yang-Hilbert不等式理论,填补了该领域百年来的理论空白(《科技日报》2013.9.18语)。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陈建功,浙江绍兴人。父亲陈心斋是绍兴同善局(慈善机构)的小职员,月薪仅2块大洋。陈建功是长子,下有6个妹妹,家里生活困难。母亲鲁氏夫人贤淑勤俭,靠为成衣铺做活贴补家用。陈建功从小就很懂事。

陈建功年幼时,家贫无力延师,5岁时附读于邻家私塾。他聪颖好学,过了几年就考入绍兴有名的蕺山书院,17岁考入绍兴中学,18岁考入杭州高级师范。20岁毕业时,辛亥革命已帝制,陈建功立志科学救国,选择东渡日本深造。

1914年,陈建功考取官费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染色工艺。他同时又考取东京物理学校夜校。陈建功白天学化工,晚上学数理,夜以继日,辛勤学习,先后于1918年和1919年毕业于这两所学校,旋即归国,任教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开始了他逾半个世纪的教师生涯。

陈建功从小嗜好数学。1920年,他再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入仙台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从此开始了对近代数学的研究。1921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无穷乘积的若干定理》(Some Theorems on Infinite Products)在《东北数学杂志》发表,这是我国学者在国外最早发表的数学论文之一。1923年,陈建功在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任教于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翌年又应聘为国立武昌大学数学系教授,从此开始了他大学教学生涯40多载。

1926年,陈建功第三次东渡赴日留学,考入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藤原松三郎指导他专攻三角级数论。当时,作为傅里叶(Fourier)分析主要部分的三角级数论,在国际上处于全盛时期。陈建功在2年多的研究中获得许多创造性成果。1929年,他通过答辩取得在日本极为难得的理学博士学位,这是在日本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个外国学者。日本各报纸都在首版刊登了这一新闻。正如中国的第二位日本理学博士苏步青所说:“长期被外国人污蔑为劣等人种的中华民族,竟然出了陈建功这样一个数学家,无怪乎当时举世赞叹与惊奇。”导师藤原先生在祝贺会上说:“我一生以教书为业,没有多大成就。不过我有一个中国学生,名叫陈建功,这是我一生之最大光荣。”陈建功婉言谢绝了日本导师的挽留,回到祖国,受聘于浙江大学任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1931年,陈建功请来了比他小10来岁的苏步青,接着又把系主任的职位让给这位还不到30岁的年轻才俊。陈建功礼让后贤,一时传为佳话。陈建功自己说:“虚己者进德之基。”从此,介于师友之间的陈建功、苏步青二人,密切合作20多年,共同开创了中国数学的浙大“陈苏学派”。

陈建功在三角级数论、单叶函数论和复变函数逼近论、拟似共形映照和实变函数逼近论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学术贡献,被数学界尊称为一代宗师。

陈建功在日本求学时,为了了解国际数学界最新动态,他努力学习外文,掌握了日、英、德、法、意、俄6种文字,并能熟练运用日文和英文。他在1930年用日文写的《三角级数论》一书,首创了许多日语的数学用语和译语。但他回国后在浙大提倡国语教学,并自编中文数学教材。浙大数学系一开始只有5名学生,还分成2个年级。陈建功采用了极为独特的“原创教学法”,即所有的数学公式、定理、理论,一律在课堂上当场板书其推导、演算的过程,体现其原创性,让学生领略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过程和境界。他的两个学生日后回忆道,他们做不出习题,便去问他。他先把这两个学生训斥了一顿:有书,有讲义,又给你们上了课,就是指明道路了,有问题自己沿着这条道路探索,不懂是岂有此理,因为压根儿就不该不懂!但是,训斥归训斥,陈建功还是再次耐心启发两个学生,引导他们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最终还是让他们自己独立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浙大教书期间,陈建功还同苏步青一道,举办了“数学研究”讨论班,这在国内属于首创。研究班由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参加,分甲乙两种类型。甲型读最新数学刊物上的论文,直接进入研究前沿;乙型读最新出版的专著,系统掌握一门数学分支的理论。参加研究班的人都要上台演讲,两位教授则在台下提问。研究班过不了关,学生不得毕业,教师职称不得提升。一旦过了关,人人都觉得自己的研究能力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陈建功的高足谷超豪(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程明德、夏道行、胡和生、石钟慈、沈昌祥等院士,就是从研究班里这样培养出来的。

1952年院系调整,陈建功调复旦大学任数学系教授。1959年任新建杭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他不顾年逾花甲的高龄,仍坚持亲自上课教学。陈建功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他说过:“上一堂课,就好像打仗一样,一定要认真对待。”所以他备课充分,十分熟悉教材内容,板书一丝不苟,学生们敬慕地夸奖他“上讲台精神百倍,下讲台白粉满身”。

陈建功是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任院士,也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45年抗战胜利接收台湾大学时,他担任过校长兼教务长,1946年至1948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研究所担任过研究员。他历任中国数学会理事、副理事长,浙江数学会理事长,浙江省科协主席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建功为人正直,敢讲真话。在数学界,几次否定基础理论的潮流都冲击到他,他都理直气壮地进行反驳。他认为掌握基础理论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实践很重要,理论也不可缺少。1958年“”拔白旗插红旗订红专规划,他就是不附和,就是不批“只专不红”,就是不写“又红又专”。他在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并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62年广州会议,他听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时,心情激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支部、党委、省委都批了,但不知何故最终未果。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我是1963年大学毕业支边到内蒙古开鲁中学工作的,迄今已46个寒暑。回忆我从不惑之年到古稀之年的亲身经历,正是小平同志复出后,拨乱反正,提出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30年。

1978年冰河解冻,大地回暖。77届大学生入学了,由于恢复高考,备考求知者相当多,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索题求知者比比皆是。从清晨到深夜,传授知识的乐趣,使我浑身充满了活力。当我在灰暗的灯光下写下算式时,聆听者聚精会神地抄录使我感到满足。像我这样经历过“四清”、“”等运动,曾被批判为走资本主义白专道路的人,心灵的解放犹如获得再生一样,充满了力量。

1979年,我的科技短文《划数游戏》在中学理科教学上发表了,巧合的是我给学生辅导时写下的三角化简算式正好命中当年的吉林省高考数学试题(当时还不是全国统一高考,我们所在的哲里木盟归吉林省管辖),得到了学子们对我的尊敬和领导的褒奖。1980年暑假时,调回开鲁一中,任教务副主任主管教学,就这样我被视作宝贵财富留在了开鲁。1982年冬季在组织备考时,为调节同学们的状态,在组织学生踢足球时,不幸右腿被踢坏,膑骨粉碎性骨折,急赴天津骨科医院治疗。当时哲里木报曾刊发《南国才子北国情》的文章,褒奖我潜心教学、忘我工作的牺牲精神,曾感动过不少同志。1984年《我对1984年高考数学试题的意见》一文刊发在《人民教育》上,1985年我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在教育布局调整时,开鲁一中被定为全县唯一的高级中学,我被任命为副校长,仍主管教学。1988年初我被评聘为哲里木盟首批中学高级教师。转瞬间工作到1995年,我刚满55周岁时,因人事工作需要,我内退了。当时我精力充沛,为更好地体现人生价值,我外出打工了。先后在北京、常州、泰州、沈阳、通辽等地讲过课,并相继发表了《从限制条件(L≥1)想到的》《返璞归真》《一字之师》等数学论文和心得。这是我在改革开放30年中工作的感受和变化。

古人云:三十而立。我1970年结婚时,住的是租来的土平房,30平米,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井水。1982年我搬进了私建公助的三间砖瓦房,60平米。2000年我买下了一套二层连体单元楼,120平米。就住而言,真的是30年大变样,一步一层天。文化娱乐方面也一样。1976年买了一台晶体管红灯牌收音机。1982年买了一台12英寸天鹅黑白电视。此后,又更换了两次彩色电视机,前年又换成了三星42英寸液晶平板电视。现在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微波炉、电磁炉、冰箱、空调、DVD、录像机、电脑等样样齐备。吃的方面也从吃饱到吃好,又从吃好到健康饮食。穿衣也是从穿新到讲究时尚。这一切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从不惑之年到古稀之年的这三十年间我是越活越舒畅、越活越有滋味。这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活、新变化。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7篇

欧拉的成长与他这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当然,欧拉的成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背诵前一百个质数的前十次幂,能背诵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eil,能背诵全部的数学公式。直至晚年,他还能复述年轻时的笔记的全部内容。高等数学的计算他可以用心算来完成。

尽管他的天赋很高,但如果没有约翰的教育,结果也很难想象。由于约翰·伯努利以其丰富的阅历和对数学发展状况的深刻的了解,能给欧拉以重要的指点,使欧拉一开始就学习那些虽然难学却十分必要的书,少走了不少弯路。这段历史对欧拉的影响极大,以至于欧拉成为大科学家之后仍不忘记培育新人,这主要体现在编写教科书和直接培养有才华的数学工作者,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大数学家的拉格朗日(J。L。Lagrange,1736-1813)。

欧拉本人虽不是教师,但他对教学的影响超过任何人。他身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教授,肩负着解决高深课题的重担,但却能无视“名流”的非议,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他编写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法》和《积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自从1784年以后,初等微积分和高等微积分教科书基本上都抄袭欧拉的书,或者抄袭那些抄袭欧拉的书。欧拉在这方面与其它数学家如高斯(c:F。Gauss,1777-1855)、牛顿(I。Newton,1643-1727)等都不同。他们所写的书一是数量少,二是艰涩难明,别人很难读懂。而欧拉的文字轻松易懂,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从来不压缩字句,总是津津有味地把他那丰富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写得有声有色。他用德、俄、英文发表过大量的通俗文章,还编写过大量中小学教科书。他编写的初等代数和算术的教科书考虑细致,叙述有条有理。他用许多新的思想的叙述方法,使得这些书既严密又易于理解。欧拉最先把对数定义为乘方的逆运算,并且最先发现了对数是无穷多值的。他证明了任一非零实数有无穷多个对数。欧拉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他首先用比值来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而在他以前一直是以线段的长作为定义的。欧拉的定义使三角学跳出只研究三角表这个圈子。欧拉对整个三角学作了分析性的研究。在这以前,每个公式仅从图中推出。大部分以叙述表达。欧拉却从最初几个公式解析地推导出了全部三角公式,还获得了许多新的公式。欧拉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用A、B、c表示三条边所对的角,从而使叙述大大地简化,得到一系列的著名公式,同时又把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联结起来。

在普及教育和科研中。欧拉意识到符号的简化和规则化既有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助于数学的发展,所以欧拉创立了许多新的符号。如用sin、cos等表示三角函数,用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用f(x)表示函数,用∑表示求和,用i表示虚数等。圆周率π虽然不是欧拉首创,但却是经过欧拉的倡导才得以广泛流行。而且,欧拉还把e、π、i统一在一个令人叫绝的关系式中。欧拉在研究级数时引入欧拉常数C,这是继叮r、e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数。

欧拉不但重视教育,而且重视人才。当时法国的拉格朗日只有19岁,而欧拉已48岁。拉格朗日与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欧拉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后来拉格朗日获得成果,欧拉就压下自己的论文,让拉格朗日首先发表,使他一举成名。

欧拉19岁大学毕业时,在瑞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1727年春,在巴塞尔他试图担任空缺的教研室主任职务,但没有成功。这时候,俄国的圣彼得堡科学院刚建立不久,正在全国各地招聘科学家,广泛地搜罗人才。已经应聘在圣彼得堡工作的丹尔·伯努利深知欧拉的才能。因此,他竭力聘请欧拉去俄罗斯。在这种情况下,欧拉离开了自己的祖国。由于丹尼尔的推荐,1727年,欧拉应邀到圣彼得堡做丹尼尔的助手。在圣彼得堡科学院,他顺利地获得了高等数学副教授的职位。1731年,又被委任领导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教研室的工作。1733年,年仅26岁的欧拉接替回瑞士的丹尼尔,成为数学教授及圣彼得堡科学院数学部的领导人。

在这期间,欧拉勤奋地工作,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数学论文,以及其它方面的论文、著作。

古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奠定的,而欧拉则是其主要建筑师。1736年,欧拉出版了《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在这里他最早明确地提出质点或粒子的概念,最早研究质点沿任意一曲线运动时的速度,并在有关速度与加速度问题上应用矢量的概念。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8篇

陈省身于1911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七)出生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下坊街(现建国路665号)一书香门第家庭,其父亲陈宝桢15岁中秀才,熟读孔孟之道,以《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给儿子取名陈省身。1985年6月29日,陈省身偕夫人郑士宁回故乡嘉兴讲学,晚饭后由市侨办工作人员陈启文陪同游览运河景色,陈省身说:陈先生,我们陈姓是华夏百家姓中第五大姓,占汉族人口4.5%,现全世界陈姓人口约五千万人,历代名人辈出,我们不能辜负祖先期望,要做撑门人。又说:我父亲虽是清末秀才,饱读四书五经,可他叛逆朝廷,勇敢剪掉辫子走开明道路,幡然改计学法学做法院工作。其夫人郑士宁插话说:我先生很孝敬父母,常常讲起父亲从小读书很用心,15岁中秀才,因此他拼命读书发扬书香门第优良传统,15岁那年考取了南开大学理学院本科,为嘉兴出了“一门双十五”的家庭。

峥 嵘 少 年

陈省身从小聪颖活泼,没有如期进小学读书,由祖母唐氏和小姑母教识字学算术,把家里门窗楼板上都写上字、画上画。其母韩梅是一位清雅洁静的女子,有时看到陈省身乱写乱画要凶上几句话,祖母听了反埋怨媳妇说:小孩刚开始学写字、画画,要多鼓励,让他大胆去创作,识别好与坏,这才有出息。从此,陈省身用纸和笔在桌上写字、画画,很少到外面与小孩闯荡。跟祖母到觉海寺烧香拜佛,能念“弥陀经”、“金刚经”,寺里和尚称他为“神童”。有一次,父亲过年回家给他买来一套《笔算数学》上中下三册,陈省身接过书高兴地问:爸爸,这书是谁写的啊?将来我也要写书!其父陈宝桢回答说:这书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rinWilSonMateer)和中国叔叔邹立文合编的最新数学教科书,有全世界通用计算符号,你要好好学习。陈省身如饥似渴地学这套《笔算数学》,在祖母和小姑母的指导下,很快读完了三册书,开始作练习题。当父亲第二次回家时,陈省身作完了全部练习题。经父亲检查,练习题全都作得对。转眼,陈省身已8岁了,其祖母唐氏送陈省身进秀水县一小学读书,下课休息时陈省身看见老师用戒尺打上课讲话学生手心,多的打了四下,陈省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放学回家告诉祖母,还问:明天老师要打我的手心,怎么办?流露出一种害怕样子。其祖母第二天就不让陈省身上学,就这样陈省身只读了一天小学。

翌年,嘉兴秀州中学办附设高小班,陈省身姑丈姚亮臣是国文教师,来到陈省身家做通陈省身祖母工作,让陈省身进秀中高小班读书,并同表兄姚一鹏(姚亮臣儿子)坐一桌。姚亮臣兼任该班国文教学。陈省身发奋读书,立志做全班优等生。这年学期总考他获得全班总分第一名。课余时他还阅读了《封神榜》、《说唐全传》、《七仪五义》等古典小说,成为神奇惊羡少年。

第二年秋,父亲陈宝桢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随父母迁居天津,住河北三马路颐寿里90号,插班读扶轮中学,认识了南开大学数学系教授钱宝琮。钱与陈宝桢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时事。钱了解到陈省身数学特别好,胜过一般高中毕业生,还在扶轮中学校刊《扶轮》上发表了新体诗《不做纸鸢儿》和《丑》,渴望自主发展,不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庸人。在《扶轮》第九期上,陈省身发表了《构造式概论》和《弦切角定理的十六个证明》,钱宝琮看他文学和数学都如此优秀,就与陈宝桢讲,鼓励陈省身提前报考南开大学。结果,陈省身15岁就考取了南开大学理学院本科。其父亲陈宝桢15岁中秀才,而今陈省身15岁考上大学,出现了“一门双十五”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家庭。

非 凡 奇 绩

1930年6月,陈省身以三名之一优等生于南开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具有一一对应点的平面曲线对》,刊于《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34年5月,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由于各科成绩优秀,清华大学批准陈省身利用“庚子赔款”赴德国汉堡大学留学。9月,陈省身到达汉堡大学,跟随国际著名几何学家布拉施克学微分几何。当时世界数学研究中心是德国汉堡,布拉施克把一堆数学资料练习题交给陈省身看。陈省身日夜阅读和证明习题,发现其中一篇“网几何”证明不完全,就把它继续作下去直至完成证明,并向布拉施克汇报。布拉施克听了陈省身的叙述,高兴地说:好样的,年轻的中国人,学数学就要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布拉施克还叫陈省身写成论文《关于网几何的计算》在校刊上发表,惊动了全校师生。本来布拉施克只安排陈省身两星期见面一次座谈,从这以后布拉施克要陈省身一周见面一次,并且还可第二天继续讨论未完的证明。在这期间,陈省身还在日本东北大学校刊《东北数学》杂志发表两篇重要论文:《具有对应母线的直纹线汇三元组》和《直纹线汇的相伴二次复形》。同时,还在汉堡大学《数学讨论会论文集》上发表《关于网的计算》的论文,和“2n维空间中n维流形三重网的不变理论”的论文,被布拉施克称颂为:汉堡数学界的新一代领袖。布拉施克对陈省身说:你已经学完三成的数学根底,可以独立工作,或去其它国家尝试进行新的数学研究。在随同布拉施克讲学中,陈省身认识了巴黎知名数学家嘉当,感觉嘉当对微分几何学的研究要深刻,有独特的见解,于是向布拉施克提出想去法国见嘉当,得到了布拉施克的支持。1936年9月,布拉施克送行陈省身前往巴黎拜师嘉当。在跟嘉当十个月中,陈省身很快掌握了“活动标架”和“等价方法”的运算,还发表了三篇重要论文,填补了世界数学史中的空白。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陈省身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心,放弃巴黎优裕生活和深求微分几何的渴望,辗转美国、加拿大,来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发动青年学生抗日救国,与华罗庚、王作溪合作开设微分几何学讨论班,成为讨论班主讲人,后来又创办了“圆球几何学”、“外微分方程”等讨论班。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就是当时讨论班学生。此时,陈省身还在美国《数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投影正规坐标》的论文,在意大利数学联合会通报上发表《n维空间主运动公式》,在中国数学会会报上发表《高维道路空间的几何》等论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省身回到上海与姜立夫创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任所长,又将数学研究所从上海岳阳路迁到南京九华山。由于败退,数学所未能办下去。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所长R・奥本海默的邀请,陈省身携全家于1949年1月抵达旧金山,转道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执教。经过半年不到的写作讲课,陈省身名扬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将其讲稿整理成《微分几何若干论题》一书,交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轰动了全世界。50年代初期,陈省身把两位老师(布拉施克、嘉当)的微分几何学研究加以发挥,创造性地总结为“纤维丛”、“托扑学”、“李群”论,综合归纳为高斯――博内定理,应用于美国国防科学和工农业生产技术、航天航海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被美国科学委员会命名为:《陈氏级(Cnen CiaS S)理论》,简称:“陈类”。这个时期陈省身先后发表了360多篇数学论文,出版了《陈省身文选》四册,被国际数学家大会聘为顾问,出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会会长、美国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纽约州科学院终身名誉院士。还兼任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俄罗斯、法国、西西里、巴西等国家科学院院士或名誉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陈省身一生办过三个部级数学所,第一个是1947年7月,创办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第二个是1981年11月,在美国伯克利建立美国数学研究所,任所长,成为世界数学研究中心;第三个是1984年4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何东昌的邀请,陈省身放弃美国优裕生活回到祖国,在天津创办南开数学所,任所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为陈省身写诗道:“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世界几何学家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陈省身)。为了集中精力在天津研究数学,陈省身于2000年1月25日,由天津市公安局批准定居天津。2002年8月,国际数学家大会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陈省身的功绩。

逝世前一个月,陈省身坐着轮椅飞抵香港科技大学作“S6上不存在复结构”的学术报告,深入研究将数学推入新境界。

桃李满天下

“陈门一士,弟子满天下。”陈省身除了办三个数学所的学生外,还兼职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汉堡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巴西大学、以色列大学、中国北大、清华大学、香港科大、台湾大学等五十多所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受业弟子达七千五百多人,分布于世界各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一项又一项的成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数学家丘成桐、吴文俊、廖山涛、路见可、曹锡华、陈国才、中共地下党南开数学研究所长胡国定等都是他的弟子,还有新兴数学家《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钟家庆、张恭庆、洪家兴等也是陈省身的学生。1987年5月,南开大学举行“陈省身教授执教50周年庆祝会”上,陈省身说:“50年来执教生涯,学生约有七千多,他们分布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说桃李满天下。”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字:“桃李满天下,声誉遍神州”,向陈省身祝贺。

故 乡 情 深

陈省身回故乡浙江嘉兴探亲时对表妹说:“生我养我长大的是故土,我回祖国做事光荣。”1970年,在法国尼斯召开十六届国际数学家大会,陈省身帮助中国代表争取新世纪到中国北京举行国际数学大会。2002年8月20日至28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陈省身当选为大会名誉主席,他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还向大会捐赠人民币20万元,赢得与会两千多名中外数学家、数学工作者的热烈掌声。

1972年9月8日,陈省身偕夫人郑士宁和女儿陈璞首次来中国访问阔别23年的祖国,带来了美国科学院、数学会、医学会的许多资料送给中国科学院,希望中美两国科学促成交流。9月16日,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竺可桢的热诚接见。陈省身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作了“纤维空间和示性类”的演讲。9月27日,陈省身回到阔别23年的故乡嘉兴探亲观光,看望祖宅,看到家乡高楼林立、小巷变大街,高兴地说:“家乡旧貌变新颜,今后我要常来看看。”从这以后,陈省身每年来华一次,直到2000年9月14日,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举行欢送会,送陈省身回祖国定居到逝世,陈省身有25次来华讲学,其中有14次到故乡访问讲学,有10次到母校嘉兴秀州中学参观座谈演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人才、赠送给南开大学科技资料1万余册,邀请世界数学名流11位专家到南开数学研究所,召开“21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讨论会”,提出:21世纪中国将成为数学大国。陈省身还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开数学研究所,故乡母校嘉兴秀州中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数学研究所等地捐赠巨款设立《陈省身数学奖》、《陈省身奖学金》;还在美国设立《陈省身项目》,每年选出20名中国留学生去美国深造,学成后回国工作。晚年,陈省身还兼任故乡嘉兴学院名誉院长和教授,为家乡办好教育事业。

1985年6月14日,中国科技大学聘任陈省身为名誉教授,在受聘仪式上,陈省身激动地说:“为祖国工作,是我崇高的荣誉。”同年6月29日,陈省身偕夫人郑士宁回故乡探亲观光、讲学,受到嘉兴市委领导的热诚接见。陈省身为《嘉兴画册》题字:

老大归故乡,喜见耕织勤。

国运多昌盛,世界永和平。

乙丑初夏返禾缀句述怀(禾是嘉兴简称)陈省身

这年11月24日,陈省身第二次回故乡给科技、教育界一千多人演讲“数学的使用和发展”,并为市教委题字:“攀登数学高峰”。

嘉兴有11名学生在南开大学读书,陈省身知道后通过校方把这11位小老乡请到他的住处“宁园”召开座谈会,一个个问他们家庭情况,学习专业,有什么困难等等,最后陈省身表示:你们今后有什么事到我这里来联系吧!

2000年10月,陈省身回故乡参加母校嘉兴秀州中学建校100周年校庆活动,在大会上作了“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做时代先锋”的报告,并捐赠1万美元,以后又捐赠人民币5万元给学校充入《陈省身奖学金》,鼓励师生积极性。在这期间,陈省身住嘉兴宾馆为乡亲们题字:心系桑梓情,胸怀故乡人。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9篇

牛哄哄的青涩年代

话说那是在图灵所就读的中学,一次考试之后,老师们都在对着一张数学试卷发蒙,原因是这上面所有的数学题都有答案,可就是没有计算的步骤,偏偏这些答案还是对的。如果以大多数老师的经验来看,此考生系作弊无疑。可有一位老师在看了答卷人的名字之后却有点犹豫了他给其他老师讲述了一个故事,说这个叫图灵的小子似乎有点天赋过人:有一次我出了一个有关房间照明的数学难题,他马上就知道了正确答案。可当我问他是如何计算的,他却说现在不知道,过几天才把演算过程推导出来。如此逆向跳跃的思维令人惊诧不已,也许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不同吧。

艾伦・麦席森图灵,1912年的6月23日出生于伦敦,他老爸是牛津大学科帕斯克斯蒂学院历史系毕业的,在印度担任行政部门的官员。他老妈曾就读于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和图灵老爸结婚之后就长期在印度陪伴老公,小图灵和他的哥哥约翰自小就很少与父母接触,他们在父母的朋友照料下长大,貌似这个约翰哥哥还不太喜欢这个弟弟,因为图灵小时候是一个邋遢的人。图灵在13岁的时候开始进入寄宿学校读书,16岁的时候,图灵就开始研究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这小子不但能够理解相对论,还能从一段没有明示的文字里推导出爱因斯坦的运动定律。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让图灵暂露头角,当然如果体育能够算得上是一门学科的话,图灵的长跑能力算是相当优秀的。从小图灵就爱跑,在今后的几十年里,跑步一直都是他疏解压力的方法,据说他的马拉松最好成绩是2小时46分3秒,比194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成绩慢11分钟。在1948年的一次跨国赛跑比赛中,图灵还把同年奥运会银牌得主给跑赢了。

1931年,综合成绩并不算太好的图灵把自己求学的下一站瞄准了知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不过两次报考都名落孙山,貌似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命运就要落在他身上了。还好图灵考上了同校的国王学院,在这里攻读自己钟爱的数学。在剑桥读书的图灵起初成绩也并不好,后来可能是知耻后勇了,他开始研究逻辑学、概率论和量子力学,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很快就展现出来了,还拿了学院的奖学金。1935年,他在《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左右殆周期性的等价”,随后不久,他的论文“论高斯误差函数”使他由一名大学生直接当选为国王学院的研究员,并于次年荣获英国著名的史密斯(Smith)数学奖,成为国王学院声名显赫的毕业生之一。几多风云,几多忧愁,少年壮志,终于不言愁啦。

硕果累累的收获年代

硕果1

提出图灵机构想

数理逻辑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是用数学方法(符号、公式和公理)去研究人的思维过程、思维规律,最早提出这种逻辑思维的是大名鼎鼎的17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就是创造了令无数学生深深厌恶的微积分的那个家伙。按照莱布尼茨的构思,数学和数理逻辑是能够通过一种机器来表现出来的,可莱布尼茨只有构想,却不知道怎么去表述这种计算机。两百多年过去一许多数学家和逻辑学家沿着莱布尼茨的思路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数理逻辑逐步完善扩展起来,也明确了许多概念。但这“计算机”到底是什么,由什么组成,怎样计算和工作,没人能够说清。

1936年的5月,年仅24岁的图灵写了一篇叫“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的数学论文,他用论文来给前辈的问题画上了自己的答案。他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的抽象模型,利用构思模型就可以把推理化作一些简单的机械动作,这个模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图灵机”。图灵机是一种抽象计算模型,用来精确定义可计算函数。它由一个控制器,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带子和一个在带子上左右移动的读写头组成,带子上面划成一个个方格,每个方格中可以印上某字母表中的一个字母(也开始空格,记为SO);又有一个读写头,它具备有限个内部状态,任何时刻读写头都注视着纸带上的某一个方格,并根据注视方格的内容以及读写头上面划成方格。这么表述可能听起来比较迷糊,我们直白点说,图灵机只保留了一些最简单的指令,把一项复杂的工作分解成几个最简单的操作来实现。图灵相信有一个算法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困难的部分则是如何确定最简单的指令集,什么样的指令集才是最少的,而且又最实用,还有就是如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指令。所以图灵机的设计构想就是把人在计算时所做的工作分解成机械的最简单的动作,这样的计算机需要:①存储器,用于贮存计算结果;②一种语言,表示运算和数字:③扫描;④计算目的与意向;⑤执行计算。如果再细化到计算,那计算机又应该具备:改变数字可符号;扫描区改变,如往左进位和往右添位;改变计算意向等功能。这个架构与现在的计算机已经非常接近了,而且同学们也都知道计算机的基本是“O”和“1”,这也是图灵早早就提出来的用二进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来图灵还完善了自己的图灵机学说,他提出来可以设计出另一种“万能图灵机”,用来模拟其它任意一台图灵机的工作,这就是现代通用计算机的一种模型,你为它编好程序,它就可以承担其他机器能做的任何工作。后来研制出来的通用计算机,无论是楚泽制造的Z-3,还是莫西利和埃克特等人创造的公认的第一台计算机ENIAC,其实都是图灵脑子里曾经YY过的东西,当然我们提到的这几位大佬也是计算机众多父亲之一,特别是ENIAC的制造涉及到太多人了完全可以再写一篇文章了,咱们就在此省略几万字啦。

图灵机的设想令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学家们对这位年轻的英国数学家的深 刻见解和重大创新深感叹服,普林斯顿大学对图灵发出了最诚挚的邀请。1936年9月,图灵踏上了远去的游轮,到美国和当时颇有名声的另外一名数学家阿隆佐邱奇合作研究。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恰巧还住着另外一个计算机之爹,那就是冯诺伊曼。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诺伊曼十分欣赏图灵这个小伙子,并邀请他到自己这里工作。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图灵并没有接受这个邀请,他在美国的这三年时间里发表了不少论文,也制作了不少小玩意,当他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硕果2

破译德军密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的Enigma密码机令英军的情报工作遭遇了很大的困难。此时各类科学家纷纷投入到战争中来为国家服务,数学天才图灵被征召进入布莱切利庄园里面40局新设的机构:英国政府编码与密码学校。图灵提议开发计算机来辅助破解过程,他和另一位数学家威尔士曼仔细研究和分析了德军的密码情报,大幅改进了波兰情报人员寻找密钥的方法,他们发明了一种名为“霹雳弹”的机械式计算机来辅助破解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德军后来不断改进对密码机进行升级,但图灵他们也总有破解之法。这段时间的实践工作让图灵对计算机的研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说起布莱切利庄园的时光,这个英国佬还弄了两个小花絮。图灵在庄园里弄了一辆自行车代步,但这个自行车有个坏毛病,那就是爱掉链子,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修车师傅应该登场了c不过图灵却是自己琢磨,他总结出来这车子是蹬到多少圈才掉链子,为此每次骑车子的时候都念念有词,骑到这圈了,就倒链子重新来。后来为了避免数数麻烦,还搞了一个自动计数器,如此作为,令人啼笑皆非。图灵有感于英伦三岛可能沦陷,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换成了两个银锭埋了起来,没想到德军始终也没杀上英国本土。战后图灵凭借着自己昔日的藏宝图寻找宝贝,却一无所获,后来他还自制了一个探雷器来寻找银锭,还是以失败告终。虽然战争期间的图灵似乎有点不坚定,但英国政府有鉴于他在战争期间在通讯破解方面上的卓越贡献,还是授予了他荣誉勋章OBE(Ofncer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对非战斗人员授予的极高荣誉)。

硕果3

研制英国的ACE

1946年2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学院人声鼎沸,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揭幕典礼在此召开,这台机器名为“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过的ENIAC。而此时的图灵也正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新建立的“数学部”设计与建设属于英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呢。他把自己曾经的图灵机理论拾起,又和这些年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英国皇家学会评估委员会讨论通过了这一方案,授权图灵招兵买马,研制属于英国人自己的计算机。

然而图灵作为HR来说那是相当失败,他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助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自己一个人干。而此时孤军奋战的图灵也并不是毫无作为,他的计算机设计稿都弄出来4版了,在研究第5版的时候,图灵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助手,同样是剑桥大学毕业的詹姆斯・威尔金森,两人一拍即合,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来,而图灵的计算机也有了名称ACE(AutomaticComputing Engine)。根据图灵的设想,ACE是一台串行定点计算机,字长32 bif,主频1MHz,采用水银延迟线作存储器,是一种存储程序式计算机。而存储程序正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最基本概念和特征。ENIAC虽然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不是存储程序式的,程序要通过外接电路板输入。冯?诺伊曼在ENIAC研制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而正如文章开始所说的那样,冯・诺伊曼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存储程序的概念是他的发明,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图录是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创始人。而图灵似乎从来不会在意谁是创始人这类的问题,他在设计ACE时已经开始重视机器的响应速度,采取了一系列方法使机器在一定主频下能有较快的指令执行周期。根据图灵的设计,计算机应该可以随意从数值计算切换到代数运算、密码破解、文件操作或者下棋游戏,他还将子程序的概念引入,并使计算机中心可以通过终端发送命令,让计算机自己协调更多的计算工作。1947年,图灵发明了缩略代码指令集,这东西的面世也标志着编程语言的诞生。尽管有如此多的先进理念,但ACE却没有得到迅速的实现,原因就在于这项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工作是分开的。国家物理实验室进行设计,政府供应部门进行生产,双方早就没了当年捐躯共赴国难时候的协作精神了,所以ACE的制造工作―直拖延。后来图灵和其他几位领导矛盾渐深,不得不出走项目组,而他的助手威尔金森最终坚持下来,完成了这个项目。1950年5月,根据第8版设计的ACE样机Pilot ACE亮相,而图灵出走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版本号更新到了8,据说第8版的设计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才实现。无论如何,图灵的梦想得以实现了,ACE使得英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能够和美国平起平坐,图灵自然功不可没。

硕果4

研制英国的ACE

1950年,沉寂了几年的图灵发表的一篇论文再次令世人震惊,他在“机器能够思维吗”一文中提出计算机也是可能有智能思想的,并提出了判断计算机智能的模拟游戏。这个游戏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这个测试看起来相当的浅显,首先需要两个屋子,询问者在一个屋子里面通过计算机和另一个屋子里面的人或者机器聊天,如果询问者无法判断另一个屋子里面是人还是机器,那么屋子里的机器就可以称得上是有智能的。当时图灵提出这个测试的时候很谨慎地推测说20世纪末将会出现智能计算机,然而六十年过去了,虽然计算机智能已经可以把卡斯帕罗夫这样的国标象棋特级大师都击败了,但和图灵预想的那种智能,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自1990年开始,休・罗纳出资一百万美元及一枚金牌专门奖励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每一年参加罗纳奖的科学家都络绎不绝,大家也都知道现在还不能通过这项测验,但挑战和掺和有时候就是科学家们前进的动力,他们共聚一堂来探讨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未来,也给图灵扣上了“人工智能他爹”的帽子。

混乱的弥留时光

到了1950年,图灵也已经38周岁了笔者你怎么不说说他的婚姻情况啊。这并不是我们的疏忽,而是图灵的感情生活和他的最终结局联系很是密切,所以咱们才放到这儿来讲。图灵是个Gay,他喜欢男人的。据说图灵的初恋就是中学时候的一位男同学,而在剑桥求学的时候,和图灵关系甚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和作家福斯特也恰恰是 同性恋。1952年,图灵因为一场意外暴露了自己的性取向问题,如果这个事情放到今天来说,那根本不是个事儿,但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是一种犯罪,属于严重的伤风败俗,更何况图灵还是个名人,1951年,他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影响可谓十分恶劣。图灵在法庭上依旧坚持自己的行为没有错,结果被判“严重猥亵罪”,因为他对国家的贡献,图灵获准监外察看,并进行药物治疗,开始注射起了雌性激素。这个时候的图灵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媒体的围追堵截、警方的跟踪窥视令他变得焦躁不安,痛不欲生。

1954年6月8日的,当图灵的清洁工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发现了他的尸体,图灵已经在前一天永远的告别了人世,在他42岁的黄金年华,那本是最好的时光,本是可以继续创造奇迹的日子。最终,法医判定图灵死于氰化钾中毒,罪魁祸首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那上面沾上了致命的毒药。有人说图灵是自杀,有人说可能是谋杀,在给人们留下了无数可供发展的理论的同时,图灵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死亡之谜。

图灵去世后的第12年,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了以其为名的计算机科学奖项,授予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每年美国计算机协会都将组成评选委员会对被提名者进行严格的审核,并最终确定当年的获奖者,这个奖项也被称作是计算机界的最高荣誉。

2009年9月10日,英国首相戈登・布朗代表英国政府正式向已经去世的图灵致歉,他说,“图灵受到的对待是骇人听闻的和完全不公平的。我代表英国政府,代表所有因为阿兰的努力而能自由生活的人们说一声,你没有得到更好的对待,我们深感抱歉。如果没有你的卓越贡献,二战的历史也许会改写。”

多少年过去了,很少有人知道苹果商标的由来,也很少有人听说过图灵的名字。但在从事计算机科学的人们眼里,图灵宛若一个图腾般存在,他的思想、理论、预言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而《Geek》也用这短短的文字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不要忘记艾伦・麦席森图灵,他也是计算机的一个爹。

大学毕业数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在警察局的法医医院,房东太太看到了死者的照片。死者的头部受损很严重,几乎无法辨认面容,但那新剪的平头和咖啡色的长裤,还是让房东太太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黄渝,那个热情友好、做得一手好菜、前几天还帮她打扫门前积雪的房客,那个被他的中国朋友和同学称为“数学天才”的中国小伙子!“又一个好人去了天国,黄先生,希望在天国你不再受到磨难。”想起与这个善良的中国人相处近两年来的一幕幕往事,信奉基督教的房东太太泪如雨下。

数学天才

黄渝1964年7月14日出生于云南省砚山县,父亲黄兆元长年在外地工作,母亲李嗣昆鸟 是当地普通的农技推广工作者,他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黄明,下面有一个妹妹黄敏。黄渝从小就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上中学时,徐迟的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更是让他对数学家陈景润以及神奇的数学学科产生了发自心底的崇拜。

1978年,黄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昆明市的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美丽的春城让黄渝的数学梦想开始放飞,早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攻读老师们都看不懂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的著作《数学导引》。

1981年夏天,17岁的黄渝以云南省第六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位于安徽合肥的著名学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学习他最心爱的后来也成为他终生追求的数学专业。

在这个优秀学子云集的校园里,黄渝是引人注目的,他的友善、他的理性、他的追求完美和对数学领域的一些公开问题的痴迷,都使得数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对这个个子高高的云南小伙子充满了好感。

数学领域是一个严谨而又充满未知的世界,很多数学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将这些问题向世界公开,等待有智者来解决,比如被陈景润部分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向世界公开多年的数学难题。对一个数学研究者来说,能够解决别人留下来的open problem(公开问题),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同时也是自身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

黄渝被大家认为是数学天才,就是因为他早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成功解决了数学研究者许以超先生在《代数学引论》中公开的一个关于某种矩阵的分类问题。当时许以超先生在书中做了这个问题的正定情况,黄渝的另一个学兄做了半正定的情况,而黄渝,年仅18岁的他则做了所有不定的情况。那时候的黄渝处于创造的高峰期,白天要上课,他只能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运算,在教室一算就是大半夜。他常常是算了一夜发现解决得差不多了,第二天早上一检查,发现又有问题,于是晚上接着再算。就这样反反复复,他一直坚持算了一个多月,最后终于将问题解决了。于是,他成了那一届同学中,第一个解决公开问题的人,第一个写出并发表数学论文的人。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黄渝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并且很懂得生活,绝不是一个只知道搞数学研究的书呆子。数学系的人很少有人会喜欢看小说,而黄渝却对小说很有兴趣。这种爱好一直持续到他到美国之后,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然没有忘记去读一些文学性很强的美文和随笔。有一次他去一个朋友家吃饭,还特意拿来一本中文杂志,指着一篇描写著名才女林徽因的文章对朋友说:“这是篇好文章!”让这个同学好好读读。在理性沉默的外表下,他实际上是一个感性多愁的人。

赴美留学

1986年7月,黄渝以优秀的成绩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并于同年9月去了北京,在中国科大北京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国内著名数学家曾肯成、许以超教授。这时的黄渝对数学,尤其是数论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了,用同学们的话说,他简直是这个领域的“百科全书”。早在读大学本科时,他就成了许多同学在这个领域的启蒙老师,把这个领域的经典问题和基本概念介绍给他的同学们。

1989年春天,黄渝被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录取为博士研究生。黄渝的英语不好,申请这所著名大学的时候,他连合格的托福成绩都没有,按常理他是不可能被录取的。但黄渝的出色就在于,他全凭自己对数论领域的熟悉程度和个人功力就轻松地敲开了这所美国著名大学的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Baltimore),黄渝的导师夏力卡是这个学校的著名教授。1989年夏天的他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在自己神往已久的著名学府师从著名教授从事自己最心爱的基础数论研究,并同时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学助教工作,这一切都让年仅25岁的黄渝兴奋不已,仿佛一个坠入情网的小伙子,看到自己心爱的姑娘正微笑着一步步向自己走来。

在霍普金斯大学数学系的那一届博士生中,黄渝的数学知识是最渊博的。大家都认为,除了著名的 Igusa教授,数学系可能没有人比他懂得更多了。

但在科研上独领的黄渝遇到了后来困扰他一生的致命问题:他的英语始终过不了关。在数学研究上颇有天赋的他,在英语面前却有些束手无策。英语成了黄渝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的致命障碍。1992年,系里认为黄渝的英文没法给学生上习题课,扣除了他一部分薪水。就这样,在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学,饱受语言困扰的黄渝慢慢迷失了方向。

因为语言问题,黄渝和夏力卡教授之间的交流误会越来越多。尽管语言的障碍使黄渝的科研不能像在中国科大的时候那样如鱼得水,但他过硬的数学功底和渊博的数学知识都使他有勇气和信心向这个领域的难点问题挑战。所以,在准备博士论文的时候,他对夏力卡教授给他的问题没有兴趣,而是选择了难度较大的《郎郎子纲领》这样的猜想难题,这本身就意味着较大的风险。夏力卡教授对此较为愤怒,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交流上的误会,1994年夏天,夏力卡教授对系里说黄渝不准备继续攻读学位了。于是,黄渝被迫离开他学习了5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同时失去了进行数学研究的科研条件。

离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黄渝回了一趟中国,在老家云南呆了3个月,这是他出国以后惟一的一次回国,也是他1989年赴美留学直至2004年命丧纽约这15年里最快乐最温暖的时光。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没有将自己在霍普金斯大学的遭遇告诉家人,相反,他倾尽这些年在大学做助教的全部的也是微薄的积蓄给父母兄妹买了礼物。那3个月里,他走遍了儿时玩耍的每一个地方,尽情享受着来自父母兄妹,来自亲人的温暖和爱。这浓浓的亲情和爱,成了他后来在美国孤身飘零、贫困潦倒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和安慰。夜深人静的晚上,当他躺在床上听着蛐蛐的叫声,透过窗户遥望美丽的星空,那些少年时关于数学的许多美好憧憬都袭上了心头,那个在高中时代悄悄阅读华罗庚先生著作的聪慧少年又在这月色撩人的云南边陲小城的夜晚回来了。

伤离别,但离别还是很快就来到了眼前。10月的那个有着微风的早晨,黄渝带着亲人的泪水和叮咛、背着大大的行囊再一次远行了。走的时候他不是没有犹豫,他不是没有想过留下来,但美国于他还是有吸引力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在那儿生存下去,在科研上取得成绩,争取拿到博士学位――属龙的黄渝是一个自信的人,也是一个不轻易改变志向的人。看着渐行渐远的游子,父母和兄妹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去国离乡的游子将永远不能归来了。

梦断纽约

回到巴尔的摩的黄渝除了一张美国绿卡,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他开始四处打工。他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把打工的时间全部安排在晚上,以便白天能够到学校听一些知名教授的课,继续自己的数学研究。

就这样,黄渝在美国的双重生活开始了。白天,他是一个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背着大书包在大学校园中勤奋求学的学子;晚上,他是一个在旧仓库里扛大包,用最艰辛的体力换取最微薄的收入以勉强维持最低水平生活的苦力。

2000年12月,在同学的帮助下,黄渝来到了纽约,在想像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是他在美国惟一的一份全职工作。在公司,黄渝非常敬业,同事们都对这个能吃苦、乐于帮助别人的中国小伙子很有好感。但不幸的是,8个月后,公司裁员,黄渝失去了这份可以让他在美国有一个正常生活的工作。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黄渝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生活全靠打零工来解决。2002年9月,在另一位同学的帮助下,他在纽约城市大学下属的一个学院(John Jay College)找到了一份助教工作,给学生做数学答疑,这份工作他一直做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这不是一份全职工作,收入很低,从2003年年初开始,他每天早上4点钟就出门送一份名为Star Ledger的报纸,这份工作给他增加了一点微薄的收入,却也最终断送了他的性命。

在同学们的眼中,黄渝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这种性格主要表现在他对数学学科的痴迷上。作为一个有着良好数学功底的人,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他失去了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拿博士学位的机会,但是,只要他肯在自身的追求上做一点妥协,在美国,他都可以拥有另一种生活状态。他的一些数学功底不如他的同学后来转攻精算或者计算机,结果都在美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一个同学曾经多次劝他去亚特兰大搞精算,认为以他的数学功底拿到精算师资格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精算专业,在美国是属于比较好找工作收入也比较高的专业,如果黄渝放弃现有的专业转而进行精算研究,他将很容易结束自己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生存状态,过上较高质量的生活――但黄渝谢绝了同学的好意,坚持不放弃对数论这个高难度、很难有新的突破的基础领域的研究,即使因此而一贫如洗、穷困潦倒也在所不惜。他常说:“我这人没什么,就是有点脾气。”而这个脾气,实际上就是他对数论领域的始终如一的狂热追求。

因为这个追求,在生活很艰难的情况下,从2002年9月开始,他每周四都去纽约城市大学数学系听数论学家Kolyvagin教授的课。在科研条件异常艰辛的条件下,进行着艰苦的数学研究。

在所有的数学问题里,黄渝最喜爱的是Hilbert第12问题。这个问题有个诗意的名字――Kronecker青春之梦。刚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时候,黄渝就和同学认真探讨了这个问题。来到纽约后,他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2004年春天,他对一个同学说他觉得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打算利用暑假的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好好地检查一遍。夏天过后这个同学问他进展得怎样,他说看上去好像过去了,但有一步总是有问题,他还需要时间。年底同学又问他,他还是说有一步有问题,需要再看看。这种严谨的学术作风让他一步步地向解决问题的方向靠近。但不幸的是天妒英才,2004年12月24日凌晨的那个残酷的车轮,碾碎了黄渝所有的梦想,也让他对这个世界级数学难题的思考和解答成为不解之谜。

黄渝去世后的好多天,房东太太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个可爱的中国小伙子让人追念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房东的这幢房子是木质结构的,黄渝又是一个喜欢熬夜的人,可是不管他回来多晚,和他住在一起的这幢房子里的人都不会受到打扰,身材魁梧的他总是能够轻手轻脚地走到三楼的阁楼间,不弄出一点点的声音。

房东太太的房子在街道的拐角处,纽约的冬天很冷,于是扫雪成了一件很大的工程,自从黄渝住进来之后,每一次扫雪他都成了主要劳动力。

黄渝能够做得一手好菜,房东太太和其他房客们都没少吃过。2003年8月的一天,纽约地区突然大范围停电,房东和其他房客都手足无措,黄渝立即跑到六七个街区外的中国店买了好多河粉回来,然后摸黑做给大家吃。

在纽约的最后两年时间里,黄渝每个周末都去海边钓鱼,他常常一边钓鱼一边读数学论文,或者思考数学问题,此时的他早已把生活和数学研究完全地融为一体了。他常常是一大早出去,很晚才回来,钓回来的鱼他自己吃得很少,大部分都给了房东太太和其他房客。去世的前几天,他还钓了一些很珍贵的石斑鱼,回来后他在水池边花了好几个小时打理这些鱼,但是,这些珍贵的鱼他自己一条也没有舍得吃,全部送给了房东太太、其他房客和在纽约的同学。直到黄渝出事的消息传来,房东太太还没有吃完这些鱼。

黄渝在纽约的惟一财产大概就是那辆开了20多万公里的丰田车了。因为经济紧张,这辆破车他始终都没有舍得换,也没舍得大修。

尽管黄渝的车技非常好,但由于这辆破车,他最终还是死于车祸。出事前三个星期,他的车因为变速箱出了问题在高速公路上抛了锚,后来花了700多美元进行修理。别人都说他的这辆老破车实在不值得修了,可黄渝没有办法,他没有能力买新车,而没有车,他则连报纸都无法送,他就这样陷入了美国社会边缘人生活的怪圈。

黄渝最终在三个星期后和这辆破车一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2004年12月24日凌晨4点多钟,黄渝像往常一样开着他的破车去送报。在22号公路上,他的车胎爆了。黄渝下车换胎,这时,一辆疾驰的车从后面撞了过来,黄渝头部严重受伤,当场死亡。

别梦依依

黄渝的猝然离世让所有尊重他喜欢他的人深感意外。在整理他的遗物的时候,大家发现这个对数学矢志不移的小伙子在美国的生活是那样的艰难。他去世的时候,银行账户上的余额不到100美元,信用卡上还有一些透支。他的屋子里,连床都没有,只有一张放在地上的床垫。除了一大堆经典的数学专业书和论文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身高将近一米八的小伙子,每天只能吃两顿饭,送完报纸后回来吃一顿早中饭,晚上从学校回来再吃一顿很迟的晚饭。他很会做菜,但菜谱却非常简单,每道菜他一吃就是一个月,因为批量购买会便宜很多。

黄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不忘给家乡的父母兄妹寄些钱回去,虽然每次都不多,但却是尽了他最大的努力。

黄渝又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尽管在美国的生活异常艰难,他却始终微笑着去面对生活。他去世以后,朋友们在回忆他的时候,都难以忘记他那独特的微笑。

黄渝的爱好非常广泛,驾车旅游、钓鱼、做菜,他实在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黄渝去了,留下了壮志未酬的遗憾,同时也给他的亲人、同学、朋友留下了无限的追念。在黄渝的那一届中国科大的同学中,大家一致认为他是最有希望最有实力也是最应该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但他偏偏没有能够实现这个愿望。黄渝在美国的遭遇也许是个别的,但他身上给人以启发的东西依然很多。总体来说,黄渝在美国的不幸遭遇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他对数论领域的完美追求,据专业人士分析,黄渝所终生追求的数论这个领域,近三十年来都没有重大的突破,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黄渝很难对这个领域的课题做出重大突破,换一个数学领域,也许他能够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第二个原因来自语言。他的英语始终不过关,无法和别人进行很好的沟通,这是他在科研上无法深入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来自他的坚持和要面子。离开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他在美国的生存和科研都很艰难,这时候如果他选择回国发展,在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里进行数学研究,相信他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轻松一些。这样的机会曾经摆在他的面前,但他没有接受。

上一篇:发表初等数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前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