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范文

时间:2023-02-21 14:44:26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业;存款;保险;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不断开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如何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尽快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旨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要求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机构发生危机无力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援助或直接对存款者给予偿付。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最初起源于美国。1929年,美国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银行连锁倒闭的风潮,众多存户损失惨重。为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并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防范银行挤兑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这种制度有助于避免“囚徒困境”问题导致的银行挤兑风潮。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能有效地防止单个银行倒闭的局部风险演化为银行体系风险。但是,存款保险制度又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主要是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结果可能是更多的银行破产和更频繁的系统性危机。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作为高风险的银行需要存款保险制度。银行是一种高风险的特殊企业。其具有高杠率,其负债率普遍高于90%。同时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借短贷长”是银行资金配置的特点。高风险企业的银行业要求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严重不足,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一旦银行发生危机甚至出现破产清理,这会直接有损存款人的利益。如果商业银行参加了存款保险制度,在出现问题时社会公众利益由存款保险公司来保护。这样不但合理的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而且避免银行挤兑的发生,进而稳定了金融市场。

2、居民巨额储蓄需要存款保险制度。2006年底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806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就有166617亿元,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中小储户的利益。

3、现行隐性存款保护的弊端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我国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对存款安全履行暗含的担保责任,实际上是实行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还是向被关闭金融机构提供再货款,都可以看作是政府为广大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暗含的“存款保险服务”。这种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在较长时间内保护了存款者利益,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示固有的局限性。

(1)这种隐性存款保护带来更大的道德风险。因为存款者相信银行亏损后,国家会作为其强大的后盾。因而导致存款者在选择开户银行时不关注开户银行的风险状况,存款时很少考虑银行的经营风险等问题。这无形中削弱了对存款银行的监管作用,助长了其高风险经营的行为。

(2)它不利于银行市场的公平竞争。一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存款者不用担心银行倒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但这会加大了其他银行的筹资成本。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受到其垄断地位的限制,这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银行竞争的公平性。同时在未来的银行业市场竞争中,中小银行还要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其生存条件更加困难。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会淡化四大国有银行的特殊优势,有利于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4、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已成熟。

(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好转,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是在经济发展下滑、银行危机爆发以后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还会进一步加重银行负担,甚至导致存款保险制度刚刚建立就要面临危机。在经济处于景气的时候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还可以起到预防危机的积极作用。

(2)严格的银监会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银监会成立以来,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实施了注资、不良资产剥离、上市等改革措施,整体经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政策性大规模集中处置工作已接近尾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也在建立之中。

存款保险制度在国际上虽然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制度,但对于我国而言仍是一个新事物。该制度本身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存在着某些弊端。因此,我国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根据实际国情,同时借鉴其他国家该制度推行的情况来分析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黄宪,赵征.代军勋主编.银行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魏加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成熟.人民日报,2007.

[3]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金融与研究,2004.

[4]陈占葵,廖佳,黄剑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金融财税研究,2007.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风险,金融改革

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美国,美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商业银行的倒闭事件:初期每年商业银行倒闭的数量为两位数,1987~1991年平均每年则达到200家,最高一年达到250家。银行的大量倒闭使得凝聚的人们血汗的储蓄顷刻间灰飞烟灭,严重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由于投保银行可以从保险机构取得资金救助或得到存款理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极大地减轻银行的压力和风险。历史经验和国际实践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分析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战略调整必须要有一整套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是否应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自然成为了各方关注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为有效借鉴国际经验,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体系。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一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利与弊。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以后,他们就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此外,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特殊问题: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为其做后盾,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为了节省运行成本,显然不愿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纳入这一体系,那么由于保险基金数额小、范围狭窄,就很难保证银行资金发生大量损失的时候对储户进行赔付。

2、鼓励银行铤而走险。也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因为银行知道,一旦遇到麻烦,存款保险机构会挽救它们。特别是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而又没被关闭时,所有者便用存款保险机构的钱孤注一掷,因为这时全部的风险由承保人承担。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程度高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并增大了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这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本来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风波。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最近日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其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3、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了公众风险意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我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收益可观,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存款保险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心要的情况下,执行赔偿的职责,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帐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商业化步伐已逐步加快。为了保证我国存款人权益不受损害,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正常的国际交往,实行存款保险势在必行。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现在的存款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破产风险客观存在。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项存款,一般国有商业银行中各项存款在资金来源中占70%以上,而居民储蓄存款则要占到一半,银行的自有资金即资本金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资产负债流动性不对称,这就大大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一旦管理有所松懈或出现大规模的经济不景气,就很可能出现支付危机。此外,各种信用,流动,利率风险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难度。

其次,我国正在努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建立我过金融组织体系,这样就有了要打破原有的"国家为银行保险"的旧体制,增强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而少了国家的保护银行特别是一些以前国家特别照顾的大银行的风险就大大增大了,而存款保险制度正好能规避其中的风险奠定银行转轨的基础。

第三,我国现今居民投资渠道日益增多,而国家对国民储蓄率的稳定有一定的需要。而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无论对国家经济,企业还是银行本身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能减轻公众的担心,增强公众信心,从而提高和稳定国民储蓄率。

第四,我国已经加入WTO,而我国各类金融机构也正要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外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将进入我国市场,这样一来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无论从范围上讲,还是程度上看都将是空前的,国际上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相继而来的是各类金融业务的交叉发展,这种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为了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必须实行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

第五,我国金融业虽正处于健康发展阶段,但因多种原因形成和积累的金融风险也逐步暴露。央行虽然调整和充实了监管力度,改进了监管手段,对存在严重金融风险的机构分别采取财政注资,央行接管,银行收购,债权转股权和关闭等整改措施,但金融环境中仍潜伏着风险和隐患。9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爆发了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经营失败,海南34家城市信用社危机,以及海南发展银行关闭,广东信托投资公司破产等事件。这表明,那些累积的金融风险已开始在个别地区和个别金融机构释放出来。

总的说来,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也有弊,但无论是从客观需要还是问题的解决上,我国都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当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使我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上少走弯路。

三、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步骤和策略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不要操之过急,不妨先在各商业银行的系统内部实行存款保险,或按区域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然后再逐步向全国集中统一的存款保险制度过渡。这样一个缓冲是可以让执行者接受的。

2、确立金融效率为监管目标,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和制度,以不实施监管的金融体系的社会福利为下限,以实施最优监管的社会福利为上限,将监管的业绩与金融体系的社会福利直接挂钩,然后根据业绩来确定奖惩方案和数额。

3、对金融机构管理者实施管理补偿制度,以调和监管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冲突。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统

一、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迎接挑战。本文中论述的活跃的、有弹性的、全面的监管体系仅是描述了金融监管的基本性格,如何将其融入到每一项基本规则中,体现到每一份立法文件中,笔者认为,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制定产业政策,壮大我国金融机构的力量。创造条件,稳步推进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混业经营,培植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跨国金融机构,以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挑战。

其次,积极贯彻“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加强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减少不良资产。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银行破产;存款保险制度;保险费率

迄今可知,存款保险制度是最早建立在20世纪年代初的美国,在经历了20余年的争论和许多个州的存款保险体系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而失败后,最终在199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时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体系,现在它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主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

我国已加入WT0,在中小规模的存款金融机构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大多数银行经营不善而造成巨额损失和相应的资产质量问题的今天,无论是出于对存款人的保护,还是从要真真切切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出发,我国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我国的高效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即使没有建立相对完善、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可政府一直在实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相当于,不管何种金融机构出现了风险,最终都还是要政府来买单。与美国所采用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不一样的是,这种存款保险制度基本上是涉及和覆盖了绝大多数的银行存款数额,另外,存款保险的“保费”需要从纳税人那里统一筹集来的。

目前来说,虽然全世界上已有67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是,各个国家建立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要想真真做到保护我们小额存款人的切身利益,又要来避免可能存在和要发生的系统性危机并非易事。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国家,成功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是不多见的,从国际实践来看,高效的、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的存款保险制度出于对存款人的保护,即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切身利益,存款保险制度中与我们切身相关的一些问题还是急需探讨和解决。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政府或金融主管机构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和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定运作而设立了存款保险基金,并由专门的保险机构负责管理,对参加投保的金融机构定期收取保费,在投保成员机构遇到资金困难或面临危机即将倒闭时,由专门存款保险公司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支付必要的保险金的一种制度。

商业银行经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包括存款保险制度,且被普遍认为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因各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是,就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和稳定金融秩序等方面,存款保险制度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与你切身相关的两大问题

(一)银行破产谁来兜底

行业创造信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它也因为多方面的因素和原因,使得自身积聚了大量的风险。根源在于银行负债具充分的流动性,而银行资产缺乏流动性的银行支付风险是首要,如果银行的流动性资产未能足够支持流动性负债的支付需求,或者,银行不能筹集到足够的额外资金来支付相应的到期债务,那么,银行就会出现支付危机,自然而然,银行也就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而且,由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在着传染效应,当某一银行退出市场时,存款人都会恐惧便会去挤提存款,严重地,造成整个社会支付体系的混乱。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下,银行的风险也就变成了银行的危机,银行的倒闭与破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银行破产看上去似乎只有西方国家才有的事正变得现实起来。以前,针对国内的各个商业银行谈及“破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不过最近,这样一个听起来很遥远的词汇,成了国内金融界的热门话题。2013年底,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银监会正在酝酿要加快推出银行的破产条例:“未来让市场说话,让资本说话,如果最后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那么就会退出。”

据央行网站消息,存款保险制度意见稿正式公布了银行破产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来兜底,也可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去委托其他银行兜底。

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来兜底是合理的,且适应当前的国情。外,很多人觉得,政府为银行兜底,保护我们存款人的利益,看起来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业,对储户和整个国家经济都有损害。一方面,在真正允许银行破产的情况下,政府的不为银行兜底的举措将直接影响存款利率,使之进一步的市场化,这对储户的收益是很有利的,另一方面,若政府为银行兜底,将会增加银行的不去过度考虑为储户的存款负责的“道德风险”,这样使得银行的风险加大,并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保费费率如何决定

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保障金融机构的持续稳健运行,但同时将导致整个银行体系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也会降低广大储户和其他债权人共同监督银行的激励,破坏了市场纪律,从而造成银行业更大的不稳定和波动,此外,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和委托问题同样存在于存款保险制度中。为了尽量克服存款保险制度的上述缺陷,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存款保险定价,即若可以给银行制定一个相对来说公平合理的保险费率(定价),并使之能够精确而准确地反映银行的风险状况,就可以有效地阻碍银行的道德风险,改善市场的激励,并相应地避免银行间的交叉补贴。

由Merton(1997)提出期权定价模型,他创造性地把银行存款保险看成为银行资产价值的一项看跌期权。并指出,因为保险人担保了银行的债务,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保险人出售了一份关于银行资产的看跌期权;

就被担保的存款保险包括存款的本金和利息而言,被担保的存款是具有无风险的特征的。

综上来述,由于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速度迅猛,因此各银行都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经营风险等。随着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相对来说,许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比较薄弱,业务不够全面,况且它们的竞争力远远不如国有商业银行,更需要保护面临更大风险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因此,出于保护存者的利益和维护我国的金融秩序正常化的目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姚东昱,颜建晔,尹烨N.存款保险制度还是央行直接救市?――一个动态博弈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3(10)

[2] 赵保国.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4篇

事实上,国务院早在1993年就已经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但时至今日该梦想仍未实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直存在争议。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参与的银行根据吸收存款的规模及承担风险的大小向存款保险公司缴纳相应保费,形成存款险基金。当银行发生危机或破产时,存款保险基金能够及时向储户兑付存款损失,保护储户特别是中小储户的利益。看似能够维持金融市场秩序,促进金融市场稳定,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的存款保险制度为什么一直饱受争议?综合各方面观点,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是引起道德风险。从存款人的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将导致存款人忽视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担忧,降低监督银行的自我保护意识。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将诱使银行更倾向于从事风险高而潜在收益大的投资活动,从而提升了银行的风险。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存款保险制度也可能导致监管者轻视风险程度,忽视金融监管日常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未增强市场信心。从国外的情况看,虽然全世界已经有110多个国家实行了存款保险制度,但它的存在并未避免银行危机的发生,在涉及重大破产案例时,仍需政府出面提供隐性担保。从国内的情况看,虽然我国没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但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和银行改革的实践看,实质上是采用了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隐性保险制度。如果建立市场化的保险制度,势必会降低储户对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信心。

三是实际作用有限。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大型商业银行的数量少但规模大,造成银行体系的集中度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大数原理为基础的保险风险分担机制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即便存在存款保险制度,也无法完全依靠存款保险基金解决大银行破产清算的问题。

四是银行积极性不高。从大银行的角度来看,依靠自身的资产规模,适当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和化解非系统性风险。从小银行的角度来看,缺少了政府的隐性担保,会使公众认为“政府抛弃了他”,引起储蓄资金从小银行向大银行的转移。

五是削弱银行竞争力。存款保险制度要求银行按照比例缴纳保险金,相当于额外增加了准备金要求,削减了商业银行的运营资金规模,势必影响到其业务和利润空间。在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高银行监管标准的大背景下,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六是引发监管重叠。存款保险制度要求存款保险公司对被保险银行有监督权限,而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权已完全赋予了银监会,其职责范围覆盖了全部的银行机构。存款保险公司如果仍以监管部门的角色出现,势必引发监管职能和权限的重叠,降低监管效率,提高监管成本。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存款保险 风险 商业银行 金融稳定

一、引言

近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仅剩存款利率管制放开这一步之遥。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完全竞争金融环境会带来金融机构倒闭等一系列问题,存款保险制度成为保护普通金融客户、利率市场化全面完成的前提条件。2013年来,我国官方机构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存款保险制度,中国版存款保险制度体系建立将正式启动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纵观国际上现代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已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并藉此为本国的金融市场稳定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该制度具有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存款人权益、为商业银行增信等诸多优势,也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难以回避的先天劣势。更重要的是,新时期下,银行业将受到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等新环境的影响和挑战。在我国不断变迁的金融市场环境和制度约束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否会有其他影响,如何作用于对银行业的短期、长期发展,这应当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焦点。

二、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发展影响研究

(一)银行体系系统稳定性有效增加

存款保险制度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建立起保护中小存款者存款安全的风险保障机制,并能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和社会在金融危机中的新兴,防范金融风险。其制度越完善和科学,其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正向作用也越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双率”的开放,我们判断国家将会逐渐以市场行为去代替行政行为。利率市场化推进期间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在所难免,强制性的行政干预并不适应金融市场化要求。存款保险制度将能够为行政手段和司法破产之间形成有效衔接,达到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二)行业道德风险无实质性变化

存款保险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会诱使银行偏好高风险业务、减低存款人自我保护激励并增加监管机构对濒临破产银行继续经营的容忍度,因此往往是各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上的最大顾虑(如香港曾因此在2003年被迫放弃“存款保障计划”并推迟了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时间)。但在我国,该风险的负面影响程度将十分有限。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本质上是将原有的隐性的国家兜底的非正式制度公开化、制度化,对存款的救助范围反而会变小。根据学者实证研究,基于隐性存款保险基础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安排能够发挥显著正向作用,道德风险并无明显变化。因此我国的银行业风险更多的来自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微观机构个体利益驱逐导向影响,而并不会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而发生显著变化。

(三)对中小银行负面冲击相对较大

随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在实施差别保险费率的情况下,不同类型、风险偏好的银行将会逐渐呈现差异化的经营环境,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趋势下这一特征将更为明显。由此中小银行将会在财务压力、流动性风险、存款增加速度等方面受到比大型国有银行更大的冲击。

1.财务压力有所增加。国际上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安排多根据商业银行差异化程度采取差别化保险费率,避免单一费率产生的不公平竞争环境。如果我国采取简单分类的差别保险费率,地位偏弱的区域银行将承受更高的存款保险费用支出;如采取风险评级的精准风险衡量测算法时,部分经营管理能力较弱的银行将会感受到更大的财务压力。

2.存在存款转移可能性。存款保险制度中对于存款保险都会存在一个限额,以往文献中通过对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普遍认为我国可能的存款限额为20~50万之间。因此在一家银行拥有限额以上存款的客户为保护存款的安全,有可能将存款分散到不同银行,进而造成存款搬家。此时大型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小银行给储户的安全性更强,也更容易成为存款流入方。考虑到我国绝大部分的存款账户金额都在50万元限额之下,而企业存款为增大存款保险覆盖范围而进行账户变动的机会成本过大,本文预计出现大面积的存款转移可能性较小。但如出现存款保险实行根据银行风险程度进行费率划分且对外公布的情况,不排除经营状况差、风险程度高的部分银行出现恐慌性的存款外逃现象。

3.银行资金流动性要求提高。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资本充足率提出更高要求。以美国为例,一旦参保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在指标上持续低于某个临界值,FDIC将会直接采取接管措施,从技术层面迫使银行破产重组。因此,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银行自身偿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自身资本金能否承担相应债务成为影响商业银行信誉的重要方面。如银行对短期负债配长期资产采取较高错配容忍度,一旦存款增速放慢,资产流动性管理难度将会明显加大。

4.不同类型银行之间存款利差将有所扩大。在我国,银行都由政府背书,银行存款受到政府保障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实施限额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将承担原来由国家统一兜底的信用风险,不同银行之间的信用风险也将出现差异。大型国有银行拥有“大而不能倒”的地位,其信用风险基本为零,与实行隐性存款保险时没有差异。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则较隐性存款保险时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由此为防止可能出现的存款流失,中小银行将不得不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以弥补在信用风险上的差异。随着利润市场化推进,这种存款利率的差异将会进一步加大。

三、银行利润影响模型构建

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最为直接的影响在于银行需要根据制度的安排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费进行缴纳,这将直接增加银行的经营支出,进而影响银行利润。本部分根据已有文献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可能设计安排的判断建立银行利润影响模型,进而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该模型的各项参数指标设计如表1所示。另外考虑到银行的存款余额和净利润高度正相关变动,出于简化考虑本模型采用的是静态分析法,并未考虑各家银行每年存款余额、营业收入以及利润的增长幅度。同时本模型对各家银行的被保险存款占比统一采用的平均比例,未考虑各家银行存款结构的差异性。

表1 模型静态数据、制度要素及未来变动趋势假设

根据上表的假设前提,本研究银行业潜在利润模型估算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银行的利润影响相对有限。其中在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前期(即保险基金未达到目标规模之前,预计将持续5~8年时间),样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每年将提升0.7个百分点,对年净利润的影响为1.73%。在保险基金达到目标规模之后,样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每年将提升个0.12百分点,对年净利润的影响为0.3%。特别的,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由于采用了差异化费率,其利润影响各有不同。整体而言,同期大型银行的净利润影响仅有1.52个百分点,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影响程度达到3.06个百分点。但整体上相对于银行业二位数以上的净利润增加速度,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净利润影响微乎其微。

表2 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潜在利润影响模型

四、结论及对策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行业系统性安排,对所有吸收存款金融机构一视同仁。但在具体影响上,不同性质、规模和经营水平的银行呈现差异化特征。中小型银行受到的负面冲击相对较大,但如能沉着应对寻找契机,不免也能化危机为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一)评估潜在负面冲击,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中小银行的不利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费用的缴纳产生额外的运营成本,挤压中小银行盈利空间。影响程度取决于保险费率的设置以及中小银行客户结构,整体上影响应相对有限。二是负债业务拓展难度加大。相比于实际成本增加,类似“国有银行更放心”的客户认知对中小银行业务影响更为深远。为防止可能出现的存款流失,中小银行可能需要额外提高存款利率价格形成声誉溢价以弥补在信用风险上的差异。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软硬实力同步提升

无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初期采用何种保险费率,其未来理论形态仍是基于风险评级的差别费率。利率市场化下的资产定价能力的建立同样需要良好的风险评估体系作为内部支持。因此,中小银行应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资产质量、内部管理、流动性安排等方面达到同类银行先进水平。由此可以带来两个好处,一是提高存款保险制下度风险评级等级,为中小银行降低存款保险费率成本压力提供支持;二是通过良好风险评级的对外公示展现中小银行的外部评价,提高中小银行美誉度。

(三)加大宣传资源投入,充分展现中小银行形象

显性限额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迫使商业银行承担原来由国家统一兜底的信用风险,不同类型银行对存款吸引强度呈现差异化显现。一方面,中小银行作为难以和历史悠久声誉远扬的大型国有银行相提并论,天然受到存款客户风险规避理念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国内大数中小银行立足自身特点已在业内获得良好口碑,在特定业务和产品上拥有国有银行尚不具备的比较优势。中小银行应在继续做大做好现有产品特色和服务的基础上加大对宣传的支持力度和资源投入,开展以品牌宣传为核心,以产品与服务整合营销为重点的营销宣传,在行业洗牌过程中获取竞争优势。

(四)重视次优客户,发挥长尾效应优势

存款产品并不具备高风险匹配高收益的属性,存款保险额度上限的设置可能会导致部分客户减少在中小银行单一银行账户的存款金额,寻求风险分散。对此中小银行在稳定存款客户的基础上更应拓展营销,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契机降低运营成本,扩大零散小额存款客户群体,运用长尾理论获取新利润增长点。

注释

??根据人民银行2007年对全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账户结构调查显示,50万元以下存款账户数量占比为99.7%,存款金额占比为46.08%。考虑到我国存款结构的稳定性和自然增长属性,本处以47%作为测算数据。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风险,金融改革

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美国,美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商业银行的倒闭事件:初期每年商业银行倒闭的数量为两位数,1987~1991年平均每年则达到200家,最高一年达到250家。银行的大量倒闭使得凝聚的人们血汗的储蓄顷刻间灰飞烟灭,严重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由于投保银行可以从保险机构取得资金救助或得到存款理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极大地减轻银行的压力和风险。历史经验和国际实践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分析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战略调整必须要有一整套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是否应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自然成为了各方关注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为有效借鉴国际经验,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体系。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一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利与弊。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以后,他们就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此外,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特殊问题: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为其做后盾,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为了节省运行成本,显然不愿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纳入这一体系,那么由于保险基金数额小、范围狭窄,就很难保证银行资金发生大量损失的时候对储户进行赔付。

2、鼓励银行铤而走险。也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因为银行知道,一旦遇到麻烦,存款保险机构会挽救它们。特别是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而又没被关闭时,所有者便用存款保险机构的钱孤注一掷,因为这时全部的风险由承保人承担。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程度高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并增大了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这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本来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风波。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最近日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其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3、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了公众风险意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我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收益可观,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存款保险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心要的情况下,执行赔偿的职责,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帐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商业化步伐已逐步加快。为了保证我国存款人权益不受损害,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正常的国际交往,实行存款保险势在必行。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现在的存款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破产风险客观存在。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项存款,一般国有商业银行中各项存款在资金来源中占70%以上,而居民储蓄存款则要占到一半,银行的自有资金即资本金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资产负债流动性不对称,这就大大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一旦管理有所松懈或出现大规模的经济不景气,就很可能出现支付危机。此外,各种信用,流动,利率风险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难度。

其次,我国正在努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建立我过金融组织体系,这样就有了要打破原有的"国家为银行保险"的旧体制,增强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而少了国家的保护银行特别是一些以前国家特别照顾的大银行的风险就大大增大了,而存款保险制度正好能规避其中的风险奠定银行转轨的基础。

第三,我国现今居民投资渠道日益增多,而国家对国民储蓄率的稳定有一定的需要。而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无论对国家经济,企业还是银行本身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能减轻公众的担心,增强公众信心,从而提高和稳定国民储蓄率。

第四,我国已经加入WTO,而我国各类金融机构也正要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外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将进入我国市场,这样一来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无论从范围上讲,还是程度上看都将是空前的,国际上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相继而来的是各类金融业务的交叉发展,这种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为了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必须实行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

第五,我国金融业虽正处于健康发展阶段,但因多种原因形成和积累的金融风险也逐步暴露。央行虽然调整和充实了监管力度,改进了监管手段,对存在严重金融风险的机构分别采取财政注资,央行接管,银行收购,债权转股权和关闭等整改措施,但金融环境中仍潜伏着风险和隐患。9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爆发了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经营失败,海南34家城市信用社危机,以及海南发展银行关闭,广东信托投资公司破产等事件。这表明,那些累积的金融风险已开始在个别地区和个别金融机构释放出来。

总的说来,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也有弊,但无论是从客观需要还是问题的解决上,我国都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当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使我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上少走弯路。

三、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步骤和策略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不要操之过急,不妨先在各商业银行的系统内部实行存款保险,或按区域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然后再逐步向全国集中统一的存款保险制度过渡。这样一个缓冲是可以让执行者接受的。

2、确立金融效率为监管目标,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和制度,以不实施监管的金融体系的社会福利为下限,以实施最优监管的社会福利为上限,将监管的业绩与金融体系的社会福利直接挂钩,然后根据业绩来确定奖惩方案和数额。

3、对金融机构管理者实施管理补偿制度,以调和监管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冲突。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统一、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迎接挑战。本文中论述的活跃的、有弹性的、全面的监管体系仅是描述了金融监管的基本性格,如何将其融入到每一项基本规则中,体现到每一份立法文件中,笔者认为,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制定产业政策,壮大我国金融机构的力量。创造条件,稳步推进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混业经营,培植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跨国金融机构,以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挑战。

其次,积极贯彻“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加强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减少不良资产。

再则,金融改革我国尚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能够调整和规范外资金融机构的法律。还要尊重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取消“超国民待遇”,以形成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并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间金融监管的合作,倡导建立共同的防御金融危机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冯肇伯张桥云“刍议存款保险制度-兼谈我国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四川金融》[J]1998.6

2、刘吉舫“也谈存款保险制度”《税务与经济》[J]1996.6

3、刘泽华王晓宁“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J]1996.3

4、张萍“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动向”《安徽金融》[J]1996.8

5、郭力璞、解少锋“各国存款保险制度比较”《保险研究》[J]1996.3

6、张国海、汪宗俊“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探讨”《保险研究》[J]1996.3

7、高顺芝“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设计”《财经问题研究[J]》1998.8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7篇

一、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1、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存款保险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金融体系中设立的一种保护银行业以及商业稳定的制度安排。商业银行或其他吸纳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存款保险机构承诺在银行或其他存款金融机构发生财务危机或面临破产时,为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为清偿债务。存款保险制度是直接针对银行挤兑或倒闭而设计的。由于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即使在存款银行倒闭破产时,仍然可以从相应的存款保险机构获得一定程度的赔偿,这样就减少了存款人的损失和恐慌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存款人的非理性挤兑行为,从而维护了银行业的稳定。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社会中出现了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危机时,存款保险制度才有了其确立的前提。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针对中小存款机构,因为中小存款机构的破产风险大于大型存款金融机构。对于经营货币存储业务的中小存款机构,其自身实力有限,抵抗风险的能力弱,往往最容易发生支付困难,倒闭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因此,中小存款金融机构对信用体系存在更特殊的依赖性,当一家存款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时,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为了防止由于一家中小存款金融机构破产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危害,从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遏止破产风险的蔓延。

西方理论界根据银行体系产生危机原因的不同,将存款保险理论分为银行恐慌理论和清算危机理论。银行恐慌理论认为,在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因素中,存款人行为变化是关键因素,存款人集中性地大量提取存款会破坏银行服务效率,并中断正常的生产性投资,存款保险是减少存款人提取行为动机的制度性安排。

根据恐慌原因的不同,银行恐慌理论又分为随机提款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随机提款理论认为,当所有存款人在不同时点的提取量与银行资产组合能够提供的现金流量相平衡时,银行体系处于良性均衡状态;否则处于非良性均衡状态,此时银行原有资产组合一时无法承受变化了的取款量,银行被迫将非流动性资产变现以满足挤兑,这种变现行为不仅使银行付出高昂成本,而且会打破原有的经营、生产和投资计划,影响银行体系及与银行有业务联系的其他经济体的正常运转。通过征收保险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以此做后盾,可以使银行在不受原有资产组合限制的情况下变现,以防止变现成本巨大引发系统性危机。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存款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信息渠道,往往无法正确评估单个银行的债务风险,只能通过银行以外的渠道,利用总的宏观信息进行判断,一旦有某一错误的风险信号使存款人误认为与银行债务风险有系统相关性,存款人就会不加区别地从所有银行提取,引起银行挤兑恐慌。从该理论出发,一方面应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和信息披露,限制个别银行冒险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使存款人在信息不对称下,不会因个别风险事件而对整个银行体系失去信心,避免银行系统性恐慌。

清算危机理论重点研究银行的清算支付功能,认为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与金融创新的涌现使银行承担的清算支付功能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清算网络形成并不断扩张使银行间清算系统更为快捷;银行间短期同业拆借和资金网上划拨规模不断发展,使银行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变得日趋复杂。一旦清算系统中某一较大银行出现支付危机,将会影响到整个清算系统,甚至使其他银行也陷入困境,因此银行间清算系统无力承受由于个别银行的支付危机而引发银行系统性恐慌。存款保险制度能给银行清算系统的恢复提供回旋余地,稳定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避免形成大的恐慌。

2、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美国是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中,美国有近10000家商业银行破产,存款人损失约14亿美元,严重影响了金融系统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动摇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为了重新树立存款人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防止银行挤兑,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并根据这一法案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负责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1934年建立了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FSLIC),负责向储蓄信贷协会提供存款保险。由此,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全国性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在日本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了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当时的日本金融体制研究会提出,应该引入金融机构竞争机制,但同时也不能损坏存款利益。有鉴于此,创设存款保险制度被提到了历史日程。1971年日本公布了《存款保险法》,设立了存款保险公司。

二、存款保险制度国际比较

1、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目前,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根据各国国情而设立,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国家来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由政府出资建立并进行管理型、由政府与民间私人金融机构合资建立型、全部由民间私人资本组建型。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代表了由政府出资并进行管理的模式。1933年美国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并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FDIC最初的资产总额为2.89亿美元,其中财政部出资1.5亿美元,其余部分由联邦储备银行按其1933年底盈余额的50%认购股份。FDIC最基本的职能是存款保险,现为全美9900多家独立注册的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提供保险,保护存款人免受或少受由银行倒闭带来的损失;其次是对银行进行监管,其直接监管5616家非美联储成员的州注册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除此之外,FDIC还对倒闭的银行进行处理。

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1971年,日本存款保险公司(DICJ)也于同年7月1日成立。日本存款保险公司的初始资本金为4.5亿美元,由日本政府、日本央行和民间私人金融机构三方各出资1/3。1996年7月日本政府出资50亿日元从房屋贷款管理公司购买其转出的不良房屋抵押贷款,使日本政府的资本金占到日本存款保险公司全部资本金的90%以上。

2、存款保险制度的投保形式。存款保险制度的投保形式分为强制性投保和自愿性投保。强制性投保使所有存款者的存款都能受到一定的保护,从而更好地维护公众利益。自愿性投保则会面临一个逆向选择的问题,即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和经营管理较差、冒险性较强的银行会加入。而一些大银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借助于其自身的实力和信誉,而没有兴趣加入。

日本存款保险制度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采用的是强制性投保,要求所有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入存款保险体系。美国存款保险采取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美国1933年银行法规定,联邦储蓄体系的所有会员银行都要加邦存款保险体系,而联邦储蓄体系以外的州银行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加入。这样就使得加入的银行比未加入的银行在吸收存款上更具有优势,面对竞争的压力,非联储委员会的州银行和其他吸收存款的民间金融机构也都愿意加入存款保险体系。

3、投保范围及保险费率。从理论上讲,存款保险应该保护所有存款人利益才能避免挤兑。但在实践中,存款保险弱化了市场约束,形成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者们都认为,对单个存款人或存款账户金额设定一个上限,能够在保护中小储户的同时,促使大额存款人积极参与到对银行和其他存款金融机构的监督中来。所以,多数国家通常并不对所有类型的存款提供保险,只对小额存款人提供保护,同时要求大额存款人和复杂的存款人(如金融机构、大公司和政府等)对银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投保机构采用属地原则,凡在美国境内吸收存款的全部金融机构都在承保之中,包括本国的、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但本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则排除在外。在承保标的上,美国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对所有活期存款账户、定期存款账户、储蓄存款账户提供存款保险。对合乎条件的存款实行部分保险,并规定最高投保限额。1934年,美国的保险赔付限额仅限于每位存款人2500美元,根据1980年的《放松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FDIC提高了存款保险限额,对所有种类的存款账户保险限额都提高到10万美元,即在FDIC保险的金融机构,存款人的储蓄、支票以及其他存款账户合并在一起,保险的最高额度达到10万美元。银行在取得保险资格后,必须按照规定交纳保险费。美国联邦保险制度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统一费率制,各投保银行按同一费率交纳保费,最初的费率为0.08%,1991年提高到0.23%,1992年开始实行差别保险费率制度,将保险费率与银行风险挂钩,费率从0.23%到0.31%不等。

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则规定,所有在日本注册的银行和在该行海外分行的日元存款均受到保护,而外国银行在日本的经营机构的存款则不受到保护。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对总部设在日本国内的银行、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和劳动金库施行强制投保,而政府金融机构、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分支机构以及除上述两项之外的农业协同组合、渔业协同组合、水产加工协同组合等另设储蓄存款保险制度。日本存款保险公司保护存款的种类有:存款、《银行法》规定的定期缴款和缴存款和附带有还本保证契约规定的金钱信托。日本在1971年开始采用存款保险制度时,每个存款者只有上限为100万日元的保险金偿付,到1986年保险金偿付限额提高到1000万日元。

4、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方式。存款保险机构对破产的金融机构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清偿破产银行的债务,支付存款人被保险的金额;二是安排对破产银行的收购和存款继承,即存款保险公司帮助另一家金融机构对破产机构进行重组,使存款人的存款转移到收购机构。存款保险机构在选择处理方式上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

FDIC对问题银行的处理通常采用以下方式:第一,对破产银行进行资金援助。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濒临破产的银行,FDIC通过对其发放贷款、注资等办法,减少其破产的可能性,避免其破产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第二,收购破产银行和承担其债务。当投保银行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公司会寻找一家经营稳健的银行来承担倒闭银行全部债务,并由其购买破产银行的部分或全部资产。第三,对破产银行进行重组。由FDIC购买破产银行的股票直接接管并改组该破产银行。第四,对破产银行直接理赔。对不适合予以挽救或采取挽救措施无效的中小银行,FDIC可以通过法院宣告其破产,并在存款保险限额内对存款人进行赔付。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8篇

“利率市场化攻坚战已经打响。”上述报告的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副主任范建军一再向中南海谏言。他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银行业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少数商业银行因此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决策层应未雨绸缪,提前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事实上,存款保险制度已在相关部委的酝酿之中。央行在7月中旬的《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目前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内容之一,央行早在1997年就成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着手研究存款保险制度。15年来存款保险制度经过反复研究及论证,相关方案准备了很多,但鲜有实质进展。

关键的难题在于,如何确定金融机构的存款保费费率以及存款保险机构是行政属性还是商业化运作?

“择机出台”

“确实到了(存款保险制度)要定稿的时刻。利率市场化启动,意味着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7月25日下午,范建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早在1997年,央行便成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开始了对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进行研究。

2003年10月,央行在其金融稳定局下设立了存款保险处。2004年,央行存款保险课题组起草《关于构建中国存款保险体系的若干思考》,这份调研报告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作了透彻的分析,并被递交至有关部门。

2005年初,央行和银监会人士就存款保险制度在多个场合发表演讲。 “当时快要出台,讨论了很多。央行认为随时都可以这样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吴庆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当年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拟定了初步框架,并完成了征求意见稿。

但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让存款保险制度暂被搁浅。

2012年1月初,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此前的准备工作大体上都是有效的,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择机出台。”

但至今,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仍旧是“雷声大雨点小,目前还只是纸上谈兵”。

多位银行高层人士也对本刊记者说,目前央行还没有向银行征求意见,银行内部既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更不清楚参保对象和标的范围。

“是不是所有银行都列为参保范围,是不是会设立试点银行,银行层面还无法得知。”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秦荣生说。

7月25日,央行内部一位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尽管国家层面和央行领导前后都有表态,但存款保险制度什么时候能推出没有时间表。

保费难题

存款保险制度难以推出的原因,在于制度和协调层面,而非技术层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

首先是保费率的比例难题,这牵扯到银行的具体利益。

在保费问题上,主要涉及两点,一是各类银行怎么出保费,二是保费率高低的问题。是按投保机构的信用状况缴保,还是按存款的一定比例收保费存在争议。

“大小银行对存款保险态度各不相同。各行风险不一样,大行信用程度高,小行风险大,缴费标准,大小行有差别。”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付兵涛认为,如何兼顾双方的利益是个难题。

国际上制定存款保险费率有两种策略:一是单一费率,二是差别费率。单一费率即无论是风险偏好型银行还是风险厌恶型银行都必须按同样的费率交纳保费,这种方法成本低廉,简单易行,但易引起“道德风险”。

差别费率的前提是精确测度每一家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这样可以完全杜绝“道德风险”,但在现实中,各行的风险暴露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很难确定合理的信用等级与保费率的对应关系,存款保险机构需要处理大量的关于银行风险状况的信息,以致因工作量太大而无法实行。

除了保费率,各类银行对参保的意愿也不尽相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存款保险制度中协调难就体现在这里。“部分大行无兴趣。大型银行有国家信用,级别高,它不需要保险制度。”

而且从整个银行业来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需要拿出一笔钱,但现在银行业面临利率市场化压力、收费业务合规调查压力以及不良资产反弹压力,再拿一笔钱就又是一笔新压力。

有专业人士计算,若中国实行与香港接近的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国有大银行约为万分之五,股份制银行约为万分之八。照此测算,在开始5年内,实施存款保险将每年影响银行净利润约1%,其中对中小银行影响相对较大;在5年后,对净利润的影响为0.2%。

“难点是大家现在都觉得没有必要。实际上是利益问题。中国是隐性担保,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后,机构一部分利润要让出去,国有大行不想交钱。”范建军表示,隐性保险制度最大的缺点是它可能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政府对银行、信托、证券等提供隐性担保,那么,这些金融机构不仅会丧失管控风险的内在动力,而且会在高回报动机驱使下过度冒险,长此以往,金融系统将积累非常高的系统性风险。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破产,央行不得不被迫以再贷款名义提供资金,承担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成本。

自1998年至2003年以来,中国有300多家金融机构被关闭破产,兑付自然人的债务超过1700亿元。据测算,如果成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话,可节约(央行再贷款)资金500多亿元。

行政还是商业运作?

其次,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与归属成为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又一核心难题。

存款保险模式的争议主要在存款保险公司是行政性还是纯商业化运作。付兵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如果是行政性管理的,有两种选择,一是行政性监管部门模式,一是公司制模式。后者的难处在于公司化如何运作,要不要赋予其监管职能。如果有监管职能是独立于一行三会还是放在其中某个部门之下?

例如美国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是独立的,本身又是商业化运作,缴费标准参照市场。有些国家和美国不一样,模式差别很大。“到底是哪种方式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借鉴哪个国家的模式也有分歧。”付兵涛说。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目前是用商业化的保险手法来做,还是国家层面的来做,这个方面央行还没有特别明确。”

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肯定会成立一家经营保险资金的保险机构,它只做银行保险,就像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央行不能经营。

如果是行政式独立机构,中国就又多了一个监管部门,等于是“换汤不换药”。秦荣生指出,这样的一家政策性公司,专做存款保险,资本金从哪里来?“形式上与西方一样,可实质上是国家的钱。政府对保费、赔付说了算,资本金又必须政府来出,纯粹商业保险公司就不可能这样,但政府又不会交给它(商业性公司)。”

目前国有大行的国有性质,使得存款保险机构无论采用公司来做还是国家来做都是一个问题。赵锡军认为,大行存款规模大,大行与国家关系的界定是关键。他举例,仅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每家银行的存款规模都在5-6万亿元以上,假如其中一家银行出了问题,10%的存款还不了,拆算下来就有5000-6000亿的赔付。“大的银行破产,单独成立一家商业性保险公司显然没有能力承保。最后还是国家兜底。”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9篇

编者按:自1993年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来,我国对存款保险制度作出了诸多的准备。时隔21年,存款保险制度终于揭开神秘面纱。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存款保险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避免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这等于在金融安全网上再给存款人系上免费“安全带”,不仅让存款人无后顾之忧,也让监管层亦无后顾之忧,以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实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无论是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是向银行注资,任何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最终都由政府来“埋单”,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退出机构的债务清偿。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大缺陷是,隔断了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收益和资金筹集成本之间的制衡关系,蕴含着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因此在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世界上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这样的制度安排在金融危机时期发挥了重要稳定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事实上也承载着“隐性”存款保险的职能,在存款银行发生支付困难时,可以此作为抵押获取央行的再贷款支持,这部分存款准备金不能用于缴存银行日常的支付。在存款银行发生支付危机时,最终可以提用这部分存款准备金。而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能保证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充足,确保风险较高和风险较低的银行都能够被吸纳到这个体系,进而提升公众对于该制度的信心。国际金融机构的实践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存款人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国普遍实施的一项金融业基础性制度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建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是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可以预期,存款保险制度将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将是利率市场化的有力补充。

针对此背景本刊特开设存款保险制度专题,深入分析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望能够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地贯彻及实施助一臂之力。同时,也深入剖析了将要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影响,从长远看,引入存保制度有利于打破银行“大而不能倒”以及不能容忍违约事件的现状,倒逼银行业改革。

存款保险制度范文第10篇

金融安全网中的重要一环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这也引发了外界又一次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猜想,今年能否完善并出台这一期待已久的行业制度,再次成为金融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从目前已经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来看,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由政府出面建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如日本、比利时、荷兰;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如德国。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该制度,但金融风险正困扰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正受到威胁,银行的信誉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特别是针对中小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进行保险,将对保护家庭和中小企业存款者的利益,对稳定金融体系,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十分重要。

早在19世纪末,美国国会就已经开始讨论存款保险的话题,美国有14个州在1829年到1917年间就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于1934年成立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以避免挤兑,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开启了世界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先河。目前,运作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93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形势和金融制度、金融创新等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尤其是在金融监管检查和金融风险控制和预警方面,FDIC作了大量成效显著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而确立了FDIC在美国金融监管中的“三巨头”之一的地位,存款保险制度成为美国金融体系及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领袖人物弗里德曼(Friedman M.)对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银行存款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以来美国货币领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存款保险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有偿的,即只有在投保银行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后,才能得到保险人的资金援助,或倒闭时存款人才能得到赔偿;另一方面又是互助的。即存款保险是众多的投保银行互助共济实现的,如果只有少数银行投保,则保险基金规模小,难以承担银行破产时对存款人给予赔偿的责任。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公司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却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

同时,由于这一制度对公众心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明显上升,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台湾、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到2000年,全球已经有67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2004年全球共有74个经济体建立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久意味着我国金融环节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

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早在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成了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着手存款保险制度,2007年初,全国第三次金融会议决定,推行存款保险制度。2010年6月,国务院在《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表示,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存款保险条例。2012年元月,第四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再次明确指出:要加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在2011年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魏加宁表示,应尽快推出存款保险、贷款保险和巨灾保险三大保险。

魏加宁表示,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保护小储户的利益,还可以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从而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行,有可能出现一些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破产,此时存款保险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他还认为,房地产泡沫破灭、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和民间借贷风险一旦集中爆发,有可能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上升,或导致个别金融机构出问题,因此应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他认为,2007年前后是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最佳时机,虽然这一最佳时期已过,但目前也不是最坏时机,应抓紧时间尽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不要等危机来了再去动手,那样成本会更高,损失会更大。”

他表示,一旦试点成功,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应单纯依赖放松银根,而应依靠金融创新,贷款保险就属金融创新的一种尝试。

此外,魏加宁还表示,中国应早日推出巨灾保险,以化解不可抗力风险。

“从国际金融业的实践来看,存款保险的投保人是有关存款类金融机构,能够比较有效的来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天龙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了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居民和企业的存款更加安全,同时中小金融机构得以稳健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更多融资便利。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也在今年“两会”上表示,美国次贷危机表明,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对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减轻政府负担和降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杨子强建议,一是加快制定完善存款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建议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问题银行的处理机制、实施接管、提供资金援助、收购承接和债务清偿提供明确的依据和程序;赋予存款保险机构一定的风险处置职能,并明确职能定位及其与中央银行、监管部门在银行监管、风险处置等方面的权责和协调机制。

其次,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建议在积极参考借鉴有关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存款保险机构,由政府以财政拨款注入资本金,人民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并在各地分级设立分支机构。

第三,实施强制保险。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备,银行自身主动防范风险意识还不够,建议采取强制性手段将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等所有具有吸收居民存款功能的金融机构都纳入到存款保险体系中;同时,建议存款保险以居民储蓄存款为主要承保标的。

最后,实行差别化保险费率和较高额度的限额赔付保险。对资产质量高、风险低的银行实行低费率,反之,实行高费率。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存款及存款人结构等多种因素,实行较高额度的限额赔付保险。

推进改革的条件已成熟

今年2月3日,瑞银证券报告称,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瑞银的报告预计,中国将采取强制的、限制的、差别费率的存款保险制度。不排除初期采取全额保险过渡的可能,初期实行简化分类差别费率的可能性较大。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伴随利率市场化得进程逐步完善和建立,为了防范风险维护安全,存款保险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早于利率市场化得最终实现。在经历多年的探讨和研究后,存款保险制度有望在2012年或者2013年推出。但是该报告也称,存款隐形担保消失以及银行和存款人的风险意识改变之前,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可能较长。

现阶段,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确定存款赔付上限保险制度,仅部分国家在危机时期采取过临时全额保险的计划。瑞银证券认为,中国将推行限额保险制度,但为了现实隐现全额保险向显现保险的平稳过渡,不排除先实行全额保险作为过渡的方案。通常情况下,国际上存款保险限额大多集中在2―5倍左右的人均GDP水平,由于中国的储蓄率相对较高,瑞银证券因此认为,人均GDP在4―6倍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由于20万元―30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大约占总账户95%以上,因此,瑞银证券将保险限额定在20万元―30万元。

保险费率主要包括单一费率和差别费率两种类型,依照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瑞银证券的报告认为,先实行简化的分类差别保险费率,等条件成熟后再过渡风险差别费率的可能更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0.04%―0.12%的差别费率水平可能较为合适,如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三类群体分别实行0.05%、0.08%和0.11%的费率水平。

存款保险基金的参保主体可以是国内所有经法定许可办理存款业务的银行,包括本国银行、总部设在我国的外资与合资银行等。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银监会尚不能有效监控外国银行总行的经营与风险状况,因此暂时可以不考虑赋予外国银行在我国分行的参保主体资格。同时由于无需保护外国居民,我国银行的离岸经营机构也可以排除在参保主体资格之外。为避免银行业的动荡、逆向选择及保护所有银行中小额存款人利益的需要,所有具有参保主体资格的银行都应强制性地参加国家存款保险基金下的存款保险。

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后,2007年初,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推行存款保险制度。2010年初,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到2011年第四次全国金融会议,总理的讲话中谈到将择机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前后近15年的时间,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框架已基本成型,《存款保险条例》也经起草完毕。

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存款保险制度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此前的准备工作大体上都是有效的,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择机出台。”

专家表示,作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存款保险的理念在国际上已是共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存款保险制度显示了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

魏加宁介绍,1934年成立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被公认是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起点。此后,全球陆续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这项制度。

“如果不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始终以自身信用为金融机构经营提供隐性担保,利率市场化等金融领域的改革的推出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但也有权威人士建议,本着“稳健、稳健、再稳健”原则,我国应分步推进,首先宣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央行的设想是按照分步走的原则,先在央行内设一个存款保险基金,其职能设置类似于“中间型”。保险基金由各投保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纳,未来再逐步过渡到社会化的存款保险机构。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是否需加入存款保险一直备受争议。大银行“大而不能倒”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一直拥有国家的隐性担保,使它们加入存款保险的动力不足。

专家表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占全行业存款的51%,资产质量相对较好,这是建立在国家多年大力扶持的基础上。近年来,国家通过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等方式以及税收减免、再贷款等扶持政策,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投入了巨额资金。仅2003年以来,国家就为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累计剥离了2万亿元左右的不良资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国家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中受益非浅。

与中小银行相比,尽管大银行的总体经营实力相对较强,但并不能说它没有风险。大银行尚未经受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不能完全排除将来出现风险。未来大银行如果出现风险,显然不能完全由国家承担其经营失败的损失,而应首先寻求市场化的解决机制。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银行风险应有三道防线。

郭田勇表示,从公平性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提出的保费要求会提高银行经营成本,大银行如果不参加存款保险,会使本来就弱势的小银行在竞争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促使小银行冒险经营,更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还会给中小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不在于收取的保费有多少。”分析人士表示,“向金融机构收取保费的数目会很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也不必担心出现保费不足无钱兑付的情况,问题的关键是引入一种新的机制以稳定存款信心,具体的操作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当农信社的储户存款面临损失时,储户可以按照规定在商业银行兑付,这样储户就不会急于挤兑,从而切断银行倒闭的风险传染链条”。

上一篇:人身保险范文 下一篇: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