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范文

时间:2023-03-15 06:47:59

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范文第1篇

其实,国际上通行的理论是把存款保险分成两类——隐性保险和显性保险。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的都是隐性存款保险,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明确的制度安排,而一旦银行出现了风险,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这也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银行安全性至高无上的原因。

然而,从2007年开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高层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为什么?其实,政府的用心是好的,一个国家银行体系的稳定是国家经济乃至社会稳定的基础,虽然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整体的运行是相对平稳的,但是潜在的金融风险是不容忽视的。6月底,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大幅飙升,给银行业敲响了警钟,也让中国的投资者坐了一回“过山车”。7月,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则表明中国高层坚定不移的要走银行市场化这条道路。

市场化意味着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也意味着银行业不再是“万无一失”。以美国为例,美国银行在市场化后,从1980年开始,众多的小银行开始倒闭。1987年到1991年,平均每年有200家银行倒闭。在危机到来时,大银行的厄运也不可避免。2008年9月,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有着119年悠久历史的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也轰然倒塌,当时这家银行拥有3070亿美元的资产和1880亿美元的存款。这就是市场化所带来的冲击。

所以,就中国目前的金融改革而言,存款保险制度将国家的隐性担保变成显性担保,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意义显然重大而深远。这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的。那么对个人投资者甚至是高端的个人投资者来说,这一制度的建立又有怎样的意义呢?央行的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的7月底,国内银行的存款总额达到了100.65万亿,其中居民存款的总额达到了44.88万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规模,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怎么走呢?

从世界上有过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74个国家来看,中国必然会实行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四大行和农村信用社也都在其列。会针对不同风险的机构,实行差别费率。存款保险机构建立后,将会设立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对于存款人的存款将会从全额担保过渡到限额担保。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在银行的存款超过了限额,超过限额的部分同样不会被纳入存款保险的范畴之内。

存款保险范文第2篇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已历时十余年的研究和设计,至今仍没有出台的时间表。在此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央行呼吁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安全网”,并于近日向国务院报送了加快启动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的相关材料。但在国务院有关会议讨论时,此案再度遭遇一些质疑。

时穷见节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投保成员机构定期缴纳保费,一旦投保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保险机构将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人予以赔付。这一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防止因单个金融机构倒闭引发风险扩散。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意义日渐显现。以美国为例。自2007年起至今年8月底,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先后接管并处置倒闭银行共计109家,却没有因此导致社会动荡。

“后危机时代”对金融监管的反思中,也肯定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今年6月27日,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际存款保险协会(IADI)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联合了《有效存款保险核心原则》,强调当前显性存款保险已经取代隐性保障制度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的选择。“存款保险可以明确当局对存款者的责任,提升公众信心,控制银行倒闭的处理成本,并为处理银行倒闭提供明确的程序。”

截至目前,中国银行业仍由政府提供着隐性担保。遇到金融机构经营失败,便由央行以再贷款埋单。至今中国未出台金融机构破产的有关法规,而央行救助问题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在2005年便超过了2万亿元(详见《财经》2005年第15期“细解央行再贷款”)。有专家指出,央行以再贷款方式救助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不但带来道德风险,也会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如果以这种方式提供的救助规模很大,理论上可能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造成经济金融不稳定。

存款保险进入中国决策层语境时日已久。早在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即言明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2007年初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项工作正式进入启动阶段。国务院明确要求央行提出可行性方案。

“我们测算,中国99%的账户金额都在20万元以下。因此实施恰当的存款保险制度,并不会造成外界担心的存款搬家问题。”央行一位研究人员表示。

危险的妥协

在如何设计存款保险机构问题上,各方一直争论不休。焦点落在这一存款保险公司对加入该体系的金融机构是否有相应的监管权。已经成立的投资者保障基金和保险保障基金均由证监会和保监会代管,虽有“用基金来掩盖监管失败”的道德风险,却因此少了和监管当局“分权”的这一矛盾。而存款保险制度涉及的金额要远大于前述基金,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更甚,因而问题就格外敏感。

2008年底,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由央行报送国务院。当时的设计方案初定为,在央行内设一个存款保险基金,而非作为实体的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基金对于商业银行的检查权被大大弱化,基本依赖和监管当局共享的监管信息,将先临时性推出“全额保险”,将来再过渡到“限额保险”。未来条件成熟时,再设立完全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

这一妥协的内设基金的方案,回避了和监管当局在监管权方面的冲突,因而在征求各相关部委意见时未遇阻力,最终顺利报到了国务院。但由于当时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而被搁置。

近日,接近央行内部人士认为,得益于近年来的金融改革,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业并未受到根本性冲击,金融体系整体稳定,基本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预备条件。“目前情况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不过,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彻底涤清,也有观点认为存款保险推出时机仍需考量。另外,现在农信社改革尚未取得成功,农信社是否参保、保费如何确定,均是问题,小银行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尚未形成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相关法律框架缺位也将削弱存款保险的效力。

更令人生忧的是,“目前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方案,整体上和去年底上报时并无大的差别。”接近央行的内部人士说。

“把存款保险基金放在央行内部,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北京正信嘉华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孙军认为,这容易使得外界将存款保险与存款保证金、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混淆,认为这也是由政府操作的保障措施。

“这反而强化了央行付款箱的印象。”一位资深金融专家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是好制度,但存款保险公司应办成和央行、监管当局都相对独立的非行政性机构,而非内设或挂靠的官僚机构,并应排除杂音,立法赋予相应独立的监管权,对问题机构有权进行早期侦查、及时干预和处置,才能有效地行使存款保险的职能,“否则确实不如不搞”。■

存款保险范文第3篇

1、我国存款保险的现状

我国虽然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一直实行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国家信用的担保。这一存款保险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了我国居民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信心,确保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对经济的稳步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因其浓厚的行政色彩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首先,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的风险和收益不相配比,银行不用付出成本就可以得到国家帮助其处理经营风险的收益,这将使银行无视风险,而从事高风险业务,以期取得高额收益。并且,存款人因存在着政府会对其存款保护的预期,而放松对银行的监督,加大银行的道德风险。因而,现行的隐性存款保护方式破坏了金融领域活动参与者的风险承担机制,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高效、稳健运行。

其次,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信用担保是国家、政府提供的,且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对存款人利益的保护规模,这就给予了政府一个相机抉择的空间。相对于小银行,国有大银行更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救助。这样,存款者在选择存款银行的时候往往会注重银行的规模,这势必造成银行存款能力的不公平竞争,抑制了新兴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第三,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加大了财政和中央银行负担,导致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影响人民银行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政府救助问题银行,通常的办法有二:一是用财政资金偿付公众存款。但财政资金承担着提供公共物品、增进社会福利的重要职责,以财政资金弥补银行的支付缺口无疑会加重财政负担。二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偿还银行支付缺口。但这会造成货币超经济发行,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有悖于中央银行实行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货币目标。

因此,国家信用担保这一隐性的存款保险方式,扭曲了对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阻碍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助长了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态势。随着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建立公开的、明晰的、设计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金融业深化和发展关键时刻,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了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安全,国家金融体制中设有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凡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强制或自愿地以缴纳存款保险金的方式投保,当投保银行出现信用危机,特别是发生挤兑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替该破产机构在约定的限度内向存款者支付存款。

存款保险制度在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以及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被公认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金融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是一种事前危机防范的手段,而存款保险制度则可以补充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不足,可把银行倒闭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

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体系的不同,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其基本目标却是相同的:(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尤其是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利益;(2)设立对出现严重问题或面临倒闭的银行的合理处置程序;(3)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稳定。

三、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框架的构建设想

1、保险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存款保险机构应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性政策机构。从世界范围看,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出资建立,二是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建立,三是银行独自出资建立。我国的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时期,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许多金融机构的行为也不规范,这就决定了我国应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组建一个由人民银行负责,由政府、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的,非赢利性的存款保险机构,其业务活动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监督。这样既可以提高存款保险机构的信誉和实力,完善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工具,又可以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可采取复合职能模式,具备以下三个职能:(1)监管职能。存款保险机构应不定期的对各个投保银行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帮助其改善经营管理。(2)援助职能。对处于困境的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对其发放紧急贷款、购买其资本、或暂时接管等方法,帮助银行摆脱困境。(3)破产接管职能。对破产的投保银行,可以采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现金兑付的形式给付存款人存款,或者出资支持经营良好的银行对破产机构兼并收购,从而使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保护。

2、投保机构的范围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大多数是以保险对象的确定以其所在空间地域为原则来界定投保机构的范围。按照这一原则,存款保险对象包括本国的银行及外国银行在本国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而不包括本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规模大,但是其资产质量低下,难以承担金融风险的冲击;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信用社规模小,经营风险十分巨大。因此存款保险对象应包括以上两大类金融机构。

3、投保标的

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初期,可以把存款保险范围限定为居民储蓄存款,其中包括活期与定期储蓄存款、定活两便存款和通知存款,这部分存款代表着大多数存款者的利益,是我国银行的主要负债,占银行全部存款负债的70%以上,对其实行了有效的保护,能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减轻倒闭银行的压力。至于各种形式的高息储蓄存款、大额可转让存单、企事业单位存款、同业存款以及财政性存款可暂时不纳入存款保险范围。今后随着存款保险公司理赔能力的增强,再将它们逐步归入保险范围,最后把保险范围扩大到国内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全部存款。4、投保形式

存款保险一般有强制投保和自愿投保两种形式。强制投保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所有存款人都有可能获得一定金额的保护,其缺点是它剥夺了银行是否投保的选择权。自愿投保的缺点是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风险偏好型银行参保意愿会更强。对于我国而言,由于金融管理手段还不够健全,行业自律性比较差,如果采取自愿投保的方式,许多银行有可能为降低经营成本而不参加保险,那么存款保险制度就失去了意义。存款保险涉及到的社会公众面广,利益巨大,所以,有必要采取强制保险的方式,让所有吸收存款的境内金融机构都参加存款保险。

5、投保费率的选择

保险费率分为统一费率和差别费率两种。统一费率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易于实施,但因为其保费支付与投保银行资产风险相脱节,这种费率制容易导致银行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引发道德风险。差别费率的优点是将银行的投保成本同其资产风险状况相联系,能减少银行的逆向选择。但由于保险公司无法准确地把握投保银行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的实务操作困难较大。

以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差别费率尚需一定的过渡时间,而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先实行等级费率,依据金融机构的类型来确定其适用的保险费率。这种做法可以适当降低国有银行的投保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有关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投保的问题。而对于中小规模的金融机构,虽然保费率相对高些,但因为有了存款保险机构提供的信用担保,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将可以吸收到更多的存款,因而对他们而言也是有利的。

6、保险程度

存款保险的赔偿有两种方式:全额保险和部分保险。全额保险的优点是公平、高效,其缺点是容易导致道德风险。部分保险有助于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造成银行的恐慌,因为未被保险的那部分存款还是容易会引发银行挤兑现象,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

针对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的现状,秉着保护小额存款、稳定金融市场的原则,我们可以采用部分保险、共同担保的方式保护中小储户的利益。我们需要设定一个有效保护小额存款者利益同时又不增加银行道德风险的最佳额度作为存款保险的最高全额赔付额。例如,如果将最高全额理赔度定为10万元,则在这一额度内给予100%的赔偿,超过10万的增加额按递减比例赔偿。这种全额赔付与部分赔付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保护广大中小储户的利益,又能促使存款大户监督银行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从外部督促银行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增强银行的竞争力,促使其稳健经营。

7、保险方案的资金来源及运用

存款保险机构必须有足额的支付能力来维护其信誉,这就要求其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我国的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来源可包括:(1)资本金。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可通过股份形式筹集,包括:财政拨款、中央银行、发改委和所有投保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认购股份。(2)保费收入。这是存款保险机构最稳定的收入,也是保险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费率应根据公平合理、共同分担的原则制定。(3)保险基金投资收益。为了保证保险基金的安全,其只能投资于风险小的项目,如国库券等。(4)特别融资。在存款保险公司遇到特别风险时,应赋予其向财政、中央银行或社会公众融资的权利,以保证其不至于因一时大量的存款赔偿支付而出现资金困难的状况。

存款保险公司的资金应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款保险赔付;(2)对经营困难的投保银行提供资金支持;(3)投资低风险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

8、法律体系建设

存款保险制度宜采取先立法后组建公司的实施顺序。先立法明确存款保险公司、银行及存款人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再通过法律来保障和落实此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存款保险公司法应包括:存款保险公司的基本运作程序、存款保险公司的组成和职能、投保范围和投保标的、存款保险费率和保险程度、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等内容。

参考文献:

[1]何光辉,《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陈岩峰,存款保险制度的效应分析及我国的理性选择[J],商业研究,2005(3)

[3]梁骞,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想[J],山东经济,2004(1)

[4]刘元等,存款保险及其国际实践经验[J],中国金融,2003(5)

[5]谷祖莎,关于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想[J],商业研究,2003(14)

[6]陈浩、舒欣,市场开发背景下的国家信用与存款保险分析[J],北方经贸,2002(2)

[7]邱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J],财经科学,2001(6)

[8]李海东,论构建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存款保险制度[J],理论导刊,2000(5)

摘要:金融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体系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作为金融安全网三大基本要素之一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近年来也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本文首先对我国目前的存款保险现状及其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如何构建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设想方案。

关键词:存款保险道德风险存款人利益

存款保险范文第4篇

“我想现在条件基本上成熟了,可以考虑抓紧出台。”央行副行长易纲日前在接受中央媒体集体采访中表示。他透露, 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相关方案。

《财经》记者了解到,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组由央行牵头,包括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银监会等部门在内。目前相关部门已就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理念达成共识。在方案确定并经过中央政府批准后,有望在近期推出。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体系的基础制度,它的建立将使目前国家对于存款隐性担保变成显性担保,更有利于对储户的利益保护和金融稳定。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也将确立,这就为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入和监管的放松创造了条件。另外,中小银行也将因为制度保障,增强和大银行竞争的优势。 构建退出机制

存款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机构。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延宕多年,这一机制早就纳入决策层的视野。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1997年,央行开始着手研究存款保险制度。2004年以来, 央行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银监会等部门, 对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论证, 提出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相关部门组成的研究组也完成了方案的制定。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让这个进程延缓了下来。

前不久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在一位接近方案制定的资深金融专家看来,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联系在一起,是一个精准的表述。这是因为,过去十年,中国金融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公司治理问题,并没有涉及准入和退出这两个重要环节。

退出是准入的前提。如果想要放开更多的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的话,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就是一个先决条件。由于银行做的是“钱的生意”,8块钱的资本金就可以做100块钱的生意,经营不善的话,就会导致资本损失,甚至引发存款的损失,导致储户利益受损,这就带来了所谓的“外部性”。

中国的金融机构并非没有退出机制。最高人民法院曾经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文规定《企业破产法》适用于金融机构的破产。然而,由于银行吸收公众存款,在破产清算之前必须先偿还储户存款,在存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法院通常不会受理,这就使得银行的破产程序比一般的工商企业要漫长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即使经营失败,也会长期存在,这就使得信贷资源等稀缺资本要素无法得到有效配置,进而破坏信用生态体系。

存款保险机制的确立,将有利于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的建立,这将给金融机构带来财务硬约束,使其更加审慎经营。

更为重要的是,退出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系统性金融稳定。目前,由于金融稳定机制尚不完善,当出现单体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部门往往采取注资等方式救助,思想本质还是堵住这个风险,但在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后,坏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退出市场,就可以将风险从系统中缓释出去。 加强存款人保护

存款保险制度将使得国家对于存款的隐性担保变为显性担保。

截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已经达到了79.1万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正加速推进,商业银行利差亦会逐渐缩窄,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正变得愈加复杂。如何在鼓励金融市场竞争同时,保障存款人利益,已经成为摆在监管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目前,由于缺失存款保险制度,国家实际上承担了隐性的担保责任,但这容易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弱化,使其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这时一旦出现损失,往往通过央行再贷款、财政救助等方式来解决,使得本应由股东承担的经营损失外化到了普通老百姓和纳税人身上。

这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在发生损失可以由别人来承担的情况下,银行股东和高管审慎经营的意愿将会减弱,风险偏好可能上升。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激励相容的制度,能够让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退出,而同时又不损害储户的利益。

存款保险就是能够完成上述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

据国际存款保险协会统计,目前全球已经有112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在G20国家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事实上,国际上已经形成共识,存款保险是金融的基本制度,没有这项制度就容易在银行出现风险的时候产生挤兑现象。

易纲在上述采访中表示,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个要点是保护存款人。 有利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将有利于中小银行发展。国外经验证明了这个判断:美国有逾7000家社区银行,中小型金融机构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与其1933年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不无关系。

上述了解方案制定的资深金融专家说,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由于大小银行均受到制度保护,储户把钱存在大银行和存在中小银行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将有利于中小银行信用的提升。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曾一度遭到大银行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大银行几乎不会有风险,而且有国家‘兜底’,为什么还要搞存款保险,会不会只是徒增财务成本?”而对于财务成本的担心同样也存在于中小银行之中。

合适的费率水平是关键。《财经》记者了解到,存款保险的费率非常低,对银行财务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存款保险费率将通过差别费率,根据银行不同的风险水平,来进行风险校正。也就是说,风险高,费率就高,风险低,费率就低。与银行的大小并无关系,以避免交叉补贴的问题。这体现了正向激励。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三中全会辅导读本中就指出,存款保险制度要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实行有限赔付和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机制。

易纲表示,“存款保险费是由金融机构来交,老百姓不会感觉到这里有什么变化。总体来讲和世界比较是一个较低的费率水平。而且当这个费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可以不再收了。”

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也是金融业放松管制的前提。如果监管机构不担心银行倒闭的话,其自然会在更大程度上放松准入、并鼓励银行进行创新。

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存贷利差几乎不存在,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各种服务业务,背后的制度保障是,台湾地区有一套完善的“风险最小化”的存款保险制度。 模式选择

国际上存款保险制度有付款箱、成本最小化和风险最小化三种模式。付款箱模式只是在银行破产之时,对于储户的存款进行赔偿。英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就是采用这种模式。

最低成本模式是指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倒闭之前没有监管的权力,但是可以了解相关信息,并进而提出最低成本的处置方案。风险最小化模式,赋予存款保险机构一定的检查权,存款保险机构可对银行风险进行评价和监测,当银行触发一定的事件时,比如资本充足率降到2%,就可以进行接管,进行早期的干预。

风险最小化的模式在危机后被国际公认为最好的模式。以美国为例,美国货币监理署(OCC,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负责银行的正常监管,而当银行资本充足率跌至2%时,则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进行接管。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监管宽容”的问题。

FDIC拥有运用存款保险基金处置问题和倒闭银行的广泛权力, 可以通过 “收购与承接”“过桥银行”“公开银行救助”等多种手段, 对被处置银行的资产、 债务进行多种组合处置, 并严控处置成本, 实现最佳的处置效果。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由于自身经营不善以及OCC的监管宽容,华盛顿互惠银行濒于破产,此时FDIC进行查封和接管,该银行的倒闭是美国史上最大的一次银行倒闭案,涉及资产达3070亿美元,但整个过程并没有出现挤兑现象。反倒是英国的付款箱模式,在2007年北岩银行危机中暴露出了问题,由于民众并不相信存款保险机构有足够资金赔付,出现了挤兑,英格兰银行也不得已注资相救。

存款保险范文第5篇

隐形担保显性化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一旦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一种制度,起到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作用,政府也不用再为金融机构兜底。

根据的《存款保险条例》,存款保险范围限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被保险的存款既有人民币存款也有外币存款。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居民存款处于安全状态,优化银行结构,降低银行体系风险。因此一提到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人大多关注最高赔付额,从国际上看,偿付限额一般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至5倍。此次《条例》将最高偿付限额设为50万元,约为2013年我国人均GDP的12倍,高于国际一般水平。据了解,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居民储蓄倾向较高。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测算,按照2013年底的存款数据,50万元的偿付限额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对于普通储户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都较为稳定,因此即便在同一家银行的存款本息超过50万元,也不必着急将存款搬家。

虽然设定了赔付限额,但并不等于说超过50万以上的资金就不予赔付。如果有银行发生破产或者被接管、被撤销,将首先动用存款保险基金进行赔付,也可以从银行清算财产中得到补偿。同时支持其他合格的金融机构接盘破产银行,承担其业务、资产、负债,使储户的存款继续得到保障。况且存款保险机构一旦发现投保的金融机构存在运行风险,也会通过早期干预或银行重组等措施,尽力保障储户的资金安全。例如海南发展银行在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关闭,最终便由央行指定中国工商银行为其兜底。

而对于投保的银行机构来说,则更关注自己需要交纳多少保险费,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但《条例》中并未明确具体费率,业内普遍预计,大型银行费率大概在万分之五左右,股份制等中型银行费率大概万分之八左右,城商行等小型银行费率大概在万分之十左右,而风险差别费率则依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

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此保障银行系统稳定运行。此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存款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发展起来,我国是第114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自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存款保险制度以来,历经22年才让这一制度真正落地实施。相比于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争相与国际接轨,在完善银行保障体系方面的脚步则缓慢许多。从技术层面来看,实施这一制度难度并不大,之所以在讨论多年后才推出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同。任何金融产品都是对信用风险的定价,而信用则是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承诺。在欧美国家,信用是通过市场的重复博弈演化而形成,并通过严格的法治体系来保障。银行破产倒闭很常见,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居民存入银行的钱随时都可能面临极高的风险。

相反我国金融市场以往一直受到政府管控,信用往往通过政府权力来授予,国家对其实行隐性担保。居民几乎从不会担心银行会发生倒闭,因此把钱存入任何一家银行都感到很放心,不必担忧存款风险。如今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则是运用市场化手段为存款进行显性担保。

刺激银行业竞争

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不仅会压缩银行的利润,而且也会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这被普遍看作是我国存款保险制被讨论多年的原因之一。但通过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稳定他们的存款预期,进一步增强市场和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为各类银行的正常经营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却是公认的事实。

有外资机构测算,如果存款保险的费率为0.05%,那么银行税前利润就会减少2%左右;如果费率为0.1%,银行税前利润则将减少4%以上。而当国家不再对银行进行完全的隐性担保,那么银行在储户心目中的信用地位便将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每一家银行都必须对自己行为负百分百的责任,风险管理能力差、信用不好、服务跟不上的银行都可能会面临市场淘汰。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最高保额为50万元,未来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中的部分大额存款可能会流向经营稳健的大型银行。迎来挑战的同时,也会促使前者提升自身的信用度和竞争力,或者选择将资产质量下沉、发展中间业务来面对利差收窄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银行业差异化发展,防止个别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风险传导至整个金融系统,促进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向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且丰富的基层金融服务。

“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就是政府通过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凡是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应当投保存款保险。”经济学家易宪容曾提到,原本居民在银行存款的风险是由国家隐性担保的,现在则要银行自己来承担绝大部分责任。因而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改变国内银行的运作机制,让以往政府对银行存款的隐性担保显性化。对银行来说,由于要把其行为的收益与风险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就得提高自己风险定价的管理能力、服务质量及竞争力,否则就可能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击败。对存款人来说,由于与以往银行同质的信用担保不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银行的服务及风险差异化,尽管短期内银行破产的情况还不会出现,但在存款时会开始关注不同银行的风险与服务,有效的市场竞争就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

无法隔离的风险

伴随《存款保险条例》实施,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加速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说法也不绝于耳,有业内人士认为,存款利率上限有望在年内完全取消,这将对国内银行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让市场成为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角,降低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根据瑞士信贷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我国家庭财富总量已达到22.2万亿美元,成年人口人均财富规模已从2000年的5670美元增加到2.13万美元,增长了276%。而同期全球家庭财富总规模为263万亿美元,成年人口人均财富从2000年的3.17美元增加到5.6美元,增长了77%。可见,我国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财富增长率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但一直以来,市场无风险利率过高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居民的投资理财观念仍停留在储蓄层面上,因此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而推动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也是好事一桩。

“存款保险制度将鼓励居民将大额存款从风控能力一般的银行转移至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理财产品上来。”资产管理从业者付玉表示,“打破刚性兑付、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会加速转移资产,部分银行存款将向股市、债市、保险等资本市场转移。投资者从被动存钱的理财意识将变为主动进行资产管理,银行自身也将迎合这种改变,从而注重对客户的各项资产管理服务。”但她也表示,转变人们的投资理财观念的转变也是需要时间和过程,但这会给资产管理机构带来更多机会。

由此可见,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在诸多方面都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发展,但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也值得关注。付玉表示,存款保险制度让储户更加信任银行,但为了获取高额的回报,银行却可能将大量信贷资产配置于高风险投资项目之中,给储户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存款保险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存款保险 投保形式 融资方式 赔付方式

存款保险制度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金融改革也刚刚起始,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但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虽然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影响有限,还不足以令存款保险制度直接发挥作用,但是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面临的破产危机已经给我们足够的警示:我国要发展和完善金融,必须正视存款保险制度,将这一制度逐步列入金融改革的范畴。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投保成员机构定期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当投保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倒闭时,由专门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倒闭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人予以赔付的制度。作为保险的一个特殊品种,这一制度包括投保形式、赔付方式、融资方式等多个内容。作为我国金融新领域,我们有必要在这些方面逐个分析。

一、我国存款保险投保形式选择

存款保险的投保形式有两种:强制性与自愿性。强制性存款保险方案的优点在于它使所有存款人都可获得一定金额的保护,所以比其他保险方案更能够保护公众的利益;但是它剥夺了银行自由选择是否投保的权力,同时存款人不能自由选择投保的数量。在两种方案的取舍上,首要考虑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目标,由于自愿性方案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参加保险,使得那些偏好风险因而风险更大的银行更愿意参保,而且为了避免其他银行“搭便车”,投保银行总是有动力增大资产风险,这种逆向选择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不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因此,在我国,采取强制性的存款保险方案更为妥当。

二、我国存款保险的融资方式选择

存款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两方面:一是政府或央行建立的风险准备金,二是存款保险机构收取的保费收入。关于保费收入的收取方式有两种:

第一,设立存款保险基金,采用存款保险基金方式,需要通过保险费率来计算保费。要求投保银行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保费以备索赔之需,保费通过保险费率来计算。保险费率的设计有固定费率和差别费率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固定费率操作简便,而且避免了实行差别费率可能产生的金融机构间“存款大搬家”,因为对一个金融机构收取高费率就在向金融市场传递其经营管理不善、存在安全隐患的信息,但这种模式漠视了各家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水平、资本实力、风险程度等方而的差异,是一种欠公平制度安排,会助长经营较差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差别费率方式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但差别费率向市场传递的金融机构的管理质量、风险程度等信息,存款人可能会因此而转移存款,造成社会转账成本增加。

第二,采取非基金方式,即只有小额的初始资金,当有银行倒闭后需要额外资金时,各成员共同支付。这种方式由于其实行事后核算和资金融通的方式,融资成本可能会随着金融机构的破产而导致融资困难,最终将风险转嫁给政府。这一模式将逐渐被淘汰。总体上看,存款保险机构通过收取保费方法实行事前融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存款保险制度成立之初,由财政或人民银行再贷款建立金融危机准备基金形成存款保险机构的创始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在保险机构设立后,由保险机构再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基金的方式向各吸收存款金融机构收取保费作为机构日常经营费用和保障基金。在保费收取方式上,应在选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正。因为我国大型国有银行管理水平和资本充足率大大高于民营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后者恰恰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弱者,需要国家政府的扶持,因此,在保费收取方式上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在采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对后者要有适当的补贴或政策上的扶持,即采用修正的差别费率方式。

三、我国存款保险赔付方式选择

理论上讲,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人的赔偿方式有全额赔偿和部分赔偿两种。但是由于实行全额赔偿不但需要筹措大额资金,由于风险几乎全部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存款机构由此会降低风险控制而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这种赔付方式已逐渐被淘汰。

部分赔偿金额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是规定一定的限额,只对限额以下的存款予以赔付;二是对全部存款人进行赔付,但每个存款人只能得到一定比例的赔付。这两种方法前者在于保护小额存款人,因为它们基于信息不对称无法或很难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而大额存款人则相对具有实施监督的能力和条件,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市场监督作用。因此,后者比前者更能充分调动市场的功能,直到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宜选用第一种赔付方式。

存款保险范文第7篇

继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成立之后,酝酿了十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加快了步伐。据《财经》了解,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监会、国务院法制办、发改委成立的《存款保险条例》起草工作小组,正在抓紧进行存款保险制度的论证和设计工作,《存款保险条例》目前已经几易其稿,基本框架已经明朗。剩下的主要悬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实施时机的选择。

今年9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大连举行的“存款保险国际论坛”上也公开表示,存款保险制度的框架已基本确定,中国将实施强制性存款保险,四大国有银行和农信社亦包括在内,而且将实行差别费率制。

从“付款机”到“风险最小化”

据《财经》了解,根据目前的草案,存款保险机构建立之后将会设定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对于存款人的存款将从全额担保过渡到限额担保。“这个过渡期可能是5年或者10年,但时间不会太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存款保险处副处长颜海波说。

颜海波解释称,“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缓冲期,一是为健全存款保险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制环境,二是要摸清家底,加快处理历史旧账,减少不稳定因素。”由于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资产质量好的和不好的银行都将纳入进来,比如资本充足率低于2%的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差的城市商业银行,都会成为存款保险覆盖的对象。

根据草案,在过渡期内,存款保险机构很可能以“存款保险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存在,由央行、银监会、财政部等主要部门派出负责人。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保险管理委员会并不仅仅是一个支付机构,还是将承担一定的监管职能。为了方便进行监管检查,该委员会还将建立地区分部。待时机成熟后委员会将转为公司或基金,最终的目标是完善条例,使之上升为法律,并使“管理委员会”从央行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或直属于国务院的机构。目前,这个委员会如何设立也在讨论之中。

“目前存款保险的定位一般是在‘付款机’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成本最小原则’和‘风险最小化’机制,增加了监督检查职能,因为存款保险机构只有具备监管职能,才可能将处置成本最小化。”颜海波对《财经》表示,这是存款保险制度职能定位的一大调整。

国际上将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归纳为三类:“付款机”类型的存款保险机构只是在银行倒闭之后,对所承保的存款进行补偿;“最低成本”类型的机构虽然也没有权力在银行关闭之前进行干预,但为了尽量降低处置成本,有权决定如何很好地处置其资产和负债,这样就必须在银行关闭之前参与并了解全面的信息,以便在银行关闭时提出最低成本的处置方案。

“风险最小化”的存款保险机构则要对银行风险进行评价和监测,在银行倒闭之前采取行动,如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和早期纠错,进行早期干预。例如,某银行存在流动性问题,在仅靠央行再贷款难以挽回的情况下,存款保险机构将寻找另外一个更大的银行来收购濒于破产的银行。这样尽量避免破产损失,减少支付成本。

职能的转变意味着存款保险机构的主动性的增强,但也对其自身的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如此,如果存款保险机构在保险人、清算人的角色之外也发挥监管者的作用,这将对监管体系产生一定影响,也直接影响到监管理念的变化。

颜海波称,存款保险承担的监管者职责和银监会不同,存款保险的监督检查主要是针对高风险机构,目的是维护金融稳定。存款保险机构和银监会需要信息共享,并有权力对高风险机构进行核查,对关闭机构有建议权,以使存款保险基金不蒙受过大损失,因为基金的损失意味着纳税人的损失。

事实上,金融机构一旦出现流动性不足迹象,关与不关的选择往往是非常微妙的。由于在中国关闭金融机构不仅是市场因素发挥作用,地方政府等主体也会发表意见,政府往往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进行救助,但救助失败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按照美国的经验,存款保险机构必须能证明救助之后的损失是最小的,才能提供救助,但这也只有不到10%的比例――更常见的形式仍然是收购和接管,以及关闭偿付。

时机选择

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已无庸置疑: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并且将国家的隐性担保变为显性担保,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这对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举足轻重。自1998年至2003年以来,中国有300多家金融机构被关闭破产,兑付自然人的债务超过1700亿元。据测算,如果成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话,可节约资金500多亿元。然而,在信用环境脆弱、监管不足和法制不健全的环境下,存款保险制度很难保证正常运营,往往有效性不高。

虽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成为各界共识,但是推出时机尚存在很大争议:一派意见认为应在金融风险处置到一定阶段之后再行成立存款保险机构,另一派意见则认为目前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过渡期内也可以加快处置,应该先建立起相关制度后再逐步完善。持后一种意见的人士认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不在经济上升周期建立相关制度的话,当经济下滑,金融机构出现不良资产甚至大批倒闭,就没有时机和资金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了。

然而,金融机构破产退出的法律制度目前尚不明确。据悉,《破产法》至今尚在三读阶段,有望在明年通过。但即使《破产法》出台,金融机构破产管理规定将单独制定,而与存款保险相关的法律问题在《破产法》中也难以明确。这对于存款保险机制的执行是很大的掣肘。比如,对于存款保险机构代位受偿之后,是否优先债权人也一直有很大争议,而美国存款保险公司的优先权利是被法律规定的。

道德风险是另一个被关注的问题。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1933年成立之后,20世纪80年代,美国仍然出现了大量银行倒闭,致使联邦储贷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出现赤字,1989年美国不得不另外成立了一家处置信托公司(RTC),后来RTC才从联邦保险公司分离出来。为此,1991年美国出台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案》(FDICIA),修改后的法案提高了惩罚力度,加强了银行经理欺骗和违背忠诚信条的实施力度,同时强化了差别费率制度,增加了早期预警机制和早期纠正措施。

对于中国而言,差别费率的征收也只能是循序渐进。因为要对不同风险的银行征收不同的保费,两个常用的指标是资本充足率和监管评级,但中国尚未建立起监管评级体系。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在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初期都是实行单一费率的,因此中国初期只能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与分类监管挂钩。

按国际经验,存款保险基金的目标水平一般为投保存款的0.4%-2%。据今年第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公布,金融机构全部存款余额为28.3万亿元,这样,即使按照0.4%的标准计算也需要上千亿元之巨,四大国有银行每家需交纳的保费规模就达上百亿元。颜海波称,基金规模不可能一步到位,初期将会由央行垫付,从过渡期开始收费,逐步偿还央行资金。

至于最高赔付限额的厘定,更是要与国情相结合。2005年4月,央行对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结构进行了抽样调查,存款在10万元以下的账户占全部存款账户的98.3%。因此,有专家建议将最高赔付限额定为10万元,这是去年中国人均GDP的9.5倍,这一倍数超过了国际人均标准的3-4倍:IMF推荐对存款人承保的赔付起点是人均GDP的1-2倍,并覆盖90%以上的存款;美国的最高赔付限额为10万美元,相当于人均GDP的3.2倍。

存款保险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存款保险 普通保险 保险利益

一、存款保险制度简介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我国现在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现在采用的是隐含式全额存款保护方式对存款人的利益进行保护。不过,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7月13日《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称,目前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二、保险原则与保险利益概述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这里的利益一般指保险标的的安全与损害直接关系到被保险人的切身经济利益。一般而言,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生效的条件,也是维持保险合同效力的条件(不同的险种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出于防止和道德风险的目的。

三、具体分析

(一)存款保险制度中的保险利益分析。

1.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分析

保险利益成立的第一个条件是:保险利益应为合法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 第三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保证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不得拖延、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由此可见,作为被保险人的存款人把钱存到银行到期时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存款人的本金利息收入是国家法律所承认的,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被保险人满足保险利益成立的第一个条件,即保险利益是合法的。第二个条件是:保险利益一般应为经济利益。由于保险保障是通过货币形式的补偿或给付来实现其职能的,如果被保险人的利益不能用货币来反映,则保险人的承保和赔付就难以进行。存款人的存款期限到期后获得的本金与利息都是货币,所以,也满足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是:保险利益一般应为确定的利益。也就是说,保险利益不仅是可以确定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利益,不是当事人主观臆断的利益。存款到期时,存款人从银行获取本金利息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同样也符合社会公共认知。人们已经把从银行取得本金利息当作一种社会常识,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满足保险利益的确定性。

2.投保人的保险利益分析

投保人在存款保险制度中就是存款银行。银行的股东作为投资人,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利息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以贷款和债券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和净息差决定利息收入。生息资产是商业银行对存款进行投资而来的。存款运用的水平决定了生息资产的质量,生息资产的质量决定了银行的利息收入,最终决定了股东的收益。股东从银行利息收入中取得收益是受法律保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可以看出,股东从存款的运用中获取收益是合法的。与存款人一样,股东对存款的利益同样满足经济性和确定性,所以,股东对存款具有保险利益。

委托问题的存在,使经营者与股东会有利益的分歧,股东重视银行的长期发展,而经营者关注银行短期的利润。但经理人市场以及法律的惩罚弱化了这种利益分歧,若经理人的行为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也会降低其在经理人市场的声誉,影响其本人的职业发展。再者,若存款运用不当导致银行利润不高或亏损同样会影响经营者的收入。经营者其实也是银行的所有者雇佣的员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有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因此,经营者从经营存款中获得收益是合法的。同样,经营者从经营存款中获得的收益满足经济性和确定性,因此,经营者对存款也具有保险利益。

(二)存款保险制度中坚持保险利益原则的必要性。

1.减少经营者过度风险投资

投保银行的经营者如果对存款安全与否没有保险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的心理就会产生,经营者会倾向投资于短期性的高风险领域以获取较高的收益,即使投资失败自己损失也不会太大,但这会大大的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经营者对银行存款具有保险利益对于存款保险制度来说至关重要。存款保险机构在对投保银行审查时应当加强对经营者的历史背景、职业经历等进行严格的调查,同时政府加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加大对违法投资的惩罚力度以及给经营者一定比例的股份等措施共同促使经营者与银行的经营、存款的安全之间建立稳定的保险利益,让经营者与银行荣辱与共。

2.确定损失赔偿金额

当银行出现经营危机时,存款保险机构会赔付一定的金额给投保银行助其恢复。但是,存款保险机构不会无限制地赔付,会有一个上限,而这个赔付上限就需要通过保险利益来确定。存款保险保障的是存款人的经济利益,补偿的是存款人的损失,保险利益是以存款人的存款金额为范围,因此是存款保险机构衡量存款人获得赔偿的依据。当银行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会依据各个存款人的保险利益对其进行赔付,保险利益在低于某个既定的数量时进行全额赔付,高于该数量时进行部分赔付。

参考文献:

[1]孙蓉,兰虹.保险学原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唐明琴.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存款保险范文第9篇

“这件事”也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处得到了印证:央行金融稳定局正在研究存款保险制度方案,势必建立。

此前,一份由原央行监管二司牵头,综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英国Maxwell Stamp咨询公司、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建议的报告――《构建中国存款保险体系的若干思考》已上呈国务院。报告声称,“在经济稳定和银行体系稳定的情况下,一个设计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在处理少数银行的倒闭事件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安全网的功能可以得到有效发挥。”这些建议单位的分报告分别对“存款保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中国居民储蓄分布状况”“美国、欧盟储蓄保险制度”等进行了研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与英国Maxwell Stamp公司所提交的报告更对如何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完整的建议(参见辅文《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能框架》)。

作为一项旨在稳定银行体系的制度,早于1829年就在美国诞生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如何在中国“出生”?

动议的由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关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提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魏加宁博士告诉记者。

中国自1992年下半年起出现的经济过热和金融秩序混乱,暴露出中国银行体系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存在巨大风险,这种风险在局部挤兑事件中一度变为现实。尔后,虽然中国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但金融体系的风险并无减弱之势。特别是1998年6月21日,国家关闭海南发展银行,此前该行已频繁陷入储户挤兑危机,国务院为此曾紧急调拨34亿元抵御风险,后来又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该行全部资产负债。由于公众对工行背后国家信用的信任,这场危机才未继续蔓延。

“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一直迟迟未能建立起来,原因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和监管部门两个方面。”魏加宁博士说。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躺在隐性的国家信用全额保险上面,态度不积极;另一方面,在银行监管部门中,有人担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会导致道德风险。

魏加宁博士指出,目前这些阻碍因素似乎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计划逐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作为出资人的国家,将从全额担保者的无限责任变为仅限于出资资本的有限责任,即使将来国家在必要时仍然要施以援手,但也主要是从监管者的角度作出判断,而不再是从所有者的角度负理所当然的无限责任;另一方面,从国外经验来看,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也有一个演进过程,道德风险有可能通过改进制度设计来加以防范。

减少风险还是加大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备受争议的根源在于,它要在促进金融稳定和避免道德风险之间作出微妙权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固然可保证在发生局部挤兑和流动性危机时,中小存款人的大部分存款能得到偿付,但也可能令银行因仰仗有人“兜底”而疏于风险管理,甚至在出现危机时转嫁损失。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是否成熟,这早有争论。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银行虽然为本文开头提及的央行研究提供了资助,但是对于中国是否要在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则一直持审慎态度。早在2001年9月,世界银行在提交中国政府的政策报告中便指出,在必要的市场基础设施确立和成熟之前,不宜过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此时次年的金融工作会议正在筹备之中。耐人寻味的是,2002年2月5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最后文件也对存款保险制度一事只字未提。

世界银行金融局高级顾问Patrick Honohan及其同事们的研究发现,在那些金融制度建设相对薄弱的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反而会加剧银行业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是一柄双刃剑,” Patrick Honohan就中国建立这一制度的时机问题表示,“。在若干年后我们对时机的判断或许会更容易。”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水林也指出,虽然存款保险制度正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扩展,但这些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如银行的监管机制、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制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成熟。而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有上述制度的保障,“治理和监管比保险更重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黄海洲同样认为防范银行道德风险非常重要,但他同时表示为了降低银行系统风险,不应因噎废食,过分担心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银行中根本性的道德风险是由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吗?”黄海洲反诘,“看看这么多不良贷款,就知道根本性的道德风险在哪里了。银行中的道德风险只能通过加强政府监管、改善银行内部治理和推进金融改革来防范。只要设计和操作得当,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相当有限。”

关于风险的争议离不开种种“中国特色”的背景。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是:整个金融体系由银行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国有银行比例;银行业官本位的治理结构;表面上最严格的监管和会计标准的背后是强烈的政府干预;利率市场化始终步履蹒跚,使得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风险定价缺乏基准。显而易见,上述种种弊端都会影响中国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更基本的问题是,在巨额不良资产的重压下,存款保险制度能否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埋单”?

“如果建立这样一个保险基金,可能在成立的时候它在技术上就已经破产了,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如此高额的不良贷款和损失率,没有任何一种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消化得了。”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指出,如果说纯粹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巩固存款者对银行的信心,从而将挤提控制在最小范围,那么综合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还包括对有问题银行的处理。问题是如果按照严格的标准要求,中国需要处置的银行数目和规模都超过一家新成立的存款保险机构的能力。

事实上,中国的“存款保险”一直是建立在隐性的国家信用基础上的保险。以往在银行出现局部性支付和清偿危机时,几乎都是由央行通过再贷款和注资的方式解决,央行实际通过事后支付保证的方式独自承担了对所有银行存款的100%的保障。

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在于――

首先,既然是隐性担保,则无法保证央行每次都会出手解救。央行的事后支付保证缺乏明确的规则,而这正是金融稳定的大忌――如果再有银行面临危机,央行给不给再贷款?给多少?又怎么给?所有这一切都缺乏制度保障,也毫无透明性可言;

其次,央行的事后支付保证无助于银行事前监控的加强。虽然中央政府在地方金融机构出问题时屡屡表示“谁的孩子谁来抱”,但结果往往是地方政府无力抱起自己的“坏孩子”,最终要靠央行“埋单”。也正因此,银行和地方政府缺乏事前监控的动力,银行体系内的问责制迟迟无法建立,最终导致无人负责的结果。

隐性的政府事后支付保证固然弊端重重,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亦非包治百病,在二者之间,中国将如何抉择?

最重要的潜台词是退出机制

在一个不完善的金融体系中,究竟是采取隐性还是显性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取决于对储户保护的收益和市场监控降低所造成的损失的权衡。

如采取隐性担保,则储户利益明显缺乏保障,且政府隐性担保本身并不意味着对银行事前监管的加强。在一个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如果未建立显性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储户不能指望自己的存款得到保护,他们还可以在本国的银行体系之外,甚至在国外持有其财富。但在中国,因市场经济远未完善,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将其财富存入国内银行。如果不能为其提供显性的担保,则谁来保护其财富?

而如果采取显性担保,储户利益首先得到了保障,此时要加强监管才可将风险降低。当政府采取显性存款保险机制时,它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银行的监管职能。正如Patrick Honohan在世行2001年《金融与增长》报告中指出,这要求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透明度,即金融体系必须透明,可迅速发现银行的风险;二是威慑力,即政府必须使银行确信其监管手段将不折不扣地落实。

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建立银行的退出机制由此成为当务之急。如果银行出现违规行为和支付危机,银行管理层必须对此承担责任,监管机构在必要时应当作为管理人接管问题银行。而如果对问题银行再注资的成本高于其预期收益,则这家银行就应当破产。如果不尽快建立银行退出机制,日本式的“鬼魂银行”可能将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的净资产已经为负值,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但由于中央政府实际上进行了100%的担保,一直保护他们免于破产,银行管理层就能以压低利率等方式在市场上进行恶性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结果是该进的进不来,该出的出不去,这种隐性成本甚至远远大于银行破产清算的损失。

无论如何,新一届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动作表明,实质性的金融改革大幕已经拉开。既然决策层已有意采取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则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完善的银行监管机制。也许,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成为中国银行体系整体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并由此启动一系列的改革。

周小川说法

“中国的现状是,一方面人们的金融风险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国家银行体系很不健全,而同时金融改革又正在提速。有鉴于此,从更大的大局来看,有安全网总比没有安全网要好,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总比隐性的政府担保要好。” 魏加宁博士表示。

谈论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能方案,还是一件相当冒险的事情。讨论还在围绕着一些基础性问题展开:存款保险是自愿的还是强制的?保险费率如何设定?能不能按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基于对银行和地区的风险评估实施差别费率?偿付比率有多高?如何筹集存款保险基金并保值?存款保险管理机构是否应为独立机构?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英国Maxwell Stamp公司对上述问题各有完整建议,但纸上的建议距中国的现实,差距到底有多远?

在2003年11月16日由国际金融协会和中国银行举办的第五届亚洲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作主题发言,识者从中可以约略清理出央行在存款保险制度上的大体思路。

――为防止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公司有一系列选择,比如保费可根据金融监管资产质量实行差别费率等。

――为国有银行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因承担政策性贷款而背上了历史包袱,导致质产质量问题,因此存在对于按资产质量设定的存保费率的阻力。政府应下决心想办法摘除这些金融机构因过去的政策性业务而背上的历史包袱。

――一开始保费数量可能不足,新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一开始要允许贷款。

――必须给出明确的信号:差的金融机构一定会受到惩罚和处置。要控制它们的扩张,甚至要把它们淘汰出局。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财经纪律。同时,要使储蓄者和投资者知道自己承担的风险,从而作出选择,以加强市场约束的力量。这种市场约束的力量与监管机构的监管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结合起来,共同打造出一个既能保持金融稳定,又能防范道德风险的新局面。

无法回避的挑战

即便如此,一位银行业资深专家仍然对《财经》表示了对施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深深忧虑。

他认为,不能指望用存款保险制度(或基金)处置迄今为止发生的银行损失,尤其在有问题银行数目较多的情况下。许多资不抵债的银行得以继续经营,不是因为没有存款保险制度,而是没有一套处置有问题银行的法律框架、战略、政策和机制。这种状况反映的是一系列的弊端,包括缺乏强有力的银行监管当局;缺乏处置有问题银行的专业人员等等。这些问题不是成立了存款保险机构就能解决的。

他进一步指出,存款保险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诞生,原因绝不仅仅是由于国有银行不热心或当局担心道德风险。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有了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就必须按规则做事(rule-based), 而不是相机抉择(discretionary)。

存款保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存款保险;银行业;金融监管

1我国要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1.1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立

各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出资;二是政府与银行共同出资;三是银行业自组存款保险机构。三种方式各有利弊。由政府出资创办并管理的存款保险机构,其优点是便于政府领导,有很大的权威性,但会加重国家财政的压力,也不利于调动各银行的积极性。如由银行业自组存款保险机构,则在保险机构的权威性方面有所欠缺,也不利于政府的介入及利用其进行宏观调控,但有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第二种方式则兼具另两种方式的优点,可以提高存款保险机构的信誉和实力,也有利于完善央行的金融监管工具,健全其宏观调控手段,是一种可能选择的设立方式。

1.2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是单一职能或是复合职能

存款保险机构的单一职能是指该机构主要履行出险时的保险赔付职能,不履行其它职能。复合职能是指该机构除承担出险时的保险赔付职能外,还承担日常检查等监管职能以及对有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接管等更为全面的职能履行。采取单一职能或是复合职能决定了存款保险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及它与央行、银监会之间的关系。

1.3存款保险的范围

从目前的情况看,基本上,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应纳入存款保险的主要范围。但政府存款(财政性存款)、同业存款、金融机构股东存款和高管存款是否纳入保险范围仍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从参保机构的范围看,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邮储银行都应该纳入保险范围,但外资银行在华的分支机构是否也应纳入保险范围也未有定论。

1.4存款保险的赔付上限

一种标准是按照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约1700美元)的3倍金额进行赔付,第二种标准是使90%的存款人得到全额赔偿的标准赔付。按这两种标准,大约每位存款人的获赔上限为4-5万元,这样的赔付金额显然较低。而根据央行近几年来对关闭的证券公司收购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的一系列措施来看,还有一种赔付可能是将赔付标准定为10万元人民币,即10万元以下全额赔付,10万元以上9折收购。事实上,赔付上限要根据存款的具体结构来进行详细测算,比如存款在50万、20万、10万、5万以上分别占比多少,金融机构要缴纳多少保费,才能确保破产时能够支付存款人的损失,这些都需要相当多的数据支持和统计分析。

1.5存款保险的方式

是选择强制加入或是金融机构自愿加入,又或是强制与自愿加入相结合的方式。如以强制加入的方式则需制订法律法规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如以自愿加入的方式则可能有些风险隐患较大的中小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成本会选择不参加存款保险,那么存款保险体系存在的基础就过于薄弱,达不到预期目的,也不利于存款保险体系的顺利运转。

1.6保险费率的确定

即实行固定费率制或风险调整的差别费率制。保险费率的确定涉及到存款保险基金的目标水平、被保险银行的承受力等问题。实行固定费率制简便易行,尤其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固定费率制易于推广操作和接受。但固定费率制下保险金额取决于存款总额,与银行自身的经营与资产风险无关,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天然缺陷。实行风险调整的差别费率制可以促进银行加强自身业务和风险控制,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资产流动性,但是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制度以及监管部门的配合。否则,没有完整准确的银行风险评级,没有配套监管措施,实行风险调整的差别费率制就没有操作的基础。

2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的影响

2.1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对宏观金融环境的影响

首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实现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构建更加合理的存款金融机构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即由国家政府向国有银行提供国家信用,国家在事实上承担存款保险责任,对市场退出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实行优先偿付和全额收购政策。这对保护居民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中央银行承担的无条件全额偿付责任最终实际上转移给了纳税人和公众,并以基础货币的形式进入金融体系,这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育成熟以及金融体系的长远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目前银行股权结构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国家股权形式,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仍由国家来承担银行经营的损失和风险,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形成一种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补偿体系,由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银行的经营风险,从而增强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另外,在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的情况下,引入存款保险制度还将改变存款人对国家信用的依赖,进一步促进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增强公众对中小银行的认识和信心,解决国有银行与其他中小商业银行事实上不平等竞争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存款金融体系。

其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促进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退出多采取行政接管或关闭的方式。由于没有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化的退出机制,导致处置过程漫长,每一案例均为个案处理,赔付方案也无一定之规,应退出的机构还往往退而不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将使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于市场之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存款保险基金提供赔付,促使问题金融机构的顺利退出,并将其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差别费率制下,不论保费最终是否转嫁到存款人身上,都将有利于以市场化方式对金融市场的“优等生”“差等生”实行鉴别、分类和选择。风险程度高的金融机构由于必须缴纳较高的保费,将可能陷入经营不善——高比例缴纳保费——成本上升(存款来源减少)——经营业绩恶化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风险程度低、市场声誉好、经营稳健的金融机构则可能进入经营良好——低比例缴纳保费——经营业绩表现更出色的良性循环之中。这样,就拉大了不同风险程度银行经营业绩的差距,由市场来选择“好”银行与“坏”银行,实现自然优选,促进银行业努力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增加效益,有利于银行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2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的影响

从存款人的角度看,以存款类金融机构缴纳的保费限额补偿市场退出机构的所有存款人,在确保存款人利益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减轻国家负担,增强市场主体尤其是大额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使其慎重选择存款机构和产品,从而发挥市场的约束作用,稳定银行业发展的预期。金融活动往往有着信息不对称的特性,数量众多的普通金融活动参与者可能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

力,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予以特别安排。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通过制定合理的存款保险赔付上限,可以保证中小存款者在金融机构关闭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全额补偿,显著增强存款人信心,有效避免因个别金融机构倒闭或突发事件而引发的存款挤提和存款流动,稳定金融业发展的预期,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2.3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对微观金融主体的影响

首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必须对各家存款类金融机构征收保费,无论是实行固定费率制或差别费率制,都将在事实上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从而影响银行经营业绩及股东回报,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保费比例和其它相关规定。这里,我们可以区分两种情况来分析,一种情况是银行将这部分保费转嫁给存款人,从表面上看不会增加银行的现金成本,但在实行固定费率的存款保险制度下,将不利于中小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因为在缴纳保费金额同等的条件,显然存款人将更为乐意选择机构网点多的大银行。而在实行差别费率的存款保险制度下,则相对不利于风险程度高的银行业务发展,如前文所述,风险程度高的银行由于必须缴纳相对高比例的保费,转嫁给存款人将使存款人的收益大受影响,而其经营不善的状况也暴露于市场选择之下,影响其业务的开展。另一种情况是银行不将这部分保费转移给存款人,自身消化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仍要保持原有的收益水平,无疑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然银行也有种种规避保费缴纳的方法,比如一家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对公存款、居民个人存款、同业存款以及各种主动负债等,倘若缴纳的保费基数范围仅限于公司与个人存款,那么适当增加同业存款和各项主动负债,就可以有效规避同样金额下公司与个人存款类资金来源应缴纳的保费,从而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保费支出对银行整体绩效的影响。此外,存款保险制度还可能造成存款转移、集中或分流,影响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进而影响风险控制。目前,由于具体相关规定尚未明确出台,这些间接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还难以分析和判断。

其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管将更加严格。一方面,实行差别费率制,保险费率的确定与缴纳和投保银行的风险状况密切相关,客观上要求监管机构进一步强化对各商业银行的监管,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必然增强各种现场与非现场稽核的约束,监管手段将更为丰富与多元,包括定期报送各项业务报表与不定期检查等,都将成为监管常态,以利于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各家银行的情况。另一方面,建立存款保险体系,成立存款保险机构,有可能在人行、银监会之外又增加一个监管机关。存款保险机构有可能被赋予一定的监管职能和权利,对投保银行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在监管手段上也比原有的监管机构更为丰富,如可能采取警告、提高保险费率、停止为其新增存款提供保险等各项措施以引起被监管者的注意,配合人行、银监会实施更为有效的监管,有力地防范道德风险。但是,考虑到这项制度对各方面的影响较大,预计相关法规制订部门会综合各方面情况,尽量在保险制度实施的同时平缓对银行经营层面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黄德钊.浅议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广西金融研究,2005,(02).

[2]陈飞.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财会月刊,2006,(23).

上一篇:农村医疗保险论文范文 下一篇:安邦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