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13:43

城市街道管理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街道管理;街道办事处;基础单元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7102

城市街道管理,就是针对各级城市的街道区划和功能进行完善,以使其能更具有服务性和可续性。街道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功能的基本载体,其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反映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街道管理的运作都必须由其主体――街道办事处来具体负责。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第一条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可以按照工作需要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1 我国城市街道管理的现状

建国初期,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和能力基本符合规定,处理事务并不纷繁复杂,因此街道工作是比较简单易行的。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使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已不仅停留在居民工作这一块了,而工作的权限与责任却并没有紧随其后实现良好的贴合。

1.1 政社难分,职责不清

由于社区地域范围难以清晰界定,导致街道办身兼两任,管理层面的政社合一,加上相关法律并没及时出台对其工作范围加以明确,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现象时有发生。

1.2 主体混杂,素质堪忧

由于街道工作人员的任务繁重无味、而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又普遍不高,优秀的管理人才大量外流谋求高就,而岗位的空缺自然形成了混乱局面,从而又导致管理服务水平的低下,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1.3 一言独大,形式至上

在上述问题存在的情况之下,主体人员很容易自满于现状或者因为力不能及而自暴自弃,要不就是形式化的加以搪塞,要不就是不负责任的进行推脱。民主化建设很容易就成为了教科书上空洞的语言。

2 街道管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2.1 街道管理的理念落后

理念老化,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法律规范不能及时出台,这在根本上导致了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上层无为,下层无力;上层不管不问,走走形式,下层也乐得演一场对角戏。

2.2 政府职能转变远未到位

街道管理的改革实际上是行政管理改革在街道单位上实行的改革,其基本要求必须符合行政改革的总体趋势和精神。由于改革并未到位,很容易就出现严重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

2.3 党组织与自治机构缺失

在街道管理中,社区党组织始终作为主体组织之一,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可是我们看见在真正的街道单位中,党员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要问题就在于党政的模糊不清造成的职能分工未能清晰界定,而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更是迟迟没有落实出台。

2.4 各个主体的利益规范未得到合理保障

当前未能良好协调的利益分配必将激发各主体之间不正当的竞争并有损其积极进取、合法赢利的主观能动性,间接恶化了市场操作中各类的寻租行为,也为街道管理这狭小一隅中的轻微腐败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2.5 管理服务机制缺位,可操作资源有限

管理服务机制总体来说包括奖惩机制、投诉机制、环卫机制、宣传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这几点无一不需要充足的资金储备和人才支撑,对街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当前我国城市街道管理的优化思路与解决措施

3.1 当今街道管理的优化思路

街道管理的改革最基本的就是对其主体街道办事处的改革,这一改革简单来说就是虚实之争,所谓虚就是指通过减少职能,简化负担,同时大力培养第三部门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来推动街道管理的社会化;所谓实就是通过加强街道办职能,最终将街道办发展为一级政府,对广大市民实现微观层面的直接管理。

无论撤销街道办还是正名街道办,根本保障就是制度的规约和监督的到位,而虚实两条线路一时间也不可能仅择其一而从之,否则便有了走极端的可能性。因此,政府在短期内还是应该做好分权与监督的准备,从这两块入手,但不能操之过急。

3.2 当今街道管理的解决措施

3.2.1 一个前提――管理与服务理念的更新

当今城市街道管理渐趋成熟,要想在改革浪潮中增强竞争力、提高服务性,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的一些陈旧腐朽的理念,并以此指导街道管理工作。首要的就是改变对街道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地位限制,将街道管理的地位提升到社会管理系统中的战略层级,并使相关部门享有一定程度的决策与参与权。上海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思路就切实保障了街道办事处的地位和权力。

3.2.2 一个根本――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从任何角度来说,当前中国的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都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当今行政管理早已摒弃当初的“万能政府”哲学,相应的政府的权责就要在没有必要、能力不足的领域有所收敛甚至彻底撤除,同时在街道管理这一问题中可建立街道辖区的行政事务管理中心,作为相对应的区政府部门在街道辖区的政务服务平台。

3.2.3 两条线路――贯彻上层党的领导,完善基层街道自治

党的领导就街道管理层面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党中央和党政机关下发文件与精神的贯彻执行,一是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与统筹。强化街道的自治功能则是街道管理未来从轻从简,择重择要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推进社区工作社会化,也就是要尽可能地培育和发展街道服务实体、中介组织和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机构,例如成立“社会工作站”等服务机构,并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财产、账户,可以接受委托,处理社区事务,同时带动群众活动,以有偿、低偿的服务形式,开展便民利民服务。

3.2.4 三大主体――市场,政府,相关人员的利益均衡

市场是以利润为导向,尽可能地扩大蛋糕的总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而政府则是始终需要在效率和公平的天平上有所取舍实现动态平衡,扩大各部分人民群众的蛋糕份额的。而街道居民和公务人员也要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在制度上可以考虑实施“居民议事会”、“居民听证会”等,设立群众意见箱、公示栏,畅通居民参与渠道,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并将相关措施制度化规律化定期化,真正实现由“政府的腿”向“百姓的头”转化。

3.2.5 五个机制――奖惩,投诉,环卫,宣传,基建并行共进

以济南市济微路街道的管理现状为例,从2011年以来,济微路各种摊位的划区更加合理,食品卫生也得到了基本的保障,曾经脏乱差的后龙菜市场也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街,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都取决于五大机制的完善和推进。

(1)奖惩机制。济微路街道在经费管理上实行了合理的激励机制,将经费评奖与定期考评相挂钩,实行每月、每季、年度定期综合考评,对优秀者提供相应数额的奖金,并设立文明经营等特色奖项。而对于从业人员本身,那些工作未落实好的还要予以诫勉谈话、取消评先资格和扣发奖金等处罚。

(2)投诉机制。济微路的济南大学新西门路段交通秩序整治存在诸多死角,开设街道投诉电话,聘请若干名由街道群众各部分所组成的交通监督员,配合派出所或交警部门等强力机关实行监督检查,表达群众意见。

(3)环卫机制。扫地、洒水、收整垃圾,厕所清理看起来是小事,实质上关乎群众的民生工程。这就需要强化保洁的实效考核,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保洁员的工资待遇。在街道的居住区里同相关物业公司联合,推动住户自主清理,集中投放从而减少环卫压力。

(4)宣传机制。街道管理涉及城管、规划、公安、公商、环保等部门,协调任务比较重。要加强协作,寻求支持,就必然需要切实加强宣传,大力开展文明摊点、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而增强居民的公德意识。

(5)基建机制。基础设施不完善不仅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管理的质量。最为突出的就是室内市场摊点不足,公共停车点供应不足以及公厕、垃圾箱等设施配套不协调。这些都需要有针对性地逐条加以整改。

街道管理部门的工作必须讲究效益,这有赖于公务队伍的推动和人力资源的整合。所以我们要把握改革动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加以激励,实现人力成本的减弱和人力效益的强化,进而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扩大其他资源的运用空间。把握了人这一根本要素,街道管理的成功与改善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姚芳.社区管理中的街道办事处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8).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现状;深圳市宝安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169-02

0 引言

近几年来,深圳作为全国变革的先驱队,各辖区街道办事处一直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街道管理改革模式。在2010年2月9日公布的《深圳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指出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圳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减少基层管理层级,整合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工作站。

1 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为对象分别进行内部和外部满意度的调查。由于街道办事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复杂性,并与传统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涉及的变量应该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对公众满意度的美国的ACSI模型进行一定的调整。由此建立共包含有公众期望、感知质量、街道办事处形象及公众满意度四个变量的深圳市宝安区街道管理公众满意度模型,其中前提变量为公众期望、感知质量和街道办事处形象,结果变量为公众满意度。在结合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办事处的实际工作职责与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可供直接测量的街道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量表。

2 数据收集与信效度检验

2.1 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主要以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办事处辖区居民及街道办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渠道进行问卷的发放,最终居民版问卷共回收181份,有效问卷172份。工作人员版问卷共回收189份,有效问卷181份。

2.2 街道办事处公众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将采用Cronbach α来评价量表的信度,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量表结构效度。结果显示自编的两类量表的信度基本符合测验编制要求,且总量表具有非常好的信度。两类量表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62.971%和57.553%,预试样本显示问卷具有较清晰的结构效度。

3 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办事处管理现状分析

3.1 辖区居民对宝安区街道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情况分析 对宝安区街道办事处辖区居民进行的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左侧所示。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辖区居民对于所在辖区街道办事处的期望都较高,但对于目前街道办事处所做工作并不是特别满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无疑会给广大居民带来落差感,自然也会降低辖区居民的公众满意度。同时,街道办事处形象在四个变量中得分最低,仅为3.11分,因此本研究对街道办形象变量中的五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变量街道办形象下的五个维度得分情况分别如下:公众总体印象得分为3.43分,职能了解程度得分为2.85分,职能机构设置得分为2.70分,办事效率评价得分为3.24分,服务态度评价得分为3.31分。不难看出,职能了解程度和职能机构设置两个维度的得分尤其偏低,辖区居民对于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职能部属并不清楚,且认为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职能机构设置并不合理。

3.2 工作人员对宝安区街道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情况分析 对宝安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进行的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右侧所示。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工作人员对于所属街道办事处的期望、工作质量感知、街道办形象及公众满意度的总体水平都较高。与辖区居民的评分相比,工作人员在感知质量、街道办形象和公众满意度三个变量上都要高出0.5-0.8分,这样的结果也是合情合理的。首先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对其自身开展各方面工作必然非常熟悉,了解工作开展的步骤、进程,乃至是工作开展的各种制约,因此掌握大量相关信息的工作人员在感知质量这一变量上的打分也会偏高。再者街道办工作人员同样对街道办事处的职能部属、机构设置和工作范围等内容都非常了解,因此变量街道办事处形象得分较高也在情理之中。街道办工作人员在公众期望、感知质量和街道办形象三个变量上的满意度较高,自然内部公众满意度得分也高出辖区居民的公众满意度。

3.3 宝安区街道办事处的管理现状分析 与深圳市其他区的街道相比,宝安区的街道却存在“先天缺失”:原特区内的街道是在成立区政府时一并设立的,并不是由镇政府改制得来;而宝安区的除新安、光明街道以外的其他街道均是由镇政府改设的,仅仅是更换了“牌子”,而街道办实际管理的人口数量和管理职责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尽管在成立之初,这种模式使宝安区各街道的财力、人力、物力比原特区的各街道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源,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这种“撤镇改街”的模式逐步暴露其弊端。如果将原来的镇级政府的行政体制不适应宝安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称为“老马拉新车”的话,那么简单地以街道办事处代行原来镇政府就是名副其实的“小马拉大车”。通过对宝安区街道办事处进行走访调研,笔者发现工作任务繁重,权责不对等是街道办事处工作中普遍存在且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此类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根源于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

3.3.1 街道办管理规模庞大,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程度不高 街道办事处管理区域的划分,应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联系居民和开展工作的原则设立,辖区人口一般以四至六万人为宜①。这样的规模既能够保证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又能够经济有效地运转。但是这种最优状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早已经差之千里了。以2011年底公布的深圳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例,管辖范围最为合理的是盐田区,每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平均约为5.28万人/个,而宝安区整个辖区共有10个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已经高达40.61万人/个,其管理规模已经严重超出合理范围之内。与城市街道办事处不堪重负的现状相对,居民的自治观念、参与观念非常淡薄,参与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居民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对社区民间的非正式组织认识普遍不够,认为遇到难处就应该找政府处理。其次,是因为居民对社区中的民间组织还不够信任,而基层政府也尚未探寻到与之和谐相处之道。

3.3.2 街道办事处管理职责超负荷,工作任务繁重

在我国街道办事处设立之初,设立街道办的初衷,主要为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精细化程度,而并不是让街道办承担过多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职责。但不难看出,现今城市街道办事处已经完全承担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三方面职能,其工作已经近乎于一级政府的职责。目前深圳宝安区实行的是“两级政府,四级管理”基层管理体制,即“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社区工作站”的模式。在现行的体制下,管理链条很长,层级之间沟通必然存在诸多障碍,也非常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权力和资源都集中在区一级政府掌握,区政府各部门在街道设置的直属机构也一般只受其所属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差遣,街道办事处难以协调其中事务。同时,职能部门又将大量的工作任务下放街道,特别是城市建设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一个街道一年的建设任务多达数百个,资金投入可达数亿元(含市投区建),建设内容涉及道路、绿化、路灯、公园、排水管网等,其中部分建设任务被列入市、区政府的年度工作白皮书或者是重点工作,加上各类专项督查和考核项目繁多,给街道办事处带来相当大的工作压力。

3.3.3 居委会和业委会的行政化程度加深,自治色彩弱化 在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负担过重而资源又不足的情况之下,街道办事处逐步将居委会和业委会纳入了基层管理网络之中,从而形成了“四级管理”。深圳早在2006年就开始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全市范围内设立社区工作站,承担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并且推行“居站分设”,居委会由居民选举产生,依法开展居民自治。据统计,在深圳各区中宝安区的居民委员会的数量最多,已设立236个居民委员会。

但经实际了解,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基本属于“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情况,绝大部分社区工作站站长(或副站长)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由于居委会并未在财力、人力上单独出来,所以居委会需要依靠工作站开展工作。目前社区工作站所承担的职能已经几乎涵盖了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还承担许多的党政事务,如负责辖区流动党员管理、开展党代表工作室制度、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可以说其实际功能已经越来越向行政组织靠拢,行政化程度越来越深。在我国现阶段的基层管理过程中,居委会行政化是必然的,但是如果居委会过度行政化,则会使得其对城市基层社会的代表性逐渐下降。居委会过多地承担基层管理职责,必然影响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其自身的认同危机和运转不畅。

4 改革的方向

早在2009年,随着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深圳市上报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街道管理体制就被正式提出。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也先后成为了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因此,要深化宝安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通过走“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之路。通过对过往的改革经验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宝安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应该遵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原则,走好以下三个步:第一步,整合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第二步,调整街道办规模,明确街道办职能;第三步,转变区职能部门职责,由直接管理转变为监督指导。成功进行以上三步改革之后,宝安区也就实现了“一级政府,三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强化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质量。

注释:

①《深圳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颁布,1993年1月25日.

参考文献:

[1]李荣娟,朱光喜.将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的依据与构想[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

[2]孙雪峰.将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J].消费导刊,2009,9.

[3]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J].政治学研究,1998,3.

[4]董娟.过渡与转型:管理哲学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以我国街道办事处为考察对象[J].公共管理,2009,5.

[5]岳佳坤.广州街道办事处职能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园林绿化原则

在城市园林营建中,改造地形,筑山叠石,引泉挖湖,造亭垒台和莳花植树,要运用地貌学、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运用美学理论,尤其是绘画和文学创作理论。在规划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需要考虑它们在地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涉及城市规划、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工程技术方面总结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花木布置的经验,逐步形成传统园林学科。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作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园林工程主要研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包括地形改造的土方工程,掇山、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和园林驳岸工程,喷泉工程,园林的给水排水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等。园林工程的特点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塑造园林艺术的形象。在园林工程中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是当前的重大课题。

园林建筑主要研究在园林中成景的,同时又为人们赏景、休息或起交通作用的建筑和建筑小品的设计,如园亭、园廊等。园林建筑不论单体或组群,通常是结合地形、植物、山石、水池等组成景点、景区或园中园,它们的形式、体量、尺度、色彩以及所用的材料等,同所处位置和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因地因景,得体合宜,是园林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城市景观涵盖城市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城市景观不仅有城市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景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每个街道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街道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不论哪种形式的街道,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一座城市记载着它的历史,蕴涵它的文化。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城市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城市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城市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街道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城市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街道形象主要与街道的要素“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有关。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当下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城市街道景观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原因,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是观念问题,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三是管理不严密,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就是在同一段城市道路上不断的开挖。

四是立法不健全,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街道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城市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城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城市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要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整体性原则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同时,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可持续性原则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城市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街道形式的考虑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城市的自然情趣。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城市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城市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城市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城市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城市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城市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

透视城市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对城市景观进行多方面考虑,但是这些更需相关部门与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重视,因为一个城市起主导地位不是设计者。要建设美好的城市景观,还需包括有关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4篇

因人事变动,局及时调整了爱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加强了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领导,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股室负责人为成员,明确了城市街道管理责任区、办公区、住宿区、联系社区和镇乡的责任人,签定了责任书。全局上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务求实效。

二、组织学习,明确重点,落实任务

3月28日下午,局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和基层单位负责人会议,会上学习了大爱卫发〔20*号文件,明确了今年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重点是:在城市以创建卫生县城,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环境为重点。主要任务是: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市民文明卫生素质,开展除四害活动,清除四害孳生场地,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同时,局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爱卫活动的重要意义。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是打造城市优美环境、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客观需要,是顺应广大市民愿望的惠民工程,是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爱卫活动中,要突出重点难点,扎实推进此活动开展。要着力抓好城市街道管理责任区保洁,大力抓好办公区、住宿区环卫整治,配合联系社区和镇乡共同完成爱卫工作任务。行动口号是:紧盯目标,鼓足干劲,团结实干、奋勇争先。

三、精心安排,采取措施,务求实效

首先、集中学习,提高认识。今年4月,是国务院要求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的第20个"爱国卫生月",又恰逢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认真搞好爱国卫生月活动是党的十七大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要求,是贯彻全国爱卫会"把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决定"的具体体现。因此,我局充分认识到开展第20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重要性,于是精心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人人动手打扫卫生,以实际行动创省卫、迎奥运、惠全民、保健康。

其次、突出重点,抓出成效。我局要通过爱国卫生

月活动,重点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大卫生问题,并结合贯彻全国爱卫会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喜迎奥运、洁净城乡"、"*是我家,创卫靠大家"这一主题活动,集中人力,彻底整治滨河路四期工程污水泵站至石油大桥街面监管责任区的环境卫生,认真搞好办公区和住宿区环境卫生,配合社区做好城区、联系乡镇的清扫保洁工作。

第三、春季灭鼠扎实开展。4月份是老鼠繁殖高峰季节,

我局紧紧抓好这一有利时机,购买毒鼠药物2公斤,将灭鼠工作落到实处,有效降低了鼠密度,防止了鼠传疾病发生。

第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我局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爱国卫生月活动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宣传车4台次、简报2期、板报4期、专栏1期的作用,宣传活动中的好人好事,抨击不健

康、不文明行为,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职工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和卫生水平。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镇江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发展策略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相继颁布,为人们的身体健身和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但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九条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基层体育组织和的居民委员会作用,搞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指导和支持。”社区体育是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但是,社区体育管理方面的条例、法规还不完善。因此尽快建立社区体育管理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使社区体育管理走向自律与自觉,是社区体育管理所必须的。

一、镇江市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情况

社区体育管理不等同于街道管理,除了街道办事处成立的社区体育工作机构以外,对社区体育进行领导、管理的还应有社区体育协会参与。

(一)街道体育工作情况

1、社区体育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设置情况

从调查来看10个街道办事处中,都没有设立体育科、股、室管理社区体育。由于体育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小城市街道办事处成立了文体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文体办,只占街道总数的10%;而大多数街道办事处只设有文化站或社会事业科来兼管社区体育,占总街道数的90%。(见表-1)

调查显示,40%的街道文化站配备有1个主管文体工作的干部;60%的街道文化站配备有2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其中配备有专职干部的街道文化站有8个,占街道总数的80%,配备有兼职干部的街道文化站也是8个,占街道总数的80%。

2、社区体育制度建设和工作计划情况

通过调查90%的街道有2009年度的体育工作计划和年度计划,80%的街道曾经把社区体育列入街道管理的规章制度。(见表-2)根据社区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好社区体育的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搞好社区体育工作根本保障。有一套完善管理体制、是提高管理功能的重要措施,是社区体育长效管理的保证;制定每年的社区体育工作计划,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计划和社区发展整体规划,列为社区文化建设内容,在政策措施和物质保障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社区体育工作计划与社区服务总体规划,市区体育发展规划相一致,要切合实际,要有可操作性。

3、街道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实施管理的情况

研究表明所有10个街道都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实施了不同形式的管理。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所有10个街道中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实施“帮助培训指导人员”和“协调场地”的分别达到了90%和80%。(见表-3)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群众自发的固定活动点的晨、晚练点为重要形式,它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如何加强对其管理和建设是非常值得讨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也是逐步实现社区体育管理规范化的重要环节。

(二)社区体协组织机构的构成情况

调查显示全部10个街道都已经成立了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社区体育协会的会长一般是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或副主任担任,秘书长由社区体育职能部门文化站站长负责。办公室有关科室负责人;居委会负责人和居民中的体育积极分子;部队、医院、学校、工厂等辖区单位领导人组成协会成员。(见表-4)

街道社区体协实施着街道的文化和体育双重管理职能,在为镇江市实现群众体育普遍化、生活化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证。社区体育协会为缓解各级行政人员缩减与社区体育不断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起到了和好的效果。

二、镇江市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制

目前镇江市城市基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正在构建之中,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纵向结构组织管理体制,是在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参与下的管理。街道办事处是社区体育的主要依托,对本辖区的社区体育有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职能。所有的10个街道中,有8个在街道成立了文化站作为社区体育的工作机构;其它2个街道的由文体办和社会事业科兼管社区体育。10个街道都是由其他部门兼管而没有设立专门的社区体育管理部门。文化站一般在设有1名或几名兼职为主体育管理人员,专职的很少。并且社区体育只是文化站管理的诸多事物中的一项。在所调查的10个街道办事处中,有9个街道都把体育工作列入街道工作目标,并且在2007年和2008年均有体育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由此可见,街道办事处虽然没有专门的负责体育工作的部门,但大部分街道的体育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

研究发现街道社区体协实际上是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居委会和居民中的体育积极分子组成,它实施着街道的文化和体育组织管理职能。社区体协主要是负责组织辖区各单位开展体育活动,实际上是区域性的单位横向联合体。

晨晚练活动点、体育辅导站、健身俱乐部是社区体育爱好者组织起来的各项目相对独立的开展体育活动。但体育活动站、晨晚练活动点在许多方面要依靠街道管理机构的支持、管理(培训人员,协调场地费,提供经等)等,从中反映出街道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镇江市在街道一级成立了社区体育机构――文化站和社区体协,他们都实行组织管理的职能。另外在街道辖区内还存在各种体育活动组织,镇江市社区体育基本上形成了街道办事处领导的社区体育工作网络,但组织之间缺乏联系。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化,是未来我市城市社区体育管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对体育健身渴望度及多层次的需要增强,只有进一步强化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并形成网络化,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要,才能系统地搞好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化的最基本环节―――城市街道办事处担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中的管理职能是能否顺利地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3]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6篇

(一)以市容环境综合考核为抓手,全力打造最干净城区

巩固街道今年在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一是继续坚持市容环境考核工作日常化,做好街道环卫、绿化、爱卫监督管理工作;二是持续加强街道服务外包合同履约监管力度,做好对清扫保洁、绿化养护、爱卫消杀、垃圾清运等作业单位的日常监督、考核工作,督促各单位不断提高作业水平和质量;三是推进环境卫生、爱卫消杀综合治理,牵头组织对辖区内“三不管”地带、无物业管理或物业管理薄弱小区开展以环卫、爱卫治理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理卫生死角、乱堆放杂物和积水,疏通沟渠,加强卫生保洁,以卫生促健康。

通过以上举措,力争以更好的市容和卫生环境迎接下一年的考核,在巩固今年成绩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二)继续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体系规范化

继续探索街道城市管理体系的创新,建立__街道城市管理工作体系,实现统筹落实城市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凝聚街道城市管理部门的整体合力。通过城市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设,明确工作标准,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监督工作过程,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打通“末端管理”环节,切实解决影响城市容貌和市民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借助__街道微信公众号,打造城市管理互联网+模式,促进__街道居民积极主动参与自治,努力打造宜商宜居的美丽__。

(三)三防及地质灾害工作

一是在汛期来临前全面排查辖区易涝易淹、老旧住宅围墙、存在地面坍塌隐患区域,将存在问题纳入三防应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在汛期前完成整改;二是组织三防办工作人员、社区专干、物业管理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讲座,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应对各类地质灾害时的应对及初步处置能力。

(四)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一是继续组织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宣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辖区居民分类减量意识与习惯;二是逐步完善小区分类设施硬件,引导条件较完善的小区配置旧衣物回收箱及分类垃圾桶等设施,扩大街道分类小区覆盖面。

(五)宜居社区创建工作

2016年,我办计划根据宜居社区创建指标要求,结合向西社区实际情况进行逐项比对,对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逐步落实,争取2016年成功通过宜居社区考核。

(六)养犬登记工作

一是选取辖区养犬数较多的小区继续开展养犬宣传活动进社区进小区的活动,提高居民文明养犬意识,降低宠物被遗弃率。二是联合执法队加大对无证养犬或饲养禁养犬的查处力度。

(七)一楼门楣招牌设置核准

根据区城管局安排,2016年“一楼门楣招牌设置核准”事项将交由街道办事处实施,城管科将落实有关对接工作,一是做好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设立专职办理窗口,切实加强我街道户外广告设置的管理和监督;二是将相关办理指南向辖区居民广为宣传,并定期组织便民服务,为居民和商家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八)重点加强病媒生物防控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7篇

巩固街道今年在市容环境综合考核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一是继续坚持市容环境考核工作日常化,做好街道环卫、绿化、爱卫监督管理工作;二是持续加强街道服务外包合同履约监管力度,做好对清扫保洁、绿化养护、爱卫消杀、垃圾清运等作业单位的日常监督、考核工作,督促各单位不断提高作业水平和质量;三是推进环境卫生、爱卫消杀综合治理,牵头组织对辖区内“三不管”地带、无物业管理或物业管理薄弱小区开展以环卫、爱卫治理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理卫生死角、乱堆放杂物和积水,疏通沟渠,加强卫生保洁,以卫生促健康。

通过以上举措,力争以更好的市容和卫生环境迎接下一年的考核,在巩固今年成绩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继续探索街道城市管理体系的创新,建立__街道城市管理工作体系,实现统筹落实城市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凝聚街道城市管理部门的整体合力。通过城市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设,明确工作标准,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监督工作过程,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打通“末端管理”环节,切实解决影响城市容貌和市民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借助__街道微信公众号,打造城市管理互联网+模式,促进__街道居民积极主动参与自治,努力打造宜商宜居的美丽__。

一是在汛期来临前全面排查辖区易涝易淹、老旧住宅围墙、存在地面坍塌隐患区域,将存在问题纳入三防应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在汛期前完成整改;二是组织三防办工作人员、社区专干、物业管理单位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讲座,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应对各类地质灾害时的应对及初步处置能力。

一是继续组织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宣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辖区居民分类减量意识与习惯;二是逐步完善小区分类设施硬件,引导条件较完善的小区配置旧衣物回收箱及分类垃圾桶等设施,扩大街道分类小区覆盖面。

2016年,我办计划根据宜居社区创建指标要求,结合__社区实际情况进行逐项比对,对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逐步落实,争取2016年成功通过宜居社区考核。

一是选取辖区养犬数较多的小区继续开展养犬宣传活动进社区进小区的活动,提高居民文明养犬意识,降低宠物被遗弃率。二是联合执法队加大对无证养犬或饲养禁养犬的查处力度。

根据区城管局安排,2016年“一楼门楣招牌设置核准”事项将交由街道办事处实施,城管科将落实有关对接工作,一是做好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设立专职办理窗口,切实加强我街道户外广告设置的管理和监督;二是将相关办理指南向辖区居民广为宣传,并定期组织便民服务,为居民和商家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区;现代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67-03

1 中国社区的历史发展

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的概念重新获得确认并逐步被官方文献所采用。90年代初,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临近世纪之交的时候,随着单位社会的迅速瓦解,各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区建设愈来愈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1.1 法定社区组织的巩固和延伸

中国共产党接管大城市后,宣布废除保甲制度,对基于保甲编成的区级建制进行了合并改组,并重新配备了行政干部。经过几次反复后,区的行政地位最终确定为一级政府。1950年8月北京市也制定了《区公所试行组织条例》。同年11月13日政务院公布的《大城市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则又将区公所改回为区政府,其第一条规定:区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区人民代表大会(或代行其职权的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区人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社会的掌控远远超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除进一步加强了区级组织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种种措施,将社会控制和市政管理深入到城市社会的最基层。

1.2 单位制对社区的蚕食

单位制度源于根据地时期形成的对“党的革命队伍”的特殊管理体制。所谓“革命队伍”是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为核心的公职人员群体,根据地党群团体、军队、政府机构和公营企事业是“革命队伍”一元化组织的不同职能部分。“革命队伍”中的成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其范围逐渐扩展到衣、食、住、行、学、生、老、病、死、伤残等各方面,依照个人职务和资历定出不同等级的供给标准。供给制使个人的私生活空间极其狭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完全依赖于“公家”的分配,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1.3 社区单位化

1958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城市中也在开始进行一些试验。城市中的,将来也会以适合城市特点的形式,成为改造旧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的工具,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人民生活福利的统一组织者,成为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和政社合一的社会组织。1960年3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下发《关于城市问题的批示》,批示称:中央认为对于城市的组织试验和推广,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

然而,当时的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级别只是科级,市辖区的绝大部分也不过是处级,而辖区内的国营大企业不乏厅局级单位,街道和区级领导机关根本无法对其协调,某一个“条条”上的企业领导人也无法支配和指挥另一个“条条”上的同级别企业,让城市在辖区内“组织生产大协作”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此很快便放弃了。

1.4 单位社区化

“单位社区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单位和社区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重叠,二是通常所说的“单位办社会”,用单位的多元化功能取代了社区功能。

吴缚龙认为,中国城市社区可以分为四类: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演替式城乡边缘社区。后两类社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成气候,第一类社区是历来就有的,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发展的是单一式单位社区。

单一式单位社区(居民区)的形成最初是受前苏联的影响。1957年5月,全国设计工作会议要求:“今后尽量利用中等城市,有些城市考虑只放一两个工厂,这样不仅分布均匀一些,而且可以不必急于进行城市规划和规模大的城市建设。”在一些大型企业中甚至设有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直接行使社区政府的治安管理职能。更多的企业中设有家属委员会机构(简称家委会),在单位居住区中行使类似于居委会的职能,与居委会同样列入街道办事处的隶属序列。不同之处在于,居委会干部从街道领取补贴,家委会干部则通常是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干部。

1.5 单位社会的萎缩

“”结束后,街道“革命委员会”被撤销。1979年7月1日通过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重新确定了街道办事处的性质,1980年1月8日,人大常委会确认《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继续有效。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亏损面超过一半,许多企业资不抵债,事实上已经破产,失业和“下岗”职工多达上千万,由国家“包下来”、“管起来”的单位体制再也无法延续下去了。官方不得不先后提出“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口号,鼓励国有企业破产、转制、变卖。一方面是民营企事业的蓬勃兴起,另一方面是国营企事业的“非单位化”和成建制地撤销,单位社会的逐渐萎缩和彻底瓦解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1.6 社区建设任务的提出

在20世纪90年代,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受到朝野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乃是人口、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然。

单位体制逐渐解体后,原来“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必然要回归社区。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急剧膨胀,个体户、私营企业都需要社区来管理,外来民工、流动人口更给社区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难题。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与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向增强社区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量的旧区改造、新区建设和城市文明观念的传播,需要社区组织对市民进行广泛社会动员。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满足市民对社区安全、社区服务以及社区环境的需求。市民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要求社区关注都市贫困问题,发挥社区中各方面力量来救济穷人、伤残人和有特殊困难的人群。社区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挑战。

2 我国社区的现代化转型

2.1 社区服务

时任在1994年12月召开的“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汉”上指出:社区服务业主要由社区福利服务业和便民利民服务业组成,其主要服务内容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双向服务。面向特殊人群的社区服务也叫社区照顾服务,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和法人机构的社区服务也叫社区发展服务。

2.2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在中国的兴起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始出现社区教育委员会为标志的。正规基础教育体制也纳入社区化管理的轨道。淡化了学校边界,打破资源分割局面;依托社区、服务社区,打开校内校外教育壁垒,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提高社区的全员素质。

2.3 社区治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警方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同时,适当吸取发达国家警察机关对街区治安控制的经验,目前,已基本确立城市社区警务的基本构架: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110报警服务台为纽带,以派出所为基础,以治安卡点和群众治保为辅助,统一指挥,信息共事,各警种配合,快速反应的动态控制体系。

2.4 社区医疗卫生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城市中的基层医疗机构就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北京市宣武区的一次居民卫生需求表明,这个区3个部、市级大医院的门诊量,已经占去全区418家医疗机构门诊量的一半多;所有的街道医院都日益门庭冷落,每个医务人员的日门诊量平均只有4人次;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医务所更是形同虚设。有鉴于此,1996年2月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把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定为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

2.5 社区保障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单位转向社区的改革方向已经确定,但具体措施尚未或刚刚起步,各地区各城市的进度不一,差别很大。

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差额缴拨的做法还比较普遍,有的地区名为全额征缴,实际上把企业缴费在账上走一圈仍返还给企业,由企业发放养老金;有的实行个人账户后,仍由企业管理、记录,社保机构未能真正负起养老金发放的责任。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保险机构尚未在社区一级建立和健全起来,从单位化管理向社区化管理的转型还远未完成。

3 新时期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随着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内各项社区职能的蓬勃发展,原来的街道管理体制越来越显得与之不相适应。1985年lO月,上海市选择黄浦区广东路街道等3个街道为试点,开始进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此外,北京、济南、南京、杭州、西安、成都、重庆、哈尔滨等城市也紧随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进行了一轮或两轮不同程度上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街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打破条块分割,向街道下放权力。建立街道财政;开展社区共建;面向社区发展调整党群社团的组织与功能。下面着重论述最后一点:

在现行政治体制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仍然是各级权力机构的核心,在街道也不例外。过去,街道党委是由各居委会党支部和直属党支部选出代表,在街道党代会上选举产生的。街道辖区内的条上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与街道党委没有关系,而且街道党委的选举方式与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派出机构的委任方式也不相称。1989年以后,各大城市的街道党委陆续改组成党的工作委员会,定为区委的派出机构,不再由街道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警署署长等条上机构的负责人也被任命为党工委的成员。相对于街道党委,街道党工委的成立强化了整个社区权力结构的行政中枢。

1997年7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事件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于1999年9、10月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次视察上海等地的社区党建工作。上海社区党建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在街道辖区内无上级主管部门的新经济组织大幅度增加,各类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组织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扩大基层工作的覆盖面,探索党员分类管理的新办法,改变过去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条块结合、分级属地管理的组织网络。

1996年,联合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这项活动以城市社区(街道、居委会)为基本工作范围,以青年为主体,以社区团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目标。团中央要求在社区建立团委或团支部,把流失的团员找回来;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把社区青年工作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社区少工委,把少年儿童在社区组织起来;建立由社区志愿服务站、社区家政服务站、社区文化广场等组成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和由青少年维权受理站、社区就业培训学校、青少年读书站组成的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努力做到社区和青少年双向服务的统一。参照新加坡执政党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开始转轨变型,从过去的阶级斗争先锋队,转向“用我们的爱心和双手共建温馨美好的家园”的理念和“青年志愿者社区行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婚恋服务、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失足青少年帮教等服务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治的发展,城市社区内的各类社会团体不断增加。据了解,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登记在册的社会团体已达89个,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有近5万人,分布在经济、科技、文化和体育等领域。上海市五里桥街道除了有共产党组织外,还有12名九三学社和致公党的成员,分布在卫生和教育科研系统,全部为在职成员。他们原来与街道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中,本着属地化原则,被纳入了街道成立的“各界联谊会”。

发展社区慈善组织,调动社区资源,直接为本社区的公益事业和建设服务,是一条有着巨大潜能的途径。街道社区的设施服务与居民的志愿相结合,是城市社区公益事业的最佳形式。

结论

建立在组织重建基础上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其实现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法规建设,它是实施社会化社区管理的前提,为适应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法规,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社区组织的职能,使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整合,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关系,充分运用各种社区资源和社区管理手段,协调各组织间相互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实现社区全面发展;制定社区发展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计划的制定应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并且体现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促使居民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公共事务,提倡社区成员间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全礼会的民主程度;政府转变职能。要将基层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把社会职能交给社会组织,通过这种属地化管理实现对社区工作的指导。

改革后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由于合理地划分职能权限,将不同的责任按照其事务性质交由不同的组织和部门承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居委会的行政工作模式,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新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组建之后,将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居民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的社区管理新格局。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区;现代化;转型

1中国社区的历史发展

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的概念重新获得确认并逐步被官方文献所采用。90年代初,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临近世纪之交的时候,随着单位社会的迅速瓦解,各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陆续提上议事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社区建设愈来愈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1.1法定社区组织的巩固和延伸

中国共产党接管大城市后,宣布废除保甲制度,对基于保甲编成的区级建制进行了合并改组,并重新配备了行政干部。经过几次反复后,区的行政地位最终确定为一级政府。1950年8月北京市也制定了《区公所试行组织条例》。同年11月13日政务院公布的《大城市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则又将区公所改回为区政府,其第一条规定:区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区人民代表大会(或代行其职权的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区人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社会的掌控远远超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除进一步加强了区级组织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种种措施,将社会控制和市政管理深入到城市社会的最基层。

1.2单位制对社区的蚕食

单位制度源于根据地时期形成的对“党的革命队伍”的特殊管理体制。所谓“革命队伍”是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为核心的公职人员群体,根据地党群团体、军队、政府机构和公营企事业是“革命队伍”一元化组织的不同职能部分。“革命队伍”中的成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其范围逐渐扩展到衣、食、住、行、学、生、老、病、死、伤残等各方面,依照个人职务和资历定出不同等级的供给标准。供给制使个人的私生活空间极其狭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完全依赖于“公家”的分配,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1.3社区单位化

1958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城市中也在开始进行一些试验。城市中的,将来也会以适合城市特点的形式,成为改造旧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的工具,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人民生活福利的统一组织者,成为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和政社合一的社会组织。1960年3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下发《关于城市问题的批示》,批示称:中央认为对于城市的组织试验和推广,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

然而,当时的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级别只是科级,市辖区的绝大部分也不过是处级,而辖区内的国营大企业不乏厅局级单位,街道和区级领导机关根本无法对其协调,某一个“条条”上的企业领导人也无法支配和指挥另一个“条条”上的同级别企业,让城市在辖区内“组织生产大协作”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此很快便放弃了。

1.4单位社区化

“单位社区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单位和社区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重叠,二是通常所说的“单位办社会”,用单位的多元化功能取代了社区功能。

吴缚龙认为,中国城市社区可以分为四类: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演替式城乡边缘社区。后两类社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成气候,第一类社区是历来就有的,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发展的是单一式单位社区。

单一式单位社区(居民区)的形成最初是受前苏联的影响。1957年5月,全国设计工作会议要求:“今后尽量利用中等城市,有些城市考虑只放一两个工厂,这样不仅分布均匀一些,而且可以不必急于进行城市规划和规模大的城市建设。”在一些大型企业中甚至设有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直接行使社区政府的治安管理职能。更多的企业中设有家属委员会机构(简称家委会),在单位居住区中行使类似于居委会的职能,与居委会同样列入街道办事处的隶属序列。不同之处在于,居委会干部从街道领取补贴,家委会干部则通常是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干部。

1.5单位社会的萎缩

“”结束后,街道“革命委员会”被撤销。1979年7月1日通过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重新确定了街道办事处的性质,1980年1月8日,人大常委会确认《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继续有效。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亏损面超过一半,许多企业资不抵债,事实上已经破产,失业和“下岗”职工多达上千万,由国家“包下来”、“管起来”的单位体制再也无法延续下去了。官方不得不先后提出“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口号,鼓励国有企业破产、转制、变卖。一方面是民营企事业的蓬勃兴起,另一方面是国营企事业的“非单位化”和成建制地撤销,单位社会的逐渐萎缩和彻底瓦解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1.6社区建设任务的提出

在20世纪90年代,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受到朝野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乃是人口、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然。

单位体制逐渐解体后,原来“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必然要回归社区。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急剧膨胀,个体户、私营企业都需要社区来管理,外来民工、流动人口更给社区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难题。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与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向增强社区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量的旧区改造、新区建设和城市文明观念的传播,需要社区组织对市民进行广泛社会动员。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满足市民对社区安全、社区服务以及社区环境的需求。市民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要求社区关注都市贫困问题,发挥社区中各方面力量来救济穷人、伤残人和有特殊困难的人群。社区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挑战。

2我国社区的现代化转型

2.1社区服务

时任在1994年12月召开的“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汉”上指出:社区服务业主要由社区福利服务业和便民利民服务业组成,其主要服务内容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双向服务。面向特殊人群的社区服务也叫社区照顾服务,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和法人机构的社区服务也叫社区发展服务。

2.2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在中国的兴起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始出现社区教育委员会为标志的。正规基础教育体制也纳入社区化管理的轨道。淡化了学校边界,打破资源分割局面;依托社区、服务社区,打开校内校外教育壁垒,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提高社区的全员素质。2.3社区治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警方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同时,适当吸取发达国家警察机关对街区治安控制的经验,目前,已基本确立城市社区警务的基本构架: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110报警服务台为纽带,以派出所为基础,以治安卡点和群众治保为辅助,统一指挥,信息共事,各警种配合,快速反应的动态控制体系。

2.4社区医疗卫生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城市中的基层医疗机构就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北京市宣武区的一次居民卫生需求表明,这个区3个部、市级大医院的门诊量,已经占去全区418家医疗机构门诊量的一半多;所有的街道医院都日益门庭冷落,每个医务人员的日门诊量平均只有4人次;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医务所更是形同虚设。有鉴于此,1996年2月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把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定为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

2.5社区保障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单位转向社区的改革方向已经确定,但具体措施尚未或刚刚起步,各地区各城市的进度不一,差别很大。

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差额缴拨的做法还比较普遍,有的地区名为全额征缴,实际上把企业缴费在账上走一圈仍返还给企业,由企业发放养老金;有的实行个人账户后,仍由企业管理、记录,社保机构未能真正负起养老金发放的责任。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保险机构尚未在社区一级建立和健全起来,从单位化管理向社区化管理的转型还远未完成。

3新时期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随着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内各项社区职能的蓬勃发展,原来的街道管理体制越来越显得与之不相适应。1985年lO月,上海市选择黄浦区广东路街道等3个街道为试点,开始进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此外,北京、济南、南京、杭州、西安、成都、重庆、哈尔滨等城市也紧随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进行了一轮或两轮不同程度上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街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打破条块分割,向街道下放权力。建立街道财政;开展社区共建;面向社区发展调整党群社团的组织与功能。下面着重论述最后一点:

在现行政治体制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仍然是各级权力机构的核心,在街道也不例外。过去,街道党委是由各居委会党支部和直属党支部选出代表,在街道党代会上选举产生的。街道辖区内的条上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与街道党委没有关系,而且街道党委的选举方式与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派出机构的委任方式也不相称。1989年以后,各大城市的街道党委陆续改组成党的工作委员会,定为区委的派出机构,不再由街道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警署署长等条上机构的负责人也被任命为党工委的成员。相对于街道党委,街道党工委的成立强化了整个社区权力结构的行政中枢。

1997年7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事件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于1999年9、10月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次视察上海等地的社区党建工作。上海社区党建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在街道辖区内无上级主管部门的新经济组织大幅度增加,各类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组织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扩大基层工作的覆盖面,探索党员分类管理的新办法,改变过去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局面,形成条块结合、分级属地管理的组织网络。

1996年,联合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这项活动以城市社区(街道、居委会)为基本工作范围,以青年为主体,以社区团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目标。团中央要求在社区建立团委或团支部,把流失的团员找回来;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把社区青年工作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社区少工委,把少年儿童在社区组织起来;建立由社区志愿服务站、社区家政服务站、社区文化广场等组成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和由青少年维权受理站、社区就业培训学校、青少年读书站组成的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努力做到社区和青少年双向服务的统一。参照新加坡执政党开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开始转轨变型,从过去的阶级斗争先锋队,转向“用我们的爱心和双手共建温馨美好的家园”的理念和“青年志愿者社区行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婚恋服务、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失足青少年帮教等服务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治的发展,城市社区内的各类社会团体不断增加。据了解,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登记在册的社会团体已达89个,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有近5万人,分布在经济、科技、文化和体育等领域。上海市五里桥街道除了有共产党组织外,还有12名九三学社和致公党的成员,分布在卫生和教育科研系统,全部为在职成员。他们原来与街道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中,本着属地化原则,被纳入了街道成立的“各界联谊会”。

发展社区慈善组织,调动社区资源,直接为本社区的公益事业和建设服务,是一条有着巨大潜能的途径。街道社区的设施服务与居民的志愿相结合,是城市社区公益事业的最佳形式。

结论

建立在组织重建基础上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其实现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法规建设,它是实施社会化社区管理的前提,为适应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社区管理的法规,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社区组织的职能,使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整合,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关系,充分运用各种社区资源和社区管理手段,协调各组织间相互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实现社区全面发展;制定社区发展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计划的制定应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并且体现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促使居民积极参与本社区的公共事务,提倡社区成员间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全礼会的民主程度;政府转变职能。要将基层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把社会职能交给社会组织,通过这种属地化管理实现对社区工作的指导。

改革后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由于合理地划分职能权限,将不同的责任按照其事务性质交由不同的组织和部门承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居委会的行政工作模式,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新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组建之后,将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居民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的社区管理新格局。

城市街道管理范文第10篇

街道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是履行辖区综合管理职能的行政主体,对辖区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总责。总结鼓楼街道办事处成立五年多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发挥好街道在加强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居民群众、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从城市管理的基础抓起,强化街道层面建设、不断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创新。

一、街道成立以来的工作和主要问题

2005年8月,密云县城地区两个街道和一个地区办事处的成立,标志着我县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运行体制基本确立,街道和社区工作的基本框架、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全县上下的城市管理意识普遍提高,城市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多来,我们鼓楼街道办事处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促进和谐发展为目标,围绕加强城市管理,突出服务主题,不断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按照北京市街道城市管理功能定位,认真履行“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责,逐步形成并确立了街道“一个保障,三个体系”建设的整体工作思路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街道工作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日益显现,主要是:

1、在城市管理体制上,条块关系需进一步理顺。按照“条块结合,条专块统,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街道作为“块”在履行“统”的职能上管理乏力,存在权责不一致,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难以履行好“属地管理”职责;作为“条”上的城市专业管理部门在由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上存在一定差距,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工作该深入社区基层的没深入,有利的事不放,无利或难办的事以“属地管理”为由推给街道;政府一些职能部门仍把街道视同乡镇一级政府,直接布置、考核街道工作。

2

3、在辖区物业管理以及和谐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上,街道层面的职责需要进一步加强。 2012年10月1日 ,《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按照相关规定街道办事处要承担起“对辖区内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及活动进行协助、指导和监督,协调处理纠纷”的责任。如何贯彻落实好《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发挥街道在物业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处理好辖区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三者关系,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小区物业管理难题,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都需要街道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4、抓经济落实考核指标,分散了街道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精力。根据县与街道签订的责任制要求,街道每年要承担引进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落地实体企业、组织财政收入的任务。由于街道在空间上没有自己的场地用于引进企业发展经济,在街道的编制设计上也没有相应的科室和人员配置,因此抓经济落实考核指标难度非常大,同时分散了主要领导研究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精力。另外,在责任制的考核上,街道的类别划分缺乏连贯性,有的年度按县直部门对待、有的年度按街道(地区)办事处单独考核,今年又划入乡镇,与库南乡镇一起考核,工作可比性不强。

5、在财政管理体制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事权与财权不统一、拨付资金后置问题。根据《密云县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街道财政体制的规定:事权、财权统一。不成立街道财政,财政收入纳入县本级财政管理。支出由县本级财政保障,实行部门预算,即个人部分按标准、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部分按财力的原则核定基本需求,保障支出需要。在实际运行中,事随街道“属地管理”的责任走了,但费并没有全部随事转,一些经费仍然拨付给专业部门,街道开展工作还需要向专业部门来争取;近年来社区建设不断加强,人员每年都有大量增加,但在人员经费管理上,预算调整困难,往往增人不增资或增资不及时;街道成立时税源划分不合理,辖区内的税收大户大多留给了密云镇,街道现有的企业规模小,纳税增长潜力不足,与税收挂钩的奖励资金街道很难得到。

二、强化街道层面建设、不断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创新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作为城市工作基础和依托的街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加强街道层面建设,不断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1、进一步提高对街道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街道是城市工作的基础和依托,承担者加强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大量工作。在全面贯彻密云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实现密云县“三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新形势下,街道建设必须跟上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要求。因此,全县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街道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和加强街道建设,大力营造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街道建设和街道工作的良好氛围。

2、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部门管理、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重点,推进县专业管理部门工作下移,尽快建立健全县各专业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全社会的基层管理体系,解决街道层面的条块矛盾;进一步理清、明确街道职能,强化“统”的工作,逐步使街道由事务性工作向综合性工作转变,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解决责、权不统一,“属地管理”难问题。

3、充实街道力量,补足并适当增加街道人员编制。参照乡镇领导职数配置,增加街道专职纪工委书记、武装部长、工会主席职位,解决街道副处级领导兼职过多问题;适当增加科级以下人员编制,解决工作人员紧张,干部混岗使用现象。

4、增加街道建设投入。按照事权、财权统一的原则,解决财政资金拨付上街道与县专业管理部门间存在的事转费不转问题。要随着县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街道建设投入力度,在专项资金安排上应尽可能向街道倾斜,为街道履行职责提供可靠保证。

上一篇:公路路产管理范文 下一篇: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