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13:43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护理

一.心血管疾病

1.概念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1]

2.常见病种

常见病种有:冠心病、高血压、运动猝死、心绞痛、血脂等。

3.症状

基本症状: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

4.易患病人群

易患病人群:老年人、胖人、或是饮食不规律、喜欢抽烟喝酒、压力大的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3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10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人。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我国慢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报告》披露, 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2010年到2030年,心肌梗死、卒中、糖尿病的疾病负担预计增长近50%。 心血管介入术便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介入治疗

1.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治疗

心血管是指在某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管或其他不开刀的方式来完成对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是一门新兴的治疗。目前它已经成为与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相并列的三大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之一。心血管介入治疗达到了以往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临床效果,在一定的情况下具有取代外科手术的可能。它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便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在国内外很多大的医疗中心,上述疾病已经不再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

2.介入治疗的优点

介入治疗具有效果明显、费用低廉、技术无风险的优点。

3.有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07年7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7〕222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和规范化管理工作。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满足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需求,提高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服务可及性,卫生部办公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2]其分别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技术管理等提出了基本要求。

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

1.术前护理

1.1术前指导

以健康教育的形式进行术前访视,使患者感受人文关怀,稳定心理状态。说明自己是负责其手术的护士,告知患者在手术中需要配合医生的各项要求及具体方法。介绍导管室的环境及与手术的有关人员,给患者观看介入诊疗的图片及健康小手册,让其节制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高盐,适量的活动,避免情绪变化大。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以及职业等一般情况,

向责任护士询问患者有无特殊方面的问题。

1.2术前做好各项检查

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片及心电图检查,皮肤准备等工作。特殊检查,如心律失常安装起搏器的类型、冠心病冠脉造影的情况等。

1.3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在术前不仅躯体、生理上有症状、体征,情绪上也会出现波动和异常,常见的反应有:恐惧、焦虑、悲观无助、依赖和睡眠障碍等。医护人员应该注意观察其出现的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采用精神治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矫正法、自我控制法、自我监控等心理疗法,引导患者配合治疗。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积极主动关心他们,了解其思想动态,以良好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让患者认识到,医护人员很可靠,切身地为患者健康利益考虑,让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消除对介入治疗和自身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2.术中护理

连接好多导生理记录仪,做好应变措施,按要求配置药物和设备。一般手术都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所以术中医护人员要用专业术语交谈,随时观察其表情变化。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要通过言语给其心理支持,并分散其注意力,密切观察并记录术中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和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减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让手术顺利进行。

3.术后护理

3.1观察患者病情

多观察患者,注意其体温、脉搏、血压、神志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有无心律失常,有无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和记录。

3.2饮食护理

术后及时补水,少食多餐,遵循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更好地渡过术后恢复阶段,减少不适和造影剂对人体的伤害。

3.3观察穿刺部位变化

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情况术后瞩患者保持平卧位,注意其局部有无敷料渗血,注意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心律失常、封堵器的脱落、血栓、感染等。防治心律失常,进行心电监护,防止血栓形成。

3.3心里护理

手术后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病情,保持乐观心态,让其积极配合术后护理,对术后药物反应及并发症给予耐心解释。

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其生存质量,有利于其康复,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因而我们作为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减少患者对介入治疗的恐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曹东平等.《心血管疾病诊疗手册》.[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现将病房管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1病房环境管理

1.1整洁:病区整洁主要指病区的空间环境及各类陈设的规格统一,布局整齐,清洁卫生。保洁的措施:(1)物有定位,用后归位;(2)病室内墙定期除尘,地面及所有物品用湿式清扫法;(3)及时清除治疗护理后的废弃物及病人的排泄物。

1.2安静:安静的环境能减轻病人烦躁不安,使之得到充分休息,同时也是病人康复、医护人员能够专注有序地投入工作的重要保证。具体措施:(1)控制噪音,医护人员应做到说话、走路、操作、关门轻。(2)椅脚应钉橡胶垫,推车的轮轴、门窗交合链应定期滴注油。(3)积极开展保持环境安静的教育和管理。

1.3舒适:舒适的环境主要指病人能置身于恬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用物清洁、生活方便的环境中。病室适宜的温度冬季为18~22 ℃,夏季19~24 ℃,相对湿度为50%~60%,应根据季节因地制宜地开窗通风、地面洒水等,调节室内温湿度,使病人感到心境愉悦。病室空气流通可以调节室内温湿度,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利于病体康复。合理的做法是: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定时开窗通风,冬季一般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不得在室内吸烟。 病区安全管理工作是消除一切妨碍病人安全的因素。(1)避免各种因素所致的意外损伤。(2)杜绝医源性损害。避免粗心大意引发的护理差错、事故。(3)提醒病人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严防医媒、医托行骗而影响健康。

2病房护理业务技术和制度管理

2.1护理业务技术管理

2.1.1临床护理管理核心是指以病人为中心,满足其生理、心理需要的主动护理。临床护理的管理重点是:⑴护士应培养主动护理意识。由于病人的需求有潜在性、阶段性、情绪性、压抑性的特点。因此,只有主动关心病人,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才能满足病人所需。⑵给予足够的时间保证。通过周密的计划安排,除完成指定的技术工作外,应将主动护理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主动进行临床护理,才能使病人成为真正的护理受益者。

2.1.2重症、特别护理管理:特护是指病情危重的病人,由专职护士负责全程护理。对特别护理的管理原则是:及时拟定护理计划,全力落实护理措施,及时评价护理效果,根据病情变化及治疗需要适时地补充、修改护理计划;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到五知道(即知道诊断、病情、治疗、检查结果及护理要求);做好晨、晚间护理,保证病人舒适,头发、口腔、皮肤应清洁、无破溃、无压伤、指(趾)甲短而洁;各种引流管通畅,呈有效引流状态;抢救技术熟练,急救药品齐备,急救设备、器材完好率达100%;无并发症,无褥疮。

2.1.3护理技术管理:临床护理技术有:(1)基本护理技术;(2)专科护理技术,护理技术的管理原则是:学习了解《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对各项技术操作的规范要求,熟知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一般规律;在工作中既要运用常规指导实际工作又要注意发现问题,重视实践资料的积累,以便总结护理经验。

2.2护理制度管理

2.2.1交接班制度: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到书面、床边、口头三交清。交接班的重点是:重症、病情变化者,手术前后和新入院等病人。

2.2.2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杜绝护理差错、事故,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具体规定是:执行医嘱时做到“三查”即一切操作前、中、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处理医嘱后查对:转抄医嘱后当即校对有无错误;各班需检查上一班护士所转抄的医嘱是否正确无误;每周须查对医嘱2次。

2.3护理质量管理

2.3.1护理质量概念:所谓护理质量,是指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的知识、技术和生活服务的作用和效果的优劣程度。

2.3.2护理质量标准的要求:⑴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护理工作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的安危。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应该事事、处处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以自己的优质服务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⑵坚持把好环节质量关,护士是每道工序质量的直接责任者、把关者。因此只有每一道工序质量得到了保障,才可能有总体质量的优化。⑶坚持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原则,各类护理工作的质量标准,操作程序和规范,是供护士共同遵守的护理行为准则,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和技术质量的尺度。任何标准、程序、规范都是经过实践统筹的最佳选择,不可任意更改。按标准、程序、规范运作是实现质量目标的根本途径。⑷坚持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综合护理质量是协作劳动的成果。因此护理工作运转的全过程事事离不开质量,处处有质量问题,只有在人人坚持对质量进行自检自查,同时又参与对总体护理质量的监控管理,及时发现质量缺陷,纠正偏离质量标准的负效应行为,综合护理质量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2.3.3护理质量的管理:(1)基础护理质量要求做到三短:头发、胡须、指(趾)甲短;六洁: 五官、头发、手足、会阴、、皮肤清洁;三无:无褥疮、无烫伤、无坠床;四及时:巡视病房及时,观察病情及时,报告病情及时,处置抢救及时;三保持:保持各种导管位置正确、通畅,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平整、无尿渍和血渍,保持病人卧位舒适,符合治疗、护理要求。(2)特护、一级护理质量要求做到“七知道”、“四有”。七知道:知道床号、姓名、诊断、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四有:有特护病人护理计划和完整的护病记录;危重病人、大手术后病人有护理要点;护理查房有完整准确的记录;对意识障碍病人有安全防范措施。(3)各种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标准:①字迹端正、清晰,无错别字。②护理记录正确、及时、病情描述确切简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运用医学术语。③体温单绘制点圆线直,不间断,不漏项;④医嘱抄写正确,拉丁文书写合乎规范,执行时间准确,并签全名。

3健康教育

3.1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为了让病人达到知、信、行,使他们掌握疾病规律,有利于配合治疗,避免或减少诱发因素,防止疾病复发或引起并发症。

3.2健康教育的方法分:(1)语言教育。(2)书面教育。(3)实物教育。

3.3健康教育内容

3.3.1帮助病人熟悉病房环境: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及其家属,向他们介绍病房的情况及科室医护人员,并详细询问病情,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

3.3.2手术前后健康教育:(1)手术前健康教育:护士应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根据病人情绪和所诉的心理活动,进行亲切的交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2)手术后健康教育:术后根据病人害怕疼痛、流血的特点,护士应亲切告诉病人,手术成功已安返病房,可以安心休息。同时根据病情,指导病人的饮食,指导适当的术后锻炼。

4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应在出院前1~2天内完成。在出院指导单上要记录病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同时将科里的电话及负责护士姓名留给病人,有事随时可以联系。《出院指导单》的内容主要包括:饮食、用药、卫生、活动与休息、定期复查、特别指导、功能锻炼、再次就医。出院指导使病人减少了出血、感染和粘连的发生,对病人术后尽快康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科学的病房管理,定能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让病人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 医疗风险; 作用

护理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实行对护理工作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科学管理[1]。世界卫生组织(WHO)给护理管理作了如下定义: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过程[2]。护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良好的护理管理可以使护理系统得到最优运转,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风险。

1 正确面对医疗护理风险的存在

1.1 医疗行业本身是高技术、高风险行业;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各异且多变,也决定了医疗将面临更大的责任与风险。有实证显示,尽管医护专业人士努力地工作,但仍有医疗事故发生,患者仍有受伤害的风险[3]。所有的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于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即使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也带有风险。“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

1.2 护理行为具有高风险性。如:护理人员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为患者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语言不当;护士业务能力的提高滞后于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引入临床,护理人员操作仪器、设备不够熟练;护士人员缺乏,护士与患者比例不合理;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执行不力,护理业务不熟,用药不当;未履行病情告知或患者隐私保密等,均容易造成护理过失,引起医疗纠纷,增加医疗护理风险[4]。

2 加强护理管理,降低医疗风险

2.1 实行医疗护理风险管理 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健康,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使医疗护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保障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5]。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6]。也就是加强护理管理,减少护理过失,避免医疗纠纷,减低护理风险。虽然护理风险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特别是对护理管理的对象-护理人员的管理,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6],包括:(1)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2)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要求护理人员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3)重视人文关怀,强调人性化服务,对待患者热情有礼、乐于助人;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4)明确护理文书规范书写的重要意义,使每个护士能端正书写态度,力求做到及时、准确、客观、真实,完整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5)强化风险意识,正视医疗护理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风险以及无关的态度;(6)建立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科学分析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风险隐患,制订医疗护理风险管理规范,有效地避免风险;(7)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学法、懂法,依法处理医疗护理风险,在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消除对待医疗护理风险的一切消极情绪[5]。

2.2 强化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就是医院护理管理系统中各级护理人员层层负责,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满足以护理质量为中心的护理要求,保证高质量的服务过程与工作过程[2],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护理的任务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维护健康、恢复健康和促进健康,任何护理质量的评判都必须以此为依据。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就充分说明了护理的地位和作用。在护理过程中,每天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就是护士,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态、日常活动等情况,护士了解得最直接,掌握得最清楚,能否正确把握这些变化并及时的将信息传递给医生,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有高质量的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2]:(1)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以最佳的护理工作状态,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要;(2)预防为主,重视基础护理质量,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从源头上进行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点提高,做到防患于未然;(3)标准化原则,质量标准化就是建立质量管理的“法规”,包括制定各类护理工作标准、各种规章制度、各种岗位职责、各种操作规程以及质量检查标准等,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护理行为规范化、科学化。(4)分级管理,层层负责,护理质量管理组织系统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各层次的职责有所偏重,即:护理部-护士长-护士等。

2.3 加强护理业务技术管理 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是对护理工作的技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使这些技术能准确、及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目标的管理工作。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和衡量医院管理的重要标志[2]。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外,主要依靠护理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护理技术对提高护理质量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对护理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使各项技术操作标准化、规范化,才能调动和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合理使用技术力量,密切合作,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2],才能使患者尽快会恢复健康,让患者满意,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和风险。护理业务技术管理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1)建立健全有关护理管理各种规章制度,诸如:患者入院、出院制度,患者住院管理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消毒、灭菌制度,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差错管理制度等;(2)制定明确的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3)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4)规范护理病历的书写和管理。(5)规范病房管理,建设以人为本的住院环境,使患者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6)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尊重患者的隐私。(7)落实患者知情同意权,对各种护理和治疗要得到患者本人和家属的同意,对有危险的侵入性操作,要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3 加强护理队伍管理,提高护士的素质

护理管理的根本问题是做好护理人员的工作,只有提高护士素质、规范护士行为才能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才能有效保证护理质量。在护理队伍建设和管理中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自我意识、自我需要和自我管理,护理部做到既是护理人员的管理部门,也是护理人员的服务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渗透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推进管理,统筹安排,尽量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根据各科工作特点实行个别班次弹性班,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同时护理部要实行“透明化”管理,在护理岗位调整时认真征求当事人意见,责任护士上岗实行公开竞聘等等。同样,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也发挥了她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对待每一项护理工作,还能不断地向护士长、护理部提供一些护理管理中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保证了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1]。

总之,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我们要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业务技术管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护理过失,和谐护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降低医疗护理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许爱仙.加强产科护理质量管理降低产科医疗风险.当代医学,2008.

[2] 娄凤兰,王惠珍,许淑秀.护理管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3,146,147,158.

[3] 周晓,李静,黄莱.医疗纠纷中的护理行为过失.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993.

[4] 李慧君.浅论风险管理对医疗护理行为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07,16.

[5]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2:3,5.

[6]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6.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术室 护士 无菌技术管理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71-02

无菌技术是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无菌技术操作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操作,是预防控制手术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手术室常用的无菌技术有:物品无菌技术、外科手消毒、穿脱手术衣、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术中无菌要求等。因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绝大部分是个体的单独性工作,因此对手术室护士无菌技术的管理尤为重要。

1 无菌技术的概念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无菌技术是手术室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也是手术室感染管理的关键,如何控制医院感染在现代医疗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我科着重手术室保洁及空气消毒管理、手术前后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和无菌技术操作管理。

2 手术室无菌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现在,医疗手段越来越发达,医疗条件也越来越高,病人手术成功率也在不断攀升,而外科手术的成功均离不开手术室的无菌手术环境。手术室是开放性治疗的重要场所,手术室的无菌管理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康复及痊愈,也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手术室无菌管理,每一个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加强细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和病人的生命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至今,已经有无数血淋淋的医疗事故案例告诉我们,在成功的手术,也容易毁于一颗小小的细菌,再高明的专家,也无法阻止细菌对生命体造成的破坏。所以,每一个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都应该时刻铭记无菌观念,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参与无菌管理。无菌质量管理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预防手术切口创面感染,保证切口愈合良好和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很多,除了空气污染,更主要是接触污染,包括手术器械、布类敷料、缝线、缝针和手术医生护士与病人皮肤接触等。

3 无菌技术管理的措施

3.1 无菌技术理论的管理。手术室每月进行一次无菌知识学习,使我们把自己的行动与无菌紧密结合起来,时刻铭记无菌观念,手术室严格区分有菌区、消毒区和无菌区,无菌物品设专人管理,常规高压消毒灭菌物品,严格那规范要求标准包扎,送消存放,按有效期顺序摆放,每日整理一次,有效期为一周,到期复消,严防霉变过期,失效期,杜绝包布破损、漏洞。一次性无菌物品,严把进货关,禁用不合格产品,存放时把运输外包装去掉后按无菌物品存放标准存放。使用时严格检查包装是否破损漏气压,是否在有效期内,如不在有效期内禁用。

3.2 医务人员的管理。进入手术室,医务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设备的无菌衣裤、鞋、口帽,参加人数按手术所需设定,减少因进手术室人数过多造成空气污染而感染的机会。参加手术人员首先要有强烈的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正确的外科洗手是隔离医务人员携带病原微生物的重要环节。正确使用无菌手术衣,它的无菌范围仅限于前身肩以下、腰以上及袖子,医生同侧交换位置时应转身背靠背移动。正确执行手术区皮肤消毒,对手术区皮肤要作为带菌处理,虽经消毒,也必须严密覆盖切口粘贴手术巾,若为含碘抗菌粘贴手术巾更佳。注意保护切口,配合手术时动作稳、准、轻、快,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机会。严格控制参观人员,一般认为26m2的手术间人员总数应控制在10人以内,参观人员不得随意更换手术间。在安排手术时原则上是已有创面的手术病人和有感染灶的病人不进入无菌手术间,一般是先做清洁手术,后做感染手术,凡感染手术用后的手术间和用物要经过消毒隔离处理。手术器械台与无菌台应保持10cm以上的距离,无菌台桌布下垂30cm以内为相对无菌区,30cm以外均视为有菌区,无菌台面需覆盖4层以上的无菌单。无菌持物钳若为干罐,使用4h后应予以更换。

3.3 手术病人的管理。手术病人如手术室前一定要做清洁处理,必须换好医院的病号服方可进入。

3.4 手术间的管理。手术间每次手术完毕后,先开窗通气,消除污物和杂物1∶500“84”消毒液拖地,在关窗紫外线照射1小时。污染手术,急诊手术,特殊手术术后先关闭房间后,紫外线照射手术间,器械先消毒再清洗后送高压灭菌。每月空气培养一次,每月用无水酒精对紫外线灯管擦洗一次,每月对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检测一次,凡强度不达标准,不论使用时间是否满1000小时均应立即更换。

总之,手术室护理人员只有有效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细心、爱心、贴心、暖心的“人文关怀”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加强手术室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管理,将手术感染率降到最低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毓娥,李和平.洁净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监测[J].护理研究,2007,21(Suppl.2):155-156

[2] 沈海燕.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J].护理研究,2009,23(9B):2425-2426

[3] 杨茂兰,王秋菊。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3,9(1):70-71

[4] 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1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5篇

出生缺陷干预以“社会共同关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宗旨,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一)政府主导。将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有关部门分工协作。

(二)全民动员。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将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的科普知识普及到社区、家庭,动员全社会关注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培育良好的生殖健康观念和行为。

(三)重点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知情同意的原则,在积极推进一、二、三级干预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效果明显、群众接受的技术和方法,重点落实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措施。

(四)注重实效。积极发挥我市人才和技术优势,针对本地出生缺陷的主要问题,制定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工作目标

(一)*年总体目标。

1.群众对出生缺陷主要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高新区(以下统称城区)达90%以上,其他区(市)县达80%以上。

2.为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对全市登记的已婚待孕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小剂量叶酸片,发放率达98%以上。

3.建立成都市产前诊断中心和各区(市)县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依法开展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工作。

4.开展新生儿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筛查,城区筛查率达85%以上,其他区(市)县达50%以上。

5.建立和完善听力筛查工作网络,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城区筛查率达到70%。

6.做好出生缺陷儿童的康复工作,城区采取早期康复(视力残疾康复、听力残疾康复、肢体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康复及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率达到80%,其他区(市)县达到50%。

(二)年度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出生缺陷监测体系,在全市医疗保健机构及计生服务机构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监测网络。做好孕期保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健康监测,建立和完善村(社区)级出生缺陷起报制度。

(二)科研工作。加强出生缺陷干预科研工作,为预防出生缺陷提供理论依据和干预手段。

(三)干预工作。

1.一级干预:避免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此项工作由市计生委牵头负责。一是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预防出生缺陷有关科普知识的宣传;二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现代通讯工具广泛开展预防出生缺陷有关科普知识的宣传;三是利用有关部门网站专设出生缺陷干预网页进行宣传;四是以村、社区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优生知识;五是有针对性地普及婚前保健知识、引导群众自愿参加婚前健康检查,开展遗传与优生咨询服务,指导已婚待孕妇女增补小剂量叶酸片、实施四项病原体(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筛查,加强孕期、围产期保健。

2.二级干预: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出生率。此项工作由市卫生局牵头负责。按照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和《四川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成都市产前诊断中心和各区(市)县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工作,提供出生缺陷咨询等相关服务。对于有出生缺陷风险的孕产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

3.三级干预:对出生缺陷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减轻残疾程度。此项工作由市卫生局、市残联牵头负责。开展新生儿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筛查、听力筛查等出生缺陷的干预,对出生缺陷(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及孤独症等)儿童进行必要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成都市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负责全市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绩效评估。副市长蒋显伦、曾万明为工作委员会主任,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宁,市计生委主任李建华,市卫生局局长周光荣和市残联理事长毛大付为副主任,市级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计生委)、项目工作组和项目专家组。各区(市)县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

1.有关部门职责。

宣传部门:负责协调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设立固定的“人口与生殖健康”专题栏目,经常性地开展出生缺陷、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报道优生优育典型案例及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动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教育部门:负责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有关知识纳入教学及相关活动中,做好学生青春期教育工作;督促各中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殖保健、预防出生缺陷、优生优育等相关科普知识的教育。

科技部门:负责引导、支持优生优育相关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工作;将预防出生缺陷、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作为科普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

民政部门:负责在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中,配合计生部门做好优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群众自愿参加婚前健康检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妇女及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依法查处侵犯女职工及残疾人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行为。

卫生部门:负责优生、优育宣传咨询工作。组织医疗保健机构依法开展产前检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指导科学育儿,积极引进优生、优育新技术,对出生缺陷儿童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

计生部门:负责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组织筹划、协调及检查工作;做好出生缺陷、优生优育、“五期”教育等宣传、咨询、培训、指导工作,引导群众自愿参加婚前健康检查并主动接受干预措施;负责建立完善村(社区)级出生缺陷起报制度,抓好出生缺陷监测;做好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相关科技成果的引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及预防出生缺陷营养素的增补等监督工作。

药监部门:负责对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等计划生育药品、器械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共青团组织:负责在全市大学生中开展优生优育、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途径对预防出生缺陷知识进行广泛宣传。

妇联组织:负责对广大妇女和家庭进行优生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残联组织:负责残疾人的康复工作。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恢复缺陷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对残疾人进行相关政策和出生缺陷干预相关知识的宣传。

2.项目工作组分为一、二、三级干预组,由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业务处室负责人担任联络员,具体负责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实施。

3.项目专家组由省、市有关医学、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和残疾康复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出生缺陷原因分析、审核并指导出生缺陷干预工作规划、提出并实施科研项目,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指导干预工作实施。

(二)经费保障。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将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各自的部门预算的项目预算之中,保障出生缺陷干预工作顺利实施。

(三)制度保障。

1.会议制度。工作委员会将根据工作实际,召开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听取成员单位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情况汇报,共同研究干预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督查制度。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工作委员会将委派有关部门对各成员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通报督查结果。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安全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55-5200(2014)02-073-03

医院中心供氧保障系统为临床、麻醉、急救、重症监护等提供便捷、安全的气体,配合进行及时救治,可挽救患者生命。在救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窒息患者及心脑血管等疾病时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患者康复,辅助治疗时可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1]。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的安全管理是医院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瓶装氧相比较,液态氧具有方便,安全等优点,因此目前医院普遍使用液态氧供应系统。对液态氧供应系统的规范管理、合理使用及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突况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2]。本文通过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市部分医院的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安全技术进行考察,分析目前医疗机构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对我市部分医院的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安全技术考察,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2所、三级乙等医院8所、二甲以下10所。所有医院建立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年限在4至17年不等。参与维护管理的工作人员包括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对每个医院随机抽取100名使用供氧设备的患者进行调查。参与调查的医院的维护管理人员在学历及工作时间以及参与调查的患者性别、学历、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进行不定期调查,各医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估:安全配置(包括:医用中心供氧系统装备,运输流程,控制装置);质量控制(包括中心供氧系统的安装环境,工艺及技术管理);中心供氧保障系统的维护及使用(包括:对操作及维护的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及遇到突况的应对能力);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包括: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建立完整的监督检查体制,操作及管理);并调查患者对供氧设备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与t检验表示,P

2 调查结果

2.1 结果

本项研究所选的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管理较为完善,但在考察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三级甲等医院患者满意率,系统维护合格率及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较三级乙等和其他医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 调查情况

在对各大医院的调查过程中普遍看,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的使用,管理及维护相对完善,部分医院做到定期对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使用、维护、管理人员及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配备值班人员,做好交接班记录并对突况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2.3 存在不足

2.3.1 质量控制 部分医院条件所限,中心供氧系统场地选择未达到要求,四周有建筑物或场地不平坦等情况,罐体周围依然可见易燃性物质,甚至明火。氧气浓度超过要求的23%,且室内的通风不良,进而导致室内氧气空度过高的现象。对于管道的铺设部分医院未做到横平竖直。

2.3.2 中心供氧保障系统的维护及使用 在中心供氧系统的使用及维护过程中未做到及时检查管道及装置的气密性,未做好相关设备检查维修记录。部分医院的护士站并未按照要求安置流量监控的仪器。同时明确规定应有专业的维修使用人员值班管理,以便出现情况时及时维修,部分医院欠缺值班人员,夜间管理不及时。

2.3.3 规范化的管理 部分医院未进行及时的工作人员培训,使用及维护人员并未定期考核,在氧气装置瓶上未见明显标志。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医疗设备在整个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医疗设备准确有效地使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患者提供氧气的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关系着患者生命,其规范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海口市部分医院的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安全技术角度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不足之处,较为严重的是由于部分医院条件所限,中心供氧系统场地选择不达标,四周有建筑物或场地不平坦等情况;在中心供氧系统的使用及维护过程中未做到及时检查管道及装置的气密性,未做好相关的设备检查维修记录;同时管理制度不完善也为较明显问题。

对于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安全技术管理具体规程如下:1.安全配置[3]:其中包括系统配置,运输流程,控制装置。系统配置主要包括中心液氧源站,二级稳压稳流箱,氧气装置,氧气湿化器,减压装置,气体终端等装置组成,中心液氧源站为整套装置的核心;运输流程:液态氧气经汽化后通过分配器进入各个部门及楼层的主管路,经减压后,通过管道将气体运送到病房等;控制装置:中心站中应包括供氧和备用两套液氧储存罐,以保障氧气可以充分及时供给,并在装置出现故障时有报警系统进行提示。2.质量控制:其中包括中心供氧系统的安装环境,工艺及技术管理。中心供氧系统的中心液氧源站应安装在空旷的场地,四周平坦,室内不可放置易燃易爆物品,不能有的电线,应远离高压线,明火,室内通风良好,且室内氧气含量不宜过高;对工艺及技术的管理,管道、阀门及接口处等应检查气密性,以防止漏气,管道内不可与燃气、蒸汽等使用相同的管件,管道在铺设过程中应保证水平或垂直状态,在穿过障碍物时应使用管套。3. 中心供氧保障系统的维护及使用[4]:操作及维护的工作人员应了解整个系统的构造和原理,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后才可进行工作,同时应配备值班人员以保障安全运行。液氧系统禁止接触油脂,避免爆炸,每年应对整个装置的气密性,压力表,阀门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进行规范化的管理[5]:以保障设备及氧气的安全使用,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医院应针对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建立完整的监督检查体制,操作及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采取操作、检查、监督及交接班制度;对设备采取实时监控,目前可以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相关工作场地需专业人员管理,无关人员不得入内。为保障医用氧使用的准确,需采取计量管理,对压力表等计量工具采取定期检查,并送到相关部门检测,以保证其准确安全。对于氧气瓶也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避免暴晒、避免剧烈碰撞。需培养高素质的使用、维护、管理人员,经培训考核后可以上岗,需熟练掌握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及维护,并对出现的突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医院也需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考察过程中三级甲等医院患者满意率,系统维护合格率及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较三级乙等和二级以下医院高,提示三级乙等以下医院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欠缺较多。

医院通过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工作人员操作规范,对设备管理标准化、科学化,以确保氧气安全合理利用,同时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的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氧气利用率,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刘元明,刘欢.医用中心供氧保障系统安全技术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7):71-73.

[2] 何子杰.如何加强对中心供氧系统及医用氧管理的思考[J].医学装备.2012,25(7):51.

[3] 王东伟.医用中心供氧系统及安全管理控制[J].医疗装备.2012,25(1):50-51.

[4] 吴成恒,林代琼.浅议中心供氧系统在我院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1,08(3):106-107.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心理体验;质性研究

人工关节翻修术是因假体材料磨损、骨溶解、骨折、机械强度改变、感染等多种因素成假体松动、下沉或折断,而必须将假体取出进行再次置换的技术,该技术操作复杂、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具备一定的难度[1],随着关节置换手术的广泛开展和人工关节使用时间的延长,假体出现松动、断裂、骨溶解、感染、脱位等并发症需做翻修的病例也逐年增加,目前在关节置换手术中约10%为翻修术[2],关节翻修术与首次关节置换术相比,手术更为复杂、困难,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并发症多,对医疗机构、技术设备、医护麻醉等人员的要求也更高[3]。此类翻修术患者承担巨大的躯体、精神、经济方面的压力。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旨在了解此类患者的真实内心体验,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支持,促进其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立意取样法,选择2015年6~10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颁布的《人工关节置换及翻修技术管理规范》在本院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翻修术的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为:①具有正常的沟通交流、理解能力,能用语言正确表达内心体验;②行人工置换翻修术者;③自愿参加者。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为:男4例,女4例;年龄68~78岁,平均72.75岁;受教育程度:小学2例,初中2例,高中2例,大学2例;职业:退休4例,农民4例;居住地:农村4例,城镇4例。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以面对面、深入访谈的方式获得资料。以P1-P8代替患者姓名,保护其隐私,并向患者耐心细致解释现场记录及录音的必要性。研究前先制定访谈提纲,研究者以“您所经历的关节置换翻修术是一种什么体验?”,“您有什么感受”之类开放性的问题开始,及时记录,不断循环提问直至获得的资料达到饱和,并作同步录音。每例访谈45~60min为宜。

1.2.2资料分析方法 每例访谈结束后及时播放录音资料,将录音内容化繁为简输入电脑并打印出来与现场记录资料进行联合分析,资料分析以Giorgi的现象学分析方法逐一进行,即:①阅读资料:认真阅读整篇文字资料,得到一个整体概念;②将资料分为多个部分:关注被研究的现象,用专业敏感度寻找“意义单元”;③组织和描述原始资料:避免意义单元重复,澄清并详述意义单元之间及其与整体的关系,将意义单元综合为一个连贯的事实;④描述现象结构:整理所有意义单元,描述个案经验的本质;⑤形成整体性结构描述:综合所有个案的特定的结构描述,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概念。最后,将整理后的资料返回研究对象处,核对资料的真实性[4]。

2 结果

关于人工置换翻修术患者术后心理体验,提取出4个主题:焦虑恐惧感;自责愧疚感;手术期待高;信息匮乏渴望专业支持。

2.1焦虑恐惧感 由于患者进行二次翻修,所以比起第一次关节置换时恐惧焦虑心情更加明显,P3:“我特别担心手术结果,害怕还像低一次一样用不了多久假体又松动了。”P4:“翻修手术前后,我连着1个月吃不下也睡不着,只能吃点安眠药。”

2.2自责愧疚感 大多数行二次翻修术的患者对为什么进行二次翻修术的原因并不十分明白,虽然医生对此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解释,但限于老年人理解或接受能力不足,仍然将二次翻修术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很多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自责愧疚感,如P5:“我问了主任,和我那批一起手术的几个病友都好好的,就我一个人出现了术后感染,需要二次翻修,都怪我自己不注意术后保护。”还有一部分患者自责愧疚来源于他们认为他们的二次手术给伴侣、子女等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3手术期待高 由于首次关节置换假体材料磨损、骨溶解、骨折、机械强度改变、感染等多种因素成假体松动、下沉或折断,而必须进行二次翻修术,所以患者多对二次翻修术有更高的期待值。P8:“第一次手术受了那么大罪,期待这次手术能有好结果。”P7:“说实话我对这次手术期待挺高的,毕竟都第二次手术了。”

2.4信息匮乏,渴望专业支持 虽然患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如病友、医生、护士、网络等,但正因为信息量庞大,来源复杂,众说纷纭,更易使患者感觉迷茫与不知所措,P2:“上次手术后疼得我死去活来,我就一直忍着没说也没表现出来,这次我就想知道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减轻疼痛?听说术后镇痛药又贵又不好,用了人就一直睡觉,而且会让人变傻。”

3 讨论

3.1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心理护理。翻修术为再次手术,患者心理复杂。一方面患者经历了初次手术,但手术后诸多并发症使其困扰,期望能通过再次手术获得较好疗效,期望值较高;而另一方面翻修术较初次置换术难度更大,而结果较初次置换手术难以预测,故患者心中存在较多顾虑,担心手术效果、经济费用等,易产生悲观、沮丧、焦虑情绪[5],针对患者以上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护士更应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的充分沟通和交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感受到人间温暖,有助于患者安心接受康复治疗,尽快恢复健康[6]对心理严重障碍影响到治疗的患者,要找出原因,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协助解决困难,让患者安心休养手术的成功离不开专业技术,但心理护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要给患者营造一种平衡、安详的心理状态,对术后身体早日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要满足关节置换患者的信息需求

3.2.1要满足患者住院期间信息需求。由于行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多为70岁以上老年人,其学习能力与信息接受能力均大大下降,身体各器官功能也出现退化,表现为听力、视力、记忆力下降,一方面他们信息需求量大,一方面又表现为信息学习接受能力差,这两者使得患者信息需求更为迫切,针对此种情况,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结合多种媒介,如视频、音频、图片等满足患者各阶段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并对患者的信息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跟踪反馈。如术前麻醉方式、术中环境、术后疼痛评估控制、引流管放置原因及护理等。

3.2.2要满足关节置换患者出院后的信息需求。患者住院期间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等组成的团队为其进行全程护理,但当患者出院回家后,康复锻炼、药物服用等各方面信息需求迫切,有文献显示,关节置换本人及其照顾者,其信息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7],因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需求特点,做好出院健康教育,建立从医院过渡到家庭护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并寻求有效的延续护理对策及信息满足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工关节置换和翻修技术管理规范(2012年版)[S].2012.

[2]麻妙群.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0:1909.

[3]戴雪梅.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为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4):344-345.

[4]郭全芳.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遭受歧视的体验及应对[J].中华护理杂志,2010,(8):677-680.

[5]李若.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2009,24:40-41.

[6]奚爽.如何做好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7):64-64.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8篇

加大前足疾病的科研投入

近年来,我国前足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文献报道,我国前足疾病发病率约15%;也就是说,全国有近2亿前足疾病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是老年女性。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许多人患有前足疾病却得不到治疗。

温建民主任介绍说,前足疾病常见的有类风湿足、拇外翻、跖趾关节脱位、跖骨头坏死,小趾内翻、跖骨头下疼痛、跖骨内翻、锤状趾、爪形趾、叠趾、隆突症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老年女性多见。前足疾病危害之大,影响之广,也越来越引起到人们的关注。前足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侵犯部位之一。前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包括拇外翻、足弓塌陷、跖骨头下疼痛、出现胼胝体。据文献报道,约20% 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前足受损为首发症状,有10年以上病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患有足病,晚期前足病变率达 85%至95%,超过50%的患者晚期丧失劳动能力。

“我建议科技部、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前足疾病纳入慢性病科研管理系统。在科研投入、课题招标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前足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对此,温建民主任进一步解释说,19世纪末期以来,前足疾病的手术矫正一直是足外科医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后100年间,已描述了形式多样的手术及技术用以治疗前足疾病。许多技术有利用价值并融于现代治疗方法中,另一些技术可造成事故已被废弃。前足疾病手术方案有几百种,有的采用微创,有的采用大切口内固定,究竟哪个效果确切,哪种并发症少,需要经过循证医学的观察和分析,但目前国家对前足疾病几乎没有科研投入,特别是“863”、“973”计划没有设立重大专项对此进行研究,导致此方向的科研发展缓慢,专业的足踝外科人才培养较少。

建立姓“中”的

人工关节置换培训基地

2012年,原卫生部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管理的补充通知》,明确提出符合规范相关要求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师允许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技术,使得这两个专业的医师有了合法的使用人工关节手术技术的资质,体现了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深得广大中医师的拥护和赞扬。“但是,中医骨科医生在人工关节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却没有很好的基地进行。”温建民主任说,“目前国内很多大型西医院不接受中医专业医生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学习,因此,在中医院建立人工关节置换培训基地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温建民主任介绍说,《人工髋关节置换规范》和《人工膝关节置换规范》中对于培训基地的要求中,没有规定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不能建立人工关节置换培训基地,但是中医管理部门对于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却没有跟上,对于各地中医院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情况也不太摸底。“我认为,目前全国很多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骨科都承担着大量骨科疾病的救治工作。中医骨科、中西医结合骨科、西医骨科是中国骨科的三驾马车,不能将其简单地割裂开来,应该一视同仁。”

据了解,就关节置换方面,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文登正骨医院、河南洛阳正骨医院等为例,每年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达300例以上,手术室条件均达标。他们在围术期配合使用中药、针灸、推拿及中医康复理疗,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不亚于许多西医院,并建立了全面完善的术后随访制度,取得了患者良好的口碑。温建民主任介绍说,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量激增,很多手术并发症、术后康复不好导致的后遗症也越来越多,许多问题都很棘手,而把中医同现代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却往往能达到极好的疗效,甚至能够在某些方面形成我国自主创新的东西,而不是盲目跟着国外走。

“将人工关节置换技术规范起来,不仅是西医师的要求,也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师的共同心声,因此,在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人工关节置换培训基地显得尤为迫切。”温建民主任提议由中医管理部门对全国已经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中医院进行摸底,了解其人工关节手术量、符合资质的手术医生量、手术室条件等,按照《人工髋关节置换规范》和《人工膝关节置换规范》中对于培训基地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医院作为培训基地的候选单位,由中医管理部门组织中医骨科、中西医结合骨科、西医骨科方面的专家,共同对候选单位进行审核,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在全国确定几家中医院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培训基地。由中医管理部门组织中西医骨科界的专家,在严格按照现有西医骨科的人工关节置换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将中医骨科在人工关节手术围术期使用中药、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理疗的已经成熟的经验,形成《中医院的人工关节置换规范》,并实行公平准入制度。在中医院的人工关节培训基地建立后,主要针对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只要通过正规培训,考核达标,就可以获得关节置换的资格。其获得的资质应与西医人工关节培训基地相同,使中医骨科医生具有和西医骨科医生同台竞技的机会。

规范西医临床医师使用中成药

通过长期调研,温建民主任了解到,当前,鉴于滥用化学药物的潜在危害,使得中成药不仅为中医所用,更为西医所青睐。中西药联用可优势互补、减毒增效,逐渐为广大医师和患者认可,近20年来在一般综合性医院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中成药目前发展迅速,上市中成药多达9000余种,临床常用的也有 1000多种,这给西医临床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带来了很大难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76%的中成药是由综合医院的西医医师开出的,由于西医师往往不熟悉中医理论,容易出现不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温建民主任认为不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情况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成药应用缺乏中医辨证。西医执业医师用纯西医的观点使用中成药,不加辨证,甚至完全脱离中医药理论体系,感冒不分风热、风寒,也不管邪气在表在里,一见发热就用清开灵,不知同为发热,人体还有寒热虚实之分;见到便秘者不论其是燥结、热结还是血虚、阴虚,均用麻仁丸。温建民主任强调,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临床运用中成药必须依据“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西医师开中成药,也一定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用药。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9篇

李瑞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发起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科室建设、管理和诊疗服务水平,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对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众专家纵论心脏康复

四月的北京,暖风拂煦,春和景明。在这百花吐艳的大好春光里,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出席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开幕式的有在该领域享誉国内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杨荣臣、高武、连岳寿、王亚煌、袁平等众多专家。在此后举行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李瑞杰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吴D教授、吴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军教授、王肖龙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晓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镜清教授、袁平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胡大一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题为《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前景》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进行期间,胡大一教授还着重指出: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达标和药物治疗达标,而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综合的、整体的心血管医疗模式。积极的创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可使卫生服务体系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增长;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发展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事业,是推动医疗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杠杆支点,是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推动医患和谐的关键点,更是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落脚点。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吴D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谈到:现代心血管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已经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使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将现代医学精细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精细化慢病防治优势相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趋势。要运用中医理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要拓展中医的应用范围,有必要选择有充分基础的中医临床医疗基地,应用专项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精细化诊疗平台,从而探索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姜红岩医生在题为《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脏病人生病后,会产生焦虑、不安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处方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心理压力调节训练、群体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心脏康复的不了解,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讲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论坛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的专题工作报告。在围绕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瑞杰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当前,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术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往往不够重视,这导致大量发病后的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谈完上述学科背景,他还介绍说,近50年来,心脏康复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欧美国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国,心脏康复依然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确的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瑞杰教授还认为:“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谈及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李瑞杰教授阐述说:“中医康复学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同时,李瑞杰教授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各种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脏康复效果;同时这也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

李瑞杰教授依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大量心脏康复文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归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系统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具体为:一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二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三是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四是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五是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随后李瑞杰教授详细阐述道:“首先说说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一般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时间、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酌情给予具体确定。”

解析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处方”时,李瑞杰教授首先阐述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继续说,“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关于“营养处方”,李瑞杰教授阐述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人们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并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其实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展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就是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如每日能量的摄入、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以往的生活状态。他们出现的躯体不适,也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对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处方”时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焦虑,这同样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一直是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李瑞杰教授接着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戒烟处方’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他还推荐了如下措施:每次诊视询问患者的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并定期随访。

详细解释完“五大处方”的内容之后,李瑞杰教授归纳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比较少,并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李瑞杰教授谈及自己供职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时介绍说:“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发起单位,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以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为核心,聘请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等十余名专家为委员,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整合多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心脏康复服务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资深的心脏康复诊疗服务。我们的组织构架涵盖有心脏康复研究室、心脏康复门诊、戒烟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训练室、心理科、营养科等,这为提供团队化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从成立至今,为了建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患者、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关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心脏康复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访到最后,李瑞杰教授强调说:“中西医预防与康复各有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随着中西医有机的结合,系统、优化的康复治疗方法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提出了心脏康复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希望借助本届大会的影响力,最终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心脏康复之路!”

专家简介

康复治疗技术管理范文第10篇

1 门诊成为名副其实的诊疗中心

1.1 门诊作为疾病治疗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工作面临竞争的压力,使病人能不住院治疗就尽可能不住院,把门诊作为疾病诊治最快捷的方式,把治疗疾病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

1.2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使门诊治疗方式成为病人最佳选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贯彻实施,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对医院实行分类管理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等一系列深化卫生改革的配套措施不断完善,都将对我国医疗服务产生重大影响,医疗保障制度的就诊规定和费用报销审批程序对住院医疗限制较多,而对门诊费用有所放宽,促使门诊医疗成为人们最佳选择。

2 门诊功能和作用将得到最大程度地拓展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将出现6个方面的转移,即从以疾病为主导转移到以健康为主导;从单个病人为中心转移到以人群为中心;从以医疗为重点转移到以预防为主,防治并举,预防、医疗、保健一体化为重点;从以医院为基础转移到以医院和社区并重为基础;从以疾病防治、身心健康为目标转移到以身心健康及其环境和谐、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从主要依靠医学和卫生部门转移到依靠众多学科和全社会参与。因此,为适应这种转变,医院门诊功能和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2.1 门诊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门诊不仅是疾病诊疗中心,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健康教育的不断地发展和深入,对疾病预防和康复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公众所接受。在门诊利用橱窗、板报、宣传手册、闭路电视系统、热线电话、讲座、面对面咨询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传播疾病防治知识,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采取行为干预、行为指导、行为矫正,使人们重视自我健康、改变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健康长寿、自我保健的目的。

2.2 健康体检将是门诊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人类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重视,对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要求定期进行健康查体的人越来越多。健康体检将成为医院门诊收入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健康产业将会蓬勃兴起。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查体和制定健康计划,将是门诊医疗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加强门诊建设的重要的任务之一。

2.3 院前急救是门诊医疗服务的主要拓展方向:院前急救水平不仅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医院组织管理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和医院建设的发展,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备受重视,急救病人“生命绿色通道”在医院得到普及。

2.4 开设特需门诊和展开一定数量的简易观察病床,满足病人需要: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和门诊业务不断拓展,门诊将依据诊断和治疗的需要, 开设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特需门诊、夜间门诊、假日门诊、健康咨询门诊等。并将增设一定数量的简易病床,供门诊楼内各专科观察病人或进行短时间治疗。

2.5 门诊科室设置更加突出专科特色:门诊科室设置将顺应医学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科室更加注重突出自己专业技术特色,把门诊作为展示专科技术力量和水平的窗口。加强门诊医师技术力量的配备,以高级职称医师为主,限制进修医师出门诊,将成为科室管理的自觉行动。

2.6 门诊文化和环境建设将作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医院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性在未来的社会更加突出。门诊文化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医院的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管理水平。门诊环境、设施建设也是今后门诊建设的重要方面。一个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宽敞、舒适、安 静、优美、温馨的门诊环境是树立现代化医院良好形象的重要体现。医护人员的素质培养也是今后门诊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医护人员的着装、仪表、语 言、形象是医院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对此将做出更加具体的要求。

3 医院门诊管理趋势

医院门诊管理通过改革,适时地作出调整,顺应门诊建设发展需要,其综合职能将相应扩大,以保障门诊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3.1 完善方便、优质、高效、安全的门诊模式是门诊管理追求的目标:门诊管理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充分运用现代管理学术研究和应用成果以及高科技手段,加快门诊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的改革步伐,加强对门诊机构设置、管理模式、就诊流程和环节的研究和管理,实施高质量服务,不断完善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门诊模式。

3.2 质量建设和服务创新是新世纪门诊管理的核心:质量管理是门诊管理永恒的主题。标准化是现代门诊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医院门诊质量管理也将在学习ISO9000质量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医疗工作特点,不断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努力达到门诊诊治和服务的高质量。

3.3 人才培养和技术管理是门诊管理的关键:门诊医学人才的培养将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全科医师的培养,门诊的技术管理更为重要,一是搞好专科化和全科化的结合;二是实施门诊医师资格认定;三是制定门诊医疗技术管理规范。

3.4 经济管理是新世纪门诊管理的重点课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分配制度,切实体现多劳多得,充分调动门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成本核算,充分利用经济管理进行科室仪器设备、用房等资源调整。随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门诊医疗收费占医院收费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多收、不漏收、合理合法地收将是门诊医疗收费管理的重点。

3.5 数字化、网络化管理门诊管理主要趋势:数字化管理以信息网络和通讯线路为基础,利用计算机、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和管理行为,为决策层、管理层和医护人员提供最强大的虚拟现实、智能判断、优化组合等服务功能,达到环节和过程的实时管理和控制,取得最佳管理效果。建设门诊信息管理系统, 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数字化管理模式,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门诊从挂号、取药、门诊病历和处方书、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到资料保存等一整套设计科学的、运转高效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改变了病人到门诊看病时排队挂号、候诊、划价、交费、取药的传统模式和医师工作方式。

4 门诊管理队伍的建设

4.1 建立门诊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室加强门诊管理的紧迫任务:管理干部处在决策层和管理层,要正确树立和认识管理干部的地位和作用。要改变过去只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培养的状况,要把管理干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提高门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上一篇:城市街道管理范文 下一篇:矿山企业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