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2-27 17:25:24

城市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建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现今国内仅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2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管理专业,对于城市管理学科的教学系统并不完全成熟,教学指导也并不十分完善。成人教育中《城市管理学》这门课的教学活动,如何结合成人的学习特点,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校所要追求的目标,对于城市管理学科教学的改革是必须也是要快速进行的。

二、城市管理学科教学在当下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城市管理学手段多以黑板板书来展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多为填鸭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难以适应现代成人教育的要求。2.教学资源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第一,由于城市管理专业包括的范围很广,当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时,会选择“打球”的方法,选择与城市管理相关的社会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授课,并不是城市管理专业的专业人才,非专业人才的授课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有时会造成一定的误区。第二,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不断扩招,生源壮大,师资力量与学生生涯差距不断拉大。教师在授课时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课堂上人数过多,对课堂的效率也有影响。第三,一些城市管理专业方面的书籍也不够权威,不能很好地协调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吸收度,针对性也不够强,一些学生一堂课下来甚至会觉得并没有学到什么。第四,由于生源的增多,一些学校也会扩大招聘教师的力度,一些新入职的教师是刚毕业应届生,没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和随机应变的专业知识。3.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机会较少。传统的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多以理论、课本知识的灌输为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常有一种“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完了便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只是照本宣科地把一本书为学生讲述完,无法为学生建立起全方位立体的学习感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与现代社会所需人才要求不相适应。同时,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课堂教育与实际工作并不能完全接轨,且多数高校对于城市管理专业的教学重心没有放在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力上,很多学生并没有机会参与到城市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师与学生在学术上大多都是纸上谈兵,学生的知识与所需要的技能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而城市管理这一门专业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在不断地实践操作中去学习和领悟。

三、对于城市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的分析

1.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应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展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不仅能够优化信息传递的途径,帮助学生快速获得丰富的信息,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杜绝呆板的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模拟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2.建立足够专业强度的师资队伍。进行教师课前培训,让每一个城市管理学科的老师拥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定期安排教师培训,到相关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在源头上对学生获取的知识进行优化,做到优师优育,把城市管理教学的课程变得有生气、有远见,学生在良好的教育引导下开发自身能力,实现教师“授业解惑”的高境界。另外,以科学的教学考核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力度,做到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学科教学。3.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授课,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城市管理的课程是一门需要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学习的专业,在对学生的授课中,将课堂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每一堂课都配置相关的实践机会或案例来让学生不断累积经验,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误的,城市的建设需要在不断的累积中学会创新和改革,既要吸收有益的城市管理经验,亦要避免自身会犯同样的错误。城市的管理是否良好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管理教育的力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管理学科的教育要积极改革创新,适应社会的步伐,培养优秀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实现技能与理论知识的高度结合,在新世纪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发挥优异的才干。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把城市管理课程的教学与现实环境实现有效的结合,促进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2篇

温州摊贩公司的老总徐雪最近接媒体电话接到心烦,都是约她谈这个拯救城管与小贩关系的试验性问题的。她回答的中心也无非是那两点,摊贩公司是温州摊贩们的代表,同时也是协助城管治理好市容的。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仍是,摊贩与城管之间是否真的能够通过摊贩公司这种形式实现双赢?如今小贩不用跑了,但是他们是否还会想念在大街上狂奔躲避城管的日子――或许那时他赚得更多。

温州五马街禁摊:外地人与本地人之战

2008年9月19日之前,有“温州南京路”之称的五马街上,小吃摊鱿鱼飘香,服装摊、首饰摊挤挤挨挨,步行街上飞驰着三轮车,另有杂耍的、乞讨的、卖花的在这条400多米的步行街上讨生活……但是对于如此热闹的景象,附近商铺的店主却高兴不起来。2007年,属于五马商圈的纱帽河整治之后,一间店铺的租金一年要20万左右,在他们门口摆摊的小贩抢走了一些生意,也让环境变得很差。“河南帮、安徽帮天天在店门口摆摊。有时候打个电话,城管过来转转就走了。”店主们抱怨城管整治不得力。

在温州市中心摆摊的大多是外地人,以河南、四川、安徽三个省的人居多,老乡之间会互助帮衬,温州人便按省籍给他们命了名。只是有时候说起“某某帮”有点“涉黑”嫌疑,那些在温州的外地商会的会长一般都会很排斥,谨慎地纠正过来,“来温州打拼的人没有什么帮、什么派的,都是新温州人”。

根据温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鹿城一分局局长姜益祥的说法,五马街商圈小摊贩最繁盛的时候,的确已经有一些人在那里收保护费。因为一些生意好的摊贩一年的收入会有十多万,已经不是人们通常想象中糊口的小本生意。在这些不同省籍的小贩中,有时利益的争斗已经超过了基本生存的挣扎。

从去年7月底开始,鹿城一分局对五马商圈进行全天市容管控,一百多人的城管执法人员重点巡逻查收摊贩。到9月19日,五马商业圈正式禁摊。禁摊之后,在飞霞桥和山前街设立了临时疏导点,商贩可以在那里摆摊,但是生意肯定比不上地处闹市中心的五马街。

于是,便有了2008年11月12日发生在人民东路那场“城管商贩闹市激斗”,城管与摊贩的对峙让人民路的交通瘫痪了两个多小时。据说,牵头的是原来在五马街摆摊的浙江台州摊贩,纠结了一帮在火车站附近摆摊的小贩。

从去年9月19日开始在老城区“禁摊”,大多数温州人是支持的,能让城市环境变得好一点。而且有了城市形象意识的温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商业圈有明晰的看法,他们不要小县城的味道:摊贩的吆喝声,烧烤摊上刺激的孜然味,随处乱丢的垃圾;他们需要更大城市的感觉:漂亮的商铺橱窗,路面干净,路边有鲜花草坪。跟很多发达城市的当地居民一样,温州人说起外来人口,或者说在市中心摆摊的这些外地小贩,还是有所保留,“哪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只是在温州的有些外地人坏得太过分,就显得外地人尤其坏”,温州一位在纱帽河开店的店主说。

摊贩代表还是赢利公司?

在禁摊之后,五马街的部分摊贩向温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鹿城一分局提出要在五马街周边设立疏导点,以保证自己的生存。鹿城一分局觉得他们的要求合理,但是需要有一个主体向政府提出申请。于是在五马街商圈摆摊的摊贩们便开始筹划摊贩协会,会员由四川、河南、安徽的摊贩选出代表组成。由于成立协会需要在民政部门登记审核,手续繁琐,有人提议干脆建立一个摊贩公司,只需向工商部门注册便可。这样便有了第一家摊贩公司温州市民民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民民公司”)的诞生。从公司成立的过程来看,摊贩公司作为一个团体代表的色彩似乎超过了一个赢利的公司。

该公司的法人代表是温州重庆商会的会长徐雪。她算是“新温州人”的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来温州打工,后来做房屋中介,开火锅城,当然,她更喜欢称自己是从事餐饮业的。如今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要搞多元化经营,贸易、房产、实业,而摊贩公司便是多元化经营的方向之一。徐雪曾经为一个老乡的事情,找到行政执法局,从而与鹿城一分局有所接触。在鹿城一分局局长姜益祥印象中,这位女老板热心,为人很有正义感。“民民公司”有5个股东,除了徐雪之外,有三人分别是四川、河南、安徽的商贩代表,还有一个股东就是温州最大的保洁公司黄河保洁清洁有限公司原来的总经理祝毅。

不过,徐雪说,民民公司自己本身不做清洁,一般都是包给疏导点的街道办事处。摊贩公司主要的工作是对摊贩进行日常管理,尤其是让摊贩不再“影响”市容。这其中就包括:属于民民公司的摊贩都有统一的标识,定制的餐车,固定的卖水果的车子,统一时间出摊、收摊,在疏导点建立厕所等等。

在摊贩与民民公司的关系表述上,无论是鹿城一分局的执法人员还是民民公司的人都喜欢用“加入”这个词。强调摊贩公司是摊贩的代表,是一个自律机构,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疏导点在以抓阄的方式确定小贩的摊位之后,摊主需交纳一年2000元餐车、水果车的押金,每月200元的工具使用费和清洁费。

徐雪特别强调,目前民民公司是不收取管理费的,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回本。对于公司将来如何赢利,她也只是表示,只有帮助摊贩把生意做上去,民民公司才可能有发展。目前,温州市的疏导点飞霞桥、山前街、公园路的人气不足,原先在五马街摆摊的商贩都觉得收入大不如前。如果摊贩们觉得“加入”民民公司除了每月多交200元之外,没有其他好处,就很可能“退出”民民公司。

在温州市的疏导点上的确有一些小贩是未“加入”民民公司。他们没有工具租借的费用,但是每月的清洁费还是必须要交。另外,徐雪说,如果摊贩公司比较有发展前景,市场上就不会只有民民公司一家,到时摊贩管理行业的竞争时代就来了,就像如今的物业公司一样。

无论是徐雪还是鹿城一分局局长姜益祥,在面对媒体时,都会特别强调民民公司作为独立运作的经营实体的特性,尽可能地排除行政授权的嫌疑。而这种疑虑在温州当地人中的确存在。张栋明(化名)曾在五马街摆摊,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铺面,他自称有“小民之心”,“要做政府的‘生意’,没有关系那是做不成的”。“关系”的潜台词是摊贩管理最终会变成一项肥缺,温州又多了一个“收费的部门”。对此,官方作出了回应,鹿城一分局的局长姜益祥表示,首先民民公司不会向城市执法管理局交纳任何费用;其次民民公司的日常管理收费是受城市执法管理局监督的;最后,民民公司没有权力罚款,对于摊贩的任何处罚行为都属于城市执法管理局。“基本上,摊贩公司的作用就等同于一个‘农贸市场管理者’。”姜益祥如此总结道。

政府管还是社会管?

其实在温州的摊贩公司之前,对于小贩的“企业化管理”已经有所尝试。2007年在武汉有一个“吴家山农场城市管理服务公司”,人称“城管公司”。但是今年2月,《新周刊》再向该城管公司所在的长青街道办事处了解情况时,当地的一个工作人员说,“城管公司”大约在一年前就撤销了。原因是“在群众中负面影响比较大”,详情便不肯再透露。吴家山农场所在的东西湖区的城市管理局则说,这个“城管公司”是长青街道办自己搞的一个公司,与城管局无关,他们并不清楚具体情况,而且向记者澄清,这个所谓的“城管公司”没有权力履行任何城市管理的职能。长青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说,其实“城管公司”只是协管,也就是“协助”城管执法,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处罚的权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反客为主”的事件不断出现。根据此前媒体曝光的相关事件,城管公司不仅拆房、拆车牌,还可以开单罚款。

当初,城管公司能够以“协管”身份出现是因为近几年长青街道城市化速度加快,城管局在人力配备上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要求,不得已寻求外援协助管理。城管在人员、财力方面捉襟见肘的问题同样也在温州存在。温州老城区商业街的整治过程中,曾经建过一些疏导点,也规定早市、夜市的摆摊时限,但是人手不够,许多城管每天都要“陪着练摊”,早市凌晨3点就开始了,晚上从8点半一直营业到凌晨。长此以往,城管执法人员疲于奔命,出勤不出力。不仅没有疏导成功,反而越疏越乱。温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还一度尝试将部分摊贩交给社区管理,由一些戴着红袖章的大爷大妈维持秩序,还是管理混乱,垃圾满天飞,道照占,路照堵。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3篇

本刊讯(记者 王然)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议在京召开,我国城市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城市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经历30年历程后,也同样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2016年11月26日,以“转型中国:城市管理学科的融合创新”为主题、凝聚全国设有城市管理专业院校的盛会――“2016中国城市管理学科发展年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会议当天,近两百名来自全国城市管理领域的学者、从事相关工作的城市管理者到会。

记者观察发现,本届年会凸显了三大亮点,一是主办方邀约的专家学者阵容强大,不仅有国内业界专家和院校师生,还有来自我国台湾逢甲大学、韩国都市学会的教授、专家;二是论坛内容丰富,涵盖了从政策分析到体制变革、管理对策、转型路径、人才培养及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内容,特别是全国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获奖团队的项目展示和颁奖仪式给大会注入了活力;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主办方除集聚业界权威专家和知名学者莅临外,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孙新军主任,作为代表政府层面和城市管理实践方面的嘉宾到会,并结合特大城市北京的城市管理实践、问题和规划作了主旨演讲。孙新军主任的演讲内容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前期规划问题,以及因此导致的后期管理问题;涉及管理一线工作人员是否专业的问题,以及对院校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及这些具备专业水准的人才将来步入管理岗位的期待;涉及城市管理工作范围、立法以及做好城市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情怀等等。这一演讲在整个会议以及各个分论坛得到好评,为专家们提供了激发灵感的实际案例,不断在各个论述中被借鉴和引用。而这三个亮点真正使本届年会成为一个学、研、用三个不同领域的交叉探讨和交流平台。

此次年会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浙江大学主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城市管理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郝寿义副会长、浙江大学任少波常务副校长等出会。会议分别举办了主旨报告、六个分论坛和一个高端论坛。

(摄影:申春刚)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4篇

2009年,全市城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城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特区内外城市管理一体化进程,着力消除二元结构,提升管理标准、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运行机制、美化城市景观、提升现代城市的品位与内涵,努力将*建设成为最干净、最优美、最舒适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2009年,全市城管工作的思路是:以加快推进特区内外市容环境建设与管理一体化为工作主线,以统一建设和管理标准为基本要求,促进特区内外同步、协调发展,显著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主要的工作任务有七大类29项:

一、以完善特区外道路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特区内外道路设施建设与管养一体化

(一)强力推进城市道路改造。对特区外超过使用年限、破损严重或噪音严重的主(次)干道和支路,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进行维修改造,包括配套建设供电、供水、供气、通讯和有线电视等地下管网设施。2009年,*区、*区、*区要基本完成各自改造主(次)干道、支路6条。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公路(大部分在特区外)逐渐承担了城市道路功能,但是公路功能不完善,普遍达不到城市道路的标准,将特区外建成区范围内的公路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进行改造。2009年,*区、*区、*区要基本完成各自境内需改造公路总长度的20%。特区外已承担城市道路功能的社区道路普遍标准较低,政府接管后必须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进行改造,以提高特区外道路完好率及通行能力。2009年,*区、*区、*区要基本完成各自改造社区道路10条。特区内,继续推进*路、*道路修缮工程;对6座混凝土人行天桥进行整治改造。

(二)大力改善道路照明设施。对“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道路进行整治,对存在安全隐患、残旧老化的道路照明设施及台架变压器进行改造。目前特区外“有路无灯”的城市道路642.*公里,“有路无灯”的公路1*公里。2009年,*区、*区、*区要基本完成各自境内需整治的“有路无灯”道路总长度的30%。特区内要对131条承担市政道路功能小区道路“有路无灯、有灯不亮”进行整治。继续完善深南大道灯光长廊;实施滨河滨海大道桥梁灯光建设工程。

(三)筹建市、区两级“道桥信息管理系统”和路灯“三遥”监控系统。完成道桥信息管理系统二期升级改造,监管范围从特区内扩展到特区外;*区、*区和*区在市级平台的基础上,筹建区级道桥设施信息管理系统和路灯“三遥”监控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市政设施的信息化管理。

(四)加强行业管理,提升全市设施整体管理水平。发挥主管部门作用,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继续建立完善城市道路、照明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和制度,推进道路、照明日常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根据《*市道桥设施管理检查考核办法》和《*市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检查考核办法》,继续对全市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实施检查考核和监督管理;履行指导、协调职能。有计划组织全市各区开展道路管理、桥梁管理和城市照明管理的综合业务培训。

二、以提高城市绿化景观优美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特区内外园林绿化建设与管养一体化

(五)提高特区外绿化档次。提高新建道路绿化标准,对现有绿化进行改造升级。对特区外主、次干道绿化带进行高标准、高水平规划设计,突出道路中间绿化带,其它道路以人行道与车道之间为重点绿化部位,增植地带性植物,营造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乔、灌、草复层混交结构,突出各绿化带的主导树种和特色景观。督促各区重点加快107国道、*大道和深惠公路等特区外主、次干道绿化改造进程,同时积极推进广深铁路和广深高速公路沿线绿地恢复和改造步伐。加大特区外绿化供水设施、围栏花基、园路、护树架等绿化配套设施的投入。重点搞好*中心城绿化建设,已建成的龙城广场、龙潭公园要继续精雕细刻,通过绿化改造、增加文化内涵等形式打造精品公园。对中心城的道路绿化要进行大规模整改,增加街心小游园和园林建筑小品、雕塑等,提高城市绿地的景观水平。

(六)加强园林绿化宏观管理,促进园林事业健康发展。尽快制订出台《*市绿化条例》为全市绿化的规范管理奠定法律基础。树立大园林意识,切实负起行业引导与监管职能,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作业管理为主调整为以规划、设计、验收、检查、制定标准和政策为主,促进全市园林事业健康发展。实行全市统一的绿化管理标准,完善《区级绿地管理考核评分标准》、《街道办绿地管理考核评分标准》、《养护企业绿地管理考核评分标准》,对道路旁绿地(含行道树)、单位附属绿地、公园绿地的管理实行市、区、街三级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鹏城市容环卫杯”竞赛评比。完善监管措施,修定《*市绿地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市绿化管养检查验收办法》、《*市公园绿地管养检查验收办法》,完善城市绿化的质量监督、检查和考核体系。完善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开发绿化管理的动态信息平台,提高绿化管理效率。

(七)继续广种市花簕杜鹃,彰显城市特色。2009年继续广种市花簕杜鹃,形成独特的市花景观。按照年度计划安排,全市计划种植市花200万棵,其中*、*区各种植60万棵;南山区种植40万棵,盐田区和*区各种植10万棵;*区种植5万棵;市直属各园林单位种植15万棵。主要种植地点: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公路、铁路沿线边坡、挡土墙等地段。

(八)继续推进新公园建设,打造“公园之城”。以迎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复查为契机,继续加快*等市政公园的筹建工作。发动各区积极建设社区公园,全市今年计划筹建社区公园20个,其中:*、*区各6个,南山区4个,*区2个,*、*区各1个。继续开展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的创建和检查验收工作,巩固全民绿化成果。以办好公园文化节和各种花事活动为载体,丰富公园文化品位和内涵。为继续开展星级公园创建活动,完善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

(九)加快园林绿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加快梧桐山部级风景区的申报与建设,重点抓好梧桐茶海、山樱花景观、十里杜鹃长廊等景观生态林建设;加快*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景观长廊建设,将*湾滨海休闲带打造成为大众欣赏*城市滨海景色的“观景台”。加快建设仙湖植物园苏铁保护中心、坪山苗圃基地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市南头半岛前海地区建设调和型生态绿地系统项目前期筹建工作;完成*市参加济南第七届园博会“*园”的建设任务。

三、以落实同城同标准为重点,加快推进特区内外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十)严格落实《*市公共区域环境卫生质量和管理要求》,将城市清洁度提升到新档次。对城市道路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市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分级管理目录》,实施分级管理、按级核费、“同城同标准”;实施连续性保洁,增加道路的冲洗和保洁频次,治理道路扬尘,消除人行道污垢厚重现象,提升路面的洁净度;提高机械化清扫水平,实现特区内机扫率2009年达到60%,特区外达到39%,全市达45%。公路(含高速公路)、铁路、待建地、河道、海域等要按照该标准提高环卫管理要求,特别是通过墟镇的公路要按照相应等级城市道路的环卫标准和管理要求落实清扫保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建立余泥渣土长效管理机制。

(十一)切实解决环卫投入不足问题,落实环卫全覆盖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完善环卫市场机制提升城市清洁水平的意见》,按照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指导价格,结合辖区内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和分级管理实际情况,协调各区足额安排清扫保洁经费。从2009年1月1日起将实行物业管理的封闭式小区以外的所有道路(含门店门前区域)和实行物业管理的城中村4米宽以上道路纳入市政管理范畴,实施全覆盖管理。继续开展“鹏城市容环卫杯”竞赛活动,出台按年度竞赛结果核拨各区以奖代补资金奖励制度。特区外要按照环卫经费以财政投入为主、卫生收费为辅的原则,坚决转变以收取卫生保洁费(含垃圾清运费)作为环卫经费主要来源的做法。对收取的卫生保洁费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业务所需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安排。协调各区设立专项应急环卫资金,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用于清理责任不明确、无主的渣土和垃圾。

(十二)进一步加快环卫作业市场化。南山区部分社区及特区外各区,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环卫作业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切实提高环卫作业质量。2009年年底前各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率要达到90%以上。各区、街道办事处要严格执行环卫作业管理减量淘汰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凡承担作业任务的余泥渣土受纳场等环卫设施,其运营也一律要逐步推向市场。全面推行清洁服务行政许可,建立环卫服务企业诚信制度。

(十三)规范运营与管理,提高环卫设施设备洁净度。逐步实施垃圾进站减半直至免收费政策,特区内各区2009年起垃圾进站一律免收转运费,*区、*区和*区2009年年底前实行垃圾进站减半收取转运费。将规划建设的垃圾转运站全部投入使用,提高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垃圾进站转运率,推广使用标准垃圾桶,逐步取缔敞口垃圾池和露天桶点,实行“垃圾不落地”密闭收运模式,减少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定期清洗果皮箱、垃圾桶、垃圾收集和运输车辆、垃圾站等,提高环卫设施设备洁净程度。及时开展公厕新建和改造工作,执行《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建立固定公厕、移动公厕、沿街社会公厕对外开放的网络格局,逐步实现公厕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环境协调、管理规范的目标。

(十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按照全国爱卫办的要求,认真抓好在我市劳务工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试点工作,探索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文明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的工作方法和经验,2009年每个区要拿出1至2个成功的试点。加强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健全防治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四害”防治基础设施维护使用管理机制,适时组织开展全市除“四害”统一行动,全面巩固全市灭蝇、灭鼠、灭蚊达标成果。稳步推进省卫生村、市卫生村的创建工作。2009年年底前,力争实现省卫生村创建达到45%,市卫生村创建达到75%。加大爱国卫生工作宣传力度,在社区居委全面建立爱国卫生宣传专栏,2009年年底前完成50%。

(十五)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按国际一流标准,加快*大型垃圾焚烧处理厂的筹建工作。加快水径渣土受纳场、粪渣处理厂、新卫生厂建设进度。制定《*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中长期(*—2030)规划》,并根据规划加快全市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尤其是特区外必须每个街道办都要建设一座渣土受纳场,以解决我市渣土出路难问题。推动大运会体育新城封闭式垃圾自动收集系统的建设工作。继续推进*老虎坑垃圾卫生填埋厂二期扩建工程、白鸽湖垃圾焚烧处理厂建设、坪山垃圾发电厂等工程建设。

四、以新一轮的城中村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特区内外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一体化。

(*)以完善消防设施为重点开展新一轮城中村综合整治。2009年要完成罗湖区8个插花地社区和*区全辖区的城中村及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达标创建任务,实现全市域达标的目标。自2009年开始,每年按照10%的比例,对达标单位进行抽查复检,复检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到期后仍不能达到标准要求的予以摘牌。同时,在达标村中积极引入规范的物业管理。针对城中村普遍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工作方案和标准,参照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一轮以完善消防设施为重点的城中村综合整治行动。针对城中村的各类消防隐患,采取相应的安全补救措施,通过打通和拓宽消防通道、配备专用小型消防车、接入消防水源、增设建筑物消防楼梯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城中村片区防御火灾的整体能力。2009年完成全市30%的城中村消防设施整治任务。

(*)继续大力推进街景营造与整治。总结推广深盐路、人民南、华强北、南海大道等路段的成功经验,继续深入开展以“穿衣戴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街景整治与营造工作。2009年年底前,特区内各区至少完成1条城市主、次干道或商业街的整治,*、*和*区各街道办事处每年至少完成1条主、次干道或商业街的整治。与此同时,与相关部门共同牵头组织,协调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对皇岗口岸、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沙头角口岸实施以建筑物“穿衣戴帽”改造、户外广告整治和园林绿化改善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提高口岸地区的市容景观水平,努力将我市的陆路口岸打造成为展现*现代化、生态型城市风貌的窗口。

(十八)巩固并继续推进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巩固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成果,继续对存量广告进行筛查,督促设置单位逐步淘汰并更新破损、陈旧的广告、招牌,严格查处设置楼顶广告的行为;按照《*市户外广告设置指引》的要求,把好审批关,严格控制户外广告增量;积极引导广告经营企业和企事业单位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按照简洁、美观、节能的原则设置广告、招牌;继续推进户外广告占用公共用地使用权的拍卖工作,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十九)巩固梳理行动成果,防止乱搭建回潮。针对我市山地、林地较多,乱搭建较易滋生的特点,各区、各街道办事处要对已经出现的乱搭建依法予以拆除,将现场清理干净,通过委托监管等方式加强日常管理,确保长治久安;对非农用地,重点是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的种植和养殖场,要依法予以取缔,在清理后的场地上进行植树造林,同时明确并落实监管责任。对乱搭建回潮严重、不能及时纠正的街道办事处,摘去其“整治乱搭建达标街道办事处”的奖牌。

五、以完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为重点,促进行政执法效能的显著提高。

(二十)加快推进《*市综合执法条例》的制订工作。结合几年来的执法实践,协助相关部门,加快制订《*市综合执法条例》,对管理体制、职责范围、强制措施、保障措施、协助机制、监督机制等重大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为*市街道综合执法的规范化奠定法律基础。

(二十一)推动建立公安城管联合执法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建立常态化的公安城管联合执法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强化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能,逐步解决城市管理中因执法手段缺失,导致管理不到位而产生的重点、难点问题,重点突破对违法自然人行政处罚执行难的瓶颈性矛盾与困境。与此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完善司法配合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的有效衔接。

(二十二)实施综合执法数字化管理。利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统一的数字化综合执法系统平台,实现全市综合执法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综合执法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综合执法业务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二十三)进一步完善执法监察机制。完善综合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定期的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街道执法队与各相关部门的执法合力。建立完善严格科学、操作性强的执法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督察权威,完善督察手段,通过落实黄红牌警示、执法考核等制度促进执法单位文明执法和高效执法。注重督察效率,抓办案质量及反馈率,有重点地对市民关注的问题进行执法监督。加强对街道执法队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十四)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要求每年每个队员至少接受一次脱产培训,各执法队每月组织一次政治思想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召开业务分析会,组织符合条件的执法人员到国内专业院校进修,建立制度化、系统化的执法培训制度。以创建达标执法队和标兵执法队活动为载体,抓典型、抓样板,激励各街道综合执法单位加强队伍建设。

六、以优化数字化城管系统为重点,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二十五)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城管的执行效率。建立完善设计合理、管理规范、约束有力、讲究效率的数字化城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结果制度,会同监察部门,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长效监督机制,将监督指导职能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案件处理质量和效率。

(二*)全面优化系统平台,不断提升数字城管队伍的业务技能。给合实际工作和技术需求,完善系统软件升级,解决平台系统不完善、GPS定位不准、手机终端老化等问题;加快系统基础数据更新;完善日常平台系统维护。完成数字城管培训系列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开发培训考试辅助系统;完善操作员和监督员的绩效考核体系。

七、以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质量的显著提高

(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城管实际工作,在“管理的科学无缝性、制度的完善可操性、体制的创新时代性、机制的高效激励性”等方面勇于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指导科学发展的办法、措施、政策和制度,将科学发展观落在城管工作实处。

(二十八)严格内部管理,树立良好部门形象。按照市政府制定的考核指标,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升级电子政务系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点检查工程项目招投标及管理制度、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和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牢固构筑反腐倡廉的重要防线。狠抓安全生产管理,全力防范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做好维稳综治工作,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督办制度,工作抓紧抓实。强化问责机制,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全力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城管队伍。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5篇

一、学科基本认识

(一)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远见的学科

学科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根植于建筑学科的城市规划学不断兼收并蓄经济地理、环境生态、园林景观等周边学科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和政府公共治理进程的推进,依附于城市空间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凸显,使得城市规划管理由极度重视物质空间转向关注居住在物质空间的居民和政府城市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基于远见的城市规划管理学科人才培养首要的是正确的趋势判断和价值选择,而趋势判断的基础则需要经济投入产出的分析、社会伦理和政府公共治理等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的支撑。

(二)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制度的学科

国外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是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而诞生的,由公共部门组织的城市规划具有深厚的公共政策传统。与此相悖,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制度影响为零的假设之上,因此制度是与城市规划技术无关的变量。事实上城市规划管理处于高度不确定的变化过程中,制度的忽略使得规划远离了现实。2011年我国的城市人口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城市规划管理由管理增量转向管理存量,由管理空间转向空间与社会并重,因此城市规划管理重心、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需要不断调整,使得传统的空间设计、工程设计退到次要地位,城市制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城市规划管理需要掌握制度和政策设计的技巧。

(三)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基于责任的学科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大部分历史性失误并非由于具体规划技术方案、手法出现错误,而是规划目标和理念导致偏差。城乡规划管理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当前城市和谐社会关系构建的平衡基础是公共利益,协调公共利益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核心。城市规划管理的前提首先是责任和人本精神,社会责任感是城市规划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责任意味着需要具有提供“诗意栖居环境”的技术能力、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捍卫“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体系特征

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经过近10年的探索,克服了一系列教学难题,初步构建了具有人民大学特色、符合时展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一)构建适合学科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

从2005年本科培养开始,每年的课程设置不断调整,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教学最好、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讲授公共基础课,针对学生反映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二是开设教师擅长的又符合培养计划的课程;三是研究其他院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计,征求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及专职委的意见,逐步建立具有人民大学自身特点的培养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哲学与方法论、法律、计量分析、计算机应用与价值取向教育,设置社会学、公共政策、社区建设、社会福利、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将经济学作为必修的核心课程。根据城市管理前沿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民大学学科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与工学互补的城市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构建了“4+2”课程结构:即4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主线:公共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2类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包括GIS分析、CAD等规划制图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公共管理学主要开设管理学基础、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原理、市政管理学、城市土地与不动产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概论;社会学主要开设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学、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规划学主要开设城乡发展与规划导论、中外城市发展史、建筑学基础、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研究、城市地理学、城市更新与旧城保护、城乡规划法律与法规等;经济学主要开设经济学基础、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土地经济学等。

这套城市管理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符合时代需求、特色鲜明、脉络清晰,在强化通识教育的前提下,拓展规划学和管理学的深度,既弥补了传统的部门化管理重技术轻理念、重微观问题解决轻城市系统优化之不足,又弥补了传统行政管理重理念轻方法、重政府内部管理轻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管理之不足,因此广受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城市规划是综合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和城市公共资源的手段,城市规划管理是宏观层面的城市管理。人民大学城市管理本科学科建设突出城市规划学的教学,同时突破中国传统的技术性规划教学,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体系,构建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教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将城市规划引申到公共政策领域的教学体系,符合公共管理学专业化、城市规划学管理化趋势,为国家培养转型期需要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的指引下,为突出特色,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科有4门专业课开展了课外体验和实践。课程考核采用“大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术手段,解决该课程领域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在大学的四年时间设置了三次递进的实习:2年级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初步认识城市管理;3年级暑期在实习基地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城市问题,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4年级最后一学期根据自愿的原则在相关城市管理与规划部门实习,或者参与系里教师的学术研究,锻炼提升学生解决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的能力。

跟踪前沿实践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一流的学术研究是一流教学的保障。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的学术研究围绕学科建设展开,并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带上课堂,60%的老师申请到国家基金项目,每个老师都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开展研究并撰写论文;实证研究项目和规划编制项目选择也都以符合学科建设方向为主要原则。为此我院规划与管理系根据区域特征先后建立了北京朝阳区、扬州市、安庆市、成都温江区、自贡市等5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3年级学生暑假集体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地方需求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民大学师生为实践单位带去了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受到实践单位欢迎。实践基地则为师生跟踪最前沿的城市管理实践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长期耕耘于城市管理学术前沿,实现教学相长。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社会调查竞赛。为增加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微信、公共邮箱等途径,挂出课题题目和需要的人数以及各种专业会议的信息,鼓励学生进行申请。

城市规划管理学科还处于探索阶段,结合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内容,我系根据教学培养方案,积极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其中按照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签订的系列本科教材协议,出版了《城市管理学》、《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等教材。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签订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规划系列教材包括: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城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城市发展的政治学分析、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原理、乡村规划基本原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等,近几年将陆续出版。

(三)探索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培养手段

好的教师支撑好的教育。由于我系教师数量少,结构趋向于多元化、年轻化,为弥补前沿问题研究的不足和拓宽学生视野,一方面采用聘任兼职教授的形式弥补目前师资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聘请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企业等的实践工作一线的资深专家进行专题研讨,保证学生有机会聆听全国一流的教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证案例,为学生拓宽国内视野提供条件。

我们一直坚持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导向,通过鼓励教师出国进修、为学生出国交流创造条件、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平均2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国际一流学者的机会,并与国外大学形成长期稳定、制度化的教学合作关系,包括与墨尔本大学和剑桥大学签订学生互访协议,与奥克兰大学联合举办“国际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联合课程;每年多次邀请包括剑桥大学Elisabete、墨尔本大学韩笋生教授、旧金山州立大学的Richard LeGates、UPENN的John Landis教授和Eugenie Birch教授、旧金山州立大学的Richard LeGates教授、格罗宁根大学的Gert de Roo教授、UIC大学张庭伟教授等国外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建立与国外大学的联合研究渠道,共同展开国际研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

(四)树立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

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以“人文、人本、人民”为核心理念,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城市规划人才,明确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管理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把德育培养作为课程体系之中贯穿始终的关键。为此,教学团队每月至少开一次讨论教学相关事宜的会议,向学生推荐必读文献,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与实践,强调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我系师生秉承“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赶赴灾区,在前沿事件中锻炼成长,援建3年时间里共有30名学生到过灾区,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家责任感。

三、教学体系创新

(一)树立城市管理专业的基本理念

传统城市管理专业设置多基于部门化管理的需要,侧重本部门的技术管理,或者是直接针对政府管理需要的行政管理。城市是具有自身发生发展规律的复杂巨系统,中国转型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各领域之间的互动性,几乎所有城市的重大管理难题都是跨部门的复杂问题。我系创新城市管理学科建设理念,以城市发生发展规律的教学与研究为起点,赋予学生认识和解决中国转型期综合性重大问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二)重构城市管理学学科体系

经过多年对城市问题的跟踪研究和教学实践,我系逐步建立了能够面对和解决重大综合性城市管理问题的专业教育体系,拓展和丰富了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架构,增强了公共管理学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国传统规划学的经济社会内涵,为工学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向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转型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完善教学体系的逻辑脉络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2年级分专业,1年级的公共基础课由学院统一安排,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基础课程,从2年级学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规划专业课程本着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代的教学逻辑在两年内进行安排,同时按照2年级开设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课,3年级开设社会学专业课的基本原则,方法课程安排从1年级开始开设,遵循从数据到图形空间的教学逻辑,同类课程前后具有逻辑连续性,不同类课程具有互补性,形成目前相对合理、均衡的教学时序体系。

(四)探索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

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城市规划人才,但由于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管理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和学生专业发展的优势与弱点,我系一直试图探索符合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本精神的培养,如本人教授的城市地理学采用分组调查社会空间和管理问题的作业形式,发现城市热点问题;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采用从空间和管理的视角解读茅盾文学奖作品作为作业的“另类”训练手段和研究方法,通过感性方式切入,辅以文献查阅、现场调查等理性方式解读城市、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出版了学生作品集《从感性走向理性》。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课采用规划后评估的教学形式反观乡村的本质和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关键所在,均是对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6篇

由于我国城市管理学科的办学历史不长,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学校背景迥异,有综合类、财经类,也有理工类、师范类,甚至还有农林类,开设专业的学科散布在公共管理、经济与管理、文法、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各类学院里,导致学科建设方案多样化,人才培养缺乏统一的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浙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系组织教师对美国一流大学城市管理相关学科的办学方案进行了研究,旨在指导我系的学科定位和培养方案制订,并为我国城市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美国高校城市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考察

城市管理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公共政策、规划、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等众多学科。基于这一特性,美国高校与城市管理相关的本科专业也被设置于不同的院系,大致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公共事务或公共管理院系,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公共事务学院”、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公共管理系”;第二类是建筑或规划类院系,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规划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以下简称北卡教堂山分校)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第三类是公共管理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学院,如罗格斯大学的“Edward J. Bloustein规划与公共政策学院”、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城市规划与公共事务学院”;第四类是文理学院(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北伊利诺伊大学。但无论专业设在哪个院系,美国高校在城市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上体现出来的一个最显著特色就是学科交叉,相应地,在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手段等方面也以灵活性和多样性来充分展现跨学科培养的特色。

首先是课程设置的多选性。课程体系通常涵盖入门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总整课程(Capstone courses)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内的课程结构及数量没有太多一致性,而是与其培养目标紧密相关。以核心课程为例,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城市研究”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以下8门课:城市政策形成过程导论、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城市政府内部环境管理、可视化城市、城市政府外部环境管理、城市政策分析方法、全球化与城市公共管理、公共预算与金融管理。而北卡教堂山分校“城市研究与规划”辅修专业的学生只要求修“城市的未来和解决城市问题”两门核心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学校,核心课程未必是必修课程,也是可选的。最典型的属布朗大学,选择该校城市研究专业方向(The Urban Studies Program)的学生要求选修10门课程,包括1门入门课程、1门研究方法课程、3门核心课程、3门研讨课(Seminars)以及2门补充课程,以上所有课程都是可选的,没有必修要求。课程体系中的总整课程是一个能给学生提供统整、深化4年所学知识的整合性实践过程,课程学习情境与未来工作情境相似,需与同行共同面对和解决真实问题。但总整课程不是实习,随时会有专家教授的指点和引导。除以上模块外,很多学校还强调“独立研究”,这个环节可以与实习同步。虽然课程体系五花八门,但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强调研究方法类和实践类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与国内高校不同的另外一点是,很多美国高校为城市类学生开设领导力和艺术鉴赏课程,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以及欣赏艺术形式和美好事物的能力。

其次是培养目标的灵活性。美国城市类本科生有授予文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 BA)的,也有授予理学士学位(Bachelor of Science, BS)的。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学院,也有两种选择。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同样毕业于该校“公共事务学院”,所选择课程体系的不同也会决定学生最终学位的差异。获理学士的学生强化了统计学和计量方法的训练,侧重于在理解并解决问题过程中对科学分析、实验、原理及事实的运用。而获文学士的学生则要求掌握第二门外语,侧重于通过观点分析理解人类文化,辨别差别性,欣赏艺术形式、美好事物和对称性,关于形式、物质、论点和哲学的理论和原理。培养目标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规划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以下方向(concentrations)可选:城市环境设计、环境政策、城市历史与社会、政策分析与城市问题、国际发展、教育;而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城市研究”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选项包括:城市与区域规划、公共管理、环境政策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最后是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专业设置上,除常规的主修专业形式外,不少美国学校选择开设城市研究辅修专业,如北卡教堂山分校、佐治亚州立和佛罗里达州立等;还有设置成在硕士层面常用而在本科层面不常用的证书班形式,如普林斯顿大学不仅为公共管理类硕士生开设了两个证书项目――“城市政策”和“城市政策与规划”,也在本科层面提供了一个城市研究的证书项目(The Certificate Program in Urban Studies),课程由Woodrow Wilson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建筑学院等院系提供。在课程学习上,即使是在本科层面,美国高校也比较注重研讨课程的学习。广泛参与各类研讨会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可以融会贯通各类交叉学科,找到它们与实践的结合点。在毕业论文环节,为数不少的学校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如麻省理工学院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毕业的本科生要完成的毕业论文可以是对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可以是针对实习经历或其他野外经历的一份研究报告,也可以是对城市事务的一个综合研究。

二、美国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总结美国高校培养城市类专业本科生的具体做法,对我国有如下启示。

(一)城市管理的学科定位不宜太窄

如上分析可知,仅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就有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设置了城市研究的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大量毕业生进入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和高端智库。这说明,城市类专业是可以吸引精英学生并帮助他们实现成为高级专业人员的愿望的。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城市管理学科的定位还欠清晰。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对“城市管理”的狭义化,未能把所培养的“城市管理专业研究人员”与城市执法中的“城管人员”区分。这种狭义化将对学生生源、就业和学习热情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危及该专业的生存。实际上,“城管执法”只是诸多城市管理深层问题的一个外在现象,并非城市管理学科的本质。城市管理学科目的是为城市问题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为此我们建议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应该避免狭义化,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加入,让该专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公共管理学科与城市规划学科要融合发展

综上可见,与城市管理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公共管理和城市规划两大学科。美国“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与我国有明显不同,前者以政策为导向,主要培养具备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规划人才;后者以设计为导向,主要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师。在美国,无论在学界、业界还是政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以物质设计为主的城市规划已无法解决因快速城市化而带来的环境、经济及社会问题,而包含城市规划、城市行政、城市法规以及城市治理等跨领域的城市管理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一些大学干脆把“城市规划系”从建筑学院转到公共政策学院,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这其中以南加州大学最具代表性。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界人士在这一问题上也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于2016年6月组织召开的“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学科融合发展研讨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真正要落实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三)城市管理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不必强求统一模式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7篇

(一)GIS方法从西方公共治理研究方法前沿来看,GIS方法已成为公共治理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科学工具。正如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巴迪所言:“要搞好政策性较强的社会科学研究,数量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方法及背后的理论一定要空间化。”[3]GIS方法在美欧诸国的城市管理与规划、公共产品供给、危机管理、环境保护、交通管理、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等公共领域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GIS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GIS在我国逐渐走上了发展阶段。但由于学科分隔,GIS方法与公共管理学科尚未能够有效结合。从方法论发展来看,GIS方法与公共管理学的结合,已成为公共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GIS方法使公共管理过程数字化,赋予公共管理研究极强的应用功能,在我国具有极大潜力与广阔前景。GIS方法对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可概括为:(1)可以帮助不同尺度、不同格式空间数据的系统整合和叠加分析;(2)通过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可以使问题更直观、空间趋势更明显;(3)可以更精确、方便地测算空间变量;(4)可以为分析空间数据特有的统计方法提供支持;(5)可以基于个人行为模拟空间过程与分布态势,强化研究的理论性和模型的预测性[2]。当今世界,信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GIS方法作为一种多学科交叉性研究方法,既吸取了诸多相关学科的精华和营养,同时又为公共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工具,并推动它们走向应用研究。(二)公共管理数字化案例分析从西方研究前沿来看,GIS方法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结合主要体现于以下领域。1.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城市是以空间信息为核心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是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3S技术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包括GIS、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遥感系统技术)。城市建设和管理可借助于3S技术,深入开发城市空间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采集、整合、储存、管理各种城市数据,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数字城市对城市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行政程序、工作流程产生重大冲击,促进城市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和效率化,提出重塑城市政府管理模式的社会要求”[4]。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是GIS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技术,对城市空间中各种公共数据进行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并加以应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五大功能构成,即数据输入、数据库管理、数据查询与空间分析、数据编辑、数据可视化与数据输出”[5]。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领域正逐渐扩大,逐渐由土地资源管理到城市规划,再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从实践来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已由静态记录走向动态监测与模拟,GIS的运用功能亦不断扩展,不仅具有存储、查询、检索功能,而且具有模拟、评估和预测功能。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通州区作为全国试点开展了以基础数据库、共享平台和应用系统为主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搭建了一个数字通州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发了三维规划辅助决策系统、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地价管理信息系统、地名库管理与应用系统、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系统五项典型示范应用系统。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通州区建立了覆盖全区的三维地形模型,能够直观、系统地反映全区城市面貌和建筑物空间现状,可以满足全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数字通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敏捷的信息交流、计算与三维模拟的支持下,虚拟三维城市模型可将城市每一个角落进行重现。因此,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既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过程数字化与精细化,提高管理效能,也有利于促进扁平化管理,“我们过去创造等级制、金字塔式的管理制度,现在由电脑来记录,我们可以把机构改组成水平式”[6]。2.数字化公共资源配置如何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是公共管理研究的永恒主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公园绿地的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能够具有最适当的服务半径?这些问题可通过GIS方法获得科学解答。任何公共资源皆存在经度与纬度所交织构成的空间定位,运用GIS制图来视图化区域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与分布,进而展开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为公共决策提供科学支持,保证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发挥最佳效益。北京市东城区进行城市管理创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过程,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地理空间位置、时间、图像到责任全方位的精准管理,这一创新在数字城市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技术,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负责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北京市东城区根据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域划分现状,把全区25.38平方公里范围划分为1 652个网格单元,从而使东城区在空间层次上形成四个层面:东城整个区域、10个街道、137个社区、1 652个网格单元。不同层面、不同管理空间的设置和叠加,为新的管理模式构筑了立体全方位、布局合理、全覆盖的管理空间体系,从而改变了运动式管理,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的转变。城市部件管理法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并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北京市东城区在对全区所有城市部件进行拉网式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功能把部件分为6大类56种,分别建立了多个数据库。这一系统将每个部件赋予8位代码,使每个部件都拥有了“身份证”,并标注在相应万米单元网格图中。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电信、自来水、道路交通、天然气管线、排污设施、电力设施等)日益复杂,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而GIS技术能够对行政区域内公共设施的归属、种类、数量、位置进行系统而迅速的统计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3.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规划城市空间规划是GIS方法的重要应用领域。传统研究领域主要体现为“三结构一网络”,即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联系网络。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城市体系研究开始向更广层次推进,开始运用GIS方法对城市群、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在GIS方法辅助下,北京市确定城市空间布局为“两轴———两带———多中心”。“两轴”指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及沿线十字轴,两带包括“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两轴———两带———多中心”从空间布局上有利于北京充分发挥首都职能和承接新时期人口产业需求,能够为将北京建成世界城市提供保障。随着北京与天津两大核心城市辐射力逐渐加强,周边各城市快速发展,京津冀城市群逐渐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已呈现出以北京和天津为双核心、以石家庄和唐山为区域性中心并包括区域众多中小城市的空间格局。在城市化推动下,京津冀城市群将逐步摆脱行政区经济的分隔,迈向一体化治理。吴良镛院士在2006年运用GIS方法,提出构建京津冀地区空间发展的基本战略———“一轴三带”[7]格局。这一战略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以环渤海湾“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带,共同构筑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GIS方法有助于从区域层面整合区域资源,通过联网而形成更大范围的信息系统,而建设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为主干的城市群信息系统,必将为城市群的规划与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工具。不仅在上述三大领域,GIS方法在环境保护、交通管理、人口管理、土地管理、危机管理等公共领域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当发生洪水、地震等突发灾害时,GIS可辅助安排最佳的撤离路线,优选警务和医疗救护路线,配备运输和保障设施。在交通管理中,GIS可通过建立交通网络、地下管线网络等计算机模型,研究交通流量并进行交通疏导与应急处理。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中,GIS有助于解决农业和林业领域各种资源(土地、森林、草场)的分布、分级、统计、制图等问题。总之,GIS方法在现代公共管理各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研究通过GIS方法运用,能够采集、储存和更新公共治理过程中的各种相关信息,通过制图、地理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为公共部门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二、哈佛大学研究前沿与案例剖析

从西方公共管理研究前沿来看,GIS方法已经广泛地与公共治理学各子学科相结合,成为现代公共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先进工具。“运用GIS方法来探索自然与社会科学,应在方法论上得到越明确的重视”[8]。笔者于2011年8月受邀到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CGA)学习和研究GIS方法。CGA创建于2006年,是当代美国大学GIS研究的重要基地,着力将GIS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空间信息比对(geospatial mapping)、遥感影像(remote sensing images)等技术开展公共政策、人口、疾病、环境变迁、地图绘制、历史、经济、政治等主题研究。CGA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哈佛大学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通过提供技术平台以整合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多元化空间数据。CGA也以跨领域、跨数据库的数据可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为目标,与校内数据中心、地理空间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共同推动哈佛大学丰富典藏、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GIS相关资源的整合应用。CGA每年召开一次全球性“GIS与社会科学”年会,邀请全球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参会,运用GIS方法来研究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课题,使社会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科学方法来源,使公共管理变成一门高度应用性的科学。CGA于2012年初开发创建了开放性网络GIS绘图平台———World Map(世界地图),用来整合、利用与推广GIS资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World Map平台既包括当代欧美国家公共治理的宏观与微观数据,也包括我国一定数量的有关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当代数据。World Map平台的功能介于大型运用软件(如ARCGIS)与一些小型网络工具(如Google Maps and Earth)之间,以支持和满足专家学者的特殊研究运用需求。自从WorldMap平台创建以来,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使用此平台进行GIS分析研究,从而在GIS与社会科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GIS方法在西方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运用。“GIS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结合,将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与研究视角,它能更真实地检验与修正理论假设”[9]。用GIS方法来分析卢旺达(Rwanda)南部两区(Kayonza与Kirehe)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见图1)是这种方法的典型应用。图1是通过运用ArcGIS10软件制作完成,图中圈层中心的十字点代表区域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图中圆点则代表该区域内各村庄分布,圆点面积大小与村庄人口多少相对应。以医疗机构为中心,以五公里为服务半径,进行GIS制图空间分析,绘出五公里服务半径的缓冲区(图中圈层)这样就可直观地反映出区域内公共医疗机构的分布与服务范围。该体系的研究价值在于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一方面,区域内居民可以发现距离自身最近的医疗服务机构,从而获得更快捷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公共医疗服务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可以发现哪些村庄尚未被医疗服务所覆盖,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工作规划,进一步完善与均等化公共医疗供给。由此可见,GIS与公共管理学存在天然契合,它为公共管理学诸多子学科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决策的必备辅助工具。

三、结语

从西方研究前沿来看,GIS方法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结合,赋予了公共管理学科前所未有的科学功能、应用功能与解释功能,并已成为公共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城市管理与规划、公共产品供给、危机管理、环境保护、交通管理、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等公共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研究通过GIS方法运用,能够采集、储存和更新公共治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制图、地理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为公共部门提供科学决策支持。GIS方法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结合具有广阔前景,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应抓住机遇,推动GIS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运用,实现学科方法论的丰富与发展。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8篇

一、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结合

2011年起,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与其他几个专业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统一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四统一”的大类培养:统一编排班级、统一安排辅导员、统一安排授课教师、统一培养方案。城市管理专业和其他几个专业一样,前3个学期不分具体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授课,进行通识教育。统一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涉及三大部分,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应用写作以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二是全校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与科技类、语言与文学类、健康与艺术类、职业发展与就业类、经济与管理类、校际选修类(含网络通识课、短期国际交流、校外选修、暑期国际学校等)共七类课程。其中前六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10学分的课程,第七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课程。三是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政治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统计学等。

第3学期学生选报城市管理专业后会组建城市管理班,从第4学期开始即按照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对选报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及以后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其中专业课主要有城市经济学、行政学、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投融资、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遥感与GIS应用、应用统计与统计软件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专业选修课涉及两个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城市规划管理方向和城市经济管理方向。城市规划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城市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土地利用规划学、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空间分析、中外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文化学等;城市经济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城市财政与金融、城市产业分析、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城市计量经济学、城市与区域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城市经济战略管理等。

城市管理专业参与公共管理类的大类培养,实际上也是实施不同专业联合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人才培养的“四统一”,尤其是教学方案的统一,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人格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潜力。总体来看,通过“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全校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复合型、素质化、潜力大,专业型、特色化、能力强的培养要求。

二、校内外与海内外的联合培养

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方式之一是与校内相关院系或专业的联合。比如邀请同校国际经管学院教师为城市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双语课程、邀请同校法学院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城市管理执法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统计学院统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华侨学院信息管理相关专业教师做城市管理智慧化的讲座等。2015年10月,城市管理专业还与信息管理专业联合申报“特大城市智慧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底又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复为“2015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今后,城市管理专业拟和信息管理专业,以及学校其他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大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在培养方案、课程授课、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还将继续发挥现有的数字城市实验室、3D仿真实验室以及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实验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城市经济管理软件的作用,积极邀请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到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联合培养中来。

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的第二种方式是与在京其他学校的联合。比较早的联合培养始于2012年年初,城市管理专业所在的城市经济管理系与北京市政管委培训中心达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意向,双方在教学培训、教材建设、实习实践、会议论坛等方面逐步开展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15年,北京市开展“双培计划”,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积极参与,与在京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的政策联合,尝试输送优秀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进行中长期访学。

城市管理专业的海内外联合培养主要是与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高校的联合。20世纪80-90年代,城市管理专业与美国、英国等高校的合作较多,部分学生到美国等高校进行短期学习。近年来,首经贸陆续与台湾东吴大学、台南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克里夫兰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探索3+1、4+1等合作办学方式。同时,自2015年起,北京市也在推行“外培计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助学校的对外合作平台和北京市的“外培计划”政策,积极参与到境外1-2年的学习,目前已有多名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台湾地区和美国的高校访问学习,部分学生在美国的高校学习后,已申请在这些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海内外联合培养的另一种方式,是积极探索和实施海外名师进课堂计划,让海外名师直接参与首经贸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都邀请境外部分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的名师为全校学生开设暑期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马里兰大学的丁成日教授还专门为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并为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和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专业研究生做了多场城市经济与管理的学术讲座,介绍西方城市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

三、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

如果说城市管理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主要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为目标,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模式则主要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领域。基于这一目标,城市管理专业自2011年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实习实践基地的规模。目前,本专业已建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城市管理学会、泛华集团等覆盖政府部门、省部级单位、行业协会、城市投融资公司等单位,涉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实习内容包括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投融资、城市与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管理方面的30多家实习基地。其中,城市管理专业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健康城市促进会、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公司等几家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

首经贸的“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模式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每年安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上述实习基地集体实习,学校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习基地也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很好的保证了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负责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城市经济管理系或依托或建立了诸如“城市国际化论坛”、“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模拟市长”、“城市讲坛”、“城市辩论会”等多个学术或实践平台,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相关学术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实习基地的有关领导到首经贸大学做专业讲座,以此扩大学生对城市管理专业知识应用的理解和接触机会。三是邀请部分实习基地单位直接承担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通过与实习基地论文指导专家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思维碰撞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 专业建设 专业目录修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09-03

教育部已正式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本次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根据新修订的目录和专业介绍,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类人才。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录修订的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分设12个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新目录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色专业两大部分,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色专业154种。[1]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修订后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城市管理等5种基本专业和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公共关系学等4种特色专业,其中海关管理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种基本专业,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均为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在本次专业目录修订中,目录外专业中的公共管理专业和公共政策学专业被取消,新设城市管理专业为基本专业,公共关系专业为特色专业。从修订的结果来看,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减反增,基本专业由4种增加到5种。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旨在促进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化,必将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中,公共管理类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的现象较为严重。据统计,到2009年,我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21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472所,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达143所,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82所。[2]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上,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同样表现出了趋同现象。表1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的介绍,从中不难看出这两个专业之间存在同质化现象。

表1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专业比较[1]

(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一般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报考公务员,三是到企业就业。就攻读硕士研究生而言,出于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的考虑,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大都选择跨专业报考,通过激烈的笔试竞争,最终能够参加复试,进而考上研究生的更是凤毛麟角。理论上说,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重要的就业渠道就是报考公务员或应聘事业单位。但由于公务员招考实行“凡进必考”, 事业单位对新录用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统计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比例较低。表3为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统计,除行政管理专业外,其余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均较低。需要说明的是,报考职位和招考人数的专业为管理类、文科以及不限的专业不在该统计范围之内。

表2 2009-2013年间招考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职位数与招考人数统计

表3 2009-2013年间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可报职位数与可招考人数统计

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是无奈的选择,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相比,就业竞争力严重不足,所从事的也只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专业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例如人事、前台等。

(三)专业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

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被认为是造成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原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外增设专业,现修订为公共管理类五个基本专业之一。不少学校都打算新增该专业,或将其他专业调整为城市管理专业。理论上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为应对城市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确实需要大批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从2001年开始,先后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包括云南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在内的20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了城市管理专业。从云南大学已毕业的三届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去向来看,10% 的学生考研继续深造,25%的学生考上地州公务员,而另外60% 多的学生则只能选择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企业工作,甚至有人长期待业。[3]

培养城市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是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然而,城市管理部门却并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表2可以看出,除2011年度外,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中明确需要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位数为零。该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报考文科专业、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或不限专业的职位,这样一来,最终能够考上公务员的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比例一定很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不知道甚至不认可城市管理专业被认为是造成城市管理部门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怪现象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管理专业从目录外增设专业修订为基本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是否会得到提高仍不得而知,但当初为了配合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经验而设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今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尴尬地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控制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大都是出于降低办学成本和扩张的考虑。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是由教育部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然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出口”问题一直没有得当解决。

面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部分学者表现出了担忧。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娄成武认为,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不应再扩大专业规模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办学,保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尽量不要造成专业规模的失衡,以致产生就业及社会稳定问题,给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董克用认为,我国在今后公共管理教育的发展中,不宜再增加本科生培养的数量,特别是那些研究型的大学,更应当有意识地控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培养数量,以培养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为主。[4]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应当从数量增长转变到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是一个总的趋势。控制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不仅可以缓解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设置自然要把目标定位在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上。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才市场对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已是大势所趋。

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从宏观上调整高校的专业招生结构,促进高校专业教育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例如,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必将对其后的高校专业设置数量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对部分本科专业实施预警,实施预警的专业一般都是高校中重复设置多,连续多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调剂和征求志愿录取率高,且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低的专业。上海市教委已将18个本科专业列入2012年度预警专业名单;15个本科专业列入2013年度预警专业名单。与此同时,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本年度原则上不再接受高校备案增设预警专业的申请。在2012年度18个预警专业中,就包括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3年度15个预警专业中,管理学类专业占三分之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要求,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实行备案制度。未列入的新专业则需要报教育部审批,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列为特设专业。就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如果拟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调整为城市管理专业,按照备案程序办理,被调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而如果拟设置电子政务专业则需要教育部审批,获得批准后,电子政务专业列为特设专业。

(三)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

在专业确定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通过调整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使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需要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保证专业课课时量的同时,需要增加选修课的课时量,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其次,增设反映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核心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已列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均设有8-10门核心课程。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的优势,选择一个或两个方向,增设部分针对性强、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适时更新课程内容,但不能面面俱到,其他方向的专业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再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和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均为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如果去掉其中任何一门课程,则整个课程体系就显得不够完整。如果全部开设,必然会造成部分内容重复。如果管理学原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容以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公共管理学从管理的主体、客体、过程和手段等来展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侧重于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样一来,三门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便理顺了。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快包括电子政务实验室在内的相关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应逐步降低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重,使实验内容更具挑战性。与此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优质实验资源共享。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娄成武.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

[3] 徐建平,马春.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33-35.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10篇

一、城市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急需城市管理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管理人才匮乏和知识背景失衡,加剧城市管理人才培养需求

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管理城市的人,专业化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效能和质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中观层次的城市管理人才、企业微观管理人才和国家宏观管理人才紧缺,急需一批在知识结构上文、理、工、经、管、法相互渗透、全面而完善的专业化管理人员。

(二)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催生城市管理人才需求空间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城市化率每年增长约为1.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会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基本建设,以及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和不断推进的旧城改造,为专业化的城市资源经营和城市综合开发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才需求空间。

(三)大力投资市政工程建设,凸显城市管理人才缺口及适配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市政工程的大力投资,以及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给市政工程注入了动力源,随着全国各城市加大市政建设发展和运营服务管理,使得人才缺口问题越来越凸显,专业人才的供给亟待解决。

(四)从天津市城市建设和发展来看,城市管理人才需求规模在持续增进

随着天津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配套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发展,催生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天津市近3年均处于城市建设发展高峰期。另一方面,天津市的土地和房产市场持续发展,为房地产项目、楼宇等管理带来了人才需求空间。

(五)突出和明晰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特色,放大城市管理人才需求供求匹配

目前,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城建、国土、市政、环保、规划、房地产经营开发、物业管理以及教学研究机构等部门或企业。基于城市各个领域科学化管理,从市政基础设施到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运营服务管理,从市政企业、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都急需补充大量管理人才。

二、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基础、目标及特色

天津城建城市管理专业是在学校城市管理学科群和学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基础上,依托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手筹建。在专业建设基础和条件上,学校于2011年组建公共管理系和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2012年获批自主设置城市管理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设立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专业涉及经济、金融、管理、工程等领域,具有承担城市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基本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天津城建经管学院城市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设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训练中心、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实验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微机应用实验室、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城市经济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36个),为本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和实习平台。

依托学校学科基础和行业背景设置,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基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了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其定位凸显服务城市微观层面管理上,突出在市政领域、楼宇经济领域、产业园区领域等建设和管理领域服务,以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等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为主,兼顾城乡规划与产业优化管理为特色,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和思维,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接受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等建设与运营服务管理实践训练,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从事城市建设与运营服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先进城市管理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城市微观层面管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天津城建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突出以下特色。

(一)依托基础夯实、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城建类学科基础平台

天津城建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城建类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致力于服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构筑了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与管理、城市环境与生态、数字城市、城市文化等六大学科群。本专业正是依托这六大学科群,重点突出城市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学科基础夯实的专业依托学科基础和平台,保障了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突出“一二三三二”人才培养特色体系

突出本专业“一个导向理念(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两个面向(面向天津城市微观管理、面向城市基层一线管理)、三个领域(市政领域、楼宇经济领域、产业园区领域)、三类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二类强化(强化以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运营服务管理为主,兼顾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建设项目建设前期规划分析决策和建成后运营服务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办学特点。

(三)明晰和强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性

与国内主要院校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看,天津城建设置本专业具体差异表现在:

1.培养目标定位方面。重点突出城市微观管理层面,强化具体某几个城市领域管理,注重涉及面精准和紧密契合天津和全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管理领域亟需人才培养的关键需求。

2.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内容相比,突出了城市不同领域设施建设项目前和建成后具体运营服务管理课程内容,比如开设招商学、城市建设项目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市政工程规划、城市工程可行性分析、物业资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学等专业课程。

3.毕业生就业方面。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政府机关、城市建设部门、城市非政府机构组织和相关教研机构从事规划、设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城镇发展决策研究与建设管理等工作,而且注重突出学生能够在城市市政建设和管理企事业单位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从事城市相关领域针对各类设施建设前和建设完成后的一线具体运营服务管理工作。

三、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天津城建对于城市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以下六大版块: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

该部分涵盖《城市发展概论》《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和作用,城市用地分类、评价、构成和布局,项目建设规划控制,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原理等知识。

土木工程基本知识

该部分涵盖《土木工程概论》《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具体而言,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公路工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土木工程的结构和施工技术等内容。

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该部分涵盖《市政管理学》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类型,城市水源保护及主要给水设施布局及城市污水量预测与污水处理,城市用电负荷预测与计算,城市供电网络,城市燃气输配设施,城市电信工程,城市垃圾收集和处理,城市工程管线布设,城市消防工程设施布设要求,城市灾害防范。

城市道路和交通管理

该部分涵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综合交通构成,城市交通调查,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枢纽设施类型与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该部分涵盖《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评价目的、内容、程序与基本方法及综合治理途径等。

智慧城市管理基本知识

该部分涵盖《智慧城市管理》《物联网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对以下知识的教学工作: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等。其中,核心课程涵盖: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城市管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数字化管理、土木工程概论、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主要专业实验涵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建设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数字化城市管理课程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设计、城市建设项目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等。主要实践环节涵盖:城市管理专题调查、城市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一,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建立3D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城市实验室、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通过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沟通,建设实习基地,以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针对所需知识及技能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强化“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基地实践”链式化培养。

第二,组合立体师资力量。任何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交流和共识,特别是新生事物的建设和培育。因此,城市管理专业发展必须吸纳先进理念、优秀的人才,以开放的思维,组合立体师资队伍,将相关专业的教授、知名学者、社会需求方请到队伍中来,群策群力,共生共建。

第三,改革教学思路方法。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先进化,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为切实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应鼓励任课教师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上一篇:档案保管范文 下一篇:体育管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