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0:31:12

博士生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论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47所,累计为我国培养了33.5万博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更加关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这其中,又以学术论文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认为导致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时出现逆向选择以及高校在论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态度等问题[2]。那么是否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必须取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

1、国家规定的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中,体现出有关要求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六条中,对于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描述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高校针对上述要求,对博士生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来证实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提到“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应当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有关的出版著作、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经过一定的审核认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这说明,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造性

申请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审查其理论水平?国内高校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然而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来检验,显然是不全面的。张光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术论文是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基本能够反映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3]。也就是说,通过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进行检验。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要求博士生将学术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核心期刊在审稿时更重视论文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前沿;(2)核心期刊所聘请的审稿人均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3)核心期刊的发行量相对大一些,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同行业读者。博士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一定是基于自己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提炼而成,如果课题本身缺乏理论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内容不是本学科前沿,就很难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被称为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从不同的侧重点收录世界各种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其中,SCI在收录、统计和评价时,也关注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高水平和学科前沿的学术论文将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如果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够被三大检索(或其中部分)收录,可以认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该博士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在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1]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

博士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大多数时间,其学术交流范围是在指导教师和其所处科研团队内部。基于研究课题的不同,部分参与大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可以和一些校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这个范围也非常有限。事实上,科学研究是比较忌讳闭门造车的。长时间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和反面因素。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研究人员会通过阅读大量的与自身从事课题相近的文献来推动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式。学术论文在公开发表的同时,也提供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为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甚至合作的桥梁。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合作或者竞争的关系,从而促进了自身的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则因为公开的范围有限,公开时课题研究已经基本结束等原因,很难起到同样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学术论文在众多同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之下,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学术监督作用。常见的学术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造假等,都会因为学术论文的高度公开而暴露在阳光下。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的学术造假行为,最早就是其在高关注度学术期刊的论文中,被发现并揭发的。

二、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整个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汇总,学术论文则是这个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中,创新点的凝练。国内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有若干个创新点,并且将这些创新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时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可以催生若干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的成果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如同各种高性能的芯片,学位论文就是要通过合理高效的电路和电子元件,将这些芯片组合成高性能的计算机。

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曾撰文,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2]印证了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关系,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笔者在多年的博士学位申请审核工作中,发现评价较高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附带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目前公认的国内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代表,其都对应发表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有研究机构通过对1999-2006年12个工学学科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数据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94篇;信息与通讯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5.83篇,控制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5.2篇,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09篇。[3]这也证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

三、矛盾存在的原因

既然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如此天经地义,为什么业内人士对于要求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会有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攻读学位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将学术论文撰写和博士生的课题研究剥离开来思考的,忽略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攻博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想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就必须涉及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4]刘朝晖在对西南交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攻读博士学位时间超过5年的博士生,不仅人均数有所增加,并且学术论文的国际认可度也有显著的提升。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从撰写到投稿、审稿和刊登,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国内博士生的正常学习年限一般是3-4年。但是仅仅基于这样的原因就放弃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显然不太合理。对我校近几年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就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言,制定在读期间超过4篇/人的最低控制标准,既不难完成,也很有必要,否则无法从制度上纠正博士生急于毕业拿学位的功利心态。[5]

2、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仍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了硬性的要求,一部分博士生将发表学术论文当成了任务去完成。发表学术论文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甚至商业性,着眼于期刊是否被学位授予单位认可,论文刊登的周期是否符合自己申请学位的时间计划,寻找最少的付出和最大的收益,以至于业内曾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制定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相当于将博士学位授予的审核责任转嫁在期刊评委和编辑身上”。这种存在,既不利于博士生潜心研究,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甚至催生了新形势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种现象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分人抱有仅仅是为了拿博士学位这样的思想,被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这样的博士生,如果取消了学术论文的要求,那么他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精力会更少,学位论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3、存在标准一刀切的不合理现象

对博士生及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量化的标准更公平且更有可操作性,但是同时也忽略了个性化的评价,忽略了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的区别。不过这个矛盾也并非不能化解,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特点,制定更加细致、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位申请者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出发,高校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引导博士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

在进行课题研究中,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点滴积累。将学术论文的提炼回归到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

2、制定完善的学位申请审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有所要求,但不能仅仅评价学术论文的数量或质量。注重对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把关作用,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预答辩、评审和答辩制度。笔者所在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评审,以前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规定:对于新增学科、新增导师的首届申请学位者和课程成绩有不及格的现象或无硕士学位入学的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有6份学位论文进行校外双盲评审;同时,为了鼓励博士生按期毕业,对于超出正常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也进行6份论文的校外双盲评审;其他学位申请者为2份校外盲审和4份正常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博士生急于毕业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博士生系统深入的完成课题研究。因此,学校在近几年改变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对于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可以减免双盲评审的份数,同时要求所有的评审专家均应选择校外专家,以此既能激励博士生潜心研究,提炼高水平学术论文,又能保证论文评审环节的把关效果。

3、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更加细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高校充分考虑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及学术论文的质量关系,并将不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为4档,协调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差异,制订了国际知名刊物I档和II档目录,并根据博士点学科分布特色,选取了部分一级学会刊物作为指导性目录,同时关注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术的期刊档次,允许博士生分别以1-4篇学术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并对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的权重做了相应的规定。

博士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训练并掌握的基本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激励博士生摒弃杂念,投身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在纪念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1-2-12.

[2] 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71-75.

[3] 张光进,廖建桥,初浩楠.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897-903.

[4] 张羽.1958-2003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辽宁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82-85.

[5] 冯长根.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J].科技导报,2011.29(15)83.

[6] 丁澍,陈伟,缪柏其.工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33-38.

[7] 刘朝晖,万宇.提高博士学位论文之我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3(3)115-118.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这种特定培养程式是依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系统,主要包括: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等。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符合专业需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在生源选拔中,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统一考试。为保障考试的公正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应的出卷及改卷规则。同时制定了新的硕博连读选拔制度。规定只有高级宏观经济学(I)、高级微观经济学(I)、高级计量经济学(I)三门统开课程平均成绩为全院前20%的硕士研究生,才有资格报名参加硕博连读生的选拔。这些研究生报名之后,第二年必须修完统开博士生平台课程,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出一个研究计划,提交专家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并比例淘汰后,才能入选硕博连读生。

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中,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为硕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并把前三门作为经济学院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博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并把前三门作为学位课程。为保证博士生能学好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规定所有博士生必须通过开设的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能通过者,则必须补修,并规定,如果博士生在学期间不能通过这些硕士课程,不得申请博士学位。

第二,对两级平台课程实行了严格的教学管理。硕士课程采用了国外大学经济学硕士级别的优秀教材,博士课程专门请了海外大学学术造诣高,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在教学上,实行学大纲、材、统一试卷、统一密封、流水改卷。

第三,加强了博士生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组织了大量的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会等也积极组织了各种学生学术活动。

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中,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双盲评审。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即把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全国经济类博士生导师600余人的名单作为专家库),并编制了随机抽选评审专家程序。

经过这几年对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在博士生培养中取得初步成效。

1.入学生源质量有所提高。统考使入学新生具有大致相近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为后续的高级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年实践证明,实行入学考试按一级学科统考制度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2.进行的硕士和博士两级经济学基础理论平台课程建设,开拓了博士生的视野,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3.全国专家库基础上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不但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而且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首先,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明确。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明确提出其指导思想是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和本土化。即在国际化思想指导下,鼓励博士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通过国际交流与竞争了解自己的差距;在规范化思想指导下,要求博士生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语言、方法要规范,既要有综述也要有数据;在现代化思想指导下,在博士生教育中尽量培养博士生解决现代问题的意识;在本土化思想指导下,强调博士生教育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几种思想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其次,结合在博士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即从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这三个要素环节进行改革。在生源选拔上强调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同时改革硕博连读选拔制度。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上,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强化了标准化课程教学,形成了以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为核心的硕士和博士两级平台课程体系,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希元.当代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 平(1975-),女,辽宁铁岭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

赵 岩(1978-),男,辽宁昌图人,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博士学位论文;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1)05-0105-06

收稿日期: 2011-07-10

*基金项目: 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yjjg2009007);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研究型大学学术资源配置研究(2008044)

作者简介: 施亚玲(1967- ), 女, 湖北宜昌人, 硕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① 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9][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博士生教育是一个国家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2009年,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61,991人, 在校博士研究生达到242,996人, 占在校研究生总数(不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19.05%, 在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①137。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 如何有效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凸显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要加强管理, 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而作为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尺度和标准,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评价与导向作用。因此在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过程中,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尤为重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与否, 不仅关系到对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 甚至关系到一个博士生的前途和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1]。

一、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第六条的规定,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 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 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 成绩合格, 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 授予博士学位: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可以看出, 理论知识、 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第十三条进一步对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进行了明确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或摘要, 应当在答辩前三个月印送有关单位, 并经同行评议。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聘请两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 其中一位应当是外单位的专家。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 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即明确了同行评议和专家评审的评阅方式和制度。

我国大部分博士生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 制定了本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并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参照管等人对我国46所研究生院高校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统计结果[1], 关于论文选题、 文献综述、 创新性、 论文写作、 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等指标的出现频率均超过了35次。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组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其评选标准包括三个方面, 即:选题为本学科前沿, 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 取得突破性成果, 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材料翔实, 推理严密, 文字表达准确。2000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开始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查工作, 对已经获得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随机抽样, 并进行合格性质量评价, 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综述、 论文成果的创新性、 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 专门知识及科学研究能力等四个方面。总之, 不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等院校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都有效体现了对理论知识、 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三个方面的考察和评价。

基于我国学位条例的规定要求和学校发展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四个单项指标, 并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和评价尺度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评阅专家根据该四个单项指标分别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 评价成绩分为A(优秀)、 B(良好)、 C(一般)和D(较差)四个等级, 在此基础上相应对博士学位论文给出总体评价成绩, 同样分为A(优秀)、 B(良好)、 C(一般)和D(较差)四个级别, 如表1所示。同时, 为了更好地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学校自2005年开始对博士学位论文专家通讯评议实行双盲评阅, 即隐去学位论文作者的个人信息, 并邀请三名外校专家对每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匿名评阅。双盲评审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进一步提高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表1 华南理工大学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规模逐步扩大, 截至2010年底, 在校博士研究生达到2648人, 比2005年增长了54%。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保障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学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是否真实反映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 能否进一步有利于引导和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是笔者当前十分关心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 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各项评价指标成绩齐全的1222篇论文的3666份评审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总体来看,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等四项指标及总体评价的评审结果中, 优良率(A+B)均达到了80%以上(如表2所示), 这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表2 各项评价指标与总体评价结果的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 在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四项指标中, 只有选题与综述方面的优秀率超过50%, 其余三项的优秀成绩率均低于40%, 而创造性成果的得分优秀率低, 仅有23%。这一方面说明了随着我国和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博士研究生能够更快更多地获取到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文献, 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和跟踪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因此在学位论文选题和对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进行综合评述方面的能力大为提升; 而另一方面, 评价结果也反映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围绕论文选题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仍不够强, 这也是制约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总体评价结果与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相关度分析

表3-6分别对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结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与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四项指标的评价结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间的相关度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3 总体评价结果与“选题与综述”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表4 总体评价结果与“创造性成果”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表5 总体评价结果与“科学与创造能力”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表6 总体评价结果与“学风与写作”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1.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从表6可以看出, 除极个别指标外, 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的, 其四个单项指标的评价成绩均在良好以上; 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结果为良好的, 其四个单项指标的评价成绩为优良的比例达到90%左右或以上。由此可见, 四个单项指标成绩都为良好以上是获得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必备条件, 这表明评阅专家的总体评价结果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评阅专家的评价结果是可信的。

2.评价结果反映出单项评价指标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性。

在创造性成果、 科学与创造能力两项评价结果中获得优良成绩的, 分别有98.94%和97.70%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均能获得优良; 而在选题与综述、 学风与写作两项评价结果中获得优良成绩的, 有一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结果低于优良, 其所占比例分别是7.73%和4.19%。这一方面说明了论文选题、 文献综述及写作的水平和能力是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那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课题, 对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有全面深入掌握且表述清晰、 书写规范的博士学位论文, 才有可能在学术同行中获得良好的评价, 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 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是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良成绩的关键和必需条件。博士研究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验工作能力, 并做出了很好的创造性科研成果, 才能够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可和良好评价。

3.评价结果的一致率反映了各单项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

从表6可以看出, 科学与创造能力与总体评价的评价成绩一致率最高, 达到82.71%; 其次是创造性成果(77.76%)、 学风与写作(71.02%), 而选题与综述最低, 只有61.36%。这说明了评阅专家更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科学与创造能力和取得的创造性成果, 这也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上述评价成绩分析结果, 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选题与综述项、 创造性成果项、 科学与创造能力项、 学风与写作项四项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度分别为20.95%、 26.55%、 28.25%、 24.25%, 这是各单项指标评价成绩在总体评价结果中所占权重的依据和重要参考, 从而可以更加科学的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体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化考核。

(三)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分析

众所周知, 博士生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 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力军。博士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阶段[2], 而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环节[3], 其自主创新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博士研究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上。通过撰写论文可以发现问题, 接受社会评价和学术成果的交流, 从而提高和促进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和对研究成果的表述、 写作能力[4]; 而能够在本学科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博士学位论文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性成果。笔者从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情况入手, 对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1.华南理工大学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均能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

在本文所分析的122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共有781位博士研究生发表了SCI和EI收录论文, 占63.91%。其中, 发表在JCR检索源期刊中二区top及以上论文的有53篇, 占4.34%; 发表3篇以上SCI和EI收录论文的有175篇, 占14.32%。特别从2008年底以来, 一批博士研究生陆续在本学科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和水平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这表明实行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有力推动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但在本文所统计的时间区段内, 由于华南理工大学2005-2008年毕业的博士生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的人数偏少, 因此取得较好创新性成果或取得较多创新性成果的统计人数总体上偏少, 这也是导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创新性成果获得优秀成绩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

2.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获得优秀的关键因素。

博士研究生即使发表了SCI和EI收录论文, 其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的创新性成果项未必获得优秀成绩, 而只有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才更有可能获得优秀的评价成绩。通过对评阅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成果评审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 在发表JCR二区top及以上论文的5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即三位评审专家中有两位的评审成绩为优秀, 以下同)的有35份, 占66.04%; 发表5篇以上(含5篇)的SCI和EI收录论文的47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有21份, 占44.68%;发表3-4篇SCI和EI收录论文的128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有37份, 占28.9%; 发表1-2篇SCI和EI收录论文的43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只有62份, 占14.39%; 未发表SCI收录论文但在国外刊物上发表EI收录论文的12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只有3份, 仅占2.4%。由此可见,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发表的学术论文水平越高, 其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秀成绩的可能性越大; 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越多, 其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秀成绩的可能性也越大。

三、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评阅专家的评审结果基本符合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际情况, 评价结果是可信的。但统计分析过程中也反映出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对鼓励博士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和产出创造性成果的引导性还不够突出。

从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来说, 能够在JCR二区top以上的学术刊物上, 应该表明博士研究生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创新的成果, 并得到了学术同行的高度认可, 那么其博士学位论文在专家评阅时, 创新性成果项的成绩一般应能够获得优秀。然而,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 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项成绩并未完全体现出博士生所做出的创造性成果情况。这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是在JCR二区top以上的学术刊物的5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尚有近34%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成果项并没有获得2个A的成绩; 另一方面, 发表的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对评价结果产生了明显影响, 即存在着发表的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越多, 其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项获得优秀成绩的几率越大的现象, 即评审专家比较关注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的多少, 忽视了的质量和水平。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与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的数量并不呈正相关, 而应该与的质量和水平呈正相关性。

第二, 尚未对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评价。

从前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如果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不能发表SCI收录论文, 即便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EI收录论文, 其创造性成果项获得优秀成绩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评阅专家一般按照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即倾向于发表SCI收录论文)来评价从事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这对于评价工程应用型博士研究生(即倾向于发表EI收录论文)的培养质量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另外, 随着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数量的逐渐增多, 也需要制定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规律的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伴随博士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面临学校建设国内一流、 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着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今后一段时期, 应不断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着力突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引导。一方面将博士学位送审论文所附限定为1-5篇代表作, 使评阅专家更加关注于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和水平; 另一方面, 确定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权重, 建立博士学位论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审办法, 增强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的可比性, 从而更加客观和公正地反映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评审。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 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等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分类评审, 这不仅能够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也有利于推进华南理工大学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

3.对评价体系中单项指标的名称和内涵进行重新调整和界定。由于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科学与创造能力项在名称与内涵表述上与创造性成果项有部分相近之处, 建议把科学与创造能力项的名称更改为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更加突出考察博士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将能用相关学科的思想或方法、 技术解决科研工作上的难点的能力与科研创造性等内容并入创造性成果项, 并将其名称相应调整为创造性成果与科研能力, 进一步推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管, 夏品奇.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统计分析与合理制定[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5):29-32.

[2] 骆四铭. 关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8):81-85.

[3] 方贵庭. 浅析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0(4):107-110.

[4] 罗群, 申功璋. 对提高本校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的思考――从1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得到的启示[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2(1):77-80.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hD Thesis: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Expert Review of PhD Thesis of SCUT

SHI Ya-ling, LI Ruo-ying, DU Jun, HE Yuan

(Graduate Schoo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nonymous review of PhD thesis of SCU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some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PhD thesis, concerning the problem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quali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points out its inefficiency, and then makes further suggestions on revising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hD thesis.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士 学位论文 匿名评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25-03

建立科学公正的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制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是指由论文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博士生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议,并就论文工作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标准提出评价意见的过程。其评审方式一般分为公开评审和匿名评审两种。在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采用公开评审的方式。近年来,有些高等学校率先实行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有效地排除了各种干扰,公平、公正地评审论文,加强了论文评审的力度,严格监控博士论文质量。清华大学1995年就已经尝试对博士学位论文采取匿名评审的方式。随后,各高校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相关规定,并在实行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完善。我校自1999年开始试行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匿名评审制度,本文作者结合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实行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改革与实践,总结了经验与不足,探讨了随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仅供参考。

1 实行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积极作用

从近几年各高校对博士学位论文采取匿名评审制度的实践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制度是实现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全过程中真实、客观、公正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培养优秀合格的博士毕业研究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博士研究生努力提高自己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积极性,更加注重论文的原创性,起到了一定威慑作用。

(2)有利于监督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论文认真指导和严格把关。由于匿名评审制度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审阅、同意后才能申请送外评审,而专家反馈回的评审意见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博士生导师对论文指导的优劣程度。因此,绝大多数博士生指导教师对申请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不会掉以轻心,都能进行严格把关。

(3)有利于有效抑制论文评审过程中的“面子工程”,实现论文评审的客观、真实、公正。由于是匿名评审,专家与论文作者、导师之间的信息不透明,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评审专家碍于情面让低水平的学位论文顺利过关的现象的发生,评审结果会真实反映博士生的研究水平,从而较为有效的保证了评审的公正与公平。

2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2.1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实施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是通过匿名评审方式,对博士生、指导教师和相关专家三方建立的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监督机制。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在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制度上的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申请、审查、评审三大管理环节。

2.1.1 申请

博士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后方可送审申请。

2.1.2 审查

实行导师、学院、学校逐级审查制度,审查合格后由学位管理部门负责寄送、联系、确定三位评审专家,进行学位论文匿名评审。

2.1.3 匿名评审管理

评审专家随论文会同时收到一份设有打分项目的《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专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打分情况和评阅意见返回到送审单位,学校将根据专家的不同意见,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打破过去送审零淘汰率的格局,如实的反映博士生论文质量。

2.2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效果分析

一项制度如果能在实行的过程中根据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不断改进不断创新,那么这项制度必将呈现其强大的优势。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也是如此。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学位论文质量,中国地质大学形成一套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对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送审前发表学术论文提出了要求:理学、工学类学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至少3篇,或有1篇论文被SCI或EI检索(不包括网络版),或有1项授权的国内外发明专利;人文社科类各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核心期刊或在我校文件规定的重要期刊上至少3篇,或有1篇在我校文件规定的A类期刊上。不含在增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二,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前查新,以确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有创新点。第三,实行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自1999年试行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匿名评审以及2003年起全部匿名评审制度以来,不断总结和探索,使这一制度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2.2.1 评审专家的选择比较合理

在这几年论文匿名评审过程中,专家组成导所占比例一直较为稳定,平均值为75%(见表1)。说明评审博士学位论文的专家绝大多数都是指导过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博士生导师,在论文的研究方向、创新点等方面均能给出正确的、专业的评价。当然,由于个别论文研究方向所限,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是由博导评审的,仍有约25%的非博导专家参与评审博士学位论文。但这部分专家均是教授,都或多或少的有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的经历,其做出的评价能较为真实、客观的反映博士生论文质量。

从专家反馈回的对论文研究方向的熟悉程度看,对论文熟悉和比较熟悉的占到了95%以上(见表2)。专家对论文研究方向越熟悉,越容易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越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改进学位论文质量,其做出的评价可信度也越高。而且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基本上都得到了送审博士生指导教师的认可,也使得博士生在修改论文方面更加有的放矢。

2.2.2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较为客观

通过对这几年送审数据的统计,不难看出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比较客观,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等的比例分配合理(见图1)。出现个别送审不通过的现象是正常的。当然,也会有个别的研究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论文撰写不认真导致论文送审不通过,这种情况学校会要求学生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在导师的指导下,重新选题、认真研究、重新撰写学位论文,重新送审,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同时也督促广大博士生指导教师应认真指导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见表3)。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考虑到应更加明确的反映专家意见,特别是对论文修改应达到何种程度的意见,在2007年上半年将专家结论有原来的“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不同意答辩”改为“同意答辩”、“简单修改后答辩”、“修改后重新送审”、“不同意答辩”,使专家结论更为细致,也有助于博士生更好的修改学位论文,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2.2.3 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意识得到加强

施行博士学位论文送审的初衷和根本目的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而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这几年的送审数据分析,虽然送审的论文年度总均分变化不大,但平均分值在80分以上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均分低于60分的比例很低,说明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在提高,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的质量意识都在加强(见表4)。绝大多数送审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都为优良,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有效性。

3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实行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保证评审的客观公正无疑是有效的。但任何一项手段方法在实行过程中都会有其不足之处。就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而言,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3.1 专家评审尺度不同

由于一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通常会在不同的高校或研究所进行评审,而每个评审高校都有一套自己的评审标准;即使是同一所学校不同的专家评审标准也会不同,这样就造成了专家评审意见差距较大甚至是评审意见完全相反的情况的出现。

3.2 不能完全彻底的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

某些专业的研究方向上可评审论文的专家较少,那这一研究方向上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就只能由这几名专家评审,而且博士研究生的最后答辩很可能会邀请这些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这样就会出现“打招呼”的情况,评审专家碍于情面也只好让水平不高的博士学位论文予以通过。

3.3 在评审专家的选择上也会出现“误差”

由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送审工作都是由学校学位管理部门间互相邮寄、协商完成,管理部门通常无法做到对每一位专家的研究方向都掌握的清楚准确,因而就会出现选取评审专家不合适的情况,特别是交叉学科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3.4 个别评审专家责任意识不强

有些评审专家乐于做“老好人”,对博士学位论文潦草翻阅后就给出优良评审意见,不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如何,均予以通过,允许答辩。这样的评审态度,根本不利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3.5 不能保证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时间

《中国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博士学位论文或摘要,应在答辩前3个月印发有关单位,并经同行专家评议”。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这个时间。我校规定在答辩前2个月送审学位论文,可是每年都有一些人不能按时完成,更有甚者,只给评阅人十几天甚至于几天的时间,评审人根本来不及评阅。

4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改进的措施

实行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初衷是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杜绝急功近利的做法,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因此,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应围绕这一根本目的予以改进:

(1)建立资料齐全、完备的专家库,以保证专家对论文评价的客观和公平性。评审专家是保证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因素。专家库的建立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匿名评审能否规范操作,专家库应是科学的、全面的,需要兼顾到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等方面。专家库可以按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建立子库,根据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在子库中抽取专家,这样可以避免专家的研究方向与所评审的论文相差较大的问题。

(2)改革评审途径和方法,建立学位论文网络化评审平台,实现博士学位论文的网上评审,提高工作效率。按照规定,每年分上半年和下半年授予两次学位,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申请学位。每到答辩的高峰期,学位办堆满了论文,按平均120人答辩计算,每人3份论文,合计360份,需要按照不同学科、专业分给相关的学校、专家,需要电话联系外校学位办及专家,确定具体的寄送地点,联系快递公司,同时还要收到其他学校需要我们评审的论文,总而言之,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实现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是此项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专家网上评审论文,网上提交评审意见,博士生网上查询意见等,是实现评审工作快速、高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3)按学科建立统一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以保证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可靠性。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事实上,如果导师是一个合格的导师,博士学位论文采取何种评审方式并不重要。实行匿名评审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可以阻挡低水平论文的通过,而且对加强博士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的质量意识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匿名评审并不能直接把住博士论文的质量关,能够真正把好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的根本还是在于博士生导师。因此,加强导师的师德学风建设,建立健全博导的遴选与考核机制,对于不合格的导师就应该取消其博导资格。

(6)建立评审专家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防止低水平论文通过。应由负责学位管理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对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参与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工作的专家建立一套考核评估的体制,从专家的学术造诣,客观公正性等方面对评审专家进行打分,从而有效的避免“老好人”现象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廖园,石山梅.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的新探索[A],全国第六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9-14.

[2] 孙,高虹, 刘颖, 赵伟,陈皓明. 谈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方式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

[3] 高绿绮.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 赵敏.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何去何从[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5] 徐渭,张文修.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关英法;博士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制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3-0051-06

英国学者菲利普斯(Estelle M,Phillios)将博士学位定义为:教学许可证。意即获得博士学位可以在大学里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该定义虽然起源于大学教师应该成为学术领域某一方面的权威,精通某一学科及其前沿理论。并有可能为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概念;但是。博士学位还应体现学位拥有者应精通某一研究领域。并能在该领域中作出一定贡献。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培养就是在研究领域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研究者哪,而不只是培养大学教师。杰・D・怀特(Jav D.White)教授将博士学位水平定位在根据科学的标准进行研究,展示出他们具有广泛的研究能力,而不仅仅为本专业领域发展作贡献。

国内通常把博士学位定义为:标志学位拥有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本专业规定标准的最高学识水准的学术称号。学者们的定义虽然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博士生教育代表一个国家最高水平的教育确是毫无异议的。

一、培养模式

中国全日制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3年,在职培养的为4年。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通常为1年,一般在第一学年末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学校会设置中期检查,主要通过开题报告和学位考试的形式进行。后两年或三年的时间通常用来进行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在毕业前两个月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可以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课程学习,课程学习与研究同步进行,同时以科研为重,更加关注学生的科研及学术能力,学位授予与科研成果挂钩。

美国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4年,由于个人能力、学习和科研条件的差异。有人可以通过3年的学习获得学位,有人则需7年,甚至更长。第一年通常用来进行课程学习,定期检查课程内容与研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并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课程。美国博士生课程以多样化、庞大化、竞争性、非中心化为特色;第二年进行资格考试,淘汰率也很高,未通过资格考试和平时学习课程困难是学生辍学的最普遍原因;第三年进行研究和论文设计,人文科学的研究具有很太的综合性,如果段有导师适当的指导。仅仅进行文献综述。学生就可能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第四年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美国的博士生必须进行实习培训,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进入正规的学习和研究阶段。美国很早就开始了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提高专业博士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美国博士生教育重视综合和交叉课程以及基础理论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为其今后研究和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坚持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二者同步进行,彼此促进。

英国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3年。但对于已获硕士学位的博士生可缩短为2年。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也可以中途去工作。之后再回来完成学业。博士生课程分两类:一类是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一类是基础综合课程。英国的博士生培养主要以科研为主,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以小组形式展开,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则以个人的形式为主。博士生一入学就要选择其感兴趣的领域展开研究,并且制订研究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实验、调研和数据采集等,通过分析和归纳,写成研究论文。-博士生培养不但强调学术研究。而且日益强调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资格的获得,重视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教育博士、工程博士、工商管理博士等专业博士生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法国自从2005年起实行全国统一的“LMD”学制(“358”学制),此学制涵盖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即获得学士学位学制3年,获得硕士学位学制5年(包括学士阶段的3年),获得博士学位8年(包括学士和硕士阶段的5年)。法国在实行“LIVID”新学制后,也实现了研究型文凭与职业型文凭的同步发展。法国博士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博士生只有在研究学习阶段合格后方可申请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第一阶段期限通常为1年,在职和个别专业博士生经校长批准后可延长至2年。此阶段要经过公共基础课程。研究课程、实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同时,课程难度很大,淘汰率也相当高,平均约为40%,某些专业的淘汰率甚至高达80%。第一阶段合格后即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撰写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核心部分,通常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期限一般为2~3年,也可延长至4~5年。

二、指导方式

中国的博士生由单一导师负责,也有个别接受导师组联合培养。中国的博士生培养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导师从全方位对学生负责,包括课程教授与辅导、科研、培养方案、研究及学习计划、论文、实习等,导师均会提出建议和指导。导师对学位论文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和严格审查所指导的学位论文。同时,导师具有提出不授予学位或暂缓授予学位的建议权。导师可以参与毕业论文答辩,但不能参与表决。学院(系)学位评定分委会成员基本上由院系内导师组成,他们具有是否授予学位的表决权。

美国的博士生由导师组联合培养。每名博士生人学后由一名主要导师联合其他2-3名不同专长和特色的教授组成特定的导师组负责。通过不同学术专长的相互补充,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领域。

英国的博士生只有单一的导师,通常是学院安排,或者由导师挑选,学生没有自。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论文选题到培养方案、实习与实验、学习及科研计划等,导师均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导师每天都要和学生见面,甚至在同一工作室或实验室进行研究,随时指导学生,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科研及学习状况:与此同时,学生每周还要和导师至少进行一次讨论,以便学生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找到不足。不断提高自己。

法国的博士生培养实行培养组负责制。培养组负责人一名,成员若干。负责人应具有教授职称。由校长根据校学术委员会提议名单进行挑选。培养组采取教学组和研究组联合培养的方式,目的在于促进培养组内部的交流、合作与共享,保证学科培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避免将博士生培养变成狭隘的专业培训,以做到“博士要博”。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法国十分重视对学位论文的指导。导师

制订周密、详细的指导计划,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及论文撰写计划;学生与导师定期见面,及时接受导师指导和帮助。博士生在导师和培养小组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博士论文。

三、学位论文

(一)开题报告

相比欧美各国,中国的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会是最正规和严格的。在中国,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有专门的开题报告会,学生通常从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可行性分析,研究进度安排,预期成果和目前的工作进展等方面等进行详细汇报。虽然美国一些大学也有论文开题审查,但是是由博士学位委员会审查,对学位申请人最终是否获得学位不起关键性作用。学生通常要向教授委员会作一次开题报告,以获得委员会对博士论文选题的认可。英国也没有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会,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往往是学生和导师在长期共同研究中,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的课题双方共同商定。法国博士生只有在学习研究合格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深入研究学习文凭是学生开始学位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拥有欧洲硕士或同等学历文凭也是其申请博士论文的重要条件。

(二)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在中国,衡量博士研究生教育成功与否,核心通常是学位论文的质量。由此可见我国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博士学位论文注重创新和对社会的价值体现。美国对于研究型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很高,要求对专业领域理论、实践、技术方面有重大和创造性贡献,通过研究和论文,培养其全面学术能力和素质。美国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例如,美国的富布莱特博士论文海外研究奖学金就是专门为在海外做关于现代外国语及外国区域研究的研究生设置的。同时,还有专门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博士生准备的奖学金,等等。英国博士论文要求必须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学术成果,对内容、格式、字数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核心要求是论文的独创性和学术价值,鼓励学生创新。论文正式提交前主要由导师负责把关,多数学生逐章地将论文交给导师。导师会认真审阅每个章节,提出具体指导和修改建议。学生根据导师的建议认真修改,一般要反复修改多次才能通过导师的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提交论文。在法国,审查论文以其质量和价值为主要评估指标。同时要具有鲜明的特色。法国的博士生入学前要和培养单位签订论文协议,以确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和条件,论文以专业培养计划和个人研究计划为依托,确立明晰的目标和实现方式,以确保论文的质量。论文至少包括如下3方面内容:一是简要回顾研究课题,对课题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二是介绍该课题研究实验的基本情况,包括实验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三是客观阐述实验结果,并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三)评审与答辩

在中国,学位论文评阅过程通常为1个月左右。论文要在答辩前1个月由答辩秘书送达评阅人。评阅人姓名和对论文的评审意见对申请人保密,博士论文实行匿名送审。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应聘请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和专家。指导教师不可以做自己指导的学位论文的评阅人。评阅人一般为5~7人,其中校外专家至少有2人。评阅人负责对学位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和具体的修改建议,并对是否同意学生进行论文答辩明确表态。学生必须根据评阅人提出的修改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合格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委员会对学位申请者的资格进行审查后,组织学位申请者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学位论文、主持答辩,并对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需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的2/3以上同意方可通过。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委员会通常聘请外单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美国的论文评审和答辩由论文委员会负责,每名博士生均由一个论文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通常由3名导师组成,这3名导师对该博士生学位论文进行评审,只有3名导师一致同意,论文方可通过。论文评阅通过后。很多院校要求学生对其论文的价值、创新性、观点、依据等进行公开答辩,答辩通过后方可授予博士学位。

英国的博士生必须提前3个月提出提交学位论文的申请,同时要提交一份300~500字的论文摘要。提交论文期间,学生可以同时提交反映自己学术水平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已等,以此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学术功底。英国学生可以获知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员名单,论文评阅委员会通常由3人构成,除了导师以外,包括1名校内专家和1名校外专家。论文初审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答辩。评委将针对论文的内容和观点与学生展开辩论。若论文答辩未通过,学生可在2年内重新答辩。

法国博士生需在答辩前3个月以上将学位论文提交给导师聘请的2名以上的教授或专家进行审阅,其中至少1人为校外或国外的教授或专家。校长根据书面的评审报告,批准是否进行答辩。同时还要向教育部提交答辩申请,教育部通常在1个月左右批复。被批准答辩的论文需装订成册,提交答辩委员会各位成员提前审阅。答辩通常公开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校长指定。论文摘要在答辩前在校内张榜公布。答辩时,首先由学生进行简要陈述,然后开始正式答辩。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进行讨论,针对论文提出意见并进行评定。答辩委员会通过论文及学生的陈述与答辩情况,判断论文是否具有特色和创新的价值。讨论后’,答辩委员会主席会撰写评议报告,并由全体成员签字。经过评议,当即宣布授予合格者博士学位,并在该文凭上注明评语和等级。评议结果除了通知博士生外,还要在颁发同一专业博士学位的其他院校公布。

四、学位授予及监管体系

‘在中国,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监督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学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国务院对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进行任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授予学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然后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学位申请者的资格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委员会进行审查。学位申请者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委员会负责对报请授予学位的建议进行审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学位委员会会议应有全体成员的2/3以上出席,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全体成员过半数同意即通过。决定授予博士学位的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美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和学位质量评估源于20世纪初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高等教育认证以院校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价为基础。美国高校拥有很大自治权,博士生教育只有通过本校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办学宗旨,才能实现质量的不断提升。最终获得教育的成功。高校的学位授予权由州政府审核,联邦政府不予干涉,州立大学等公立院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利。美国的博士生培养机构由民间组织组成的机构进行认定。美国联邦教育部批准了6大

区域的认证机构和近百个专业认证机构来监管和保障各高校的办学质量。联邦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负责协调和审核认证机构。保证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确保评估结果客观、真实、有效。联邦政府通过认证机构实现对高校学位的间接监督与管理。

英国的大学除了高校自身拥有学位授予权以外,学生还可以向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提出申请,这一规定扩大了学生在校外攻读学位的机会,是英国学位制度的一大特色。英国大学评估机构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它对英国境内所有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公布于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对英国学位质量监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英国还有区域性质量保障机构及专业质量认证机构,共同保障学生培养及学位授予质量。

法国每所大学都设有行政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既可以颁发教育部的国家文凭,也可以颁发自己大学的文凭。在法国,只有公立高等院校才能颁发国家文凭。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法国博士生培养单位除了接受全国科学、文化和专门职业公共高等学校国家评估委员会、总督学和校内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外,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也定期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是民间组织,成员由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评估周期为每5年一次,经评估的全国大学排名在网上公布。其结果直接影响对各大学的投资经费。通过社会评估,用将评估结果向大众公布的方式进行质量监控,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法国博士生培养质量。

五、讨论及启示

综上,各国博士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各有特色(见表1)。我国可以借鉴美、英、法3国的做法,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博士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

(一)学位质量保障

我国应该在坚持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适度放权,形成中央与省级政府分级管理、责权明晰的学位授权审核管理机制。伴随博士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逐步将部分博士生培养质量高的地区的博士学位授权审核权限有条件地下放到省级政府,由省级政府在国家给定的权限内,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学位授权学科点进行自主统筹,从而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提高各学位授予单位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有效地促进博士生培养更好地为本地区服务。

同时,应该引导社会行业组织或者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介入高等教育评估审核工作,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实现多种评估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位审核的实效性。实施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不断完善各项评估制度和程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首先,通过在学位授予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自评系统,加强对自身的评估和督导,通过自我约束和提高。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年度自评,并将评估结果通过网络和媒体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如无任何人对公示结果有任何异议,则可将自评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大众公布教育年度报告。其次,将定期评估与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相结合,加强日常的评估和检查。对评估后不达标的培养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则取消其继续招生的资格。最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现代评价方法和模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通过完善学位授权和评估机制,实现行政监督、社会评估和培养单位自评的有效结合,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鼓励特色发展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从而通过实彳亍特色办学,逐步满足社会对各类特殊人才的需求,有效遏制各类专业性强的高校跟风向综合院校发展。对于那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在政策、资金、就业、人员分配等方面给与更多的倾斜,以利于其不断发展提高。

同时,鼓励应用型专业学位的发展,逐步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均衡发展。现在国家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专业学位的发展。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土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结合。不仅要实现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专业学位教育;而且也要增加专业博士生培养力度,促进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三)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6篇

XX大学学位委员会:

我是法律专业自考生___.我于____年x月取得法律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证书。我在本科阶段平均成绩为__分。论文答辩成绩为良,并于____年x月通过天津市学位英语考试,符合南开大学申请学士学位的条件,特向贵校提出学士学位申请。望贵校给予审批。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申请日期:

申请博士学位流程说明

1、预答辩

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经导师审查同意,学生向所在院系教学秘书申请预答辩权力下放。教学秘书登录研究生办公系统(简称“系统”),为学生下放预答辩权力及学位信息录入权力,学生登录系统逐项录入学位信息,同时还应维护本人的学籍信息,填写并下载《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

导师填写对申请预答辩的意见。博士生携带经导师审阅认可的学位论文及原件,请分委会主席签署审查意见并审查确认博士生发表文章情况。分委会审查通过后,博士生可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程序见《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工作细则》。

预答辩通过后,根据预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修改论文,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确认、分委会审查(包括格式审查)通过后,方可向校学位办提出论文送审申请。

2、论文评审

非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须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以便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检查。要求为word格式,文件名为“姓名_学号.doc”。提交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论文送审时需提交以下材料到学位办:

(1)填写完整的“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1份。

(2)匿名处理的博士学位论文2册。删除学位论文士生姓名和导师姓名及其相关信息;删除论文中致谢和个人简历;对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隐去所有作者的姓名,标出博士学位申请人在该文中的作者排序。

(3)与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直接相关的已发表或已正式录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章1篇(一式两份,匿名处理,双面打印或复印)

(4)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以及原件或论文检索证明(会议论文必须携带检索证明)

(5)匿名评审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意见”2份,在网上下载、填写并用A4纸正反双面打印。学生需打印“评审意见”封面及内页中的论文题目、研究方向和所属学科,论文编号和送审日期由研究生院负责填写。

(6)持“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交费单”(网上下载,网址同)到校财务处缴纳匿名评审费980元,收据送交学位办核实。

博士学位论文,需提交保密处出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定密通知单》及2份《哈尔滨工业大学送审论文保密提醒通知书》;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人员需提交两位推荐专家名单。

学位办在每周二、周四受理博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事宜。由于各高校寒暑假起止日期不同,放假前寄出的论文因对方院校无人受理很容易出现差错,故放假前10天不受理匿名送审事宜。为保证校学位会、各分委会的学位审核工作,在每次校学位委员会会议前后各一周内不受理匿名送审事宜(校学位会每年4次,一般为1月、7月第二周周四及4月、10月第四周周四)请在规定时间提交论文及相关材料。

3、申请答辩

博士生到分委员会秘书处领取《博士研究生成绩单》2份(需加盖研究生院培养处公章),匿名评审意见全部收回且评审结果符合答辩要求后,答辩秘书进入研究生系统(博士生录入学位相关信息时一定要录入答辩秘书成员编号,否则秘书无法工作),录入专家评审意见各分项结果、答辩日期,并录入评审意见汇总材料相关信息。导师登录研究生系统,审查学生学位信息,录入对该学生学位论文的评语及推荐意见,并在系统中确认提交。系统中导师审查确认后,学生只能查看无权修信息,故请学生在导师审查前仔细检查,保证其学位信息的准确与完整。博士生从系统中输出答辩系列用表。

为保证各位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答辩委员会的把关作用,请答辩委员会秘书于正式答辩一周之前(特殊情况至少需在正式答辩三天前)到校学位办办理答辩审核手续,并于论文答辩一周之前将学位论文送交至答辩委员会成员。校学位办审核须携带的材料及顺序如下:

(1)有博士生本人签字的答辩申请书(2份);

(2)有教学秘书、院系及研究生院盖章确认的课程成绩单(2份);

(3)有导师、学科负责人、分委会主席签字同意的答辩资格审查表(2份);

(4)有分委会主席签字同意的答辩委员会成员审批表(2份);

(5)有导师、院(系)主管领导签字确认的发表学术论文清单(2份);

(6)有导师、分委会主席签字审核的评审意见汇总材料(1份);

(7)博士学位情况表(1份);

(8)专家匿名评审意见(2份)

(9)博士学位论文(1册)

校学位办审查批准,发给投票,在系统内录入答辩审查情况,

同时在网上公告博士生答辩信息。系统中学位办审查通过后,导师、学生均只能查看无权修改,故请在学位办审查前将学生的学位审查信息填写完整、准确。

4、答辩

答辩程序见《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工作细则》。

5、整理材料

答辩通过后,由答辩委员会秘书整理有关材料,答辩秘书登录研究生系统录入答辩决议和答辩结果,输出答辩情况表,将答辩系列用表装入材料袋,交相关分委员会秘书;博士生按照答辩委员会意见修改、整理论文,按分委员会要求装订若干册交分委员会秘书,待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审查。

注:为保证校学位会、各分委会的学位审核工作,学位办在每次校学位委员会会议前后各一周内停止办理学位论文答辩审核手续。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7篇

开题报告主要检验博士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等。

开题报告应涉及以下主要内容: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的主体框架、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论文有哪些创新或突破;资料收集情况及所参阅的重要文献;论文写作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二、开题报告的完成时间

学位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参加开题报告会。博士生应在入学后第三学期第五周至第四学期第十周期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参加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有特殊情况的,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部备案后可延期一年。

三、开题报告会的组织形式

1.各学院由博士生导师组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3-5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指导小组,设组长一位(导师不得担任)。

2.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召开之前,至少提前两周将《*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送交各培养学院和各指导小组。

四、开题报告会的程序

1.开题报告指导小组组长宣布开题报告会开始。

2.博士生陈述开题报告内容(时间约20分钟)。

3.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就博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陈述,提出问题或建设性意见,与博士生进行讨论。博士生应充分考虑评审小组形成的意见。

4.博士生退场后,开题报告小组对博士生开题报告进行评议。评议后如通过,填写《*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指导小组意见。

开题报告如未通过,评审小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审小组意见进行修改,择期重新开题。

5.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应将《*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交所在培养学院存档

五、其它事项

1.《*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的下载路径:研究生部网站“学位”“下载专区”。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导师;博士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2-0052-04

一、问题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等院校的博士生人数也大大增加。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为3.2万人,2010年全国博士生招生人数为6.2万人,增长了193.75%[1]。博士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在培养更多社会高端人才的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下降,这体现在博士论文的选题缺乏重大性、前沿性;论文缺乏创新性或创新性不足等[2]。另外,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还导致了师生比严重失衡的问题。2001年有报道显示,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比较热门的学科专业,师生比的问题已经很突出,研究生人数往往是导师人数的几倍甚至十几倍[3]。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状况如何?导师的指导情况对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有无影响?本研究将针对这两个问题予以分析和评价。

以往关于导师指导的研究多集中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对博士阶段的研究比较少。潘艺林、何仁龙等人对上海市某重点大学理工科的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教育质量标准、导师素质及其指导方式、频率和周期等相互关联的许多方面,师生的见解各有异同[4]。牛智有、廖庆喜认为,很多导师由于精力不够而无法对每名博士生都进行细微的指导;同时,为了扩大博导的队伍,有些不具备指导博士生能力的教授也成了博导,很难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缺乏足够的科研筹资能力,这也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5]。陈珊、王建梁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关于博士生导师指导情况的调查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频率影响博士生论文的完成、博士生文章的发表和课堂报告,他们还对如何提高我国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频率提出了若干建议。[6]

综上所述,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大的关系。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虽然大多是实证调查,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不够本土化,说服力不强。所以,本研究在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并针对如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调查概况

本研究所使用的资料主要以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0月至11月在中国进行的《研究生学习与生活调查问卷》的数据为主。该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样范围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在校博士研究生,主要采用两级分层的方法进行抽样。首先,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以地域为初级抽样单位,将抽样地区分为西部、中部和南部,西部抽取一所高校,南部抽取两所高校,中部抽取两所高校。然后,以专业为抽样单位,在各个高校抽取文科和理工科的若干个专业,通过学校管理部门直接发放给博士研究生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 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07份,有效回收率为65.1%,达到了基本的调查标准。

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为:男性占65.5%、女性占39.5%;学年分布情况为: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占51.8%、博士二年级的学生占30.0%、博士三年级的学生占18.2%;专业分布情况为:人文学科占22.4%、社会科学占19.4%、教育学占8.1%、理学占32.8%、工学占16.0%、农学占0.3%、艺术类占0.3%。

三、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分析

(一)导师的指导情况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指导”可看作指导主体和指导客体互动的过程。博士阶段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为导师对博士生的学术指导或双方进行的学术探讨。互动过程可以从互动本身的维度进行分析,即从频度、深度、向度、广度等维度进行考察[7]。结合问卷的问题设置,我们将从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这两个层面考察学术互动中导师的影响作用。

1.指导频率

指导频率是指导师在一定时期内与博士生进行互动的次数。如果将接受指导的时间单位分为周、月、年的话,其中以月为时间单位接受指导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以周为单位接受指导,但是也有17.9%的导师一年只指导学生几次而已,最严重的情况是7.4%的博士生几乎没有接受指导。从指导频率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博士生还是接受了比较充分的论文指导,只有25.3%的博士生一年接受几次指导或几乎没有接受指导(见表1)。

2.指导程度

指导程度是指导师对博士生论文的指导深度。评价的指标为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主观评价,评价越充分就显示导师指导论文的程度越高。就博士生对导师指导的整体评价而言,大部分博士生认为导师的指导比较充分,说明了我国博士生导师的论文指导程度比较高(见表2)。

(二)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

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有多项指标,其士生的论文质量和科研能力是考察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根据问卷设置,我们将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和科研能力三项作为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以此来具体分析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

1.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关系

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主要是通过以下阶段完成:选题和开题,围绕论文系统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撰写论文提纲,论文写作,论文评审,论文答辩。选题是完成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根据问卷相关题目,我们主要分析导师指导与博士生选题途径和选题内容的关系。

首先,就博士生学位论文题目的确定而言,79.2%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开始博士论文的研究,63.9%的博士生在问卷调查时已确定论文题目。博士生的选题途径主要有自己确定、与导师商定、导师确定等。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博士生的选题途径比较单一化,即与导师商定的占68.4%,自己确定的仅占15.6%(见表3)。由相关分析可知,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与博士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的途径存在正相关(见表5)。指导频率越高或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题目越容易由导师确定,反之则越容易由自己确定。

其次,就博士生的选题内容而言,大部分博士生的研究领域都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或课题有关(见表4)。由相关分析可知,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与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存在正相关(见表5),即导师的指导频率越高或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的研究领域与导师的研究领域越密切,反之则越不同。

2.导师指导与博士生一般论文的关系

一般论文是指研究生除学位论文之外发表的文章,它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8],是博士生毕业的一般要求。一般论文的发表质量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交互分析可以看出(见表6),每月接受一、二次指导的博士生中,有71人(40.5%)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有301人(46.2%)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有268人(48.9%)在一般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在认为导师指导比较充分的博士生中,有106人(59.9%)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有383人(57.9%)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有317人(58.2%)在一般学术刊物上刊登过论文。

其次,就一般论文的质量而言,我们将问卷中“在国外、全国性和一般学术刊物上刊登论文”等几个问题的综合得分操作化为一般论文的得分,能够反映出博士生一般的质量情况。从相关分析看出,一般论文的质量和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存在正相关,即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频率越大或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发表的一般论文质量就越高(见表7)。

3.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关系

研究生的能力结构按重要性排序,排在前几项的能力依次为: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即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并列,都是研究生能力结构的一部分)[9]。问卷设置中考察博士生科研能力的题目主要包括:第一外语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汉语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知识面,独立思考能力和作为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等几方面指标。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与博士生第一外语的写作能力、听说能力存在正相关,导师的指导程度和博士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存在正相关,即导师的指导频率越高或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第一外语的写作、听说能力越强;导师的指导程度越深,博士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越高,反之亦然。博士生第一外语的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知识面、独立思考能力和导师的指导则没有显著的关系(见表8)。

四、结论与建议

由上文分析可知,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和一般论文质量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

(一)目前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比较充分

在2000年的一项关于导师学术指导的调查中,很多博士生明显表现出对导师指导的不满,有数据显示,42.9%的博士生认为导师的指导“较差”[10]。还有很多学者认为,高校扩招后导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势必减少导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频率和指导时间[11]。我们通过对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的调查,得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比较满意,导师的指导情况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首先,导师的指导频率以月为单位的最多,其次是以周为单位,少数博士生一年接受几次指导或几乎没有接受指导。这说明大多数博士生能够每月或每周接受导师有规律的指导。其次,导师的指导程度比较深,调查中认为导师指导比较充分和很充分的博士生比例高达80.6%,只有19.3%的博士生认为导师指导不充分。

(二)导师指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导师的指导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究竟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首先,博士生与导师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互动,这种互动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对博士生的科研活动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间接结果是对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导师的指导直接影响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多数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和导师商定的,题目或研究领域也大多属于导师的研究领域,并受到导师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的影响。再次,导师与博士生的互动频率和互动程度直接影响到博士生的科研质量和科研能力,互动频率越高或互动程度越深,博士生的科研论文质量越高,科研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三)加强导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互动理论认为,互动频率的高低和互动程度的深浅影响互动质量的好坏,互动频率越高或互动程度越深,互动的效果越好,同时互动双方的依赖程度也越深[1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状况显著影响着博士生学位论文方向的确定和对选题的思考、一般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以及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导师对博士生个别指导的频率、程度等也直接关系到博士生科研活动的质量,间接影响到博士生独立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查结果较好地验证了互动理论在师生关系上的应用,为师生互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事实支持。笔者认为,在加强导师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防止博士生由于指导频率过高或程度过深而对导师产生依赖,不利于其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在适当范围内加强导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十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www.stats.省略[EB/OL],2006-6-12.

[2] 贺祥,陆小新.优秀博士论文从何而来——关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5),(16):43-44.

[3] 李丽萍,李纬娜.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N].中国青年报,2001-8-23.

[4] 潘艺林,何仁龙,马桂敏,张元兴.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对部分师生的问卷调查与文献比较[J].教育与现代化,2004(2):20-25,60.

[5] 牛智有,廖庆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66-168.

[6] 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博士生视角的分析和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61-64.

[7] [1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145,135.

[8] 马更新.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必要性及其表现方式[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3):93-94.

[9] 顾明远.试论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3).

[10] 顾秉林.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博士生,为创建一流大学作出更大贡献[J].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2000(6).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在职博士生 工程实践 生源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47-02

接收在职工作者攻读博士学位能够有效地促进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和科技队伍的素质,同时也能促进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理工科院校的在职博士生主要来源于从事工程实践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这些在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阶段,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可以为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水平做出较大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81年开始接收在职博士生,目前已经历了27年。作为一所以工科为背景的重点院校,所培养的在职博士生,在导师的有效指导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以及科研条件,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将理论知识创新性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进而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收益。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接收在职博士生,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大量工程师,同时也为其他高校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

1 对在职博士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向在职人员设立的旨在提高学位层次的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渠道不断拓宽,在职博士生的生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总体上,工科院校的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其中高等院校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大。由于高等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在获得硕士学位后,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已经在本领域内做出比较优异的成绩[1]。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希望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地开展科学研究,更多地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将前沿的知识应用到教学、科研中,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近四年来在职博士生的生源情况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比例较高,这部分以高等院校教师为主,约占在职博士生总数的8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事制度也以适应经济基础出发点,开始施行人事制度。人事制度的施行使人才流动的频率和数量加大,人事高校教师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为了降低风险,高校管理层在考虑资助人事教师再发展的时候,对在职教师申请博士学位的资助采取先发展后偿还的原则,同时也降低了资助的力度,因此,近几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职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但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在职教师继续深造的需求不断增大,2007年在职博士生招生规模也随之增大。

2 理工科在职博士生培养的特点

绝大多数在职博士生都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完成学业。由于与原工作单位存在着人事关系,所以入学时一般录取成委托培养。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教学与科研骨干,其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他们在完成单位科研任务的同时,与全日制学生采取同样的授课方式与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学习,执行同样的学分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学位论文要求也与全日制在校生执行同样的标准。在职博士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在职博士生在进行博士课题研究阶段,由于特点各异,他们进行博士课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部分在职博士生所在工作单位科研实力雄厚,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如表2所示。这部分在职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博士生导师指导,首先对博士课题制定合理的实验技术方案,做好前期准备;然后回原单位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强大的技术开发和协作能力的副导师指导,在职博士生能够有效的把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加快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进度。与此同时,学生需定期到学校与导师进行讨论、交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在学校进行开题、预答辩、答辩等环节。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把二者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这对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另一部分在职博士生由于所在工作单位不具备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条件。完成课程学习后,在职博士生在学校参加导师的在研课题,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参加学术研讨,报告博士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并定期与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同时制定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

我校在职博士生的生源结构和培养方式决定了其培养特点:入学起点高,博士学位论文标准高,学生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历,学风严谨。

3 提高理工科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接收在职博士研究生可以促进高级专门人才的成长,但是如果对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能严格把关,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1 加强对在职博士生培养过程的管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对其培养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制定并严格执行一系列规范,其中包括入学选拔、课程学习、开题、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博士论文评议、博士论文答辩和学位委员会评议。这样一来,不仅加强出口审查,而且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严格加强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管理。

申请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在职人员,虽然其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科研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与应届硕士相比较,其外国语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在职博士生的入学选拔,严格遵循《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录取办法》,在入学考试的初试、复试阶段,与报考全日制的博士生一样进行同堂考试,划定统一录取分数线。为最大程度地考查研究生分析判断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在复试阶段,加强学科与导师对研究生的面试环节,确保博士生的入学质量。

在课程学习阶段,由于部分在职博士生因工作需要不能按时上课,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由于在职博士生在课程学习、资格考试、论文研究等环节中都有被淘汰的危险,这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基础,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保证在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数量和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为鼓励博士研究生多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客观、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各博士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适合于本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的制度。基于学校对博士生的要求,需要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因此在选题阶段,在导师指导下所选课题多为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职博士研究生利用从课堂、图书资源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搭建一个有利平台,并通过不断的实验论证,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将创造性成果转化为先进产品。

博士学位论文是检验博士生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一块“试金石”。为提高在职博士生教育质量及其论文的含金量,哈尔滨工业大学制定一系列措施实时跟踪博士开题,对在职博士生一年来对本学科基础理论掌握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在职博士生提出答辩申请后,学位论文需经过导师、预答辩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审查,同行专家评审、校学位办审查等多个环节,对博士研究生的正式答辩资格进行审核。为了加强论文评议工作,我校对博士论文实行抽签匿名评审制,对评审结果达不到要求的博士论文不予组织答辩。

3.2 培养在职博士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生命,也是博士研究生必备的科学素质。广阔的科研教学平台、先进的办学理念、良好的育人环境、优秀的生源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管理都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哈尔滨工业大学还采取促进学术交流、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等一系列举措,来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浓厚的科研兴趣,提高他们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以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为基础。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国防科工委为建立新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培养基地。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有的基地和中心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项目验收过程中得到国防科工委的高度评价。

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研究基地为重点。产学研研究基地是大学通过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践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并紧密与教学结合开展产学研工作,形成一条高效、快捷、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职博士研究生在产学研研究基地中,依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优势,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项目中,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在产学研结合中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以营造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为关键。研究生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中的必修环节,是促进学术创新,拓宽学术视野,营造学术氛围的重要举措。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激励在职博士研究生踊跃参加学术活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学术讲座选听1学分、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2学分为必修环节。在校内,加大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交叉学科学术论坛的组织力度,积极组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搭建研究生学术实践交流平台,学校每年举行的公开学术报告大于300场,为在职博士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空间。在对外交流上,设立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等,积极支持并试行博士生双边(多边)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在职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和科技创新大赛,拓展学术视野,推动创新思维[4]。

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研究生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工作部门协作,加强在职博士生课程、开题、答辩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同时鼓励在职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 结语

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由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及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组成,他们的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培养单位的科学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培养单位也加强对在职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鼓励他们进行科研创新,以保证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学位办公室.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好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6(4):74-77.

[2] 李亚青.徐宏韬.高校施行人事所带来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4):6.

[3] 李莉,徐君.提高在职在职博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教高职研究,2007(6):13-14.

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评阅意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国际化评审的重要意义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通过分析和总结,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讲究的是发现未知,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并熟练运用,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语言的陈述,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参考文献的标注,语法和拼写错误等,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用词的准确性,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拼写和语法错误等,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学问题,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使用创新的方法,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但是,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

[2]吴太山.匿名批量和国际化评审学位论文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123-125.

上一篇:国外博士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博士统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