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统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2:55:41

博士统计论文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

>>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 我国科技前沿领域博士学位论文概况分析  对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我国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热点透视 2001—2010年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2008年~2012年我国高校档案学研究生统计分析 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调查分析 从博士学位论文看我国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我国首批武术博士学位论文在沪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总结与思考 我国档案学教育论文计量分析 我校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的实践与探索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与思考 近十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分析与展望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生物学类)获奖的要领剖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计量分析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际与省际分布特征分析 2006-2011年比较方法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的应用统计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蒋冠.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0]候卫真.论政府信息化取向与信息能力构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1]谭必勇.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8.

[12]王少辉.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13]邵华.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科建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4.

[14]高大伟.档案学的元问题及可能的形而上[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15]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5.

[16]蔡梦玲,高俊宽.从档案学硕博招生看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档案学通讯,2014,04:21-26.

[17]胡莹.档案学视野下的东巴古籍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18]仝艳锋.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0-0030-06

博士研究生是一定学科领域中学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学术成果不局限于博士学位论文,但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学习历程的焦点和重点,是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对特定研究领域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其完成意味着博士研究生具备独立解决某个领域内重要问题的能力。因此,博士学位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时期某一个学术领域较高层次的研究实况和研究水平,可以反映特定学术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旨在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与勾勒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及动向。

一、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料最完备、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首先,以主题包含并且关键词包含“职业技术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检索词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学位年度不限,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11月1日),获得173个样本。其次,以主题包含并且关键词包含“中等职业学校”或者“高等职业院校”检索词为条件进行高级检索以查漏补缺,获得35个样本。最后,对所获得的208个样本进行逐个解读,剔除重复样本以及在检索范围之外的样本,最终实际获得93个样本。

针对这93个样本,以学位论文的授予年份、授予单位、学科分布、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五个维度为分析框架,并将其信息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逐一进行建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最后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与探讨。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年份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年份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大体了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从总体上把握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从所采集的93篇博士学位论文来看,论文授予年份的时间跨度为2003~2011年,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研究时间分布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从2003年检索到2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起,虽然2004~2005年有小幅下跌,但2005年以后再次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达到了高峰(19篇)。尽管2011年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但这可能与中国知网尚未完全上传相关博士学位论文有关。此外,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整体局面来看,这样一个上升态势与近来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的趋势是同步的。

(二)基于博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的统计与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单位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可以从空间维度上大体了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队伍分布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单位的实力和水平。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此外,授予两篇博士论文以下的高校有复旦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统计表明,2003~2011年,我国共有28个单位授予了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数量最为丰富、优势最为明显,两所高校所授予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共45篇,几乎占所统计样本的半壁江山(48.3%)。这样的优势与两所高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上所占据的地位和优势是不可分开的。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都是我国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经国家教育部评定获准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早在2004年便明确标注招收职业教育博士。而天津大学则于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获得“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其余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高校中,发表2篇及以下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单位共有21个,占所统计博士论文授予单位总数的75%,而论文总数只占样本文献的27.9%。可见,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的授予单位分布很不均匀,不同单位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且各研究单位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实力不平衡。

(三)基于博士学位论文学科分布的统计与分析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博士学位论文;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1)05-0105-06

收稿日期: 2011-07-10

*基金项目: 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yjjg2009007);华南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研究型大学学术资源配置研究(2008044)

作者简介: 施亚玲(1967- ), 女, 湖北宜昌人, 硕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① 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9][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博士生教育是一个国家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2009年,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61,991人, 在校博士研究生达到242,996人, 占在校研究生总数(不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19.05%, 在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①137。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 如何有效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凸显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要加强管理, 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而作为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尺度和标准,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评价与导向作用。因此在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过程中,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尤为重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与否, 不仅关系到对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 甚至关系到一个博士生的前途和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1]。

一、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第六条的规定,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 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 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 成绩合格, 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 授予博士学位: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可以看出, 理论知识、 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第十三条进一步对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进行了明确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或摘要, 应当在答辩前三个月印送有关单位, 并经同行评议。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聘请两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 其中一位应当是外单位的专家。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 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即明确了同行评议和专家评审的评阅方式和制度。

我国大部分博士生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 制定了本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并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参照管等人对我国46所研究生院高校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统计结果[1], 关于论文选题、 文献综述、 创新性、 论文写作、 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等指标的出现频率均超过了35次。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组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其评选标准包括三个方面, 即:选题为本学科前沿, 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 取得突破性成果, 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材料翔实, 推理严密, 文字表达准确。2000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开始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查工作, 对已经获得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随机抽样, 并进行合格性质量评价, 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综述、 论文成果的创新性、 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 专门知识及科学研究能力等四个方面。总之, 不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等院校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都有效体现了对理论知识、 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三个方面的考察和评价。

基于我国学位条例的规定要求和学校发展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四个单项指标, 并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和评价尺度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评阅专家根据该四个单项指标分别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 评价成绩分为A(优秀)、 B(良好)、 C(一般)和D(较差)四个等级, 在此基础上相应对博士学位论文给出总体评价成绩, 同样分为A(优秀)、 B(良好)、 C(一般)和D(较差)四个级别, 如表1所示。同时, 为了更好地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学校自2005年开始对博士学位论文专家通讯评议实行双盲评阅, 即隐去学位论文作者的个人信息, 并邀请三名外校专家对每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匿名评阅。双盲评审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进一步提高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表1 华南理工大学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规模逐步扩大, 截至2010年底, 在校博士研究生达到2648人, 比2005年增长了54%。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保障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学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是否真实反映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 能否进一步有利于引导和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是笔者当前十分关心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 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各项评价指标成绩齐全的1222篇论文的3666份评审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总体来看,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等四项指标及总体评价的评审结果中, 优良率(A+B)均达到了80%以上(如表2所示), 这表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表2 各项评价指标与总体评价结果的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 在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四项指标中, 只有选题与综述方面的优秀率超过50%, 其余三项的优秀成绩率均低于40%, 而创造性成果的得分优秀率低, 仅有23%。这一方面说明了随着我国和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博士研究生能够更快更多地获取到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文献, 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和跟踪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 因此在学位论文选题和对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进行综合评述方面的能力大为提升; 而另一方面, 评价结果也反映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围绕论文选题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仍不够强, 这也是制约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和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总体评价结果与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相关度分析

表3-6分别对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结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与选题与综述、 创造性成果、 科研与创造能力、 学风与写作四项指标的评价结果(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间的相关度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3 总体评价结果与“选题与综述”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表4 总体评价结果与“创造性成果”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表5 总体评价结果与“科学与创造能力”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表6 总体评价结果与“学风与写作”评价结果的相关度

1.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从表6可以看出, 除极个别指标外, 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的, 其四个单项指标的评价成绩均在良好以上; 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评价结果为良好的, 其四个单项指标的评价成绩为优良的比例达到90%左右或以上。由此可见, 四个单项指标成绩都为良好以上是获得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必备条件, 这表明评阅专家的总体评价结果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评阅专家的评价结果是可信的。

2.评价结果反映出单项评价指标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性。

在创造性成果、 科学与创造能力两项评价结果中获得优良成绩的, 分别有98.94%和97.70%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均能获得优良; 而在选题与综述、 学风与写作两项评价结果中获得优良成绩的, 有一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结果低于优良, 其所占比例分别是7.73%和4.19%。这一方面说明了论文选题、 文献综述及写作的水平和能力是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良成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那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课题, 对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有全面深入掌握且表述清晰、 书写规范的博士学位论文, 才有可能在学术同行中获得良好的评价, 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 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是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良成绩的关键和必需条件。博士研究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验工作能力, 并做出了很好的创造性科研成果, 才能够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可和良好评价。

3.评价结果的一致率反映了各单项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

从表6可以看出, 科学与创造能力与总体评价的评价成绩一致率最高, 达到82.71%; 其次是创造性成果(77.76%)、 学风与写作(71.02%), 而选题与综述最低, 只有61.36%。这说明了评阅专家更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科学与创造能力和取得的创造性成果, 这也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上述评价成绩分析结果, 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选题与综述项、 创造性成果项、 科学与创造能力项、 学风与写作项四项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度分别为20.95%、 26.55%、 28.25%、 24.25%, 这是各单项指标评价成绩在总体评价结果中所占权重的依据和重要参考, 从而可以更加科学的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总体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化考核。

(三)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分析

众所周知, 博士生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 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力军。博士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阶段[2], 而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环节[3], 其自主创新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博士研究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上。通过撰写论文可以发现问题, 接受社会评价和学术成果的交流, 从而提高和促进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和对研究成果的表述、 写作能力[4]; 而能够在本学科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博士学位论文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性成果。笔者从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情况入手, 对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1.华南理工大学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均能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

在本文所分析的1222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共有781位博士研究生发表了SCI和EI收录论文, 占63.91%。其中, 发表在JCR检索源期刊中二区top及以上论文的有53篇, 占4.34%; 发表3篇以上SCI和EI收录论文的有175篇, 占14.32%。特别从2008年底以来, 一批博士研究生陆续在本学科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和水平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这表明实行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有力推动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但在本文所统计的时间区段内, 由于华南理工大学2005-2008年毕业的博士生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的人数偏少, 因此取得较好创新性成果或取得较多创新性成果的统计人数总体上偏少, 这也是导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创新性成果获得优秀成绩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

2.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获得优秀的关键因素。

博士研究生即使发表了SCI和EI收录论文, 其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的创新性成果项未必获得优秀成绩, 而只有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才更有可能获得优秀的评价成绩。通过对评阅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成果评审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 在发表JCR二区top及以上论文的5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即三位评审专家中有两位的评审成绩为优秀, 以下同)的有35份, 占66.04%; 发表5篇以上(含5篇)的SCI和EI收录论文的47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有21份, 占44.68%;发表3-4篇SCI和EI收录论文的128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有37份, 占28.9%; 发表1-2篇SCI和EI收录论文的431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只有62份, 占14.39%; 未发表SCI收录论文但在国外刊物上发表EI收录论文的12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获得2个A的只有3份, 仅占2.4%。由此可见,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发表的学术论文水平越高, 其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秀成绩的可能性越大; 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越多, 其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优秀成绩的可能性也越大。

三、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现行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评阅专家的评审结果基本符合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际情况, 评价结果是可信的。但统计分析过程中也反映出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对鼓励博士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和产出创造性成果的引导性还不够突出。

从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来说, 能够在JCR二区top以上的学术刊物上, 应该表明博士研究生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创新的成果, 并得到了学术同行的高度认可, 那么其博士学位论文在专家评阅时, 创新性成果项的成绩一般应能够获得优秀。然而,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 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项成绩并未完全体现出博士生所做出的创造性成果情况。这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是在JCR二区top以上的学术刊物的5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 尚有近34%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成果项并没有获得2个A的成绩; 另一方面, 发表的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对评价结果产生了明显影响, 即存在着发表的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越多, 其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项获得优秀成绩的几率越大的现象, 即评审专家比较关注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的多少, 忽视了的质量和水平。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与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的数量并不呈正相关, 而应该与的质量和水平呈正相关性。

第二, 尚未对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评价。

从前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如果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不能发表SCI收录论文, 即便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EI收录论文, 其创造性成果项获得优秀成绩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评阅专家一般按照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型博士生培养模式(即倾向于发表SCI收录论文)来评价从事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这对于评价工程应用型博士研究生(即倾向于发表EI收录论文)的培养质量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另外, 随着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数量的逐渐增多, 也需要制定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规律的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伴随博士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面临学校建设国内一流、 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着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今后一段时期, 应不断完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着力突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引导。一方面将博士学位送审论文所附限定为1-5篇代表作, 使评阅专家更加关注于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和水平; 另一方面, 确定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权重, 建立博士学位论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审办法, 增强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的可比性, 从而更加客观和公正地反映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类评审。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 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等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分类评审, 这不仅能够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也有利于推进华南理工大学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

3.对评价体系中单项指标的名称和内涵进行重新调整和界定。由于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科学与创造能力项在名称与内涵表述上与创造性成果项有部分相近之处, 建议把科学与创造能力项的名称更改为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更加突出考察博士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将能用相关学科的思想或方法、 技术解决科研工作上的难点的能力与科研创造性等内容并入创造性成果项, 并将其名称相应调整为创造性成果与科研能力, 进一步推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管, 夏品奇.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统计分析与合理制定[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5):29-32.

[2] 骆四铭. 关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8):81-85.

[3] 方贵庭. 浅析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0(4):107-110.

[4] 罗群, 申功璋. 对提高本校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的思考――从1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得到的启示[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2(1):77-80.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hD Thesis: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Expert Review of PhD Thesis of SCUT

SHI Ya-ling, LI Ruo-ying, DU Jun, HE Yuan

(Graduate Schoo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nonymous review of PhD thesis of SCU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some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PhD thesis, concerning the problem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quali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points out its inefficiency, and then makes further suggestions on revising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hD thesis.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引文;信息素养;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 in the Literature Cited Section of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s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v Xiaoyan1, Song Yilun1*, Liang Yongxuan1, Liu Hong1, Wang Limin1, Shi Xuehong1, Chen Jianqing2, Zhang Xiaomei2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ibrary, Beijing 100029, China; 2. The Medical Library of Chinese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s in the literature cited section of 160 doctoral dissertations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2004-2011 based on the publication type, publication language, publication time and number of the literature cit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ublication types of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 included periodicals, monographs, academic dissertation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etwork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patents, experiment data, and technical descriptions; The publication languages were mainly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earliest periodical in Chinese was published in 1960, the earliest monograph was published in 1919, the earliest periodical in foreign language was published in 1944, the earliest monograph in foreign language was published in 1913, whereas the earliest classic in Chinese was published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yearly average numbers of literature cited per dissertation during 2004-2011 was between 138.75~206.25, whereas the average number of literature cited per dissertation in 8 years was 178.88.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gener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h.D. thesis author, and provide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general TCM libraries.

Key words: doctoral dissertation; cit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itera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在现今已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素养和信息服务是两个不可回避的主题。信息素养是生活在信息化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它能使人们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以及为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怎样查找、筛选并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尽管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但在科研、教育及其它学术机构工作和学习的人员,仍然把访问图书馆视为最可靠的信息获取途径,图书馆也就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职责。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责的履行,主要依靠其收藏的各种介质的信息资源。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馆藏)建设,陆续开展了很多相关的调查研究,以期加强或改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使图书馆更好地履行其信息服务的职责。

本课题拟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8届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入手,调查这期间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引用情况,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信息素养水平,探索加强和改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

1 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选取

北京中医药大学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截止2011年,我们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检索到1997-2011年间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共1 419篇。经过分析和统计,我们发现前7年的(1997-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总数为291篇,年均约42篇;而后8年的(2004-2011年)总数为1128篇,年均141篇,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临床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药学等17个专业。

为了使选取的研究样本更具有代表性,我们决定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选取论文样本。论文样本的选取,采用的是一种不完全随机方法,即先随机从每年每个专业中抽取1篇论文,然后再从当年人数最多的专业中重复抽取论文加以补充,以使每年所选取的样本量满足20篇;从当年同一专业中抽取2篇论文时,还要考虑论文作者的性别因素。我们所采用的这种不完全随机取样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使论文样本具有整体代表性。本文实际选取8年间的博士学位论文样本共160篇,年均20篇。

1.2 研究方法

用文献统计方法,对所选取的博士学位论文样本的参考文献,按类型、语种、发表时间及数量等4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评估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并探讨加强和改进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

2 结果与讨论

2.1 参考文献类型

我们对样本论文的参考文献按照其著录信息分别进行统计并去重(3.2、3.3操作同此),发现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博士学位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类型有期刊、专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网络资料、资料汇编、专利、实验资料、技术说明书等(见表1),其中以期刊和专著为主,其次是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网络资料,而资料汇编、专利、实验资料、技术说明书等文献类型则被引用得很少,这与其他单位的中医药学科[1]、现代医药学科[2-4]及其他学科[5,6]的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文献类型基本一致。这表明,正式出版物(期刊、专著)是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来源,学术性很强的非正式出版物(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是参考文献来源的重要补充,而网络资料也正受到重视。

注:*总体百分比指某一文献类型在全部文献类型中所占的百分比;**专著包括现代专著、现代再版中医药古籍和中医药线装古籍(下同);***其他文献包括资料汇编、专利、实验资料、技术说明书等文献类型(下同)

2.2 参考文献语种

参考文献语种的统计结果(见表2)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语种有中文、英文、日文、俄文、意大利文和韩文,主要是中文和英文。对于外文文献来说,英文文献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这种情况同其他单位基本类似[2-3,5]。

2.3 参考文献发表时间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发表时间跨度,中文期刊为1960-2011年,中文专著(包括现代专著和现代再版中医药古籍)为1919-2010年,中医药线装古籍为1468年(明 朝)-1897年(清朝),外文期刊为1944-2011年,外文专著为1913-2010年。而一些相关单位的研究结果[1-4,6]显示,被引用的中文文献的最早发表时间为1644年,被引用的外文文献的最早发表时间为1735年,这说明一些出版年代久远的老文献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来说仍具有参考价值。

2.4 参考文献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博士学位论文样本的年篇均参考文献量为138.75~206.25篇(见表3),而8年论文样本的篇均参考文献量(8年篇均参考文献量之和÷8)为178.88篇。文献[6]表明, 1999-2006年间全国12个学科(含医学)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量在100.25~247.81篇之间;其中,优秀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量为148.49篇。而某些医药(含中医药)科研及教学单位不同年限内的博士学位论文(或论文样本)的篇均参考文献量分别为76.79篇(2002-2003年)[2]、111.86篇(2000-2005年)[3]、148.65篇(2007-2009年)[1],以及177.05篇(2004-2007年)[4]。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认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位居中上等。不过,我们认为,尽管可将一定年限内的论文篇均参考文献量作为一个参考指标,来衡量某个论文作者群体的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但在实际应用这个指标时,则应考虑样本的年限、样本量,以及专业类别等诸多因素对篇均参考文献量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我们采用文献统计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的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语种、参考文献发表时间及参考文献数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2011年间的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类型有期刊、专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网络资料、资料汇编、专利、实验资料,以及技术说明书等;参考文献语种主要为中文和英文;参考文献最早的发表时间,中文期刊为1960年,中文专著为1919年,外文期刊为1944年,外文专著为1913年,中医药古籍为1468年(明朝);年篇均参考文献量为138.75~206.25,而8年篇均参考文献量为178.88。这些数据优于或相当于中医药学科[1]、现代医药学科[2-4]及其他学科[5-6]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据。

期刊和专著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最重要的参考文献来源,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是其参考文献来源的重要补充。中医药古籍和一些出版年代久远的老文献对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来说,仍具有参考价值。英文期刊和专著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这些情况与兄弟单位同学科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这说明,中医药学科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要把重点放在各种介质的期刊和专著的采购上;在进行馆藏剔旧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掌握用户对老文献的利用情况,做到慎重行事;对于中医药古籍,则要尽可能全地采购其现代再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电子版),并对其线装版本在加以保护的同时,积极对用户开放;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馆际互借等同行合作与业务交流的方式来弥补本馆信息资源的不足。

研究结果证明,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地对博士生进行了信息素养教育,其博士学位论文体现出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说明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很好地满足了博士生教学工作的需求。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作为一般中医药教学部门评估中医药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一般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制定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对策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孟凡红,侯酉娟,蒋丁,等.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8): 27-30.

[2]叶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与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14(5):62-64.

[3]汪新久,王桂清,刘秉文.从博士论文引文看医药院校文献资源建设[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4):94-97.

[4]刘晓宁.药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及其文献需求―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4-66.

[5]白瑞雪.从我校博士生吸收国外文献的能力看我馆外刊馆藏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4):102-106.

[6]姚蓉,廖永霞.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参考文献分析与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6):127-130.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3-0106-08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教育发展迅猛,与之相关的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是旅游研究的主体,其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旅游为选题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主要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旅游类研究论文,不少是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核心成果的提炼,展示了旅游研究的最新前沿领域与最新研究成果。有学者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视角对我国旅游研究展开分析,如章锦河等对1988~2001年旅游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陈德广对1989~2003年国内和北美的旅游研究博士论文从学科差别、选题背景和学科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通过查阅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士学位论文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库以及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题名含有“旅游”、“游憩”、“游客”、“度假”等词进行检索(2012年12月29日),获得2001~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573篇。由于中国学位论文建库时间较晚,而且每一篇博士论文规定的发表时间不同,所以,有一部分旅游类论文未能统计。本文对573篇博士学位论文从数量增长、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案例区域等角度进行数理分析,力图从一个侧面勾勒目前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期望有助于旅游学者把握旅游研究的最新动态。

2、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2.1 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增长

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类高等院校数量持续增加,由2001年的311所增加至2010年的967所,与此同时,在校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增长。迅速发展的高等旅游教育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极大推动了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学位论文数量相应地快速增加。从2001年至2010年,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

2.2 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专业背景

高校和研究机构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针对旅游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与边缘性特点,从各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一方面丰富了旅游研究的内容、理论与方法,同时又显现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完成者专业背景的分散性特征。2001~2010年,573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者涉及12个学科门类中的9类,88个一级学科中的28个,393个二级学科中的58个。

由表1可知,我国旅游研究的学科多样,除了官方的旅游管理博士点专业,各校亦根据自身特色,利用原有学科“借鸡生蛋”,招收培养旅游发展方向的研究生。其中,管理学、理学、经济学等是目前旅游研究的主体,其他学科旅游研究相对较少,如历史学20篇,教育学5篇,文学1篇。但是,由于旅游研究的跨学科性质,这些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以旅游为选题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的数量正在增长。

按照一级学科的统计结果来看,地理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民族学等8个一级学科的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总数达463篇,占总量的80.8%。其中,地理学背景的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占总量的26.88%,是所有学科中比例最高的,其次是工商管理,占总量的22.34%。

按照二级学科的统计结果来看,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林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区域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农业经济管理、民族学、中国近现代史、第四世纪地质学、环境科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19个二级学科,论文数量达353篇,占总量的82.90%。其中,人文地理学所占的比例最高,约为19.72%,其次是旅游管理,约为15.7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内旅游类博士生的培养主要以高等院校为主,科研院所为辅。从统计结果来看,参与旅游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机构共有101个,其中,高等院校86个,占总数的85.15%,论文数量为508篇,占总量的88.66%;科研院所15个,占总数的14.85%,论文数量为65篇,占总量的11.34%。各单位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差异很大,其中,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所占比例较多。近年来,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博士生以旅游作为选题的学位论文数量增长较快。

2.3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由于旅游类博士论文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根据《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的栏目以及具体研究内容,把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19个方面。虽然这样分类并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一篇文章与两个甚至更多研究主题相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可以大致反映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现状。

从表3以及每个年份上述研究内容的比例可以看出,旅游类博士论文研究的内容有分散化趋势,但是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产品依然是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占总数的50.09%。此外,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等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及其效应研究;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较多地涉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目的地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及其竞争力研究,而且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研究引起了博士研究生的关注。近年来,旅游主体的研究,如旅游者行为、旅游流、旅游感知、主客态度等取得了许多成果。

2.4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旅游研究方法可分为概念性、描述性、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4种。从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来看,概念性方法所占的比重仍然比较大,占37.22%,描述性方法所占比重最低,仅占17.57%。以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为代表的国外旅游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实证研究为主流,自2000年以来,研究方法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主,其比重占到36%,构造模型方法占27%,描述性方法和概念性的方法则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中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在旅游研究中发展比较快。其中,数理统计占了27.31%,构造模型占了18.09%,更多的博士研究生在研究中兼顾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数据来源方面看,主要以统计年鉴为主,但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因此,我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虽然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正逐渐向国际主流研究方法看齐。

2.5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案例区域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的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是旅游研究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573篇论文中有459篇论文对具体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其中,69篇以全国为例进行研究,其他390篇对我国部分地区以及主要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研究(表4)。

从省际角度来看,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案例区涉及我国大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还包括香港和台湾。具体来看,以云南省最多,博士生主要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研究最多的案例是丽江;北京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大都市旅游研究;安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皖南古村落和黄山风景区;广西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桂林和漓江;四川的研究关注最多的是九寨沟景区等。

一般来说,旅游地可分为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产业旅游地以及综合性旅游地。从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旅游地类型来看,以自然风景旅游地和文化旅游地探讨最多,而对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和产业旅游地的研究相对较少。自然风景旅游地的博士论文大约有74篇,其中,自然保护区探讨较多,有22篇,山岳型旅游地有33篇,主要包括九寨沟、张家界、黄山、泰山等国内知名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地。海滨型旅游地研究也较多,大约有19篇,研究的案例主要集中在大连、秦皇岛、三亚等地,对江河型、湖泊型、洞穴型等自然风景旅游地研究相对缺乏。历史文化旅游地有37篇,其中,有19篇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研究,特别关注的是旅游的影响研究,应用最多的案例是丽江;其次是对安徽古村落的研究,还有的以西安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者的行为以及城市旅游的开发等方面。总体来看,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旅游地类型较多,但研究深度以及不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比较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

3、中外旅游类博士论文选题比较

笔者在ProQuest学术论文库中检索到国外旅游类博士论文100篇,对他们的选题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占比例较大的前10位研究内容分别是:旅游影响、旅游产品、旅游者行为、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与地方认同、旅游营销、旅游企业和旅游信息技术。而2001~2010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占前10位的内容分别是: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产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区域旅游、旅游服务与管理和旅游者行为。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发展模式不同决定的。在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由于旅游业发展已经到了成熟阶段,研究领域从初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空间结构扩展到对旅游影响、旅游者行为、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领域表现出多元性与深层次性。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大规模扩张和发展阶段,因此相应的研究更多关注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的利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等应用性领域的研究。

4、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研究结论

对近十年来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我国旅游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增长较快,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增加,研究方法也大为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博士学位论文的梳理,有助于了解博士研究生及旅游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1 研究问题有所缺失

研究问题是指研究者基于特定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想要考察和回答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的核心标准,也是研究展开的起点和基础。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问题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的重复性较强,较少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问题开展研究,如对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以及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居高不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缺乏创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研究问题”的表现。保继刚指出,研究问题处于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没有研究问题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好的研究成果。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不足造成了研究问题的普遍缺失,使得学术论文大都缺乏知识贡献,丧失了研究的目的。

4.1.2 研究内容的功利性取向明显,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类博士论文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应用性研究,轻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功利性的驱使下缺乏对所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的热情和动力,而过多关注经济管理领域中具体的、表层的现象问题;特别是缺乏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热情,更多的关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旅游研究形成的所谓热点,往往是“政府主导”的,而不是学术界自然而生的研究需求。旅游类博士论文也是如此,原创性的贡献比较少。而北美的旅游博士论文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对学科的推动比较明显。我国旅游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有所忽视,而这些基础理论的缺乏制约着旅游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各个分支学科的建立和成熟速度。旅游的基本概念体系建设的落后,使现实的旅游经济行为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和背景,难以形成“真正的”旅游学的系统理论。从本研究的573篇论文来看,仅有极少数是对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典型是谢彦君等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是我国旅游类较高层次的对某一问题的系统的探讨,理论研究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4.1.3 跨学科研究仍有待加强

旅游研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不同学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从近十年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学科来看,跨学科研究有所增加,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深层次问题挖掘不够。与国内相比,在国外已经形成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如借助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研究方法。地理学家对旅游业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明显。目前,我国旅游类博士论文旅游研究的视角过多集中在对旅游客体的评价和开发上,而缺乏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在文化、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这种状况与旅游这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应有的指导思想很不协调,也与旅游学科在我国旅游发展实践当中应当肩负的学术使命不协调。旅游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需要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营养和学术支撑。因此,在研究中应该积极增加相关学科知识积累,加强理论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克服急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实现旅游类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水平的较大提高。

4.1.4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际上的旅游研究主要以定量为主,科学性较强。虽然我国目前旅游类博士论文中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但与国际上同类研究相比仍然具有不小的差距。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旅游统计资料的不完备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旅游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欠缺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定量的研究,在资料的获取上应强调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但是也要结合定性分析,才能更好地挖掘旅游研究中的深层次问题。

4.2 研究展望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未来的旅游博士论文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趋势:

4.2.1 选题的应用性将增强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等方面与西方国家不同,导致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因而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所以旅游研究的内容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西方国家更多注重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的建设,而对旅游业发展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一点与我国是不同的。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势必要求旅游研究要对旅游的发展做出理论指导,以任务带学科。因此,今后的博士论文选题的应用性将会继续增强。在对旅游效应的研究上,从关注旅游的经济效应会逐渐转移到旅游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上。

4.2.2 研究视角将不断拓宽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学科从新的视角、采取新的研究方法加入旅游研究之中,如社会学对旅游社会效应的研究、心理学对旅游主体行为和心理的研究、安全学对旅游安全和旅游风险的研究、文化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信息技术对旅游营销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我国旅游研究的内容。

4.2.3 研究案例区类型逐渐丰富

目前,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案例区域涉及了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包括香港和台湾。博士研究生主要关注比较知名的自然旅游地和历史文化旅游地。今后,随着旅游需求及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对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和产业旅游地的研究将会增多。同时,对旅游地之间的比较研究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4.2.4 研究规范进一步增强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论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47所,累计为我国培养了33.5万博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更加关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这其中,又以学术论文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认为导致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时出现逆向选择以及高校在论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态度等问题[2]。那么是否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必须取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

1、国家规定的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中,体现出有关要求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六条中,对于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描述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高校针对上述要求,对博士生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来证实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提到“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应当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有关的出版著作、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经过一定的审核认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这说明,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造性

申请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审查其理论水平?国内高校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然而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来检验,显然是不全面的。张光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术论文是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基本能够反映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3]。也就是说,通过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进行检验。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要求博士生将学术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核心期刊在审稿时更重视论文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前沿;(2)核心期刊所聘请的审稿人均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3)核心期刊的发行量相对大一些,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同行业读者。博士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一定是基于自己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提炼而成,如果课题本身缺乏理论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内容不是本学科前沿,就很难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被称为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从不同的侧重点收录世界各种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其中,SCI在收录、统计和评价时,也关注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高水平和学科前沿的学术论文将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如果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够被三大检索(或其中部分)收录,可以认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该博士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在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1]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

博士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大多数时间,其学术交流范围是在指导教师和其所处科研团队内部。基于研究课题的不同,部分参与大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可以和一些校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这个范围也非常有限。事实上,科学研究是比较忌讳闭门造车的。长时间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和反面因素。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研究人员会通过阅读大量的与自身从事课题相近的文献来推动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式。学术论文在公开发表的同时,也提供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为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甚至合作的桥梁。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合作或者竞争的关系,从而促进了自身的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则因为公开的范围有限,公开时课题研究已经基本结束等原因,很难起到同样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学术论文在众多同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之下,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学术监督作用。常见的学术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造假等,都会因为学术论文的高度公开而暴露在阳光下。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的学术造假行为,最早就是其在高关注度学术期刊的论文中,被发现并揭发的。

二、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整个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汇总,学术论文则是这个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中,创新点的凝练。国内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有若干个创新点,并且将这些创新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时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可以催生若干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的成果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如同各种高性能的芯片,学位论文就是要通过合理高效的电路和电子元件,将这些芯片组合成高性能的计算机。

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曾撰文,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2]印证了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关系,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笔者在多年的博士学位申请审核工作中,发现评价较高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附带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目前公认的国内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代表,其都对应发表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有研究机构通过对1999-2006年12个工学学科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数据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94篇;信息与通讯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5.83篇,控制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5.2篇,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09篇。[3]这也证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

三、矛盾存在的原因

既然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如此天经地义,为什么业内人士对于要求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会有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攻读学位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将学术论文撰写和博士生的课题研究剥离开来思考的,忽略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攻博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想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就必须涉及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4]刘朝晖在对西南交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攻读博士学位时间超过5年的博士生,不仅人均数有所增加,并且学术论文的国际认可度也有显著的提升。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从撰写到投稿、审稿和刊登,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国内博士生的正常学习年限一般是3-4年。但是仅仅基于这样的原因就放弃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显然不太合理。对我校近几年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就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言,制定在读期间超过4篇/人的最低控制标准,既不难完成,也很有必要,否则无法从制度上纠正博士生急于毕业拿学位的功利心态。[5]

2、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仍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了硬性的要求,一部分博士生将发表学术论文当成了任务去完成。发表学术论文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甚至商业性,着眼于期刊是否被学位授予单位认可,论文刊登的周期是否符合自己申请学位的时间计划,寻找最少的付出和最大的收益,以至于业内曾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制定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相当于将博士学位授予的审核责任转嫁在期刊评委和编辑身上”。这种存在,既不利于博士生潜心研究,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甚至催生了新形势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种现象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分人抱有仅仅是为了拿博士学位这样的思想,被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这样的博士生,如果取消了学术论文的要求,那么他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精力会更少,学位论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3、存在标准一刀切的不合理现象

对博士生及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量化的标准更公平且更有可操作性,但是同时也忽略了个性化的评价,忽略了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的区别。不过这个矛盾也并非不能化解,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特点,制定更加细致、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位申请者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出发,高校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引导博士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

在进行课题研究中,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点滴积累。将学术论文的提炼回归到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

2、制定完善的学位申请审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有所要求,但不能仅仅评价学术论文的数量或质量。注重对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把关作用,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预答辩、评审和答辩制度。笔者所在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评审,以前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规定:对于新增学科、新增导师的首届申请学位者和课程成绩有不及格的现象或无硕士学位入学的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有6份学位论文进行校外双盲评审;同时,为了鼓励博士生按期毕业,对于超出正常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也进行6份论文的校外双盲评审;其他学位申请者为2份校外盲审和4份正常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博士生急于毕业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博士生系统深入的完成课题研究。因此,学校在近几年改变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对于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可以减免双盲评审的份数,同时要求所有的评审专家均应选择校外专家,以此既能激励博士生潜心研究,提炼高水平学术论文,又能保证论文评审环节的把关效果。

3、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更加细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高校充分考虑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及学术论文的质量关系,并将不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为4档,协调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差异,制订了国际知名刊物I档和II档目录,并根据博士点学科分布特色,选取了部分一级学会刊物作为指导性目录,同时关注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术的期刊档次,允许博士生分别以1-4篇学术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并对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的权重做了相应的规定。

博士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训练并掌握的基本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激励博士生摒弃杂念,投身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在纪念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1-2-12.

[2] 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71-75.

[3] 张光进,廖建桥,初浩楠.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897-903.

[4] 张羽.1958-2003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辽宁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82-85.

[5] 冯长根.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J].科技导报,2011.29(15)83.

[6] 丁澍,陈伟,缪柏其.工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33-38.

[7] 刘朝晖,万宇.提高博士学位论文之我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3(3)115-118.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统计分析;学科水平;博士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9-03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学位授予单位博士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入推进,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s,以下简称NEDD)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入选NEDD的数量也已成为衡量学位授予单位博士生教育质量和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和高校排名的重要指标。西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规划也将“实现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迄今仍没有一篇入选或提名论文。

一、NEDD评选有关情况

1998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首次开展NEDD的评选工作。本着“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每年评选出的NEDD不超过100篇。参加评选的论文一般为上一学年度在国内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

参加评选的论文覆盖了目前国内培养博士生的所有主要学位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首先,这些论文的选题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自然科学类论文的选题大多属于本学科国际前沿的课题,涉及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的选题一般都具有相当的开创性,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其次,从优秀论文反映出的情况看,作者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优秀论文的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都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有的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说明博士生已经成为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生力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博士生教育经过30年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NEDD统计分析

1999~2011年全国共评选出NEDD1279篇、NEDD提名论文1902篇。从评选情况看,每年评选出的NEDD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保持在96~100篇,其中4年是100篇,其他年份不足100篇。这与教育部规定的“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原则相一致,也说明我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非常严格。

(一)区域分布

高校创新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优秀博士论文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高质量成果,间接地反映了区域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潜力。图1反映了1999~2011年各省、市、自治区NEDD情况,从中可以看出,NEDD的区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状态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二)学位授权单位分布

对1279篇NEDD的授予单位进行统计分析(以最新名称为准,统计第一授予单位),最终共得到151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等学校共入选NEDD1057篇,占NEDD总数的82.6%。39所“985工程”高校共入选776 篇,占高校总数的73.4%;6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入选905篇,占高校总数的85.6 %,65所地方高校(其中19所为“211工程”高校)共入选112篇,占高校总数的10.6 %;师范院校共入选62篇,占高校总数的5.9 %,省部共建高校共入选11篇,占高校总数的1.0 %。

(三)学科分布

1.学科门类分布

图2是1279篇优秀博士论文的学科门类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各学科门类之间差异很大,呈现出明显的学科集聚效应。位列前4位的工学、理学、医学、农学四大门类共入选1043篇,占总量的81.5%;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军事学人文社会科学门类入选236篇,占总量的18.5%。可见,博士培养在文理科存在较大差异,理科的NEDD明显高于文科。

2.有关学科分布分析

第一,理学。在理学门类中,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分列理学入选NEDD一级学科的前三位,同时也排在所有一级学科入选论文数量的前三位,分别为86篇、82篇、77篇;化学学科平均每年入选6.6篇,体现了该学科强劲的科研创新能力;数学、地质学每年也均有论文入选。

第二,人文社会科学。在人文社会类NEDD中,历史学、文学、哲学门类入选论文数量居于前三位。从一级学科角度看,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等传统基础学科每年均有论文入选,论文总量分别为:历史学34篇、中国语言文学31篇、哲学18篇、法学18篇、心理学14篇。经济学门类下理论经济学论文15篇,应用经济学论文14篇。

第三,学科层次聚类相关。据统计,除军事学因不参与国家重点学科评选而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外,1999~2011年,高校1050篇NEDD(不含军事院校7篇NEDD)中,982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所占比例达93.5%,这说明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强大的实力和优势,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NEDD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哲学、医学的NEDD无一例外全部出自于国家重点学科;其余9个学科门类尚有少数NEDD来自于非国家重点学科,其比例最高的为经济学,为22%,最低的为工学,仅3.7%。总的来说,人文社科类来自非国家重点学科的NEDD比例为14.1%,明显高于理工科来自非国家重点学科的4.7%。由此可见,一方面,NEDD与国家重点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但人文社会科学类NEDD与国家重点学科间的相关性要相对小一些。

三、相关高校NEDD和NEDD提名论文统计分析

为进一步探寻NEDD和NEDD提名论文与学科实力和导师队伍的相关性,笔者搜集整理了相关高校NEDD和NEDD提名论文的详细信息,以下分类作简要分析。

(一)师范院校

据统计,1999~2011年全国师范院校共入选NEDD62篇,其中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入选44篇,占71%;地方师范院校入选18篇,占29%。入选NEDD提名论文113篇,其中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入选78篇,占69%;地方师范院校入选35篇,占31%。入选最多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其次是华东师范大学,与区域聚集效应和单位综合实力相一致。湖南师范大学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入选NEDD5篇、NEDD提名论文6篇,排名第5位(在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之前)。西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既没有入选NEDD,也没有入选NEDD提名论文。

地方师范院校18篇NEDD中有15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研究基地,占83.3%,3篇出自省级重点学科,占16.7%;35篇NEDD提名论文中有27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研究基地,占77.1%,8篇出自省级重点学科,占22.9%。这说明地方师范院校NEDD和NEDD提名论文也与国家重点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此外,18篇NEDD中有13篇出自人文社科类学科(占72.0%),35篇NEDD提名论文中有21篇出自人文社科类学科(占60.0%),反映了师范院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传统优势地位。

(二)省部共建高校

据统计,1999~2011年省部共建高校中仅有西北大学、湘潭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延边大学5所高校入选NEDD,山西大学、西北大学、湘潭大学、内蒙古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河北大学8所高校入选NEDD提名论文,其他13所省部共建高校既没有入选NEDD,也没有入选NEDD提名论文。

省部共建高校11篇NEDD中有10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研究基地,占91.0%,1篇出自省级重点学科,占9.0%;19篇NEDD提名论文中有14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研究基地,占73.7%,5篇出自省级重点学科,占26.3%。这说明省部共建高校NEDD和NEDD提名论文也与国家重点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三)甘肃省高校

据统计,1999~2011年甘肃省高校中仅有兰州大学入选NEDD6篇、NEDD提名论文13篇,其他高校既没有入选NEDD,也没有入选NEDD提名论文。兰州大学6篇NEDD全部出自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研究基地;13篇NEDD提名论文中有12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研究基地,占92.3%,这两类论文均与国家重点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四、实现NEDD突破的思路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和由此产生的马太效应,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招生规模、培养质量和特色优势的不均衡性和NEDD集中于少数单位的现象是客观的,并将长期存在。为此,西北师范大学应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和重点突破模式,通过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学科、提高博士生源质量和提升导师指导水平等措施,切实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力争在NEDD评选中取得突破,实现省部共建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1.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产出NEDD的必由之路

许多高水平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建设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其NEDD也主要产生于这些优势学科群。西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科见长的传统师范大学,应坚持“特色兴校”,紧紧抓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有利政策和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优势学科地位,将“中国古代文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两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将教育学、心理学做强、做大,并在边疆史地、古籍整理、敦煌学、简牍学、艺术学等学科中培育建设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未来西北师范大学NEDD的突破方向应该明确定位在具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人文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学科平台的博士招生方向上,将实现NEDD的突破作为“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创新基地”、“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基地”、“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创新平台”、“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基地”等平台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考核指标,并将培育重点放在经过长期积淀、具有显著特色优势的先秦文学、边疆史地、简牍学、民族教育、农村教育等学科方向上。

2.提高生源质量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和产出NEDD的基本前提

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的研究人才,为了使真正有志于研究和有能力研究的考生进入研究领域,首先应该在博士研究生的入口处把好质量关,注重考查考生的学习动机、研究基础和工作潜力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部分院系在2012年的博士招生中,初试环节由评委审核学生已有的研究成果、硕士论文等材料,合格者即可进入复试,考生不用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初试,主要目的就是要重点考查申请人的科研能力。西北师范大学可以考虑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两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试行。其次应多措并举,吸引优秀博士生源。利用学校“云亭班”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的机会,发现好苗子,及早列为研究生招收对象,及早开展研究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开展硕博连读培养,并逐年增加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比例,切实把创新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博士生选拔进来。三是加大对优秀博士生的资助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的作用,用好用足已有政策,争取早日产出NEDD。

3.提升导师指导水平是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和产出NEDD的关键因素

通过统计全国高校NEDD和NEDD提名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可以发现,各学科NEDD和NEDD提名论文指导教师都是本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或知名学者,许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等,部分导师担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等,许多都有重要的学术兼职。因此,提升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尽快产出NEDD或NEDD提名论文,必须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博导队伍。一是做好优势特色学科高水平师资的引进、稳定和发展,改革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导师梯队。二是加强博士生合作培养,选拔优秀博士生到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实行团队培养和双导师制。三是鼓励导师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推荐导师到各种学术团体中任职,从而提升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四是加强考核评价,把博士生产出成果作为导师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王鹏,崔洁.高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特点与评选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EB/OL].http:///xwyyjsjyxx/zlpj/yblwpm/zxzx/265472.shtml,2012-6-2.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地理区域;数据库;统计

一、总体工作的介绍

(一)本文关于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综述,是从CNKI中搜索关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7个方面:语言的变异研究、称呼与称谓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言语交际、礼貌语言的研究、语言接触、语言与美学的交叉来进行的。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篇章都详尽的收入,所搜集的文章都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知名院校硕博士的学位论文,发表在学报和其他刊物上的一些期刊,还有部分是国际会议方面的研究成果,共237篇。

(二)本文的分类方法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首先,先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来划分,即上面提到的七个方面,在这七个方面里面又进行了细小的划分,即从作者所属的地域、数据库的类型、发表文章的时间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然后再以研究内容为依托,在总体上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三)划分标准

1.作者所属地理区域。在做整理和分类的时候,对于作者所属的区域的划分,是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标准进行的,分别是:华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华南(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华中(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青海、陕西、甘肃)。并且在划分的时候,如果是硕博士学位论文则根据笔者所在的院校。如果是期刊,则看文章所发表的学报所在的位置,如果是期刊中的其他刊物则看笔者所求学或工作的院校。

2. 数据库类型。对于数据库类型的划分,分别进行了个四大层次的划分,在有的大层次中又有小层次的划分。在硕博士的学位论文中分别统计出了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有多少篇。在期刊的统计中,将期刊分成了学报和其他刊物,并且也统计出了它们的篇数。

3.时间。在时间的划分上,采用了三个时间段的划分标准,分别是:2000年―2005年、2006年―2010年、2011年―2013年。

二、分类,整理的情况。

(一)语言变异研究

关于语言变异的研究成果共50篇:1.按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8篇;华南:3篇;华中:8篇;华北:11篇;西南:1篇;东北:3篇;西北:6篇。2.按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20篇;博士学位论文:13篇;期刊:15篇,其中,学报:6篇;其他刊物:9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3.按发表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7篇;2006年―2010年:10篇;2010年―2013年:33篇。

(二)称呼与称谓研究

称呼与称谓的研究成果共40篇:1.按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2篇;华南:3篇;华中:6篇;华北:9篇;西南:1篇;东北:2篇;西北:7篇。2.按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27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期刊:8篇,其中,学报:3篇;其他刊物:5篇。3.按发表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2篇;2006年―2010年:7篇;2011年―2013年:31篇。

(三)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共44篇:1.按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0篇;华南:4篇;华中:9篇;华北:6篇;西南:5篇;东北:5篇;西北:5篇。2.按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14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期刊:26篇,其中,学报:7篇;其他刊物:19篇。3.按发表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7篇;2006年―2010年:15篇;2011年―2013年:22篇。

(四)言语交际研究

言语交际的研究成果共36篇。1.按照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3篇;华南:4篇;华中:2篇;华北:3篇;西南:1篇;东北:11篇;西北:2篇。2.按照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14篇;博士学位论文:15篇;期刊:6篇,其中,学报:3篇;其他刊物:3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3.按照发表的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2篇;2006年―2010年:11篇;2011年―2013年:23篇。

(五)礼貌语言研究

礼貌语言的研究成果共24篇。1.按照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4篇;华南:2篇;华中:8篇;华北:2篇;西南:3篇;东北:4篇;西北:1篇。2.按照数据库的类型划分:硕士学位论文:14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期刊:7篇,其中,学报:3篇;其他刊物:4篇。3.按照发表的时间划分:2000年―2005年:4篇;2006年―2010年:10篇;2011年―2013年:10篇。

(六)语言接触研究

语言接触的研究成果共31篇。1.按照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10篇;华南:3篇;华中:5篇;华北:7篇;西南:0篇;东北:2篇;西北:4篇。2.按照数据库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14篇;博士学位论文:10篇;期刊:6篇,其中,学报:2篇;其他刊物:4篇。中国会议论文:1篇。3.按照发表时间来划分:2000年―2005年:0篇;2006年―2010年:10篇;2011年―2013年:21篇。

(七)语言与美学的交叉研究

语言与美学的交叉的研究成果共12篇。1.按照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华东:5篇;华南:1篇;华中:1篇;华北:1篇;西南:2篇;东北:1篇;西北:1篇。2.按照数据库的类型来划分:硕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期刊:7篇,其中,学报:4篇;其他刊物:3篇。3.按照发表的时间划分:2000年―2005年:1篇;2006年―2010年:7篇;2011年―2013年:4篇。

三、总体统计

以上是分别对这七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细致地划分,而下面是对这237篇文章分别从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数据库的类型、发表的时间进行的统计。

(一)作者所属的地理区域划分

华东:72篇;华南:20篇;华中:39篇;华北:39篇;西南:13篇:东北:28篇:西北:26篇。

(二)数据库的类型划分

1.硕士学位论文:105篇;博士学位论文:53篇;期刊:75篇,其中,学报:28篇;其他刊物:47篇。会议论文:4篇。

(三)发表时间划分

2000年―2005年:23篇;2006―2010年:70篇;2011年―2013年:144篇。

结论:从以上对2000年―2013年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类、统计,从结果来看:

1.在这七大方面的研究中对于“语言变异研究”的成果是最多的,而语言与美学交叉的研究成果较少,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

2.在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华东地区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其他地区相比较少一些。

3.从数据库的类型上来看,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上硕士学位论文是最多的,说明了我国关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前景非常乐观。

4.从时间上可以看出,2011年―2013年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最多的,占了整体的50%以上,说明近些年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很流行,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引文分析;博士论文;文献资源建设;军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5-0028-04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核心工作之一,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支撑条件,直接体现了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的能力[1]。近年来,随着部队整体学历层次的逐步提升,研究生学员已成为一线部队指挥员和学术成果创造者中的重要组成力量。军队院校是为全军培养高级专门指挥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院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资源保障的使命,其资源保障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水平的高低。因此,对研究生学员的资源需求及图书馆资源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研究综述及问题提出

引文分析是根据文献间存在的相互引证的关系和特点,利用图论、模糊集合、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并达到评价、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目的的一种文献计量研究方法[2]。引文分析是评价被引文献影响力和重要性的有效工具,其结果可以为图书情报部门有针对性地满足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及建立有效用的馆藏提供科学依据。

2012年11月6日,笔者以“引文分析 and 学位论文”为检索词,篇名为检索项,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出58篇文章,时间分布为1989-2012年。研究对象主要是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大多是选取本单位某一个或几个专业的学位论文进行统计,调查分析硕士或博士的文献需求,探究研究生利用文献的规律和特点,并提出馆藏建设建议。同样以“引文分析”为检索词,题名为检索项,以包含500多种军事期刊的中国军事数字期刊论文总库作为检索源数据库,得到文献8篇,时间分布为2004-2011年。其中,对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只有3篇,2篇为学士学位论文,1篇为硕士学位论文。可见,军队系统对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的研究起步较晚,数量较少,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尚付阙如。

由于博士学位论文学术水平高,引文数量多,所以选取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试从引文入手,探寻博士研究生的文献信息需求,以为军队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同类图书馆相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2研究对象及数据处理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据统计,被引文献发表最早的为1907年,最近的为2011年,时间跨度为104年。这说明军事学的理论研究,不仅需要最新的前沿资料的支持,也需要有价值的经典理论的支撑。此外,引文主要集中在1996-2011年这15年间,共3 484条。这说明博士论文对文献的吸纳时间虽然跨度大,但仍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最主要的文献仍然集中于最近几年,1996年以后的文献涵盖了所需文献的698%。因此,在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中,既要保持文献资源的持续性,又要考虑文献资源的广泛性[3]。

33引文语种分析

引文中外文数量的多少及类型分布,表明该论文对国外文献的吸收程度和国外文献对论文的影响力。本文所统计的样本中,中文被引4 799次,外文被引394次,只占引文总数的76%。但是,仔细分析被引文献可以发现,在被引的中文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国外文献对我军博士论文的影响程度及各个国家的影响力,本文将翻译文献单独列出分析(见表2和表3)。从表2可以看出,如果将翻译文献和纯外文文献加在一起来计算外文的话,则外文引文占总被引的25%。可见,国外文献对我国军事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具体分析标有国别的被引翻译文献可以发现,美国的文献对我军科研影响最大,其次是俄罗斯和苏联,英国排在第三位。对这一特点,图书馆在搜集文献信息的过程中应给与重点关注。

42加强对外文资源的搜集与开发利用

研究外军,历来是兵家之要旨,也是我军深化军事训练改革,加强军事斗争准备针对性的重要前提。表2和表3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对外军资源搜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要求图书馆要加强对外军资源的搜集与开发利用。首先,加强对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重要军事理论书籍的收集,特别是要采集有关军事强国和潜在作战对手的军事理论书籍,此外,还要订阅国外重要期刊、购买外文数据库,搜集整理翻译外军相关研究报告和互联网上相关外文资源。其次,加强对外文资源的开发和深层次利用,一方面要加强对本馆外文资源的编译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对翻译文献进行深层次加工,比如撰写文摘、综述、述评等。再次,加强对外文文献的宣传、揭示和导引,实践主动服务。目前,军队院校外文资源的数量与日俱增,但利用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并不是外文资源对研究生学员不重要而是他们对资源不够了解,因此,图书馆要重视导读工作,可以通过网上咨询和学科馆员等主动服务方式宣传本馆外文资源及使用方法,及时报道本院科研人员利用外文资源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刺激潜在读者成为实际用户[8]。

43建设面向研究生论文写作的专题数据库

博士统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际分布;省际分布;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G64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40-03

0 引言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s,简称NEDD)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评选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自1999年至2012年,该评选工作已连续进行了14届,共有1369 篇博士学位论文脱颖而出。统计并分析这些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省际分布与校际分布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校际分布特征

1.1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源高校类别

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单位有两大类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其中,高等院校按照学校层次可以分为985高校、211高校和一般高校,按照学校性质可分为普通高校和军事院校;科研机构包括中科院研究生院、社科院研究生院、部分国家部委与省级地方政府的科研机构[1]。其中,高等学校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来源。如表1,14年来,源自普通高等学校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1123篇,占论文总数的82%;源自军事院校系统(不含3所“211工程”军校)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40篇,占总数的2.9%;源自中科院系统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84篇,占总数的13.4%;源自其他科研机构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2篇,占总数的1.6%。

在高校系统中,985高校和211高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53篇,占论文总数的77%,其中,仅占全国高校总数1.6%的985高校获优博论文831篇,占论文总数的61%,而占全国高校总数95%的一般高校只获得优博论文70篇,占论文总数的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产出量最多的10所高校如表2所示,前10名高校中包括5所综合类高校、4所理工类高校、1所人文社科类高校。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获优博论文数量遥遥领先,两校合计产出优博论文205篇,占普通高校获奖论文总数的18%,占优博论文总数的15%;前10名高校产出的优博论文共计501篇,占普通高校获奖论文总数的44.6%,占优博论文总数的36.6%。

表2 1999~2012年NEDD来源前10名的高校统计

排名 学校 论文篇数 排名 学校 论文篇数

1 清华大学 115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0

2 北京大学 90 7 上海交通大学 34

3 复旦大学 55 8 中国人民大学 28

4 浙江大学 48 9 西安交通大学 26

5 南京大学 40 10 中山大学 25

1.2 985高校获全国优博论文情况

39所985高校共获得831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每一所985高校都至少获得1篇优博论文。但优博论文在985高校中分布是极不均衡的,论文数量分布的偏度系数为2.594,呈右偏分布,极少数985高校集聚了多数优博论文。仅清华、北大两校产出的优博论文数就占全部985高校的四分之一,而前4名高校产出的优博论文占全部985高校的近40%。985高校优博论文的产出均值为21篇/校,其中只有12所(占31%)高校的优博论文数高于均值,27所(占69%)高校的优博论文数处于均值以下。产出优博论文数量最多的是清华大学(115篇),产出优博论文数量最少的是电子科技大学(1篇);产出优博论文数量前5名的高校贡献了348篇论文,产出优博论文数量后5名的高校贡献的论文仅有16篇,前者是后者的22倍。

1.3 211高校获全国优博论文情况

112所211高校中有94所高校共获得1053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占优博论文总数的77%。至今还有18所211高校没有获得优博论文,占211高校总数的16%。有55所不属于“985工程”的211高校获得222篇优博论文,占优博论文总数的16%。这55所211高校中优博论文分布也同样呈右偏分布,偏度系数为1.771。产出优博论文数量最多的为中国矿业大学(16篇)、第二军医大学(16篇),其次为南京农业大学(11篇)、华中农业大学(9篇)、华中师范大学(9篇)。产出优博论文数量最少的为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延边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14所高校,均为1篇。产出优博论文数量前5名的高校贡献了61篇论文,占比为27%。产出优博论文数量最少的14所高校贡献了14篇论文,占比仅为6%。以上数据表明211高校之间博士生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此外,优博论文数量前10名的211高校中,有8所属于矿业、农业、师范、纺织、军事等专业院校,一方面说明分布稀少的学科和专业院校获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说明综合类211高校获优能力相对较弱。

1.4 一般高校获全国优博论文情况

文中的一般高校专指不属于“985工程”或“211工程”的普通高校。全国一般高校中有44所共获得7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占优博论文总数的5%。从论文分布看,各高校相差不大,均在1~4篇之间。其中有2所高校获4篇,5所高校获3篇,10所高校获2篇,27所高校获1篇。获优博论文数量最多的是华南农业大学(4篇)、扬州大学(4篇)。一方面,一般高校的优质学科资源相比985高校和211高校呈明显弱势,能获得全国优博论文实属不易,对一般高校获得优博论文的学科应加大投入与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占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一般高校只获得5%的优博论文,表明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均。此外,从区域来看,44所一般高校中有29所(占66%)位于东部地区,有15所(占34%)位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高校的获优能力明显弱于东部高校,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校的获优能力有一定影响,经济因素是制约一般高校获得优博论文的重要客观因素[2]。

2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省际分布特征

2.1 全国优博论文数量分布

从优博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普通高校共产出优博论文1081篇,占优博论文总数的79%。北京、上海、江苏等3个省份产出的优博论文数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三地产出的优博论文均在100篇以上,合计为585篇,占全部优博论文总数的42.7%,其中仅北京地区高校就产出优博论文338篇,是第2名上海市(130篇)的2.6倍,占优博论文总数的四分之一(不包括在京的科研机构产出的优博论文),是我国博士生教育最强的地区;陕西、湖北、浙江等3个省份产出的优博论文数量都在50篇以上,也大幅领先其他地区,属于博士教育强省;安徽、广东、天津、四川、山东、湖南、黑龙江等7个省份产出的优博论文数多在30~40篇之间,博士生培养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吉林、辽宁、重庆、福建、甘肃等5个省份产出的优博论文数量多在10~20篇之间,博士生培养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广西、江西、云南等7个省份产出的优博论文数量均在5篇以下,是我国博士生人才培养的洼地。

2.2 全国优博论文获奖高校分布

从优博论文获奖高校分布来看,全国共有135所普通高校获得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上海、江苏3个省份的获奖高校数均在10所以上,其中仅北京市就达23所,占全国获奖高校总数的17%,比第2名的江苏省多6所;陕西、湖北、黑龙江、广东、天津、四川、湖南、辽宁等8个省份的获奖高校数为6~7所;重庆、浙江、山东、吉林、福建等5个省份的获奖高校数为3~4所;安徽、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等5个省份获奖高校数为2所;甘肃、广西、江西、云南等4个省份获奖高校数为1所;贵州、海南、青海、宁夏、新疆、等6个省份还没有优博论文获奖高校。

2.3 优博论文省际与高校分布的相关性

北京、上海、江苏、陕西、湖北等5个省份拥有的985、211高校最多,其优博论文获奖高校数、优博论文数也是最多的。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985高校数、211高校数、获优高校数、优博论文数进行相关分析,表3说明:优博论文数、获优高校数这两个指标与985高校数、211高校数在0.01的水平上均显著相关,其中,优博论文数与985高校数、211高校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高达0.9以上,为强正相关。

表3 NEDD省际分布与高校层次分布的相关性

985 211 非985高校的

高校数 高校数 211高校数

NEDD Pearson相关系数 0.930** 0.976** 0.948**

篇数 显著性(双侧) 0.000 0.000 0.000

获优 Pearson相关系数 0.895** 0.930** 0.899**

高校数 显著性(双侧) 0.000 0.000 0.000

注:**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3 结论与启示

1)全国优博论文分布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首先,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全国优博论文分布不均衡。集聚了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39所985高校和112所211高校产出了77%的优博论文,而占我国高校数量95%的一般高校只产出了5%的优博论文。一般高校优博论文产出率仅相当于重点高校的6%,学科获优能力比重点高校明显趋弱,且中西部一般高校的获优能力又明显弱于东部高校。

其次,重点高校之间的全国优博论文分布不均衡。985高校和211高校之间优博论文均呈右偏分布,少数名校产出了大部分优博论文。985高校产出了61%的优博论文,“非985高校”的211高校产出了16%的优博论文,后者的产出率仅相当于前者的约四分之一。985高校和211高校系统内部优博论文数量分布也相差极大。表明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高校集团之间竞争也极其激烈,这种竞争有利于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应得到政府、社会的承认和鼓励。

2)全国优博论文分布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截至目前,贵州、海南、青海、宁夏、新疆、等6个省份没有全国优博论文获奖高校,没有获得过全国优博论文。以上6个省份多位于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这些省份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这些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北京、上海、江苏等3个省市获优博论文数均高达100篇以上,陕西、湖北、浙江等3个省份获优博论文数都在50篇以上。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广西、江西、云南等7个省份获优博论文数均在5篇以下,以上7个省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洼地。教育部门应增加对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以改善地区高等教育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3)全国优博论文省际与高校层级分布显著强正相关。对全国31个省份的优博论文数、获优高校数与该省域内的985高校数、211高校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在0.01的水平上,优博论文数、获优高校数与985高校数、211高校数均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达0.9以上。表明一个地区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数量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存在显著的强正相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要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竞争力,首要任务是加大对本地区重点高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依托重点高校,促进人才培养能力和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艳琼,黄朝峰.1999~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性分析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1):81-84.

上一篇:博士生学位论文范文 下一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