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9:24:35

博士教育论文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确定相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还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基本上沿袭其他学科的模式,缺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特点,以及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探讨,因此难以制定出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应该如何设定,是重在考察其学识和科研能力,还是重在考察其一般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准?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应该开设哪些必需的课程?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怎样衔接?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欧洲式的教授与学生一对一式的传授方式,还是采取像美国博士生培养中的集体培养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实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时,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养和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英语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选人门外。再如,有的院校对博士生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无“一定之规”,结果课程学习往往未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效果。还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资格考试或综合性考试应该如何“把好关”,有的院校也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则,结果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缺乏“刚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博士生只要进了“门”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生比例失调,师少生多,导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术互动和交流受到影响,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呈现出下滑之趋。另一方面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不是注重鼓励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熟练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数量等硬指标为指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凑足文章的发表数当作主要学习内容。再一方面还表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把关上不严,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增加,在开题、答辩等环节,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学风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虚作假,剽窃等现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时有发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博士生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检验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应该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上。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必须是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有些高校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一些博士论文的选题或过于陈旧,或过于空泛,或流于琐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参与学术对话;一些博士论文的前期资料积累不够扎实,因此不能针对最具价值的切入点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论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对所需了解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广,基础不牢,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理论和方法运用不能做到娴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对相关问题的挖掘和解决不力。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论文成为资料的简单梳理,即使有的选题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无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有的是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较短,对学科规律和博士生教育规律相结合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缺乏系统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设计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会和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的冲击所导致。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使得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真正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新闻传播学教育自身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博士生教育的经验,针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人才需求与社会实际,整合教育资源,走出一条真正合乎科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容管理及运转的理性认识基础”。[2]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的教育,理应如台湾著名新闻传播教育家郑贞铭所言,“在技术学习之外,更要探讨理论、从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才能在高等学术殿堂中树立起应有的地位”。[3]为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对其学术视野宽广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使其具有较深厚的学养造诣,又要让其关注学科前沿和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注意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这种人才应是其他学科培养不出来的,在学术素养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与方向,理应琐定在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上,即着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造就优秀学者。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必须科学规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并加强对其在阅读、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该院的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两类,即知识类课程与研究类课程。前者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为目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课上还提供详细的阅读书目,要求博士生写读书报告,培养其欣赏和批判专业学术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过边学边做(研究),以培养和训练博士生从事研究和写作的综合能力;在课上,博士生们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思考、讨论、做研究。这样,不仅训练、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现实的专业研究者的工作环境,教会博士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学术规范,如何使用各种研究资源,如何设计研究题目,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如何回应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铸造学术文化或学术习性的过程。

此外,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还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综合考试内容和方式、论文开题时间和形式、博士论文的学术规范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并严格实施。

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平台随着多家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宽广了,这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的数量和规模必将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维护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共同为提高教育成效、培养顶尖人才而努力。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还缺乏广泛的认可和美誉,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整体效应发挥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资格考核、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上,比较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严把质量关。一是控制招生规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每年报考博士生人数达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数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导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选人门槛。这主要是借助资格考核(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两个环节,实施筛选、淘汰,以保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进入到博士候选人行列。三是严格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

这主要通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校内外专家的集体评审以及学位公示等举措,保证每个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是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占当年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博士生导师及其指导团队在招生、培养学生及博士论文答辩等方面较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权限,因此要重视博士生导师人选的遴选,重视其“人格”塑造和“师德垂范”;同时要引导、促进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把关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鼓励导师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博士生导师所进行的遴选和考核,就包括着学术水平、道德素养、敬业态度、组织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将学生的成才与导师的责任感、信誉、综合素养联系起来,注重维护导师职责的神圣性和荣誉感。

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备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下,各院校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应彰显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侧重培养博士生,使其成为该领域和方向的顶尖人才,从而促进人才与学科前沿接轨。这不仅要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创新性上,而且应系统地体现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上。目前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学养深厚的优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应成为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辈出的舞台。

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上以及优秀人才与成果的奖励上,更应有足够的经费支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等教育的资助渠道必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我们要注意积极争取,大力开拓、吸纳。近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除了通过课题申报,争取政府和学校拨款外,还十分注意与相关传媒、产业合作,拓展经费来源。目前,全院博导的科研经费年均人平在8万元以上。

总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会科学革命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时代,为了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培养有创造力的优秀学者的有效途径,应着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结构,扩展其必需的学科知识,力求教学质量优秀和研究设施、成果先进,从而便于其在规模增加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样化、高质量的学术体系。

参考文献:

[1]单波.反思新闻教育[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4).

[2]韩炼.面向全球化的中国新闻教育改革[J].现代传播,2004(2).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顶岗实习 教育论文 撰写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8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其中,在中西部23个省市实施的“农村骨干教师置换培训”是“国培计划”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项目的实施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教师教育的模式,即以高校在校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同时置换出中小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到高校参加脱产研修学习(简称“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师范类应届毕业生将被派往条件艰苦的中小学进行长期而深入的教育实习活动,即为顶岗实习。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2010年10月中旬,派出近1600余名师范生,分赴宁都、崇仁等10个项目县309个学校进行顶岗实习,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音乐、地理、生物等10个学科领域,顶岗实习时间至2011年1月中旬才结束,为期三个月,而且从2011年开始,实习时间将长达一个学期。

相比传统实习,顶岗实习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一,传统实习一般只有40来天,学生还没有完成角色转换,实习期限就到了;而顶岗实习则为期3至6个月,充足的时间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更全面地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更好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其二,顶岗实习是用大学生置换在岗教师,这就意味着是以教师职责来要求实习生的,期间实习生的日常工作程序、岗位要求、管理制度与该学校教师完全等同,完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教师的职责所在。其三,相对于在岗的教师而言,顶岗实习生尽管缺乏经验,但他们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又因为身份的特殊性,所以他们具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这将会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新鲜的血液。在这种新的背景之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培养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从理论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一、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广义的教育论文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对教育科学领域中的有关问题、现象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探讨而提出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的一种理论性文章,或者是阐释具体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文章。教育论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于顶岗实习生来说,可以就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也可以对教育教学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升华。

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能让顶岗实习生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的过程,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顶岗实习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能让学生从理论上探讨这些问题和经验存在的原因,这样自然能加强他们以后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也能使他们的成功经验更快地推广开去。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经验式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是能从理论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客观分析的科研人员,所以如果能培养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识和能力,那他们成长得就会更快更好。

第二,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顶岗实习生虽然已经花了三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但走上实习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的教育实践和在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差异,这就容易出现某些通病,如有人无所适从,有人消极逃避,有人则眼高手低。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当他们独立面对问题时会表现出不适应。笔者认为,教育论文的撰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因为论文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有效地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调查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写教育论文的方法也就学会了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

第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科毕业论文浮华剽窃的弊病。目前,很多本科生毕业论文言之无物甚至剽窃。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学生平时锻炼不够的缘故。大学生本来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论文撰写能力,可从目前情况来看,一般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论文的撰写教学,只是到临毕业时才仓促下达撰写毕业论文的任务,而其实学生不懂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甚至连格式都不懂。况且,大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与实习、找工作的时间是相冲突的,因而大学生没有多少时间花在写论文上面。在顶岗实习背景之下,如果学生能根据教学体会认真写好一篇教育论文,这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二、顶岗实习生教育论文的撰写

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在写作程序上和一般的论文没有很大的差别,基本步骤是:先选题,然后查找并分析相关资料,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最后谋篇布局成文。对于其完整的写作流程本文不作详细的论述,而只是就其中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选题要注重现实意义

撰写教育论文其实就是在进行一项科学的研究。任何科学研究都始于问题。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开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工作。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对此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对于顶岗实习生来说,选题不应该偏向理论性太强的问题,而应该紧紧地扣住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应选取大家最容易碰到的、现实意义最强的问题。比如:在班主任工作中怎么对待后进生的问题、怎么对待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怎么对待性格内向孩子的问题,以及如何树立榜样的问题,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某篇具体课文的教学问题、怎样激发学生课堂答问的积极性问题,等等。总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很多。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常常告诫后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应勤于观察,敏于观察。只要顶岗实习生具有问题意识,真正”沉入“了教育实习之中,是很容易可以找到选题的。

(二)解决问题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找到了某个问题之后,就应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讲清楚就是一篇论文。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论文不是教案,也不是教学日志或经验介绍,而是应从理论上对问题进行高层次的思索。也就是说,教育论文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应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不能完全是个人感觉和经验的表达。比如,有实习生在深入了解农村学生的现状后发现,今天的农村小学中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学生在性格方面表现出诸多缺陷,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问题”。这个选题很有现实意义,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只凭感觉和经验,而是应该理性地思索诸多问题。例如,其一,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需要哪些最基本的要素;其二,留守儿童有些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和性格特征;其三,是否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人格缺陷问题;其四,怎么有效地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的需要做田野调查,有的则需要进行理论思考,应大量地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充分地了解、吸收别人的研究结论,这样才能为自己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行文要符合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研究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研究成果的传播者,在实施科学研究、管理和组织,以及成果传播等相关活动时,对科学研究真实性、实质性原则的自觉遵循以及对于违反这些原则所应采取的态度。

就大学生撰写教育论文而言,学术规范的主要问题是遵守学术道德。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现象,舆论界通常以“学术腐败”称之,毋庸置疑,“学术腐败”正成为学界“难言的痛”。虽然大学生论文写作的不正之风还不能称之为“学术腐败”,但我们应该从大学生开始就培养学术规范意识,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学术道德观,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求。生活中也有一些学生因为剽窃论文而被取消学位,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女博士因学位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现象而被取消学位,显然这与学术道德沦丧有关。如果从本科开始就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因此在撰写教育论文时,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随便应付交差的态度,应坚决杜绝剽窃的不正之风。论文虽小,但意义却大,应告诫学生,论文应自己写,应在写小论文、解决小问题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应让学生感到剽窃别人论文既是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同时也是自己道德的丢失,应培养学生具有剽窃论文的羞耻感。

符合学术规范另一方面是符合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即撰写的论文各部分应该完整,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同时,作为教育论文的规范,还有体例的规范、结构的规范、段落的规范和语言的规范等。也就是说,应让大学生在撰写教育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学习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让他们具备最基本的论文能力,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总之,在顶岗实习背景之下培养大学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识和能力,能使顶岗实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说还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观念,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桂建生.教育科研论文撰写指导[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

[2]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33

[3]徐德培,刘楚群.高校本科课程论文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基金项目】2009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09-2-31)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下午好!今天,我很高兴,因为能有机会分享我校在相应领域与中国开展的国际合作,并谈谈中欧工程教育平台(Sino-Europe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Platform,SEEEP)的实施进展。

一、瑞典皇家工学院与中国的合作进展

瑞典皇家工学院建校于1827年,是一所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工程大学。目前,我校有1.7万名在读本科生,200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教职员工达到3300名。我校每年为230多名学生授予博士学位。客观而言,我校是欧洲排名前十的顶尖工程大学。毋庸置疑,欧洲是当前有创造力工程成果的主要产出地之一。特别要指出的是,根据2005年至2009年的调查数据,有近30%由中瑞学者合作撰写而成的论文,其瑞典学者均出自我校。这些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因子。

目前,我们已与中国的若干所知名大学开展了国际合作。比如浙江大学,两校已经合作共建了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应该说,浙江大学之所以会选择与我们开展合作,是因为双方前期已经建立了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再如清华大学,我们之间的合作是从去年开始的,我们共建了“云技术校园”,旨在把云技术和虚拟技术运用到工程技术领域,以促进教育、研究和创新。这些研究中心的共建只是我们国际合作的几个例子。

瑞典皇家工学院与中国大学的共建项目具体如下:

?誗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 of Photonics,JORCEP)(2003,2010),合作方是浙江大学;

?誗分子器件联合教育和研究中心(Join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on Molecular Devices)(2005, 2010),与大连理工大学的能源学院合作共建;

?誗创新驱动生物医学研究和教育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on Innovation Drive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JC IBRE(2011),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共建;

?誗能源材料的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on Energy and Materials for Energy,JC-EME)(2012),合作方是上海交通大学能源材料学院;

?誗云技术校园(C-Campus@Tsinghua and KTH)(2012),与清华大学共建,该平台旨在运用云技术、虚拟技术至工程技术领域,以促进教育、研究和创新的全球卓越。

二、中瑞国际合作的特点

当前,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欧洲大学均面临着诸多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我们相信,如果各国的大学能够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必定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我们认为,以研究、教育和创新三位一体的理念来推动双方大学的深度合作,能够让我们拥有全球视野,从而更好地解决新时代所出现的新问题。可喜的是,我们与中国开展的国际合作路径正在呈现如下五大特点:

第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个体研究者间的合作,正在迈入大学层面的战略性合作;第二,正在致力于开发培养全球公民的联合培养方案,旨在应对关乎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挑战;第三,努力整合研究、教育培训和创新,推进知识层面的多元合作;第四,大力推动和引导新生代的研究人员站在国际高度应对社会挑战;第五,激励创新驱动的研究教育。

三、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2010年9月,第一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在中国上海召开。此次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与中国教育部决定合作建立中欧工程教育平台。该平台的成员不仅包括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的会员单位,还包括中国教育部遴选出的18所中国大学。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由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所和创新中心组成,至今已运作20多年,且已开展了若干研究和教育项目。

第二届、第三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分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和中国的哈尔滨召开。应该说,这三届论坛的召开均是为了探讨和寻求机构间更好的国际合作模式和路径。其中,在第二届论坛上,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的会员单位提出成立中欧可持续工程博士生院的概念。三届论坛的召开日程、地点和行动议题如下。

第一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2010年9月在中国上海召开。会议期间,中欧工程教育创新平台创建成立。该平台涵盖30所顶尖的工程技术大学,其中包括18所中国高校。同时,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与18所中国高校分别签订了谅解备忘录。

第二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2011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会议主要成果是形成合作的战略框架,中国教育部代表中国的18所大学与欧洲科学技术网络集群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包括9个具体的行动方案。

第三届中欧工程教育论坛:2012年9月在中国哈尔滨召开。会议成果之一是形成了学分互认和双硕士学位(dual masters)的方案,决定成立“中欧可持续工程博士生院”(Sino-EU Doctoral School for the Sustainable Future,SEDS),并确立了研究重点。

四、结语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 iPad中文网站等 中文网站无障碍评价模型探析 海外中文网站生存状况调查 中文网站中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信息的质量评估 浅析境外体育中文网站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外学人在中文网站的言论特点研究 值得关注的十大智能硬件中文网站 财经中文网站 “人气基因”与竞争力趋势 论中文网站整体艺术设计的评价原则 美国新开通中文网站 彰显“中国热” 朱稣典在音乐出版与音乐教育上的成就述评 垮掉的中文网络 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述评 论音乐教育中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任重道远 谈音乐教育 浅谈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研究 音乐教育简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版权所有人: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欣赏、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中学生、音乐爱好者。适用范围:中学音乐备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查询与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全一册)开发与建设的。从横向分类来看,网站内容包括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从纵向结构来看,网站内容包括单元、州别、中国分类、外国流派、人物、作品。可以说该网站是一本全面的网上高中音乐教科书。该网站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是高中音乐教师、学生及其他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习者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网站。

四、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一)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

版权所有人: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关于奥尔夫、奥尔夫动态、会刊、招生讯息、李妲娜文集、刘沛文集、论文集萃、译文天地、教材教具、奥尔夫中国认证、奥尔夫之家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资料查询和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创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专门网站。该网站为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体系概念、最新动态、委员会会刊、教学案例、培训信息、专家文集、论文集萃、译文荟萃、教材教具等资料,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国认证和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员注册等服务。该网站是一个由音乐教育专业机构创办、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为主题、以学术资源和服务为内容、以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二)郭声健艺术教育网

网络实名:郭声健艺术教育网,网址:http://www.sj—

版权所有人:郭声健。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艺教动态、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位论文、论文集萃、教学点评、教案精选、艺术启蒙、新书推荐、投稿专线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音乐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学习,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及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学习和参考,音乐教育论文浏览,音乐教案交流与研究,音乐启蒙教育研究资料浏览,音乐教育新书查询等。网站特色:该网站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声健主办,是一个以音乐教育研究者为主要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该网站的资源主要有:音乐教育课题申报与研制指导、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导与范例、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指导、音乐教学个案点评与教案精选、音乐启蒙教育研究成果资料、音乐教育新书推荐等。该网站为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从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系列相关资源,其音乐教育专家主办的背景也为其资源的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哈睿.论音乐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2]倪军.网络环境下高等音乐院校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音乐探索,2006(1)

[3]袁莉萍.论音乐信息网络资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3)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傅葆琛;教育思想

傅葆琛(1893――1984)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民主教育家,毕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有相关文集、著作、论文都对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然而学界对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重视不够,研究成果不是太多,视角也比较单一,具体如下:

一、有关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文集

关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文集比较系统而权威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陈侠、付启群主编的《傅葆琛教育论著选》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出版,冯克诚主编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这两本文集简述了傅先生从事教育的经历,选辑了傅葆琛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论著,内容包括论文、演讲、书信、日记、序跋、教育改革建议、教育调查报告等,为我们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总体图景。这两本书均从6个方面介绍了傅葆琛的教育思想:一、关于对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信念。二、关于对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平民教育的主张。三、关于对民众教育特别是乡村民众教育的论述。四、关于扫除文盲的研究与论述。五、关于乡村建设问题的主张。六、关于识字教育工具的研制。

以上两本文集为我们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南,但由于篇幅限制,许多有价值及深层次的论著没有被编入其中,这就限制了我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研究傅葆琛教育思想时,我们要以两本文集为基础,发掘更多的史料。

二、研究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期刊论文

学界有一些论文对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并试图从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有益于当今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启示。

刘军、杨志军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论略》和李亚男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研究》,主要是从傅葆琛开办乡村教育的原因、乡村教育的目的和范围、乡村教育的方法和使命等几个方面构筑了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但是在论述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时缺乏深入分析。张澎在《平民教育家傅葆琛》一文中,通过介绍傅葆琛一生的教育活动来阐述其乡村教育思想,使我们可以一览傅葆琛生平的教育概况。李浩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对农村体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启示》,通过解读傅葆琛关于乡村教育意义、乡村教育历史使命、乡村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等内容,认为傅葆琛的乡村教育理念可以为我国现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指导,并提出了具体措施。王有春,肖蓓的《傅葆琛与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创办》,论述了抗战期间傅葆琛在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主持创办教育研究所并主要从事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研究的情况。张改娜的《浅论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该文简要论述了傅葆琛社会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乡村教育的中心、弊端、使命以及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上这些论文篇幅都较小,多是就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进行简要的介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论述,而且对傅葆琛思想的介绍也只局限在乡村教育,主要是乡村教育的原因、方法、目的、使命、意义等方面,对于傅葆琛教育思想的民众教育思想没有涉及,难以全面展现傅葆琛的教育思想。上述论文的参考文献多集中在张陈侠、傅启群主编的《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一书,还有傅葆琛大量的原著没有发掘,因此论述较为单一浅显,缺乏深度性学术性。

三、研究傅葆琛乡村教育的学位论文

付卫华的《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研究》将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与我国新农村建设起来,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一、绪论;二、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进行的乡村教育活动;三、从乡村教育的原因、途径与使命三个方面论述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四、从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评析;五、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付卫华的论文较为客观、全面地论述了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并将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与现今我国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总结出其思想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是一个创新,并且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乡村平民教育、乡村民众教育,且在不同时期教育思想的内容也不一样,作者在这里直接笼统的冠以“乡村教育”,使得概念区分不清,而且参考史料较为单一。作者对傅葆琛的教育思想评价有一定的创见,但局限在具体的方面,缺乏宏观与整体的考虑。

四、涉及傅葆琛教育思想的著作

有关傅葆琛教育思想的研究在一些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运动的作品中也多有涉及。李帆主编的《民国思想文集・乡村建设派》把傅葆琛的乡村教育思想归结为乡村建设派,辟专章介绍了傅葆琛关于农村社会的改造与民众教育的实验。吴星云著的《乡村建设思潮与民国社会改造》认为傅葆琛因参与“洋博士下乡”运动引来中外世人赞叹的目光,又以其十数年从事乡村建设的坚韧毅力,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该书对傅葆琛的教育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天津出版社出版,宋恩荣主编的《晏阳初文集》第一卷和第二卷涉及傅葆琛留学期间从事华工教育的经历以及晏阳初对傅葆琛从事平教会工作的肯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双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纂的《双流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5辑和第13辑分别记载了傅葆琛先生在华阳县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和追忆了傅葆琛毕生教育经历。周慧梅著的《“新国民”的想象 民国时期民众学校研究 》研究了傅葆琛的民众教育思想和活动。朱煜著的《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 以江苏为中心 1928-1937 》记叙了傅葆琛的民众教育思想以及普及民众识字教育的活动。以上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并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研究视角。

综上所述,这些著作和论文梳理了傅葆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傅葆琛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然而文集选辑的文章篇幅有限,著作涉及的文章只局限在某一方面,论文多是笼统地通过几个方面阐述乡村教育问题,没有对乡村平民教育和民众教育概念的进行界定,缺乏学术的严谨性。同时,现有研究多从乡村教育出发,站在教育的角度去谈乡村教育问题,而忽视了农村问题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组织等方面深层底蕴和复杂联系。从总体上说,对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研究从系统性上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在分析其思想时不能脱离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深入挖掘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等。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起并主办的这次学术论坛,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香港、澳门、广东三地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骨干音乐教师的积极响应,共有四十余位来自三地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一、专题报告――

国家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策略的解读

作为启动粤港澳三地学校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与会代表特别是来自香港和澳门两地的专家学者认为,三地的交流合作不仅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音乐教育发展状况,而且也需要了解目前国家关于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必须在国家艺术教育整体发展大背景下来共商三地学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大计。为此,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博士做了题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策略》的专题报告。

万丽君的报告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侧重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教育办学条件尤其是师资和设备等方面客观陈述了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学校艺术教育所应秉承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三大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传承优秀文化,构建精神家园;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精神,提炼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三大属性即公平性、规定性、奠基性,总结了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导向性、哺乳性、濡染性、参与性等特质。第三部分解读了国家关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推进策略,包括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第四部分是绘制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提出至2020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为:实现惠及全体的艺术教育,提供丰富优质的艺术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艺术教育。

在报告中,万丽君特别肯定了粤港澳三地的交流合作对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并将其影响和成果辐射到全国,也期待香港和澳门的音乐教育专家多关心和支持内地的音乐教育改革。该报告不仅让粤港澳三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了国家有关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和现实情况,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未来三地开展音乐教育交流合

作的决心和信心。

二、主旨演讲――

三地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特点的比较

作为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的正式启动和三地音乐教育同行的第一次正式交流,本次论坛专门安排了三地代表发表主旨演讲,分别介绍三地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与特点,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探索未来交流合作的重点和空间。

香港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副院长、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主任梁信慕教授发表了《香港教育改革:音乐教育及音乐教师培训》的演讲。他从香港教育新旧学制、小学及初中音乐科课程、高中音乐选修课课程、音乐学科学士学位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训课程、音乐教育荣誉学士课程、学位教师教育文凭课程,以及成果导向学习、学科评估、香港学校音乐节等方面,立体而全面地介绍了香港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正在进行重大的改革,香港政府通过延长免费教育年限让更多学生受惠,香港教育局也制订了九种共通能力以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期望学校音乐课程及音乐活动对提高学生共通能力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为此,香港目前实施的新的音乐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创造力培养、实践性及多元化评估模式等旧课程中比较缺乏的元素。

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教授代百生博士发表了题为《澳门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的演讲。他介绍了通过实地调查而获得的包括音乐课程设置、教材来源、设施配备、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的澳门音乐教育基本现状,客观分析了澳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优势与特点,以及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澳门学校音乐教育正在和即将采取的若干改进策略,特别是在如何通过改革和发展澳门音乐教师教育、提升音乐教师教育办学水平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实践构想。

广东省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伍向平教授作为广东的代表,也在论坛上发表了《广东省基础音乐教育分析报告》。该报告全面梳理了广东基础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介绍了实施新课改以来广东基础音乐教育所采取的改革举措,也客观分析了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广东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上述三个主旨演讲,让与会代表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三地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特点及优势,也进一步认清了三地各自所面临的发展瓶颈。代表们一致认为,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各有特点和优势,也面临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加强三地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寻找共同关注的话题,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已时不待我恰是时候,必须借这次论坛的东风立即行动起来。

三、圆桌会议――

三地未来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这次论坛设置圆桌会议环节,目的是营造轻松愉快融洽的研讨氛围,让来自三地的与会代表自由交流、分享感受、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其交流话题紧紧围绕构建三地未来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长效机制而展开。大家一致认为,启动和加强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是首先从学术研究层面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而这次成功举办的“第一届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实际上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可以说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的一个启动仪式和完美开局。而学术交流要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必须形成长效机制,而不能只是偶尔为之。为此,来自粤港澳三地的音乐教育同行在这次会上达成了一致共识,决定将论坛活动常态化,正式创设“三地音乐教育论坛”机制。论坛将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服务音乐教育实践的原则与方向,让学术论坛扎根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土壤,使论坛更加富有价值和生命力。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粤港澳三地轮回主持和承办,并商定:“第二届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论坛”将于明年夏季在香港举行。

为了确保论坛机制的顺利运转,同时使“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比较与交流合作”这一课题成为三地学术研究的常态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根据与会代表的建议,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黄汉华教授在会上宣布,决定整合本院音乐教育学科梯队力量,聘请港澳音乐教育专家,正式组建成立“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将作为三地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协调机构以及“三地音乐教育论坛”的常设秘书处,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这样也从学术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层面确保了今后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代表们还就三地音乐教育工作者合作研究课题、开展教研交流、开发地方教材、创办刊物网站、组织各类活动、加强学生交流等诸方面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设想。

四、论文专辑――

三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

本次论坛共收到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三十余篇,共计二百余万字。论文主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现状研究,二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比较研究,三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构想研究。这些论文汇集了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理论工作者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三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高水平,可以说是三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交流与展示,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和代表们对论文的学术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进一步扩大本次论坛的影响,使论坛的会议成果和三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人分享,本次论坛的论文集将于近期以《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为题正式出版,这也是《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及交流合作机制研究》课题组所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规律 研究现状 概念 研究方法

文化革命期间,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新的发展。在这30多来,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绝大多数的公民所接受。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国人的重视下迅猛发展,但在关于教育的理论却相对落后。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一直处在不愠不火的境况当中。这由于谁也没找到教育理论的研究方向。揭示教育规律则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

一、我国的教育现状

(一) 对教育规律工作开展比较慢

从1978年开始的教育研究来看,我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8~2011共发表教育研究论文199811篇,其中中国博士学位论文1258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8791篇。1978~2011年共发表教育规律研究论文495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1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0篇。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教育规律的论文只占教育论文的0.24%.关于我国教育规律研究的论文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也凸显了我国在教育规律研究方面的缺失和不重视。

(二)对教育规律的结构认识不清

我国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五花八门,学界的意见各不相同, 这也导致我国的在这方面的研究的方向不清晰。教育规律一词在我国是经常出现,但在国外是很少提及,这使得在学术交流方面变得很困难。尽管教育规律难以下定准确的定义。但我还是找到我认为比较有说服力的概念。程少堂将目前的教育规律的分类总结为块,加上他自己对教育规律分为教育的结构分类、教育的功能分类,教育的发展分类则共九大类[1]。

二、教育规律存在吗

恐怕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教育规律是存在。就目前关于教育规律的现状来看,我已经默认了这个回答。实际上,这上面有了预设了一个基本的假设:教育是科学的。教育从其产生来看,它是“科学”所特有,一门学科有了“规律”,才算是成熟,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当然一门学科要穿成为“科学”就要有“规律”。如果怀疑教育规律的“有”,那岂不是在怀疑教育是“科学”?而教育是科学吗?这是存在着很大争议的。那么到底教育的规律特征是什么呢?要的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要对“规律”的定义和内涵进行说明。规律,亦称为“法则”,是指事物变化 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2]随着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非线性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新的观点把世界及其规律分为三种,即必然性规律、偶然性规律及其统计性规律和有序与无序混沌现象及其非线性规律。

三、教育的概念

教育规律一词在我国是经常出现,但在国外是很少提及,这使得在学术交流方面变得很困难。尽管教育规律难以下定准确的定义。我认为教育规律的定义之所以那么难的出于教育规律本身的复杂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尽管教育规律难以下定准确的定义,但我还是找到我认为比较有说服力的概念。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认为: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3]“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及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必然的联系。”[4]教育规律是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教育现象内部诸方面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同样具有客观性,必然性,普片性和抽象性。教育规律包容了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思维规律,它是这三方面的规律的有机结合。[5]

四、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突破,往往是在旧方法或旧的思维中打破缺口,而不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从教育规律的研究现状上看,我国对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未成火候,或者说有方法但难以取得新的突破。教育规律的具体研究是有难度的,这种难度就在于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对复杂的问题只能用复杂性的研究方式进行。

基于这种情况,有一种研究方法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很有借鉴意义。这就是基于设计的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是美国学者这几年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思路,它是,它是一种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研究和设计工作的新方法,通过对大量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教育的规律。

DBR是一种系统而灵活的研究方法,它基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合作,通过迭代分析,设计,完善和执行来提取骄傲与理论和改进教育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有五点:一是实效性,DRB对理论 和实践同时改进;二是支撑性,设计是在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支持下,并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的;三是交互迭代性,设计者与参与者共同工作,研究过程是分析、设计、实施与再设计的迭代重复过程;四是综合性,随着不同阶段不同问题的出现,研究方法可以相应变化;五是情景性,研究结果是与设计过程及情景相关联的。[6]

但这种研究方法仍在发展当中,距技术的成熟仍有一段距离。但它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如果能把它应用到教育规律的研究当中,对教育的研究意义是不可言喻的。

只有在不断思考和追问中,通过合理的教育架构的归类,科学的教育规律研究方法,来获得真正的教育规律。最终使教育事业适应教育规律,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 教育规律分类新探[J]. 高等教育研究. 1996(3) .

[3]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487.

[4]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50

[5]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的第三章为“ 教育规律、教育则和教育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1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综述

一、引言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即创业教育的概念。从此在国外掀起了关于“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潮,理论成果也慢慢被中国学者所接受。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程、“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在国内掀起了创业教育的研究热潮。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模式推进的过程中,高职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虽然国内有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因此具有创业教育的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科研论文逐渐增多,立项的课题数量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年度省部级重点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认为把推进创业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动回应。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十年(2001-2011)来高职中开展创业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文献分析、综述和评价。

二、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从研究论文数量来看,关于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成逐年增多趋势。在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了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按时间顺序(2001-2011)查找共有文章1862篇。其中:期刊论文1756篇,硕士论文44篇,重要会议论文26篇。每年具体的文章数量分布见表1及图1所示。

从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正在逐年升温,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的发表上,说明此项研究目前还在初级阶段,集中在于学术领域,另外,博士、硕士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涉及较少,说明课题可研究潜力巨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创业教育相对落后,还未确立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1826篇高职创业教育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发现现在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业实践、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

胡伟等提出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创业基本素质;创业教育的个性目标—开创型个性(胡伟、池阿海、唐代清,2009)。

王中军提出实施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双赢模式(王中军,2005)。李刚等提出了创业教育整体性教学模型“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学模型(李刚、朱璋龙,2008)。刘子明构建了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以“KAB创业课程教学,SYB讲座一创业规划一择优进创业园体验一创业孵化一创业实践、创业反馈,培养下一批创业者”(刘子明,2010)。

李昆益依据“创业素质——创业过程——课程类型”三维课程构建模型,构建了适合中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李昆益,2011)。胡宝华等结合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经验和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实际,按照创业的流程设计了创业过程模式下的课程内容体系(胡宝华、唐绍祥,2010)。

朱建东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及创业训练实践活动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创业训练的实践教学系统设计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编制创业训练的整体方案(朱建东,2010)。张静等结合常州纺院几年来创办创业实践基地的经验,从高职院校创办创业实践基地的思路来源、指导思想、建设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静、包忠明、李鑫,2010)。

谢一风等认为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重点抓好跨专业、校内外结合的教师队伍组建工作,要创造条件让现有教师体验创业,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谢一风、俞吉兴,2007)。高丽萍提出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创业教育水平:(1)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2)提高教师理论水平;(3)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高丽萍,2008)。朱伟方认为必须加强创业骨干教师的培养:(1)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家、成功人士担任创业教育课的教师;(2)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培养师资(朱伟方,2010)。

黄志纯等提出了把握科学性、指向性、激励性、动态性、操作性评价原则,构建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环境建设、社会声誉五个一级指价体系(黄志纯、刘必千,2007)。周永新认为高职创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理论学习;二是创业计划书;三是创业项目讲演与答辩(周永新,2003)。高淑红的在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容、方法和原则(高淑红,2010)。

四、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目前,高职创业教育研究以定性的描述性研究为主,而采用调查研究的定量研究较少。笔者对1862篇高职创业教育的论文进行了第二次检索分析,输入关键词“调查”,共筛选出56篇论文,其中真正采用调查法进行定量研究只有37篇,仅占近十年高职创业教育论文总量的2%,如图2所示。

笔者对这37篇定量研究的论文进行了逐一分析,发现其中36篇都是采用局部的、静态的调查研究,即只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对在校学生进行定量的调查研究,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动态地跟踪调查。只有1篇对学生进行了动态跟踪调查,但是仅局限于大三顶岗实习的学生。这在某种程度说明,当前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缺少系统的、动态的研究。

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以教育者的视角展开,研究内容也集中在学校或者教师的层面,对大学生这个创业教育的主体关注不够、研究不深,致使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笔者对检索到的高职创业教育论文进行筛选,1826篇中有32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论述的,只占1.8%。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对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虽然也会关注到学生的基本现状,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从近10年所查找的相关学术论文,这些研究理论深度不够,重于表面分析,例如,对创业教育内容和模式等的研究,有些知识照搬国外的模式,没有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分析,基本属于观点陈述型、经验总结型和借鉴型,定量模型分析和建立在广泛的调研和数据调查分析的实证研究很少,缺乏说服力。

2.研究视角不全面,缺少系统地、动态地研究。目前国内高职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以教育者的视角展开,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内涵”、“创业教育政策”、“课程体系”学校或者教师的层面,虽然在研究中也会关注学生的基本现状,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基本上都是局部地、静态地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缺少系统地、动态地研究。

3.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大,紧扣专业的论文少。很多相关研究只是在普遍意义上的研究高职创业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背景,致使创业教育和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研究的实际成效。

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存在问题无可厚非,毕竟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研究起步晚,研究还不太完善。针对以上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研究:

第一,将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进行研究,弥补传统创业教育对学生关注不多、研究不深的缺陷,可以充分体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视角多元化。分别对他们在连续几个年度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跨年级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接受创业教育的效果变化并进行分析成因。

第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引导创业教育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采用案例分析、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等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创业教育体系理论的建构和普适性推广发挥支撑作用。

第三,按年级、分专业对在校高职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和跟踪调查,全面系统地深入地了解当前不同年级、专业的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现状,发现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结束语

分析目前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学者们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已有了一定的重视,开始了积极的探讨,由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没有丰富的经验,对它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的研究还有待于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2] 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3] 毛家瑞,彭刚,陈敬朴.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及评价[J].教育评论,1992,(1).

[4] 朱建东.高职学生创业训练时间活动的系统设计研究[J].成人教育,2010,(4).

[5] 谢一风,俞吉兴.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6] 高淑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 潘林元,吴加权.国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2010,(3).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招聘对象:中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和教科单位及相关教育机构中的专业人员或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长或贡献者。

招聘职衔、条件、任务、待遇:

职衔 应聘条件 工作任务 聘用待遇 说明

特约研究员

2、所著论文在各类评选中曾获奖或公开发表。

(曾作过组稿编辑工作) 1、征集教育论文;

2、负责收集各类教育信息;

3、开展课题研究;

4、每年年末交总结一份(未交视为辞职) 1、颁发证书;

2、可分享各种信息、资源,优先优惠发表作品;

3、依具体工作实绩取酬。 须交付专家评审费及工本费、建档费281元(308)元。

客座教授、

名誉博士、

荣誉院士

(特约编委) 1、中级以上职称;

2、从事教育工作十年以上;

3、县级以上先进或教学能手(以上条件具备其一即可)。

(有编辑经历) 1、做特约研究员等工作;

2、参与教育论文评改;

3、协助本院推广各项业务,如函授、招生、招聘研究员、扩大宣传等。 1、同特约研究员等;2、可参加本院举行的各项学术会议及活动。 须交付专家评审费及工本费、建档费498元(563元)。

名誉院长

(特约副主编) 1、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2、在文教科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

3、教育机构负责人或在专业方面有突出贡献或特长者。

(有编辑经验) 1、做客座教授等工作;

2、可申办本院分支机构;

3、可代表本院参与各地学术交流及评鉴。 1、同客座教授等;

2、可受委托代表本院开展工作。 须交付专家评审费及工本费、建档费688元(800元)。

另外,申聘“南宁市汪广仁中外教科文研究院”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条件、任务、待遇等与名誉院长相当,要求在教科文研究领域有一定建树或独到见解,须交付专家评审费及工本费、建档费680元。

凡本两院上述职衔者,订阅本院主编的报刊书籍,参与院办各种活动,均按80%付款,每年将根据其工作成绩评优颁奖。

应聘须知:欲应聘上述各职衔之一者,请写一份申请书(或填申请表),注明申聘何院何职,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本院成员推荐的可不加盖公章),随同身份证、职称资格证及相关荣誉证明等复印件、1寸彩照两张挂号寄来,同时汇来相应款项,款及资料到后经评聘委员会评议通过即办理相关证书等(未被聘用者来款全数退还)。本通知长期有效,谨防假冒。

两院中国西部分院通联: 530001 广西南宁明秀东路185号丰业国际城 C-2116苑 唐佳琪 0771-5769401 http:// E-mail:

南宁市汪广仁中外教科文研究院银行账号:户名:南宁市汪广仁中外教科文研究院;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南宁市城北支行;银行账号:4500 1604 7590 5070 3840

博士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1.检索方法

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两大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数据年代范围为1994―2007年,以“题名*关键词*摘要”为检索项,以“档案学*教育”为检索词,精确查找。经过去重,共得到456条相关记录。

2.数据处理分析

对检索到的456篇有关“档案学教育”文献,运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年代分布、地区分布、合著率、机构分析、期刊分布、关键词分布等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年代分析

论文的产出量与年代分布状况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而达到揭示该领域研究进展总体趋势的目的。

论文年代分布自1994年以来累计共发表档案学教育论文456篇。论文数按照年代分布如图1所示。

为了更加形象地反映本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利用近年的论文数据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其研究走势,如图2。

(1)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有关档案学的文章在20世纪90年代起伏还是比较大的,在高峰与低潮时年相差近20篇。的高峰期集中在1996、1997年间。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和展望,推动了学科发展,促进了学科教育。由此掀起我国档案学教育改革的高潮,因此该时期有关档案学教育的论文比较多。此后的几年里论文的发表数量基本上呈平缓走势,2001―2003年间论文数量有所下降,这是由于该阶段档案学教育由理论转向实践。而后的几年里论文的数量又有所提高。

(2)由图2的回归曲线可以看出,档案学教育研究论文开始有由热趋冷的趋势。这也符合我国档案学教育的实际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形式与办学层次多样化,形成了由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组成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档案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极大地促进了档案学的学科建设。然而,近年来档案学教育却面临着困境。与迅速发展的档案事业相比,档案学教育明显地低落,甚至滑坡。主要表现在本科生生源越来越困难以至难以为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滞后于信息化时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下降,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档案工作,社会对档案学教育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弱化。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档案学办学点纷纷将档案学名称改为信息资源管理等名称,档案学系(院)的名称在全国几近消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了对于档案学教育调整和改革的大讨论,档案学教育才开始加大力度引入现代科技,调整教学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目标改革。如今改革浪潮尘埃落定,各教学单位纷纷由理论的大讨论转向教学的大实践,导致国内教育的研究论文产量有所下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档案学教育本身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但不是档案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2. 发文地区分析

对发文地区的分析可以揭示我国各地档案教育研究分布,间接反映各地区的档案学教育现状,进一步揭示我国档案学教育地区分布是否合理。

对作者单位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可使我们了解各个地区档案学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档案学教育研究力量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发文集中的地区,表明该地区对档案学教育研究集中、重视度高,进一步表明该地区档案学发展水平高,也从侧面揭示了该地区的档案学应用程度。在统计分析的456篇论文中,标明著者单位的有301篇。我们对文章第一作者单位进行了统计,其地区分布如下: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发文机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我们统计了我国档案学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包括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得到其分布,如图3。

研究区域分布不合理。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发文量偏少,研究力量薄弱,截至2007年,还有不少省份没有相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上述地区的档案学教育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三、建议

1.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

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电子学学科等向档案学领域广泛渗透,为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广的舞台,促使档案学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态势。对以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档案学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2.继续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继续加强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于档案学教育的良性、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另外还需加强对函授教育、电大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课程研修班等多种教育方式的探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合理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档案人才的培养应该寻求新思路,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高校、学院,一些档案馆、图情系统也应该是推广档案学教育的有利阵地。

3.继续加强实践

档案学从建立之初就一直面临着“有档案无档案学,有档案学无档案”的困扰。档案学的教育与实践一直都是脱节的。而档案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社会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所阐明的理论、制度、原则与方法,直接应用于档案事业管理实践和档案业务工作实践,具体原则和方法在学科知识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加强档案学实践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在高校档案馆之下设立档案学人才培养系统等方式来加强实践。

4.继续加大学科点建设

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办学点虽然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明显增加,办学层次更趋向合理,但整体上看招生规模与招生层次还不能满足高校、社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的人才需求。在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发展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可以继续加大学科点建设力度,扩大高层次人才的招生规模。

5.继续加强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跟踪与学习

国内档案学理论研究,大都是建立在从国外引进基础上的,然后再进行吸收、应用和发展。与档案学理论一样,国外的档案学教育开展早,实践经验丰富,加强对其分析、介绍,将使我国的档案学教育少走弯路,并力争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档案学教育道路。

上一篇:国外博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内博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