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时间:2022-05-31 10:47:25

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自2017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至今,各高等院校围绕“新工科”建设了系列相关文件,积极推动专业改造升级和教育改革创新,全力探索着工程教育的新模式、新经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类专业如何培养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专业改造升级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新工科建设有新的要求,重点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方式上。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希望通过改革,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

1建筑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主要内容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专业建设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需要能支持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经过多番研讨,准备围绕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标准的制订及细化、课程体系的重组、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计划的调整、质量保障评价的完善等方面展开相应的改革探索,具体体现于以下六个方面:1.1建筑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提出建筑类专业具有多学科交融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基于全面工程教育的“大建筑”培养观念。当今世界的建筑类工程师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有创造力,既能在团队中良好工作、有效交流,又能创造出“现实世界”中有价值的产品[1]。因此,就要求一个真正合格的建筑类毕业生应做到“内外双修,既懂设计,又能搞管理,这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2]。所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对“新工科”建筑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工程与文商兼攻,基础与实践并重”,同时明确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与水平,即毕业要求(图1)。1.2建筑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从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三个层面积极探索适合本院“新工科”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广义的建筑学大类专业知识,扎实的设计实践技能,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开阔的视野、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建筑及相关领域未来发展,可从事设计、教育、科研、开发、产业、咨询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结合设计学类、美术学类、历史学类、生态学类、土木类、计算机类、交通运输类、测绘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管理学类、地理科学类、林学类、生物科学类等建筑相关学科进行个性化交叉融合学习[3]。1.3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根据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新工科”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设置课程与课程群、建立课程体系、组织和选择支持课程目标实现的课程内容。这部分工作是进行专业改造升级的“重中之重”,目前拟开展的一些探索有:(1)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分解,加入“新工科”背景下学科最新发展的新兴知识模块(图2),希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跨学科基础平台+新工科专业知识模块”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规划和学习兴趣制定培养计划、选择知识模块、设置课程组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天赋,体现培养方案的柔性化原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全校范围内的课程,并辅以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2)设置新生研讨课、专题研讨课、跨学科课程,从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研讨式”“学科交叉式”课程为抓手,体现课程体系的交叉复合,有效挖掘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训练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专业制度,逐步完善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选课模式与学分认定。(3)开设“双创(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开设“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课程的实施路径可以按照“研究训练-研究过程-创新创业实践”的脉络进行,在课程中能够很好地将跨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拓展性学习,学生需要自己拟定科研训练项目,如参加竞赛、申请专利、或进行自主创业企划等。在前期提交一份创新创业计划书,最终完成一份创新创业项目报告,并可以认定折算成一定的选修课学分[4]。(4)合理运用“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实战平台”资源。拓展设立“跨领域科研平台”,通过采用“组织式”“自发式”等方式,鼓励学生跨专业组成课题研究小团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项目,系统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智力发展,了解特定领域及学科的知识,强化全局性思考能力与跨专业交流能力,为融合多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1.4建筑类专业教学方法的变革。“新工科”大力推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建筑类专业还应采取与多学科交融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随着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进行以下尝试:(1)基于“智慧+教育”的网络平台背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将跨专业教学延伸为跨院校、跨地区、跨国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融通线下、线上两个空间维度,建设慕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元途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激发学生主动、灵活学习的兴趣。推行“线上+线下同类课程学分互认”的课程管理模式,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2)面对5G技术即将激活的体验经济时代,充分运用VR技术、AR技术培养建筑类学生的三维空间设计能力,这种沉浸式智能教学手段,可将复杂的教学内容以更直观三维模型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操作App感受模型在各个角度的关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度与认知度,更能进行高效、全方位的学习。1.5建筑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为了保证所有课程对建筑类专业人才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有效支撑,每一门课程应进一步凝练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细化、精化教学计划,即: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进行示意说明(图3)。1.6建筑类专业质量保障评价的完善。持续完善能够有效衡量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坚持OBE原则,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建议每门课程都要进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所对应的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的持续改进。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例证性说明(图4)。

2结语

虽然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对于建筑类“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争议、矛盾以及一些暂时很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对于“新工科”的发展与探索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将在现有研究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厘清课程体系的架构,梳理课程模块的逻辑,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以期达成良性的持续改进的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1]卢锡雷,姜屏,李娜,等.顺应知识易获得特性的高等工程教学方式变革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47-152.

[2]STEPHENSR.Aligningengineeringeducationandexperiencetomeettheneedsofindustryandsociety[EB/OL].(2013-06-13)[2018-07-20].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李丽娟,杨文斌,肖明,等.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25-30.

作者:张敏 马明 孙丽平 董铁鑫 王文明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上一篇:基于BIM技术毕业设计实践与建议 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活课程”设置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