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

时间:2022-10-30 08:46:36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

摘要:目的:通过对哮喘急性发作儿童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减少儿童哮喘发作次数。方法:对哮喘患儿进行一般护理、雾化吸入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减少患儿发病次数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哮喘 护理 儿童

哮喘又称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和气道高反应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哮喘病情反

复发作,需长期、系统的治疗,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和学习,从而降低哮喘儿童生命质量。因此,合理有效的护理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对本院2009年1月至12月急诊科留观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患儿720例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12月我院急诊科留观患儿720例,其中男410例,女310例;年龄2~13岁,平均8岁;住院天数2~15d,平均6d。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不同的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静入睡,双肺可闻及大量哮鸣音,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粗乱。

1.2治疗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去除诱因、控制发作和预防复发。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等解痉平喘和抗炎治疗,从而达到控制哮喘发作的目的。吸入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护理干预

2.1一般护理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4℃,湿度控制在50%~60%左右。缺氧表现者应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患儿取半卧位或端坐位,饮食宜清淡、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保证患儿摄入足够营养,勿食易致敏食物。减少探视,避免被动吸烟。协助患儿翻身,给其拍背,以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症状缓解期,协助患儿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肺功能,增强体质,但是要避免在寒冷、干燥环境中进行活动。

2.2雾化吸入护理雾化前向患儿家属介绍哮喘发病原理及吸入治疗的重要性,并说明吸入治疗是安全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能缓解胸闷、气急、喘憋、缺氧等症状。以消除家长的紧张情绪,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对哭闹患儿可以用玩具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如哭闹剧烈可暂停吸入,待安静后再行吸入[2],直至把药液吸完为止。雾化的同时要观察患儿喘憋、胸闷症状,检查患儿吸入方法是否正确;鼓励年长儿作深吸气、慢呼气,使药物能有效的到达远端支气管。雾化吸入后均观察15-20分钟,观察项目包括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频率和幅度、缺氧改善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和肺部哮鸣音等。

2.3心理护理根据患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特点,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患儿说明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经用药后很快可以控制和缓解,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患儿首次接触开始就尽可能给其留下热情、和蔼、耐心的良好印象,对患儿的提问不满足于简单的哄逗,要回答得既认真又轻松,以取得患儿信任[3];对年幼患儿要主动亲近、,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做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用亲切的语言安慰他们,耐心详细地解答问题,使他们对此病有正确的认识,并配合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各种治疗。

2.4病情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变化快,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患儿,因不能正确地描述症状,需要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患儿呼吸困难的程度,有无出汗、紫绀、咳嗽、咳痰、听诊有无哮鸣音,及时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哮喘发作的持续时间,以便判断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5健康指导哮喘病是一种可防可控性疾病,因而除了遵医嘱给予积极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要让患几及家长掌握相关的知识,主动参与预防治疗,以达到实行有效的自我管理。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教育信息等方式,向患儿及家长讲解哮喘的基本知识、治疗原则、护理要点,如哮喘的患儿病室应温暖,空气新鲜、流通,阳光充足;没有烟雾、油漆等刺激性气味;避免摆放花草,经常晒被子;避免玩长毛玩具,养宠物等;饮食过饱、太咸、太甜、过于油腻都不利于哮喘病情的控制,所以指导患儿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不宜吃具有刺激性及引起过敏的食物和饮料[4];教会患儿及家长使用各种吸入制剂,定期复诊,讲解吸入激素治疗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6-197.

[2]陈在历.哮喘药物的应用技术[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760.

[3]高淑敏.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人应用加温压缩雾化器吸入博利康尼的疗效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276-1278.

[4纪曼芬,蔡珊.儿童哮喘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23):68-70.

上一篇:A型性格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护理体会 下一篇:ICU护生带教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