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时间:2022-10-30 07:51:23

引导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好的习作应该浸染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也正是这种情感驱动的力量,推动学生进入“神思飞扬”的状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审美意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有意识地感受生活。深入生活的核心是体验生活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敏锐地感受到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生活环境中的任何人、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的情绪。

1.走进自然,观察、感受、体悟。四季转变,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大自然的一切都与我们的内心世界相通着。教师要结合苏教版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引导学生经常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多观察,多感受,并用语言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春天的校园,生机盎然;夏天的绿荫,怡人心田;秋天的果实,喜上眉梢;冬日的飘雪,浪漫纯洁。这一切,教师都应敏锐地抓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体察、表达。同时,倡导各种亲近大自然的亲子活动,并予以适当的辅导,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这里,需强调的是,教师应巧妙地把握好促成学生表达的机会,切勿像以往一些教师简单机械地处理,命令学生为表达而观察。这样,极易导致孩子恐惧、厌恶。相反,教师创设各种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润物细无声,将会带来令人欣喜的成果。例如,开展“我们的校园真美”系列活动。在班级组织学生分组竞赛,摄影、录像、撰稿等,以多种方式展现校园美景,并引导学生评价,甚至面向全校学生举办相关展览,邀请家长参观、评价。再如,在班级举办“小小导游畅游神州”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带来同父母外出旅游的照片、DV或当地有特色的纪念品等,向大家介绍祖国各地名胜。这些,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可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自身就热爱自然,注意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一定可以创设出多种有效方式,让我们的孩子心灵更细腻,并不断主动体验,拥有异彩纷呈的世界,性灵心慧,做到《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易于动笔且乐于表达。

2.跨越学科,参与、建构、交融。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各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思维、评价的能力。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各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表达能力提高的统一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习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融,是习作成为学生建构各科知识的一种有力手段,进而产生强烈的习作动机,跨越语文学科,更充分地锻炼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比如,笔者在了解到学生在音乐课上正进行名曲欣赏的系列活动后,就相机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相关的活动,组织孩子们畅谈自己钟爱的名曲,并顺应学生的需求,或写成小诗一首,或倾诉自己由音乐引发的种种生活感受,或一吐自己和同学欣赏名曲其间发生的事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将形式多样的文字成果整理、汇集,在音乐欣赏课时向音乐老师展示,更促进欣赏课的深化。

在习作课上创设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境,也可帮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譬如,在习作指导课上组织学生画画、开展体育游戏创造活动、做科学实验、小制作等,均可激发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兴趣,更进一步提高其习作的能力。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3:先让学生观察一幅风景画,然后让学生添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为整个画面涂色。它融合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对色彩的感知,教师可精心设计交际情境,打开其生活源头,激活已有经验,恰当调动学生的美术知识,激发他们发现美、用画笔描绘、用语言表述,定会事半功倍。

3.实践创造,经历、策划、享受。叶圣陶老先生认为,人在生活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是学生多姿生活的重要组成。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校园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策划、参与、积极体验并享受习作的乐趣很重要。学生积极参加了活动,才会做到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增加了见闻,得到了锻炼,才会有真切的感受,产生倾吐的欲望。基于此,教师再恰当地引导、唤起回忆,组织交流,既沟通情感,又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引导学生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等。笔者考虑到许多优秀的综艺节目学生耳熟能详,就带领高年级学生开展策划校园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设计一个吸引人的校园活动。学生可设计奇思妙想类的;可以设计游戏类的;还可以设计综合类技艺展示的、竞赛的……只要他觉得有趣,被大家欢迎,能吸引别人参加或者大家愿意看都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还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励学生展开想像,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我们为学生在习作时多开几扇窗,让清新的空气进来,让靓丽的色彩透进来!

上一篇:多种途径促进有效积累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