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金器艺术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2-10-30 07:16:24

中国传统金器艺术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金器艺术极具特色,从先秦到清代,无论是纹饰,还是制作工艺,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而作为社会文化的金器艺术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金器的工艺以及纹饰的发展,并分析了影响中国传统金器艺术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金器艺术 影响 因素

黄金――人们耳熟能详的稀有贵金属,自古以来便是财富和权势的象征,从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黄金的追逐。人类对黄金很早就有所认识并加以使用,早在公元前12000年,埃及人就已认识了黄金。中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开采黄金的国家之一,从三星堆商代青铜人像面部的金箔,到清代华丽的皇家金器,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得传统金器艺术蒙上了一层华丽的中国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熠熠光辉。

一、中国传统金器制作工艺的发展

按照艺术的分类,传统金器艺术可划归为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而其中的金制佛像、神像又可同时划归为造型艺术中的雕塑艺术。中国的传统金器艺术涵盖范围较广,根据出土和流传下来的各种金器文物,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品、装饰用品、医药用具、礼器与佛事用品以及杂器类等,其制作工艺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不断臻于完善和成熟。

先秦时期的金器工艺受到青铜工艺的影响,主要采用范铸工艺,如陕西宝鸡益门村出土的金柄铁剑的金柄,就是用青铜工艺中的失蜡法铸成。从殷墟出土的金箔来看,早在商代,锤碟工艺就已有了相当的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金器还盛行错金及鎏金工艺。秦汉时期的金器工艺继承了先秦的技法,并有所发展。到了唐代,强盛的国力使得金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仅器物外表的装饰工艺就有销金、镀金、织金、披金、捻金、嵌金等工艺。

宋元金器使用较多的是夹层技法和浮雕凸花工艺。夹层技法是为了满足当时仿古器物的制造而发明的,古代青铜器器壁较厚,显得浑厚凝重,为了节省金银材料,宋代工匠将两层金片叠焊在一起,形成中空,从而在视觉上造成厚重的感觉。浮雕凸花工艺在唐代也有出现,宋代应用更为广泛,特别是在表现多层次的整幅图案上,以三种技法创造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凸花图案。

明清时期的金器工艺秉承前代的传统,明代金器多采用金掐丝镶嵌宝石工艺。到了清代,金器的制作工艺更是集历代之大成,除了累丝、掐丝、镶嵌、金珠焊接等传统工艺外,还出现了在金器上点烧透明珐琅或以金掐丝填烧珐琅,以及金胎画珐琅等新工艺,增添了器物的华丽和高贵。

二、中国传统金器纹饰的发展

先秦时期的金器纹饰承自青铜器纹饰,多为动物形,尤其是北方匈奴墓中出土的金器,其纹饰有鹿纹、虎纹、怪兽纹,中原和南方地区出土的金器则不如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那样集中,其上纹饰主要有蟠螭纹、云雷纹、旋涡纹、龙鳞纹、凤羽纹、鹿斑纹等。

至今出土的秦代金器数量不多,从其上纹饰来看,仍留有先秦时期青铜纹饰的影子,此外还有龙凤纹和蟠龙纹。两汉时期的金器制作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摆脱青铜器工艺,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纹饰上也出现花纹、联珠、鱼子纹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是动乱的年代,但是由于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加上金器制作工艺的逐渐南移,金器艺术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纹饰上也有所创新,出现了鱼纹、双鸟纹、梅花纹、藻井纹等。

唐代的金器品种异常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显示出唐代雍容华贵的气势。除了器皿自身的形制多样,如盘形有圆形、菱花形、海棠形、葵花形等,碗形有弧腹、折腹、带盖、多曲碗等,装饰纹样亦繁复多变。纹饰中的动物纹题材广泛,既有幻想的,也有现实的,而植物纹饰和动物植物相结合的纹饰也很丰富,如鸳鸯蔓草纹、双鱼荷叶纹、鸿雁折枝纹、鸳鸯绶带莲瓣纹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纹饰则有狩猎纹、童子嬉戏纹、舞马纹、佛事纹等。

宋代金器的造型更加考究,与唐代相比,宋代的金器纹饰更加素雅一些,取材范围更加广泛,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宋代金器纹饰的另一特点就是复古纹饰的流行,由于宋代的几任皇帝爱好集古,其中又以宋徽宗赵佶为甚,喜好三代钟鼎彝器,因此这一时期又盛行斜方格乳钉纹、回纹、云雷纹、绳纹、弦纹、变形饕餮纹、兽面纹等。元代金器纹饰与宋代大体相似,但某些纹饰也趋向繁复华丽,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明代以后金器艺术风格的转变。

明清时期金器艺术的宫廷气息浓厚,因此在纹饰上也趋向雍容华丽,宫廷金器多以龙凤为装饰图案,以显示等级和权威。此外,自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路线开通之后,中国和周边及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传统金器艺术的制作工艺和造型纹饰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影响中国传统金器艺术发展的因素

1.方士思想

方士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对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医药、健身、化学、卜筮、风水等学问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秦汉以来,金器艺术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归结于方士思想中的羽化成仙、长生不老和黄白之术。

中国历代都有迷恋成仙、长生之术的皇帝,“天子”也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有永享千秋帝业的奢望,因此,方士也就有了其用武之地。方士思想认为,黄金可以使人长寿,汉武帝时的方士李少君为皇帝献上成仙长生之术,得到汉武帝的宠信,《史记・封禅书》记载:“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秋蓬莱安其生之属,而事化丹少诸药齐为黄金矣。”

炼丹术又称为黄白之术,其可以伪造贱金属为贵金属,炼出含锌的貌似黄金的黄铜,以及含镍的类似白银的白铜。方士们自称用这种冶炼出的黄金制成金丹服食或制成饮食器可延年益寿,但服食金丹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常常有皇帝因为长期服食金丹引起水银中毒而导致死亡。既然黄金有助于成仙,那么炼丹工具最好也是黄金制成,当然,这种昂贵的炼丹材料和用具也只有在宫廷贵族那里才能得其所用。由此可见,除了对财富的炫耀之外,秦汉以来方士问药成仙思想的盛行,也是黄金器皿能够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2.佛教的传入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便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宗教,随之传入和发展的佛教艺术对中国传统金器的制作工艺和品种的扩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早期传入的佛像造型有着较多的西方神韵,随着佛教的推广,佛像造型也逐渐转变为能为本土文化所接受的造型。为了显示供奉者的诚心、尊敬,以及佛物的神圣与尊贵,供奉品的制作材料当然首选珍贵而稀有的黄金,现今出土的各种金棺、金塔、鎏金银棺、鎏金银塔等,即为凭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佛事用品,清代皇帝尊崇佛教,在佛事用品上投入大量黄金,很多造像和佛塔系用纯金制造,再加上清代金器工艺的成熟完善,使得这一时期的佛事金器异常精美和华贵。清代佛事用器的另一特色是有着浓郁的藏传佛教色彩,这与清政府为了稳定而采取的各项宗教措施不无关系。如清乾隆年间的金嵌珠石四臂观音像,用纯金制造,观音神态安详,端坐于莲花之上,前两手置于胸前作莲花式合掌,后两手上举作手印,佛光高大作葫芦状,嵌有东珠及各色宝石,佛光背部刻有满、汉、藏文,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风格。

佛教的传入对传统金器的纹饰也有较大影响,如忍冬、飞天、莲花、缠枝、盘长、宝相花、八宝吉祥图案、万字图案等,都是随着佛教艺术的兴起而盛行的,且其中有图案已不仅仅限于佛事用品了。

3.外来文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路线的开通,使得中国和周边及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这种交流和影响也体现在传统金器艺术的制作工艺和造型纹饰上。如掐丝工艺即是约公元前1世纪由西方传入中国,葡萄纹、摩羯纹、忍冬纹也是西方传入。现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外来金器,几乎全部为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工艺品,主要通过贸易或贡品渠道来到中国,数量有限。

外来文化的影响始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本土文化的接受、融合和创新。唐代开明的国策和博大的胸怀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最好的温床,都城长安聚集了各国的商人、僧侣、学者和旅游者,金器艺术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至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唐代晚期,金器艺术就有了较多的创新,在纹饰上,中国的瑞鸟、瑞兽与葡萄、忍冬、并蒂莲等外来纹饰完美结合,得到广泛应用,一些不适合中国人欣赏习惯和使用习惯的造型,如棱形杯,则遭到了淘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金器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经过本土文化的扬弃,与中国的传统特色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4.美学思想的转变

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可以体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之中,如提到商周,我们马上便会联想到巫术、自然和神权崇拜下的产物――刻满饕餮纹和动物纹饰的青铜器皿。审美观体现的不仅是对美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渗透到艺术创作中,从而形成一种风格。

在中国传统金器艺术的发展中,最能体现审美意识的转变带来风格转变的即是宋代。宋代一改唐代华丽繁复的风格,金器的造型和纹饰变得清丽素雅,许多出土的金器是通体素面无纹,即使有图案,也是简洁的纹饰,秀雅的气质如同宋瓷般内敛。这种风格与当时书画美学思想中的“逸品”不无关系。“逸”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渗透到艺术中,就出现了所谓“逸品”,其特点之一是“得之自然”,这个自然是指表现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其特点之二是“笔简形具”,也就是崇简,表现在生活形态上是简,表现的艺术形式上也是简,看来,这种书画艺术上的美学思想也影响到了金器艺术。安徽休宁县宋代朱颜夫妇墓中就出土了一只六角形金杯,只在杯底内部饰有三朵菱花图案,口沿及足沿饰雷纹一周,其余地方为素面,整体给人以清新素雅之感,充分体现了宋代金器的特色。

此外,宋代的几任皇帝推崇商周青铜器,带来了复古风,不仅催生了夹层技法这种新工艺,还使装饰纹样也回到了从前的饕餮纹、云雷纹等青铜纹饰,审美观对金器艺术的影响可见一斑。

5.科技发展的影响

古代科技的发展,虽不像现代科技一样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足以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从金器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首当其冲对其产生影响的便是金矿开采技术的进步,黄金产量的提高是金器艺术得以发展的基础。宋代以前的淘金一般采用木盘或淘床在水中淘金,将含有金子的河砂放入其中,在水中反复淘洗之后,较大的砂金就会沉淀在木盘底部,然后再用手挑拣。宋代的淘金方法有所改进,使用带有锯痕的大木代替淘金盘,这样金粒容易在锯痕凹槽中聚集。到了明代,则使用火爆法和火药爆破法来开采金矿。金矿开采技术的进步,增大了开采面积,提高了黄金产量,从而也促进了金器艺术的发展。

精巧的技术工艺不仅赋予金器美的外表,更带来了实用价值。有“中华第一灯”美誉的长信宫灯是鎏金青铜灯具,其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可谓既环保又美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镂空鎏金双蜂团花挂链银香球也是技术进步的结晶,此香球为镂空的两个半圆球体以链钩及铰链相接,内部铆接有两个内外相套的同心圆金属环和一个盛香料的香盂,外壳无论怎么转动,香盂都能保持平衡,这说明唐代匠师在掌握同心圆原理和机械力学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

将金器艺术与天文历法完美结合的当属清宫的两件传世珍品――金嵌珍珠天球仪和鎏金浑天仪。天球仪为九龙支架,其上刻有经纬线和用珍珠嵌出的300个星座,两个半球的焊接处镌刻赤道,天球上端有时辰盘,下端有指南针。鎏金浑天仪上有子午环、地平环、赤道环、黄道环及太阳、月亮、地球等星球,地球上有经纬线,有汉字标明各大洲的名称,可以通过操纵有动环观察到太阳、月亮、星辰的运转实况及各星际间相互关系及坐标位置。两件器物做工精细,令人叹为观止,从中还可看出西洋天文地理知识的传入。

结语

中国的传统金器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历久弥新、厚积薄发,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纹饰体系都独具特色,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使得黄金这本是冷冰冰的矿物承载了人们的愿望和希冀,更以其独有的魅力为后人留下无尽的感慨和赞叹。

参考文献:

[1]李飞.中国传统金银器艺术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向中华.金子的历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上一篇: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和浆液性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 下一篇:肩关节盂唇损伤的关节镜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