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发现 主动探索

时间:2022-10-30 06:53:35

引导发现 主动探索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索。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探索任务,因此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老师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盒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上边放一个长方体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这时教师问学生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他们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橡皮泥的位置,还有些学生说:“小长方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位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教师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是当学生说到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占空间”等,再通过老师适当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这种以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也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引导发现、教给探索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进行,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揭示课题之后,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两大探索性的问题:一是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存在怎样的关系?二是怎样求圆的周长?教师必须做好“向导”,要使学生明确,第一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圆的周长(操作、计算)与它的直径关系,第二个问题的探索方向是: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灵活运用)求解。在学生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教给他们三种学习方法:第一,猜想。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第二,操作计算,探索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第三,推导,利用圆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索过程,让他们动手操作、计算、观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探索方法,学会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形成概念。

三、动手操作、提高探索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画、剪剪、拼拼、比比,通过摆弄和操作学具获取知识,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提高探索能力途径之一。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

1.6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每份分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教师板书:

总根数 每份根数 可分份数

6 3 2

6 2 3

6÷3=2(份) 6÷2=3(份)

2.7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每份2根,可分几份?余几根?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教师板书:

总根数 每份根数 可分份数 多余根数

7 3 2 1

7 2 3 1

7÷3=2(份)余1根 7÷2=3(份)余1根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1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2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这样。通过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基础,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

上一篇:参与――成就有效课堂 下一篇:计算教学的学法化倾向及其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