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学遭遇应试

时间:2022-10-30 06:53:26

当文学遭遇应试

“咱的地盘咱做主!”欢迎大家来到写好者的领地――“高考加油站”!今天,咱这儿来了位老朋友――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姚葳同学,欢迎她的到来!这次,我们邀她一同讨论如何处理“文学应试”之间的关系。

万:最近,很多同学反映,自己是文学爱好者,课余很喜欢写随笔散文,轻灵自如,受到好评;但是上了高三,面对应试作文,却无从下笔,成绩不佳。甚至有的同学在文学写作上获了大奖,却写砸了高考作文――这样的新闻也见诸报端,令人叹惜。刚上高三时,你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姚:我一直热爱文学。高三以前,最爱的永远是作文课,早已习惯了自己的文章被当作范文在班上讲评的荣耀,那些空灵的描述、婉转的借代、新巧的结构是我当时对文学的坚持和理解。上了高三,第一次写话题作文,我很用心,满心欢喜地等待老师的表扬;可是名字一个又一个地念过去了,里面没有我。课后,老师单独找我,说我的文章是“周记”(随笔散文的写法),而不是应试作文。她说,应试作文应该结构更清晰,语言更明确。老师甚至给我提出了硬性的要求――不断点题。我红着眼睛,应试作文摧毁了我对文学的坚持,但我仍然偏执地不肯清晰、不肯明确、不肯点题。在我的心里,应试就是套路――僵硬的结构,干瘪的描写,重复的点题。这样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写的人机械麻木,读的人昏沉欲睡。那是产品,不是文学。在那些日子里,我坚守着我清傲的文学,不肯“流俗”。

万:原来不知道,你也有过这样迷惘的经历。后来如何改变风格的呢?

姚:接下来,我写了两篇习作,依然是纯粹的文学。结果可想而知。老师的表情越来越严肃,语调越来越严厉。我终于开始认真地权衡应试和文学的关系了,这一次,我决定试一试。几天后,我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应试作文诞生了,它是文学和应试的结合。为了能够点题,我写了题记,但用的是几串清灵的小排比;我用了很简单的结构,不过巧妙地将它隐藏在大块的景物描写之后;我用了简明的结尾句,但深刻震撼,余音未断。我的文学嵌在应试作文的字里行间,熠熠生辉。从此,我的应试作文之路一片坦途。把文学灌注到应试作文之中,虽然不能像真的文学作品那样深刻动人,但可以在清新明朗中开辟新的境界,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不乏深刻。

万:看来,你是以文学的功底来驾驭应试,而不是被应试束缚手脚,妙!刚才你谈到“文学嵌在应试作文的字里行间”,可是,文学毕竟是讲究意境与含蓄的,常常不宜直陈所咏之物、所写之事――这与你提倡的清灵之风是否矛盾呢?

姚:我们所谈的毕竟是应试里的文学,与原生态的文学还是有所区别的。这里,我要引用一位语文老师说过的话:“高考阅卷是两三分钟甚至十几秒看一篇作文,如果写的云山雾罩,空灵飘逸,虽然可能是很好的文学,却令老师摸不着头脑,容易被判成低分,很危险。反之,如果多点题,开头和结尾用一些好的句式(如排比句),文章主干清楚地分成三个或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中心句,各部分之间形成层进关系或照应关系,等等,这样更容易让阅卷人眼前一亮。”确实如此,高考作文的读者不是文学青年,而是阅卷老师。清晰、明朗、流畅是很重要的,而且,这并不意味着失去了文学,这也是另一种风格。

万:是这样啊!可还有许多考生,像你当年一样,为了坚守心底对文学的那一份痴爱,承受着文学与应试的巨大落差,不肯“放下架子”,痛苦不堪,却坚定得近乎偏执。他们应该怎样调整呢?

姚: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应试和文学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别让你心爱的文学,挡在你的应试之路上。从心理上,要接受应试,因为面对高考,你最大的前提是你的身份――一名考生,你没有任何理由放弃。既然你热爱文学,就在应试中表现出来吧,让你的应试作文里充溢着文学(但别忘了,它仍是一篇应试作文),让别人都看到,你的分数证明了你的特长。别让应试委屈了文学。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文学的尝试。文学不是一种偏执,而是一种能力。让文学轻轻地流淌在你的文章里吧,哪怕那是一篇应试作文!

万:不愧是才女,非常有见地!同学们,听了姚葳的一席话,大家是否深有感触呢?是的,擅长文学的人,也会懂得应试里的文学。最后,祝愿所有热爱文学的考生,都能怀揣文学,走好应试之路!

上一篇:幻想病 第13期 下一篇:米香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