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争议

时间:2022-10-30 04:56:51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争议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金融危机中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争议。其争议焦点是公允价值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还是市场价值信息真实、及时的反映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对公允价值是“修订”,还是停止执行。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 争议

一、全球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从国际市场看,金融危机还在发展,还未见底。美国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无序暴跌、金融产品估值体系的崩溃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金融机构财务危机。危机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编者注:也有分为5个阶段的):

(一)美国“次贷”危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推动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快速增长及“次贷”相关证券市场的过度繁荣。2006年10月后,随着美国房价下跌,“次贷”违约率快速上升,引发了“次贷”相关证券市价的暴跌。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07 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专业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和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迫出售给摩根大通。

(二)美国信用类产品市场危机

“次贷”危机使投资者遭受损失、消费者信心下降及经济景气回落,导致了信用类产品违约率上升,信用评级下调,价格跳水。在急剧恶化的市场和经济环境下,信用类产品违约率超预期上升,导致信用风险保障产品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发售机构不断曝出巨亏,高风险信用类产品迅速失去流动性。为避免CDS这一美国信用类产品的基石瓦解并引发更大的连锁反应,美国政府接管了“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及美国国际集团AIG)。

(三)全球性金融危机

美国信用类产品市场危机波及到全球市场所有信用类产品投资的金融机构,导致花旗集团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评级下降,并引发全球货币市场危机和全球性的股灾。2008年9月后金融危机迅速从美国向全球扩散,并出现了冰岛、韩国的货币与银行危机,一系列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信用危机。这场危机事实上已扩散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成为“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四)实体经济衰退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消费下降,投资放缓、出口下跌、失业率上升、投资和消费信心严重不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先后步入衰退,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各国政府在危机中不断出台各种救市措施,展开了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救市行动。

二、对公允价值争议的焦点

全球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有什么关联呢?为什么有争议呢?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证券资产大幅贬值,许多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方法要求机构以市场价格对自身投资组合中的证券进行估值,从而将资产价格迅速下降的市场变化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使得金融机构的损失在危机时期被放大。目前对公允价值的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争议十分激烈。

(一)公允价值不仅无助于金融危机的控制,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公允价值要求使用活跃市场的报价来计量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取决于活跃市场是否存在,市场形成的价格是否公允,是否能够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当市场处于泡沫或危机时,一切都打上了问号。

在金融市场处于泡沫时期,资产价格往往脱离账面历史成本而大幅上涨,公允价值一方面使金融机构获得了巨额账面利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此为基础继续进行借贷和投资,从而进一步推高杠杆比率和催生泡沫。一旦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市场趋势逆转,金融机构就必须将市场的变化反映到财务报告中,必须按照新的市场价格确定资产的价值。如果市场形势急剧恶化,金融资产遭遇流动性危机,资产的市场价格可能远低于实际价值,金融机构的损失继续扩大,市场恐慌进一步加剧。在泡沫时助涨,在危机时助跌的顺周期性正是公允价值最为人诟病之处。

本次危机初始,房价下跌,住房贷款违约率上升,次级房贷相关金融产品价格下降,引发了首轮计提减值。由于保险公司在投资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衍生证券、通过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为它们提供违约担保等方面遭受损失,评级公司调低了保险公司的评级,由保险公司担保的各种债券被相应调低信用级别,一些投资机构被迫出售那些信用级别降低到投资级以下的证券,次级房贷相关金融产品价格暴跌,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价格下跌和计提减值。花旗、汇丰、瑞银等大型银行因此遭受巨额亏损,资本充足率下降。为满足巴塞尔协议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些银行不得不大量抛售持有的风险资产,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恐慌性抛售,于是银行手中持有的金融资产进一步贬值,资本充足率继续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各金融机构相继陷入困境及雷曼兄弟的破产增加了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风险的担忧,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枯竭,金融产品交易全面停滞,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公允价值计量间接使危机陷入螺旋式失控状态,形成全球金融海啸。

(二)公允价值不是引发危机的原因,只是对真实情况的及时反映

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问题,金融危机并不是由于资产估值方面的问题导致的,公允价值只是及时对这一市场变化做出了反映,在金融市场动荡的时刻为投资者提供了资产质量状况的真实信息。如果通过放松会计计量规则而粉饰会计信息,只能降低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延缓问题的暴露,拖延问题的解决,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

一贯性是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如果在市场有利时执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市场不利时停止执行,等于变相鼓励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操纵会计信息,这种把会计准则当作调控工具的行为将极大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降低会计准则的权威性。

公允价值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与透明度,充分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一旦取消将不可恢复,目前尚未找到另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

三、对公允价值是“修订”,还是停止执行

2008年9月16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美国政府提出了规模达7 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对会计准则的争论迅速升级。一些国会议员将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升到减少纳税人损失的高度,认为这可以使纳税人节约数十亿美元的救助成本,还有一些议员要求停止执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否则将否决救市方案。

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公布了有关公允价值的澄清说明,说明包含以下内容:在极端市况下公允价值的决定需要相当的主观判断;强迫卖盘和贱卖并非是有序的交易行为,故其成交价不能反映公允价值;特定情况下预期现金流可以作为估值的根据。

2008年10月3日,众议院通过了救助法案最终稿,其中第132条授权美国证监会在其认定是符合公众利益并且能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情况下,有权停止执行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FAS157)以公允价值入账的会计方式,第133条要求证监会调查FAS157中提出的公允价值对美国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修改该准则的可行性,并要求证监会在法案生效90日内向国会提交研究报告。

在众议院表决救助法案的同一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就《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开征集意见,并于10月10日正式该准则修订稿(FAS157-3)。该文件仍然坚持公允价值定义,认为即使市场活动较少,也不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但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

2008年10月7日,美国证监会发表声明指出,将根据救市法案的要求,联同联储局和财政部进行为期不超过3个月的研究,研究内容将包括6个方面:一是FAS157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二是该会计准则在2008年银行倒闭潮中的影响;三是该会计准则对投资者获得的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四是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时所适用的程序;五是对该会计准则进行修订的建议及其可行性;六是替代FAS157的新会计准则。

2008年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紧急修改,允许在罕见情况下对非衍生金融资产重分类。

2008年10月15日,欧盟决定修改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价值计算的规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不必按市场价值确定资产价值,避免其资产在金融市场动荡中被低估。

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监会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报告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其他可能替代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都各自存在不足,而退回到历史成本计量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报告同时建议应采取促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和理解、重新设计金融资产减值会计模型、为在非活跃市场中确定公允价值制定新的指南等多项措施进一步完善现行会计准则。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诚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帮凶’.中国证券报,2008年10月31日.

[2]戴道华.“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20日.

[3]胡郑利.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及比较.当代经济,2008年第6期.

[4]牛艳等.公允价值准则新动态: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财会通讯,2007年第7期.

[5]刘明彦,潘明忠.对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银行家,2008年第12期.

上一篇:企业汇率避险的第一要务 下一篇:从次贷危机谈公允价值会计的昨“是”今“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