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贷危机谈公允价值会计的昨“是”今“非”

时间:2022-08-02 08:39:26

从次贷危机谈公允价值会计的昨“是”今“非”

【摘要】自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按市值计价”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就一直备受关注。关于它在这场危机中的“是”与“非”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呢?本文主要从会计视角来分析公允价值对本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并对今后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大方向加以探讨。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昨“是”

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在会计准则中首次现身,是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4年的SFAS 80《远期合同会计》中。1998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在美国。随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了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这些准则都要求所有持有待交易或可供出售的衍生产品、债券、股票等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贷款、存款、持有到期的证券仍然使用账面价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5年全面推行新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将完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列为今后IASB的工作目标。2006年底和2007年初,美国FASB先后了财务会计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和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应当说,会计在从收付实现制发展为权责发生制是一大进步,此后的最大发展,就应当属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即市值会计(mark-to-market)。从历史成本(包括摊余成本)的角度看,会计反映的仅是历史成本,它们计量的是已经流出企业的经济资源,这种计量方法虽然比较简单,数据也可以确定,但在当今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这些信息与经济决策者的相关性比较差,它不能反映金融产品未来现金流及其对持有人的价值。按照美国证券监管规定,金融机构所持有大量的次级债金融产品及其他较低等级住房抵押贷款金融产品,每天都得根据市场价值来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在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大部分金融资产和负债依据现在的会计原则,都要按照其市场价值计量,它所反映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今“非”

在市场向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金融机构损益表上体现出大量的利润。这时,比较容易让资产管理者和交易人员滋生盲目的乐观情绪,促使股东产生多分配红利的冲动,这些行动都不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一旦经济下行,市场看空的时候,相关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按会计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就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资产属性计提准备或者减少所有者权益,这势必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为了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只好加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抛售力度。于是,市场陷入了交易价格下跌――提取高额减值准备、核减股东权益――非理性抛售――价格继续下跌――继续加大减值准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直到资本充足率杠杆和流动性杠杆断裂,金融机构崩盘。一时间,公允价值成为金融界千夫所指的“罪人”。美国一些议员及银行家公开指责:公允价值的会计标准加速了金融危机的进程。

三、笔者的观点

(一)公允价值的会计标准是否存在缺陷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指责,是因为其本身在次贷危机中所暴露出的缺陷而导致的。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业的危机不因“以市值计价”而起,但却因“以市值计价”而严重恶化,而且大范围地伤及无辜。这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市值计价”本身存在的重大问题。那就是――在极端的市况下,它会把危机严重放大。

以下笔者以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FAS157)作为参照物说明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两大缺陷:

第一,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是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担保债务凭证(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

第二,FAS1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

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更为致命的是,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FAS157未能就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

美国国际集团(AIG)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根据AIG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摩根斯坦利测算的估值损失介于30至130亿美元。在普华会计公司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可见,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这也是会计界面对金融界指责时显得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公允价值的会计标准是否是金融危机的“罪人”

应当承认,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准则远非完美,但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不应成为金融危机的罪人,而是揭开次贷危机面纱的功臣。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金融界提出的反馈效应理论的逻辑是彻头彻尾的本末倒置。这就像烟草公司带了一个嗜烟如命的病人到医院体检一样。医生通过CT扫描仪发现病人癌细胞扩散,如实告诉了病人。病人陷入恐慌,最终抑郁而死。烟草公司便将病人之死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医院和CT扫描仪,并要求从此不得使用扫描仪。

如果说,将次贷、商业性抵押债券、信用违约掉期之类的金融资产捆绑起来作为证券化产品销售出去堪称华尔街的一大发明,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则充其量是助纣为虐的金融泡沫发生器。事实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手法放大了金融资产的泡沫,才最终酿成了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

此外,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前两年当美国的楼市和股市一路高歌猛进时,金融界通过次贷和次债赚得盆满钵满,他们从不对公允价值会计说三道四。而当楼市和股市急转直下时,公允价值会计一夜之间成为金融界千夫所指的替罪羊。

主要参考文献:

[1]牛艳等.公允价值准则新动态: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财会通讯,2007年第7期.

[2]信莲.美国金融危机中对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的争论,2008年10月9日,中国日报网.

[3]谢识予.资产价值魔方、蝴蝶效应和金融风暴,2008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

[4]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帮凶”.2008年10月31日,中国证券报.

[5]旷野.公允价值准则不会被中止.2008年10月15日,21世纪网.

[6]周明,戴维・泰迪.公允价值计量法不可替代.2008年10月10日,中国证券报.

[7]黄湘源.公允价值引发华尔街海啸.2008年10月6日,证券导刊.

[8]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述.财会通讯,2007年第7期.

[9]戴道华“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0月20日.

[10]张国栋.更改会计准则,投资损失难反映.财华社, 2008年10月23日.

[11]Michael R. Young,‘ the role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 the subprime mortgage meltdown’, Journal of accountancy, 2008May 1.

[12]David M.省略,April 30,2008.

[13]Tim Krumwiede,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and Fair-Value Accounting, MAY 2008.

相关链接:三级公允价值计量(三级参数)指的是将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所使用的参数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公允价值计量依据客观市场参数;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其他可观察市场参数;三级参数是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公允价值级次越低,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多。

上一篇: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的争议 下一篇:金融危机影响下印尼在建项目的汇率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