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零距离”接触现代信息技术

时间:2022-10-30 03:35:21

历史与社会课“零距离”接触现代信息技术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现代信息技术零距离情理滋养长风破浪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也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新式的教学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学的资源,对学校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历史与社会课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宝库,它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聚集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料和信息,并快速便捷地加工利用,是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一直苦苦追求的梦想。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如何让逝去的历史重现昔日“栩栩如生”的场景?现代信息技术便是让这种梦想成真的有力手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很多难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多媒体类型很多,例如史料提供、图片展示、图示说明、影像播映、情境模拟、动画显示等。这些类型往往是经过有机的整合,变成教学的实用材料。

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带来了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其一,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可增加课堂教学的社会功能。

其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其三,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革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社会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历史与社会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体会。

一、“零距离”:接触历史瞬间,再现历史画卷

漫长历史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近些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也不断出现,如《三国演义》、《鸦片战争》、《长征》、《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战争》等。大量的图文素材使得社会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世界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通过具体场景的感受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如在《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中,我选取了一副中世纪城市的全貌图片和几幅反映城市的集市、理发店、市议会开会场景等细节描述的图片作为文字的背景。在我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随着画面的移步换景,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徜徉在中世纪繁华热闹的巴黎城的大街上。信息技术的这种直观再现的功能,已经显露无遗。又如,在讲授关于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时候,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开国大典的真实场面的录像资料,在教学时进行播放,学生们感觉非常深切,仿佛身临其境,既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又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情理滋养”:激发学生情感,推动情感升华

教师利用网络将这些能够引发学生历史情感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史料组织起来,并制作成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图、声、像、文并茂)的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感知由今天到过去,从身旁到远方,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产生强烈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如在《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一课中,我在资源包内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节日的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使学生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零距离接触春节的热闹场景,但是,学生们已经被这些似曾相识的久违了的童谣、年华和喜庆的拜年放鞭炮等画面深深吸引。在学生充分享受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快乐后,我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能感受到你们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吗?西方的圣诞节在中国的盛行大有压过传统春节的倾向,你们怎样看待这种现象?据报道,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竟然被韩国人注册成他们国家的节日,你作何感想?

试想,如果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将春节的各种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仅凭几句干巴巴的口号式的说教.怎能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呢?

三、“长风破浪”:锻炼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网络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并非教师枯燥的、抽象的、喋喋不休的施教.而是让学生回到了“大自然”――网络资源王国,在这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并用自己的创造解决问题。学生在网络资源王国中穿梭,众多新鲜的事物和现象必然会纷纷进入学生的眼际,学生会发现许多不理解的东西。不理解的东西越多,越会使学生感到惊讶,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叉能促使学生的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这能让学生到思维的源头去探索奥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是到生动的思想的源头那里去旅行,这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

如在《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教学中,我制作了一张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比较表。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清明上河图细部描述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各种场景图片,根据表中的要求,将观察到的差异写在表中。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借助表格所提供的线索,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表格的设计和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比较成功地帮助学生进行了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

由此可见,网络教学为学生设置创造情境、指示创造方向、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热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挥了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所提供的资料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异常活跃,调动学生思想的敏锐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活跃性和流畅性。所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只给材料、不给结论的信息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批判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诚然,现代信息技术的确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法一样,都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具体运用信息技术应当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则:信息技术和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整合应该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具体目标相一致;信息技术应用和历史与社会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与社会教学,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尽量避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还要避免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过高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在关注素质教育理念和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更应从学科内涵的角度.钻研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让古老的讲授艺术焕发青春.赋予时代以新意,让学科的内涵得以充分的显现,引领学生在奇丽宏伟的知识殿堂里徜徉,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

上一篇:论西方小提琴演奏艺术对中国二胡艺术发展的补... 下一篇:索尔·贝娄和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