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30 12:34:40

推进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这对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无疑是一曲强壮的民族复兴之声。本文立足于我国、我省的文化发展战略,通过对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介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旨在探究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人才;建设

2011年10月24日,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指出了加快培养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发展壮大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作用:使人才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支撑。可以说,我们黑龙江省委始终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一、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队伍规模日益壮大、门类基本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素质不断提高,为全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整个队伍特点:一是人才层次较高,队伍基本素质较好,大专以上学历者占队伍总数的71.1%,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54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7人,获得省政府特殊津贴161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20人。二是中青年占人才主体,形成较好的发展态势。例如: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理论、新闻、文艺人才中,80%以上为中青年;网络技术、动漫等新兴产业的专门技术人才,98%为中青年。三是新型人才数量快速增长。数字出版、数字游戏、电脑动画、数字影音等方面的人才迅速增加,仅网络文化服务人员近5年就增长了4倍。

二、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今,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四新背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新战略、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任务、高新技术条件下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的新目标,都对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然而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一)我省文化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总体来看,我省文化人才的总量偏少,不能满足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巨大需求:按专业分布,除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外,文化从业人员集中于艺术专业;按区域分布,人才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会和中心城市,偏远地区人才短缺,基层文化工作力量比较薄弱;按行业分布,群众文化业及部分新兴产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比例偏低;按艺术生产流程分布,从事艺术研究等基础学科的文化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同时,我省人才流失严重,许多业务骨干和文化名家调离我省,近5年来,仅文联和作协系统就有200多名省级会员流失。

(二)我省高端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人才创新能力不足

与全国相比,黑龙江省高端和拔尖文化人才仍相对匮乏。高中初级文化人才的比例不均衡,高端人才仅占人才队伍的0.6%,在全国影响力突出、知名度极高的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我省缺乏灵感迸发、创意迭现、具有创造力的创意型人才,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创新产业后劲不足。

(三)我省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供给低效

我省现在尚未建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契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关的配套政策十分不健全。各级政府对文化人才的培育发展规划、培育过程中的指导监督以及培育山的人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工作都存在不足;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性差,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文化企业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也未能发挥,拒收实习生的现象在文化产业单位尤为突出。

(四)我省文化人才建设投入匮乏,后备力量不足

我省对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各级领导部门对于文化人才的培养热情不高,效率低下。政府财政对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没有统一的、整体性的规划,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需求,文化后备力量不足。

三、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强化文化繁荣发展人才支撑。必须着眼于夯实文化科学发展的人才基础,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一)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

针对我省目前形势下文化人才总量偏少,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现状,我省《文化人才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要抓好文化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外交人才、文化科技人才七支人才队伍建设,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事业中来,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1.稳定本省与引进省外及海外文化人才相结合。立足我省现有人才培养和使用,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省外及海外人才相结合,通过制定完善税收、保险、住房、子女人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项目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本省人才、开发利用好省内外及海外文化人才。特别是针对海外人才,要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信息平台,突出培养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建立突出贡献奖励制度,鼓励人才自主创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2.以新平台吸引人才。目前,全省共有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02万户,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5425家,网络文化服务单位197家,平房动漫产业基地入驻企业258家,东北网手机报和邮件报用户突破40万户。各种文化新业态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我省要以蒸蒸日上的文化新平台来吸引和聚集人才。

3.实施文化急需和紧缺人才开发工程。要发挥各市、县委和省直文化系统各单位的主导作用,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单位的主体作用,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新需求,大力开发、培养、吸纳、引进文化急需和紧缺人才。这些人才包括:外向型理论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复合型专家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文化艺术人才;创意策划、管理服务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研发应用人才等。

4.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人才结构要与宣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要更加合理。中青年人才占文化人才总量的比例需进一步扩大,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要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源在行业、地区、尤其是城乡基层之间的分布趋于合理。为充实基层工作力量,黑龙江省要引入招考、选调等方式,配齐配强县级宣传部门和文化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宣传委员和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并充实街道和社区的文化工作人员。

(二)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

1.实施黑龙江省文化名家工程。要突出培养高端人才,每两年推荐选拔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杰出人才,授予“黑龙江省文化名家”荣誉,给予重点扶持。

2.实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要继续以“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为牵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艺等领域拔尖人才和骨干人才队伍建设,注意发现和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同时,根据现实需要,配合黑龙江省英才开发计划,加大对“六个一批”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

3.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媒体新业态不断扩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把实施项目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全新的文化领域和创新人才扩大了黑龙江省文化影响力,促进了文化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

(三)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文化人才的长效供给

1.加强培养,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提高人才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发展规划、培育过程中的指导监督以及人才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二是要积极搭建人才参与实践锻炼的平台。使其施展才能有舞台,发展事业有空间,实现价值有条件,在工作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三是要广泛开展人才间的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学术论坛、学术讲座、交流会、研修班等,为人才提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四是积极组织人才开展考察和调研活动。带领人才深入一线,到现场、到实地进行调研、采风、考察,进行更生动、更直观的学习。

2.科学使用,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保证人才的长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力求人尽其才。一是要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深化宣传文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人才破格使用制度。二是要灵活机动,共享人才。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人才流动和人才共享机制,坚持把引才与引智结合起来。三是要劳酬相适,尊重创造。建立科学评价人才的体系和合理的分配制度,重业绩、重贡献,在评价标准和分配机制的建立中,向优秀人才倾斜、鼓励优秀人才干事创业。

(四)加大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文化后备力量

1.加大投入力度。根据新形势新需要,把文化领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2011年,省委宣传部对“六个一批”人才申报的29个项目立项资助35万元。五年来,各地各单位重点扶持和资助“六个一批”等领军人才担纲的重大项目多达300多个。

2.培育后备文化人才。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与教育机构联合搭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文化工作者专业水平和技能,为后备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同时,发挥老专家、老学者、知名艺人的作用,推动“名师带徒”,大力培养“接班人”,造就文化后备力量。

上一篇: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 下一篇:基于乌斯坦因模式的心肺复苏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