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大学生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30 12:13:40

运动员大学生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特点,对98名运动员大学生及128名非运动员大学生(新闻专业学生),以心理量表为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表现出较多的心理症状;诸多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99-0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差(冲动伤人和自我伤害等)的个案不断增多,有关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行为失控常见于各类媒体。众多研究显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增多趋势,大学生群体当中有15~31%的人存在着程度不等心理健康问题[1,2]。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莘莘学子的心里承受着不同层面压力的冲击,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3]。研究者发现,当学生面临压力事件时,其个性、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因素在“压力-健康”之间起着缓冲作用[4,5]。大学生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与角色定位,使他们承受着学业与运动竞赛双重压力。有人研究认为,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普通大学生,也有人研究发现,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相对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也存在一系列心理适应性问题[6]。基于目前对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较少涉及影响因素的现状,本文致力于探讨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与运动员大学生和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本研究假设:1) 运动员大学生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2)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人群相比有存在一定的差异;3) 两种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区别。

1研究对象方法

1.1研究对象A组:某高校参加省大学生运动会的部分运动员98人(男67人,女31人),平均年龄(21.05±2.12)岁,平均专项训练年限为(10.22±3.42)a;B组:同一高校非运动员大学生(新闻专业)128人(男77人 女51人),平均年龄(20.80±1.08)岁。两组学生都来自1~3年级。

1.2研究方法采用心理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法,在2006年开学初对上述两组研究对象发放相应问卷进行测试。回收的有效问卷A组为98份、B组为128份。

1.3研究工具

1.3.1症状自评量表(SCL-90)[7]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是国内外研究者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心理量表,国内也建立了常模。此量表反映了诸多的心理健康内容。本文以总分及9个因子作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1.3.2大学生压力问卷用以评价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所承受到的压力状况。根据编制者报道,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由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三个因子组成,分别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压力情况。

1.3.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8]用以评价大学生的应对方式。问卷包含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9]用以评价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的支持程度。问卷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三个因子组成。问卷应用广泛,信效度较好。

1.3.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0]用以评价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该问卷已在众多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得到普遍认可。本文选取其中的“精神质(P)”、“内外向性(E)”及“情绪稳定性(N)”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

2结果

2.1心理健康水平如表1所示。两组大学生在SCL-90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与常摸结果比较,运动员大学生只在“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而新闻专业大学生则在“总分”、“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

表2 所示为两组大学生在校园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个性特征方面的比较结果。从表上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个人压力”、“积极应对”两方面得分显著高于运动员大学生;运动员大学生则在“消极事件”、“主观支持”和“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其余诸测试指标两组大学生得分之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

2.2相关分析从表3显示的结果来看,运动员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 “消极应对”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的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从表4显示的结果来看,新闻专业大学生SCL-90诸因子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及“EPQ-N”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中度以上;部分因子与“消极事件”、“消极应对” 及“EPQ-P”呈现中等偏下程度正相关;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其它测试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

2.3逐步回归分析以SCL-90总分为应变量,以校园压力事件总分及三个因子分、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总分及三个因子、EPQ三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两组大学生为统计样本,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运动员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新闻专业大学生组中,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比较,无论运动员大学生还是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某些症状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值。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专业大学生不但在“强迫”等五个心理症状因子方面得分高于常模值,说明在这几个方面比普通人群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症状,而且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低于常模值,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运动员大学生似乎要好一些,只在“躯体化”等三种症状内容有明显表现,总体健康水平跟普通人群没有什么显著差异。根据以上分析,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似乎要优于非运动员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是,比较研究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个看法:两组大学生SCL-90总分及9个因子水平都相差无几,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校园压力是常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从压力总分和“个人压力”、“学业压力”、消极生活事件”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压力状况。两组学生都与“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呈现出中度以上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面临或感受到的压力越多越大,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消极生活事件”比起上述因素来,与心理症状的相关程度似乎稍低,甚至与有些因子相关水平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程度。比较两组大学生在压力问卷诸因子上的得分,可以看出,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总分”、“个人压力”、“学习压力”三个方面的得分要高于运动员大学生,在“消极事件”因子上的得分要低于运动员大学生。其中“个人压力”、“消极事件”两因子得分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似乎说明,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较多的个人压力和学业压力,而运动员大学生则要遭遇到更多的消极生活事件。运动员大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参加专项技术训练,为大赛做准备,因此,有可能遭受诸如受伤、比赛失利等等负面事情,所以会感受到较多的消极生活事件。作为文科学生,可能对于来自校园内外的各种激烈竞争因素感受得更加深刻和细致,能够从更细微的角度诠释竞争态势,所以可能会比运动员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个人压力。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人文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比大学生运动员(一般为非人文学科专业学生)繁重得多,能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可能更为明显。众多研究表明,在个体面临压力时,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个性特征都能够减轻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冲击。在本文研究中,两组大学生的心理症状评价指标(SCL-90)与消极应对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在面临困境时越采用消极的应对措施,心理健康水平越会下降,心理症状越会明显。在社会支持方面,相关研究表明,两组大学生心理症状水平与社会支持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主观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系人群的关爱和支持。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两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总分及多个因子)都与个性特征中的“情绪稳定性”(N)和“精神质(P)” 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大学生精神质倾向愈明显、情绪愈倾向于不稳定或情绪状态不佳,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比较分析发现,运动员大学生则在 “EPQ-P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大学生,说明前者比后者在个性上更多地倾向于“精神质”。多元逐步回归是统计理论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意义在于它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对自变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文之逐步回归研究发现,两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在诸多测试指标中,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压力”、“EPQ-N”及“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方程);新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压力”、“EPQ-N”及“支持总分”(进入回归方程)。

4小结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表现出较多的心理症状;运动员大学生与新闻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表现的差异并不显著;2) 诸多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差异。3)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类别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存在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方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翠红,谢正,代娟,等.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90-392.

[2] 余晓波,方艳霞.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725.

[3] 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7:398-401.

[4] 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263-264.

[5] 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94-96.

[6] 孙永泰,乔友健.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1): 31-32.

[7]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 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10] 龚耀先. 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C].湖南医学院,198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女子柔道运动员减重期力量变化及营养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