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2:36:45

运动员年度总结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

中图分类号:G84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1001-03

自我国网球以女子项目为重点实行职业化以来,2006年是中国女子网球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继雅典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后,我国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上勇夺女子双打冠军,开创了中国网球新历史。

成为一个优秀运动员需要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才能达到,优秀网球运动员也不例外。国家女子网球队在遵循职业网球训练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职业网球教练在年度训练安排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网球项目训练实际,对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年度训练安排进行了研究(图1)。年度训练的合理安排运用,不仅为国家网球队完成2005年冬训备战任务、为我国女子网球2006年获澳网女双冠军、单双打项目整体实力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也为进一步探索职业网球年度训练规律,全面、系统地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女子年度网球训练模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国国家女子网球一队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网球及其训练方面的论文近50多篇。

1.2.2访谈调查法课题组人员走访了国家网球男女队教练、国家队领队和网管中心训练部管理人员;并与应执教的外籍教练通过专题座谈会进行交流;还参加国家队和训练部组织的中外教练和管理人员发言的专题研讨会等,通过访谈调查获取一手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的依据在新的竞赛系统下,众多的不同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对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多年来,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发展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体能主导类项目范围内,但是,其它项群运动项目的训练实践,并不因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不能涵盖而停止其前进的脚步,训练实践与理论在发展中逐步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新的周期理论中以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等人的理论最系统和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对马氏理论的应用范围提出了质疑,认为该理论己不能适应当代高水平运动员竞赛和训练的要求,导致许多运动员在成绩进入高水平阶段之后,由于其在训练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训练方法手段上违背了“生物适应”原理,导致运动成绩长期徘徊和停滞,不能达到世界级水准。他们提出了新的“单元”训练模式和“负荷跳跃式转变”理论。该理论以具体训练实验数据为依据,从生物适应理论的角度对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周期性安排进行了详尽阐述。目前,它已成为“训练周期”理论的一个新的主流理论。

网球运动属技能主导类项目,可以用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等人依据 “生物适应”原理提出的“单元”训练模式和“负荷跳跃式转变”理论来指导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训练。

决定运动训练分期的两大因素:竞技状态和竞赛日程,都因项目不同而各具特点,可想而知由它们决定和影响的年度训练周期也将因项目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世界职业高水平网球选手每年一般要参加20站左右的比赛,平均每2~3周就要打一次比赛。运动项目年度竞赛次数的增加主要是根据人们对项目本身观赏需求而定的。因而也就难以顾及这种竞赛日程安排是否符合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运动训练的合理分期。更难以充分顾及这种竞赛日程的安排是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正因为如此,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员的年度训练安排与选赛、参赛显得特别重要。

2.2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的安排对职业选手来说,网球是竞技运动中为数不多的没有赛季和非赛季之分的项目之一。网球职业赛事分布于全年前50周当中,WTA女子网球职业赛事每年有60站左右的比赛,高水平的职业选手要维持较高的国际排名一般每年要参加20站左右的比赛,平均每2~3周就要打一次比赛,有时连续参赛4~5周、每周打一站比赛。由表1 我国优秀网球运动员李娜2006年度4个周期参加训练、比赛的时间统计表明运动员一年中用于比赛的时间远远多于训练时间,也说明网球赛事多,比赛频。可见网球赛事的增多对年度训练、周期训练、周训练、课训练的安排都会有影响。赛间训练贯穿于全年比赛过程之中,比赛已成为训练的一部分。一些大赛前的热身赛既是训练的延伸,又是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由此可见,高水平运动员年度训练理念、训练安排、训练方式与方法等发生改变实属必然。

2.2.1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与参赛安排全年的竞赛日程使得网球职业运动员不可能采用传统周期理论所提倡的年度完整大周期安排模式,继而只能采用年度多个中小周期的模式安排全年的训练与比赛。

世界职业网球运动员也都是以重大比赛(奖金额高)为主要目标来安排自己的训练与比赛,试图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从而获得比赛的胜利。国外职业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虽然较中国运动员多,但是,也同样要将年度比赛进行分级,根据比赛的重要程度及比赛目标,有选择性的参加比赛,进而合理的安排年度训练与比赛。已有研究与实践表明美国运动员阿加西、桑普拉斯等都是将年度中的澳大利亚公开赛,温布尔登公开赛、法国公开赛和美国公开赛作为重要比赛来安排自己年度训练与比赛的。总之,由于比赛场次太多,国外优秀运动员,特别是优秀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多是以中周期和小周期为主的年度短周期形式安排训练。

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也是采用多周期形式。从表2中2006年度各周期训练、比赛时间安排可以看出我国网球女一队年度训练的安排采用的是多周期形式。国家女子网球队结合职业网球赛事频繁、比赛周期长的特点,各大周期的训练准备期一般都控制在3-5周左右,而比赛期的延续时间通常在10周以上,基本上采用的是“3-5周训练+10-12周比赛”的训练比赛节奏模式来安排全年的训练和比赛。

在训练周期的安排上,根据国际职业网球全年赛事繁多、档次不一、比赛周期长的特点,基本上按每年四大公开赛的比赛周期及亚运会或奥运会来安排年度训练各周期。全年训练共安排四个大训练周期,其中第一训练周期和第四训练周期时间较长,第一训练周期为冬训,第四训练周期为准备亚运会。年度训练的安排以全队系统的集中训练为主,重视赛间和赛中间隙训练。注意全年各大周期之间与赛间中、小周期训练的衔接和结构调整,处理好赛事间的较为系统的2~3周的中周期训练与赛前、赛中、赛后小周期训练的关系。在每站赛事之间,要及时找出上站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确定下站比赛的任务目标,合理地、针对性地安排赛中间歇性训练,在改进不足的同时,也提高了运动水平,为下站比赛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在每站比赛中,要根据对手的特点和自己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训练。

训练和比赛的系统安排决定了运动员的训练成效和参赛成功率。不同级别的网球赛事对抗强度不同,参赛的目标和重视程度也不同。根据职业赛事安排通常围绕四大网球公开赛,在实现主要比赛目标的赛事前要选择2~3站较低级别的赛事,作为主要比赛的热身。在连续参加5、6站比赛中注意了大小比赛、高中低级别不同赛事的合理搭配和统筹兼顾。在几站的高级别赛事中穿插安排了一些较低级别的赛事,以调整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比赛状态,进行积极性的机体恢复,体现其比赛时间节奏的合理性。在10~12周的比赛期,主要采用连续参赛与分段参赛相结合的方式,一般将比赛期分为两半,即连续4、5站比赛后调整一周或两周,再连续参加几站的比赛。

2.2.2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内容安排我国国家网球女队主要训练内容仍然分为三大块,即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详见图 2网球运动员训练内容示意图。年度训练内容以实战对抗、战术性训练内容为主,年度各项训练内容的安排程序从基本技术一般体能过渡到特长技术专项体能到实战训练。众所周知,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比赛中受心理的影响很大。国家网球队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心理训练的内容。

网球运动是一项对技战术和体能要求都很高的项目。技战术与体能训练的时间安排比重问题,一直是网球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冬训期间课题组与国家网球队聘请的澳大利亚专职体能教练马克对此进行了探讨,他介绍:“职业网球选手可安排75%的体能训练,25%的场地技战术训练,因为职业选手的技战术基本定型,要继续提高或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体能训练是最好的办法……”。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全年都要参加比赛,应该怎样练。外教约尔说按三分论训练:即整体训练三分之一;专项、速度、力量三分之一;网球技战术三分之一。

我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全年各期都安排有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如表3所示。

2006年度我国国家女网一队的训练指导思想是能力网球、速度网球、力量网球、攻势网球,并突出解决好能力网球,把全年系统的体能训练作为训练的突破口,进一步提出能力先行,技术跟进,风格对路,心态理顺,境界提升的发展思路。全年系统的体能训练除在第一周期备战澳网的冬训中大幅度提高了体能训练的比例,而且还在赛前期训练,以至全年比赛的全过程中适当安排了体能训练。总趋势为随着比赛的临近,单一的体能训练课逐步减少乃至取消,以技战术、体能和比赛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课增加。

2.2.3我国高水平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运动负荷安排据国外研究结果,网球运动基本上是一种无氧无乳酸的运动,比赛进行时,运动员在大约70%的时间内需要这一系统供能;约有20%的时间需要无氧有乳酸运动,即通过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只有10%的时间内需要有氧供能。根据该项目能量代谢的特点,无氧系统供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该项目运动员年度运动负荷安排主要突出接近比赛强度负荷量即无氧强度负荷量在全年度所占比例较大,且随着比赛期的临近负荷强度达到最大。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全年训练天数因参加比赛的站数多少而不等,且越是参加比赛多的运动员训练时间越少,相对而言年度负荷也越大。如李娜2006年度(2005.11.7-2006.12.17)59周中用于集中系统训练时间只有19周(32.2%),其冬训期间一周训练课次数为10至11次,一次训练课时数为2.5 h左右;赛间调整康复训练时8周(13.6%);比赛时间为32周(54.2%),占的比重较大。

对网球运动员运动负荷的评定通常采用外部指标一般用运动员的运动时间、密度来表示,内部指标一般用心率及血乳酸来表示运动员的负荷强度。有资料将网球运动的大强度定为心率190次/min以上;中等强度定为160次/min以上;小强度定为140次/min以下。表4是国家女子网球队部分运动员冬训期间部分练习的心率统计。

总之,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年度运动负荷变化趋势是在较高强度与量的水平上,运动负荷强度与量交替呈波浪状,并体现出高强度负荷为主导。

3结论与建议

1) 网球运动属技能主导类项目,可以用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等人依据 “生物适应”原理提出的“单元”训练模式和“负荷跳跃式转变”理论来指导网球运动员的年度训练。

2) 对职业选手来说,由于比赛场次太多,国外优秀职业网球运动员,多是以中周期和小周期为主的年度短周期形式安排训练。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也是采用多周期形式。

3) 我国国家网球女队训练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即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年度训练内容以实战对抗、战术性训练内容为主,年度各项训练内容的安排程序从基本技术一般体能过渡到特长技术专项体能到实战训练。

4)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年度运动负荷变化趋势是在较高强度与量的水平上,运动负荷强度与量交替呈波浪状,并体现出高强度负荷为主导。

5) 建议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年度训练、比赛安排更加科学实效,从而使训练与比赛安排真正达到手段与目的的有机统一,使竞赛与训练完美结合,以赛促练,调节好竞技状态,提高年度总体排名与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晋芳.抓住机遇 再接再厉 争取网球运动再上新台阶(第五届全国网球训练工作报告)[R].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2005,18.

[2] 国家网球队科技服务组.国家网球队2005年冬训科技服务工作情况总结[R].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2006.

[3] 陶志翔. 网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2篇

省级竞赛规程规定教练员、运动员未经省级注册通过的无参赛资格。因此,组织教练员、运动员认真及时参加省级注册是保证其顺利参赛的首要环节,也是必备步骤。省级注册每年组织一次,首次注册有以下程序:上报运动员基本信息采集指纹和照片签订注册协议书(未满18周岁由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签订并按指纹)参加拍摄骨龄上报运动员注册协议书网上公示名单办理注册证。

已注册成功人员每年均需上报省局进行资格确认,不进行确认将被视为放弃注册权。确认程序为:向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上报确认运动员名单。

二、比赛报名

报名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繁琐的工作,为确保准确无误,参赛报名应按以下程序进行:认真研究年度竞赛规程和省届运会有关文件教练员填报报名表训练科长审核各县区分管局长(市体校分管校长)签字盖章上报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确认(在报名截止日期3天前)上报省局青少年管理中心和承办单位。

报名表中领队人选的确定:凡以县(区)组队参赛的,由所在县(区)局分管领导担任领队;市体校组队参赛的,由市体校提出建议名单报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审定后确认;市县联合组队的,由市体育局竞赛训练处指定领队。

三、制定参赛预案

程序化参赛是顺利完成比赛任务的关键。各县(区)各训练单位要认真研究制定参赛预案,组织教练员、科研(医务)和管理人员集体讨论。要重点围绕夺牌得分点,全面细致地安排参赛各项工作,包括赛前训练及状态调整、往返赛区组织、参赛准备、赛中指挥、赛后小结、起居作息、生活管理等。比赛预案力求科学、全面、详尽,预见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各训练单位赛前要认真组织开展预案过堂,切实将参赛预案落到实处。

四、召开赛前会议

运动队赴赛区比赛前,各训练单位应选择合适时间(队伍出发前1-3天)召开赛前会议。参加人员应包括所在县(区)分管局长(市体校校长、分管校长)、训练科长、教练员、运动员、班主任及工作人员等。会议内容应包含:1、教练员汇报比赛的准备情况,提出本次比赛的预期目标。2、训练科长审核相关证件(运动员注册证、参赛保险、运动员二代身份证等有关资料)。3、运动员代表发言,对参赛表现作表态性发言。4、班主任对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作出合理安排。5、单位领导对参赛组织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提要求。

五、参赛组织管理

年度比赛成绩直接影响下一年度比赛的公费名额的确定,因此各参赛单位应全力以赴每牌必夺、每分必争,赢取最佳赛绩。要按照市局的统一要求,建立参赛组织指挥体系,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责任。各训练单位领导要深入比赛第一线,开展思想发动,了解参赛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指导参赛工作。要高度重视每场比赛的赛前准备、临场指挥和赛后总结等工作,精心组织好每一场次的比赛。要认真执行请示汇报制度,进入赛区后各项目领队要保持每天与市局竞训处的联系沟通,即时报告赛况(得牌得分或比分)等,对于重大的突出事件要立即向局领导报告。

六、搜集情报信息

比赛是我们检验训练效果、了解对手,分析情况、认清形势、研究对策的最好机会,2012年度比赛成绩就将代入省十八届运动会,因此各训练单位和运动队要高度重视本年度比赛相关信息(特别是主要竞争对手)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注意了解、掌握项目规程规则的最新变化,注意研究分析规程规则变化引起的各队实力变化,从而明确得牌得分重点和下一步工作方向。同时,比赛期间是与省体育局、各有关项目管理中心沟通联系的有利时机,也是向兄弟城市代表队学习和了解对手的一次极好机会。各训练单位和各参赛队要注意加强与省局、项目管理中心、兄弟城市、裁判员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主动处理好与兄弟市队伍的关系,及时掌握训练、比赛动态信息,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七、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狠抓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形象是

我们参赛的首要目标,各训练单位、各参赛队要高度重视反兴奋剂和比赛期间的赛风赛纪工作。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层层签订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责任状,把反兴奋剂和赛风赛纪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重点项目、重点队员要明确专人负责。要严格遵守赛区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参赛;比赛中要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力争取得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双丰收。

八、赛后总结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周期;特征;网球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79-06

Abstract:The research, by applying literature method, discusses the time division pattern of world top-tier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 case by case, and through interview and induction, studies on the features of training cycle for annual season and offseason tim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1) The length of match time intervals and competition results determines the time and cycle divisions for trainings during the match season. The training procedure is arrang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multi-cycle training and module training pattern. 2) Training at match intervals, as the connection of two matches, plays a transitive role and i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body state of player in a dynamic way; tactics, physical fitness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re coordinated during match intervals to ensure that players could engage in match with good physical condition; treating match during intervals as part of training to realize the coherence between training and match. 3) Offseason is the best time period for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and improve skills and tactics; training load during this period varies in a gradually increasing way; match simulation training can help players adopt objective influence factors. 4)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nd athletic intelligence is combined with skill, tactical

ATP赛季集中在全年的47周的时间,从1月初到11月结束,11个月中间在世界各个地区安排了177项级别不同的男子赛事,赛事与赛事之间为赛间期,11月底到来年1月初为休赛期。职业网球运动员在11个月间选择25个左右级别不等的赛事,通过参赛获得优异成绩,赚取积分,提高世界排名。网球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时间相互衔接,赛练交叉,赛事安排密集,训练分散,没有明显的训练期,呈现出“赛中有练、赛练结合”的职业网球项目特征。职业网球运动员将年度训练分为若干周期,训练过程贯穿于赛间期、休赛期,在每个周期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比例关系。科学的训练周期计划能够提高运动员训练质量,调动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在比赛中得到充分发挥。鉴于以上网球运动特点,本研究对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比赛间隔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为揭示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的共性与规律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网络、图书馆收集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的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重点访谈了国家队教练员、天津队与山东省队教练员。访谈内容围绕世界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与比赛周期划分、赛间期训练特征、休赛期训练特征展开。

1.2.3 逻辑归纳法

运用个案与访谈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总结出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周期特征的共性与规律。

2 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参赛与训练周期划分规律

国际职业网球运动以年度为单元安排全年的赛事计划,运动员根据赛事时间、级别进行选赛、安排训练与比赛计划。

由表2可见,ATP职业网球177项赛事(包括大师1000赛9项、500赛11项、250赛40项、挑战赛116项)分布在全年的1月~11月之间,每个月份在不同地区举办2~3项赛事,比赛与训练相互交替,形成职业网球项目“赛中有练、练中有赛、以赛检训、赛练结合”的特征。职业网球运动员根据自身的竞技水平选择不同的赛事,制定赛前的训练计划,达到提高参赛质量、获得比赛积分、提升世界排名的目的。

表3是世界排名第1的德约科维奇2015赛季参加比赛时间、赛间期训练与休赛期训练周数,共参加16项赛事中,15次闯入决赛,拿到11个冠军,包括澳网、温网、法网3个大满贯,迈阿密大师赛在内的6个ATP1000赛事以及伦敦年终总决赛冠军。全年总共有16个训练周期,15个1~3周短周期训练,1个6周的短周期训练。赛间期训练周数为1周的有7个,占46.7%,赛间期为2周的有2个,赛间期为3周的有2个,赛间期为4周的有1个,背靠背参赛的有3个。可见1~4周的赛间训练是德约科维奇进行休息调整、训练的集中时间。

表4是世界排名第15的法国运动员西蒙参加的21站赛事,从1月4日~11月8日结束赛季。西蒙2015年参赛成绩只获得马赛250公开赛冠军,其他赛事进入8强、16强较多。年度总共有20个多周期性的1~3周小周期训练,1个9周的休赛期训练。西蒙参赛数量多,比赛被淘汰后,提前准备下个赛事,赛间期训练周数控制在1~3周左右。赛间期训练周数为1周的是7个,占33.3%;2周的是12个,占57.1%;3周的是2个,占1.0%。西蒙参加巴黎大师赛失利后,于11月8日开始进入休赛期,为下赛季训练与比赛做准备。

由表2、表3可知,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每年大约有25周为比赛周,1~11月之间运动员没有明显的间歇期。运动员选赛时间间隔长短、参赛成绩决定了运动员在赛间期训练时间的多少与周期划分数量,赛间期训练时间可能是1个周,也可能是4个周不等。

3 优秀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周期的探讨

3.1 年度训练以多周期、板块训练周期为主

现代周期训练明显地表现出“两极化”,最大周期发展为多年周期与年度周期,最小周期发展为“单元训练周期”,周期越分越细。ATP职业网球赛事较多,赛事间隔时间短,职业球员一年的参赛数量通常不会超过30个,优秀选手控制在20个左右。职业网球赛事以周为单位安排全年的比赛时间, ATP职业网球运动员每年以四大满贯、ATP1000赛、ATP500赛的时间来划分周期,从年初1月到11月之间,赛间期的训练也都以周为单元进行计划,时间为1周、2周或3周等进行小周期训练调整。11月之后到来年的1月初,8周左右时间为休赛期,年末休赛期是职业网球运动员训练、休息调整的最长时间。

传统训练周期已不适应现代网球训练和比赛的实际情况,由此产生了“板块结构”训练周期。“板块训练”是指一年赛季中,把赛间期作为短周期来制定训练计划,根据运动员出现的训练与比赛问题,在3~4周时间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素质和能力加以训练。“板块结构”训练周期能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有针对地提高竞技水平的某个方面,年度每个训练板块能够通过体能、比赛、生理生化等指标集中检验训练效果,为运动员接下来的赛事和训练计划提供帮助。ATP职业网球运动遵循“训练―比赛―训练―比赛……”的周期划分规律,高水平职业网球运动员一般按照多周期训练模式或与板块训练模式相结合来安排一年的训练过程。

3.2 赛间期训练特征

3.2.1 赛间期训练是两个赛事之间的衔接,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

ATP职业网球四大满贯、1000赛事以2周为单元,在2周内举办赛事,其他低级别赛事以1周为单元,在1周内完成赛事,同级别赛事、不同级别赛事可能会“背靠背”的举办比赛,也可能有1~2周的时间间隔。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每年需要奔波在世界各地,运动员在一项赛事结束后,会马不停蹄地飞向另一个赛事,适应各种时差、天气、饮食、场地、语言、出席赞助商和组委会等活动。利用赛间期训练阶段,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总结上一赛事经验,根据下一赛事类型与抽签对手打法特点,制定短期的、有针对性的技战术、体能训练内容,既要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又要争取下个赛事运动成绩获得新的突破。

3.2.2 根据运动员状态的起伏,赛间训练设计要有动态性的变化

动态训练模式能够促使网球训练由单一化走向多元方向发展,这种训练模式要求在每周计划确定的前提下,根据队员的训练计划完成质量和效果,结合伤病、疲劳情况不断修正每天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比例,训练计划中包括基本计划之外的补充内容,以便随时调整训练的整体结构。世界网球发达国家先进网球训练理念对计划的要求,强调针对性极强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安排,训练要有计划而不唯计划,注重根据训练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设计制定个性化计划。网球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突出训练计划的针对性与动态性,避免出现“即兴计划”“随意性计划”。

3.2.3 赛间期技战术、体能、康复训练协调搭配为主,保持竞技水平状态

依据运动员的身体状态,灵活安排参赛数量,以赛代练,如果运动员比赛强度和运动量比较大,赛间期训练主要以康复和体能训练为主。如果比赛强度和运动量较小,赛间期训练以技战术、体能为主。多周期与板块训练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技战术训练、康复与体能训练协调搭配,保持运动员健康的身体从事训练与比赛。体能和康复要贯穿赛间训练始终,以适应多站次、多轮次的连续高强度比赛对选手身体能力的要求,同时有效避免伤病的发生。1~4周的板块训练能够集中解决技战术的小细节问题,参赛数量增多能够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同时重视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与细节的关系,抓住小环节,寻求大突破,逐渐全面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3.2.4 将比赛看做训练的一部分,做好赛练的连贯性

比赛是检验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状况的一种规范方式,是综合评定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高水平对抗表现形式。职业网球运动员把比赛要看做是训练的一部分,作为训练内容的延续,有时候高水平运动训练无法对运动员身体机能产生更强的刺激,必须通过比赛来促进运动员达到更高的运动强度与运动负荷。板块训练周期和比赛周期应作为一个整体,保持训练、比赛的连贯性,发挥训练与比赛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

3.3 休赛期训练特征

ATP从2012年开始将休赛期延长至7周,休赛期能让运动员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并得以在两个赛季之间安排更多时间训练,来自ATP医疗服务委员会的分析,延长休赛期将帮助运动员从伤病中完全康复,并提升他们的体能、技战术等状况,为下赛季做准备,帮助运动员延长职业生涯寿命。

3.3.1 休赛期是加强体能、提升技战术竞技水平最佳时期

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根据年度参赛成绩的差别,决定年底休赛期时间的长短,运动成绩一般的休赛期时间较长,如表4西蒙冬季休赛期为9周;运动成绩较好的休赛期时间较短,如表3德约科维奇冬季休赛期为6周。优秀职业网球运动员休赛期基本在8周左右,休赛期训练内容主要是针对本赛季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比赛中弱点技战术、体能、心理、智能等关键环节。运动员在训练前期2~3周以体能储备为核心,剩下的5~6周时间,训练内容要求有针对性的改进技战术弱点,加强优势技、战术的实施,全面加强运动员竞技水平,达到休赛期训练目的。例如2012年11月吴迪在法国网球俱乐部冬训,4周的休赛期训练重点以发球和体能为主。

3.3.2 休赛期运动负荷呈高低变化,负荷强度逐渐增加

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多少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与运动员的需求而定。根据网球项目运动训练特征(如图1),为期6周的休赛期训练中,第1、2、4、5周的运动负荷是不断加大的,第3、6周的运动负荷有所降低,呈现高低起伏的变化规律。这样能使运动员的机体得到更充分地恢复,从而全力投入到比赛中。如图2以加训练强度的训练计划中,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呈现出强度走高、负荷量降低的走势。最后1周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强度相应的增加,训练强度要接近比赛中的负荷强度。避免连续安排大负荷课次的训练,大、中、小负荷的训练课应有机结合,以防止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同时每天密切监控运动员机体恢复情况,边训练、边调控,以最佳的身体状态迎接比赛的到来。

3.3.3 模拟比赛场景训练,适应赛事的影响因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网球运动员选择赛事之后,在安排赛前训练计划时要考虑到即将面临的竞争对手打法类型,还要了解职业网球赛事客观影响因素。网球赛事每天只有比赛的开始时间,采用紧跟前场制,运动员要适应中午烈日、没有午休、晚上熬夜比赛等打破运动员常规训练时间模式的情况,模拟比赛场景训练能够促使运动员更快的适应比赛场地、气候、观众等影响因素。例如,2014年温网锦织圭和拉奥尼奇创造了凌晨2点26分的赛事最晚完赛记录。穆雷承认体能与训练强度是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休赛期在美国迈阿密训练基地湿热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残酷体能训练,另外无法经常和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训练,导致训练与比赛的脱节,无法达到比赛中的强度。

3.4 心理素质、运动智能与技战术、体能训练协调发展,贯穿年度训练计划中

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并不是孤立的训练,一定要与技战术、体能训练相结合,心智训练要贯穿在年度训练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技战术对抗中、在体能发挥的过程中、在训练接近比赛状态的临界下,运动员才能表现出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坚定、自信心不坚决的情况。在训练接近比赛状态的情况下,运动员要长期接受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的训练,只有在高水平的训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才会受到良性的刺激,才能发挥出更加稳定的心理表现能力。不断强化运动员心智的培养,在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培养其战胜自我、战胜强大对手的信心和勇气,实现信心与竞技实力的同步提升。

4 小结

4.1 运动员选赛时间间隔长短、参赛成绩决定了运动员在赛间期训练的时间与周期划分数量。世界男子职业网球运动遵循“训练―比赛―训练―比赛……”的周期划分规律,高水平职业网球运动员按照多周期训练模式与板块训练模式相结合来安排训练过程。

4.2 赛间期训练是两个赛事之间的衔接,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运动员状态的起伏,动态性地设计赛间训练计划;赛间期技战术、体能、康复训练协调搭配为主,保持竞技水平状态,保证运动员健康地从事训练与比赛;将赛间期比赛看做训练的一部分,做好比赛、训练、比赛的连贯性。

4.3 休赛期是加强体能、提升技战术竞技水平最佳时期;休赛期的运动负荷呈高低变化,负荷强度逐渐增加;模拟比赛场景训练,能够使运动员适应客观影响因素。[HJ2.3mm]

4.4 心理素质与运动智能并不是孤立的训练,一定要与技战术、体能训练相结合,贯穿在年度训练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李淑芬.优秀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70-75.

[2]王宏,李佳薇.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心理疲劳和运动成绩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6):68-72.

[3]陈晓英.对训练周期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再审视[J].体育学刊,2008,15(11):88-91.

[4]徐本力.对我国2008奥运选手奥运会赛前训练周期调控模式的构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437-441.

[5]戴亏秀,杨栋.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对网球上旋球发球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2):101-105.

[6]陈正,等.国家女网周课训练安排及训练效果实时监控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3):103-107.

[7]蒋宏伟.国家女子网球队训练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01-104.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4篇

本年度的评选是“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的第12届,在中国体坛的2015已经画上句号之际,体坛风云人物用十一个奖项,给予这一年最恰当的总结。

宁泽涛、刘虹分别摘得年度最佳男女运动员奖。先后在2015年获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和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拉科鲁尼亚站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的刘虹,在与丁宁、范可新、傅园慧、朱婷、吴静钰的最佳女运动员竞争中脱颖而出,摘得该奖项。马龙、宁泽涛、苏炳添、孙杨、易建联共同竞争年度最佳男运动员奖,宁泽涛最终成为继刘翔和姚明之后体坛风云人物迎来的第三位年度最佳男运动员卫冕者。

重建中国女排、带领队伍重夺世界冠军的主教练郎平第二次获得年度最佳教练员奖。年度最佳团队奖同时被中国女排摘得,这是中国女排2011和2014年获奖之后第三次捧起年度最佳团队奖杯。郎平同时获得了本届体坛风云人物的评委会大奖。

年度突破奖实至名归,颁发给本次评选入选四个奖项的苏炳添――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第三名,首位跑进10秒大关的亚洲本土运动员;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第9名,首位进入该赛事百米决赛的亚洲本土运动员和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100米接力亚军成员。年度最佳组合奖同时被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摘得。

中国男篮由于在亚锦赛上的出色表现而获得多项提名奖。其中中国男篮获得最佳团体提名奖,易建联获得最佳男运动员提名奖,宫鲁鸣获得最佳教练员提名奖,而亚锦赛上大放异彩的小将周琦成为最佳新人提名奖获得者并最终获得该奖项。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田径;田赛;竞技表现;新赛制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61-04

本文以世界和我国田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现场技术统计数据为信息源,对他们在年度比赛及大赛中竞技表现特点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加深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有最佳竞技表现这一现实问题的认识,并为我国田径协会推行赛制改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借鉴。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收集了田赛各项目2003年世界排名前20及2004年我国排名前20名运动员年度比赛资料,及有关2004年奥运会比赛的信息资料。

1.2调查访问法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及田径高级教练员培训期间,对我国田赛项目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走访调查,听取他们对目前比赛、训练安排的意见。

1.3数理统计法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相应结果。

2结果与分析

本文拟从他们年度多次比赛中和大赛中这两个维度来分析其竞技表现的特点(图1)。

2.1田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年度竞技表现特点

2.1.1世界运动员参赛次数本文收集了2003年世界排名前20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并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表1)。从表中可见:他们年度参赛次数多,项目间差异大,项目类群内参赛次数表现出亲缘性,如:跳高与撑杆跳高、三级跳远与跳远之间相差不大,并且跳跃的高度项目>远度项目的,投掷短距离项目的>长距离项目的。运动员个体参赛次数差异较大,他们往往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适宜比赛次数。

前20运动员的资料,并与世界的进行对比绘制成均值对比图(图2)。

图2显示世界运动员年度参赛远远大于我国的,几乎是我国的2~3倍;对于我国田赛项目运动员来说(表2),女参赛次数高于男子的,次数较多的是我国目前优势项目和发展速度较快项目,如:女子铅球、撑杆跳高和女子链球;项目间并没显现出类群间的亲缘性。

2.1.3世界运动员参赛时间分布本文统计了世界运动员每月参赛次数(图3),图3显示,他们参赛集中在两个高峰期,室内赛和室外赛:冬季有长达3个月的准备期,接下来参加一定数量的室内赛,对前期的训练进行检验;再进行1~2月调整后,进入室外赛,运动员在此赛季持续时间(5-9月)长,赛事频繁,能连续多次参加比赛(一月内可多达7~8次)。总体而言,目前世界优秀运动员年度参赛时间分布类型主要有3种(图4)。

2.1.4我国运动员参赛时间分布本文统计了我国运动员2004年参赛时间分布(图5),从图中我们能直观地看到我国运动员主要集中在2、4、5月及7、8、9月参赛,其中4月份参赛达到高峰。与过去相比,近几年田径赛事已尽量集中安排,运动员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参赛热情,大奖赛参赛人数都在1 200人左右。但是与世界相比,我国运动员对室内比赛作用认识还不够,室内参赛次数较少,且持续时间短;并且我们参赛仍有较明显的季节性规律,赛事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运动员连续参赛能力培养。

2.1.5世界和我国运动员运动成绩波动特点本文对2003年世界及2004年我国运动员年度各比赛运动成绩资料进行了统计处理,通过归纳总结以下共同点:

第一竞技高峰在年度重要赛事中出现:如我国跳高运动员胡桐成绩(图8)高峰出现在当年重要的赛事上(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全国大奖赛总决赛分别在5月、9月举行)。第二部分比赛是训练的内容:运动员年度运动成绩是波动变化的,他们每年参加比赛多,不再对每次比赛都进行专门准备,竞赛成为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比赛为大赛服务。

与世界相比,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世界运动员成绩波动类型呈现多样性,他们在年度赛事中,其竞技表现高峰有单峰(图7)、双峰(图8)和多峰(图9);并且他们的成绩高峰能多次出现,在连续赛事中表现好的状态。而我国运动员其成绩波动类型相对单一,以单峰和双峰为主(图6),成绩高峰少。运动员在运动成绩出现高峰时,后继无比赛,那么最佳竞技状态的体验少,其竞技实力也未得到砺练,这正是我国与世界的重要差别之一。

2.1.6世界和我国运动员年度成绩的稳定性本文通过计算世界和我国排名前20的运动员年度各比赛中运动成绩的变异系数,分析并比较了他们年度成绩的稳定性。表3显示,世界和我国田赛各项目运动员年度运动成绩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在0.02~0.3之间变化,世界运动员变异系数平均值大于我国。

与世界田径强国相比,我们的整体竞技水平和参赛次数都低于世界(图2),因此,我国运动员年度成绩所表现出的“稳定”是由年度参赛次数少及竞技水平低引起的,他们年度成绩变化是处在低水平的稳态。

2.2田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重大比赛中竞技表现特点

2.2.1雅典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实力运动员历史最好、赛季最好成绩通常是作为衡量他们已有实力的标准,本文统计了田赛各项目比赛前八名运动员赛季最好、历史最好成绩,并与上届奥运会的成绩进行对比(表4),来分析他们所具备的实力。

本赛季的竞技实力=赛季最好成绩/上届奥运会最好成绩×100%

个人历史竞技实力=个人历史最好成绩/上届奥运会最好成绩×100%

表4显示,在本届奥运会中,田赛各项目第一名获得者的历史最好、赛季最好成绩都超过了上届奥运会,平均值分别是上届奥运会的100.20%和101.59%,说明目前世界田赛项目的整体水平是在提高的。本届奥运会前八名运动员历史最好成绩的均值已接近上届奥运会的,赛季最好成绩的平均值也达到了上届最高水平的98.69%,由此可见,运动员只有具有高水平的竞技实力,才能在奥运会这样重大比赛中获取名次,取得成功。

2.2.2雅典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及格赛水平发挥本届奥运会上共有男子311人、女子314人参加了男女田赛共16个项目的角逐,平均有80%以上的运动员不能进入个项前八名,男运动员不足2.58%、女运动员2.55%能获得金牌。我们统计了运动员及格赛发挥率,并将决赛前六名与后六名运动员的发挥率进行对比,来分析运动员在及格赛时水平发挥状况(表5)。

及格赛发挥率(竞距)=奥运会及格赛成绩/赛季最好成绩×100%

表5显示,运动员在及格赛中需要发挥自己赛季最好成绩的97%才可能进入决赛;前六名运动员及格赛发挥率低于后六名的。前六名运动员自身实力强,运动员能轻松进入决赛而后六名运动员,由于自身实力相对低,他们必须在及格赛中全力以赴,如果没有充分发挥,就与决赛无缘。

2.2.3雅典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决赛水平发挥我们计算了男、女和总体前八名运动员决赛发挥率均值(图10):

决赛发挥率(竞距)=奥运比赛决赛成绩/奥运会年度最好成绩×100%。

图10显示,运动员在决赛中要能取得名次至少需要发挥自己赛季最好成绩的97%以上;并且有助跑的项目发挥水平>无助跑的,跳跃项目的发挥率>投掷的;前八名部分运动员在比赛中还创造了本赛季或个人最好成绩,这些都表明了世界优秀运动员对自身竞技能力表现的高度可控性。

另外,女子成绩有较大突破:女子链球预赛中就出现了6破奥运纪录的情况,撑杆跳高前三名成绩也都超过了上届奥运纪录。因此,对于女子运动员来说,由于该项目发展速度快,运动员需要超水平发挥才有可能成功。

2.2.4雅典奥运会我国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我国共有24人参加田赛项目的比赛,统计运动员的赛季最好成绩和历史最好成绩并与上届奥运会成绩进行百分比计算(表6),其平均值分别是:94.17%和95.29%,低于本届奥运会前八名运动员的平均值,由此可见,从运动员已有的竞技水平来看,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冲击奖牌的人数不多,整体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多数运动员历史最好成绩在及格赛标准处徘徊,他们要在及格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入决赛,我国运动员在此次奥运会及格赛上整体发挥率的均数为95.24%(表6),远远低于奥运会后六名运动员在及格赛上97.75%发挥率,仅有五名运动员进入决赛。进入奥运会的决赛,仅有张文秀和李梅菊决赛时的成绩高于了及格赛,其它运动员成绩低于及格赛成绩,表明我国目前田赛运动员连续比赛能力较低。

3结论

1) 在新赛制下世界优秀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多,项目间有亲缘性;我国运动员参赛次数较多的是目前的优势项目和发展速度较快的项目,但与世界的相比仅是他们的1/3~1/2。2) 世界优秀运动员年度参赛时间的季节性已有所冲淡,赛事频繁、时间间隔短;与之相比,我国运动员室内赛较少,赛事时间间隔长。3) 世界优秀运动员其成绩波动类型呈多样性,成绩峰值出现频率高;而我国运动员其波动类型单一,运动成绩峰值出现频率低,运动员好的竞技状态未能得到巩固、发展,虽然他们年度成绩所表现出的稳定性高于世界,但这是由于其年度参赛次数少及竞技水平低的原因。4) 我国运动员整体竞技实力不高,迫使其在重大比赛的及格赛中就要全力以赴,低水平的稳态使运动员很难适应激烈的大赛竞争,表现出了其发挥失常、连续比赛能力低的弱点。

参考文献:

[1] 范文杰,周爱国,刘建敏.对第28届奥运会田径运动成绩的灰色预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06):847-849

[2] 黄武平,杜少武,赖光金.面向2008年奥运会女子新兴田赛项目的成绩预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6:71-73

[3] 徐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观[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1):65-66,72.

[4] 杜少武,黄武平,刘燕.我国奥运女子新兴田赛项目的忧虑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46-49.

[5] 李春雷,李小芬. 从世界三大田径赛事和全运会田径比赛看我国田径实力及今后努力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88-691.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射击运动员 少年 心理和心理机能专项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25-01

一、少年射击运动的专项特征

在射击队里常有这样的现象:某某队员因病或因事较长时间不能参加训练(半个月、一个月或三个月时间),待又重新投入训练时,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即可恢复到较好的技术状态,而且很快通过了中断前的技术水平。有部分少年运动员的全年最高成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笔者在年度比赛结束后,结合年终总结就发现,有3―4年训练水平的少年男女运动员,比较明显地反映了类似这样的规律。

例1、卢某某,女,16岁,2002年底进入龙岩市体校射击队,2005年停训时间近3个月,6月中旬恢复训练,7月底参加福建省年度比赛,在气手枪中以369环获第二名,达二级运动员标准。

例2、袁某某,男,16岁,2002年底进入龙岩市体校射击队,2005年3―6月停训学习,参加中考停训时间近4个月,6月中旬恢复训练,同年7月底参加福建省射击比赛,获3×20队赛冠军,气步枪获第二名。

例3、张某某,女,17岁,2002年底进入龙岩市体校射击队,2006年6-7月中旬停训复习,参加文化课考试,停训时间近40天,7月中旬恢复训练,同年10月底参加福建第十三届运动会,25m运动手抢慢加速,以584环获第1名,气手枪以381环获第一名,两项都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通过对上述3例训练比赛成绩的分析表明,经过3―4年较系统训练的少年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竞技状态和专业技术水平变化有基本规律可循。

1、冬训后适当休息有利于提高成绩。少年运行员在系统训练中经过3-4个月的时间,中途停训,后又经过1―3个月大运动量冬训,在冬训末可恢复到全年较好成绩,复训期成绩呈下降趋势,进入冬训(10月份后)又逐渐高起来,但成绩低于冬训后期。

2、夏训中运动成绩滞后,并下降趋势。根据笔者多年从定性定量的方面观察,少年运动员大多在8―9月夏训中训练水平全年最低(除个别运动员外),这是由于离后调整、气候炎热,睡眠时间短等多种原因造成。

3、比赛间隔期积极调整,有利于提高大赛成绩。当少年运动员在第一个比赛中技术水平发挥好取得最佳成绩后,不要采用快马加鞭的方法。可有意识地中断一个适当的训练期,给运动员从生理、心理、战术、人际关系等方面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更多地回顾比赛的经验教训,唤起一种成就感和拼搏欲望,全身心放松,再精神饱满地参加下一赛事,可达到延长高潮期的效果。

4、有规律的间隙训练利于成绩提高快。对有一定基础的少年运动员,中断一定时间(10天、20天、30天)后,经调整、收心、专注,再继续训练10―30天。一般可能出现良好的竞技状态,少年运行员全年最高成绩有时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以上4点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少年运行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进行不同的训练计划和易地训练都相适应,没有大的变化;而那些训练时间短。运行技术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对以上规律表现不明显。

据调查,一般业余体校射击队每天技术训练的时间为早上一小时,下午两小时,每周训练时间18小时以上。每周举枪1500次左右,人均每年度用子弹300发左右。运动量、运动负荷和强度方面,在每年冬训12月至第二年4月份最大。为此,笔者认为教练必须掌握以上规律,从而在训练比赛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少年运行员生理机能是影响专项特征的重要原因

1、少年运动员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学技能的快速增长期,神经系统灵活性高,可塑性大,对新事物易接受,善于模仿,但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不够均衡、易受刺激,动作技术易变形。

2、少年运动员大脑皮层神经耐力较差,兴奋性占优势,灵活性高,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种活动,单调重复的刺激对大脑皮层活动起抑制作用。据资料表明,年龄与注意力呈正相关。7―10岁为20rain,11―12岁为25rain,12―13岁为30min。

3、少年运行员心肺机能较弱,无氧代谢供应能量能力差,负氧债能力差。

三、大脑皮层的耐受力是提高射击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

1、射击运行是一种高度协调,十分准确的静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必须在较长时间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不走样地做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上千次,一致性精神性的重复动作。因此,大脑皮层的耐受力增大,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射击运动精力消耗比体力消耗要大若干倍。

2、在训练和比赛中,我们要求少年运行员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不客观的,也做不到。如果把注意力假定为100%,少年运动员就必须经常暗示自己在101%、102%、103%等的状态下训练、比赛。这样大强度。超时限的成百上千次的重复训练。给少年射手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长时间的超时限,会造成射手兴奋、抑制协调转换的能力减弱。

例1、饶某某,女,17岁,训练结束后,被教练留下,没连打10个10环不许下课,结果越打越差。

例2、李某某,女,16岁,进入省队训练后,不间断地大运动量和高强度的训练。原速射成绩295环以上,动作和心理出现问题后,怕打速射。速射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只好放弃慢加速项目。

3、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年度比赛的临近,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是大运动量、长时间为基础,每天训练时间在6-7小时左右,如果教练不适时调整,少年射手大脑皮层的相关神经细胞长时间的超负荷,结果就会产生超限抑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带来一系列的恶果,失眠、心烦、脾气暴燥,动作失调。在训练中笔者经常注意到个别运动员,明明知道10环的动作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出来;明明知道精力回收,但她却在击发瞬间去看瞄区。

四、小结

1、以上分析的各种现象都是由射击项目本身的特征和少年生理机能决定的,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用较长时间停止或中断训练,使得少年射手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积极的休息和调理。从而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较高的协调情况下,更准确、有力地相互转化,这样才能使少年射手做出更为准确的一致的动作来。

2、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少年运动员生理机能、心理特征和射击项目特点,按照二者有机结合的内在规律去操作,完全可以按照周期、年度、阶段比赛任务的要求,把每一个训练年度划分为若干训练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安排适当的时间去总结、学习、调整、休息,等待大脑皮层、中枢神系统疲劳恢复后,再上一个新台阶,安排更大负荷的训练计划。这样一来,少年运动员会处在心情愉快、目标明确的状态下,训练和比赛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写组,运动生理系统[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7篇

一、前言

在全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作为担任业余训练任务的县区级体校的教练员,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和探索少年运动员训练的分期问题,否则,势必直接影响其现在和将来的学习成绩及运动水平的提高。

二、分析讨论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分期问题,从理论上最早是由前苏联专家马特维耶夫于1965年提出的。他主张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规律,把一个大的周期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

分期问题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为运动员系统训练。循序渐进地发展提供了保证。

几十年来,这个理论促进了训练实践的发展,被普遍认为是安排训练的一条基本原则。(见表1)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于作为后备力量的县区级体校的少年运动员来讲,分期问题的严肃性应当不亚于专业运动员。

(一)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有别于专业运动员

专业运动员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在大赛中争名次、夺金牌、创纪录,训练中更多地突出的是专项。专业教练员必然紧紧围绕为提高专项成绩来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则不同,我们训练的目标是准备在几年乃至十几年后的大赛中争名次、夺金牌、创纪录。我们目前参加比赛的目的是对教学训练大纲执行情况以及教学训练效果的检验,因此,在全年训练过程中一个周期各训练时期的划分,其指导思想应立足于打好基础,着眼未来。

(二)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有别于专业运动员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习惯按照季节变更划分训练周期。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则不同,我们正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所训练的对象,除了参加业余训练外,还得完成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并进行期中、期末考试等。

为了使孩子们既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保证全年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我们试图围绕学校的学习活动时间安排训练节奏,使训练分期问题具有了极为特殊的意义。

(三)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的比赛任务有别于专业运动员

专业运动员往往依据往往依据要参加的国内外大赛举办的具体时间安排相应的训练周期。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则不同,我们是借助于各级传统赛事检验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诸如,5-6月份的各级选拔赛,7月末8月初的省级优秀苗子赛,以及10-11月份的校际比赛等。

鉴于以上各点,再考虑到少年运动员生理、心理状态等特点,我们提倡由三周期体现每个训练年度的训练分期。(见表2)

总而言之,全年训练计划的制定,无论如何分期,都要在上一个训练年度的基础上进行,而每个训练周期结束,又要认真地总结经验,使下一个训练周期在上一个周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状态水平,从而逐步接近既定目标。

三、结束语

3.1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分期问题的最大优势在于为运动员系统训练、循序渐进地发展提供了保证。

3.2 由于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在训练目标、训练时间和承担的比赛任务等诸多方面有别于专业运动员,故提倡以三个训练周期体现每个训练年度的训练分期。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编著:《全国青少年田径教学训练 大纲》,中国田径协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

[2]王新坤等编:《辽宁省少年田径业余训练竞赛指导手册》 -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6.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北京高校; 排球队; 训练计划

Abstract: after nearly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 sports team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the pilot college leadership attention, and actively create conditions for sports teams, and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the after school training, in the enrolment work, training, study, games, management, accumulated a lo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established the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managed in the school sports work and get in the position of social concern and support, set up a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ideological style exquisite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of the coach team. In this paper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40 a volleyball team survey analysis, being the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of coaches in improving teaching level.

Keywords: Beijing university; Volleyball team; Training plan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在198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了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要求。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51所高校为首批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校。

1训练计划内容

从训练计划的内容上看,现代训练学认为,运动训练计划应包括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训练内容、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等十项基本内容。

表1 训练计划内容统计(n=40)

从表1中为对北京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训练计划的调查数据统计。第一个指标,对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各高校明显不足,仅有17.5%的学校在训练计划中有所涉及,通过与教练员访谈得知,对运动员初始状态的诊断内容也仅局限在运动员入校成绩的分析,而对运动员的运动员经历、运动员年限、训练水平及训练负荷水平的分析很少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部分优秀运动员运动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而指标2-6是对训练内容安排的调查,各高校对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训练负荷都进行了明确、具体、详细的安排,这对于高校课余训练的连续性、系统性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于恢复措施、时间等在训练计划中少有体现,仅有不足1/4的高校涉及了恢复训练,且大多呈现为笼统的表述,缺少具体的恢复措施或恢复与训练。表8中的指标6负荷动态变化趋势则仅有不足15%的高校有阶段负荷动态变化的计划,但对于实际训练的负荷动态变化曲线则没有跟踪反映。这也反映了目前北京高校课余训练的实际情况,即训练后的检查、总结不够。训练阶段的划分一方面成为运动员提高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教练员训练目标、内容、负荷、手段、安排的重要依据。在指标7-9反映出各高校对训练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训练安排都有明确要求,并符合训练阶段的要求,同时高校训练阶段的划分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是阶段性与学校的学期安排相一致,二是与高校的赛事安排相结合。随着近几年高校赛事的不断增多,高校训练的阶段划分明显表现出小阶段的特点,但目前对于高校中小阶段训练的研究不够,这也成为影响高校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应加强对高校小阶段训练的相关研究,以使高校的训练能适应现代训练的需求,及以赛代练在高校中的推广性。

高校训练计划整体表现出检查、总结及调整不够;训练计划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性、合理性没有进行训练及竞赛后的总结、调整;在训练计划中没有反映出训练计划的动态性特点,这也应成为高校课余训练计划制订应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2 训练计划制订情况

训练计划的制定情况能相对客观的反映一个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排球队训练计划是根据排球项目的特点和规律,为实现预期的目标对未来训练过程,进行科学、系统设计的决策性文件,它是对训练过程组织和实施有效控制的依据和基础。制定运动计划的标准很多,教练员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下表为按照时间的跨度制定训练计划的调查表。

表2 各类训练计划类型完成率(n=40)

按照运动训练计划时间跨度,可将训练计划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及课训练计划五种。多年训练计划及年度训练计划主要用于系统地安排较长时间的训练,从表2可知,40%北京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有多年训练计划,而52.5%的教练员有年度训练计划,有阶段计划和周计划的占85.5%和80%,而课计划所有学校都有。说明北京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除了按每年常规的比赛日程来安排训练外,还要考虑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最多是四、五年的时间,这就不可能像专业队训练一样可以安排多年的训练计划。在大学里运动队的队员来自不同层次的排球队,技术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安排训练时,教练员大都以阶段计划和课计划为主。为适应高校排球赛联赛,训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的特点,通常都以年度训练计划为系统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而作为训练具体的实施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北京的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基本都有。

3结论与建议

北京高校排球运动队教练员的执教动机主要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从教练员的训练情况上看训练训计划整体表现出检查、总结及调整不够;训练计划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性、合理性没有进行训练及竞赛后的总结、调整;在训练计划中没有反映出训练计划的动态性特点,这也应成为高校运动队训练计划制订应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女子马拉松;负荷强度;负荷量;训练安排;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2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1-0114-04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rrangement of Annual Training Load of W omen Marathon Athletes in China

JIAO Fangqian1,LIU Daqing2

(1.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y multiple methodsand views,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s of Chinese women ’s marathon training load is initially formed: the comparatively heavier yearly , weekly, daily training burdens of holistic Chinese women’s marathon team arerespectively centralized at 70009000km, 160250km, 3045km, and the daily tr ain ing burden basically stays no more than 50km, and the yearly training burden ofexcellent athletes is less than normal. Generally, 34days make an intensity tr a ining arrangement cycle; the interval is longer for two similar heavy intensitytraining. During the continuous training, the coaches usually use the sectionedspeed of 400m and 1000m to control the intensity.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 ng usually focuses on 400m interval running mainly. The paper gives conclusion o f the situation of training intensity control for excellent athletes.

Key words: women’s marathon; intensity of training load; training load;training arrangement; investigation

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我国优秀女子选手周春秀在2007年 世锦 赛上获得了银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铜牌,同时,在2009年世锦赛上,我国年轻女 子选手白雪获得了冠军,这些都是历史性的突破。为了进一步提升训练水平和层次,积极进 行女子马拉松训练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势在必行,其中训练负荷安排是其核心所在。作为超长 距离的马拉松训练研究,在我国,目前多数停留在现状研究上,对于深层次训练问题的研究 ,特别是训练负荷的研究较少。鉴于作者的跟队经历、马拉松裁判经历和所拥有的较为详实 的一手资料等便利条件,着手对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负荷安排的一些特点进行研究和探索, 期望取得一些进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备战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女子马拉松队的训练,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女子 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和一些省级以上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参阅了马拉松专业书籍、中英文学术期刊、体育学术会议及其相关训练会议的摘要,相 关学位论文和一些研究课题成果等。同时,对我国女子马拉松队备战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 和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年度训练计划安排进行了较为详细和认真的分析研究。

1.2.2 访谈法对我国优秀马拉松教练员进行了访谈,主要有王咏梅教练、梁松利教练、刘文俊教练、 魏晖教练、翟波宇教练、王德显教练等。

1.2.3 观察法全程跟随观摩了国家女子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张淑晶、张莹莹、白雪等北京奥运会的赛 前训练,获得了较为直观的印象,同时在2009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前,对周春秀等优秀马拉 松运动员的训练进行了观摩和调研。

1.2.4 问卷调查设计了教练员问卷、运动员问卷,问卷主要是对国家女子马拉松队,一些主要省份如, 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广州、吉林、辽宁、北京、河南、河北、陕西、贵州、海南、山东 、甘肃、云南、青海、江苏等省的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运动员 问卷发放52份,回收48份,回收有效问卷44份;教练员问卷发放30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 同时信效度检验均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1.2.5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训练负荷的一般概念及分类训练负荷,“是反映运动员在为提高全面竞技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机体所承受的负荷刺 激。”[1]它主要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基本结构,这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的负荷 基本结构。耐力性项群,通常用外部与内部指标来评价运动员的负荷大小。外部指标中用时 间距离和次数等来计量运动负荷量的大小,用最大速度或最大重量或最大可重复次数的百分 比来计量负荷强度的大小。内部指标中用心率、血乳酸等指标来控制负荷强度的大小,用血 尿素等来评价负荷量的大小。

2.2 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训练负荷安排

2.2.1 负荷量的安排特点

2.2.1.1 不同时间段落训练量的安排 通过教练员和运动员问 卷,了解了我国目前多数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训练量的安排情况(表1)。

从表1看出,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总量主要集中在7 000~9 000km之间(占调查 人数的76%);大负荷周量主要集中在160~250 km之间(占调查人数的76%);大负荷日量 主要集中在30~45 km之间(占68%)。

上面问卷调查统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整体训练量的安排情况,下面 对我国两名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年度训练量进行实际的统计(表2、表3)。(资料来源 于公布的一些训练记录)。

统计结果看出,我国两位较高水平的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年度训练量大约在:6 500~7 000km,低于我国女子马拉松队伍整体调查的年度训练量区间7 000~9 000 km。为了进一步验 证年度统计的有效性,文章根据国家女子马拉松备战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的总结报告所 公布的数据,对两位运动员的年训练量进行了进一步的推算。备战时间共计78天,平原和高 原总的训练量分别是,魏亚楠为1 823 km,张淑晶为1 633 km,日平均训练量为:魏亚楠, 1 823/78=23.37 km/d;张淑晶,1 633/78=20.93 km/d。按照每年比赛2次计算,每次比 赛 后一般有两周的调整期,即有一个月左右的休整期,再加上节假日等的休息,一年的有效训 练时间粗略地大约310 d左右。那么魏亚楠年训练量应当是310×23.37=7 245(km);张淑晶 的年训练量是310×20.93=6 490(km)。从一次较大比赛的备战过程中的训练量来粗略地推 知 年度训练量,也可以看出两位优秀选手的年度训练量大约在7 000 km左右,说明上面两个表 的年度训练量的统计是较为准确的。

从世锦赛总结报告和我们的统计可以看出,张淑晶和魏亚楠有效的周训练量大约是160 km 左右;日训练量大约是23 km左右。因此无论是年训练量或周、日训练量,都相对较低, 相对较低的年、周、日训练量,需要通过较高强度的课训练来弥补。总结报告也认为,备战 中训练总负荷和有效训练远远不够,混氧训练过多,有氧训练不足。说明重视了训练强度而 忽视了训练量的积累,这是优秀选手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对年度训练量、周训练量、日训练量把握的基础上,对于重要课次的负荷量也需要精 心安排。

2.2.1.2 重要课次训练量的安排年、周、日训练量的积累过程是运动员能力提高的基础,当今马拉松训练,特别强调训 练中有效训练量的积累,即,较大刺激负荷量的积累。文章对2007年备战世界田径锦标赛中 ,魏亚楠/张淑晶训练的重要课次出现较大训练量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表4)。

从表4看出,备战阶段重要课次大负荷的训练量共6次,训练后即刻乳酸基本保持在3~4 mmo l之间,说明训练能够保持乳酸阈的负荷水平,运动后尿 蛋白出现阳性,次日晨恢复正常,说明训练量都比较大,但是两名队员都能够适应。平原进 行了两次30 km训练、一次36 km训练、一次40 km,高原进行了两次30 km训练。可以看出, 训练中重要课次大负荷训练量的安排对于30~40 km这个距离较为重视,特别是对30 km训练 较为重视。

对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问卷调查显示:63%的运动员认为比赛在30~35 km段落最吃 力;30%的认为在35 km-终点段落最吃力。感觉最吃力的段落,通常是运动员“极点”出现 段落,因此重要课次安排中,对于较大训练量的安排一定要考虑到运动员“极点”出现的段 落,重视超越极点出现段落距离的训练,特别要重视35 km距离以上段落的训练,目前我国 女子马拉松训练普遍对35 km以上段落训练重视不够。

从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调查中也发现,我国女子马拉松课次训练中,一般很少安排超过 马拉松距离的较大强度训练,有的全年仅安排1-2次左右的超马拉松距离的训练,这种特点 也是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安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2.2.2 负荷强度的安排训练量是建立在一定训练强度基础之上,否则,再大的量对于马拉松训练而言都是无效 的量。训练强度安排主要以能力的提高和竞技状态的培养为主,围绕相应的重要比赛来展开 。

2.2.2.1 训练负荷强度分类和划分血乳酸水平是训练强度划分的主要科学依据,通过血乳酸对训练强度的分类是,“一般 来说,血乳酸值约为4 mmol/L时的负荷强度为有氧-无氧代谢工作的分界值。因之,发展有 氧 代谢能力的训练便采用不超过血乳酸值4 mmol/L的负荷强度;发展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则采 用血乳酸值为10~12 mmol/L的负荷强度。若将两种负荷强度的训练内容组合在一起进行, 或安排血乳酸值为5~9 mmol/L的负荷强度的训练,则可有效发展有氧与无氧混合代谢的供 能能力。”[2]

马拉松训练中,从生理负荷强度考虑,教练员经常采用的训练强度主要分为3种:第一 种,低强度耐力训练,以80%~90%无氧阈速度进行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我们经常称之为有氧 训练;第二种,长时间中强度耐力训练,采用90%~102%无氧阈速度的长时间中强度耐力训 练,教练员称之为混氧训练或无氧阈训练;第三种,间歇性大强度耐力训练,采用95%~100 %VO2速度或比赛速度的间歇性大强度耐力训练,教练员常称之为大强度训练。[3]

2.2.2.2 我国女子马拉松持续训练强度控制情况 问卷对我国 女 子马拉松运动员在10 km、20 km、30 km的较大负荷强度的持续训练中,负荷强度的控制情 况进行了调查(表5)。

表5可以看出,我国女子马拉松较大负荷持续训练强度控制情况,10 km、20 km、30 km跑时 ,速度控制情况:400 m分别控制在 86″、90″、93″;1 000 m分别控制在3′36″、3′4 6″、3′53″。

这是目前我国女子马拉松队伍整体不同距离持续训练强度控制的基本情况。

2.2.2.3 优秀女子马拉松选手间歇训练强度特点下面是国家女子马拉松队备战2007年厦门国际马拉松、伦敦马拉松和世锦赛中,连续3 次典型的强度课的训练安排。第一次强度训练安排情况(表6)。

表6看出,本次间歇训练的强度是400 m速度控制在70″9~74″6之间,200 m慢跑间歇时间 控制在68″~81″之间。强度训练课后,队员的即刻乳酸范围是5.34~9.63 mmol/L,因 此 ,该强度对于提高运动员的乳酸阈速度,提升混氧代谢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天后进行 了第二次间歇性大强度训练,训练情况(表7)。

表7训练结果的统计看出,本次间歇训练的强度是,400 m速度控制 在69″32~73″9范围之内,200 m慢跑间歇时间控制在55″~60″之间,强度训练课后, 队员的即刻乳酸范围是5.9~12 mmol/L。本次课的训练强度明显高于上次强度训练,具体 表 现在间歇时间缩短和400 m速度加快,训练后即刻血乳酸升高,有的甚至血乳酸达到12 mmol /L, 这对发展运动员耐乳酸的能力,发展速度耐力有很好的作用。当然,由于运动员水平的差异 ,血乳酸的差异也比较大。该次训练课对姜媛媛、孙伟伟、宋田莉几位运动员而言,有效地 发展了其耐乳酸能力,对其他几位主要地发展了混氧代谢能力。

第三次强度训练组数增加,强度相对降低(表8)。

表8看出,本次间歇训练的强度是,400 m速度控制在72″8~75″1范围之内,最后一圈是66 ″8,200 m慢跑间歇时间控制在50″~60″之间,强度训练课后,队员的即刻乳酸范围是4 .05~8.31(mmol/L)。说明该次训练主要达到了混氧训练的目的。

从三次大强度训练课的安排说明,目前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选手较多地采用400 m间歇跑 ,来提高训练强度,400 m间歇跑水平一般介于70″9~74″6、69″32~73″9和72″8~75 ″1之间。间歇时间:68″~81″、55″~60″和50″~60″,间歇方式以200 m慢跑为主。 这种训练强度后的血乳酸水平在5~12 mmol/L之间,这个区间中,在5~8 mmol/L区间强度主 要进行混氧训练,10~12 mmol/L主要对运动员进行耐乳酸的训练。同时看以看出,对于同 样的跑速,然而血乳酸的测试结果在不同的优秀选手之间却存在在较大差异,这提示我们, 优秀选手要特别重视个性化的训练和训练监控。三次强度训练时间间隔是9 d和17 d。

2.2.2.4 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强度训练课的安排频次通过问卷调查,84%的运动员认为自己的强度训练周期是3~4 d安排1次,16%的认为是1 次/周;60%的教练员选择3~4 d作为一个周期安排较大负荷的训练课,选择一周作为周期的 占24%,其它的占16%。从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较大负荷训练课的安排频次的调查看出,3~4 d 为一个较大负荷强度的基本周期安排。虽然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多数运动员的强度安排频 率为3~4 d,但对于两个相类似的大强度训练,其间隔一般要长于3~4 d,通过上面优秀选 手连续三次大强度的训练安排看出,时间间隔分别为9 d和17 d。一般情况下,在两次大强 度之间可以穿插安排中等或更小点的强度训练较为理想。

3 结 论

1) 我国女子马拉松队伍整体的较大负荷年度、周、日训练量分别集中在7 000~9 000 km 、160~250 km、30~45 km范围,日负荷基本没有超过50 km的。研究也显示一些优秀选手年 度训练存在量偏小,强度偏大的现象,优秀选手重要课次大负荷训练量一般是30~40 km。 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极点”较多地出现在30~35 km,小部分的“极点”出现在35 km 以后,女子马拉松训练需要重视35 km以上距离的较大强度的持续性训练。

2) 我国女子马拉松强度训练以间歇训练为主,一般3~4天安排一次强度训练课,对于 两个相类似的大强度训练,其间隔长于3~4天。

3) 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一般较多地采用400m的间歇跑,来提高训练强度。从实例看 出,优秀选手其400 m速度一般控制在69″32~75″1(间歇50″~81″)。

4) 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进行较大强度的10 km、20 km、30 km持续跑时,整体的平均速 度控制:每400 m平均速度分别是(86″、90″、93″);每1 000 m平均速度分别是(3′3 6″、3′46″、3′53″)。

5) 普通女子马拉松选手需要要重视有效训练量的积累,优秀选手在重视混氧训练的基础上 ,不应忽视有氧训练量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95.

[2]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508.

[3] 冯连世,等.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4 :88-89.

[4] 孙长江.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J].田径,1994(5):18-20.

运动员年度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田径运动;动态;时空特征

奥运会田径比赛和世界田径锦标赛作为田径顶级赛事,其奖牌榜反映各参赛国的总体实力,奖牌分布则直观清晰地反映其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是对年度内表现最为优秀且有代表性的运动员的最高褒奖,它既是该运动员的荣誉,也代表业界和大众对这一项目的认可与追捧,是实力和影响力的双重J定,破世界纪录则证明竞技实力所达到的史上高度,是极限和超越的历史见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93年后的田径世界大赛奖牌榜、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评比、每年运动员破世界纪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特点,并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期真实客观地判断近20年世界田径运动发展的动态时空特性,旨在为我国制订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世界田径运动发展的动态时空特性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在国际田联官方网站查阅1993年以后世界田径大赛奖牌榜及奖牌分布、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及每年运动员所破世界纪录等相关信息和数据,并在中国知网上收集国内外对这些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文献。

1.2.2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1.2.3逻辑分析法

将奖牌分布、年度最佳运动员、破世界纪录情况进行总体、区间、洲际、性别间比较和分析,归纳总结1993年后世界田径大赛奖牌分布,发展态势、竞争格局、项群发展、时间区段等特点,归纳总结世界田径运动发展的动态时空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田径大赛奖牌榜的地域动态特征

大赛奖牌榜是一个项目综合实力的展示和浓缩,奖牌分布则直观清晰地反映该项目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目前有关竞技水平强弱划分的研究,大部分是根据奖牌榜和金牌榜进行的,奖牌榜反映总体实力和基础厚度,而金牌榜则集中反映该国顶级竞技人才的数量。

2.1.1世界田径大赛奖牌洲际分布及发展态势

图1清晰表明欧洲无疑是世界田径总体实力和基础厚度最为雄厚的洲际,也有学者作过相关研究。其平均奖牌占有率为44.1%,远远高过其他各洲,2000年之前表现尤为突出。美洲总体实力仅次于欧洲,奖牌占有率为30%,非洲的奖牌占有率基本维持在20%,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5%和2.4%,总体实力十分低下。

如图1所示,各洲基本都在2000年和2008年2个时间节点上出现趋势变化(动态分段趋势线交叉),其中欧洲整体实力呈较为明显的波浪型下降趋势,2000年之前这种趋势相对平缓,2008年后这种下降趋势有加速之势,而美洲和非洲则相反,都呈现平稳的波浪型上升趋势,2008年后欧洲、美洲愈发接近,预估2016年线性趋势重合。亚洲、大洋洲整体实力基本维持低位运行,无明显趋势变化。

2.1.2世界田径大赛金牌洲际分布及发展态势

金牌统计分析发现其分布大体与奖牌一致,如图2所示,欧洲、美洲、非洲金牌占有比为4:3:2,它们基本占有每次大赛90%的金牌,是世界大赛的主要构筑力量,但金牌的发展态势与奖牌不尽相同。欧洲的金牌占有率也呈下降趋势,但幅度小且相对平缓,说明欧洲虽整体实力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较高的夺金能力。美洲的大赛夺金能力基本保持稳定,非洲则出现小幅上升趋势,亚洲、大洋洲夺金能力同样不足,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良好的基础厚度(奖牌)是达到高度(金牌)的重要保证。

进一步分析发现:欧、美、非金牌的发展态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跳跃式动态趋势,这说明在世界大赛中金牌的争夺十分激烈,且它们的互补性极强,在动态变化时间节点上与奖牌十分相似,2000年出现第一个平缓变化节点(动态分段趋势线交叉),2008年则是一个急速交叉变化的拐点(动态分段趋势线交叉),预估2016年又将是一个重叠交叉变化节点,如图2所示。

5大洲在世界大赛中奖牌和金牌占有率的Hierarchical聚类分析结果共同表明欧洲属于第1集团,美洲属于第2集团,非洲属于第3集团,亚洲和大洋洲属于第4集团。

综上所述,总体上看,近20年世界田径洲际之间呈现欧洲领先,美洲紧随其后,非洲居中,亚洲和大洋洲垫后的格局特征。其中欧洲整体实力呈下降趋势,但夺金能力依然较高,美洲整体实力有所上升,夺金能力基本不变,非洲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都呈波浪式上升,亚洲和大洋洲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都较为低下。格局主基调(金牌争夺)更具动态阶段性、周期性特征,格局变化时间节点清晰(2000年、2008年动态分段趋势线交叉)。

2.2世界田径发展变化的时间和大赛频次的动态特征

依据之前整体格局研究结果,为了更好地分析世界田径发展在时间和大赛频次的特征,将对整体格局进行分段区间研究,具体划分为1993-2000年,2000-2008年,2008-2016年(预)3个时间区段。

2.2.11993-2000年世界田径大赛各洲奖、金牌分布及格局变化态势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199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前苏联各加盟国以独立国家参加世界大赛,世界田径格局重新划分,这一阶段,各洲线性趋势呈平行排列,总体格局十分稳定,即欧洲强势占优,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依次排列,5大洲呈等差稳态格局,这一阶段欧溯在夺金能力上极具统治力,如图3和图4所示,并在1999年世锦赛达到史上高点。

总之,这一阶段格局最大特点为欧洲一枝独秀,各洲稳态发展。从时间维度和大赛频次来看大约经历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约8年的时间跨度。

2.2.22000-2008年世界田径大赛各洲奖、金牌分布及格局变化态势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世界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欧洲在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方面出现大幅度下降,而美洲的发展态势则恰恰相反,呈现明显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欧美2洲基本持平,非洲依然稳步发展,但上升趋势并不明显,亚洲、大洋洲2洲仍旧低位发展,如图5和图6所示。这一阶段逐步形成“欧美对抗”的格局特征,时间跨度和大赛频次也经历了8年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6次大赛的洗礼。

2.2.32008-2015年世界田径大赛各洲奖、奖牌分布及格局变化态势

如图7和图8所示,北京奥运前后美洲实力大幅提高,特别是夺金实力基本与欧洲持平,“欧美对抗”局面正式确立,与此同时,非洲实力出现较大幅度提升,向上趋势图明显,亚洲也有复苏的迹象,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大洋洲则恰恰相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世界田径又将再一次经历完整的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6次大赛的时间区段,临近时间和大赛频次的变化窗口,以非洲运动员这几年强劲表现来看,现有的“欧美对抗”局面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形成新的欧洲、美洲、非洲“三强鼎立”格局。

综上所述,1993年后世界田径大致经历了“欧洲一枝独秀”“欧美对抗”逐步形成、“欧美对抗”确立3个格局变迁阶段,每个阶段大致经历8年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6次大赛的时间区段和大赛频次,以此预测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欧洲、美洲、非洲“三强鼎立”格局将形成。

格局的迁乃各参赛国整体实力变化所致,顶尖运动员竞技实力是整体实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有关研究表明,1名优秀顶尖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约为8~12年的时间,大约需经历4~6次大赛的历练,大多有2~3届奥运会经历,这与本人上述研究基本吻合;因此,我们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应以此为依据,避免培养“昙花一现”式运动员,注重人才培养的大周期规划,保持和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和竞技年限。

2.3破世界纪录的动态时空特征

破世界纪录表明该项目竞技实力所达到的史上高度,而时间区段内破纪录次数则呈现该项目发展速度,破纪录有其时间、地域、性别等动态时空特征。

2.3.1破世界纪录的时间区段动态特征

表1显示1993-2000年时间区段是破纪录最多的时间段,共48次打破世界纪录,男女分别为27次和21次,而且所破纪录涵盖所有项群。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训练理念的突破,场地器材和设备的不断更新,田径运动经历了一段跨越式的整体发展,项群全面均衡,男女同步协调,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2000-2008年时间区段共43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男子21次,女子22次,破纪录涉及8个项群,田径运动在这一时段依然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2009-2015年时间区段是破纪录最少的时间区段,破纪录次数大幅减少,23次破世界纪录次数约为之前时间区段的一半,说明经过2个时间区段16年的快速发展,田径运动进入一段平缓停滞期。

从项群破纪录时间区段来看,1993-2008年是长跑、跳跃、障碍跑项群发展的黄金时期,破世界纪录次数占该项群破纪录总次数的95%以上。单从时间维度看,其他项群的发展比较连续协调,破纪录基本正态分布于各时间区段内。

总之,从项群破纪录次数来看,1993-2008年田径运动经历了一段跨越式、整体性同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长跑、跳跃、障碍跑项群发展的黄金时期,2009年后整体趋势有停滞迹象。

2.3.2破世界纪录的性别动态特征

统计显示,男女破纪录次数基本持平,分别为60次和54次,各时间区段上男女破纪录数也基本一致同步,整体上看属同步发展态势;但进一步分析发现,男女在发展方向上存在重点差异,男子在短跑、全能项群发展幅度较大,女子则在跳跃、投掷项群上突飞猛进。而中跑、中长跑、马拉松、障碍跑、竞走项群中男女破纪录次数大致相等,基本呈同步发展态势。

进一步研究发现短跑、全能项群男女出现完全偏态发展,14次破纪录都为男子项目,究其原因可能与20世纪80年代女子在这2个项群中的发展有关。而投掷、跳跃项群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主要原因是这2项群中新兴的女子链球、女子撑杆跳高项目的飞速发展,见表1和表2。

2.3.3破世界纪录的地域动态特征

从破纪录次数来看,洲际之间排序为欧洲51>非洲3l>美洲22>亚洲8>大洋洲2,欧洲破纪录次数远远超过其他各洲,见表2。

从男女比例来看,欧洲呈现明显的阴盛阳衰之势,美洲和非洲则是相反的男强女弱趋势。

从破纪录的项群来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欧洲在竞走、跳跃、投掷项群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非洲在长跑和马拉松项群上优势明显,而美洲的优势项群则在短跑项群上。亚洲和大洋洲因破纪录少,属于偶尔暂时性突破,无法判定优势项群。

2.4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动态时空特征

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是对年度内表现最为优秀且有代表性的运动员的最高褒奖,它既是该运动员的荣誉,同时也是该项群在行业和大众中认可度的体现,代表着主流和大众对这一项群的认可与追捧,是实力和影响力的双重认定,了解年度最佳运动员的时空特征,有利于了解田径运动的主流和热点。

2.4.1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时间区段c项群特征

统计发现,无论在什么时间区段,短跑项群都是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群,共有15人次被评为年度最佳运动员,特别是2009年以后超过一半的年度最佳运动员奖颁给了短跑运动员,说明短跑项群始终是现代田径运动的热点和主流,该项群运动员也是最受欢迎和关注的运动员。长跑项群也颇受专业人士和大众欢迎,共有9人次赢得年度最佳运动员称号,特别是2001-2008年时间区段长跑成为最热门的田径项目,现在长跑比赛号称是最具比赛智慧和策略的项目群,比赛过程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确颇受欢迎。跳跃项群因其较高的观赏性,也得到一定的认可和关注。马拉松、竞走、障碍跑这3个项群虽发展快速而均衡,但始终无法成为田径运动主流项目,受认可和关注度始终不够,这么多年无一人次被评为最佳运动员(见表3)。

2.4.2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地域与项群特征

从表4看出,在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评比中,美洲运动员最受欢迎,共有19人次被评为年度最佳,其中15人次集中分布于短跑项群。欧洲共有13人次被评为年度最佳,分布在5个项群,说明欧洲田径运动的发展还是比较均衡,在各个项群上不同时期都有有影响力的运动员。非洲共有10人次获得年度最佳运动员称号,其中9人次集中在长跑项群,表明其有影响力受欢迎的运动员集中于长跑项目。大洋洲靠个别天赋运动员的个人表现2次获得年度最佳,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亚洲是唯一个没有运动员获得年度最佳运动员的洲际,说明亚洲运动员在竞技表现连续性、影响力及被认可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近20年来,世界田径洲际之间呈现欧洲领先,美洲紧随其后,非洲居中,亚洲和大洋洲垫后的总体格局,其中欧洲整体实力呈下降趋势,但夺金能力依然较高,美洲整体实力有所上升,夺金能力基本不变,非洲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都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亚洲和大洋洲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都较为低下。格局主基调(金牌争夺)更具动态阶段性、周期性特征,格局变化时间节点清晰(2000年和2008年)。

2)1993年后,世界田径大致经历了“欧洲一枝独秀”欧美对抗”逐步形成、“欧美对抗”确立3个格局变迁阶段,每个阶段大致经历8年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6次大赛的时间区段和大赛频次,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欧、美、非“三强鼎立”格局形成。

3)1993-2008年田径运动经历了一段跨越式、整体性同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长跑、跳跃、障碍跑项群发展的黄金时期,2009年后整体趋势有停滞迹象。

4)整体上看男女呈同步发展态势,但发展方向上有重点差异,男子在短跑、全能项群发展幅度较大,女子则在跳跃、投掷项群上突飞猛进。

5)破纪录的项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欧洲破纪录项群多,在竞走、跳跃、投掷项群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呈明显的阴盛阳衰之势。非洲在长跑和马拉松项群上优势明显,而美洲的优势项群则在短跑项群上,两洲表现为典型的阳盛阴衰。

6)短跑项群始终是现代田径运动的热点和主流,该项群运动员也是最受欢迎和关注的,长跑和跳跃项群也颇受专业人士和大众欢迎。

3.2建议

上一篇:放射科年度总结范文 下一篇:餐饮部年度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