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03 08:08:48

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体育场馆是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进行体育产业开发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体育场馆布局的合理与否关乎一个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进而根据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北京市的数据以及近几年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影响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的若干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基本上与各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相一致,但与社会和经济条件却不甚匹配。最后,提出两点建议:奥运后场馆的布局要结合城市的长远发展需要;加强场馆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场馆的产业聚集效应。

关键词: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90-03

体育场馆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训练比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设施,也是竞赛表演业和健身娱乐业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场馆布局是指体育场馆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某个地区体育场馆的分布状况与当地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各体育场馆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因素

由于不同的生产活动有其独特的运作过程与特征,因此必然受一定的产业布局因素的影响。产业布局因素是指各类生产在其布局时对其外部环境的要求。在符合产业布局总体原则的条件下,能否满足这些因素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布局的合理程度及其具体的布局指向。具体到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等因素。

1.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理论,对三次产业来说,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第一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最大且最直接;第二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即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用水等对工业布局的制约,以及一些工业对环境的特殊要求。间接影响主要是指那些需要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特别是以第一产业产品为原料的制造业。而在第三产业中,受自然因素直接影响较为突出的行业主要是旅游业,其他行业受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体育场馆的建设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而体育场馆的运营则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因此,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自然因素主要表现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具体来看,在选址上应考虑利用天然地形和自然条件,保证一定的建筑面积,修建在地势较高、利于排水,远离污染源,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绿化较好的地方,充分利用城市电力、热力、上下水管网等市政设施及道路交通条件。

1.2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和经济区位;影响产业布局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影响产业布局的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改变产业结构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社会因素对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方面。体育场馆兴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体育活动的需要,所以体育场馆一般兴建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地区。但需要指出的是,人口密度和总人口数量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广大的农村或城市郊区,尽管总人口较多,但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对场馆的集中需求,所以较少有体育场馆分布。经济因素对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分别影响着体育场馆的供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财力物力,即对体育场馆的供给能力。而市场需求则催生了人们对于体育场馆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持下,最终会导致场馆的新建和扩张。所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场馆需求旺盛的地区往往会布局更多的体育场馆。经济区位是指某一地点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地点间的空间联系。具体到体育场馆,对其有经济意义的因素包括交通、信息以及场馆间的相互合作和聚集效应。技术因素对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场馆建设的技术水平以及人们对场馆功能的要求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布局更多高规格、多功能的体育场馆是十分必要的。

2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2.1计量模型的构建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影响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因素的理论模型:区场馆数=α0+α1*经济发展水平+α2*自然条件+α3*社会因素+α4*技术水平+μ为便于进行量化,笔者分别选取一些替代性的指标来代替以上各个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指标中,与场馆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该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本文选择各区的财政收入作为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各区在地形方面相差不大,所以自然条件主要选择各区的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关于社会因素,本文分别用人口的数量和人口质量来表示,其中人口数量选取各区的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人口质量用教育水平来衡量。由于各区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差不大,本文选择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以下简称文化程度)作为衡量人口质量的替代指标。此外,选择这一指标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它同时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根据选择的具体指标,可将原理论模型改写为:区场馆数=α0+α1*财政收入+α2*土地面积+α3*人口密度+α4*文化程度 +μ上述指标数据见表1

2.2计量模型的检验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各变量进入方式为ENTER,全部进入,回归结果如下:区场馆数=-735.865+0.862*财政收入+3.903*土地面积+0.008*人口密度+17.928*文化程度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系数的t检验临界值分别为0.029、0.838、0.003、0.259、0.036,F=166.078,方程总体显著性水平为0.001,R2=0.996。

备注:表中各城区场馆数取自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北京市的数据(截止2003年12月31日),单位为个;土地面积、人口数、人口密度数据取自《北京统计年鉴2005》,单位分别为平方公里、万人和人/平方公里;财政收入数据取自《北京财政年鉴2004》,单位为亿元;人均场馆数根据各区县人口数、场馆数计算,单位为个/万人;文化程度用“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重(%)”代替,数据取自北京市城八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1,财政密度根据各区财政收入和场馆数计算,单位为亿/个。检验结果显示:土地面积以及文化程度的影响都较为显著(系数的显著性水平都低于0.05) ,对方程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各区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系数显著性水平高于0.05)。从整体来看,方程拟和程度较高(R2=0.996),各因素的联合影响比较显著(F=166.078)。

2.3对计量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从计量结果看,各因素对各区场馆数量都具有正的影响。首先,各区的财政收入每增加1亿元,本地区的场馆就会相应的增加0.862个。现实情况也确是如此。由于场馆建设更多地是地方政府的一种公共行为,投资巨大,因此政府必须要根据本地区的财政约束来决定场馆建设数量的多少;其次,场馆数量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市区的地价较高,而场馆、特别是标准场馆对土地的要求是硬性的,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只有拥有较多发展空间的地区才可能建设较多的体育场馆;再次,从人口密度上看,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场馆数量也越多,区人口密度每增加一百,便要增加一个(0.08*100=0.8)场馆。因为场馆的建设需要相对集中的消费需求,而只有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在人口较为分散的地区建设场馆,则很容易造成场馆的闲置和浪费;最后,从教育水平上看,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人员比重每增加1%,场馆数量将增加大约18个,这说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以及当地的技术水平等都对场馆的建设等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3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现状

3.1.1市区场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条带状聚集特征如图1所示,以北京市的环状公路为界,东西二环两侧、东西三环两侧、东西四环两侧地带是场馆的主要聚集带。从北往南形成两个场馆带,即西北二三四环――西南二三四环、东北二三四环――东南二三四环,西边的一条主要位于海淀东南部、丰台东部、西城和宣武区的西部,东边的一条主要位于朝阳西部、东城和宣武的东部,两条场馆带构成一个中括号型(【】)。

3.1.2市区存在一条横贯南北的场馆中空轴北起北四环中部,南至南三环中部,以奥林匹克中心――故宫――天安门――木樨园桥一线为中轴,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地带出现了市区的场馆空心带。其南北两侧分别是以奥林匹克中心为中心的场馆群和南侧的沿南三环东西延伸的丰台体育带。

3.1.3市区场馆东西基本上呈对称分布以中空轴为界,市区北部西侧以海淀区最多(2023个),东侧朝阳区最多(1901个),两者大体持平;中部的西城区(489个)和东城区(579个)也基本持平;南部的宣武区(204个)和崇文区(262个)相差也不大。丰台区跨越东西两侧,石景山区场馆较少(175个)。总体而言,市区东西两侧的体育场馆数是基本上持平的,以中空轴为对称轴,两侧基本上对称分布。

3.1.4市区存在着几大明显的场馆群以工人体育馆为中心的场馆群、二是以月坛公园为中心的场馆群、以劲松为中心的场馆群、以丰台云冈为中心的场馆群和以洋桥――方庄桥为轴心的丰台东侧场馆群。相比较而言,市区西部的场馆分布更为均匀,东部更为集中。

3.2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从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因素来看,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基本上与各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相一致,但是却与社会和经济条件不相匹配。

3.2.1体育场馆布局与人口的不匹配如前所述,体育场馆的建设要与当地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相协调,才能既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又能保证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从北京市各区的人口密度和人均场馆数来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场馆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的现象。以人口密度相近的东城和宣武为例,东城每万人拥有9.31个场馆,而宣武每万人仅有3.81个,仅相当于东城的1/2.5。人口密度相近的海淀和石景山,每万人所拥有的体育场馆数相差也将近一倍(海淀每万人10.99个,石景山每万人只有5.07个)。场馆布局与人口的不匹配,势必造成场馆资源短缺和闲置并存的局面:在人口密集、场馆数量较少的地区,场馆难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造成场馆的拥挤和过度使用;而在人口较少、场馆数量较多的地区,场馆又面临着需求不足、场馆闲置的尴尬局面。

3.2.2体育场馆布局与公共财政的不匹配上述计量结果尽管可以大致的反映出各区的财政收入与区场馆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正相关关系并不明显。为了说明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场馆财政密度的概念,即财政收入与场馆数的比例,用以表征各区场馆平均的财政支持潜力(这一数值越大,说明本区财政对场馆的支持能力越大)。从表1的最后一栏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区的财政收入与场馆数量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现象,宣武、西城场馆的财政密度明显高于崇文、海淀和丰台。这种不匹配可能造成的结果是:财政密度较高的区可能存在着过剩的财政能力,而没有相应的建设足够多的场馆;而财政密度较低的区,则可能存在场馆建设过剩,进而导致场馆的财政负担过重,对场馆的后期投资能力不足。

4政策建议

针对北京市场馆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北京市政府2004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2的若干要求,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改进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1) 结合城市的长远发展需要,搞好奥运后场馆的布局工作。体育场馆的布局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经济区位因素。根据北京市的总体城市规划,要“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优化完善城市功能相协调,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奥运后场馆的建设应当主要向这些地区集中,既弥补这些地区场馆建设的空白,使北京市场馆的整体布局走向均衡合理,又可以保证这些场馆与城市的整体长远发展规划相一致。2) 加强场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场馆的产业聚集效应。已有的北京市三大体育场馆(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新建的一系列大型奥运场馆在地区场馆布局中的引导和聚集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通过大场馆与周围场馆的分工协作,形成几大场馆协作圈,充分发挥场馆群所产生的产业聚集效应,促进场馆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政府网站.

[2]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中国体育设施建设网.

[4]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 陈礼贤.体育场馆设施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3).

[6] 刘利,闵健.国有体育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自闭症幼儿体育干预之行动研究 下一篇:运动员大学生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