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想象与真实之间

时间:2022-10-26 11:43:14

摘 要:时下热映的历史题材影片因为经过了艺术手法的加工或多或少改变了其本来面貌,从而将一些错误的历史常识根深蒂固地植入观众脑海中。因此,历史事件如何能经过文学手法的加工后还保留原貌,文学加工应怎样演绎历史事件才能不失其本质,不仅是每一位专业人士在进行创作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也值得每一位普通观众深思。

关键词:《东归英雄》 真实历史 艺术加工

中图分类号:J905;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95-02

夕阳下,一条长长的队伍缓缓走来,他们衣衫褴褛,神情疲惫,步履蹒跚。但是,那一道道格外坚定的目光使他们的脚步虽沉重却从未停下,一步步地向着东方,那个祖辈口中“家”的方向前进。

上述场景所描述的是17世纪初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蒙古,在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后,开始的一次大规模长途跋涉,目的是重回伊犁地区。影视作品《东归英雄》以土尔扈特东归一事为题材,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使广大观众不仅了解了土尔扈特蒙古东归这一伟大壮举,同时还为土尔扈特人排除万难,一心向东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感动。以下就以《东归英雄》这一影视作品为中心,再结合时下热映的历史题材影片,通过与真实历史事件的比较,探讨历史事件如何能经过文学手法的加工后还保留原貌,文学加工应怎样演绎历史事件才能不失其本质。

一、构建真实历史背景的必要性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特定背景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促成了事件的发生。以土尔扈特东归一事为例,若要将其进行艺术加工,首先应将以下两个问题作大概介绍,才能知晓为何土尔扈特部在异域生活了近百年后依然做出了东归的选择。

1.土尔扈特蒙古初到伏尔加河流域时,那里水草肥美,很适合游牧生活,且土尔扈特部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有鄂托克,设宰桑管理,部落首领从阿玉奇开始称汗,汗之下由八名王公组成的“扎尔固”辅佐大汗处理重大事务。

2.西迁后的土尔扈特蒙古仍信奉藏传佛教,崇尚达赖喇嘛。虽然远离旧地,但是土尔扈特部仍先后数十次从迎请多名藏传佛教高僧弘扬佛法。《土尔扈特部落史》曰:“在伏尔加河两岸喇嘛庙当喇嘛的有一万多人,最多达到两万多人。”至渥巴锡时,藏传佛教已深入到每一个土尔扈特人心中,成为土尔扈特蒙古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早在1556年,沙俄就己经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划入了自己的版图,1721年,俄国取得北方战争的胜利之后开始染指南部,在对外作战时强行征用土尔扈特人,勒令其不准再游牧而从事农业生产,还强迫土尔扈特人放弃藏传佛教,改信东正教。

由此可见,影视作品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时,首先要对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做一整体介绍,以免使观众对以艺术的手法表述出的历史事件产生理性理解的歧义。

二、合理的虚构与想象

由于历史本身存在着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为影视剧提供了发挥的余地。笔者很赞成利用历史的某些不确定性进行合理创作。《东归英雄》基本上遵从了历史事件的原貌,但是还有一些关键性情节的虚构与史实有些出入,现列举如下:

1.《东归英雄》中有一个场景是渥巴锡因为儿子阿萨赖要抛弃本民族的藏传佛教改信沙俄的东正教的事情感到十分痛苦,后下决心脱离俄罗斯管制,通过来往中俄的波斯商人了解到中国的状况,策划返回之事。那么,真实的历史又是什么呢?上一部分提到,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的土尔扈特人,依然信奉藏传佛教,与准噶尔、和硕特等部往来不断,经常派人至青藏地区熬茶礼佛。因而,这种你来我往的联系是土尔扈特蒙古了解清政府民族政策的方式之一;同时清政府曾先后两次派遣使团至伏尔加河下游进行联络和探望,土尔扈特人也亲身感到了清政府的慰问与关怀。

2.土尔扈特东归之所以被视为旷世之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数众多。影片中提到回归人数多达十七万。试想一下,如果人数真多达十数万,土尔扈特部完全可以与沙俄相抗衡,又何必计划冒险之旅呢?史料记载:“去年十二月,此等厄鲁特叛离我俄罗斯。叛离者约有四万之众,实数不详……”凭土尔扈特四万人去对抗沙俄无疑是以卵投石,东归却有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影视作品在着重表现一个主题性历史事件的时候,往往会将史实夸大,以此来提升作品中所叙述历史事件的震撼性。然而过分夸大历史事件的话,就会使该影视作品略显单薄,让观众一眼便看出其与史实的出入,从而感到乏味。所以,在可以使用一种夸张的艺术表述形式的“点”上进行夸张的描写,在不能运用夸张的艺术表述手法的“点”上就使用史实来表述。这样一来,观众在观赏后回想作品中的情节之时才不会感觉到艺术创作脱离了历史背景。

三、感性体验后的理性认识

在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里,也许创作者会为了着重渲染某个角色而采用艺术的表达形式,或者浓墨重彩地对某一段故事情节大肆渲染,从而使得观众对某一历史事件产生与创作者相同的新看法。这种表述方法在艺术创作的范畴内是值得一提的,不仅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而且还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合理表达。

但是,这种情形对于部分缺乏历史知识的观众来说,是相当危险的。首先,历史题材类的影视作品不是历史,如果过分夸大某个人物的某些性格,将会导致这个历史人物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失真。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蜀国军师诸葛亮是一位拥有盖世才华、忧国忧民、一心匡扶汉室的英雄人物;《三国之见龙卸甲》中又将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成是一位连两个年轻人(关兴、张苞)吵架都无法制止的垂暮老者。通常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状态,这两部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诸葛亮形象反差如此之大,难免会使观众对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形象产生怀疑。其次,很多历史题材类的影视作品在创作时,在考虑某个历史人物对于某历史事件所作出的已经成为历史的判断时脱离了其原本的社会环境,而是以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为开端,再将当代社会的种种思维强加于该历史人物,倒推出某位历史人物在当时是怎样做出判断的。如影视作品《王的盛宴》就是以目前流行的职场思维对汉高祖刘邦以谋反罪杀淮阴侯韩信这一历史事件做出了判断。再次,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为了突出主角的某种性格,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改编。如影视作品《鸿门宴》就是将猛将舞阳侯樊哙卒于西汉孝惠帝时一事,改编为自刎于汉高祖刘邦面前。以信史的视角来看,这样改编无疑给一些希望影视作品能尽量还原史实的观众带来困扰。

总体来说,史实就是史实,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就是单纯的艺术,将两者相结合的确会创作出精彩的艺术作品,但是在观看之后,一定要将历史与创作区分开来,这样才不会在思维形态上产生对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的疑惑。

参考文献:

[1]马汝衍,马大正.飘落异域的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张体先.土尔扈特部落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研究室一组.卫拉特蒙古历史译丛[G].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史研究室,1981.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全宗档案・土尔扈特档[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编辑:李小叶)

上一篇:导学探究,高效学习 下一篇:深入研读文本,找准教学的合适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