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创新和能力整合的企业集团竞争优势研究

时间:2022-10-25 05:24:14

基于团队创新和能力整合的企业集团竞争优势研究

摘要:在分析集团运作模式下创新团队的网络结构、网络能力定义及其构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团队网络―网络能力―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以147份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网络特征、网络交互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有显著正影响;内部和外部网络在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过程中存在着不同作用性和显著互动性;网络能力中介效果的分析结论阐明了团队网络对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对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造企业集团竞争优势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集团网络模式;创新团队网络;网络特征;网络能力;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3-0092-07

一、相关文献回顾

1.社会网络理论及企业集团的网络组织

社会网络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社会学家的研究,英国学者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用网络结构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探讨文化体系如何规定社会群体中人的行为及其规律。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学者(如巴恩斯等)为了研究不同社会群体间的跨界关系,开始系统发展了网络概念。80―90年代,网络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社会学、组织学和经济学中。网络组织的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网络组织是将企业经济活动放到更加现实和广阔的背景下探讨企业内部或外部能够诱导和实际存在的各种相互联结的网络安排模式以及运作机制。由于任何企业不能拥有所有知识,因此形成了不同专业化组织。单一企业的生产轨迹已不再局限于自身法定边界范围内,而是各种企业内部或外部关系贡献于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间甚至产业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集团更是这种时代特征的典型例证。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团被看作是大型的、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中,母公司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其他组织单元只是资源的被动接受者和职能的执行者。随着企业集团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内部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内部各单元差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该观点受到更多挑战,企业集团更多地被认为是存在复杂相互依存关系的组织间网络系统。

特别是在Ghoshal和Bartlett等学者提出跨国公司网络观之后,更加奠定了企业集团网络观的理论基础。根据Ghoshal和Bartlett的观点,跨国公司是一种组织间网络,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垂直与水平联结而成的网络,这种联结促进了企业跨越国界的知识转移行为。此后,更多的研究为企业集团网络化组织的观点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2.集团运作模式下的创新团队及其复杂网络结构

(1)团队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资产已经取代物质资产,成为组织获得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许多组织为了加强知识资产产生和保护的管理力度,已经逐渐放弃传统的组织结构,而采取一种无层级的工作组织形式,即团队管理形式。因此,“团队”已经成为今日多数企业的基本工作单位。Katzenbach和Smith指出:“团队是结合一小群个别成员,彼此才能互补、认同共同目标、绩效标准和工作方法,且互相信任以完成共同的任务”。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创新团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创新结果的研究,主要包括特定阶段代表性的创新成果指标(如专利数、引言率等)选择问题、创新方案的形成、创新的测量方法和主观评估等;另一类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包括团队结构和功能、团队任务的复杂性、信息交互过程、知识的特性与知识转移等关键性影响因素。

(2)集团运作模式下的创新团队及其复杂网络结构

与其他企业一样,团队也已成为企业集团的基本工作单位。所不同的是,内嵌于集团网络模式中的团队拥有单一企业中的团队所不具有的复杂网络结构。

内嵌于集团网络模式中的各个创新团队虽然散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但是集团网络化组织结构模糊了内部各个层级和各子单元之间的组织边界,为团队之间的创新合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便利,易于形成内部合作交流网络。此外,按照结构社会学家的网络组织理论和组织理论家的开放系统观,组织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在于其环境的社会联系的社会网络性。尤其是以独特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创新团队,其社会网络性能够促进沟通与交互活动,提高创新成效。故此,本文从信息和资源的来源以及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角度,以企业边界为划分,将集团运作模式下的创新团队网络界定为一个由内部网络、外部网络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内部网络是指团队与企业内部其它组织单元构成的基于服务和资源交互行为的所有关系和联结。外部网络是指与团队之间具有长期协作关系的企业外部单元集合体。Forsgren等学者提出跨国公司内部网络、外部网络之间存在着“网络渗透”现象,需要两种界面的相互支持性。对于集团运作模式下的创新团队而言,没有理由能够排他性地只在其内部或外部一种网络中运行。故此,网络交互也成为创新团队复杂网络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资源基础理论、能力理论和知识基础论三个阶段。

资源基础理论是以企业资源和能力异质性为焦点,提出竞争优势产生于稀缺的、有价值的、不可模仿和不可交易的资源和能力的积累与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Penrose、Werneffelt、Barney和Rumelt等。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归结于企业的异质性资源,显然忽略了企业创造价值资源的过程性。因此,探索价值创造资源和能力的来源问题是对资源基础理论的重要拓展。

继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观点,PrahMad和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概念,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组织中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那些企业组织中能够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能的能力”。在此基础上,Teece、Pisano和Shuen引入演化论的观点,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战略框架,强调管理层需要具备不断重构既有资源和能力的能力,形成了对竞争优势基础的深度认知。相对于资源基础观,企业能力观更强调价值资源创造过程中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以及能力持续不断的培养、运用、维护和扬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次来源。

企业知识理论是将企业视作知识库和能力库。野中郁次郎认为,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尤其是一些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企业默示性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创新型企业才真正具有竞争优先权。企业知识观秉承了企业资源观、能力观的主要观点,是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具体化,体现了以企业知识存量为基础的内生性比较优势对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作用性。

综上所述,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论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问题做出了合理解释。按照网络组织理论和组织理论家的开放系统观,企业资源的聚积、能力的开发与维护和知识的累积都需要借由组织的社会网络性,实现与外界开放系统环境的持续沟通与交互,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和敏捷性。尤其是像企业集团这样的组织结构,其竞争优势并存于企业内部、外部复杂

的网络结构之中,其复杂的社会网络性背后蕴含着企业在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需要某种更具包容性的特定能力。换言之,“能力”这一概念在战略网络结构中需要被赋予新的意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能力的概念,并结合上述企业竞争优势的主导型理论,期待通过团队网络、网络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三者关系辨析以及相关实证分析,探讨企业集团竞争优势的来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团队网络、网络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1.网络能力的定义及构成

Ritter和Gemunden将网络能力描述为行为者在处理企业关系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企业网络管理任务的执行程度和网络管理资质水平。Heimeriks和Duysters将网络能力定义为帮助企业从事稳定的、重复性的活动,以捕捉、共享、分配和运用管理知识的一种机制,具体由四种要素构成:职能、方式、控制和管理过程以及外部合作伙伴。Eng则更强调选择能力、接近资源能力、运用与控制能力和发展能力。

国内学者对网络能力的概念界定也有独到见解。徐金发教授、许强博士等将企业网络能力定义为发展和管理外部网络关系的能力,具体包括网络构想能力、角色管理能力、关系组合能力等三种能力。慕继丰将企业的网络能力定义为企业发展和其它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其它行动者各种资源以实现企业目的的能力,具体包括网络远景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组合管理能力、关系管理能力等四种能力。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网络能力定义为企业集团竞争优势源的团队基于资源和关系实现企业行为的一系列特殊方式,以适应其内部和外部复杂网络环境,实现企业目标。具体包括:(1)网络构想能力:是指团队对内外部网络及其潜在演变规律的识别能力和发展网络关系的规划能力。(2)执行能力:是指有效调动企业的各项资源投入各项任务的能力。(3)资质:是指任务有效执行中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包括专有资质和社会化资质两种。专有资质是指关系处理的技巧、知识、经验;社会化资质主要指行为者在社会环境中独立、谨慎、有效行事的程度。(4)聚合创新能力:是指组织在利用和协调其它行动者的资源和活动过程中,识别、获取、综合、转换每个合作组织的创新潜力,实现企业持续性创新的能力。

2.团队网络、网络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1)团队网络、战略网络定位与企业竞争优势

在企业网络中,战略构想与定位是以资源、关系等资产为基础的,团队网络对于战略网络构想的作用性主要在于其内部、外部网络的信息资源和关系的价值收益。企业战略网络选择必须以团队当前的网络资源位置和网络关系的特征为依据,其竞争优势收缩在各个团队内部和外部双重网络的限制之中。内部网络的非地方化特性和易于预测性有助于企业实现快速战略定位。同时,外部网络使得各个团队战略重要性的差异性变得显著。外部网络的差异化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更大的战略网络构想能力的差异化,有助于企业克服战略决策和竞争优势形成中有关地方性知识和能力发展中的各种障碍。

(2)团队网络、战略执行与企业竞争优势

组织单元间活动的互补性决定了战略执行需要借由相互依赖的网络产生的共动效应来实现。理查德森指出,组织不可能拥有所必要的全部能力,因此在执行一项具体任务过程中根据其核心能力只能完成全部执行活动中的一部分活动,剩余的经济互动对该组织而言均是“互补性活动”。根据理查德森的理论,本文推测团队网络对战略执行具有影响效应。

(3)团队网络、网络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

网络特征是网络成员资源分布和资源流动方式的标示,团队网络成员不同资源的有效组合,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进而产生竞争优势。由于资源随机地在具有不对称关系和受限制的社会关系网络群体组成的社会系统中流动,因此,网络特征就成为企业资源获取路径的标示。

(4)团队网络、聚合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

网络为创新提供了必需的信息流和知识流。集团运作模式下的各个创新团队是分散的、差异化的知识库。团队网络的结构特性强调了不同团队地位在获取网络信息和知识中的不同作用。团队网络的结构性安排为资源的重新配置提供了场所,使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在整个企业中实现有效转移,从而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新知识的产生,提高产出的机会。

三、团队网络、网络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实证部分将进一步探讨团队网络对企业竞争行为作用的机理问题,即网络能力的中介效果验证,具体依照Baron和Kenny提出的中介效果论证方法展开。

1.样本选择

本研究对象是具有显著网络化特征的我国集团运作模式下的创新团队,所以,在样本选择上需要同时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是企业规模的要求。企业规模是团队构建内部网络关系的基础平台。对此,要求企业必须拥有3家以上子公司、分公司或其他类型团队组织,且彼此有所关联。第二,是企业跨区域经营的要求,以体现外部网络的地方化环境特性。第三,是团队的组建年限要求不少于3年。

按照以上选取标准,本研究主要对西北、华东和东北几大代表性区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162份,回收率70.43%,其中有效问卷147份,问卷有效率为63.91%,符合社会调查(大样本数量)的要求。

2.变量的选择与测度

(1)被解释变量

销售增长率。它是将本期的销售收入与某一时期的销售收入相比较,以说明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情况。本文利用吉布莱特定律来测量,其数学表达式是:

St1=St0(1+g)t1-t0

其中,St0,测度区间初始的企业规模,即时点0的规模;St1测度区间末的企业规模,即时点1的规模;g,测度区间的年均成长率。

(2)解释变量

①网络中心性:是指行为者在网络中相对于其它行为者的位置状况。它强调了网络成员的地位在网络中获取的信息作用和收益的控制程度。在本研究中,网络中心性被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网络中心性(internal centrality,缩略表示为“INC”)和外部网络中心性(external centrality,缩略表示为“EXC”)。其测量将采用团队主要负责人自评的主观测量方法。

②关系强度:是指网络系统中的行为者之间关系联结的程度。在本研究中,关系强度也分为内部关系强度(internal tie strength,缩略表示为“INTS”)和外部关系强度(external tie strength,缩略表示为“EXTS”)。关系的强弱主要是以行为者之间关系的交互性、时间性、亲密性和情感性为衡量标准。也有一些学者用问卷调查让被调查者直接打分与关联机构的联系强度。本研究采用交互频率和关系持久度两个构面测量关系强度。至于两个构面资料的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可以用较复杂

的统计方法处理;二是采用较简单的加总平均法。本文采用后者。

③网络交互:如前所述,集团运作模式下的团队网络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将其网络分为内部和外部网络两部分。事实上,对于创新团队而言,没有理由能够排他性地只在一种网络中运行,故网络交互也成为团队复杂网络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内部中心性/外部中心性(INC/EXC),内部平均关系强度/外部平均关系强度(INTS/EXTS),内部中心性/内部平均关系强度(INC/INTS),外部中心性/外部平均关系强度(EXC/EXTS)四组。

(3)中介变量

网络能力。在理论分析部分,我们提出了网络能力的四种构成:网络构想能力、执行能力、资质和聚合创新能力。在实证分析中,主要采用因素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表示企业竞争优势的网络能力要素。通过因素分析软件提取了两个因素描述网络能力,分别命名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

(4)控制变量

①组织规模:有关组织规模对企业竞争实力的影响,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组织规模对知识获取和利用、组织间合作、企业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也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或中立观点,例如,Kogut等指出规模与关系数量在企业早期阶段显著正相关,后期正相关关系显著下降。尽管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性,但至少表明了组织规模是重要的影响变量之一。因此,本文采用员工数量来测量团队规模并加以控制。

②组织年限:大量国际化组织研究显示,组织年限可能不再是一个有效资产,随着年限增长,大企业的惯方式和僵化的组织结构会抑制企业绩效。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Powell和Brant-ley等学者发现年限与网络联结数量几乎没有关联性。可见,组织年限与企业绩效、网络联结关系研究存在不一致性,可能会对本研究产生影响作用,需要加以控制。

3.实证结果分析

表1考察了控制变量、内部和外部网络特征、网络交互项对销售增长率的影响效应。表2考察了网络能力引入模型后,显著性水平的变化情况,以验证网络能力中介效果的存在性。在回归分析同时借由VIF、D―W值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和序列相关问题的检验。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内部、外部网络特征(中心性、关系强度)与销售增长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交互性分析结果显示,INC/EXC,INTS/EXTS,INC/INTS交互系数均为正值,表明模型3―模型5的交互作用对销售增长率有显著正影响。而EXC/EXTS的交互对销售增长率不具有显著正影响。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外部网络特征维度的交互作用性存在一定的条件性,即需要组织提供内部环境做为基本保障,否则,可能造成资源的冗余,这种外部网络特征交互的经济性就很难得到体现。原因之二也可能是在我国特殊主义文化环境中人际关系重要性作用的结果。刘军、王询认为,在特殊主义文化条件下,由某种外部力量撮合或由组织外部力量决定的组织内部角色,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内部合作。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变量的VIF值和D―W值均符合判定标准,说明方程不存在高度共线性问题和序列相关问题。从各模型的F值看出,回归模型是显著的,说明网络能力对网络特征与销售增长率是显著的预测变量。在模型3―模型6中,解释变差比模型2都有所提高,说明模型因网络能力的引入而拟合度提高。

从各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如表2所示),由于网络能力的引入,外部网络中心性和关系强度对销售增长率的显著正相关性都变得不再显著,内部中心性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下降。对比表1和表2发现,网络能力的引入使交互项的显著性也有所改变。其中,INC/EXC,INTS/EXTS的统计显著性消失,INC/INTS的显著正相关性也有所下降。而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在模型3―模型6中都呈现出对销售增长率显著正相关性。

我们还发现,网络能力对内部关系强度与销售增长率关系不具有中介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内部关系强度对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的复杂作用性。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网络关系构建与维持中的高成本与风险性,内部关系易处于强锁定状态。强锁定关系对于识别资源分布和降低沟通障碍、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障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而与企业的基础能力显著正相关。但是,强锁定关系同时会对战略构想能力、创新能力等企业的核心能力产生抑制作用。这种复杂作用性弱化了网络能力中介效果的统计显著性。

四、主要结论及管理启示

本文实证研究了团队内部、外部网络对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作用性以及作用机理问题。主要结论是:首先,内部和外部网络特征、网络交互对销售增长率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同以往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从而增强了我们对网络产生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对企业绩效贡献性的理解。其次,网络交互的实证研究表明,内部与外部网络在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过程中存在着不同作用性和显著的互动关系。同时,验证了一些学者曾指出的内部和外部“网络渗透”之观点。最后,网络能力中介效果的研究结论进一步表明,尽管内部和外部网络在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性。但是,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机制上形成了一致性结论,即两者都是借由网络能力的中介效果来实现。

网络能力中介效果的分析结论不仅为我们阐明了团队网络的作用机制,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关系理论的可操作性。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具体启示如下:

第一,清楚认识企业竞争优势源于网络能力。网络能力的开发是企业被接纳为网络成员的基本条件,开发路径和时机会影响企业战略的适应性。所以,关注网络能力的开发与维护(尤其是核心网络能力)是企业永葆网络核心地位的关键要素。

第二,理解、清晰表述并不断发展网络能力是构建和维护网络,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管理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企业具备一定能力,但若不能够清晰表述能力,不能为他人所发现,组织间合作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了解并善于展示网络能力是关键。

第三,重视网络特征在网络能力培养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网络特征是企业资源获取路径的标示,也是企业资源整合的有效工具。管理者可以借助网络特征来克服战略决策中的信息障碍,借助网络的共动效应来促进企业战略的执行,鼓励更多的创新性尝试与创新成果的共享。

第四,充分发挥内部和外部网络在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性和显著的互动关系。管理者应有效利用内部网络高效的配置与转换能力,同时,应该认识到,虽然外部网络是组织克服资源和能力缺乏问题,提高竞争实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它需要通过内部网络来实现外部资源的有效转移、共享与整合。

上一篇: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成果与启示 下一篇:基于职位分层的工作倦怠结构与干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