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模式构建

时间:2022-10-30 09:50:26

高专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模式构建

摘要:本文提出了高专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模式构建策略,包括: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构建激励教育的基础;调整课堂授课模式,打造激励教育的平台;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分层开展激励性的评价。

关键词:高专化学;课堂教学;激励性模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化学,是医学类专业学生大部分专业课的先修基础课,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各学校对化学课程也都非常重视。但是长久以来,高专化学课堂单调乏味、僵化传统的特点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进,究其原因,仍然是应试思想在作祟。不少教师都认为,上课首先的让学生能够及格,至于这门课程以后怎么用,用哪部分知识,这个不是我所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专化学课程出现不少的“严师”,就是让学生反复的做各种练习题,大量的留课后作业,对于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还会给予严厉的批评。因为教师希望学生考高分,提高及格率,而且这种结果将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工作考核能否通过。但是这种苛刻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适得其反,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激励性模式是一种以赏识教育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性来提高学习效率的模式,在目前的教育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拟通过将激励性模式应用到高专化学课堂教学中,旨在丰富高专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构建激励教育的基础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育史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很久以前就指出:应当向尊重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而如何真正能够实现赏识教育,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激励性教育,则成为一个系统工程[1]。实际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表扬,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2]”。尤其是对于高专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很多学生因为成绩和学校都很自卑,缺乏自信心,更需要得到肯定,得到鼓励。为此,我们提出要充分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以赏识教育代替批评教育,去多看看学生的优点,而少看学生的缺点。比如,一些学生的化学基础薄弱,尤其是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比较差,这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去批评,需要先看看学生哪些地方做的好,先表扬他好的地方,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你在哪些方面能够再完善和进一步提高,那就更好了”,这时,学生必然都会欣然接受,进而产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使不足之处得到有效的完善和提高。

2 调整课堂授课模式,打造激励教育的平台

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主导,学生基本没有或者很少有主动表现的机会。这种课堂时间一长,很容易让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效率低下。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什么途径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为此,教师需要调整授课模式,比如,采用师生角色转换的方法,每节课让学生轮流登上讲台讲课。“小老师”可以讲这堂课的一些知识点,也可以讲自己对课堂的看法。下面的学生和老师可以提问“小老师”,下面的人也可以提问小老师。这样以来,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都会非常积极的去准备,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还提高和锻炼了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总结,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与适当的奖励,激励同学们争当优秀。

3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分层开展激励性的评价

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喜欢并不是因为课程本身,而是因为教师经常鼓励他,他感觉教师相信他。而一些学生不喜欢这门课,则源于教师经常批评他,不看重他的进步,只看重他的不足。这里所提到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评价方式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是采取统一的评价方式,想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进步,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应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不能所有同学采用同一个尺度,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所以,对不同学生来说,激励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的进行评价,以达到最优的激励效果[3,4]。对于那些差生,就要定个低一些的目标,对于优秀的学生就要定一些高的目标,在这个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激励,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获得进步,也更容易在学习中找到自我。

总之,激励性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沟通中,如何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活动中,如何用合理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中,如何正确合理的对待学生的进步等等。因此,开展激励性教育,构建激励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孜孜以求的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形成一套适合于不同学校发展特点的激励性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肖华英. 试论赏识教育在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 广西教育,2010(21).

[2] 留森华,王丽秀. 对体育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9,13(4): 23-24.

[3] 徐 珊. 发挥课堂激励性语言的最大功效[J]. 新课程,2012(2).

[4]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EB/OL].

上一篇: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下一篇: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