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

时间:2022-10-30 08:56:23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

【摘 要】学生如何对自己的自信有积极的感受,如何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通过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是教学的重点。自信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通过教学让学生坚信自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为自信心强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增强学生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这样学生就会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地去探索知识的奥妙,争取学习上的成功。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活动;自信心;学习能力

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一种方式就是自信的积极感受。而自信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自信心强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无穷,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跳水运动员高敏在高手林立的奥运赛场上镇定自若,屡屡超越对手靠的就是自信心。但是,若经常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增强其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肯定自己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上要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就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积极创设成功的环境和环节,从学生情感上处理教材,努力让教材和学生需要得到有机统一积极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智,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一、学生的自信心需要鼓励唤起

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信心产生的催化剂是学生自己。教师要时刻留意每位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教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积极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时,课堂设问:“隋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虽然学生总结的不是很全面,但教师要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予以及时的肯定,鼓励学生继续思考,然后再做简单明了的概括,同时要重点强调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同学们自己善于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的结果。这足以成为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动力和源泉,是唤起学生自信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自信心的产生需要创设环境

环境的创设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活动,给其创造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征尤其是初一学生爱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学生的听课与活动交替进行,动静合理互动,调节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其大量参与教学活动,也为其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得到有效实现,在教学合理有效实施下产生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动脑、动手,亲身经历和体会新知识形成过程、各种劳动成果的获得,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堂中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交流机会,个别发言、小组内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等。学习《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课时,提出:“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学习《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时,让学生描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感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神韵。通过学生间交流,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教师最后对每位学生的回答都加以肯定,让学生为自己独特的见解喜悦,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

三、学生自信心需要反馈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和成绩的肯定,克服学生获得知识采取方法的失误,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的调节,在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学生的练并存,但学生的纠错机会要随时有,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发展自己的自信心。

学生若审题错误,回答问题的方法不恰当,结论错误,教师切记一定不要责备,而是帮助其找出问题出错的所在,分析原因,给学生纠错机会,直到问题解答满意为止。学习《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学生描摹的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教师对每一副作品作出肯定,此时,课堂教学结束了吗?没有!课堂上继续让学生找出作品中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并回答原因,及时让学生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改进。学生既看到自身优点也认识到不足,扬长避短,得到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方法,可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生自信心需要展示增强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爱玩、爱动。历史课教学中认真组织有趣的活动,在满足学生娱乐的同时也充分表现学生的自我需求,通过学生自我的展示,增强其自信心。

学生的优秀作品、技能和知识都要展示。学习《开放与交流》一课时,让学生也做一次玄奘西行,通过分组比赛展示自己。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一课时,让学生用黏土或可雕刻的材料,制作活字和雕版印刷模板,并对一段文字进行排版和印刷,让学生体会活字印刷术的优越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满足娱乐、表现自我,增强其自信心。

五、注意个体差异

学记里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各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意思是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是关键,但如何设计教学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共性,照顾个别差异,在设计课堂提问或制定活动目标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制定不同的活动目标,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不然怎么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呢!最好的结果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成功和发展。

上一篇:河北省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下一篇:金融机构参与公私合作PPP模式的介入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