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

时间:2022-10-30 08:43:02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授的功课最终目的都是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需要教语文了吗?而学生需要练,就是为了要进入这种境界。”这深刻地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继续教育”“终生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要认真地钻研教法,而且还要认真地钻研学生的学法:不仅要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这也是新时代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发出的呼唤。

一、剖析课题,激发兴趣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窗口”,对每一篇课文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课题,往往就牵住了文章的“牛鼻子”,对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大致了解。因此,必须从剖析文章的课题入手,去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引起悬念,激发兴趣。

在剖析课题是,除了从课题的文字色彩辨别文章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把握文字内容的主次,从而通过审题,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使兴趣成为他们提高阅读能力的潜在动力。

二、科学示范,点拨指导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所选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能把认识的过程充分显示出来,便于学生活用良好的阅读方法。其次,要把学法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选取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一位老师教《赤壁之战》时提出,“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喜欢得不得了?”开始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便要求学生认真看书,边看边思考。结果学生答出三点意思,一是黄盖在信里说,“东吴兵少,抵挡不住80万大军”,“夸”了曹操;二是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批评了周瑜;三是黄盖“愿意脱离东吴,带士兵和粮食,投降曹操。”在此基础上,教师相继指导;看书要边读边想,作者的思路怎样?在布局谋篇、组织结构方面有无独到之处?上下句之间有无内在联系?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学比作“导儿学步”。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遵循教育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了使学生的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拿出来作类比分析,从而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这样让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增加阅读量,扩大视野,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某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培养自学能力。

四、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思维是语言的基础。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说清楚、说流畅的话语,为什么有人说话“头头是道”,有人说话“语无伦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逻辑性。训练是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学生的能力和技巧。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练”出来的。目前,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训练的倾向。例如教师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往往给予简单的处理,要么代替学生说,要么另请其他同学说。如果教师善于从不清楚的话语里觉察出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缺陷,适时地点拨指导,开拓思路,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五、提出质疑,鼓励创新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学习与探求精神的生动体现。教师要遵循思维从问题开始的心理学原理,善于设疑,善于围绕课文内容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引疑、激疑、质疑,引导学生从想象中提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让学生参与到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美国著名预言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过,明天的文盲不是那些且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给学生一个独立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展现才能的机会,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写作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加强学生“读”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