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问题

时间:2022-10-30 12:19:39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问题

摘 要:以学校体育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初中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学生体质健康产生的结果,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初中体育教学;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08

目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尽管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为改变这一现状出台了一系列体育法律、法规,但是因种种原因,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因此而出现的诸多教学问题,最终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没有较大改变。那么,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改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改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呢?

1、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1995年相比,我国中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呈继续增长趋势的同时,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及身体柔韧形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2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2002年监测结果显示:与1995年、2000年相比,学生部分体能指标及肺活量仍呈下降趋势。2003年11月l1日,教育部在北京的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学生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2004年的监测结果:中小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如爆发力、力量、柔韧性等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2005年7月,国家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公告”,我国学生体质仍在继续下降;2006年1O月《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公布,我国青少年肥胖、近视率连续上升。从1979年第一次体质健康调查到2006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连续下滑了27年。

2、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活动,它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并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教育专家以一线体育教师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从2001年至今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几轮改革。最终目的是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然而,前者一般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量化,体育教师为达成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过于局限,从而忽略了后者。正由于学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学生对体育课存在随意性、目的性、功利性等不正确的态度,最终导致体育教学治标不治本,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能真正提高。

2.1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程标准》比起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其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更多的是告诉大家“为什么而教”和“教成什么样”,而“教什么”和“怎样教”则变得宏观起来,于是出现了一部分教师不会上体育课的现象,即不知道教什么和用什么内容来教。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就出现了两类不同的甚至是两种极端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一类是以学生兴趣为主,忽略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另一类则是以竞技技能、体育中考为主,忽略学生兴趣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程标准由于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具体的要求,教学中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自,因此有不少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球类、游戏等项目,而把田径、体操、武术等项目置于一边。这样虽然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学生的兴趣不是完全统一的,如果体育老师为了兼顾大多数学生,课堂就会出现较多活动器材与活动地点,这样不利于教师管理,容易发生一些安全事故。相反,课堂则会出现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活动,部分无兴趣的学生聚众聊天,不愿意参与活动。不管是哪种局面,均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目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略。但由于体育中考制度的存在,尽管多数家长不重视体育课,但也不能忽略、丢弃体育中考的分数。因此,学校为了让家长放心、满意,只好将学生体育中考的成绩纳入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中,最终导致体育教师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偏向于中考项目及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主要是以田径项目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长期枯燥的跑步练习虽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会使我们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排斥心理,谈跑色变,而体育运动兴趣的丢失必将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2.2 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就是教师把思想、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师生共同活动。那么,教学方法就应该包括教法与学法。然而,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大多数体育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真正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与练习中,更谈不上从中得到有益于身心的收获。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成功的体育教学需要的不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而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主动、积极、满意的情绪和向往的心情去学习。而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呢?这就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灵活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新的练习方法,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受益。如:水平四耐久跑教学,大多数老师会采用诸如跑走交替或定时跑或定距跑等传统的一些练习方式指导学生练习,但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学生本身就讨厌甚至惧怕耐久跑练习,加上这样单调枯燥的练习方法,学生更是兴趣缺乏,怎会有好的效果呢?有的老师利用初中生爱玩电脑小游戏的心理,设计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游戏“贪食蛇”来完成耐久跑练习。游戏不仅使学生克服了练习中的恐惧心理,而且游戏中的竞争机制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理,从而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3、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

“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与学生健康关系尤为密切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更应当高举健康第一的旗帜,为促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兼顾兴趣与技能

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选用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当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不是让教师忽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根本目的除了发展学生的身体、陶冶学生的情操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因此,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兼顾兴趣与技能,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3.2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多变与创新

从教学方法的发展历史纵观,追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一直贯穿始终。因此,教师一定要更新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方法并加以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作用是在传授知识中精设疑问、巧妙点拨、激励思维。在体育教学中巧妙设置疑问,目的在于启发诱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窍门”,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及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要善于学习,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当然,学有所用的关键在于活学活用,学大于教应是高效率和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适时创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一回课堂的真正主人。如:在健美操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编自演一套适合本小组特点、风格的健身操,让学生在这些活学活用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3 教材内容的教学系统性、延续性及体育教师班级配置的固定性相辅相成

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教学系统性,在一个阶段的教学中内容不可多变,不然学生体会到的仅仅是课堂上的新鲜感,而实际教学效果却是蜻蜓点水,学生学过后也就忘了。以篮球为例,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传接球、运球、投篮等基本的技术动作学起,慢慢过渡到一些简单的技战术教学,从而让学生能自发组织起小型的篮球比赛。这里所说的一阶段可以是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技能。体育教师班级配置的固定性同样不可忽视,由于种种原因,初中体育教师所任教的班级从初一带到初三的现象并不多见,特别是女教师、年轻教师任课班级经常变动,从而造成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性,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教材内容的教学系统性、延续性建立在体育教师班级配置的固定性上,而固定配置才能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总之,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师在此问题中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因此,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变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状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宏.中学体育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20(1):61-62.

[2]李永灿,温君慧.课改中应关注的几个体育教学问题及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2):95-97.

[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2年监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l临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0年国民体质预测报告[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

[7]王伶俐.“优质轻负”下的体育课堂教学[J].体育师友,2011,2(1):26-27.

(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中学)

上一篇:高校开展体育舞蹈双语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29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前四名运动员发球接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