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前四名运动员发球接发球落点特征探析

时间:2022-03-14 02:50:59

29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前四名运动员发球接发球落点特征探析

摘 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录像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对29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前四名运动员在本次奥运会进入八强后的全部8场比赛中的发球、接发球落点进行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发球落点以距离最短的1区和5区为主,而男、女运动员在1区和5区的发球落点上存在明显差异,接发球则以直线中场、中前场、前场为主。以此作为教练制定有效的合理的训练计划的参考内容和依据,并可供运动员根据个人打法特点和战术部署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整。

关键词:羽毛球;混双;发球;接发球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1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是29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前四名,张楠/赵芸蕾(中国)、徐晨/马晋(中国)、菲舍尔·尼尔森/克里斯蒂娜·彼得森(丹麦)、汤多威·阿哈默德/利利亚纳·纳西尔(印尼),研究采用的比赛是29届奥运会羽毛球混双比赛进入四分之一决赛后的所有比赛共八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从期刊网上查阅1979年至今所有关于羽毛球技、战术及混双技、战术文献为文章提供理论依据。

1.2.2 录像解析法

在发球和接发球瞬间定格录像,采用中国羽毛球队科研专家组研制的数据统计方法与表格,进行原始数据统计。

1.2.3 数据统计法

将比赛视频统计得出的结果归类填入表格中,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发球落点特征分析

发球落点的控制和发球质量的好坏会直接造成丢失比赛场上的主动权,从而直接地影响到比赛过程。在比赛中能掌握好发球的技术、运用好发球的战术,就能更好地控制比赛局势,为获得比赛胜利奠定了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1.1发球落点特征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现今世界羽毛球混双最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发球落点的处理上以前场的1区和5区为主,共占86.67%,后场的3区、4区和6区则共占11.481%,而前场的2区仅占有1.85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前场的1区和5区是占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发球至前场的这两个区域球的飞行距离最短,所以通过发球至这2个区域来展开对前场的争夺。而发球至后场的三个区域则是为打乱对手的接发球节奏,可以将女运动员调至后场,逼迫女运动员在后场进攻,从中找到反击机会。那么在发2区的选择上最少的原因则是因为2区是前场3个区域中距离最远的,所以将球发至2区的稳定性肯定会有所下降。通过T检验发现,男、女运动员在2区、3区、4区、6区的发球落点,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1区、5区的发球落点,P﹤0.05,说明男、女运动员在这两个区域的发球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混双比赛中常见发球站位是男后女前,男运动员选择发球至1区是为女运动员创造更好的网前争夺机会,而女运动员选择更多发球至5区则是为了能更好地实行男、女运动员的左右分工,混双常规战术中女运动员发5区后一般情况下都是封堵对方运动员击出的直线球,男运动员负责封住斜线球,这样就能给对手造成“双压”局面。

2.1.2各对运动员发球落点特征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4对运动员在发球上的不同。

中国运动员张楠、赵芸蕾的发球落点很明显的集中于前场的1区和5区,只有极少数球发向后场的6区,可见他们在发球的处理上没有太多变化,他们是想从发球开始就通过前场的积极拼抢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进攻机会。

中国运动员徐晨、马晋的发球落点在1区的选择上是4对运动员中最多的,占65.49%,相较于张楠、赵芸蕾,他们俩在发球的处理上增加了后场3区、4区、6区的选择,尤其是4区,占9.155%,由此可见徐晨、马晋在发球的处理上更偏重于将对方选手进行前、后场调动,通过发球的变化来打乱对手的接发球节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丹麦运动员尼尔森、彼得森在发球落点的选择上更加的多样化,虽然1区和5区的比例同样是在各区域中最多,但在2区、3区、4区和6区的比例也比较大,尤其是3区(后场内角),占12.41%,因他们是左、右手搭档组合,选择将球发至3区,使对手在进攻处理上会更多的选择直接攻击中路,而他们刚好都是正手防住中间,这样自己可以更好地通过对手的站位来选择回击球的线路,而在2区(前场区域的最外边)的选择上也是4对运动员中最多的,目的是迫使对方选手更多地将球回击至直线,从而使本方队员能更多地使用正手位击球,造成“双压”局面。

印尼运动员汤多威·阿哈默德、利利亚纳·纳西尔在发球落点的处理上跟中国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异性,集中于前场的1区和5区,由此可看出他们在发球落点的选择上非常单一,目的是更多地通过积极的前场球处理和压制,迫使对方运动员挑高球,使自己获得更多更好更有效的进攻得分机会。

2.2接发球落点特征分析

接发球是比赛过程中战术组织进行的开始,只有在接发球上占到优势抢到主动权,才能为进攻争取空间,处理好接发球的技战术,更有利于进攻战术的实施,对获得比赛胜利奠定了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2.1接发球落点特征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现今世界羽毛球混双最高水平的运动员在接发球落点的处理上会以直线的中场、中前场、前场为主,共占总比例的44.61%,因为击球至直线的飞行距离最短、飞行速度更快,再从传统的接发球准备姿势来看也是击球至直线会更加顺手,再是接发球运动员在击球至直线后可直接抬拍封堵对方的回球,所以接发球运动员会更多地将球击至直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优势。其次,就是将球击至中路,共占总比例的31.74%,因发球方运动员一般都是以前后站位站至中路区域,所以接发球运动员将球击至中路可以运用“追身球”压迫对方运动员,使之没有更多的球拍挥动空间,同时也会造成在处理球时出现犹豫或被站在前面队友干扰的情况。再次,就是将球击至斜线的中场、中前场与前场,占总比例的19.50%,接发球运动员会根据发球方运动员的站位和自己对接发球落点的变化来打乱对方运动员的节奏,而接发球方男运动员在击球至斜线后可直接退至后场区由女运动员上前并封堵自己的直线区域。而将球击至后场五个区域的只有4.15%,由此可见接发球方运动员只有极少的可能性直接将球“推”或“挑”至后场,这样可避免在接发球后就直接处于被动防守状态。通过T检验发现,男、女运动员在接发球落点的选择上,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只有前场2区、中前场40区、50区、中场4区,而其余区域,P﹥0.05,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运动员接发球在2区的选择上高于男运动员,男运动员接发球则在40区、50区、4区上高于女运动员,说明女运动员在接发球上会更多地选择在前场,迫使对方将球挑起,使本方获得直接进攻机会,而男运动员由于力量、速度都明显更高于女运动员,所以在接发球至中场、中前场的几率会更高一点,运用“拨”、“扑”等技术来压迫对方运动员,使本方女运动员能在网前获得更好的机会,为本方获得更多的有效进攻。

2.2.2各对运动员接发球落点特征分析

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4对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打法特点在接发球区域的选择上的不同。

中国运动员张楠、赵芸蕾在接发球落点的选择上最多的是4区、5区、6区、50区和2区,共占据70.91%,这5个区域分别是中路中场,直线中场、中前场和前场,可见他们在接发球时会更多的选择使用放、拨、扑等技术将球击至直线来压制对方运动员,因为本方的中前场技术非常好,所以从接发球开始就会将球击至这些位置来将对方引入对抢、对抽、对压的阶段,从中获得更有效的进攻机会。

中国运动员徐晨、马晋在接发球落点的选择上1区、2区、4区、5区、40区和50区的比例都比较平均,而最多的是2区,由于他们的打法特点是徐晨进攻凶,马晋网前快,所以他们会更多地选择将球击至前场的1、2区和中前场的40、50区,通过快放、快拨、快抢来争取主动权,迫使对方将球挑起,使自己得到更多的主动进攻的机会。

丹麦运动员尼尔森、彼得森在接发球落点的选择上和其他运动员没太大的区别,同样是以直线的前场、中前场中场为主,但在击球至斜线的15区的比例特别突出,因他们是左右手搭档配对,所以他们将球击至斜线后不管对方运动员回球至直线或斜线,他们都可以用正手位进行击球,由于力量和爆发力比较强,所以击球至中场比例也高于另外3对运动员,尼尔森、彼得森可以运用力量的优势进行平抽、对抽来压迫对方运动员,从而获得更好的进攻得分机会。

印尼运动员阿哈默德、纳西尔在接发球落点的选择上集中在前场的1、2、3区,中前场40、50、60区和中场的4区,共占据70.43%,该对选手技术细腻打法风格跟中国运动员徐晨、马晋类似,同样是通过运用快放、快拨等技术对前场和中前场的控制来争夺主动进攻权。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优秀混双运动员在发球落点的选择上以距离最短的前场1区和5区为主,在接发球落点的选择上以直线的中场、中前场、前场为主。

3.1.2 男运动员与女运动员在发球落点的选择上有较大差异,男运动员以1区为主,而女运动员则以5区为主。

3.1.3 男运动员在速度和力量上的优势选择接发球至中半场和中场来压迫对方运动员的居多,而女运动员选择接发球至前场迫使对方运动员将球挑起则更多一点。

3.1.4 亚洲运动员在发球的选择上过于单调,在接发球的选择上偏重于前场和中前场,欧洲运动员在发球的选择上则更加多样化,在接发球的选择上更偏重于中前场和中场。

3.2建议

3.2.1 运动员要根据自身打法特点选择发球落点和接发球落点。

3.2.2 发球或接发球落点要根据对方运动员的打法特点和站位进行合理调整。

3.2.3 男、女运动员在发球和接发球后的分工一定要明确。

3.2.4 发球或接发球后尽量女运动员站位靠前,男运动员站位靠后。

参考文献:

[1]李永波.论中国羽毛球队可持续发展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 学报,2007,27(2):1~4.

[2]凌文杰,周振品.1994-2004年我国羽毛球科研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1):122~125.

[3]程勇明.论羽毛球双打项目的制胜规律及男双竞技能力的核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83~84.

[4]戴金彪.当今羽毛球男子双打技战术运用情况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2):36~40.

[5]何年平.对羽毛球高水平女双运动员发接发球技术一般规律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9,28(4)43~44.

(广州体育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问题 下一篇:实施初中体育课堂补偿性体能练习中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