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有道:让课堂迅速“热”起来

时间:2022-10-29 11:51:57

“导入”有道:让课堂迅速“热”起来

摘要: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课堂迅速“热”起来,可分别选择歌曲导入、问题导入、时政导入、生活导入、漫画导入、故事导入或小品导入等导入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中吸引过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师生在活动中开启智慧之门,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导入;迅速;事半功倍;艺术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新课导入关重要,它是是一堂课的起点,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和创造情境的作用。好的导入方式,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课堂迅速“热”起来;好的导入方式,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好的导入方式,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中吸引过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导入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歌曲导入,升华认识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欢音乐更是多数学生的共同爱好。而歌曲导入是极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这类形式多用于情感教育。一个人的情感除自身内在的因素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外部的环境与气氛。有时一首歌曲也可以感染、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威武雄壮的音乐可以振奋人心,调动学生的激情,抒情优美的音乐可以将人带入和平安静的意境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地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此时,导入新课,抛出问题,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笔者先播放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学生在欣赏优美歌曲的同时,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他们思考:

1.你最喜欢的是哪位老师?为什么?

2.你了解你的老师吗?

3.你今后愿意成为老师吗?

4.你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好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问题导入,诱发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智慧的开端,是开启创新与思维之门的钥匙。提问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门艺术,还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只有心中产生困惑,进入悱愤状态,才能激起主动求知的主观意愿,才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让学生积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会主动学习与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疑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来引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同学・朋友”时,笔者提问: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当发现好朋友做错了事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是啊,这个问题提到学生心里去了,学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时政导入,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身带有很强的时政性,运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时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们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这种导入的方式,把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当前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简短讨论,待到学生遇到争议,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就及时引入新课,从而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一框时,笔者以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麦当劳三里屯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牛肉饼掉在地上不经任何处理接着二次销售、过期的甜品更改包装接着卖、保存期只有30分钟的吉士片在4个小时之后依然可以使用等例导入新课,提出以下问题:“麦当劳三里屯店的这种行为有没有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侵犯了消费者的哪项合法权益?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运用这些最新、最近、最贴近实际的例子,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眼前一亮。这种用时政新闻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领会深刻的知识,真正做到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生活导入,倍感亲切

现实生活中的身边事、时事每天都在发生,而由于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用生活导入法,能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使思想品德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的课堂激情。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一框时,笔者首先列举了发生在当地的一个生活实例,从《某少年冲动跳楼不幸身亡》一事说起:某少年由于不爱学习辍学在家,整天游手好闲,跟着社会青年混迹江湖。有一天,在外玩耍至深夜回家,受到母亲的训斥。该少年负气的说:“反正我也没什么用,干脆死了算了,省得你们看我不顺眼。”还没等母亲反应过来,他已经从七楼阳台纵身跃下。奄奄一息时他才后悔的说出:“救我,我不想死。”这一事例让大家触动很大,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大家认为该少年不懂得珍惜生命,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接着老师就顺利地导入“珍爱生命”这一主题。

五、漫画导入,回味无穷

漫画运用夸张的手段来描写事物,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它既能宣扬真、善、美,也能讽刺丑、恶、邪,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手段。漫画具有调节情绪、传递特殊信息的作用,在导入环节运用,可以有效缓解教学氛围,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看到了抽象的知识诙谐的一面,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四框“难报三春晖”时,笔者首先出示漫画“岁月不留情”。第一幅画面:一个孩子正在和母亲吃饭,母亲给儿子夹的是一条鱼。第二幅画面:长大后的儿子也在和母亲吃饭,儿子给母亲夹的却是鱼刺。漫画告诉人们,要孝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大的父母,而且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然后提出问题:图中的儿子做得对吗?我们该怎样对待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由此导入新课“难报三春晖”。

六、故事导入,简单实用

生动的故事,通俗易懂,吸引着学生,打动着学生,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促进着学生长知识长能力。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可使学生通过故事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去理解所学课文的内容。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易于接受与记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一框时,笔者就是通过讲这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的:

有一个孩子,脾气非常暴躁,经常向别人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父亲对他说:“孩子,这里有一百颗钉子,每当你发脾气的时候,你就往木板上钉一个钉子,要学会克制自己”。于是从那天起,孩子每发一次脾气就望木板上钉一个钉子,……父亲带着孩子走到木板前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孩子,你看木板上还剩下什么?”原来木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钉子的痕迹。父亲接着说:“每当你对别人发一次脾气,你就会在别人的心上留下一道伤痕,你就会失去一个朋友,当你的朋友越来越少时,你的快乐也会越来越少。”

讲完这个故事,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了:“希望自己过得快乐吗?”

“我们应该怎样与人相处呢?”……学生满怀热情进入新课“心有他人天地宽”。

七、小品导入,彰显主体地位

小品导入是教师通过学生自编自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品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轻松愉快的小品导入,符合初中年龄段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巧妙的小品,对初中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很好地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小品导入的奥秘,还在于它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让学生通过“动一动、玩一玩”的快乐体验,自己领悟出小品中蕴含的道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三框“学会调控情绪”时,笔者让学生表演了这样一则小品导入新课:“有位老太太的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大女儿家开伞店,小女儿家开洗衣店。雨天,老太太担心小女儿洗的衣服晒不干;晴天,又担心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总之,天天都有忧愁的事。后来有人劝她说:‘一到雨天,您大女儿的伞店生意兴隆;到了晴天,您小女儿洗衣店顾客盈门,对您来说,天天都是好日子呀!’老太太听了后不禁眉开眼笑。”这个小品让学生受到很大启发:换个角度看世界,人生将是另一番景象。人的情绪是可以调节的,学会调控情绪有利身心健康。这样便点燃了学生的情绪火苗,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活动。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除了以上说的外,还有游戏导入、悬念导入和视频导入等等。导入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兴奋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邢春.初中思想品德导入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教书育人.2012(32):61

[2]许伟清.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52

上一篇: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随谈 下一篇:再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