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的师生对话研究

时间:2022-10-29 11:28:49

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的师生对话研究

摘 要:频发的对话阻隔、主体间性缺失危机与低效的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错配”引发了交际能力缺失危机,危机的缓解和解决正需要在对话教学理念下构建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而新旧教学模式交替形成的互动格局调整也成为相关主体推动教学模式转型的诱发因素。本文从对话教学的角度考察课堂对话,用主体间性理论来检视外语教学实践,用规范用语研究课堂话语,在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重建富有理性的师生对话,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对话;主体间性教学模式;课堂话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74-02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课堂教学被视为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几乎没有交流。最近几年,这种不平衡已经带来种种问题。教师在实践中灌输知识,就会导致无效甚至失败的教学。本文试图从对话教学角度考察课堂对话,用主体间性理论来检视外语教学实践,用规范用语研究课堂话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主体间性和对话理论起源于西方,所以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大胆创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重建富有理性的师生对话,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本理论

(一)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研究范畴,它主要研究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的互相作用。社会学视野下的主体间性理论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意指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关涉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本体论视域下的主体间性则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尽管各派对它的阐释各有不同,但主体间性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却是日益彰显的。

(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理论支柱为语言哲学,而对话理论是其核心。在巴赫金看来,语言的本质在于通讯,对话理论体F了他的沟通理念。巴赫金认为,课堂话语(特别是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是缺乏对话性的。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研究课堂话语的差异。日常对话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探索的是隐式对话和显式对话,并揭示独白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探索“对话”的独白,甚至可以探索话语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课堂话语的对话多级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和同事、老师和教科书编辑、教师和不同决策者如社会、政治、经济、教育领域人士的对话,等等。这项研究能够填补巴赫金对话理论在实际的应用程序中的空白。在外语教学领域,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甚至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二、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的师生对话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单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几乎完全根据教材来进行教学,这不仅导致教学内容的单调,还会使自己的知识固化与老化,并因而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下降。

(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常居于课堂的中心地位,教师的说占用70%甚至90%的课堂时间,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表达他们见解的机会很小,因此学生的创意和想象的能力被限制了。学生一直处于这种被动的位置,他们的主体间性被忽略了。

(三)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教师对学生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学生除了被动地遵守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外,并无主动发挥的意愿。学生和教师的互动非常少,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在课堂几乎不会遇到什么问题或挑战。他们偶尔也会效仿老师的解释,或者偶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于偶尔给他们的反馈后不加区别地由教师掌控,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制了。

(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

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在这个单向互动关系中,学生不会对教学内容发出质疑,因而是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知识的。然而,没有学生参课堂教学活动与选择教学内容(或学习材料),会极大地阻碍他们探索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也很难有实质性提高。长此下去,学生的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三、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师生对话研究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的有效性与学习方法息息相关,也与他们的学习态度息息相关。学生不应该被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相反,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有自己获得信息、语言表达的平台,当师生语言在课堂延伸,他们获得的东西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信息。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从他们的教师那里吸收更多的信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倾听和积极提问。优化学习环境,关注课堂教学,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二)允许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在相互作用中,让学习者接触不同的语篇模式,并在目标语言实践进行互动,一个适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由教师支配一切。允许学生自己学习语言,探索自然语言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方式,学习欣赏和理解话语模式。

(三)设计任务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规范,包含教学目标、任务、内容、方法、进度等。“任务型教学大纲”是关心课堂流程的学纲,由一个规范的任务和活动列表组成。教师与学习者要有效参与目标语言教学,就要设计任务型教学大纲,以规范目标语学习。任务型语言教学仍然是一个发展中方法,一些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指导方针或设计任务的原则。任务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在设计任务时,我们必须弄清楚学生的目的是什么。任务学纲型大纲涉及学习者在理解、操作和互动中的各项活动,因此任务设计应包括任务的各个环节。

(四)建构“规则+文化”的教育机制

1.交互学习机制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性,是实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法性改变的有效的方式,它甚至是社会进化的基本力量。构建“规则+文化”的学习机制意味着依靠主体间性,结合两种教学方法――传统方法和交换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规则。但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变通能力时,应该注意限制学生的负面情绪,通过回避学生的缺点,更多地赞扬他们,促进学生的成长。

2.构建交互教学机制。要想实现主体间性教学机制,一定要满足全面性、真诚性、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四个要求。在进行目标语言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课堂教学的学习重点单词的发音、拼写、句子结构、习惯性用法等都要纳入备课范围。至于学生,他们应该积极与老师互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充当某作品的角色进行表演、参与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师要将抽象语法用易懂的语言进行讲授,例如,在分析定语从句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判断哪个部分是句子的定语;当分析英语时态时,教师可以适用数学方法。学习语法更需要通过沟通和反复练习,以巩固语法基础。

(五)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注重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比如,美国文化崇尚英雄主义,这从美国电影就可见一斑,例如佐罗、超人、蜘蛛侠等,这些都能深刻反映美国英雄主义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中国强调集体主义,美国是个人至上;中国人与人交往比较含蓄,美国人比较直接;中国人视红色为吉祥、喜悦之色,而欧美等英语国家则视红色为凶兆,认为代表血腥。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解,影响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不仅取决于教师教,更取决于学生自我提升。学生能力的提高P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会学习。只有愿意学习他们才会努力获取新知识,在课堂上与教师及学生积极互动。而会学则是方法的问题,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死啃书本、死记硬背是无法快速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加强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注重实践是优秀学习方法的重要构成。可见,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开展有效对话,有效处理课堂的主体间性,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志超,刘巍,何磊.“主体间性”教育与对话教学[J].工会论坛,2007,(06):92.

〔2〕米靖.论基于对话理念的教学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03):21.

〔3〕蒋成.从主体性独白到主体间性对话:阅读教学对话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82.

〔4〕龚孟伟,李如密.论教学文化主体的心理需求与关系建构――基于文化心理学视野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5〕潘华云.主体间性――当代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6〕徐向明,卢清.对教师主体性教育研究方法的审视[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上一篇:何恃而不恐? 下一篇:让学术成为一种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