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教学:打开儿童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

时间:2022-10-29 11:07:05

体验性教学:打开儿童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

【摘要】“数学体验”是儿童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经验、感受、回味与反刍等。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的数学体验提供“技术支撑”,可以让儿童通过情境思考、操作探究、对话交流等活动展开“体验性学习”活动。

【关键词】数学体验 体验性教学 体验性活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的智慧的生长过程需要经历三种表征阶段,即操作性表征阶段、映像性表征阶段和符号性表征阶段。儿童数学学习的表征形态是多元的、生长性的。数学教学如何激活儿童的表征?如何让儿童的表征形态呈现螺旋式生长和发展的样态?实践中,笔者运用“体验性教学”,让儿童在数学的思考情境中、操作探究中与对话交流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感受与体悟。“体验性教学”能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打开另一扇窗。

一、内涵:“数学体验”与“体验性教学”

“数学体验”是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经验、感受、回味、反刍与体会。具体而言,“数学体验”是儿童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是儿童深刻的学习经历、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育要从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儿童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在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再现、还原数学知识的诞生过程,让儿童经历数学知识的“现场重建”,这就是“体验性教学”。“体验性教学”是“体验”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它能真正落实儿童数学学习的三维目标。对儿童的数学学习而言,体验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替代性体验)。其中,“直接体验”是儿童通过操作探究活动对数学知识获得的直接感受,“间接体验”是儿童通过聆听、观看等数学活动而获得的一种“内影像”“内模仿”“内体验”。

二、策略:为儿童体验提供“技术支撑”

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有时数学思维、数学想象等难免会陷入凝滞甚至停滞状态。为此,教师要为儿童的“数学体验”提供积极的“技术支撑”,激活儿童的已有经验,为儿童的数学体验铺路搭桥,让儿童主动地思维、想象、感悟、批判等。

1.搭建“学习支架”

所谓“学习支架”,是指学习的“脚手架”、学习的“扶手”等。当儿童的数学思维、数学想象处于凝滞、停滞等状态时,教师必须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搭建支架,助推儿童的数学学习,以便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如教学《圆的认识》(苏教版数学第10册)时,当笔者遵循一般的教学流程,让学生通过对折产生“直径”,通过直径相交产生“圆心”后发现,学生们的思维状态是消极的、惰性的。于是笔者“倒行逆施”,搭建了一个“学习支架”,逼迫学生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多媒体出示一个圆,问题1:如何找出圆的圆心?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经过全班交流,一致认为可以找“直径”,只要找到两条“直径”,就能找到“圆心”。问题2:如何找直径?学生们纷纷拿出手中的线,在圆周上固定一点,根据“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寻找另一个点。在这里,教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愤悱”状态,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2.分解“学习难点”

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遭遇一些理解的“难点”“障碍点”等。教学中,教师若能将这些“难点”“障碍点”转化成儿童数学探究的“节点”,就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对此,教师可以设置台阶,分解难点,让学生拾级而上。如教学《垂线和平行线》(苏教版数学第7册)时,笔者首先对“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平行线”的操作技能进行了研究,努力寻找学生的“原型支撑”。结果发现,一是可以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经验;二是可以运用“学生开关窗户”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基于此,笔者将教学分成三步:一是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这一点与“画垂线技能”相似);二是为和已知直线重合的三角板“造轨道”(这一点和学生“开关窗户”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三是让三角板通过平移运动起来。由于分解了操作技能的难点,学生们的学习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三、路径:开展丰富的“体验性活动”

丰富的学习活动是儿童产生积极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儿童是体验的主体,他们形成并积淀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教师则是数学活动的筹划者、组织者、导航者、引领者、启发者。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能够获得思维的启迪、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生成。

1.在思维情境中体验

数学情境是儿童数学体验的“催化剂”,能够调节儿童的数学思维状态。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蕴含“数学味”的教学情境。“数学味”是教学情境的本味,教师可以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教学《三角形的高》(苏教版数学第8册)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作三角形已知底边上的高。于是乎,学生们的操作显得很无序,中线、垂线等什么都有。甚至有学生因为三角板被磨损而将直角画成了圆弧。基于此,笔者让学生们展开深度的数学思考:(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2)画高应该用三角板的什么边?学生们顿悟,他们理解了为什么画高要运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笔者适时启发学生:“既然三角板中最长的那条边用不上,你能否设计出更专业的‘画高工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数学交流,有学生认为,可以将三角板的斜边去掉,制成一个直角板来画高。(如下图)有学生认为,既然运用直角画高,何不制成一个长方形板,用长方形板画高更快捷;有学生认为,直尺上的刻度线与直尺的两条长边垂直,可以运用直尺画高……思维情境激发了儿童的探究兴趣,实现了儿童个体经验与思维对象的有效链接。

2.在操作探究中体验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告诉儿童一个真理,而在于教儿童怎样去发现真理。”操作探究是儿童数学体验的重要形式,在操作中,儿童能够获得直接经验,他们自主地观察、操作、类比、归纳、交流、反思等。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数学第9册)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以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和学生共同复习,唤醒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归纳出“推导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通过剪切、平移、旋转、拼合等多种方法来实现”,由此引入正题――“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他们有的模仿“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通过旋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平移拼合,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另辟蹊径,连接梯形的对角线,将梯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有的更具特色,在梯形中画出了中位线,沿着中位线的两个端点往底边作垂线,然后将两边的小三角形往上旋转180°,转化成长方形……数学操作活动是复杂的,然而由于笔者有效链接了儿童已有的数学操作经验,让儿童巧妙迁移,鼓励儿童实践、创新,因此生成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3.在对话交流中体验

对话交流是激发儿童数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学生数学对话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卷入到对话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发挥着“对话转站”的作用。在对话中,激发儿童的“认知冲突”,引导儿童萌发积极探究的欲求、体验。如教学《认识分数》(苏教版数学第5册)时,在学生理解了“”的意义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表征意义的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于是,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表征“”,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交流。

生1(展示):我用的是“涂色法”,我把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涂色表示其中的1份。

生2(展示):我用的是“画图法”,我把一条线段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

生3(展示):我用的是“折纸法”,把一个圆形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

生4(展示):我用的是“撕纸法”,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撕下来的是其中的1份。

……

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儿童彼此间积极互动的过程。高质量的对话是催生儿童数学体验的重要媒介,对话仿佛是流淌在儿童心间的意义溪流。在对话中,儿童暴露自己的认知,袒露自己的理解,显露自己的智慧。通过对话,儿童获得经验的共享、内心的澄明和视界的融合。

“数学体验”是儿童的一种活动、一种过程、一种经历。“体验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价值旨趣在于凸显儿童数学学习的“亲力亲为”,让儿童对数学知R展开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在数学体验中,儿童的“知情意”得到融合与发展,儿童的数学生命得到生长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卫民.体验式教学:过程即价值的三种维度[J]q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1).

[2]陈家庆q让学生数学体验更有效的四点策略[J]q江西教育(综合版),2016(4).

[3]黄晓迪q高峰体验:可以预约的精彩[J]q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5).

上一篇:基于J2EE的通信营业厅视频质量评价系统设计 下一篇:一种FDMA模式卫星地球站的终端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