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9 08:23:43

高校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高校文W院一般为本科生设置导师,以指导读书学习为主,介入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本科生导师的设置是必须的,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补充。但在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中,存在导师职责不明确、书单设计不完善、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高校文学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05-03

本科生导师制度始于牛津大学。20世纪30年代我国浙江大学学习牛津大学导师制,随后其他高校陆续引进导师制。专业教师对承担的课程讲究“专”和“精”,但却因上课学生人数众多,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对高校教师的印象:上完课便见不到人。大学生的学习则更多依靠自己的主动性。本科生导师的出现,则是对此进行了有效补充,即“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①。教师本身术业有专攻,但作为本科生导师,则需关注每个学生的总体发展,如各类专业知识的接受、学年论文的指导、学生的毕业走向及考研咨询。简言之:专业课老师只关注一门课,而本科生导师则关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有利于扬弃学分制的内在流弊,有利于师生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机制”。②然而,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度问题,学者已有很多讨论,如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③,尉建文、陆凝峰《默会知识与本科生导师制――基于大学生成长的视角》④等,大多为宏观研究成果。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一文中认为:“在我国当下,本科生导师制却存在导师资源匮乏、制度定位不清和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亟需进行‘复归原意’的改革。在观念上,需秉承濡染浸淫和独立思维;在定位上,应是教学制度而非其它;在指导内容上,应实施综合指导;在指导路径上,应实现全程指导;在导师聘任上,应采用开放式导师;在运行中,需加强导师制制度建设。”⑤此外,有学者通过对具体学校导师制度考察,进行对策研究,如付铁《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⑥、马靖《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变革初探――以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本土化为视角》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工作,从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建立、导师聘任与工作考核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基于实证研究得出当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度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报告。而研究对象仅为高校所有学院,缺乏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文学院本科生要求完成各类阅读,对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各类课程,如师范院校有教学法课程等。很多高校文学院都为本科生设置了导师。这类导师,一般一个人负责30名学生(大一至大四),负责对学生学习指导,主要是以开设书单、督促学生按照书单读书,并做读书笔记或读书汇报的方式。本科生导师,是一项必要且有效的制度。开设必读书目,让学生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呈现读书的成果,并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进行汇报和交流,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等,为学生规划学习生活,进行有效的指导。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属于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中,有些问题属于对学院或专业特点关注不够所致。即使是普遍问题,也需要与学院或专业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更有效的对策。本文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针对专业特点及学生学情,对本科生导师制度进行问题研究及具体对策分析。

一、高校文学院本科生导师设置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在高校文学院是比较常见的设置,但在多年实践中,存在或新生出一些问题,使得这项制度的优越性被削弱。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本科生导师职责不明确。“国内本科生阶段的导师制只有概念没有实质,许多高校推行的导师制还不是真正的导师制,普遍存在‘导师不导’的情况”⑧。所谓不导,实际上就是职责不够明确。尽管我们很清楚本科生导师是为给学生整体学习进行规划而设置,但是却存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术业有专攻,不可能每个老师都是全才,会出于专业限制,在指导过程中出现偏重自己专业课程的现象,而对其他不熟悉的课程则少介入,甚至置之不理。这样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全,对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是不利的。这其实是本科生导师职责不明确造成的。

第二,书单设计不完善。大部分高校文学院,采取的是统一的书单,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专业性。我们知道,文学院一般不止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以笔者就职的重庆师范大学为例,文学院还有秘书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虽然主体课程仍然是以“文学”为主,但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课程,比如秘书学专业有《秘书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秘书实务》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有《影视剧本写作》、《剧情元素解析》等。即使是同一门文学课,各专业的偏重也不一样,如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应偏重元明清部分,因为元杂剧、明传奇,清代戏剧发展兴盛。

如若采取统一的书单,要求学生的必读书目一致,就会掩盖专业性,造成与培养计划的不相符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便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即使按照文学院各专业分别设计书单,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书单与学生的课程安排及进度没有很好地结合。当然,书单的选择,是经过专业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积累而成。但是,书单往往处理成分专业,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而不是处理成“第几学期应读书目”。学生在可以自由选择的同时,也会增加盲目性,挑选自己偏好的,或者挑选难度小的。一般的课程设置情况是,古代文学是第一学期便开始,现当代文学是第三学期,而外国文学要到第五学期才开设,学生在读书单中的书目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来自专业教师的评价、讲解、讨论、交流等,读书留存的问题,很多得不到及时解答。学生的课程教师又会布置相应阅读书目,造成重复劳动,导致学生压力增大,花费更多时间,却不一定得到相应收获,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三,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不够。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学术论文⑨,它反映了本科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及科研能力的高低,是对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的最终检验方式。但我们在对学生的学习规划中,往往重视阅读和理解能力,忽视了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的工作压力相当大。

写作毕业论文时学生面临的问题:第一,不知道论文怎么写。本科设有写作课,但教的是文学创作。学生并不清楚研究的方法,更不用说将思考过程清晰有序地展现出来;第二,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写作论文必须先做文献综述,这是必须训练的事情;第三,对论文格式也是一窍不通。毕业论文撰写前,论文写作是许多专业课堂中常用的考核方式,但其专业课程教师并不能对学生的课程论文一一指导,也无法将批改好的论文返还给学生,这些因素便导致了学生只知“论文”的概念与雏形,不知“论文”的其他因素与价值。写论文的问题都堆积到最后的毕业论文指导阶段,而学生又由于找工作、考研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论文的写作过程或许不能顺利完成,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份作业,往往呈现得不那么理想。所以,作为学生学习规划师的本科生导师,不应该只重视读书笔记的批改,阅读量的提升,而忽视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表达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高校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调研结果及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本科生导师职责必须明确。教师对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当然可以更多地进行指导。对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本着严谨的学术精神量力学习与指导,勿置之不理。本科生导师职责,是规划学生学习生活,对其学习过程进行介入。所以,对于非“全才”的高校教育者来说,导师除了具体指导的作用外,还有引导作用。

第二,设置与学生专业及课程相应的书单。对学生每个学期的课程设置,须经过考察和实践检验,符合学生学习接受过程。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应该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作为一个辅助和补充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干预,而非另立炉灶,否则会让学生产生混乱。按照学生读书过程设置书单的好处是,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而且这种接受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学情。还可以解决教师在自己专业之外的引导问题,适时与当下的授课教师进行沟通,起到联系和推荐的作用,没有什么比“及时”更有效了。

第三,本科生导师以学生学习接受习惯为基础,以高校文学院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进度为基础,设计出具体的合理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实习、毕业论文阶段能够轻松应对。

如秘书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中文功底,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的参谋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系统掌握秘书学专业基本知识、现代办公系统各项技能,具备熟练的文秘、管理实务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具体培养目标: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高级秘书人才储备;胜任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行政、公关、宣传、文案等工作;具备相应的秘书学教育教学能力,胜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秘书学专业教学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生源。

首先,本科生导师要让初入大学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以便学生配合导师的学习规划。一般本科生导师都是安排在相应的专业里,导师可以以自己本身的学习经历为切入点,与学生就专业认知问题进行沟通,并以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大学四年及毕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比如在文学院的秘书学,与其他学院如经管等的秘书学有什么样的区别,有什么专业优势,这些优势是通过什么课程、什么书籍、什么训练体现出来的。而这些课程、书籍、训练等,都会一一出现在导师对学生四年的学习规划中。这样,学生就会较早走出大一的焦虑,进入学习状态。

本科生导师为学生设计书单和学习训练规划,应该是全面的,四年八个学期的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特e到高年级时期,在学生即将毕业面临社会考核的时期,更应当注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的和具体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安排。当然,专业课程的设计本来就是按照培养目标而定,所以,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学习的规划,也与课程设置一致。与第二点对策不同的是,这里更强调切近培养目标,对学生实际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比如秘书学专业中行政、公关、宣传、文案的工作是重点。但是在文学院的秘书学,其专业优势就是具有深厚文学功底。这个专业优势,不但体现在可以更好地进行文案写作等基本技能,更体现在对高级秘书工作的思考、计划、推行等能力方面。本科生导师可以在高年级以后,侧重对学生的训练,比如通过实际案例演练,通过学年论文的写作等,学生可以将所学化为本身的积淀,形成自身较深厚的内涵,以成为“具备熟练的文秘、管理实务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特性一直都很明显。但是本科生导师往往注重了读书,却忽视了“输出”的问题,即重视读书笔记的写作,这类写作多是一种印象式的,摘抄式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并得出结论的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为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较高的文学、文化修养,坚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语言文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大潜质,并能充分胜任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及中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的高水平人才。除了知识积淀、基本师范技能之外,还有就是研究的能力。毕业论文是综合检验这些能力的方式,但是往往毕业论文的进行并不顺利。这个任务,本科生导师来完成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第一,本科生导师面对的学生相对较少,便于指导,以及反复指导;第二,本科生导师与学生共处四年,比较熟悉,为指导提供便利,如有足够的时间讲解文献综述的必要性和做法,以某些论题为例子,讲解研究方法和思路呈现等等。本科生导师在安排学生的学习规划时,可以适当加入如文献综述的练习,并以学年论文的指导为契机,为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研究技能,也为毕业论文写作最大程度地扫清障碍。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将对学生学业后期的考研、公招、各种应试、面试等都有益处。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论文,有时间进行其他毕业生事宜。

三、结语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各高校中非常普遍,但职责不明确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导致的书单设计有偏差,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不够,这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规划的失误。事实上,虽然名称不同,专业课任课老师、本科生导师、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等,都是由文学院专业教师来承担。这三者之间,不应该是各自分离的,而应是互相融合的状态。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且是前瞻性的。本科生导师当以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依据学生的接受实际而进行。本科生导师需要本着极度负责的精神,为学生制定一个有序的学习规划,并时刻介入其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并保持与其他专业老师的联系,在高年级时进行必要的与培养目标相关的训练,给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一个较完整的专业指导,使得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育精神得以传承。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33.

②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3-56.

③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01):76-80.

④尉建文,陆凝峰.默会知识与本科生导师制――基于大学生成长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78.

⑤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73-76.

⑥付铁.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⑦马靖.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变革初探--以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本土化为视角[D].华东理工大学,2015.

⑧应小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49.

⑨郭广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教学改革[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56.

⒖嘉南祝

[1]肖华.应用型本科高校立德树人探索[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2]应小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3]者贵昌.高等教育改革论 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何齐宗主编.导师制与本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孙 岩(1983-),男,赫哲族,黑龙江省抚远市人,美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审美心理与美育、少数民族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庆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数据预测研究”(CQGJ15051C)的阶段性成果。②本阶段性成果为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15XWB017。③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当代艺术的大众认知途径及其理解模式研究”(15XSH011)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转体连续梁上跨高速铁路施工安全防护综合化分... 下一篇:穿山甲一个正在消失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