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评教”研究述评

时间:2022-10-11 10:50:32

高校“学生评教”研究述评

摘要:高校学生评教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成果比较丰富,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深化。高校学生评教研究成果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本理论研究,二是实践研究。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评教权利,学生评教的独特作用及学生评教的价值取向研究:实践研究主要是关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研究,包括评教目的的定位、评教工具的改进与评教成果利用等方面的探索。高校学生评教的趋势体现为由价值判断研究转为改进教学研究:重视评教中的伦理研究,重视比较研究等。

关键词:高校:学生评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1-0062-05

高校学生评教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一,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体系,由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如教学过程、教学成果、教学态度和水平等所进行的定性与定量的价值判断。“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高校学生评教显然是为改进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教学管理手段,已成为各国高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特别是90年代末期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召开后。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学生评教作为一项政策在该文件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随后在全国许多高校得到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高校里,‘学生评教’的活动开展得十分普遍,它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环节被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并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大特色。”本文拟对有关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其研究的特点,同时展望研究发展的趋势。为深化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校学生评教在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最早的高校学生评教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美国即开始,自此关于它的争论便不曾停止过,自然它也就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了问卷评教的研究与实践。“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在计算教师的工作量的同时,进行了简单的关于教师教学的质的评价,作为衡量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这是我国高校中最早的关于教师教学的评价。”自此,学生评教一度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理论界关于此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一些专业的学术团队也以此为专题进行讨论、研究。比如,2007年11月17日至1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以“学生评教”为年会主题进行学术讨论,探讨学生评教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这表明了学术界对“学生评教”的重视。

本研究以学者公开发表的有关学生评教论文为分析对象,以“学生评教”为题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站中。以1989至2012年共23年为研究时间跨度,检索有关“学生评教”的研究文献,除1989、1990、1998三年无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外,每五年的文献数量统计如下:

期刊文章的数量及发表文章的级别基本上可以代表学术界研究的大概趋势,比如文章的数量可以反映出对某问题的关注度。文章发表杂志的级别可以代表研究的深度等。就上述统计来看,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术界有关学生评教的研究刚刚起步,期刊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以后逐年递增,2003年至2007年期刊文献增至273篇,2008年至2012年期刊文献增至532篇,其中核心期刊有53篇。核心期刊上发文的数量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以五年为时间段,从12篇逐渐增加到53篇。总之,1989年至2012年23年间,学生评教研究的基本特点可以表述为:该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热度”逐渐提升,理论研究也在逐渐深入、深化。

二、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的主题及进展

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有众多研究主题,从研究主题的属性判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专题研究:基本理论研究与实践性研究。

(一)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的基本理论研究

所谓基本理论研究,就是关于学生评教基本命题的分析及对学生评教的元分析,比如有关学生评教的价值取向问题、学生评教合法性问题的研究等。这些基本理论命题是“学生评教”实践的理论支撑与基础,是伴随着评教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并引领着评教实践的发展。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命题及典型观点如下:

第一,学生具有评教的权利。学生是否具有评教的权利是学生评教工作的前提与法理基础。该命题本质上是探究学生评教的正当性问题,探寻其法理依据。与国外学者质疑学生不具有评教权利的声音不同,我国多数学者认同学生的评教,从法理的角度,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法规赋予了学生评教的权利。比如詹晓雯从法理的角度肯定了学生评教的合法性,她引用我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来佐证她的观点。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及学生的意见”,该规定表明了对学生评教权利的肯定。

第二,学生评教具有其他评估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评教促进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研究者居颂光认为,学生评教是教师审视教学过程的一面镜子。通过反馈评教结果,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客观认识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评教还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进行沟通,除了自身的改进,也可以建议学生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实现师生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教学相长”。

此外,学生评教还具有独特的评价优势。由于学生评教是听课者对授课教师的评教,更能直接反映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心声,比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与管理者评价都有独特的优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教学的服务对象、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来看,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评价。”

但是,国内学者关于学生评教的质疑与争议同样存在。比如,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评教是对教师地位、尊严的挑战和冲击;还有人对学生评教的能力、态度和准确性提出质疑,但这并非主流观点。

第三,学生评教的价值冲突与价值取向。在评教活动中,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价值主体都有着各自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目标,出现价值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教师只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开设课程、并按照教务部门的安排进行教学。“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些被校方或教师认为重要的课程在学生看来并不那么重要,以致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很少会给它以较高的评价,这必然影响到学生评教的效度。”其次,高校把评教仅定位在管理层次,也即进行的是为管理人员决策参考的控制性评价,把学生和教师当做被管理者,置他们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按照管理者的要求,为了评教而评教。崔颖认为,“学生评教这一管理手段变成了管理目的,学生和教师并没有成为学生评教的真正受益者。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承受心理压力的增大,学生评教的实践结果出现与评教初衷大大偏离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性研究

高校学生评教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术命题,理论性探讨仍为其实践操作服务,所以,除了理论探讨外,实践研究是学生评教研究的重心。

学生评教的实践性研究主要指的是关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研究。虽然关于学生评教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研究讨论的主题有许多,比如学生评教的合理性、可靠性、影响因素、评教结果的运用等,但核心问题其实是评教的有效性问题,这是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的焦点。学生评教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影响评教因素的分析。从学生评教的过程来看,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是评教目的、评教工具、评教方式与评教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等,这些因素是评教有效性研究的主题。下面拟就这些问题,对学界的研究成果逐一分类评析如下:

1.评教目的

评教目的定位不同,其结果运用就不同,效果也不同。所以,评教目的是提高评教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学生评教的目的一般可分为两种,即以奖惩为目的或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研究者指出,许多学校的评教是以奖惩为目的,但是这种评价常常只能引起少数教师的共鸣。“因为毕竟奖惩的数量是有限的,只能区别少数优秀教师和不称职教师,对大多数中间层次的教师来说,奖惩没有太多意义。”一般而言,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有效性高于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有效性。所以,学生评教的目的应定位在以促进发展为目的,而不应只重视评价结果的行政功能。

2.评教工具

评教工具主要指的是评教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是衡量某个事物的角度或维度。它的科学性对整个评教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是提升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因此,关于评教指标的改进是有效性研究的重点。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于建军指出我国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过于追求科学主义范式,过于依赖量化测量工具,具体表现为学生评教不断追求指标体系的细化;第二,指标体系侧重于“教”而忽略了“学”,无疑是片面的;第三,指标体系过于统一,不适合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与不同专业,不可能进行科学、全面地评教:第四,指标体系设计超越了学生评教能力范围。致使学生无法判断,其结果更不可能客观、科学。如某高校要求学生对教师“全面达到教学大纲规定要求”和“讲课内容丰富,反映当代科学发展水平”两项指标作出判断,这已严重超越了学生评教能力范围。

因此,基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多数研究者指出,评教指标体系应用多指标而不是单一的指标来反映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学生评教的结构效度。研究发现,如果学校教学管理部分可以编制出令教师满意的、合理的学生评教项目和标准,可以进一步保证评教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评教结果的利用和改进

评教结果一般应用于三个方面:人事决策、改进教学、教学管理。部分研究者认为,应当对评教结果的利用进行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集中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做适当的统计修正,以确保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改变仅把评教结果作为总结性评价使用的做法;在向教师反馈学生评价的结果时,为教师提供咨询与帮助:在把学生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职务晋升、工资晋级相联系时持谨慎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评教结果在反馈给教师后,大部分教师改变了教学行为。

关于学生评教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探究,比如,学生评教的时间、学生评教的态度等都是影响评教有效性的因素,但这并非是有效性研究的焦点。

三、关于学生评教研究的发展趋势

目前,学生评教已成为众多高校了解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同时在我国学术界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纵观当前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研究趋势:

1.从价值判断到改进教育工作,实施以评促教的学生评教研究

从对教师工作的价值判断到改进教师教育工作,学生评教的定位逐渐明晰。教育评估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做出价值判断和改进教育工作的过程。高校学生评教应是教育评估的重要形式之一。早期学者关于学生评教的价值过多地强调其价值判断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实际上,学生评价的本质是做出价值判断和改进教育工作的辩证统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所以,当前关于学生评教的研究重在探讨如何利用研究成果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放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方面。

2.关注学生评教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实施以人为本的伦理评教

现有的评教理论和评教实践并没有对评教中的伦理问题给予太多关注,实际上,评教中伦理问题的重要性远超于有效性研究。有研究者指出,高校学生评教不仅要关注有效性问题,还应关注评教中的伦理问题。在现实评教中,学生评教在评教功能、指标、主体、方法和结果处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伦理缺失的现象。高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追求伦理价值在学生评教中的实现。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比如周作宇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教育评估进行理论探讨,他指出。从机构层面和人的层面都要遵守伦理规则,因为“所有对人的评估都涉及伦理问题,所有的评估都要符合一定的伦理规范。”杨秀芹从学生的道德风险,分析学生评教的行动逻辑,指出,由于学生评教制度对于前提条件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任何细小行为都可以改变制度的初衷。作者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现行的学生评教制度引致的学生道德风险以及教师相应的行为逻辑与选择。关注高校学生评教的伦理层面,体现了评教研究的深入。

3.重视学生评教的比较研究

最早的学生评教发生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评教历史较长,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也相对成熟和完善,所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成为当前学生评教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评教比较研究有:王璐的《中美高校学生评教的差异研究》;陈晓端的《美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这些比较教育研究,借鉴国外高校学生评教的经验,以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评教体系。

4.重视评教的信、效度研究

信、效度研究是典型的学校评教有效性研究,毕竟学生评教价值的发挥依靠于评教的客观与准确,所以,关于评教信、效度研究仍是当前乃至今后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的主题。这类研究有的侧重于评教“问题”、“偏差”研究,如周继良的“高等学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研究”:钟国忠的“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问题及优化策略”等。特别是需要指出的是,实施课程分类评估是提高信、效度的有效措施,比如一些大学按课程的性质进行分类评估,一般按课程性质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专业课、试验课和公共选修课等。总之,关注评教中的信、效度研究,这是学生评教研究的永恒话题,也是学生评教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它是保障评教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研究途径。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经历了从国外借鉴到自主探索,从学生评教之初的争议到对学生评教有效性、可靠性的探讨,再到评教伦理的研究,标志着该主题的研究从不深入到深入,从外层到内核,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但对于高校学生评估工作在我国的实践而言,目前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无论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待加强。

上一篇:复杂性科学视域中的教育反思 下一篇:巴西教师教育的发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