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做法

时间:2022-10-29 05:11:00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做法

所谓质疑,就是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照常规推理或按原有的思维定势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疑问、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使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丰富。

一、更新观念,倡导质疑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扫除学生在质疑方面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教学《虫草的村落》一课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虫草的村落里有什么?”我表扬了提问题的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多思考、勤动脑。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路又回到课文的学习上去。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绝不批评;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养成学生不但求“知其然”,更求“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学习质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循循善诱,质疑点化

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教师要在课堂中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想方设法留给学生提问题的空间,同时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 课题质疑,领航思路

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出示课题后,老师引导:“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有了基本的具体的方向,思路也就活跃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谁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结果如何?读课题后,对题目的意思、包含的内容等提出问题,就为更好地理解课了铺垫。

当然,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也会有学生问出与课文无关的疑问。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有价值的疑问。教师可以把有价值的质疑有层次地写在黑板上,产生一种导向作用,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悟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在课堂中讨论的。而对于那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筛选或当场就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决。

2. 重点词句质疑,突破关键

对于一些重点词句,我们可采取故意出错,重读等多种方式,在无意间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提出疑问。这种“引”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引”学生也能找出关键词句来帮助学文。如,《穷人》一课,文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话: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在教学中,我故意把句子读成“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火炉旁缝一张旧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进一步质疑:“课文为什么要用‘补、破’而不用‘缝、旧’”?通过交流,让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到穷人的真实生活。

3. 矛盾处质疑,明理辨道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个出人意料的问题:题目为何不叫《草船骗箭》呢?听他这么一说,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文再读一遍后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纷纷说出理由。“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正因为是借箭,才要谢,如果是骗箭就不用谢了。”“作者在用字上匠心独运,诸葛亮先是借了箭,到火烧赤壁时不是把箭都还给曹操了吗?题目还是用《草船借箭》好!”这时,教师进行点拨:“你们分析得好。那‘借’与‘骗’在感彩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说,课文的中心是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要是题目改成《草船骗箭》,那作者的立场就不同了。学生经过对不同意见的争论,思维的广度得到了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延伸质疑,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如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引导学生:“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伯父还有哪些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呢?”老师可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供学生参考阅读,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查查资料、问问家长,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之后再安排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不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吗?责任编辑邱丽

上一篇:开展无线电测向活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下一篇:小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偏差的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