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29 04:21:25

中专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统计学普遍被列为中专学校财经专业、文秘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根据中专生的基本现状及顺应统计学教学的趋势,将统计学和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国民管理,还是公司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等许多学科领域的重要方法。而对于中专生来说,学习基础薄弱,系统性思维欠缺,要学好统计学有一定的难度,让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要根据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的课程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内容枯燥缺乏联系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需要,中专学校普遍所采用的教材是社会经济统计学,而这些教材中具备的内容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这些知识点,联系不强,难易程度分配不当,对于刚接受完初中知识,且是毫无社会或经济经验的学生来说,会感到枯燥、难学因而无法对其产生兴趣。

(二)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

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概念多并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特点,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其次,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是特别好,学习统计更是他们面对的大难。再次,《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没有意识接受或忙于计算机考证、专业学习的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三)教师的教学难度较大

授课内容都是以计算为主,而这两个专业普遍或80%以上的学生是女生,要她们计算,理解公式,都是很头痛的事情,很多学生都会说“初中时最怕最不会的是数学,没成想现在还要算数”,课程难度太大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4课时);由于此专业不是财经类也不是文秘类的专业课,安排授课不太重视。师资力量也较为缺乏,大多数学校,由于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

计算机及计算机的普及,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二)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

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界面,也让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和,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

表值进行计算。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就没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了。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上一篇:《外贸运输与保险》实践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试论语言测试对外语教学的后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