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校现况范文

时间:2023-09-29 16:46:05

中专学校现况

中专学校现况篇1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进程,乌鲁木齐市已进入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要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成因,并对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提出若干思考建议。乌鲁木齐市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对市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问题展开调查,分析研究,形成《乌鲁木齐市市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报告》。

报告力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布局的原则;2、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现状与趋势;3、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的思路。

特此说明 

一、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布局的原则

1.两大逻辑

(1)“政府主导”逻辑。地方政府以政策文件或科研项目与课题形式,引导学校进行专业布局。如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对职业学校提出专业布局调整要求。又如国家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自治区职业学校纷纷建成大数据应用等专业。

(2)“市场主导”逻辑。各种专业排行榜和就业排行榜诱使甚至迫使职业学校调整专业布局,砍掉一看无望取得较好专业和就业排行声誉的专业,从而集中有限的各种资源(智力、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空间等),重新加强建设已经取得和有望取得的较好专业和就业排行声誉的专业。其好的一面是集中有限资源加强特色专业,不好的一面是功利主义使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贴合实际,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五大原则

(1)控制专业规模。一方面职业学校的资金、空间、师资力量等资源有限,办学历史和发展定位具有决定影响;另一方面专业有限才能凸显特色。集中资源,专业才会专业、正规、强大。

(2)加快专业转型升级。专业转型升级是指由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的粗放发展、低质发展,向定位与发展目标明确的集约发展、高质发展、理论和实践共同进行转向。

(3)突出专业建设重点。建设重点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可能有一批,优势特色专业一般只有少数几个,需要将优势特色专业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打造。

(4)打破专业壁垒限制。专业要与经济发展接轨,有必要与当今主流专业尽可能保持一致。2016年以来,能排在前几位的几乎是跨学科专业。

(5)优化专业资源配置。专业的各种资源共享和对重点专业加大各种资源投入。

3.特色职业学校专业调整的主要导向

(1)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类型结构的变化,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与其匹配对应,以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职业学校符合行业的最崇高理念是优化行业人才类型结构。因此,职业学校应该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类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大类招生,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专业培养模式。

(2)对接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学校存在的基础就是具有能够培养所需要的特殊人才的不可替代的职能,这类人才的培养应依托专业结构。我区各行业领域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实质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迫切需要形成相匹配的专业结构,形成专业调整与行业转型升级联动互动互促机制。

(3)专业设置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要求相符合。为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需要,必须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引入行业和企业项目,重点推进交通、旅游、贸易等专业的教育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立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抓住机遇。以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大背景,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课程标准,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尝试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题订单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4)为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提供专业人才。南疆四地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南疆的扶贫主要通过开展产业扶贫、就业专业、土地整理、农业合作社等方式进行,在扶贫的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缺乏,合作社理事长素养不高、纺织业缺乏有技能的熟练工人,在专业设置上应与南疆扶贫中的农业发展、家庭庭院经济、卫星工厂的建设结合实施,为南疆扶贫不断输入专业技能人才。

二、乌鲁木齐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现状分析

1.总体状况

全市现有中职职业院校10所,在校学生9785人。其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性学校2所,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

截止2018年11月,共开设81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1个,高职(五年一贯制)专业30个,技工类专业18个。开设有加工制造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体育与健康类、教育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等12个专业大类,覆盖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19个专业大类的63%。(专业设置情况见附件1)

 

学校类型

学校数

在校生

实习生

教职工数

中等专业学校

10

9785

2296

701

教育局办

2

4906

1120

276

其他委办局

4

2804

888

247

企业办学

1

附属中职

1

1790

243

37

特殊学校

2

285

45

141

表1  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概况一览表

(数据截止2018年9月)数据来源市属职业学校2018年秋季开学检查资料

 

2.具体分布情况

(1)专业大类覆盖情况

按照产业结构分析,现开设的专业中三产类专业开设50个,覆盖率达到56.94%(这个要写上三产类哪些专业最多,大概列一下,别人看的更明确);二产类专业开设29个,覆盖率为13%(这个要写上三产类哪些专业最多,大概列一下,别人看的更明确);一产类专业没有开设。(原因)

(2)专业布点及招生情况

4所学校开设计算机平面设计、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45%);3所学校开设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占全市学校总数的33%);2所学校开设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焊接专业(占全市学校总数的22%); 其余专业布点较少。

 

表3  相同布点数3家以上学校的专业一览表

排序

专业名称

布点数量

占比

总共学生数

1

汽车运用与维修

4

40%

1045

2

计算机平面设计

4

40%

686

3

会计电算化

4

40%

345

4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

3

30%

294

5

计算机应用

3

30%

416

 

表4  2018年9月招生前5位的专业是

排序

专业名称

招生人数

占总招生人数的比例(%)1348

1

会计

256

19%

2

学前教育

235

17%

3

汽车运用与维修

193

14%

4

计算机平面设计

189

14%

5

旅游管理

103

8%

 

(3)应用型专业发展较快

新增电子竞技与管理专业、数字媒体应用技术、高铁乘务、等四个招生专业。学生人数与上学期比较增长率超过30%的专业有电子商务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与上学期比较下降率超过30%的专业有民族风味食品加工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这些专业市场需求较大,整体发展较快。

表5 2018年应用性较强专业发展较快

专业名称

开设学校

 

开设学校数

2017年秋

2018年秋

电子商务

乌鲁木齐市财政会计职业学校、乌鲁木齐市高级技工学校

2

170

计算机平面设计

乌鲁木齐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乌鲁木齐市财政会计职业学校、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中等职业教育学院

4

686

焊接技术应用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乌鲁木齐市高级技工学校

2

95

汽车运用与维修

乌鲁木齐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乌鲁木齐市高级技工学校、乌鲁木齐市交通技工学校

3

1045

 

三、对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基本判断

1. 专业特色不明显,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发展

乌鲁木齐市10所中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院校主干专业不突出的问题,一是体现在专业设置过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覆盖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19个专业大类的63%。二是专业跨度大,既有服务类专业,又有加工制造类专业,专业设置的相关性较差,不利于学校有限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合理调配使用。另外,专业设置普遍存在重视硬件投入,而忽视内涵建设的倾向。部分中职院校专业设置上投入方向不明确,盲目上新设备,但实心、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

2.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适应全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依据乌市“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产业发展要求,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开设与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南疆精准脱贫等产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2016年新疆第一产业占GDP的17.1%,特别是南疆开展精准脱贫中,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庭院经济、农业合作社、土地整理等方面都需要一批懂农业经营、具备开拓市场的的专业人力,因此,乌鲁木齐市中职院校迄今没有设置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是中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乌鲁木齐市中职专业的设置不仅要面向乌鲁木齐市,更要面临全疆特别是南疆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首府城市,职业教育则承担50%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南疆三地州对口援助的任务,基础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

3.以人设专业现象依然严重

部分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对社会潜在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充分的调查研究,存在依据老师情况来设置专业现象。致使同一专业在好几所学校均有开设。如汽车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开设的学校达到4所(全市职业学校共计9所)。目前,我市部分中职学校建设相同的专业,相同的实训基地,存在每所学校招生数量过少现象,导致资金、设备、师资等投入过于分散,不利于集中优势办强特色或优势专业。

4.师资队伍缺乏影响专业建设

人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一是我市职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90人,在校学生9785人,师生比达到25:1,离教育部倡导的18:1有较大差距。二是现有专任教师中基础课教师达到46%,专业课教师仅占54%。而全市开设的专业数达到81个,专业课专任教师缺口严重;“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和岗位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5.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企合作是相互协作,达成共识,实现双赢的合作。受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学校教学过程少影响,学校培养的人企业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二次培训才能上岗。这种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就导致企业缺乏积极主动性,校企紧密合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学校吸纳行业、企业要素参与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是缺少市级层面的校企合作激励政策。因此,校企合作目前大多数停留在表面上合作,没有实现“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等深入合作的契机。

三、对策建议

1.严格专业准入制度

新增专业很大程度决定职校未来一定时期有限资源的分配和流向。首先,新增专业应与乌鲁木齐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诉求一致,能依托职校办学特色,满足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需要,限制申报《专业目录》中布点较多的专业,有组织有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其次,增设专业以建设条件成熟为前提,以需求检验为标准,要求拟增设的新专业必须预先以专业领域进行人才培养探索。再次,增设新专业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对我市乃至自治区行业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等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有明确目标,制定较完善的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最后,新增专业要严格按照程序申报。

2.加强校内专业评估

组织开展校内专业评估是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和调整优化的重要途径。要求:一是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评估指标有的放矢,根据国家制定的专业质量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专业布局思想、原则,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发展。二是建立专业建设常态数据库。专业自加建设压力、动力,是负责精神的体现,在一定范围公布专业建设年度数据,信息至少包括各专业各级评估状态,专业认证情况,教师人数、职称结构、科研成果、在校生人数、招生人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为专业布局优化调整评价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三是实施校内评估。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制度,每3年(或者定期)对全校专业开展一轮评估,提出评估分析报告,直接为学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决策方案服务。

3.实施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强化就业导向作用,实行就业情况、招生情况与专业动态调整“三挂钩”,第三方评估结果、市内专业布局现状、专业发展潜力与专业调整“四挂钩”,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如,明确预警与退出条件的基础上,定期公布预警和退出的专业。如,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转专业比例、新生报到率、专业评估情况、市级专业预警情况等为信息指标,预警采取“警示级”、“黄牌级”、“红牌级”等三级预警机制。又有职业学校基于市场引导、行政推动、内生协同机制,推行“退一进一”新老专业替换改革。

4.继续扶持培育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

中专学校现况篇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08-03

一、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依据

2010年9月1日实施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下简称《办法》)将教育收费、经费来源、预决算、物资采购等列为高校主动公开的信息。同时规定,高校应在学校网站设置信息公开专栏对需要公开的信息予以公开。2012年11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指出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是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规定了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关要求。其后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教财函〔2013〕96号);广东省政府下发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的意见》(粤府办〔2013〕38号)以及2014年7月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教办函〔2014〕23号)等文件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都有了具体的规定。

我们可以将上述文件中关于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内容分为七大类:教育收费;财务制度;经费来源;物资采购;预决算;资金使用;招投标。

二、本文研究介绍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广东省全部共141所高等学校(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所列的普通高等院校)为研究样本。141所高等学校中有独立学院17所。按学校性质分类:广东省高等学校中专科院校82所,本科院校59所。

(二)研究内容

各高校门户网站中信息公开专栏所公布的财务信息,具体而言是七大方面:教育收费;财务制度;经费来源;物资采购;预决算;资金使用;招投标。

(三)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访问各高校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来开展调查工作。对各高校的调查,我们先看其是否开设信息公开专栏,如无则直接列为“未公开”;如已建有信息公开专栏,我们将分别对高校财务信息的七大方面分内容完整性与信息的及时性两个角度给予评分,评分为从1分到5分(5分为最佳,1分为最差)最高总分为70。根据各项目的评分,我们综合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总评“完全公开”、“半公开”、“未公开”。调查数据截止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一)信息公开专栏的开设情况

141所高等院校中有120所高等院校,占比85.11%,设置了信息公开专栏;有21所高等院校没有开设信息公开专栏,占比为14.89%。在21所没有开设信息公开专栏的高等院校中,6所本科院校均为独立学院(占比28.57%),15所为专科院校。21所未开设信息公开专栏高校具体名单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我们对余下的120所高校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我们进一步发现部分高等院校的信息公开专栏只是一个壳,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12所高校的门户网站虽设有信息公开专栏这个栏目,但点击后无法进入,出现无法访问或无法打开链接的情况,如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警官学院、广州医科大学、五邑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14所高校的信息公开专栏打开后未发现其公开任何的财务信息,具体学校为: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东科技学院、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信息公开专栏虽有内容,但其内容均需要下载后才能查阅,点击下载却是遇到无法下载的情况;(4)东莞理工学院则是限制浏览页面,当浏览两个页面后便出现禁止访问的提示。以上4种情形,共28所高校属于形式上开设专栏的情况,列为“不公开”的情况,占19.86%,

(二)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情况

1.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总体情况。我们把未开设信息公开专栏的21所高校和只是形式上开设信息公开专栏的28所高校,共计49所高校分类为“不公开”,占34.75%。

我们剔除49所财务信息不公开的高校,对余下92所财务项目的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广东省92所公开财务信息的高校中,共有23所高校对七个项目都进行了公开,分别为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嘉应学院、惠州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这23所大学列为“完全公开”,占比16.31%,余下的69所高校为“半公开”,占比48.94%。

从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总体情况是:以半公开为主,接近一半,其次是“不公开”,比例为34.75%,完全公开比例最低仅为16.31%。本科院校13所,专科院校10所。“半公开”与“完全公开”的高校合计92所,占比65.25%。

我们从广东省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总评分的前10名的排行榜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情况,总评分前10名,共22所高校,半公开的8所(占36.36%),完全公开的14所(63.64%),也就是部分半公开的高校总评分不低进入了前10名,23所完全公开的高校没能全部占据前10名。总评分看似与公开程度两个调查结果产生了矛盾,但实际并不矛盾,因为我们对公开程度的评定标准比较严格,在财务信息的七大方面两个维度(共14个分项)的考核中,哪怕其他分项全部取得5分的满分,但只要有其中一个分项小于2分,该高校便评定为半公开。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我们下面将对各分项进行深入分析。

2.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分项情况。我们按照文件规定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内容七大类对广东省92所进行了财务信息公开的高校进行调查。其结果如图3所示。

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看到“教育收费”项目得分最高,其次是“财务制度”,第三位是“物资采购”,第四位为“招投标”,“预决算”与“经费来源”并列第五,得分最低的项目是“资金使用”。这结果与其他省份的全样本研究结果呈现了高度的一致。

(1)教育收费与财务制度公开情况。“教育收费”与“财务制度”项目公开的危险性较低,而且社会大众也容易从其他渠道中获取这两个项目的信息,高校公开这两个项目一般无需做太多的准备工作,可以把现有信息稍作加工便可以到信息公开专栏。但即便如此,“教育收费”、“财务制度”这两个项目公开情况也不是非常乐观,92所高校中竟然有33所,超过1/3的高校仅公开一点点甚至没有公开“教育收费”的相关信息,只有5所高校,同时在及时性和完整性上做到最佳;“财务制度”项目的情况同样也令人忧心,31所高校对“财务制度”的公开情况是几乎没内容或没有内容,仅有5所高校实现了及时性与完整性的全部要求,达到满分。

(2)招投标与物资采购公开情况。“招投标”与“物资采购”项目的财务信息公开情况很接近,稍微优于“预决算”、“经费来源”、“资金使用”。招投标与物资采购各高校的公开情况也是千差万别,但总体情况并不理想,仅有3所高校(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在招投标项目上取得满分,物资采购项目也是仅有3所高校(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取得满分;54所高校(58.70%)在这两个信息公开项目中没有公开内容。招投标与物资采购均应公开过程、结果的信息,但很多高校要不就只过程,不公布结果,要不就是只公开结果,不反映过程。

(3)预决算、经费来源与资金使用的公开情况。这三个项目的公开情况非常接近,均没有一所高校在及时性和完整性上达到满分的程度,可见其公开情况实在堪忧,之所以出现这现状,主要是因为这三个项目正是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全社会最关心的内容,所以这三个项目都是极为敏感,风险最大的公开项目,高校的公开现状正是印证了这点。

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公开组织机构设置缺失

虽然教育部多次发文规范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广东省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工作,但到各高校具体执行时,却由于信息公开组织机构不明确的原因影响了具体执行效果。在调查研究时,我们发现高校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信息公开的工作,缺少一个信息统筹机构,不少高校信息公开专栏采取的是不同的信息链接到不同的部处页面。

(二)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低

我们对广东省141所高校进行全样本研究,发现有49所不公开财务信息;余下92所有公开财务信息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情况也不是十分理想。访谈中发现的原因是信息不公开或者不完全公开基本不会受到处罚,但如果因为公开的信息引发什么问题,那责任却会归到信息者身上;另一方面,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也不会受到表扬。两个方面的存在,让不公开或者少公开的做法成为了各高校的理性选择。

(三)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粗放简陋

目前信息公开平台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大。不少高校的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十分粗放简陋,部分链接无法打开,很多信息需要下载后才能查阅,这些都给社会公众查阅高校的公开信息造成不便。部分高校把信息公开平台当成一个通知栏,没按要求对各项公开信息进行分类,把学校的各项通知简单地堆放一起。部分高校把信息公开专栏放得极为隐蔽,得花上好一段时间才能找到。

五、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优化对策

(一)科学设置信息公开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效果,需要科学设置组织机构,高校层面,各高校把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统一于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下,把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纳入高校内部控制体系,高校财务信息应由专门机构统筹安排,其负责高校财务信息的审核、以及回应,并向校长办公会汇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层面,应把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放到高校内部控制的高度考虑,落实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把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列入各项审计的范围之中,如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与高校建立有效的即时沟通机制。

(二)建立有效财务信息公开绩效考评机制

1.细化财务信息公开标准。细化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标准,是有效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出发点。教育部和各省市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差距甚远。这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尽快统一口径,制定具有可执行性的实施细则。具体我们可以以教育部文件为基础,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给予指导,高校认真贯彻“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高校财务信息公开须具有可比性、统一性,对特殊情况应做必要的备注。

2.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检验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成果的重要措施,能更好地促进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我们认为可以把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奖励或惩罚的重要依据。这样一方面能让对高校的奖励或惩罚更有依可循,又能推动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程度。当然要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绩效考评,首先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执行性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须包含社会大众的评价、具有独立性的专家组的专业评判还有具有客观性的指标。

3.引入激励机制。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激励机制缺失。当前高校财务信息公开逻辑是公开了就会面临风险,可好处却是见不着;不公开很安全,惩罚不会来。这种逻辑下,不公开或少公开成为最优选择。要打破这种逻辑,则需引入激励机制,让做好财务信息公开的高校获益,财务信息公开做得不好的高校没有奖励甚至受到处罚。具体措施:一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可以定期公布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排名榜,让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排名的评比。这是荣誉方面的激励机制;二是我们可以在物质层面下功夫,比如生均拨款、项目申报、专项拨款等方面都可以把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纳入衡量因素。

(三)大力推进互联网+高校财务信息公开

1.打造标准一致的财务信息网络平台。由于当前财务信息公开平台没有统一标准,各高校的财务信息公开平台差距较大,随意性较大,大部分都较为粗放简陋。查阅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需要登录、有的需要下载;信息公开专栏位置也没要求,部分放置在极为隐蔽之处,这都给财务信息查阅者带来各种不便。为了避免财务信息公开平台的随意性,提高财务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质量,提高信息公开的效率,同时节省重复建设的浪费,可考虑全国或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会同互联网专家、高校代表、社会民众代表,共同设计建立一个能普遍适用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平台或一个统一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平台标准。这样各高校可在统一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格式等要求具有较大可比性的财务信息,社会公众也能更有效地查阅各高校的财务信息。

中专学校现况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专业 就业情况 调查

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开展机械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890所,这表明机械类专业已成为工程教育中第二大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以及才华展示舞台。据有关权威部门的数据统计,现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处于旺盛的人才需求状态,社会对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总需求位列社会需求的第一位。现目前,生源好和就业旺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优势。本文对我校2014届毕业生机电维修专业和机控专业的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为反映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一、样本描述

在2013年9月~10月间,笔者对我校2014届机械专业毕业生机电维修1101班(60人)、1102班(60人)、1103班(61人)、1104班(65人)的246名学生的顶岗实习跟踪情况和2014届机械专业毕业生机控1101班的64名学生,总计310名学生的顶岗实习跟踪情况的调查,我校2014届机械专业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如表一所示:

二、调查结果

(一)我院2014届毕业生机械专业就业岗位

为了更加准确和具体地反映我校2014届毕业生机械专业就业岗位的就业情况,本次抽样调查将我校2014机械专业届毕业生机电专业就业岗位分为以下几大类型:①技工类,如维修工、钳工、接线员、售后服务等岗位。②销售类,如销售、策划市场专员岗位,③文职类,如文员、客服、仓管、实习生等岗位。④其他,如离职在家、无法联系、辞职待业、考公务员、学车等。我校2014届机械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岗位分布比例情况如图一所示。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我校2014届机械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如下:48.3%的学生能获得技工类岗位,如维修工、汽车吊臂、钳工、接线员、总装、售后服务等岗位,24.2%的学生能够获得机械销售类岗位,如销售、策划市场专员等岗位,17.7%的学生能够获得文职类岗位,如文员、客服、仓管、实习生等岗位,9.8%学生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属于灵活就业,如继续升学、考公务员、自主创业等。该调查结果同时也表明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与美国社区学院培养的学生相类似,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性特征,同时有接近五成的学习就业为技工类,学生的就业岗位也与扩招前的精英教育时代有所不同,就业岗位分层相对明显,具备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性特征。

三、抽样数据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以及才华展示舞台。从我校2014届机械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岗位情况可以看出,有接近五成的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为本专业对口工作,如维修工、汽车吊臂、钳工、接线员、总装等工作。这与我校大多数机械专业学生把从事机械行业内的工作作为自己个人职业发展的优选方向有关。现目前,机械行业的产业链相对较长,机械行业的相关配套中小企业也相对较多,这也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我校2014届毕业生机械专业就业岗位的抽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较好,有接近五成的学生从事机械专业对口工作,如维修工、钳工、接线员、售后服务等工作。随着我国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机械行业的相关配套中小企业也相对较多,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叶江,邱长军,李岚等.湖南省属高校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意愿抽样调查报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4):155-157.

[2]李爱国.2009届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分析――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110-112,116.

[3]李爱国.2009届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09,(11):146-147.

[4]潘军君,王士强,王健等.机械专业就业前景及发展趋势浅析[J].河南科技,2013,(10):270.

作者简介:

中专学校现况篇4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专业种类情况、专业布点情况等方面可以综合反映一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状况及发展水平。宁夏作为我国西部一小省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具备专业种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的“小而全”的特征,但也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重复设置等问题,为了使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健康顺利发展,应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一、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

截至2009年6月,全区共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点13个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8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4所,其他办学点1个。在13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区属本科院校4所,区属高职院校8所,民办高职院校1所。从学科门类方面看,有工科院校1所,综合院校4所,财经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医学院校1所,艺术院校o所,农林院校0所,体育院校0所,政法院校1所。按院校所在行政管理区域划分,银川市9所,石嘴山市2所,固原市、吴忠市各1所。详见表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宁夏自治区职业教育规模明显提高。全区现有各类职业院校46所,在校生127万人。2008年,该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招生和东西部联合招生、培训共5万人,增幅达3157%,连续6年完成教育部下达的高职招生任务。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lw881.com但是,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却遭遇多重问题,急需改善。

2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点在各院校的分布情况

全区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的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是:宁夏师范学院(35个)、宁夏职业技术学院(32个)、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3个)、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个)、宁夏理工学院(12个)、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1个j、宁夏医学院(7个)、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74-)、宁夏工业职业学院(5个)、宁夏大学新华学院(5个)、北方民族大学(4个)。这13所院校共开设专业点205个。

3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

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2005-2007年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年,尽管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数量上发展比较快,但专业设置的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错位。

4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情况

宁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种类及设置情况:目前宁夏自治区所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了2008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全部19个大类中16类,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盖率较低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农业、水利、轻纺食品、环保气象与安全,总体来看,宁夏16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率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

二、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1.具备的主要优势

(1)专业科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核定的全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中,宁夏覆盖全部16个大类覆盖率为842%,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生化与药品等4个专业大类覆盖率都在50%以上,这些专业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较好地适应了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2)专业点分布比较集中,6所学校设有20个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

宁夏自治区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超过2o个。这6所学校共设有15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占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78.6%,其中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银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并均具有相对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总体办学实力较强,职业教育特色比较鲜明。

(3)区属院校院校较多、适应地方特色的院校较少

上述13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中,除了北方民族大学直属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宁夏大学由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建以外,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直属于宁夏自治区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宁夏是广大的农牧业地区,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需要。并且需求量特别大。但截至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培养以上几类实用型人才。同时西部职业院校没有体现出开发本地资源的特点,如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矿城市,但除了宁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外,其他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均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发展不平衡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上没能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近几年虽然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开发了一些新型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动漫等专业,但大多都是一些原来优势专业的派生专业,缺乏开辟新的专业领域。

(2)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稳定、紧密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学校没有与企业的产学研还没有形成长效、稳定与紧密的合作机制,学校寻求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十分困难,企业等用人部门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往往只是迫于情面而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还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3)专业重复设置,缺乏长远规划

一些学校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在专业申报时才根据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规划,而在专业审批后对专业建设考虑较少,不能主动研究专业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且.专业重复设置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学校之间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

(4)品牌特色专业较少品牌效应不明显

宁夏自治区的品牌特色专业数量较少,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缺乏特色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目前。虽然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3个,计划5年投入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建设25个区级特色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品牌效应并不明显还没有形成品牌的集团优势。

(5)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宁夏自治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1%,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占专任教师的64%,双师比例仅为35%,与国家规定的80%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的合理机制,导致专业建设水平低,特色不明显,创新项目少。

三、优化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1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帮助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学校制定长远规划,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外延和内涵的共同发展。要严格执行专业设置的评审程序,吸收行业专家进入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严格执行设置标准以申报学校招生情况和就业率为依据统筹专业审批。

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一套新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学校规范、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建立学校专业淘汰机制,对于长期招生数量少,教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这样的一些专业,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情况予以暂停招生或撤消。

2.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为宁夏经济建设服务

设置专业一定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符合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办学定位,要对相关的社会、产业、行业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根据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专业服务面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专业,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宁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重视现代服务业专业的设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3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基础课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要建设~批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系列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要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4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中专学校现况篇5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教师队伍 课程 调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贯彻《纲要》精神,逐步优化初中教师的学科结构,真正做到“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推动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及课程建设,我们于2011年3月组织开展了对贫困山区县――四川省叙永县的地理学科教师及地理课程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是借2011年3月地理学科中考复习研讨会之机进行的。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叙永县初三年级的地理教师。调查方法是以问卷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来自全县29所初中学校的30位教师参加了问卷调查,共回收分别来自23所学校的23位教师的有效答卷,占参加调查教师的76.7%。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作为调查对象的与会初三教师的基本情况、所在学校的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情况、对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等三个方面。另外,其中有5位教师还接受了个别访谈,访谈内容涵盖了问卷调查内容但重点放在意见建议和归因分析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初三地理教师的情况与分析

对初三地理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了教师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称、是否兼职及兼职学科、工作量等内容。23位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有10人,30岁以上的13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男教师17人,女教师6人,以男性教师居多;学历均为大学专科以上,其中本科学历13人,符合国家要求;从教师所学专业看,其中仅1人为地理专业,其余有9人为中文专业,4人为数学专业,2人为体育专业,2人为教育管理专业,英语、政治、美术、化学、计算机专业各1人,地理专业教师占有效调查教师的4.3%,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从专兼职情况看,有4人专职地理教师,其余均为兼职教师,兼课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历史、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美术等10个学科,专职教师占有效调查教师的17.4%,专职教师太少;教师周课时12节―16节,除个别教师外,地理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合理范围内,只是教师多为跨学科教师,甚至1人跨多个年级多个学科,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工作量。

按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三年级不再开设地理课,但由于在当地的中考中,地理学科列入了中考考试范围,所以,叙永县的初中学校普遍在初三年级安排了每周1课时的地理课。同时,正因为地理属于中考学科,所以各学校往往都安排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任课。从这个角度看,初三地理教师的基本情况在整个初中地理教师中是具有代表性的。由此可以看出,叙永县初中地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专职教师太少应是该县基础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

2、初中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的情况与分析

对初中地理教师及地理课程情况的调查,包括了学校班级规模、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研组织建设以及地理教师人数、所学专业、学历等内容。接受调查的23所学校,包括单设初中15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和戴帽初中8所,覆盖了城乡不同区域环境的学校,具有代表性;其规模最大的20个班,最小的3个班,平均为10个班;其中有17所学校的地理课按初一、初二2节/周、初三1节/周设置,占受调查学校的73.9%,另有3所学校初一按3节/周设置,其余年级与前面的17所学校相同,有3所学校的初三地理课是在4月份的初中毕业会考后加设。在校内教研组织的设置上,所有受调查学校均只设置了文科综合教研组,未单独设置地理教研组,且有20所学校没有设置地理学科备课组,地理学科日常教研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关于地理学科教师情况,调查显示,23所学校有69名地理教师,但专职地理教师仅9人,占地理教师总数的13%;所有教师的学历均在大学专科以上,但仅1人系地理专业毕业,专业教师占地理教师总数的1.4%。由此可见,地理学科虽然教师数量足,可是几乎没有专业教师,专职教师也占比太低,这进一步印证了对初三地理教师的调查结果。

3、个别访谈情况与分析

由于时间等因素限制,只选择了5位有代表性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重点围绕当前状况的原因分析、对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起来,受访教师的观点和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叙永县地理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专职教师太少。受访教师认为,叙永县地理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其成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与当前的教师人事政策有关。在历史上,该县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解决类似地理学科的初中短线学科(如政治、历史、生物等)教师短缺问题,与高校合作开办了文政、文史、政史等复合型专业,但并未涵盖到地理学科,因而地理学科缺少专业教师储备。而近年来,叙永县在教师招聘录用中,受招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短缺学科的教师难以补充到学校,造成了地理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的状况。在学校层面,由于教师学科结构不配套,连语文、数学、英语等长线学科都难以专业化、专职化,地理学科的专业化和专职化就更加困难。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当前该县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落后局面。

(2)希望尽可能保持地理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并切实加强地理教师新课程培训。受访教师认为,要在短期内解决叙永县地理学科教师专业专职问题,是不大现实的。因此,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保证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县级教育教研部门的工作,督促学校保持初中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同时,要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多形式开展初中地理教师新课程培训,帮助现有地理任课教师把握地理课标要求、掌握必要的教材教法知识。

(3)地理课程建设应以县域范围来统筹规划、统一要求。受访教师反映,基层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匮乏,部分学校甚至缺乏基本的教学挂图、教学仪器,教师教学十分困难。他们认为,地理学科在一所学校肯定是比较弱势的学科,在教师以非专业非专职为主的情况下,要以学校为主搞好地理课程建设往往收效不大。因此,无论是地理课时的保证、教具学具的提供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均建议由县级教育教研部门来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中不难看出,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及课程的现状的确堪忧,突出表现为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专职教师太少、教师学科不配套、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偏科现象明显、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发展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我们觉得过于纠缠于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多的要从现实的和主观的方面去分析查找。据此逻辑,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象地理一样的短线学科重视不够,进而在教师招录政策上缺乏对教师学科结构的关照、在教师工作分配上缺乏对短线学科的关照、在学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上随意性大。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改善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建议:

1、规范教师招录,改善教师结构,大力提高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

如前所述,叙永县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化水平极低,与该县近些年来的教师招录办法有很大的关系。该县近几年的初中教师招录,首先是对应聘人员进行文化课考试,然后由应聘人员按文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选择缺编学校,学校完全没有选择教师的自,这不仅造成了地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更造成了学校教师学科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如果继续执行这一补充教师的办法,该县初中地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的状况就根本不可能改变。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规范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工作;在此之前,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相应的人事部门,制定相应的地方政策,切实纠正中学教师补充招录时不注意兼顾学科专业的现象。

2、统筹规划,多方协作,切实加强地理教师的培养

鉴于地理作为短线学科,其教师需求量在一所学校并不大,而在当前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要想依托学校来改善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建议贫困山区要以县域为单位,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筹做好初中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义务教育初中学校的多方协作加强地理教师的培养。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依托高校定向培养和现有在职青年教师接受成人教育培养相结合方式培养地理学科教师。

3、以县为主,上下联动,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并保持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

当前,为有效弥补学校层面的地理教研难以开展的不足,尽可能降低贫困山区地理学科教师不“专”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县为主加强在职教师教研与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我们建议,县级教研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要通力协作,并与基层学校形成上下联动机制,采取集中学习和研训结合等方式,切实加强现有地理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帮助每一位地理教师把握课程标准、掌握必要的教材教法知识,能基本适应新课程教学之需。同时,还要以县为主制订措施,保持地理教师的相对稳定,避免陷入地理教师“培训――流失――再培训――再流失”的怪圈。

4、强化督导,依法办教,确保国家课程计划的落实

中专学校现况篇6

一、课程设置现状:

1、 开课情况:本次调研高校16所(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肇庆学院、惠州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深圳大学、东莞理工学院、韶关学院、湛江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开设意大利语音课程的高校8所,其中7所院校设其为必修课,1所设为选修课。在开设课程的8所院校中有2所仅对音乐表演专业开课,音乐教育专业不开,另外8所院校不开设该课程。

2、 开课学时:开课的8所院校中7所院校开课32学时,1所院校开课16学时。开课学年大一、大二、大三不尽相同。

3、 教师情况:2所院校有专职意大利语教师,其余均为兼职教师。2名专职教师均有国外学习经历,兼职教师中有两人有国外学习经历。

4、 教材选用:1所院校使用《意大利语入门》(沈萼梅著),1所使用《意大利语音及声乐作品选》(刘蓉惠著),其他院校均自编教材。

5、 教学方式:讲解与声乐作品拼读相结合。

二、现今高校专业教学现象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广东高校音乐学专业意大利语音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尽人意,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不开课,存在专职教师少,教材选用不统一,随意性大等问题,具体情况归纳如下:

1、 课程设置问题:本次调研的16所设置音乐学专业高校,开设意大利语音课程的仅仅有一半,有的院校设置为必修课有院校设置为选修课,还有院校是在学生强烈要求下才开设的。由此可见,广东各高校音乐系对意大利语音课程教学认识有差异,但意大利语音对于学习美声唱法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学不好意大利语音将很难学好美声唱法,更别说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其结果可能是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土不土洋不洋,唱意大利语歌曲时更是不知所云。

2、 教学要求问题:从调查情况我们知道,开设课程的8所院校中,仅仅2所院校是专职意大利语教师,其他均为声乐教师兼任。课程的设置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专兼职教师不同,对教学要求自然存在差异。专职教师一般专业性强,发音准确,语感良好,教学中对学生发音要求一般会更加严格,兼职老师因受教育经历不同,很少受过规范、系统的意大利语学习,大多凭借唱过的作品进行拼读教学,对意大利语语音特点和发音规则没有过多研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发音不规范现象,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发音要求相对来说会宽松一些。

3、 教材选用问题: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广东高校意大利语音教学教材选用各不相同,这种现象将会造成教学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当前出版界也发行了部分意大利语音书籍及影音教材,但这类教材主要是偏重普通的口语发音,不能够满足声乐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们真切希望针对学习美声唱法的意大利语音教材能够尽快今早面市。

4、 学习效果问题:从调查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任课教师研究方向的不同,上课方式和教学要求的差异等状况最终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所以,意大利语语音教学效果的理想与否也反映出高校声乐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是否高标准高要求。

如今,随着世界音乐文化的更深层次的交流发展与融合,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品味正在逐步提高,对音乐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这都要求我们这些声乐工作者对国外声乐艺术的了解和研究要不断深入,高校声乐教学要更加规范,和国际接轨。近年来,我国美声唱法得到长足发展,声乐工作者对美声唱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一大批歌唱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声乐界普遍意识到了意大利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这点在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上都得到了体现。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当前正在文化强省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各高等学府更要规范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材选用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声乐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为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卢清丽.《意大利语音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12,10.

中专学校现况篇7

第一条为了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宏观管理,推进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第三条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

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新设置专业。

第四条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二章设置条件

第五条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经学校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下同)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人才需求论证报告,年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特殊专业如艺术类专业执行具体规定);

(二)有专业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

(三)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

(四)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

第六条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在学校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数内,学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3个。

第七条高等学校原则上按其分类属性设置专业,以形成优势和特色,根据需要与可能也可适量设置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

第八条高等师范院校增设非师范专业(系指不以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教师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应依据所在地区现设专业及人才供求状况统筹考虑。

第九条基本办学条件未达国家规定标准或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未通过的高等学校,不得增设新专业。

第三章设置权限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调整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或审批所属学校专业,应征求学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依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核定的专业设置数和学科门类内自主设置、调整专业。

设置、调整核定的学科门类范围外的专业,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批,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二条高等学校设置、调整专业目录外的专业,由学校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组织专家论证并审核,报教育部批准。

第十三条高等学校设置、调整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报教育部批准。

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由教育部确定并公布。

第十四条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数和自主审定专业的学科门类,由学校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核定,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设置、调整专业,须考虑所在地区人才需求和现有专业设置情况,学校在向主管部门备案或申报专业时,须将备案或申报材料同时抄报学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

第十六条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不得设置本科专业。

第四章设置程序

第十七条专业审核每年集中进行一次。由高等学校自主审定的专业,各校应于每年9月30日前将审定结果连同专业核定数执行情况表报学校主管部门;由学校主管部门按照统一表格于10月31日前核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八条学校申请设置、调整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批的专业,应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学校发展规划;

(二)申请报告(简要说明设置或调整专业的主要理由和其它情况);

(三)申请表(按照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格式据实详细填写);

(四)拟设专业的教学计划;

(五)其他补充说明材料。

第十九条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批的专业,学校申报时间及审批时间由学校主管部门自行确定,但学校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0月31日前将审核结果按照统一表格报教育部备案。

第二十条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学校主管部门应于10月31日前向教育部申报,提交专门报告并附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书面材料。

申报目录外专业,还须附专业论证报告、参加论证的专家名单、专业介绍、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情况及其他说明材料。

教育部于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审批工作

第五章目录外专业的论证

第二十一条目录外专业的论证由学校主管部门邀请教育、科技、人事部门及有关单位(不含申请设置该专业的学校)专家、学者组成论证小组进行。论证小组一般不少于7人。论证小组人员名单须在论证前报教育部核准。

第二十二条对目录外专业的论证应着重论证设置该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包括:

(一)对拟设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二)拟设专业与国内外相关或相近专业的比较分析;

(三)拟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主要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基本课程、授予学位;

(四)拟设专业的教学计划;

(五)拟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分析;

(六)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情况。

论证后,由论证小组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论证报告和专业介绍。

第六章设置评议机构

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机构对拟设置或调整的专业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原则上应作为设置和调整专业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学校的专业设置评议机构为校学术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等情况,对本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方案进行评议。

第二十五条学校主管部门的专业设置评议机构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接受学校主管部门委托,根据国家、部门和地方的人才需求、现有专业布点情况、申报专业的设置条件,对本地区(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申报设置的专业进行评议,为学校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第二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由本地区(部门)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计划部门、人事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委员由学校主管部门聘任。

第二十七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对申请设置、调整的专业进行评议,可采取会议评议或通讯评议方式。

第二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应根据本规定制定工作细则,其工作细则、组成人员名单及变动情况报教育部备案。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教育部对学校主管部门及其所属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行指导、检查、监督。学校主管部门指导所属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对新增设专业进行检查、评估。

第三十条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和调整专业的,或办学条件达不到专业设置标准、教学质量差、毕业生长期供过于求的,教育部或学校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顿、调整,情节严重的,可撤销该专业。

中专学校现况篇8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高职高专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关心专职教师工作学习和身心状况;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稳定的制度和政策是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增强危机意识和自身素质是专职教师在教育改革及市场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处理好教学、科研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自有人才和引进人才等关系。

从1999年高校扩招的情况看,扩招速度最陕的是各地的高职高专,学生人数成倍增加。据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10%左右增加到2004年的19%。2005年教育部控制扩招规模的政策出台后,仍然有所增加,2007年达23%。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也由1998年的108.3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65.92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340.8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884.90万人。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毋庸置疑,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担负起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在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和学校数量上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30.76万人,其中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277.91万人,占总招生人数的52.36%;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45.77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4.2%;高职(专科)毕业生人数为235.16万人,占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的53.4%;从院校数量看,1998年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共432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42.27%,到2007年增至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1.2%。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增长,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体现。但也应当看到,伴随这种激增的发展现状,各专科院校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师资队伍问题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且已成为高职高专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使师资队伍尽快适应高速增长的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长期不容忽视的任务。

一、“以人为本”,关心专职教师工作学习和身心状况,应成为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立足点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要让教师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目前又提出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又是整个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而,尊重教师,政策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成为各个学校的共识。然而,要真正落到实处却很难。扩招以后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工作量急剧增加,尽管经济收入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加大。尽管如此,绝大部分教师仍热爱自己的职业。2006年笔者对河南省高职高专的部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这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满意度为64%,对“教师在整个社会中地位”的满意度达56%。这说明,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好,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比较满意,愿意从事教育事业,这一点和现实情况是基本符合的。

但是也应看到,在一些具体事项的调查中,教师的满意度却相当低。教师对于工资待遇、经济收入的满意度虽达到49%,但是仍有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意。教师对科研条件最不满意,竞高达89%,其次是住房和潜力发挥情况均占74%,对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不满意度也达68%,对职称评定工作情况不满意的占60%,对“心情舒畅度”不满意的占53%。调查还显示:95.3%的人感到生活压力很大或较大,且主要来自工作压力。自我认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教学任务重(28%);科研水平低(20%);学历和职称等级低(20%);经济收入水平低(18%);来自子女升学、家人身体状况差、家人下岗或经济困难(9%);教学水平低(6%)。

从问卷调查的汇总情况看,教师最不满意的是教学科研条件、住房状况、个人潜力发挥情况,其次是工资待遇、经济收入低,学历提高、职称评定难,这些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个人心情和工作积极性,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中青年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教师压力情况的调查也令人震惊,超过95%的人均感压力大。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包括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学历和职称的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等)。由于教师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学生扩招人数的增长速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极其突出的矛盾。高职高专院校生师比正常应该在18:1左右,最多不能超过20:1。笔者的调查显示:河南省作为经济比较落后的人口大省,生师比矛盾更为突出,大都在30:1左右,甚至个别学校生师比高达36.7:1。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超负荷运转。调查显示:85%的教师每年平均担任的课时量超过300节以上;36%的教师的年均课时量超过500节;17%以上的教师年均课时量超过700节;75%的老师担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担任五六门课程,还有的甚至一学期同时上三四门课程,大班上课成为普遍现象;89%的教师所教班级的人数在51人以上;50.4%的教师所教班级的人数在101人以上;21.4%的教师所教班级人数超过151人;9%的教师所教班级人数甚至超过200人。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之余,还要从事教研和科研工作,教师的心理和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就必须真正了解教师的心理。把“以人为本”,关心专职教师工作、学习和身心状况真正作为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为其提高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劳动强度,合理规定额定工作量,提高教师经济待遇,从行动上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学校也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重视和完善制度建设及相关措施,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稳定的制度和政策,并落到实处,是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高职高专专职教师队伍依然存在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相对较少的问题。以学历结构为例,(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专科院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11.6%,具有博士学位的占0.6%。2006年笔者对河南省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7所学校中有博士学位教师的仅有2所,共计2名,另在读博士18名。各校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全校专职教师的比例平均为14.65%,而学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平均占79.2%,有些学校还有少量专科毕业的专任教师存在。相对来讲,高职院校的学历结构普遍比高专院校低,在调查的4所高专院校中有3所专任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也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已达26%,而高职院校均有10%左右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且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均不超过5%,有的只有尚未毕业的在职研究生。显然,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合格率偏低,学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既是教师个人的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重视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制定,重视教师培养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的条理性、规范化和完善性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法制建设的水平,而且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国家和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出有关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高职高专教师培养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师资培养机制,重视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为高职高专教师的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各学校也应重视教师培养工作,改变高职高专由于重教学、轻科研、办学经费有限等使师资的培养功能很难充分发挥的局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师资质量,完善师资培养机制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重要途径。各学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稳定的、公平合理的师资培养制度。如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梯度师资培养计划,确立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两种形式,校内培养实行导师制,可由被培养人自己选择导师;校外培养实行委托制,由学校确定方式和培养目标。同时还要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教师的分配制度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教学科研的奖惩制度,营造一种“优胜劣汰,逼劣变优”的用人机制,促使高校师资队伍形成自我选择、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觉自愿的组织机制。建立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择优评聘、注意中青年教师的晋升及拔尖人才提拔的职称评聘制度。对高质量的授课,高水平的教师,学校应按市场运行规则从经济利益上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才能激励更多的教师致力于教学、科研的提高。

三、增强危机意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专职教师在教育改革及市场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教师的危机意识首先来自于市场经济浪潮和教育改革推动下高校教师的重新自我定位。今天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收费式的教育,甚至有人将高等教育当做一种产业来看待。高等教育不再是过去那种国家对公民的一种优惠福利,而是公民用付费方式来求学。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殿堂,而应该是一个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当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化为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大学教师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闭门造车者,而是将最新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专业前沿人士。角色的重新定位,迫使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创新。要让教育对象满意,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把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专业思考并加以研究。大学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再由教师或学校来评价,最客观的评判标准掌握在服务对象——学生的手中。这样,作为大学教师不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必须学习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学习最新知识。

上一篇:三丫头范文 下一篇:看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