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检测免疫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在脑梗塞疾病中的意义

时间:2022-10-29 08:50:57

联合检测免疫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在脑梗塞疾病中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R3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31-01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联合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探讨两者在脑梗塞疾病中的表达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7月-2011年12月脑梗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免疫球蛋白和FIB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IgG、IgA水平低于对照组,IgM、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均具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脑梗塞

脑梗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病死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其发生机理主要是由于脑动脉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从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1]。本文收集了125例脑梗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免疫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在疾病中的价值与应用,为临床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患者125例为观察组,其中男85例,女40例;年龄65-86岁;病程1-10d。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梗的诊断评分标准[2],入院CT或MRI明确诊断分为轻度型66例,中度型48例,重度型11例。另选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56-84岁。排除心脑血管其他疾病,无高血压、糖尿病、免疫风湿病等慢性病史。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检测方法所有对象入院次日清晨或体检当日9时前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分注2管。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试剂由德国申能公司提供,仪器为日本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FIB测定仪器为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处理,P

2结果:脑梗患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低于对照组,IgM、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

a: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免疫学机制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动脉硬化的免疫机制研究新进展表明,在动脉硬化的斑块中免疫细胞组分的鉴定,与免疫球蛋白在局部的沉积及多种细胞因子对血管形成细胞的影响有关[3]。脑组织缺血缺氧受损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4]。本次脑梗组IgG、IgA水平低于对照组,重度脑梗组低于中度组与轻度组,都说明了脑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而免疫球蛋白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则印证了IgM在机体受到刺激后是体液免疫最早出现的抗体。

FIB是人体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参与人体的凝血、PLT聚集及纤溶过程,从多个侧面调节血液循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5]。FIB浓度增高可致血管内皮损伤,继而引起PLT聚集从而加速血栓的形成,早期脑梗发生的机率会相应升高。另一方面血浆中的FIB是影响血浆黏度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增加导致血管黏度增加,促进脑梗发生[6]。周帅等人认为,FIB水平升高可增加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和血管栓塞的危险性[7]。本文研究中也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脑梗组的FIB水平升高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和FIB在脑梗塞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两者水平可作为早期脑梗诊断依据以及治疗效果指标,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及改善预后,对预防和降低脑梗发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映曼,蔡毅.急性脑梗塞患者IL-6、IL-8和TNF-α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10,35(8):205-21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王蒙,寇玉红.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IgG的动态变化[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1):39-40.

[4]陈大宇,刘怡伶,潘柳吟.脑梗死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27):42-43.

[5]孙成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0):40-41.

[6]耿洁.联合检测Hcy、FIB、DD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J].检验医学,2011,26(1):8-11.

[7]周帅,赵洛沙,王浩坤,等.纤维蛋白原3-148C/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9,49(41):10-11.

上一篇:稳定型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分析 下一篇:硫酸镁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